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嚓民间影像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37497
作者:周实,王平主编

作者简介

《咔嚓·民影像》是一本丛书式的影像杂志,致力于开拓广阔的民间视野,以低位的视角讲述、发觉生活,捕捉生活真实,还原被漠视或被边缘化的平民心灵世界。


 咔嚓民间影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这期《咔嚓》比上一期的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内容的选择和排版。强调内容和排版,因为封面实在是煞风景。封面上的女士怎么看都感觉不太象受过正规教育的良家妇女。人的位置也安得不是地方,我正在考虑给书包张书皮,实在找不到地方下手拿书。用镜头表现一个主题,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创意。比如“性”,差的直接图解拍裸体,中等水平象王小慧《花之惑》想把“性”表现得空灵,却很朴实地硬生生用性把好好的花给糟蹋了。水平高些的是给“性”更多超出生理本能的人文内涵。卢卡那的作品美国著名舞蹈摄影家舒尔茨作品郎静山的作品:美人胡为隔秋水 1932。 那时就有人敢拍,敢被拍,现在的人就得比创意和水平不是敢脱衣服的勇气。挑选模特儿很能显示摄影师的欣赏水平和模特儿自身修养:模特儿外表、气质、对摄影师要求主题的表现能力也有高下。顶级模特儿的好是用肢体、表情解释服装的内涵,不是活动衣架。在高级内衣时装秀上,尽管模特儿衣着清凉,绝不让你有身处风月场所的联想。能达到这种效果肯定是有原因的。《咔嚓》第二期中有些文章转自网络,我想这不重要。别说是不接触网络的人,就是生活中,销量最大的报刊上的文章也不会是大家都看过的。对本杂志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所用的文章是不是在网上流传过,而是每期杂志的内容和形式有没有向目标靠近?是不是已经尽力做好?如果是,结果是什么都不重要。《咔嚓》第二期的“影像试验场”栏目有三篇文章,其中两篇《中国家庭的非正常影像生活》和《白日梦》都是田太全的作品。正常杂志的编排一般不会在同期里登两篇同一作者的文章。如果栏目索性是一个人的作品倒也是种说法。第三篇《小巷深处的大马戏》明显带有几米创意的痕迹。“民间影像”中,《深圳——性感都市的黑白瞬间》,从内容看其实不太“性感”,如果改成《深圳——感性都市的黑白瞬间》就不会误导我这样的人别有用心地冲进去看热闹。[em11]《卑微并快乐着》,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贫穷,在买得起相机的人眼里就是“卑微”,“快乐”不属于他们,至少算是种侈奢:当他们欢笑时,会被人惊讶地观赏。我喜欢那对小鸟的不离不弃,生死相随;喜欢《荣誉或悲哀都已斑驳》用自然的照片和澹然的语气展示时光的痕迹,作者完成了创作隐没于沧桑的背景中;喜欢西藏僧人以无比的耐心和细致,耗费数月时间用细沙设计和制作曼陀罗,完成后又亲手销毁让沙回归本色的超然和洒脱;喜欢《帝国的身后之影:圣彼得堡》,充满人类智慧和力量的耀眼光芒。黑暗中,吸引我前行的不是身处的黑暗,而是远处那缕幽光。文中所附图片详见: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1/archives/2006/8862.html
  •     周实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摄影杂志《咔嚓》的第二期,在扉页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咔嚓》的平民姿态:“《咔嚓•民间影像》致力于开拓广阔的民间视野,以低位的视角讲述,发掘生活,捕捉真实,还原被漠视或被边缘化的平民心灵世界。关于《咔嚓》的“民间”姿态这一定位,《向每一个人约稿》是这样阐释的:“民间,首先是指价值取向更加开阔、生存层面更加丰富、文化认知更加多元的当下生活状态,也指非专业的业余影像记录。它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天地。所以,我们说,《咔嚓•民间影像》是每一个人的。”不拒人千里;不故作高深;不生硬说教;不虚张声势。平实、厚重、真实、亲切、家常、温暖、关怀…。深入生活的镜头语言,言简意赅的文字叙述,细致入微的情感体验,惊世骇俗特立独行的艺术探索。所有这一切组成的《咔嚓•民间影像》第二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引起争论的封面人物这期《咔嚓》甫一问世,首先引起热烈讨论的,就是它的封面人物。封面为大红色,右下角是这一期刊物的名称:《花朵的欲望》,左下角是一个裸露着上身和一侧乳房的年轻女人,肩头纹着青红色花纹,手腕缠着廉价饰品,头发向上掀起,牙齿轻微外暴,眯着眼睛,暧昧地、放肆地笑着打手机。这一组四张的影像作品,属于《影像试验场》栏目,题目是《白日梦》,作者田太全。整部作品全以大红色为基调,构图十分简约,但主题和内容却给人强烈印象。第一张题目是:“没有人理我”:一个女人蜷曲着卧在红色地板上,身前放着香烟、打火机和烟灰缸,背景是抽象的红、黑、黄三种色块;第二张题目是:“总是放不下”:女人两手摊开平躺着,身上盖一件男式风衣(显然暗喻着她与某男人的关系),身旁是手机、手表、口红等;第三张题目是:“约会”:即封面所使用的作品,女人的笑容、姿态和欲望,颇有点挑战意味;第四张题目是:“一夜的梦”:女人眼圈发黑,睡眼惺忪,一只手盖住半张脸。最初引起争论的,是关于封面女人的身份和道德评判。不喜欢这张作品的人认为:“这女人不太象受过正规教育的良家妇女”;持中者认为:“这些影像无论从手段、题材和主题上,都具有相当的先锋性、实验性……,也是消费主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肯定者认为:“这组作品既有现实性,也有讽喻性。说它具有现实性,是因为这样的女人在生活中很常见,如果她没有触犯社会秩序底线,她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一个善良而宽容的、心理相对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对她作简单生硬的道德判断”。在传统的、权力话语占主导的媒体上,这样一个平民女子个人化的喜怒哀乐当然是不会受到关注的,但《咔嚓》把视角对准了她,肯于、敢于表现她的个人感受。这是《咔嚓》的卓尔不群——对平民的尊重和关怀。说它具有讽喻性,是因为,这的确是个欲望空前膨胀的时代,被定义为花朵的女人在欲望社会里,她的命运、遭际、观念、生活状态如何?可以作多种解读。但不论如何解读,关注平民,毫无疑问,这是《咔嚓》的初衷,也是它的镜头语言的切入点。新颖厚重的栏目设置第二期起,《咔嚓•民间影像》的栏目设置相对固定了,细细翻阅这些栏目的设置,感动之情油然而生。八个栏目分别为:《特别关注》、《民间影像》、《摄影家》、《视觉日记》、《影像试验场》、《影像E-mail》、《中国小说档案 №:1》、《海外长焦》。不但栏目名称新颖别致,内容亦且深入厚重。开篇即是《特别关注》,共22页,三个选题,分别是“爱,永不放弃”、“猪圈上的学校”和“麦客旅途——山那边的孩子”。把《特别关注》放在刊物首栏,当然是编选者的用心良苦,而首当其冲的“爱,永不放弃”以摄影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燕子之间的亲情故事。这组作品只有叙述,没有评判。这又是《咔嚓》的与众不同:它把评判的权利留给读者,因为它相信,读者的评判才是最终评判;读者评判的结果可以不同,但他们持有的话语权与编者的话语权平等。在这一点上,《咔嚓•民间影像》秉承了周实曾经主编的《书屋》的一贯风格:视角平等,对话权平等。《猪圈上的学校》的镜头用得很刺目,很揪心,又完全写实,用了近二十张影像表现一个大山沟里建立在猪圈上的学校和其中的学生。贫困到不可想象,坚持也到不可想象。透过猪圈缝隙向上拍摄到的全神贯注地读书的孩子;下课了,孩子们迈出教室,猪也同时迈出猪圈,让人悲哀之下又有点忍俊不禁;这一组作品最打动笔者的是P8的特写,作品的震撼力堪与那张著名的“大眼睛”相比,甚至比那张还出色。孩子健康红润的小脸、握笔的粗糙的小手、破旧的衣服与极其专注的眼神形成强烈对比,即便心如铁石,看到这里也不免发抖。下一单元的五张影像表现一个叫李远佳的割猪草的孩子,第一张是李远佳的特写,单纯宁静的眼神里透着生活的沉重和无奈,其它四张是李远佳的生活劳动照。《麦客旅途——山那边的孩子》则以孩子的温饱为切入点,用十张影像表现孩子们维持基本生存的艰辛:自己在地上搭起简陋的锅台,烟熏火燎地做饭;落在脸上和碗里的苍蝇;因缺少油水而生锈的锅铲;蹲在墙角的阴影里迷茫地遥望山外的孩子;露出脚趾的鞋和空洞而忧患的眼神;见了底的米柜;披着饲料袋缝制的衣服的孩子;装米的编织袋做的书包……。《咔嚓》的镜头对这些生活深处的真相和沉重没有回避没有颤抖,忠实地把它记录了下来,原本地告诉给外面的世界。影像作者莫凡在叙述之外,更向孩子们伸出了援手:在这一栏目的最后,是莫凡为孩子们发起的助学活动“麦田计划”的网址。栏目二《民间影像》共八个选题,为《隆冬挖藕人》、《不幸人生的优雅表达》、《深圳——性感都市的黑白瞬间》、《卑微并快乐者》、《荣耀或悲哀都已班驳》、《最后的油纸伞》、《发现母亲》、《中国民间标语》。这一栏目内容似乎追求影像视野的宽广和内容的多元,但镜头始终对准民间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被遗忘的细节:隆冬时节里艰辛地寻找生计的挖藕人;不幸因车祸瘫痪了18年、却把不幸隐藏在坚强背后,坚持向世界展示优雅、美丽和微笑的普通女子;深圳这个繁荣的、匆忙的、充满艰辛也充满机会的都市的日常生活片断,“性感都市”这一影像名称准确地概括了深圳的城市性格:它很年轻,生机勃发,连一位穿着简朴的老人都手捧一本《英华大词典》坐在路旁心无旁骛地看得津津有味,这城市又怎能不活色生香地性感?通过照射进一个普通天井的斜射的阳光、像尘埃的聚散一样在其间活动着的人群;四川隆昌,这个县城的名字读者可能都是生疏的,但它以牌坊闻名,有节孝牌坊、山门牌坊、德政牌坊、孝子总牌坊、功德牌坊、百岁牌坊等17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这组影像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你不得不承认中国大地卧虎藏龙移步换景的魅力,同时感叹她的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且重视形式到这个程度——一些什么样的荣耀和悲哀期望与石同老呢?大红的油纸伞和制作它的匠人也顽强地见证着昔日的爱物、敬业和一丝不苟的手工艺精神。 母亲是永恒主题,但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因为她们的低调的奉献。这组关于母亲的新老照片显然都来自普通家庭,但寄托着浓郁的亲情,也把最容易被遗忘的母亲形象留在人们心底的影像册上。各式各样的民间标语好象时代标签,见证着、提醒着过去、现在形形色色的中国社会生活事件,令人发笑也令人深思。不凡的艺术追求栏目三是《摄影家》,以《花朵的欲望》为标题,展示了著名摄影艺术家王小惠的一组具有较强烈暗喻和象征意味的唯美主义摄影作品,王小惠自己的阐释是:“我用花来表现一种生命的过程:生命的流动,生命的脆弱与易逝,生命的循环往复。所以,我不仅拍它们的蓓蕾,拍它们的盛放,也拍它们的凋零,甚至拍它们的干枯,它们的腐烂,还拍它们干枯后又重新绽放的种子……。”栏目四是《视觉日记》,题目是《北京十点钟的食指——诗人食指在精神病院的七个瞬间》,这题目容易让人想起食指的成名作《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相信未来》。深秋的紫葡萄、天边的波浪和太阳的大海都消失了,诗人食指的坚守和骨气还在。看到食指悠然的精神病院生活瞬间,热爱食指和他的诗歌的朋友相信都会感到欣慰,还原为普通人、甚至病人的食指,诗人本色——朴素还在。果然很试验栏目五《影像试验场》的三组作品都很具挑战性实验性前卫性——对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的双重挑战和试验,更是对人的观念的前卫挑战,田太全的摄影作品被称为“不务正业者的视觉文本”,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很不喜欢。众多摄影元素或支离破碎或晦涩难解或指向不明,作者将这些元素按照自己的理解组合起来,就产生了田式作品性格,无法明确言说却又意蕴无穷。比如那个赤裸的、跪在地上吹蜡烛阵的小孩,前方是一只红色绣花鞋,画面右下角是一只金发娃娃头,画面正上方居然暗藏着一具骷髅架子,右上方是破碎的镜子。这是什么呢?暗喻小男孩试图挽救破碎的家庭?田太全不提供解说,只提供影像。解释和喜好与否,与田太全无关。观众有观众的权力。比如作品《裂》,张奇开的理解是:“破碎的镜子、血流满面倒地的男人、崩裂的躯体、愤怒的妻子和哭泣的男孩,如此明确的影像语言元素,更肆无忌惮地显露出了田太全对家庭主题的道德指向和对它们可能出现裂变的恐惧。”这当然是现实社会的现实话题。如前所述,被用作封面人物的《白日梦》中的女人,也引起了相当的震动和广泛的猜测、评论、甚至抨击。具有积极意义的是这张试验性作品的平民主义精神:这的确是一个不登大雅的平民女子,一朵不甚名贵的花,但开得蓬勃旺盛,无邪中也略带点邪性的生动。《小巷深处的大马戏》是组很耐看的作品,意味隽永深长,引人深思,正是“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小丑在小舞台上的从容镇定和优雅可以反观在人生大舞台上不甚从容镇定优雅的看客自己。美玉有瑕栏目六《影像E-mail》的《繁华与破碎》,用通俗易懂的影像朴实无华地记录了僧侣虔诚的宗教精神和创作沙画的行为艺术过程。《销魂时分》的构图、用色、用光、取舍、立意,无一不美,一组小小昆虫的生殖和交配被赋予了非凡的诗意。但这两组影像内容的选择与E-mail之间的关系有点不明所指,选编者如果想强调这些选题的内容与现代信息社会的联系,建议在内容的选择上再下些工夫。栏目七《中国小说档案》,创意非常好,是希望在文学和影像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吗?但两个选题的尝试在文字与影像的结合上,似乎不很成功。文字是出色的,但影像感觉稍弱。期望能看到更精心的作品。栏目八《海外长焦》也应该是读者爱看的。圣彼得堡影像应该能选到技术和艺术更好一些的,东正教教堂,影像在构图、用色方面,稍嫌呆板。《罪恶之岛》不错,内容较新颖,以前似乎不太为人所知,历史和现实影像也都触目惊心。另外,二期《咔嚓》在校对方面有些瑕疵。如栏目二的四,在目录里是《卑微并快乐着》,在正文里的标题则是《卑微并快乐者》,使读者莫衷一是。
  •     目录:■ 特别关注爱,永不放弃猪圈上的学校 麦客旅途—— 山那边的孩子 ■ 民间影像隆冬挖藕人不幸人生的优雅表达深圳——性感都市的黑白瞬间卑微并快乐着荣耀或悲哀都已斑驳最后的油纸伞发现母亲中国民间标语■ 摄影家花朵的欲望■ 视觉日记北京十点钟的食指■ 影像试验场中国家庭的非正常影像生活白日梦小巷深处的大马戏■ 影像Email繁华与破碎销魂时分■ 中国小说档案 No:1《从两个蛋开始》的影像档案村长的革命狂欢与男女欢场■ 海外长焦帝国的身后之影:圣彼得堡罪恶之岛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来自生活中的一些影像,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