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小说研究

出版社:巴蜀书社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806595060
作者:杨荣
页数:441页

章节摘录

到了巴黎后,茨威格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朋友们不甚了解罗曼,罗兰,也不知道怎么可以找到他,他似乎是“隐居”在繁华的巴黎。有人只听说他是一位音乐家,写过一本关于贝多芬的小书。为了找到他,茨威格在国家图书馆仔细查阅图书目录卡片,终于找出他所写的十几本著作。尔后,茨威格写了一封信,寄了一本自己的书给罗曼,罗兰。不久,罗曼•罗兰回信邀请茨威格前去。他们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茨威格非常重视他们的友谊。罗曼•罗兰后来也曾说过,我不知道,有哪个朋友比茨威格更深刻更虔诚地崇尚友谊,对友谊的崇拜就是他的宗教。茨威格终于和罗曼•罗兰见面了。这一天在茨威格的一生中要比平常的日子明亮得多,多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访问罗曼•罗兰时的情景:罗曼•罗兰住在蒙巴拿斯林荫大道附近的一幢不显眼的楼房里,五楼。窗下是一座古老寺院的园子,绿树成荫。在他简朴的修道士式的斗室里,一本本书籍一直堆到天花板。他有一双清澈、和善、炯炯有神、生动的蓝眼睛。罗曼,罗兰瘦而高,有一点驼背。脸色苍白,说话声音很轻,似乎身体很虚弱。他不抽烟,不喝酒。这一切给茨威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给他印象最深的,最令他折服的,则是罗曼•罗兰的才华。罗曼,罗兰钢琴弹得非常出色,知识十分渊博,精通文学、哲学、历史,了解一切国家和时代的问题。在罗曼•罗兰面前,茨威格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我在他的房间里感觉到一种人性的、道义上的优势;一种不带骄傲情绪的、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一个坚强的人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我一眼就看出,他在关键性的时刻将代表欧洲的良知。”那一天,他们就《约翰,克利斯朵夫》和战争的阴影彼此交换了看法。茨威格从罗曼,罗兰忧郁的蓝眼睛里看到了他对和平的脆弱充满了悲哀。他向茨威格感慨:“艺术能使我们每一个人得到满足,但它对现实却无济于事。”对于战争的阴影,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只不过罗曼•罗兰对战争潜在危险性的认识比茨威格更明晰。他坦诚地指出:如今是一个需要保持警惕的时代,而且愈来愈需要警惕。因为煽动仇恨的人,按照他们卑劣的本性,要比善于和解的人更激烈、更富于侵略性,何况在他们背后还隐藏着物质利益,他们可没有什么顾忌。他有这样的前瞻性看法,所以主张摆脱偏狭的民族主义思想的束缚。而这些思想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有着清晰的表现。茨威格和罗曼•罗兰的友谊,除了基于茨威格对他出众才华的钦佩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他们思想观念上出奇的一致:坚持欧洲统一的信念,信奉人道主义思想。以后,他们一起为共同的思想、信念、理想而并肩战斗,结下了永生永世的友谊。罗曼•罗兰直面现实的勇气、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给茨威格以深远的影响茨威格曾由衷地说:“除了我和弗洛伊德与维尔哈伦的友谊以外,我和罗曼•罗兰的友谊是我一生中收益最多、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决定我的道路的友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世界局势已经处于“一触即发的战争边缘”,可许多人并未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和危险。而罗曼,罗兰时刻关注现实,早已痛苦地磨砺了情操,所以关键时刻罗曼•罗兰的识见往往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人。他对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持怀疑态度,一针见血地指出:“老百姓愈老实,愈容易轻信。……一旦发布动员令,究竟有多少人坚持得住,谁知道呢?我们都已陷入一个群情激愤,人人歇斯底里的时代。在战争中决不能忽视这种歇斯底里的力量。”不久,萨拉热窝响亮的枪声应验了罗曼•罗兰的判断。战争爆发后,茨威格为了躲避那种危险的群众变态心理,坚决地移居到维也纳郊区,开始了他自己个人的战争——向利用群众的热情煽动战争的行为作斗争。他在当时德国读者最多的报纸《柏林日报》上发表了《致外国友人书》,公开表示:“一有机会就与所有在外国的朋友们一起为重建欧洲文化而工作,即使现在还不可能取得联系,我也将保持着对他们的忠诚。”文章发表后,辱骂像肮脏的污水迎面泼来。然而,14天后,一封来信将茨威格从孤独的阴影中带到温暖的阳光下。原来,罗曼•罗兰在瑞士读了茨威格的那篇文章后立即给他写了一封简短的信。在信中,罗曼•罗兰写到:“不,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朋友们。”茨威格当然明白这寥寥数字所包含的分量,他为自己能迅速得到罗曼•罗兰的支持、鼓励和声援感到无比激动,他称看到那封信是他一生中巨大的幸福时刻之一。“它像一只白鸽从住着乱吼乱踩、疯狂兽群的诺亚方舟飞来。我不再感到孤独,而终于又和相同思想的人联系在一起。我觉得我受到罗曼,罗兰泰然自若的坚强意志的鼓舞。”茨威格立即回信。从此,他们互相按时通信,用笔进行战斗、交流思想,持续了整整25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的通信被迫残酷中断为止。在罗曼•罗兰的影响鼓励下,茨威格投入了反对战争和残杀的神圣斗争中。他像罗曼•罗兰一样坚守着自己的誓言:“永远也不写一句赞美战争或贬低别的民族的话。”他还接受罗曼•罗兰的建议,积极联络德语国家的文化名人,准备齐聚瑞土,共同发表反战呼吁书。茨威格把对罗曼•罗兰的崇敬、理解和爱戴融注在他的著作《罗曼•罗兰》③之中,在生动地记述罗曼•罗兰的一生及其创作时,发表了一些评论。这些评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茨威格本人的思想。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一个年仅13岁的青春萌动的少女迷恋上了邻居的一位男作家,她怀着狂热的好奇心探听和窥视他的生活,盲目地、忘我地爱着他,以至她知道他的一切,她了解他的每一个习惯,她认得他的每一条领带、每一件衣服。后来她母亲改嫁,她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了因斯布鲁克,她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不与外界交往,靠着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捱过那对她来说无比艰难漫长的两年。当她刚能独立时,就谢绝了继父好心的资助,独自回到维也纳。她像过去一样如痴如醉地暗恋着他,到后来竟像妓女般不顾女人的羞涩,曲意迎逢,委身相许,并和这个男子有了一个私生子。为了这个苦恋的产儿,也是为了不拖累作家,她心甘情愿当妓女,用卖身的钱精心哺育孩子。时光在流逝,她相思的痛苦因这孩子而大为减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一场流感,上帝夺走了她生命中惟一的真实。摸着孩子冰凉的小手,陌生女人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她拿起笔写信给他,向着那个自己苦苦等待了一生的爱人倾诉痛苦。可直到她去世前写这封信时,那个男子竟连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就是在和她几次邂逅幽会时都没有认出她来,这个无名女人对这么一个不忠诚的男人如此忠贞不渝,这种痴心到了近乎病态的爱似乎已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但是,这种“哪怕我已经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唤我,我就会立即获得一种力量,站起身来,跟着你走”的爱,虽然其中不乏本能的欲念,但已完全超越了本能欲念,爱得没有一点功利和企求,是一种多么真诚无私、感人至深、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感。在《热带癫狂症患者》中,当一位富商的妻子带着高傲和冷漠来求医生私自堕胎时,医生产生了强烈的想报复占有她的欲望,一心想看到她赤身裸体委身于人的样子。此时,一种原始的本能被唤醒了,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被“欲”所主宰所征服而失去理智的“兽”,但在短暂的乘人之危的冲动之后,医生又产生了竭力挽救她生命的赎罪之情。尤其是当富商太太拒绝了医生的无理要求而私下找人堕胎生命垂危之际,至善至真至情的人性又回到医生身上,他成了恢复理智的“人”,竭尽全力挽救富商太太并向富商太太保证不惜一切代价保全她的名誉。后来,他为了阻止富商开棺验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最终“情”战胜了“欲”,医生的情操得到了升华,保持了人格的尊严。茨威格吸取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的合理成分——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不自觉的流露,通过梦的解释可以表现人们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的欲望,并据此描写梦境,铺设通向人物心灵深处的幽径。茨威格卓越的心理描写是同他出色的细节描写分不开的。茨威格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的是对景物的生动刻画,有的是对事物的传神描摹,更多的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瞬间细节刻画。而对人物心理瞬间细节的刻画,主要是表现在对人的脸、眼睛、手等的刻画上,我们分析的重点也主要是从脸、眼睛、手等方面来说明茨威格在细节描写上的特色和高超技艺。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心灵信息的发射站,这就犹如茨威格所说的那样,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宜泄感情。在其作品中,茨威格善于通过对人物的眼睛、手、面部等细节进行刻画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在《情感的迷惘》中,教授过着两重生活,身体的动作也表现出类似的双重性。“他的左手漫不经心地静静地放在桌子上,或者至少看起来是静静地放在桌子上,因为不时有小的颤抖,像颤音一样传过骨节,纤细的、对一只男人的手来说略显过于柔软的手指,焦躁地在桌面上画着看不见的图形,那双覆盖着沉重眼睑的眼睛垂下来参与谈话之中。他也许有些不安,也许激动之情还在贲张的神经中颤动:总之手的这种不可控制的慌张同面部宁静的倾听和期待极不协调,这张脸显得很疲惫,但他仍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与学生的对话之中。”茨威格在此就是通过对教授的手、眼睛、脸等人体部位的细节刻画来透视教授的双重生活的。像这样的细节刻画在其小说中俯拾皆是,我们重点就茨威格小说中对脸、眼睛、手的刻画来进行分析。……

前言

杨荣先生是四川省外国文学界的一位后起之秀,自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至今,教学科研成绩斐然,先后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各家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产生了较大影响。最近,他将其刚刚完成的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茨威格小说研究》(专著)书稿送到我手中,托我为其作序。我一方面因才疏学浅,为其作序,感到惶恐;另一方面又为我校有这样富有灵气、潜心学业的青年学者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我想,杨荣先生作为一名“双肩挑”的系主要领导,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要完成这样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形成一部分量如此厚重的学术著作,除了他要具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外,更需要一种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学术精神,这正是我们学人的难能可贵之处。《茨威格小说研究》这一选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茨威格是奥地利不可多得的具有世界声誉和影响的小说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虽然对其作了一些研究,也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但像杨先生这样对茨威格其人及小说作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的学术专著尚属首例。因此,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初读书稿,对本书内容和特色有如下一些粗浅认识。一、在《茨威格小说研究》上编中,作者从维也纳情结、西方犹太人、文学圣徒、精神偶像、前妻弗里德利克、世界公民、辉煌成就、魂断巴西来分析研究茨威格其人,为进一步解读其小说提供了依据。维也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就如同是“世界主义”的温床和摇篮,也正因为如此,茨威格早早就学会把欧洲共同联合的理想作为他心中的最高理想来加以热爱。作为音乐之都、艺术之都、文化之都的维也纳文化,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的艺术化,茨威格一出生就浸润在维也纳艺术化的生活中,维也纳这片艺术沃土培养了他的多种艺术细胞、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鉴赏力,造就了茨威格这个艺术天才,铸就了茨威格从小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终生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以至于茨威格长大成人后,对文学艺术近乎宗教式的迷恋和狂热,而且,这种痴迷始终同他的存在和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维也纳生育了茨威格,养育了茨威格。自幼便有的不泯的“维也纳情结”融入茨威格的灵与肉,化为他的内在的本性之一,化为他的艺术生命的一部分,帮助他去进行艺术感受、艺术创造。没有维也纳,就没有茨威格。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茨威格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犹太人,在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没有其他犹太人所经历过的坎坷和磨难,也没有犹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他早年的成长环境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精神上的压抑感和屈辱感。父亲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精神自由和人格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深地影响了茨威格,从母亲身上继承的则是世界主义的眼光和理想,为他以后成为“世界公民”提供了基础。茨威格作为犹太人晚年受到法西斯迫害、被迫漂泊的悲惨遭遇,使潜藏于他身上的犹太人意识复活了,他体会到了既是一个欧洲人又是一个犹太人的困惑,犹太人意识作为一个不能溶化的因子慢慢地嵌入了他的灵魂,这对他的生活、思想、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杨荣先生是四川省外国文学界的一位后起之秀,自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至今,教学科研成绩斐然,先后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各家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产生了较大影响。最近,他将其刚刚完成的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研究成果——《茨威格小说研究》(专著)书稿送到我手中,托我为其作序。我一方面因才疏学浅,为其作序,感到惶恐;另一方面又为我校有这样富有灵气、潜心学业的青年学者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我想,杨荣先生作为一名“双肩挑”的系主要领导,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要完成这样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形成一部分量如此厚重的学术著作,除了他要具有足够的学术勇气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外,更需要一种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学术精神,这正是我们学人的难能可贵之处。    《茨威格小说研究》这一选题是很有学术价值的。茨威格是奥地利不可多得的具有世界声誉和影响的小说家,到目前为止,我国学术界虽然对其作了一些研究,也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但像杨先生这样对茨威格其人及小说作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的学术专著尚属首例。因此,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成果。    初读书稿,对本书内容和特色有如下一些粗浅认识。    一、在《茨威格小说研究》上编中,作者从维也纳情结、西方犹太人、文学圣徒、精神偶像、前妻弗里德利克、世界公民、辉煌成就、魂断巴西来分析研究茨威格其人,为进一步解读其小说提供了依据。    维也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就如同是“世界主义”的温床和摇篮,也正因为如此,茨威格早早就学会把欧洲共同联合的理想作为他心中的最高理想来加以热爱。作为音乐之都、艺术之都、文化之都的维也纳文化,另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的艺术化,茨威格一出生就浸润在维也纳艺术化的生活中,维也纳这片艺术沃土培养了他的多种艺术细胞、广泛的兴趣,培养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鉴赏力,造就了茨威格这个艺术天才,铸就了茨威格从小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和终生对文学艺术的痴迷。以至于茨威格长大成人后,对文学艺术近乎宗教式的迷恋和狂热,而且,这种痴迷始终同他的存在和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维也纳生育了茨威格,养育了茨威格。自幼便有的不泯的“维也纳情结”融入茨威格的灵与肉,化为他的内在的本性之一,化为他的艺术生命的一部分,帮助他去进行艺术感受、艺术创造。没有维也纳,就没有茨威格。    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有的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茨威格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犹太人,在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没有其他犹太人所经历过的坎坷和磨难,也没有犹太文化和宗教的限制。他早年的成长环境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精神上的压抑感和屈辱感。父亲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精神自由和人格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深深地影响了茨威格,从母亲身上继承的则是世界主义的眼光和理想,为他以后成为“世界公民”提供了基础。茨威格作为犹太人晚年受到法西斯迫害、被迫漂泊的悲惨遭遇,使潜藏于他身上的犹太人意识复活了,他体会到了既是一个欧洲人又是一个犹太人的困惑,犹太人意识作为一个不能溶化的因子慢慢地嵌入了他的灵魂,这对他的生活、思想、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书籍目录

序上编 “世界公民”——茨威格其人研究第一章 维也纳情结第二章 西方犹太人第三章 文学圣徒第四章 精神偶像第五章 弗里德利克第六章 世界公民第七章 辉煌成就第八章 魂断巴西中编 一个人的内心就是—个世界——茨威格小说研究第九章 小说俯瞰第十章 小说思想内容第一节 人的内心世界第二节 维也纳风土人情第三节 犹太人意识第四节 战争是一种罪恶第五节 爱情生活第六节 人道主义情怀第十一章 人物形象第一节 女性形象第二节 男性形象第十二章 小说艺术特征第一节 细腻的心理刻画第二节 出色的细节描写第三节 独特的叙事手法第四节 立足现实,面向人民和全世界下编 继承与创新——茨威格的心理现实主义风格第十三章 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第十四章 现代心理学的深刻影响第十五章 独具特色的心理现实主义结语附录一 茨威格1936年用英文写的简历二 茨威格的绝命书三 茨威格生平及创作年表四 我国的茨威研究主要论文目录五 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茨威格小说研究》对这位奥地利文学大师的犹太出身、文学创作历程等进行人物分析,并对其小说作品进行文本研究,且从大师的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方面论述其艺术特色。


 茨威格小说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上编基本上是把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给简单重复了一遍,中编部分基本都是在重复茨威格每一部中短篇小说的内容,再加一两句高中生水平的分析,不断重复着差不多的话。另,作者尤其喜欢用顿号,以及很多莫名其妙的比喻和排比。
  •     太浅显 不深入
  •     老婆说书质量很好,而且发货速度很快,好评!
  •     有点受不了这么“娓娓道来”的风格…… 在“研究”的名号下一本好“通俗”的读物哪……
  •     总体还行!
  •     沒有太多自己的見解。多數為資料的整合。不具備太多學術研究的價值,只能做援引吧。
  •     就当科普读物吧
  •     有些内容很中肯,但是不得不承认,本书作者在书中的观点有重复现象。不过还是感谢这本书帮我了某篇作业一个忙。
  •     读后发现。其实《昨日之旅》早有中译本,在九八年那个文集里叫《苦恋》! 不管怎样,对论文有些帮助!
  •     烂书!inner peace……
  •     第一次看一本文学评论的书,真的感觉很棒。从茨威格的身世说起,再一路体味着可能酿就茨威格每一部作品的点点滴滴,以及将茨威格自身的理念和学术、精神走向与其文学创作的特点相结合而分析,果然文学评论一事虽让外人觉得有学究顽固死板之成见,但实则也有从系统、本源角度来研究文学的趣味。
  •     如果说读者群是最高的评判,那么,成千上万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读者给茨威格戴上的桂冠所放射的光彩,他们对茨威格超越时空的挚爱,绝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学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