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火凤凰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8
ISBN:9787535425188
作者:熊召政
页数:556页

内容概要

熊召政,湖北省英山县人,1953年出生,1981年开始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集多部。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新诗奖。

书籍目录

第一回 钱知府迎宾谋胜局  张首辅南归似帝王
第二回 挂诗匾弄玄为邀宠 会贬官谠论诉危情
第三回 怒马如龙举城争睹 盛筵巧谏循吏佯疯
第四回 买花盆宠太监耍滑 议奏折小皇上动怒
第五回 颁度牒大僚争空额 接谕旨阁老动悲情
第六回 说白猿故人悲失路 论大捷野老析疑云
第七回 孝棚内会见三台长 墓道前惊闻风雨声
第八回 何心隐颠狂送怪物 金学曾缜密论沉疴
第九回 粮道街密议签拘票 宝通寺深夜逮狂人
第十回 救友显和尚菩萨道 危难见学台烈士心
第十一回 品魁龙珠皇上给赏 逛西瓜摊客用使坏
第十二回 万岁爷初尝神仙宴 小太监荐赏春宫图
第十三回 谈度牒巧使系縻术 说玉娘触痛离别情
第十四回 金学曾智布黄蜂阵 陈督抚深析宰揆心
第十五回 唱荤曲李阎王献丑 禁书院何圣人毙命
……

作者简介

本书共四卷:
卷一・木兰歌
卷二・水龙吟
卷三・金缕曲
卷四・火凤凰

金庸:我读《张居正》
我读连载小说,尤其是故事性强的中国古典传统体裁的连载小说,常常是迫不急待的先睹为快,熊召政先生的近作《张居正》就是其中之一。这部篇幅巨大的历史小说,是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历史小说《张居正》简体字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在内地同时出版,香港出版时改为《张居正传》)。由于我和这家出版社的历史关系,我有了一点小小的“特权”,当《张居正》还没有在市上出售之时,我已经可以先拿到手,津津有味的开始阅读了。我享受任何“特权”有一个原则,那是:“这项特权决不可妨碍、侵犯到任何别人的利益。”先读《张居正》,并不会使得这部书在市面上脱销,不会使得任何一位读者暂买不到,因而剥夺了他先睹为快的乐趣,如果任何特权违反了这个原则,我就决不使用,因为那是张居正所坚决反对,毕生努力对付的“豪强作风”、“恶霸行为”,我自己也是十分鄙视的。几年前,有位朋友在报上的小专栏中表扬我一件小事:我们二人去参观香港的书籍展览会,排队入场的人数很多,我们排了很久还是轮不到。我就说不排了,过一两天人少了些时再来。那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不使用“特权”,因为我是参展的出版社的主人,有“特权”可以不必排队,我说如果我不排队而先进去,就使得有一位读者不公平地被挤在外面,妨碍到别人的特权是不能用的。这是非常小的小事,根本不值得一提,也不能算是什么好事,但我觉得,这种“公正”、“反特权”观念,应当用在社会的任何方面。张居正“施政”实际上就是“居其正”三字。

朱�基就任国务院总理时,曾强调说,他这工作困难重重,明知前面有地雷,为了工作,应当不怕牺牲而踹下去。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当选之后说,他决心将记得的两句话,作为工作的信条,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副对联是林则徐的,意思说,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必当全力以赴,个人的生死荣辱、进退祸福完全不在计较之中。我想当国之人,必须有这样的大丈夫抱负。回顾我国历史上的大人物,林则徐无愧于此,张居正在大关节上也能凛然而为。

历史小说不是历史,是小说。历史小说首先应当是小说,而其内容大体上不脱离历史。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所谓大体上不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历史小说虽说可以三虚七实,但这三虚也不能虚得过分。法国大仲马写《三个火枪手》,时代是法国路易十三、十四的朝代,武士可以用火枪,但不能用新式手枪,中国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不能用打火机来点香烟,家里不能开空调机,他虽注重法治、公道、反对大地主逃税,但不能有马克思思想。

熊先生是英山人,和张居正是湖北同乡。这部历史小说中对明万历年间的官制、社会生活等考证得很详细,我阅读时自愧不如,又很佩服,我相信他做了很多调查研究的工作。和他会面时,我曾向熊先生讨教关于李自成杀戮起义同伴的史实,以作为我修改《碧血剑》的根据。我自己对明史是有兴趣的,在我那篇《袁崇焕评传》中,我对张居正有很高的评价,我这样写:“从万历元年到十年,张居正的政绩灿然可观,在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富强的大国。那时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时候无不钦慕向往……”我引述万历十五年时中国的重大成就,其中很大部分是张居正的功劳。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万历十五年》,选择万历十五年来代表中国制度上落后于欧洲,说主因是中国不以数字来管理国家。其实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去世还不过五年,张居正的善政还没有遭到败坏,以万历十五年的中国来和欧洲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还远远的走在前面。至少,北京、南京、扬州、杭州这些大城市远比伦敦、巴黎要更加卫生、干净和先进。

中国当时的主要缺点,不是不用数字来管理国家,而是明朝中央集权、君主权威至上的中国政治(明太祖手上建立的君主绝对专制),张居正重视“制度”、“法治”、“公平”,即使在封建统治下,也能很好地管理中国这样的大国。他注重“循名责实”,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大致上便是“实事求是”。《张居正》虽是小说,但比《万历十五年》这样的学术文章,更加真实,更加接近事实。

历史小说有“古为今用”的作用,但不能以“古为今用”作为目标而写小说,那有可能会牵强附会,勉强影射的作用。在文学上,“主题先行”的作风从来是不会成功的。要写主题,就清楚明了,直截了当地写一篇政治论文。

我欣赏《张居正》,因为作者选择张居正这样一个“实事求是”不顾个人成败,决心为了国家,反对特权,打击豪强,坚持制度与法治的人物,来抒写他的真实遭遇和感情,并不勉强将他推入现实的框子里,影射现实,反映现实。只能用现实人物来反映现实,古人就是古人,真实的抒写古人,就是很好的历史小说。――金庸


 张居正·火凤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说什么封侯拜相,渔樵耕读过春秋。回头看,直羡他,野草西边老钓翁,踏月归来,却道天凉好个秋。
  •     《万历十五年》中有一章,讲到张居正权倾朝野的时代过去,戚继光的失宠,之后招来的是万历不念旧情的清算。是的,那一章叫做世间已无张居正。同样的,万历朝走到这一步,似乎尽头已经到达。气数已尽,倒也无怪他人。历史的大幕拉开,万历朝被满清所取代,一派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对比。但1588年戚帅离世的那个凌晨,口鸡三嚎,将星陨矣。。。。但真正的胜利者却在西方,不是西葡,而是后起的另外的角色。
  •     “老乡”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自然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功能,有些事情还非得“老乡”才靠得住,比如出版界就有整理发扬“乡贤”的癖好:河南整理出版了《冯友兰全集》,湖北整理出版了《熊十力全集》,岳麓书社更是以整理“湘学”诸如出版《曾国藩全集》而闻名遐迩。张居正当年厉行改革,刚猛精进,不得已得罪了儒教,以致身没后备受儒生污蔑,且无专传入《明史》(史册多为儒生所撰),被模糊、误读了五百年,最后还是靠两位湖北老乡(熊召政与熊十力)的努力发掘,其真实面貌才得以相对清晰的示于世人。熊召政早年以诗名,后成功转型为商人,作历史小说《张居正》时已在商海过足了瘾,商人精细缜密的算计思维已经养成,故《张居正》在历史生态刻画方面极尽营造之能事,不惟正史野史运作协调,就连当时官制财制都有相当的考究,这点金庸也自叹弗如,熊氏自谓“刻画了有血有肉的张居正,描绘了明朝社会原生态”倒也不是狂妄之语。熊十力早岁有意政治,后专攻哲学,由佛入儒,因性格怪癖孤高,有狂名,然而正是因为他的狂傲不羁无所顾忌,《与友人论张江陵》才能摆脱陋儒浅见、洞悉张居正思想之实质。这两本书一为小说,一为哲论,其中流露出对于张居正主要事迹看法的异同,颇值得玩味。世人提及张居正,多与财政改革诸如“一条鞭法”相连,“一条鞭法”以及之前的“清田运动”,直接目的固然是增加财源,挽救隆庆以来的财政危机及其引发的统治危机,但却不得不以“抑豪强、庇小民”为手段,因为当时皇亲勋爵、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成风,不但直接侵夺了国家财源,而且使小民沦为流民,加剧社会动荡。熊召政在《张居正》中并没有集中笔墨描述“一条鞭法”,而是将土地兼并、流民失所问题揉碎了洒在全书中,让人在张居正内阁初期捉襟见肘的财政困境与改革后财源富足的鲜明对比中体味豪强兼并的可怕以及打碎地方锁定状态的必要。熊十力则是直截了当地极度褒扬“抑豪强、庇小民”,认为秦后中国政治腐坏之病源即为专制,而专制又必侵削小民,以巨室为依托。由此,江陵之“尊主庇民”实为力矫千年恶俗之举,甚至得出了“江陵见摈于中国社会,是中国所以衰也”的论断。笔者认为这一论断有过分夸大之嫌,不过张居正能秉公心不顾自身地与权势势力斗法,这种行为足以担当“大雄无畏”四字。张居正得罪权贵势力,所遭到的报复为一次性的灭家清算,而得罪儒教,则遭到儒生(尤其是其中假道谋食者)五百年绵绵不绝的污蔑与封杀。张居正与时儒有两次大规模冲突,一次是“夺情” 事件(张居正父丧,按制应辞官回乡三年,居正惧新政覆灭,指使冯保建议万历挽留张居正,并严惩反对“夺情”士人),一次是查禁私学、削减庠员。熊召政与熊十力在“夺情”事件上反应一致,都是“成大事不拘小节、成大仁必舍小仁”的态度。在《张居正》中,“夺情”风波算是一个小高潮,熊召政借描写张居正与李义河的密谈向读者表达了他对“夺情”的看法:首先,张居正不去守制,不是贪恋权位;其次,新政现有成果的巩固,不允许张居正离开;最后,新政开拓新局面解决新问题,也不允许张居正离开。熊十力与之观点类似,但是表达更有力,认为古人守孝期间提剑赴国难,也是大孝,而张居正“当国日浅,新政甫立,新法甫行,天下兴亡之几,惟视江陵此时去留而定。去则政乱法毁,而亡几已著,不可挽矣。此其关系重大,岂一要紧战事可比拟乎?”并认为批评张居正“夺情”的人“受专制之毒,习于小节小谨,而无高远之识量”。熊十力论断可谓一针见血!笔者大致认同两位熊先生的论断,但对于他们把张居正“夺情”事件中的“恋权”因素完全剔除的做法不敢苟同,这显然忽视权力本身对于政治家的吸引力,政治家“恋权”并非见不得人的丑事,尤其张居正此时正需权力以图经世抱负,又何须讳言?在查禁私学这一问题上,商人与哲人发生了微妙的分歧:商人熊召政讲求实利与效率,赞成禁止空谈,借张江陵谈所谓循吏清流之别,此实为小说论政之关键。而哲人熊十力虽然对于空谈十分厌倦,但对于张居正禁止私学颇有腹议,惋惜其“徒注意政事,而于学术思想未曾致开导之力,是其短也”。笔者认为学术研究实在是无法用效率衡量,空谈固然误国,而其根源在于政治诱导出现失误。因此对付空谈,若用政治介入消除,则无异于抽刀断水,根本途径还在于减少学术限制,加之适度引导。当然,学术自由是近代学术观,似不可以此苛责先贤。中国自有儒墨道法释之分,后人总是喜欢根据前人的言行将其归类到其中某一派。张居正身没后,儒家不肯接纳他,说他是法家。而两位熊先生则认为张居正从本质上讲还是儒家,不过杂糅了其他思想而已。商人笔下的张居正,可用“菩萨心肠、霹雳手段”来概括,虽然重法纪,用权谋,但秉持的是一颗公心,因此手段虽然是法家的,但是本体是大儒。哲人熊十力更是通篇力证“江陵学术宗本在儒”:虽然其人奋不顾身,抑豪强、清吏治、禁私学,得罪了俗界所有权势,体现了佛家“大雄无畏”的精神,但是他并没有出世;虽然其人在军事、外交方面见微知著,有道家得其静以知几的妙趣,但是他不独善;虽然其人取法家综核尚严与权谋,但是不违背儒家大原则——说到底,虽然他杂糅了佛道法三家思想,但是骨子里却是经世致用的大儒。在关于张居正归类的问题上,商人与哲人行走了不同的路径,却得到了共同的结论。概而言之,《张居正》与《与友人论张江陵》都是经典之作。前者是文学作品,用小说论政,主要描绘的是张居正的行为及其所处的环境,为“踏实”之作;后者属于哲论,探讨张江陵思想及其渊源,为“凌虚”之作,二书合参,可得“踏实凌虚”之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位熊先生都没有政治实践经验,故难免存在局限:商人笔下的《张居正》过于刻画财政与贿赂,在描写官场斗争细节方面把握不足,而哲人熊十力本来就有“六经注我”的毛病,评论时也有臆想的成分,这些微瑕,也不可忽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人应该在有理想的时候也看清自己的位置和别人的位置,谁都有将来
  •     传说人间有神鸟,歇在扶桑树,飞在山之阳。火中诞生,火中涅槃,疫瘴为甘露,忧患为酒浆……
  •     对于讲到荤段子就莫名兴奋的文笔,实在汗颜。让我坚持下来的理由只是因为这讲的是张居正,而世间已无张居正。
  •     因为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还有就是 他是湖北的 作者也是湖北的
  •     看得我晕头转向。。
  •     故事还不错
  •     第一卷:《木兰歌》已读完
  •     挺不错的小说
  •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     很林的。
  •     严肃得戏说历史
  •     基本很傻
  •     曲终人散,悲悯其中。因为知道后事凄凉,越往后越不愿意读下去。张居正与万历之间的对手戏很少,但通过描述来体现万历心里变化至行为变化也算通畅。大概一本书少不了女猪脚,所以玉娘神出鬼没也是够了,最后这样墓前唱曲自尽也是戏剧性极强。
  •     有血有肉真实的历史人物
  •     一气读完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周读完四卷。不可错过的名卷。
  •     张居正生前分别得罪了大地主,文官集团及皇权,死后又怎能有好下场?四部看下来,洗白张居正的地方很多,世间再无张居正,但张居正也不是什么圣人,小皇帝清算张居正的原因也不是书中写的那么简单。估计原本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改编电视剧,导致有的情节太像电视剧了。
  •     不错
  •     语言之生动恰当足与四大名著比肩
  •     很早的书,不愧为作协主席。
  •     还可以,不精彩,不出丑
  •     非常值得看,我极其喜欢这套书太喜欢了我为之动容
  •     写的不错,文笔相当精彩,但是杜撰的东西太多
  •     整顿学政、清丈土地,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的同时稳定国家财政基础,扩大税基。万历新政到了收官之时,政治日渐清明,国家财政也日渐有力。富国强兵的理想在铁腕宰相手中实现。强人老去死去,对以往政治举措与政治人物的反攻清算也随之而来,万历皇帝也是一个自我意识颇强的君主,张居正惨淡经营的结果不但是国库的充实同时也包括一个权力更加统一的政局,万历亲政,制约不再,国家实力颇强,为了重拾权力获得实质权威,对导师兼首辅的张居正以及相应政策开始了清算与打击。世态炎凉,人性难测,张居正死后的权力真空引来新的一轮争斗争夺,可惜牵扯面广大,人才于政治斗争中损失颇巨,新的稳定的政治格局迟迟没有形成,制度的破坏也日渐严重,再也没有张居正性质的政治强人可以支撑起明帝国大厦。全书收篇于此,回味悠长。
  •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类似二月河的文风
  •     张居正与曾国藩,为什么结局会如此的不同。
  •     一般
  •     文气已经没有前面的好了,尽是些淫秽的段落 ……但是看到最后还是很唏嘘,世间已无张居正了啊。这生前身后的待遇,居然就差了这么多……不过要治国还是要张先生这样的人吧:)
  •     好书
  •     四天.每日一本.和明月不同的风格.
  •     到了这一册,万历新政已见成效,寰宇廓清,四海升平,府库充盈,也没什么正事好写了,再加上熊召政喜欢扯,写得就更杂了。不过我们还是能从繁荣太平中看出隐忧。败政虽改,专制犹存,蠹虫犹在,而张居正已无力前行。作为人臣,此时的张居正地位崇隆,相对的,他也成为了曲高和寡的孤臣,连皇上也开始忌惮他。看来盛极必衰实乃亘古至理。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万历新政的最终结局,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渐渐习惯“世间再无张居正”的日子。
  •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     我觉着不合我的口味
  •     作为小说第一本还是很不错的
  •     诸葛亮出山时好友感叹“得其主而不得其时”,读完这本刚刚反过来,张居正或许算得上“得其时而不得其主”吧。总之大明朝历史走向确实有趣,难怪后人研究者甚多!
  •     写法简练有力,紧紧围绕矛盾展开,如何成功如何失败,一目了然。
  •     张居正大悲剧的结束映衬着万历乃至大明王朝更大悲剧的开始!
  •     知道是悲剧,最不忍读的一卷。玉娘的唱曲结尾,双眼竟有些湿润。
  •     人臣之极!
  •     历史给我们的并不只限于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情,什么阶级代表什么利益,更多的应该是真切地感受诸如此类人物的所想,所做,近距离的特写。
  •     这本书得茅盾奖,只能说评委无能。
  •     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更好看,文笔雅致。这个比较通俗吧,不过也挺好看的。
  •     这部书估计拍成电视剧肯定通不过审查:暴露了太多专制制度的无法调和的缺陷。
  •     官场小说,看看也好
  •     唉。
  •     兔死狗烹,一代名相,落得如此下场,只道皇权为何物。。。
  •     太让人唏嘘了,实打实地忠心为国的臣子,死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唉
  •     一个时代的巨人
  •     总让人怀疑,让人心痛。。。看到现状。
  •     能对明史感兴趣完全要感谢黄仁宇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