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0-11-1
ISBN:9787108014597
作者:何炳棣
页数:407页

内容概要

  何炳棣,哥信纸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先后任芝加哥大学汤逊讲座教授(1965—1987)、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5—1976)。1979年当选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有:《中国会馆史论》、《黄土与中国家业的起源》、The Ladder of Snccess in lmperial China,1368-1911、The Cradle of the East: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xtoric China,5000-1000B.c.及本书。  葛剑雄,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历史地理学、人口史、移民史研究、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统一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等。

书籍目录

前言

上卷 官方人口记录
第1章 明代人口数据的实质
第2章 丁的实质
第3章 1741―1775年的人口数据
第4章 1776―1850年的人口数据
第5章 1851―1953年的人口数据
下卷 影响人口的诸因素
第6章 人口――土地关系:明清和现代土地数据
第7章 人口――土地关系:超省际的人口迁移
第8章 土地利用与粮食生产
第9章 其他经济和行政因素
第10章 天灾人祸的后果
第11章 结论
附录

作者简介

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诸问题的读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何炳棣先生关于上述问题的精彩论术无疑使本书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在何氏之前,从未有一位学者通过追溯人口术语的制度内涵的演变来现解分析已有的人口数据,并对移民、地区经济开发。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该书在学术研究上里程碑式的意义是*庸置颖的,而其中对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视解仍可启发当代人对中国发展的思考。

图书封面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何炳棣认为丁是赋税单位,非人口数据:现有丁数=(原有丁数/原有田数)*现有田数。实在不能认可,丁,应该和人口数量是相关的,如乾隆三十年的较康熙十五倍人口增长之御文。此处丁可能是“丁粮”之简称。康熙五十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之田数除以丁数,得到的为当时单位纳税人应纳的赋税额度;然后以现有田数除以之,即为现在确定的每一单位纳税人承担的赋税额度,然后再将此单位纳税人均分给男女老幼诸人,省却不同田亩等级不同地域不同赋役类别之麻烦。此外,明清人口激增,除了政治清明(相较)、社会安稳、高产作物的推广,和明清时中国善会善堂的发展也有关系吧?历史发展时间相合。
  •     何炳棣先生《明初以降人口及其它相关问题》主要论证明1368-1953年间的历次人口清查、户籍登记之不可靠,及这段长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冲突。上篇分为几个时间段分析人口数据,他从几个方面指出为何人口数字不准:历来,特别是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时以“丁”的统计数为依据,何先生分析史料中认为“丁”的数量何以不可靠呢?统计“丁”的主要目的是为啦赋税,而明朝的赋税制度比较复杂,不但地区之间做法不同,有些以土地,有些以户,有些以成年丁;而且同一地区,贫户与富户的计丁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地方官为科敛或为啦行仁政,目的不同,对当地“丁”的盘查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夸大,有些瞒报;普查的技术方面,广土众民的国家,地方的盘查人员,无论是里正或是地方官或是民国的警察,乃至于共和国建国后1953后的人口普查人员,从技术上都无法做法精确;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南边疆及广东地区,种种原因,户口瞒报非常严重,其他诸如战争,如太平天国造成的地方行政系统破坏,晚清因中枢权力对地方失去控制,无法进行有效的人口调查。下篇主要分析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这段时间中国人口的增长,得益于占城稻的推广、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土豆的传入,以乾隆的统治时为中转点,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全国出现普遍的贫困化,自明朝即有的流民问题更为严重,人口自东向西迁移,自汉族聚居区向少数民族地区迁移,自平原向山区迁移,然后迁移只是短暂推迟人口压力带来的动荡,且带来过度开发土地的问题更恶化人、地关系。在有效的土地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后,土地仍不能消化这多余的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也不能消化这些人口,再加入鸦片战争等外力的冲击,类似太平天国此类的无效的社会运动便应时而起。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是一个悲剧的循环,战争、灾荒造成人口锐减,于是人口压力得到缓解,和平环境下经过几代繁衍,人口与土地数量的矛盾关系又出现。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何先生分析杀女婴的现象、这时间段人口在省际之间的迁移、近代商业的发现,并力图分析为何中国不能发展出如欧洲的商业资本体系。悲剧的是,按何先生的结论,恰因为康熙、雍正的仁政,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后代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等到如太平天国之类的战争造成的人口税减缓解啦人口压力,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这点虽是就现实所发生而就事论事,可是作为读者,既然这本书涉及到农业、土地,更希望他对比分析这时的中国,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何没有出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能有效缓解人口的压力,障碍何在?这才能为今天的人提代更多思考。
  •     说起生育。多子多福,劳动力,损失率都是原因,但从信仰的角度我觉得也是可以探讨的。古代广大文盲的信仰,反观今天农村你一定有所了解对吧?那种对阴阳二世界的态度,侍死如侍生的教诲与习惯有多么顽强!即便大城市稍微偏一点的地方中元节晚上路口也是火光点点吧!这是出于对身后世界的恐惧。出于没人送终(断香火)没人烧纸钱,怕在阴间受罪受穷没钱买通小鬼享受的自然恐惧和私心。这应该是生育的另一层强大动力,如果说劳力是现实动力,那我讲的这个应该是私心动力。为什么要传宗接代,为什么叫续香火,核心应该是在这里。这些东西和任何一个没离开农村的老人家聊聊,多追问两句应该都能了解他的心理。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何先生也并非认为都不可靠,他只是用社会科学做分析评判;农业技术是由限度地,人也是有限度的;即使土地能容下,空间、生态也容不下那么多人
  •     大视野,细研究。(是校对的问题么,里面有多处年代错误。)
  •     我会只记得我做过报告的那部分。。。
  •     初看上编有点枯燥,大意就是历次人口统计都是抄抄抄;下编关于人口变化的分析非常扎实。看到漫长岁月里所谓大国小民是如何与耕地和作物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极限作斗争,再被一次天灾或内乱付之一炬。
  •     : C924.24/2294
  •     後半截翻譯、編輯都明顯不夠認真了。
  •     有些地方读不太懂。对经济史天生隔膜
  •     第一部分太帅了!
  •     何大炮最萌了,满塞!
  •     中国经济史讲了这本书,虽然说不是很好,但鉴于此书完成与1959年,不由得心生敬意。另外作者这种喝水呛死的死法真够传奇
  •     难得的好书!就是这个书名一直叫不顺!
  •       何炳棣认为丁是赋税单位,非人口数据:
      现有丁数=(原有丁数/原有田数)*现有田数。
      
      实在不能认可,丁,应该和人口数量是相关的,如乾隆三十年的较康熙十五倍人口增长之御文。此处丁可能是“丁粮”之简称。
      
      康熙五十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以康熙五十年之田数除以丁数,得到的为当时单位纳税人应纳的赋税额度;然后以现有田数除以之,即为现在确定的每一单位纳税人承担的赋税额度,然后再将此单位纳税人均分给男女老幼诸人,省却不同田亩等级不同地域不同赋役类别之麻烦。
      
      此外,明清人口激增,除了政治清明(相较)、社会安稳、高产作物的推广,和明清时中国善会善堂的发展也有关系吧?历史发展时间相合。
  •     这本书真的是史料翔实,且何先生的文笔又让人不觉晦涩难懂。近代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到人口上找原因,而直到今天中国的人口问题已然困扰着学人和政策制定者。无论从学术性还是阅读感受来讲,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社会学初学者。
  •     十分经典的工具书,虽然翻译差强人意、全书缺欠系统性、有些地方还只有结论没有论据支持,仍不失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历史著作。比书中内容更有价值的是作者的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可谓是追寻看不见过去之蛛丝马迹的侦探。
  •     不错。
  •       关于本书,总体上说是好评如潮。我觉得此书澄清了几个概念:1、户、口、丁;2、亩、纳税亩。重要的思路有:1、考察关于这些统计数字被制作出来的机构和程序;2、考察各种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程度。一种态度,就是不轻易相信权威。
  •     2012.1
  •     难得在那个年代就有这么系统性的论述。缺点是翻译略差以及稍显琐碎和重复。中国近现代的一切问题追根溯源都离不开人口问题。可惜,历史只是重复而已。时至今日,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而供养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陷阱中,可悲可叹。
  •     许多不同的面相,制度史、人口压力
  •     何先生這小資料分析的...霸氣十足啊!讀原版!
  •     前半部分非常琐细,跳着看了些,后半部分很对胃口。
  •       何炳棣先生《明初以降人口及其它相关问题》主要论证明1368-1953年间的历次人口清查、户籍登记之不可靠,及这段长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与土地资源的冲突。
      上篇分为几个时间段分析人口数据,他从几个方面指出为何人口数字不准:历来,特别是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时以“丁”的统计数为依据,何先生分析史料中认为“丁”的数量何以不可靠呢?统计“丁”的主要目的是为啦赋税,而明朝的赋税制度比较复杂,不但地区之间做法不同,有些以土地,有些以户,有些以成年丁;而且同一地区,贫户与富户的计丁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地方官为科敛或为啦行仁政,目的不同,对当地“丁”的盘查也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夸大,有些瞒报;普查的技术方面,广土众民的国家,地方的盘查人员,无论是里正或是地方官或是民国的警察,乃至于共和国建国后1953后的人口普查人员,从技术上都无法做法精确;边疆地区,特别是西南边疆及广东地区,种种原因,户口瞒报非常严重,其他诸如战争,如太平天国造成的地方行政系统破坏,晚清因中枢权力对地方失去控制,无法进行有效的人口调查。
      
      下篇主要分析人口与土地的关系,这段时间中国人口的增长,得益于占城稻的推广、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土豆的传入,以乾隆的统治时为中转点,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数量,全国出现普遍的贫困化,自明朝即有的流民问题更为严重,人口自东向西迁移,自汉族聚居区向少数民族地区迁移,自平原向山区迁移,然后迁移只是短暂推迟人口压力带来的动荡,且带来过度开发土地的问题更恶化人、地关系。在有效的土地资源几乎开发殆尽后,土地仍不能消化这多余的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也不能消化这些人口,再加入鸦片战争等外力的冲击,类似太平天国此类的无效的社会运动便应时而起。
      
      人口与土地的关系是一个悲剧的循环,战争、灾荒造成人口锐减,于是人口压力得到缓解,和平环境下经过几代繁衍,人口与土地数量的矛盾关系又出现。
      
      在分析这些问题时,何先生分析杀女婴的现象、这时间段人口在省际之间的迁移、近代商业的发现,并力图分析为何中国不能发展出如欧洲的商业资本体系。
      
      悲剧的是,按何先生的结论,恰因为康熙、雍正的仁政,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后代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等到如太平天国之类的战争造成的人口税减缓解啦人口压力,社会矛盾得到缓解。这点虽是就现实所发生而就事论事,可是作为读者,既然这本书涉及到农业、土地,更希望他对比分析这时的中国,如此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何没有出现农业技术上的突破,能有效缓解人口的压力,障碍何在?这才能为今天的人提代更多思考。
      
  •     经典性毋庸置疑,总的来说人口土地的部分比较枯燥,但是关于农作物的一章却是非常的精彩!
  •     老头究竟是怎样做笔记的呀⋯⋯
  •     读书课报告
  •     关键还是一手史料的掌握和应用啊
  •     5、6年过去了,导师的讲座后觉得该重读了,esp.葛老师自行添加的那部分
  •     翻译不行
  •     做的很细致,人口问题是解开中国经济问题的一把钥匙。
  •     中国的土地人口从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何先生能将之厘清至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钦佩。
  •     葛老师的翻译有待推敲啊。
  •     何炳棣57年的博士毕业论文,社会经济史而非社会人口问题分析著作。前半部分强调在晚明清初之际的社会变迁使得“丁”的含义已和人口数量脱钩,线版部分探讨晚明以降土地、粮食、战争、移民等因素对于人口分布与数量的影响与变迁。其实在结尾何隐含的承认了一个事实就是近代中国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尽管出现了太平天国战争、闽粤地区下南洋的移民潮、东北及西南边疆的开发都未能逃脱。为何西方逃脱了这个陷阱?中国和西方不也有诸多战争移民等形式来加以缓解,为何最终结果却大相径庭?
  •     力作!
  •     这是我师爷爷的书。。。
  •     何炳棣,最厉害的华人历史学家之一,这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经济史、人口史影响很大。本书的关键在于对“丁”的理解(何先生认为清朝的“丁”是个赋役单位,与人口并无多少关系),何的发现是个突破。
  •     庞大的人口总量是古老中国的力量,同时也是它的弱点。如何使得中国在不降低自身生活标准的情况下应对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避免历史重演的可能,我们还将拭目以待。何先生的这本书从人口术语、数据考证出发,结合具体时代背景,围绕跟人口有关的土地、迁移、粮食等诸多因素探讨人口与社会发展之关系,令人获益匪浅。这部书既显示了他严谨的学术作风,亦体现了他深邃的社会科学思维,不愧为中国人口史方面的经典。
  •     热爱数据的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真的应当去面壁
  •     数字是枯燥的,背后全是故事。
  •     十分精彩!读到最后,感慨不已:困扰着近代中国的人口过多和普遍平穷的问题到道光三十年已经完全存在了。回顾这些,我不禁想到一个很大的历史嘲弄:作为人口增长的推动力之一的康熙、雍正的“仁政”却播下了大清帝国衰落灭亡的种子,并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困难。
  •     材料扎实,方法得当,不过9、10两章对竞争观点的否定有些武断
  •     上编论证1368到1953年间诸次人口调查不合理及其原因(数据表格多,略枯燥无聊);下编对人口与土地之间关系分析则相当有意思。
  •     经典必备。
  •     何炳棣先生的扛鼎之作
  •     对“丁”的概念的解释太精彩!主要引用的资料除了方志、奏折以外,有一本《五杂俎》很特别。
  •     粗略的翻过
  •     作者文章大概分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丁口等概念的梳理,及代表的人口数等。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品种的更替,如宋代引入的早稻品种,及明代引入的玉米、甘薯、土豆等南美作物,这些作物对于耕作土地的要求比较低,带来了丘陵地带的开发,引起了人口的增长。 人口控制因素,作者认为天灾还是相对影响较小的,主要是战争, 根据作者的推断中国在宋代人口已超过1亿以上,明代鼎盛期人口可到1.5亿以上,乾隆暮年人口已达3.5亿,已达到人口负荷的上限,随之而来的太平天国战乱,大幅降低江南人口,短期缓解了人口压力,在农业产量限制的情况下,人口增长的问题是一个死局。 由于人口压力引起的人口迁移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好,
  •     何对明代数据的否定,丝毫不提及对宋元数据的看法。如果我们的研究是要建立在数据的真实度上面,那么可以说,历史研究就是关于资料占有的一场竞赛,或者说,是对古人生活状况的一次又一次入侵未遂。
  •     以人口普查机构及数据获取方式的不同划分阶段,考证各阶段的人口数据
  •     把这本连着珀金斯那本一起看,感觉好多了。何炳棣毕竟是历史学者,制度阐述极好,但由于聚焦于人口问题,则在经济解释上有些苍白。总之,皆不失为名著
  •     同样是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读书之一,这本书是从人口的角度来讲的,重点在于土地、粮食、战争、移民等因素对于人口分布与数量的影响与变迁。
  •     开山之作,后人的工作都是在给他写注脚
  •     找资料看的
  •     聽過幾堂課就可以忽略的書,經濟史對我來說實在太艱深了...
  •     经典之作!复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侯杨方认为,本书更有价值的并非其上卷,而是一向被相对忽视的下卷(即清朝中期马尔萨斯式的人口危机),可下卷的观点基本被葛剑雄编的《中国人口史》吸收,与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思路吻合,怎么能说被忽视呢?在我看来,何老真正有问题的恰恰是这一部分,说白了,他忽视了经济发展所能缓解的人口压力的程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