精神分析导论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2-1
ISBN:9787501946815
作者:Jane Milton,Caroline Polmear,Julia Fabricius
页数:258页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什么是精神分析  谁是病人  什么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过程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用精神分析观点看“内在世界”    弗洛伊德的精神模式    症状形成    心理防御机制    行为倒错和玩笑    梦       幻想    精神表象(或表征)和内在客体  精神分析关于发展的展望    哀伤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    发展线:安娜·弗洛伊德    幻想和现实的斗争:梅朗丽·克莱因    促进性环境:唐纳德·温尼科特    弄清理论差异第三章 精神分析简史  弗洛伊德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  精神分析的诞生  诱惑假设  儿童期性欲  梦和自我分析  早期学术圈  冲突和异议  弗洛伊德正在发展的观点  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第四章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分析  热情的拥抱:精神分析在美国  避免分裂:精神分析在英国  个人主义和独裁主义:精神分析在法国  专制及其以后:极权主义政体下的精神分析  结论第五章 对精神分析的批评第六章 精神分析与研究第七章 咨询室外的精神分析第八章 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第九章 职业化参考文献跋:《精神分析导论》引起的联想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高度浓缩后的关于精神分析的介绍,由英国伦敦精神分析协会的三位女性精神分析师撰写,它对精神分析的历史及璀发展做了精辟而简要的阐棕。读者可以通过书中通俗简洁的文字,清晰地了解复杂深奥的精神分析方法。
  本书对精神分析历史及现今发展作了精辟简要的阐述,其内容涉及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精神分析简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分析、对精神分析的批评、精神分析与研究、咨询室外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和职业化八个方面关于精神分析的重要问题。

图书封面


 精神分析导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 Libido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存在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种状态。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潜意识的本能是人的行为动机和产生原因,而人的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人的性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源泉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本能。“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又一个重要概念。人的童年的性本能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人生下来就具有某种欲望或性冲动。在西方文学作品《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中都表现了弑父这个主题,而弑父的共同动机是为了争夺自己亲近的女人(母亲)。这种恋母弑父的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正是童年既已经存在的力比多所导致的。弗洛伊德提出本能的区分,“最近我曾提出一种本能的特点,在这里我将继续把它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根据这个观点,我们不得不区分出两类本能,其中之一就是爱欲(Eros)或性本能(sexual instincts),这是迄今为止更引人注目和更易于研究的。它不仅包括不受禁律制约的性本能本身和受目的制约的或由此派生的具有升华性质的本能冲动,而且包括自我保存本能,必须把这种本能分配给自我,而且在我们的分析工作之初,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使之与性的对象本能相对立。而第二类本能则不那么容易下定义;最后,我们开始把施虐狂(sadism)作为第二类本能的代表。出于受生物学支持的理论上的考虑,我们假定存在着一个死的本能,它的任务是把有机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状态;另一方面,我们假定爱欲的目的在于把里面分散着的生物物质微粒越来越广泛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生命复杂化,同时它的目的当然就是保存生命。既然这两种本能都致力于重建一种由于生命的出现而受到干扰的状态,那么,照此行事,这两种本能从词的最严格的意义上讲就都是保守的。生命的出现就会因此而被看作是生命继续的原因,同时,也被看作是走向死亡的原因;而生命本身则是这两种倾向之间的冲突和和解。” 人的本能由生本能和死本能组成。生本能由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部分构成,主要包括口喝、饥饿等(自我本能)和力比多(性本能)。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的治疗中,希望给病患提供引导,使之恢复到自我意识层面中。而在其多年的治疗和研究经验中,这样的方法证明是可行的。所以,弗洛伊德的著作中特别重视性本能。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包括性行为本身及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活动。这些性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源泉或力量可称之为力比多(libido)。快乐是由不同类型的性行为提供的。在性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潜力,不断地驱使人去寻找快感,这些快感与性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生殖活动、触摸、接吻等性行为能产生性快感。人的行为都有动机的,或显著,或隐含。而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这样的动机导致的行为是由力比多所驱动和支配的。力比多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它驱使人去寻求快乐,特别是通过性行为获得的原始的快乐。弗洛伊德认为,力必多的发展过程分为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和生殖期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性本能与婴儿的口腔刺激紧密相联;第二阶段是通过排泄粪便得到性欲快感的;第三阶段,性的快感转移到生殖器官,俄狄浦斯情结和爱烈屈拉情结都发生在这个阶段;第四阶段是生殖器,是性本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力比多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一个人的人格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儿童将来的性生活是正常态还是异常态?是自恋、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完全取决于这几个阶段的发展结果。人的本能性力——力必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不同情况。如果将力必多指向父亲则产生恋父情结(称为“爱烈屈拉情结”)。在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解释,这是一种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生殖器期,女孩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这种情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见。有些女孩恋着比自己年长许多和有着与同龄人不相称成熟的男性时,细心的七大姑八大姨发现这些男性可能具有与女孩父亲相同的特征。这种恋父情结的发生在女孩成长的早起可能就已然被发现端倪。比如女孩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带去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抱着,老师一旦趁她午休时将其拿走,女孩就会大哭,有的甚至出现如用头撞地的过激行为。而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又如,女孩在家中只听父亲的话而完全不理会母亲的教育。如果将力必多指向母亲则产生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电影《生死朗读》(the reader)是描写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与一个为纳粹工作的中年女性的恋爱故事。恋母情结不只是恋自己母亲,当然还包括恋成熟女性。处于青春期的十五岁的男主角恋上一个36岁的中年妇女。男主角在她身上寻找类似母亲能来带的却夹杂着性爱成分的快乐。而女主角对男主角可能有两种感情的混合,第一种当然是男女的欢爱;另一种可能就是母爱,将他视为自己的孩子来爱,愿意带他走向成熟(让厌学的他读书)。如将力必多指向自己,则会把自己作为爱恋的对象,这就是自恋。弗洛伊德看来,自恋者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力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自恋者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将力必多投射于医生则产生移情现象。如电影《危险方法》(dangerous method)中,俄罗斯犹太人萨宾娜被送至弗洛伊德的高徒荣格处治疗歇斯底里症,但在诊治过程中,他们之间发生了秘密的、不论之爱。影片改编自精神分析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公案,虽然有些许八卦和花边的潜质,但是,影片确实把萨宾娜的力比多如何移情至荣格身上,最终导致荣格和弗洛伊德在学术上分道扬镳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固着和退行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病。所以,力必多的受挫和压抑是产生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本原因。而早期精神分析学派主张的治疗释放这种压抑,让快乐回到最初的萌发状态,并终止力比多出现后产生的反常举动,是病患回到理性的自我中去。2 Ego弗洛伊德对其早期的理论进行修正后,提出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由本能冲动及欲望构成,以追求快乐和满足为目的。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以“快乐原则”为基准。婴儿初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有“本我”。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和社会道德的影响,从“本我”逐渐分化出“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功能的重要性表现在下面这一事实上——即在正常情况下,对能动性的控制移归自我掌握,且受到意识的支配。自我习惯于把本我的欲望转变为行动,好像这种欲望是它自己的欲望似的。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并调节本我。而超我是由于社会规范而内化形成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等等。由于超我和本我不断的直接冲突,人内心因而引起焦虑,导致自我建构各种防御机制对焦虑加以抵抗。超我老是阻挠或推迟本我获得满足。超我代表社会道德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解员,总是试图调和这对相互冲突的力量。自我既要千方百计满足本我的愿望,同时又受到超我的监督。在正常情况下,这三个部分是统一的,相互协调的。当这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同时,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定义“梦”——“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谬的,也不是一部分意识昏睡、而只有少部分乍睡乍醒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算作是一种清醒状态的精神活动的延续。” 弗洛伊德对于梦的核心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人的欲望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睡眠的梦中。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背后的欲望。梦是潜意识心理现象的自我表现。最典型的就是用梦的理论来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在睡梦中梦到的事物都有可能指向弑父的意向。梦所满足的潜意识愿望实际上就是被压抑的自我和力比多的交锋。这种被压抑的东西在梦中获得体现,同时唤醒了人性中最原始的东西,即自我的支配权和性生活的原始冲动。3 Libido vs. Ego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这种意识可以理解为,人类原本具备却在一定程度上忘了使用或者未被激发(在特殊条件可以被激发)的能力。由于这种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所以被称之为潜意识。潜意识的本能是人的行为动机和产生的原因。例如人在心理紧张时,会被迫行动。比如在遭遇高考时,出冷汗、咬笔、晃腿、转笔等。这些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受我们意识的控制,而是发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而这些行为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紧张的情绪。在非心理紧张状态,即意识状态下时,这些行为被抑制。而人自认为这些行为,自己是不会做的,是没有如此的能力的。但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使得这些早已存在在人意识中的潜能被激发。而潜意识处于心理的最深层。主导欲望和冲动。当这些欲望和冲动与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法律相冲突、相违背,因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从而进入潜意识领域。这些被压抑的冲动和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仍在不断地努力、积极地活动,追求心理的满足。心理中的潜意识部分是人们以往经验与观念积存的一个巨大仓库,是超越意识控制的驱动力进行活动的本营。其实,任何偶然现象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所以,由于潜意识的干扰,人们常常会出现各种低级错误,如口误、笔误、误听、误读、误行、遗失、遗忘等。如此种种,都是潜意识动机和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具体体现,并在潜意识主导下,不自觉地暴露出来。当潜意识找到机会进入前意识或意识的时候,人们的脑海中所想的并不是在新的地方形成新的思想,而是早已在我们脑海中等待的一个想法。潜意识中,力比多的导向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前意识和意识形态中,自我和本我正引导人们做出合乎道德和逻辑的“现实原则”的决策。在两者激烈的交锋中,鹿死谁手,亦未可知。用以分析著名的《哈姆雷特》。剧中,哈姆雷特的叔叔一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而哈姆雷特却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对母亲的情感超脱一般。即使没有叔叔杀害父亲的原因在内,哈姆雷特对于叔叔也抱有莫名的反感(至少对叔叔的感情并不真挚)。相反,书中描写哈姆雷特对母亲的爱却是热情而强烈的。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故事。最后,哈姆雷特杀掉叔叔,更加坐实莎士比亚的写作中也带有一份神秘地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描述。可以想见,在哈姆雷特精神处于癫狂之际,是否是力比多在其意识中占有上风呢?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在其童年已经存在,对母亲的极度的爱,自然而然地引发对父亲这个形象的厌恶。而当他的叔叔以父亲的形象示人时,哈姆雷特的力比多蠢蠢欲动。当一切真相呼之欲出时,力比多带来的本能反应战胜了自我为主导的理性。弑父的想法喷涌而出,如脱缰的野马,如奔腾的江水,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导致弑“父”的行为。当哈姆雷特内心在纠结是否要杀害叔叔时,当他还没有证据证明叔叔的罪行时,他已经给叔叔缺席审判。这个审判的标准不是理智和道德,不是因为含冤而死的亲父,极有可能是因为他的母亲。这时候,审判是无标准的,哈姆雷特内心遵从其力比多的导向,同时他能感觉到极其原始的快乐。而哈姆雷特的这份快乐,可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弗洛伊德曾经判断,完整的人格几乎是不存在的。人的人格或多或少都存在缺陷。而最后是否爆发出危害性的反应就得根据,力比多和自我的交锋中,谁占上风来决定了。力比多一方代表原始的未受影响的本能,不受道德的规范;而自我一方则是理智的天地,在理智的天地中,一切的行为都是以已经存在的社会道德为准绳。所以,在力比多的主导下,很多人的潜能被表现出来,这些遵从性欲主动的行为极为原始。而“精神病患”们通过这些原始的行为,获得原始的快乐。
  •     这部作品可以理解为弗洛伊德的三位信徒对大师的致敬之作。书中除了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有简单的叙述,还专门辟出一节介绍弗氏的生平,消除读者对弗氏的误解(不少人都对弗洛伊德持泛性主义者及唯心主义者的偏见)。另外书中还介绍了精神分析法的发展史,并列出了一些对精神分析法卓有贡献的名字,包括:安娜·弗洛伊德,梅朗丽·克莱因,唐纳德·温尼科特等等,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如果大家想通过这本书对精神分析法有一个实用性的了解,那你将十分失望;不过,在阅读了弗洛伊德的部分著作后,再看这本书,可能会有跳出Freud自己的说法,客观地审视这位大师的理论。并且可能了解一下弗洛伊德之外的大师是如何研究人的内心的。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好
  •     大致梳理了精神分析学产生、发展、现状的概况,精神分析入门书
  •     理论基础
  •     了解精神分析的入门必读书吧,简明而专业,细致优美的文笔,客观的态度,很好的一本书。
  •     很高度浓缩
  •     外国人写的导论还是很全面的 也很通俗 但是缺点是对理论介绍的太简略了 为了打通齐泽克去追溯拉康然后得从精神分析导论开始 诶漫长 接下来看Freud的引论
  •     喜欢精神分析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     真是讨厌这种不专业的翻译啊!
  •     不错的精神分析入门读物
  •     慢慢读,多看几遍,脑子里会有些不同的感受
  •     于西溪。适合做点到即止的教材。前几章通俗易懂有收获。后面几章对应用、历史、科研、职业化的介绍未细读,备查阅。
  •     也许,是我对内容的理解有问题。就是看了之后,我总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就谈不到什么受益匪浅了。总感觉,这本书不是很好,因为讲到的都只是比较普通的概括,其实很多都是在生活中我们自己都能领悟到的。但是,喜欢这心理学方面的朋友,不妨买来看看。不同的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嘛!呵呵……
  •     前几章对精神分析的概述内容不错,语言精炼细腻。后几章内容可能比较求全面而不太深入,但也普及了不少相关的知识。翻译挺不错~
  •     当当的服务真不错,我很满意.
  •     内容还不错,翻译的质量不好。
  •     翻译。。。。。
  •     译本有点晦涩
  •     : B841/9925
  •     这本书翻译的不够精致。
  •     是我读的那本吧,讲的性格的形成过程
  •     有点枯燥,没有逻辑的堆砌。更像是一场文字比喻。
  •     挑着看的。全书涉及的方面很广,但主要是从作为一种治疗方法的精神分析入手的,其他方面则点到为止。本书可作为对精神分析的一般了解来看。
  •     翻译太狗血
  •     做心理咨询的一定要看
  •     作为专业书,是必读的。当然,那时我也读不懂。
  •     翻译太烂扣一星。
  •     实在晦涩,不知写些什么,关于基础理论介绍得太少,对于初学者收获不大。
  •     对精神分析的历史发展及现代的精神分析的现状进行了很系统的介绍,最精彩的是关于到底什么是精神分析,用案例来说明,非常直观。
    对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感兴趣的初学者,很适合。
  •     不要小看导论,一开始看不懂,看久还可以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