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新闻写作(第二版)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10
ISBN:9787309018899
作者:周胜林
页数:27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国外的著名记者、作家,都有隐蔽采访取得成功的先例。有些记者、作家很乐意采取这种方法采访,其原因就是这种方法能够了解到真实情况。     据说,1928年6月12日,高尔基应邀在全俄工人大学会议上讲话。他对欢迎的人群风趣地、但又带着明显遗憾的口吻说:“你们老让我坐汽车,把我从一个地方拉到另一个地方,我都胖起来了,体重整整增加了两公斤。”这时,会场上爆发了友好的笑声和掌声。高尔基继续说:“你们还笑呢,我可不喜欢这样做,我习惯于用自己的双腿走路,我不喜欢任何的交通工具。我想到工厂走走,看看他们的工作。”苏联人都很人都很熟悉高尔基,热爱这位人民作家,他一来到街上,人群便把他围住,纷纷向他表示敬意。而作家却不喜欢从汽车的窗口来了解生活,为了深入了解生活,倾听群众心声,高尔基进行了化装。他戴上了假发,贴上了长胡子,穿上了破旧的大衣,变成了一个普通工人的样子,人们也无法识破他.他就到处走动,逢人便谈(《高尔基论报刊第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这个故事对我们新闻记者采访有很大启发。新闻采访,有时确实需要亮出自己身份,有时却不一定要亮出身份,有时要凭介绍信采访,有时则要不凭介绍信采访。方式方法是为尸定的目的服务的,采访的目的就是掌握情况,掌握材料。隐蔽采访的可贵之处在于:采访活动是自然的,采访到的材料是真实可倩的(有的能成为确凿可靠的证据);采访的作风是艰苦,没有任何优惠待遇。目前不少记者并不乐意采取这种方法。更有少数记者的采访活动是:吃一点,拿一点,要一点,然后写篇捧场文章,事先就告知吹捧的意图,或事先就接受对方要求吹捧(“扩大知名度”)的明示或暗示。这样的采访谈不到对事业的追求,谈不到真实报道,谈不到社会责任,只是一种新闻界的“扒分”行动而已。真正要在事业上有所进取,就得下功夫,花力气。而隐蔽采访则是记者在事业上下功夫、花力气的动作之一。    我们再看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杰克·伦敦的一次经历。1902年,杰克·伦敦为了真切地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状况,他买了一身旧衣服,打扮成流落在伦敦的美国水手,到贫民区租了一伺破棚,和四邻的工人很快交上了朋友。他每天跑贫民收容所,在同那些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劳动群众的接触中,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材料和各种统计数字。三个月后,他离开伦敦回到美国,把调查所得写成《深渊中的人们》特写集。这些文章内容丰富,切合实际,生动感人,使长居英国的各界人士(包括新闻记者)受到震动。    (一)提倡短新闻的现实意义        新闻信息类报刊必须强调多写多发短新闻,这一宗旨永远不会改变。      什么叫短新闻?短新闻是报刊上的一个品种,而不是一种体裁。它主要是一个量的概念:字数少,篇幅短。一般的,短消息应把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短通讯和短评论800字以内,最长不超过1000字。       新闻为什么一定要短?一是新闻规律决定要短。新闻就是告知信息。当今信息时代,信息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越灵敏越好,新闻短了才能在有限的版面内多发多登。二是读者需要决定要短。人们在现代化社会中生活节奏快了,信息需要大了。他们要求在百忙中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丰富的信息。三是新闻竞争的形势发展需要短。短了能快,捷足先登,先声夺人。    所以,要研究短的艺术,研究以少胜多的技巧,研究“文字经济学”。报刊上的长篇大论,使人感到沉闷。有人作过调查,凡一分钟能够读完的作品,读者最多;5分钟读完的作品,读者次之;需10分钟读完的作品,读者大为减少;而要花20分钟至半个小时才能读完的作品,多数读者只好敬而远之了。    彭真同志早年在担任北京市领导工作时,有一次到北京日报》视察。他问编辑记者: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块,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答:重量相同,占的地方棉花比铁大得多,彭真说,对了,你们写的新闻,就像棉花一样,占地方很大。一斤铁块,体积小。你挤不出什么空气和水分。一斤棉花,放在那里一大堆,用手一挤,多是空气,虚的。新闻要写实的,文字要精炼,耍学会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噜里噜苏、空空洞洞的“棉花式”的长新闻。    这话说得何等!短新闻不是像木匠一样简单地把木头砍短,而是像铁匠一样,千锤百炼,把文章炼得精粹。短了还要好,才是奋斗的目标。要做到:短而新——有新闻价值,有新意,主题、题材、角度、结构、语言都不陈旧、雷同,能给人以新的信息、新的启迪。短而精——精当,能抓住事物的核心、要点或本质;精彩,色香声味俱全有生活气息,文笔清新活泼,可读性强。短而实——真实,如实,翔实,充实,有扎扎实实的内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话,不搞假大空。    (二)怎样才能把新闻写短些?     1.取其精华,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新闻报道,要把主题破小,角度选小,架子搭小。要集中一点,以少胜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的总貌式的报道,不搞漫无边际的全景式报道,不搞罗列条目一二三四五排浪式的新闻。要破除“文非三段不成体”的旧观念。不要写起文章来总是成就一措施一经验,问题一认识一效果。        2.新闻要善于化整为零,多搞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变总结式~进行式。        新闻具有事实的片断性和事件的连续性的特点,只有反映事物的最新态势,才能保持新鲜。变动是新闻之母,变动产生新闻。新闻不是早结报告。总结往往面面俱到,从头至尾,缺一不可。新闻则大多一事一报,一事多报,有时是同步报道,可以“滚动式发稿”。C书一报的新闻也有,那是极少数,属综合新闻;或新闻分析,常常是在需要向读者作出解释和说明时运用。     3.挤掉水分,只讲事实。    新闻是一种“无形的意见”,看起来像是“透明体”,都是讲的事实。作者一般不应当在新闻中“挺身而出”说三道四,而要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新闻要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不搞穿靴戴帽,“头戴三尺帽,准备砍一刀”。写新闻要学会炼字、炼句,搞得言简明。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复杂;多用短段落,少用或不用长段落,最好一段一个意思,一段一个事实。    2.有倾向的客观报道。这种报道在报纸上是大量的,占主导的地位。记者在写新闻时充分注意把内容的尖锐与形式的含蓄结合在一起,充分运用客观存在的事实,平心静气地告知人们以信息和情况,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得出记者需要告诉人们的结论。记者不在新闻中发表意见和议论,而是把自己的观点藏在对所报道的事实的选择和报道时机的选择上,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使读者从阅读和思考中了解和接受作者的“潜台词”。有些政治新闻,就是用客观事实去揭露和打击敌人。有些政策性新闻,是通过客观地叙述另一方面的事实,完整地体现有关的政策,纠正某些政策性政策性报道中的片面性、不平衡性。记者对事实和时机的选择,都是从一定的政策思想、政治观点出发的。这样,新闻就能成为很好的。无形的意见记者在新闻中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乱贴政治标签,这是我们历来都反对的。        3.留有余地的客观报道。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无产阶级认识事物也有个过程。作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新闻报道也要这样。在不少情况之下,新闻中不宜太直地流露者对事物的判断,不宜过早地作结论。新闻客观地、如实地报道—个事实,读者会联系自己的见闻和经验去思考。即使记者自已的判断和结论有偏差,但所报道的事实是客观公正、无懈可击的,也就不会明显地给社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因此,有些带倾向性的新闻报道,要留有回旋的余地,防止讲满、讲绝。我们反对客观主义,也要防止主观主义。这就要尊重客观事实,在观点上不要1过于自信,留有继续考察和认识的余地。    (二)调查性新闻     新闻报道如何加重分量、向深处发展?唯一的办法是加强调查研究。中国、外国,都这样。美国报纸启七十年代以来,大量刊登各种内容的调查性新闻,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内容的重要性和尖锐性,常常超越常见的动态新闻和解释性新闻;而其内部性、内幕情况,又具有独特的魅力。所以,前几年美国影响较大、获得新闻奖的报道中,有不少是调查性新闻。在新闻竞争中,不少报纸配备了专职的调查记者,有的还设立调查记者组,甚至有专门的编辑,记者和岍究人员。调查记者与编辑有自己的组织,专门研究有关调查性新闻的有关问题。全国有“调查性新闻基金会”。在此基础上,“调查新闻学”应运而生,在理论上为这一类新闻寻找根据,争得地位,开辟前景。    新闻中的形象,要符合新闻的特定要求。新闻要求短,要求快,要求有较强的概括性。新闻不可能充分展开情节,细致刻画人物。所以新闻中的形象,贵在精。精心在选择炼,用字不多而尽得风流。毛泽东新闻中的形象,其特点在于精。文字语言十分精简而又十分形象,这有一写矛盾和难处,但正因为这样,也成为新闻工作者施展文才的用武之地。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再版后记奉献于读者面前的,是我的第十本新闻业务研究著作。本书自1993年问世之后,居然每年都加印一次,为始料所不及。书名《高级新闻写作》,也很难讲清“高级”在何处。只是我在复旦大学任教多年,开始一直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后来这门课让年轻人担任了,我于是就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一门提高课:《高级新闻写作》。这个名字还是别人代起的。有些人说此名欠佳,更多的人说此名甚好,于是一直沿用了下来。在美国一些大学新闻专业,就开设了《高级新闻报道》一课。平时我结合课堂教学,陆续写了一些研究文章,发表在各地的业务刊物上,现在编联成书,但愿对广大读者提高新闻业务水平有所帮助。书中疏漏不足之处,祈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教正。    我已把大半辈子的心血用在新闻业务的教学和研究上。在这个过程中,曾得到许许多多新闻界、教育界、企业界人士的关怀、指导、鼓励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当然,我自己还得披荆斩棘,劈波排浪,奋力向前。本书之所以能够出版,得到了全国许多新闻报刊编辑的直接帮助,他们是:袁良、仇学平、李学来、李必成、胡志民、何光埏、刘晓平、伍旭升、来明善、孔祥科;本书出版过程中,承蒙高若海、吴德润、顾潜等专家的悉心审阅、修改,在此一并致诚挚的谢意!                                                    周胜林                                                  1997年8月1日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周胜林,1937年8
月生,江苏省溧阳市人。
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
学新闻系。现为复旦大
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
系副主任。曾为本科生、
研究生主讲《新闻采访
与写作》、《通讯写作》、
《高级新闻写作》、《名记
者与作品研究》、《新闻
业务专题》、《新闻调查》
等课程。著作有《新闻通
讯写作述略》、《新闻采
访写作教程》、《高级新
闻写作》等十本。曾应邀
赴新加坡、香港等地讲
学和学术交流。兼任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讲
教师。与全国新闻界有
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先
后被十多家新闻单位聘
为顾问、高级顾问、特约
记者、特约撰稿人、特约
研究员、兼职教授等。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面对新世纪的新闻采访
一 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采访的变革
二 新闻采访工作路线新解
三 隐蔽采访
四 易地采访
五 涉外采访
六 新闻侵权与记者的自我保护
第二章 新闻写作发展趋势
一 新闻写作改革的历程与走向
二 提倡短新闻,再攻短新闻
三 新闻特写、速写、素描与“大特写”
四 深度报道的特点和形式
五 新闻的风格
六 以散文笔法写新闻
七 新闻与文学的“合流”现象
第三章 新闻业务理论探真
一 新闻的指导性与可读性
二 提高正面报道的宣传艺术
三 开发信息资源,适应信息时代
四 新闻报道时间性的再认识
五 如何认识和对待新闻的“内外有别”
六 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公正、全面”
七 对国外某些新闻采写技巧的借鉴
第四章 名家采写经验剖析
一 毛泽东新闻的“美”
二 斯诺《西行漫记》的思想和艺术
三 范长江西北通讯采写技巧
四 《塞上行》和范长江的思想转变
五 邓拓的言论写作经验
六 从穆青的新闻作品看记者成才之道
七 穆青的国际题材通讯特色
八 法拉奇的奋斗之路
九 中外名记者金玉良言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以较高的起点、广阔的视野,阐述了面对新世纪的新闻采访的特点
和规律、新闻写作的发展趋势及名记者采写经验技巧等。这次重版,作者作了
精心修订,并增补了如何开发信息资源、新闻侵权与记者的自我保护、中外名
记者成才之道等新闻界十分关注的内容。本书是教学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的
结晶,追踪时代、视点高远、内涵深刻是它的最大特点,对于新闻界和新闻教
学、研究人员,以及新闻爱好者均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高级新闻写作(第二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热心推荐《新闻写作经验谈》一书●结合本人作品交流撰稿心得,内容全面丰富具工具书功能。●20余年从事政治理论和新闻宣传工作,发表各类新闻作品逾4000篇(幅、条),时有获奖。坚持培训指导,使数十人成为军地新闻工作骨干。●帮助军、地机关干部具备较强写作能力而出类拔萃;帮助大、中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适应工作;帮助新闻工作从业者、爱好者进步提高;帮助失业、待业青年谋取自由撰稿人职业。●《新闻写作经验谈》一书总目录第一章在新闻标题上多花些气力 1、概括新闻事实使标题言简意赅 2、精心锤炼字句使标题妥帖自然 3、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 4、把握新闻轻重使标题大小得当 5、界定事件庄谐使标题富有情趣6、用心做好副题使标题锦上添花 第二章可以从文件、材料中获取新闻 1、直接给通知类公文赋予消息题目 2、从综合材料中摘取说实事的章节 3、将典型材料改写为各类新闻报道 第三章不拘一格安排新闻的结构1、设置悬念,使新闻在释疑中展开2、渲染气氛,交待新闻的特殊环境3、避重就轻,为新闻展开铺宽道路第四章“投其所好”,提高上稿率1、贴近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2、吻合各类报刊的内容特色3、掌握媒体共性的宣传规律第五章把握普遍规律,搞好典型报道 1、解决普遍性的工作难题,需要典型指导2、重大决策的落实,需要典型推动3、抓建设、正风气需要典型引导 第六章参加“大兵团”作战,宣传本单位典型 1、在选题上下功夫2、集中打好攻歼战3、报道出身边先进第七章文章不是无情物 第八章不妨写个“参考题” 第九章加上小标题,脉络更清晰 第十章把会议报道写得短小些 第十一章评价、修改稿件应把握的要点和步骤 第十二章在比较、思考中受到启发 第十三章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写就第一稿 第十四章得到“干货”好行文第十五章消息快写快发通讯随后跟上第十六章对受众关注的事情作连续报道第十七章像说话一样“说”出来就好第十八章练好写“萝卜条”、“豆腐块”的本事第十九章循序渐进练习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十章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第二十一章新闻事实和新闻语言的驾驭第二十二章善于联想能做出大文章第二十三章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采访活动●作者自序写这本书的确是个偶然,因为我从未做过写书的梦。当兵20余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还在专(兼)职的岗位上写了10多年新闻。今年服从大局脱下军装,原想连摇笔杆的事一并搁下,轻松度过后面的岁月,不料在我“不著衣冠近半年”(清•袁枚《消夏诗》)之后,部队还派人找我,说要举办全区政工干部培训班,安排了新闻写作课,问我有没有现成的讲义,供领导授课之用。这件事在我业已平静的心田荡起了层层涟漪,牵动了我对军旅生活的回忆和眷恋。是呀,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9年的10年间,我钢笔、照相机和摄像机并用,共有4000余篇新闻稿件被各媒体采用,仅文字新闻稿件就发表了1400余篇,且有30余篇在军地新闻评比或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机关便派我巡回边防部队和9个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足迹踏遍了19万平方公里的酒泉大地,把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尽可能地谈给战友们、地方青年(民兵)尤其是新闻写作爱好者,引导很多人迈进了新闻写作的门槛,开始不断地发表新闻稿件,有的挑起了部队新闻工作的重担,有的成了地方媒体的专业记者或业余通讯员。《西北民兵》杂志在1998年第10期以《苦乐新闻路》为题报道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作为。我讲过多年的新闻课,过这么久领导和战友们还记忆犹新,还期望我再次登台,说明我过去讲课的方法还是可取的,所讲的内容还是实用的,我何不把过去讲的一些回忆、整理出来供新闻写作爱好者借鉴呢?所谓“假传千卷书,真传一句话”,我这真真切切的“一句话”,我想是求学人的渴望罢,这就是我想出这个通俗的书名而且下决心写出来的原因。太可惜过去讲课从未用过教案,即使拟个提纲,也因为自己熟悉而没有收集下来,今天修书得从头开始,这就是不善积累的害处!本书就以自己采写新闻稿件的心得体会为主线,引用自己发表于军队和地方各家报刊的各类稿件,用谈话般的口吻来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发表新闻稿件;同时通过对参加一些大项活动和重要事件过程的叙述,使大家从中感受到一种锐意进取的向上力量,这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但愿我的些许心得使读者有所得。●《新闻写作经验谈》开本850X1168毫米,1/32,308千字,定价20元。可邮寄。先汇款者,邮资(单册含挂号费共5元)由作者承担,先到货后付款者,邮资(单册含挂号费共5元)由购买者承担。团购可协商折扣。未尽事宜可协商。QQ:476440200。UC:29374847。电话:13209378484。●帐号:工行:6222 0227 1300 0306932 农业银行:9559983620296486113 建设银行:4367424 3310801 53238 支付宝帐户:zyzgrlsy@yahoo.cn 快钱帐户:zyzgrlsy@163.com
  •     一本最实用的新闻培训教材结合本人作品交流撰稿心得,内容全面丰富具工具书功能。20余年从事政治理论和新闻宣传工作,发表各类新闻作品逾4000篇(幅、条),时有获奖。坚持培训指导,使数十人成为军地新闻工作骨干。帮助军、地机关干部具备较强写作能力而出类拔萃;帮助大、中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以适应工作;帮助新闻工作从业者、爱好者进步提高;帮助失业、待业青年谋取自由撰稿人职业。《新闻写作经验谈》一书总目录第一章在新闻标题上多花些气力 1、概括新闻事实使标题言简意赅 2、精心锤炼字句使标题妥帖自然 3、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形象生动 4、把握新闻轻重使标题大小得当 5、界定事件庄谐使标题富有情趣6、用心做好副题使标题锦上添花 第二章可以从文件、材料中获取新闻 1、直接给通知类公文赋予消息题目 2、从综合材料中摘取说实事的章节 3、将典型材料改写为各类新闻报道 第三章不拘一格安排新闻的结构1、设置悬念,使新闻在释疑中展开2、渲染气氛,交待新闻的特殊环境3、避重就轻,为新闻展开铺宽道路第四章“投其所好”,提高上稿率1、贴近形势任务和中心工作2、吻合各类报刊的内容特色3、掌握媒体共性的宣传规律第五章把握普遍规律,搞好典型报道 1、解决普遍性的工作难题,需要典型指导2、重大决策的落实,需要典型推动3、抓建设、正风气需要典型引导 第六章参加“大兵团”作战,宣传本单位典型 1、在选题上下功夫2、集中打好攻歼战3、报道出身边先进第七章文章不是无情物 第八章不妨写个“参考题” 第九章加上小标题,脉络更清晰 第十章把会议报道写得短小些 第十一章评价、修改稿件应把握的要点和步骤 第十二章在比较、思考中受到启发 第十三章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写就第一稿 第十四章得到“干货”好行文第十五章消息快写快发通讯随后跟上第十六章对受众关注的事情作连续报道第十七章像说话一样“说”出来就好第十八章练好写“萝卜条”、“豆腐块”的本事第十九章循序渐进练习人物通讯的写作第二十章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第二十一章新闻事实和新闻语言的驾驭第二十二章善于联想能做出大文章第二十三章认真对待每一次的采访活动作者自序写这本书的确是个偶然,因为我从未做过写书的梦。当兵20余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还在专(兼)职的岗位上写了10多年新闻。今年服从大局脱下军装,原想连摇笔杆的事一并搁下,轻松度过后面的岁月,不料在我“不著衣冠近半年”(清•袁枚《消夏诗》)之后,部队还派人找我,说要举办全区政工干部培训班,安排了新闻写作课,问我有没有现成的讲义,供领导授课之用。这件事在我业已平静的心田荡起了层层涟漪,牵动了我对军旅生活的回忆和眷恋。是呀,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9年的10年间,我钢笔、照相机和摄像机并用,共有4000余篇新闻稿件被各媒体采用,仅文字新闻稿件就发表了1400余篇,且有30余篇在军地新闻评比或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机关便派我巡回边防部队和9个县(市、区)人民武装部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足迹踏遍了19万平方公里的酒泉大地,把自己的新闻采写经验尽可能地谈给战友们、地方青年(民兵)尤其是新闻写作爱好者,引导很多人迈进了新闻写作的门槛,开始不断地发表新闻稿件,有的挑起了部队新闻工作的重担,有的成了地方媒体的专业记者或业余通讯员。《西北民兵》杂志在1998年第10期以《苦乐新闻路》为题报道了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作为。我讲过多年的新闻课,过这么久领导和战友们还记忆犹新,还期望我再次登台,说明我过去讲课的方法还是可取的,所讲的内容还是实用的,我何不把过去讲的一些回忆、整理出来供新闻写作爱好者借鉴呢?所谓“假传千卷书,真传一句话”,我这真真切切的“一句话”,我想是求学人的渴望罢,这就是我想出这个通俗的书名而且下决心写出来的原因。太可惜过去讲课从未用过教案,即使拟个提纲,也因为自己熟悉而没有收集下来,今天修书得从头开始,这就是不善积累的害处!本书就以自己采写新闻稿件的心得体会为主线,引用自己发表于军队和地方各家报刊的各类稿件,用谈话般的口吻来告诉大家怎样才能发表新闻稿件;同时通过对参加一些大项活动和重要事件过程的叙述,使大家从中感受到一种锐意进取的向上力量,这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但愿我的些许心得使读者有所得。《新闻写作经验谈》开本850X1168毫米,1/32,308千字,定价20元。两本起订,可邮寄。团购可协商折扣。未尽事宜可协商。QQ:476440200。UC:1392436555。电话:13909376013。帐号:工行:6222022713000306932农业银行:6228483620191935115邮政储蓄:6221508200000104348支付宝帐户:zyzgrlsy@yahoo.cn快钱帐户:zyzgrlsy@163.com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