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出版社: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5
ISBN:SH9287-100
作者:[瑞典] 喜仁龙
页数:193页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Osvald Siren),瑞典美术史家、哲学博士。1879年生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毕业。190l一1903年,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助理。1908m1925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美术史教授,从事西洋近代美术史研究。1928--1945年,在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负责管理绘画和雕刻。1916、1917和1918年分别在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日本讲学。曾予1920、1921、1930、1934、1935和1954、1956年先后五次访问中国。1930年成为芬兰科学院院士。1956年首次获得查尔斯·兰·弗利尔奖章。关于西洋美术的主要著作有:《达·芬奇》(Leonar— do da Vinci,1916年),《乔托及其门徒》(Giotto and Some of his Follo— wets,1917年),《美术纲要》(Essentials  in Art,1920年)等。1918年在日本讲学和1920年旅居中国时,开始密切关注东方美术。1924m1925年,在巴黎展出个人收藏的东方艺术品。对中国古代艺术十分热爱,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方面主要著作有:《北京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1924年),《中国雕刻》(Chinese Sculpture,1925年),《北京故宫》(The Imperial Palace of Peking,1926年);《中国绘画史》(Histo一 ire de art anciens,1929m1930年);《中国花园》(Gardens of China,1949年)等。这些著作在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66年6月26日逝世,享年八十七岁。(许永全)

书籍目录

序/周谷城
序/侯仁之
作者简历
图版目录
原序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第二章 北京 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第三章 北京内城墙垣
第四章 北京内城墙垣的内侧壁
第五章 北京内城墙垣的外侧壁
第六章 北京外城墙垣
第七章 北京内城城门
第八章 北京外城城门
图版部分
后记

作者简介

根据1924年伦敦第一版(限量印刷800部)译出 周谷城、侯仁之序 附42幅照片
原书汇集了109张照片和五十张由中国艺术家(未提名字)绘制的老北京城门建筑图。毛边本(边缘未裁齐),在国内北图善本阅览室里有一本。
北大侯仁之先生手里也有一本,曾有学生在侯先生的课上翻过,侯先生对其爱不释手。


 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没想到讲建筑的书能写得如此优美,几乎段段都是散文佳作。就是原书图版去掉太多。为什么现在不再版呢?
  •     近读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一卷,其中谈到史前中国的诸多文明中已有壕沟和城墙的出现,前者防豺狼野兽,后者防外敌入侵。城墙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的遗存,在中国还有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的背景。在大一统的盛清,后者的意义丧失,所以康熙帝会废长城,而前者的坚固屏障在现代史上从抗日到国共相战的几十年前还发挥着作用。大规模筑城始于明,未曾细想,但感觉筑城与海禁在思想上应有共同的思想源头。东亚各国中,日本各藩似乎都曾有这样的传统,《笃姬》里每集结束都有一分多钟的对剧集人物活动地域的介绍,可以看到各城的城墙普遍不高,但藩主居住的城池则在防御功能上设计精巧,城上楼阁从美学观点也较中国水平更高。汉城也有城门,越南似乎也有这样的城池(顺化?)。这些邻国中新城是怎样形成的,与旧城的关系如何,拆除城池是出于怎样的理由,是很好的比较研究的课题。回到这本瑞典学者的书,作者对北京城里民初不中不洋建筑的嗤之以鼻的态度是否很熟悉呢。另外,对内外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分段考察的报告(无论内外城,每个方位的城墙都分了一百多段考察),冗长无聊,但不能不使人对作者心生敬意。看老照片,老城墙和老城楼永远是最喜爱看的内容之一。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城墙应该是太原的小北门吧,记得那时和画画班的伙伴骑自行车从青年路狂奔到北大街,残存的只有城门(拱极门)和两边仅存夯土的几十米城墙。城墙下在世纪初仍是类似贫民窟的所在,还有一个号称本市最烂的中学。后来在平型关下的姥姥家,也曾沿峡谷里的古道到平行岭上看古关和烽火台,那里至今是大同到忻州的要道,平型关城门只剩一个门券,几兄弟还爬上去照相来着。向东望是太行余脉,西望则是漠漠平川。京城的几个楼子孤零零的,但惊鸿一瞥仍是屹然不可犯;坐火车去西安呢,见到城墙就知道要到站了,火车站附近还有一个开在城墙里的网吧,后来才知道北城那段是新合拢的,还不到十年光景。大理的南城门被城外林立的饭店淹没,真正古朴的是小时候在火车上见到的忻县、代县的城墙和唐林堡、阳明堡等北地古堡。保留的观点是因了审美和情感的依赖,拆除的观点则是实用出发。二者都没错,但二者并非不可调。时至今日有城墙的城市不多,都拼了命保护,甚至要重建。而各个古城的老房子的破坏仍势头不减。城墙若不以文物论,则因其在国有土地之上,政府尚可以代表公共利益为由拆除,虽然片面却也师出有名;四合院石库门等老房子的破败而被认为不宜居住则纯粹是产权被剥夺而使用权混乱之故。博物馆之外的古老中国的图景,暗淡远去已不可避免,追寻的脚步赶不上,唯有以目送生人逝去的目光去怀想其曾经的生气。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记得应该是在北大图书馆人文社科阅览室里用半个晚上一口气读完的。
  •     唯版本不够精良。
  •     老北京
  •     经典之作,可惜变成中文本后出的很猥琐。 辜负了一本好书。
  •     只在公立图书馆才找到~如同繁体字一样遗失的美好~
  •     人生长恨水长东
  •     图书馆借阅,粗读
  •     大陆所藏不多,第一版仅两本,第二版也只有几千册。此书最难得的是时代和图片。香港中文大学第一版藏于建筑系图书馆,第二版可在中央图书馆借得。
  •     很优美的一本建筑书,写于1985年,开眼界了。作者还是一位瑞典人,啧啧啧。
  •     当年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书的时候居然还剩4本。看过之后没想到关心中国文化遗产的却是外国人。历经了明清朝代更迭,鸦片战争,庚子国难,清帝逊位及复辟,北洋军阀战乱,日本侵华,国共内战,却在和平年代遭遇拆除,城门城墙的命运真让后人唏嘘。真遗憾八国联军过来没把城门给搬走
  •     中国皇城写真全图
  •     象是看记录片
  •     让人愉悦的不仅是北京的城墙,还有作者对此的温情与敬意。
  •     sigh
  •     二十年代写出这样的作品足见诚意 在北京的日子里再逐个去瞅瞅
  •     感性的抒情与理性的考察~~
  •     语言挺漂亮的。
  •     奥对,一直忘记标记这本书了。
  •     外国人认真起来……也是蛮吓人的
  •     无限的热情和精确的考据
  •     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封皮已经掉了,后来新包的灰色书皮,然后不知道哪位老师或者勤工助学的学生用蓝色圆珠笔写上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书中详细介绍了北京的古城墙与城门,还有一些珍贵的资料照片,但是对于城墙与城门的历史变迁好像描述的不是那么详细和准确。
  •     喜仁龙的旧作,并早就有了汉译本。不可多得的北京史料;另外,史明正的《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亦是关于北京城市建设近代史的好书,居然搜不到的。
  •     帝京素節,故都新秋。北大圖。
  •     民国初年的北京城,城垣惨遭破坏,墙皮漆层脱落,瓮城因为京汉铁路而荡然无存。作者力图考证每一段城墙和墩口初建以及修葺时代,呐喊这种改建是对古城门的美和特色的极端漠视,以及鉴赏力和建筑美学观念的贫乏。张勋复辟的弹孔仍清晰可见,也许他不明白,这才刚刚开始
  •     补上
  •     文笔优美,记录翔实。唯图片被弃用太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