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倒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2
ISBN:9787506320603
作者:刘以鬯
页数:226页

内容概要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祖籍浙江镇海。1941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曾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任报纸、杂志编辑、主编。1994年成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第一任作家。1985年1月至2000年6月,任《香港文学》月刊总编辑。现为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刘以鬯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有《酒徒》、《寺内》、《天堂与地狱》、《岛与半岛》、《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短绠集》、《见虾集》、《刘以鬯实验小说》、《龙须糖与热蔗》、《端木蕻良论》等。

作者简介

刘以鬯1972年在香港《星岛晚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对倒》,1975年,作者将12万字的《对倒》改写成同名的短篇小说。长、短两篇小说都被收入作家出版社这本《对倒》中。
小说是从一枚相连的邮票引发的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


 对倒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下午把《对倒》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一口气看完。加上前几天的《酒徒》,刘以鬯的小说告一段落,暂不打算看刘的其他作品。“对倒”是邮票学的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对倒》包含短篇小说《对倒》和长篇小说《对倒》。长篇是刘以鬯1972年开始在《星岛晚报》开始连载的小说。短篇是刘以鬯1975年自行将长篇《对倒》改写而成的。二者内容一致。短篇小说《对倒》老头怀旧,少女怀春。结构精巧,描写细腻。刘以鬯的小说是真正的意识流。而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这些感觉派更多的是心理描写,和茨威格、川端康成更加接近,而不是意识流。所以从现代性上来看,刘以鬯的写法更加现代。但是从水平上来看,刘以鬯不及新感觉派的几个代表作家。虽然是意识流,但刘以鬯的小说并不晦涩。相反,可看性极强。不同于伍尔芙那样朦胧的意境,也不同于乔伊斯、普鲁斯特式的鸿篇巨制,刘以鬯以意识流的形式描写的尽是香港当下最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楼市、抢劫、赌马、阿飞等等。无论是《酒徒》还是《对倒》最初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很难想像一部不够通俗的小说能在报纸上连载下去,而且那里还是香港。缺点:第20、21两章突然连续使用亚杏视角,结构设置不符合整体布局。关于二人的铺垫足够长、足够细腻,但是进入关键部分之后,寥寥数笔,匆匆结束。似乎应该将两人最终坐在电影院邻座时的心理、意识流动铺展开来。总体来说短篇小说的《对倒》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长篇小说《对倒》也许是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对长篇的《对倒》并不满意。相对于短篇,长篇的这个版本显得臃肿。由于把大量笔墨花在男女主人公的各种见闻以及回忆和幻想,男女主人公的偶遇似乎退而成为次要。小说太过唠叨,后半部分竟然花了十几个章节来让各种人物喋喋不休地讲香港的打劫问题。女主人公不停地表示自己的美并不输于歌星影星,并不断想像自己成为影星的情况,前后多有重复,没完没了。为什么不用一些具体的动作表现她的明星梦呢。即便是幻想中也可以有丰富的动作。和《酒徒》一样,作者总是忍不住站出来对社会对文学对电影进行评论。评论没有错,但要讲究时机和分寸。不能老评论一件事情,而且每次评论不能一模一样。总体上来讲,长篇不如短篇。短篇更加精炼,主题更清晰,两条线索之间的互动和衬托更加富有趣味。关于《对倒》和《花样年华》的关系从人物和情节上,二者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对倒》的主人公是一个怀旧的老头和一个怀春的少女;《花样年华》的主人公是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和一个传统的美貌少妇。 《花样年华》讲婚外恋的纠结;《对倒》几乎没有情节。相比之下《2046》和《酒徒》的联系反倒稍微多了一点。《花样年华》和《对倒》的直接联系在于,前者的三处字幕引自后者。《花样年华》和《对倒》更深层次的联系是“意”上的联系,而不是“形”上的联系。即二者都表现一种暧昧。据说王家卫是在看完《对倒》之后才产生了《花样年华》的灵感。所以《花样年华》的片尾上写道: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
  •     王家卫说: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电影是《花样年华》,小说是刘以鬯的《对倒》。电影取意于小说。《花样年华》说的是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对倒》说的也是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背景:   《花样年华》三处字幕引自《对倒》  ●那是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  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对倒》还具备意识流小说家常采用的一种音乐作品结构,颇似巴赫的复调音乐;两条旋律线逆向而行,交织成一个整体、再说具体些,它具备奏鸣曲那种对比、变奏的结构。与此相对庄  《对倒》在第二十四节前一路对比,自第二十四节二人并排坐在长凳后,二人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对倒》的一切皆成对应。淳于白与亚杏,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一“今”一“旷”,从不同方向朝一地缓缓行来,一路街景物事触发的意识流动或白日梦恰恰相反:浮于白在零乱浓稠的往事里浮游,亚杏则在轻快朦胧的未来翱翔。《对倒》的造奇不在文字,而在布局,在双线平行的结构与现实、意识、幻觉、回忆的交替、穿插。结构上,有三个层次精致的平行对应、令人拍案称绝。回味不已。   ——王友贵《刘以鬯:一种现代主义的读解》  港台一些出色的小说家对审美形式的追求。简直称得上呕心沥血。刘以鬯的《对倒》以叙事结构形式作为题目。结构开工的灵感来自作者买到的一枚一正一负对倒相连的邮票。它描写香港闹市大街上一个老者满怀忆旧情绪,一个少女满怀浪漫的世俗理想,从街道两端相对行走,对街头橱窗和风波作出或忆旧的、或浪漫的不同联想。最终不期而遇地走进电影院邻座和公园的同一张椅子,相互间又做着风马牛不相及的猜测。这种把意识流手法用于陌生人街头对行,从而产生隔代人不同心态的强烈对比的叙事谋略,实在是匠心独到的创造。  ——杨义《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中国卷)》编选者序  《对倒》又是另一种情景。一男一女,一个是逐渐衰下去的老头,一个是青春骄人的少女。两人并不相识。只不过在故事发展的中间阶段,凑巧地坐在电影院中相邻的座位,彼此转过脸望望而已。戏散后各自东西,各自回家做好梦,老头在梦中和赤裸的少女在一起,当然,两人都是赤裸的。在两人到戏院以前和回家的路上,交叉出现,各占一节,一节又一节地轮流出现,带出了好些香港的都市风暴:打劫金铺,车祸,二十年的变化……在两位主角之间,戏院的座位算得上是一个链吧。  ——柳苏《刘以鬯和香港文学》
  •     《<对倒>写真集》前言王家卫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对倒》的书名译自法文Tête-bêche,邮票学上的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对倒》是由两个独立的故事交错而成,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分别是一个老者和一个少女,故事双线平行发展,是回忆与期待的交错。对我来说,Tête-bêche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Tête-bêche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录自《<对倒>》写真集)**********王家卫为何“特别鸣谢刘以鬯”——影片《花样年华》的幕后故事江迅***一个差点为传媒忽视的问题随着人影隐去,《花样年华》的主题音乐又一次渐渐地响起。这时,银幕上出现了醒目的大字:“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接着,片尾字幕出现了“监制、编剧、导演王家卫”等一大串名字,可那字号远比“特别鸣谢”要小得多。凡看过《花样年华》的观众,都在片尾看到过这样的字幕,可似乎没有人对“特别鸣谢刘以鬯先生”问一个为什么。刘以鬯是谁?何以要特别鸣谢他?王家卫的这部影片,已经带来了影坛和媒体几个月的热闹,无论是港台,在祖国内地,还是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花样年华》至今魅力未减。前一阵,《花样年华》连获多项国际大奖,每次获奖都少不了记者热情的报道:第3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张曼玉)、最佳摄影(杜可风、李屏宾)、最佳造型设计(张叔平)三大奖;越南举行的第45届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及最佳剪辑两大奖;巴黎举行的2000欧洲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也可谓爱屋及乌吧,影片放映后,无论是上海人还是香港人、台北人,对旗袍显得特别钟爱。事缘张曼玉在影片中,穿了30多件精致华丽的旗袍,令人赞叹不已。这些独特的道具——经典旗袍被称为“绝版”,因为旗袍的布料是美术指导张叔平珍藏的,市面上早已绝迹。而这些旗袍又是上海年逾70的老师傅,破例“出山”操刀。世界各地的片商,争先要求借旗袍展览。据悉,这批旗袍将会在法国和英国举办时装展览。于是,媒体纷纷采访服装教授,寻访旗袍名品店。《花样年华》是电影片名,也是剧终一支令人难忘的插曲,此歌是三四十年代影片《长相思》影片的插曲。于是,媒体又纷纷专访当年插曲作者陈歌辛之子上海作曲家陈刚。在这一片热热闹闹的喧嚣中,似乎没有人对影片中的那句字幕发生兴趣。王家卫为何特别鸣谢刘以鬯?这问题差一点给明星、旗袍、时尚所淹没!其实,这问好背后隐藏了《花样年华》幕后的一个文学故事,隐藏了一段文学家触发电影家艺术灵感的绝妙佳话。***电影《花样年华》与小说《对倒》今年82岁的刘以鬯,有人称之为“香港文坛的教父”,有人称之为“末代书生”,也有人称之为“沙漠中的一颗劲草”,时常挂在他口头的却是“卖文为生的稿匠”。记得,多年前,学者黄继持这样写道:“不写近三四十年的香港文学则已,要写便须先着力写好刘以鬯这一笔。”“’特别鸣谢‘我,你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你应该去问王家卫,我不好代他回答。”《花样年华》的电影剧本,并非改编自刘以鬯的小说。不过,刘以鬯先说了三件事。之一:《花样年华》电影海报上,印有3处字幕引自刘以鬯的小说《对倒》。之二:影片《花样年华》首映不多久,一部《对倒》写真集在香港面世,书中的视觉影像,选辑自电影《花样年华》,几乎都是电影中没有出现的镜头,而文字摘自刘以鬯的小说《对倒》。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以《花样年华》中没有出现的剧照,来诠释小说《对倒》?这部写真集,由王家卫策划。写真集的前言,王家卫如是说,“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对倒”是邮票学的专有名词,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小说是由两个独立的故事交错而成,故事双线平行发展,是回忆与期待的交错。王续说,“对倒”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对倒”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1972年发表的小说,一部2000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1960年的故事”。之三:刘以鬯说,他与王家卫见过面,似乎有两三次。王家卫最初是对刘以鬯的小说《酒徒》有兴趣,想改拍电影。见面时,他送了一本《对倒》小说给王家卫,后来,听说王家卫对《对倒》兴趣更大,再后来,就没有了讯息。刘以鬯明白,拍一部电影不容易。时间一长,他也没再当一回事。有一天,刘以鬯拿到两张《花样年华》电影试映票,他与太太同往,影片结尾出现“特别鸣谢刘以鬯”字幕,刘以鬯一时没明白,问身边的太太,他太太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又有一天,王家卫派了李正欣去采访刘以鬯,谈的是《对倒》的意念。这时,他才略微梳理出一些《对倒》与《花样年华》的关系。《花样年华》说的是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对倒》说的也是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可以说,《对倒》是刘以鬯小说中,电影感最强的一篇作品。小说叙事常常运用电影镜头的手段,而文学成分却十分独特,有男女主角大量的幻想和内心独白。刘以鬯说,小说中年龄趋老的男子,在故事里从始到终,都在回忆过去,而年轻女子没有什么往事可以回忆,只是幻想未来。小说力图写出70年代普通小市民的思想、情感和心态。在小说的结尾,他俩仍不相识,各自买了电影票,却坐在相邻。他俩没有直接的关系。刘以鬯说,这是“擦身而过”。刘以鬯说,擦身而过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刘以鬯说,《花样年华》的男女主角,在影片中的头几场戏中,也是擦身而过。刘以鬯说 ,在剧情的发展中,他俩终于有了关系。刘以鬯说,影片的艺术性相当高,看得出导演的执着追求。剧中的梁朝伟是在报馆工作的作家。一天,王家卫打电话问刘以鬯,60年代作家写稿是用什么笔,用什么纸。他是要拍一部十全十美的影片。刘以鬯还说,小说的男主角,常常回忆当年周璇和姚苏蓉的歌声,而影片中也用了不少周璇等歌星的名歌曲,都是那个时代流行一时的好歌。这是香港一段历史的一个印记。可以说,电影《花样年华》的表现形式,与小说《对倒》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相同处,小说的氛围和许多细节,也都在电影中有展现。不妨这样认为,王家卫创作《花样年华》的灵感,源自小说《对倒》。还没手打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过花样年华才重新读起的书。
  •     下到的版本只有《打错了》和《对倒》的短篇版。
  •     这是咋能编出来花样年华的。。。很厉害
  •     3.5,后面很枯燥了,还是《酒徒》好。
  •     醇,他是“另一个”香港
  •     一种非常富于象征意义的笔调,抽象而又形象。文字非常干练,但是却可以绵延得无限深远。非常具有香江风情的故事,同时又有着传统中国男女之间的微妙与含蓄。
  •     很喜歡劉以鬯的筆法 --干凈的白描。當然,他為謀生寫的色情小說也不錯 哈哈哈
  •     在电影院相遇
  •     我还是喜欢跟那个逼逼叨叨整日买醉难得清醒的酒徒来一场意识流对话。至于老年怀旧、少女怀春,若没了些琐琐碎碎,不如去看社会新闻嘛。
  •     有关一段被抛弃的历史。
  •     美得不行
  •     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     一本帮我写完毕业论文的书…
  •     我想……王家卫的致谢,应该只是客套
  •     长篇短篇版本都各有韵味。看了就会立刻明白为什么王家卫爱这部小说了。他的确收到了许多影响。
  •     其实比较起来我还更喜欢精炼的短篇呢。
  •     大师的作品总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来叙述一些比较引人深思的事件,刘以鬯是我最喜欢的香港作家,没有之一。
  •     刘以鬯的小说好多年不看了~
  •     还是看下《花样年华》好了
  •     这个版本保留了所有的港式翻译,除了把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其它的都没变
  •     这是个很特别的小说。因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后面写感谢,才去找来这本小说看。果然是很不错的。是我喜欢的那种,有着独特写作手法的,简单深意的故事。
  •     服
  •     “看得高潮咻就沒有了”的回味感 所有對比又能搭在一個點上 巧妙極了 意識流充滿鏡頭感 在清醒的部分還有對舊時香港的刻畫 這麼短的篇幅也能順手針砭兩句社會狀況 棒
  •     浓缩成短篇小说后的《对倒》完全是香港60年代版本的《向左走,向右走》
  •     以前读的。
  •     不能更喜爱!请问有十颗星吗?概念跟结构跟人物简直了!虽然凌逾太讨厌 但是谢谢她把对倒放到第一篇 妈的!好得想爆粗!
  •     《对倒》,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灵感来源,一男一女,香港六十年代,互相交错的生活轨迹,终只是擦肩而过,
  •     至少这种描写方法真的很神奇~
  •     一个活在回忆中,一个被盲目的对未来的幻想所驱使,他们在电影院相遇,什么也没发生,随后又迅速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之中。王家卫花样年华灵感来自这个小说。
  •     淳于白
  •     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回忆与期待的交错/淳于白想开口,却说不出什么,气噎堵塞,使他不能将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他只好把听筒放在电话机上。电话搁断后,竟哇的放声大哭。尽管竭力压制自己,却哭得像个泪人。当他敛住泪水的流出时,他依稀听到飞机的轰鸣声。
  •     幻想与现实 当下与过去 像两只飞往不同方向的鸟 终于买到刘以鬯的书 虽然价高 但总算了却一个心愿
  •     学校图书馆借的 93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版本
  •     上佳之作。笔调沉着有力,对暗涌和伏脉掌控自如。双股线结构,一步一步穿引交错解结。刘以鬯果然是高手。这篇竟然是《花样年华》的引源呐~
  •     好故事
  •     2000年有个很知名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对着那个排行榜读小说。这位香港作家的风格很特别。
  •     文笔和手法好棒 可惜情节太平淡了 没有戛然而止的余韵,只觉得所有的铺垫都没走到节点
  •     《对倒》灵感据说来自一对正负相连的邮票。整体感觉似音乐:老者忆旧与少女浮梦——双线并进中既对比又各变奏。意识语言流出整体氛围下历史与未来的距离正逐渐在梦里交合,让人不禁想到那衔住自己尾巴的大蛇。 结尾写:牠望望牠,牠望望牠。然後兩隻麻雀同時飛起,一隻向東,一隻向西。 唉。
  •     我就是那个终日幻想的人
  •     实在欣赏不能
  •     没故事的好故事。
  •     谢谢借我这本书的人,阅读的过程很享受
  •     短篇的相当有味道啊
  •     在花样年华电影之前好多年就已经有这个小说咯。
  •     他是一个把回忆当燃料的人
  •      2013-05-14 佳作。笔调沉着有力,对暗涌和伏脉掌控自如。双股线结构,一步一步穿引交错解结。刘以鬯果然是高手……这篇竟然還是《花样年华》的引源……
  •     看完《对倒》长篇。对其中运用的大量语言技巧与形式很感兴趣,也很有趣。但同样精密的表述在电影里体现为一帧帧独特的氛围画面,在小说文字中却有着过于反复、过度强调的嫌疑。当然这依旧是很棒的小说,没有大量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独白剖析与现实的真实性反馈却极为成熟。期待短篇!
  •     很久之前看过的小说,很现代派的风格。
  •     “那是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低羞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跟王家卫绝配的有两个男人,一是梁朝伟,一是刘以鬯。
  •     王家卫得给老爷子多少分红才对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