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神父(契拉神父和斯皮拉神父)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
ISBN:SH10208-99
作者:(南斯拉夫)斯-斯列马茨
页数:376页

内容概要

斯特凡-斯列马茨(1855--1906)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塞尔维亚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从1892年到1906年,他写了大约三十种中短篇小说,以《伊伏科的荣誉》《二神父》《乌卡丁》和《佐娜-山菲罗娃》最为出色。这些名篇佳作使他获得了"南斯拉夫古典文学中卓越的现实主义者与幽默作家"的美誉。


 二神父(契拉神父和斯皮拉神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似乎无关的杂感 (与书评无关,不感兴趣可自动跳过)    作为一个文学研究生,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文学是什么?”如果用某位权威的话来说:“文学是人学”。固然,此语出于权威之口,所以几乎成了文学研究界,特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界的“公理”。但如果这么说,本人要问一句:“那人家人类学是干嘛吃的?”又有句据说研究很透彻,流传也很广的话,曰:“凡是伟大的文学(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都是探讨人性。”那不才又要弱弱的问一句:“那人家心理学探讨的又是个啥?”如果还有人要把郭某某的话搬出来说啥“文学是革命的传声筒,什么什么机……”那大热的天儿,就请您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话说这个问题纠结了我好一阵子,以致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承认自己的专业。您说说我们研究什么?“某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好嘛,用上了精神分析学说;什么什么时期的诗歌流派?那行,历史(文学史)又跑出来了;“某某笔下的什么世界”?管他“湘西”还是“老北京”,可不像人社会学的田野考察作业?谁谁作品中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更绝,哲学和神学命题啊……文学,似乎和一切与人相关的学科都挂了边儿,所以鄙人在考研时望着参考书《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一个劲儿纳闷,怎么这些文学理论都跟别的人文社科专业纠缠不休呢?话又说回来,如果研究一篇文学作品怎么怎么写得好,用了啥表达方法,那,又插到了人文艺学的地盘上去了。     哪块地儿是咱们的自留地啊?!     所以这个大疑惑弄得俺一直垂头丧气的,偏有个不识好歹的兄弟说我:“姐,不是说的,你们那个文学研究简直是伪研究。”听到这个话,我心头那个气啊……偏偏这家伙还说了两次,不看他那瘦筋筋的小样儿,真想暴锤一顿。     到了现在,我终于对自己解答了这个大惑:文学,于我而言,是生命的镜像。是人类中的一群人用文字表达的对生存可能处境的种种探索和创造。而文字,或话语,其原初意义是对世界和事物本质的表述。所以,于我而言,真正的文学必须是表达生存或生活中的真感受,真思考,真正的写作其实等同于另一维生命的再创造。所以,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是那些能引发人(本人)生命感触的文字。这样的文字里有活生生的生命在:其中的文学形象,随着书页的翻开,立即诞生在每位读者的心里,而且,伴随他们终身。所以,我们一说起他们,如贾宝玉、林妹妹等,就如同他们真实的活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引着我们,我们谈起他们,就如同(是)我们熟稔亲切的朋友,仿佛昨天才见过一般。其中的生活感想,总能触及我们心灵深处柔软的一角,那些话语,其实就在自己心里萦绕许久,只是被作者道出而已。其中的生存追问,其实也是自己或明或隐思虑着的。作者要么和你对话要么和你论辩。看《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您真的以为自己不是伊万么?那些心灵和思想上的自我折磨你真的不曾有过?所以,文学与我而言,等同于生命。准确的说,是生命的镜像或另一维。       二,与本书有关的拉杂闲谈的“评论”。     在我读的各种“杂”书中,有一些,是老朋友般的关系,斯列马茨的《二神父》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初读时,我尚初中,课业不重,正是如饥似渴读各种能找到的书的时候。这本书在学校图书室借到,便成为我最喜欢的作品。还记得课间休息、体育课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段都被我用来K书了。时隔十余年,今天再次将此书读完,满心喜悦的合上书页,傍晚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客厅的地板上印出明亮温暖的一块,我伸伸懒腰,直觉得象和一个阔别多年的好友重逢一般,亲切而又兴奋。     斯列马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塞尔维亚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南斯拉夫古典文学中卓越的现实主义者与幽默作家”,这一句是偶抄书前简介的。遗憾的是,在网上再也找不到对其更多的介绍,好像其作品译为中文的也只有这一部。而且,似乎也只出过一版,印刷过一次,所以没什么大的影响。但作品的确很棒。而且,翻译得很好。译者李国海,我在网上也没查到其资料,只从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也从“王蒙喊冤”说起》知道他是一位资深的译文编辑,而且他翻译的作品得到不少好评,譬如其翻译的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表面看起来,《二神父》讲的是一个很无聊的故事:即两个神父抢女婿,原本表面融洽的两个神父家庭因此反目成仇。然而,这只是主线而已。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小说浓缩成故事梗概都很无聊枯燥。但是,伟大的作者和蹩脚的写手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怎样充实展现内容和思想,而且,伟大的作品,在其中是有真实的生命创造的。   所以,《二神父》中真正展现的是南斯拉夫田园生活的美好和亘久。在文中,作者通过尤拉,赞美了淳朴单纯的农村女孩,她们自然、真诚、虽有些羞涩,却如乡间的小花,不娇艳却芬芳四溢。而对南斯拉夫乡间生活的描写,生动具体,字里行间洋溢的那种对土地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熟悉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心。写礼拜日镇上的各种情形与夜间年青人约会的情景幽默风趣,对两个神父以及他们的“神圣生活”讽刺辛辣,当然讽刺最多的就是自以为城里人甚至“贵族”作派的契拉神父太太和她女儿美兰尼雅。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作者斯列马茨的讽刺能力绝不输于钱钟书,甚至略胜一筹。但我最喜欢的却是斯皮拉神父去租车时,对乡下冬季时家庭生活的描写。那红红火火的壁炉,围在壁炉上忙碌的人们,拣鸭绒为待嫁的女儿做嫁妆的妇女们,爱唠叨自己少女时期的往事的老奶奶,墙上悬挂和储藏室储存的各种“年货”,炉火上烘烤的肉干和野味……家的温暖,那种热度烘烤着我,包围着我,我真想有一个这样怡然自得、热闹红火的家啊! 夜深了,思维不集中,还是把我最喜欢的一段,也是本书的结尾部分摘抄下来吧:  太阳已经向河滩高高的芦苇丛后面落下去,又过一会儿,全然隐没了,而拉达一直在催马加鞭。他们乘渡船过了河,到了巴纳特地界。瞧,夜色已经笼罩了周围的一切,夜色遮盖了木排路左边一望无垠的沙滩。阵阵晚风吹赶着一片汪洋的芦苇波浪。一种令人恍惚生愁的神秘的沙沙声,这芦苇的歌声,将陷入沉思的旅人带向远方,——他在梦想那失去了的幸福!……马匹沿着河滩,在宽而高的河堤上狂奔,拉达鸣鞭取乐,心里想着他的尤拉,嘴里唱着什么歌儿,歌声被马蹄声盖掉了。有时候风将歌声刮到一旁,跟拨动着的芦苇的沙沙声和牧羊人的咒骂声混在一起。那些牧羊人在咒骂该死的蚊子不让人安生,虽然旁边生着火堆……  旅人稍微轻松些了。他真想再套上六匹这样的快马,让它们在鞭子声中越跑越快,让它们这样飞驰过巴奇卡、巴纳特和全世界!将自己的一切——幸福与不幸——都抛在后面,驰向天涯海角,驰向黑暗,驰向空虚……
  •     创作于一八九四年,译介于一九八一年,可直到如今二O一二年,这部优秀的塞尔维亚小说在我国仍然读者寥寥,而且几乎没有重版的可能,这实在是件遗憾的事。作为一部十九世纪末的中欧文学作品,《二神父》有着大众读物的面貌,无论在技巧还是题材上,它都保持着传统性,易于阅读和领会。据我所知,当时的读者是喜欢坐在一起读小说的,譬如朋友间、家人间,由一个人来读,其他人在听,高兴处大家一起笑,伤心处大家一起动容,有点像从前全家看电视。这种阅读方式显然不容许作者故弄玄虚、搬弄理论,大家期待的是一部内容充实、趣味横生、打动人心的作品,人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对小说作出评价,而不必等待什么权威的阐述和评鉴。《二神父》就是根据这种读者需要而创作的风俗小说,讲的是某个小地方上的两位神父(和神父太太),因招女婿而生隙,竟至闹到打起官司,最后两家互不理睬,儿女不相往来的故事。喜剧性不言自明,讽刺性也可以想见。或许对于我们这些当代读者来说,乍一接触这样的作品,第一反应就是“太过通俗”,觉得里头可能充斥着熟至腻烦的情节,老套的人物角色和婆婆妈妈的矛盾纠纷。作品的头几页没有给出情节,甚至在头两章都不见动静,似乎都印证了这种感觉。但是,与其说这是作品本身的缺陷,倒不如说这是我们自身品味存在不足。正如上述,如果你要进入这个作品,首先得去想像一下,把它读给别人听,甚至把它读给自己听,会有什么效果。这是一部留给有闲暇体味别人生活、感受异乡风情,并且喜好文字表达的人的作品。如果你想在此寻找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作者别具一格的癖性,惊世骇俗的见解或哲理,非比寻常的艺术效果,那就像去乡郊寻找大都市气派一样荒唐。拿在我们手中的,是个不具备野心、谦逊、快活的长篇小说,很明显,它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表现风俗人情中的人性。作品勾勒出了一方水土间各色充满亲切感的人物,展示他们平凡、可爱、连缺点都有趣的禀性,在讽刺与逗乐之余,也让人体会到那么一种乐观的、热爱生活的态度。 斯列马茨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不仅能吸引我们,还能让我们产生敬佩之情。要知道,这里头有着纯熟的古典技巧和明确的小说意识!亲切活泼的叙述口吻会让我们有点惊讶,故事内容流畅地展开着,你的眼睛从字行上掠过,脑海里浮动着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整个生活世界就在你面前,你就这样跟着作者的笔一直向前,一会儿感觉到人物的滑稽和场景的亲切,一会儿体会到语言表达的简练巧妙,一会儿又意识到叙述技巧的精彩应用,然后你就开始明白,这是部地地道道的经典作品,虽然不一定会跻身于“世界名著”之列,但作者极高的创作素养和丰富的素材内容,却可以保证它为一代代读者提供消遣,不会轻易被时光所磨蚀。许多迹象都显示作者有着明确的小说意识,并一心要为读者服务。首先就是写得非常好的目录,每一章都有概括和提示,笔调诙谐快活,调动着读者的兴趣,而对于当代需要进行略读的读者,也是很有力的帮助;其次是通篇没有议论和累赘的描写,很好地克服了那些经典作品中存在的“缺陷”,要知道,当时颇有些人感到需要对“著名作品”进行删改,(如茨威格就是一位,而契诃夫也曾为出版社删节过《基督山伯爵》),这也是现实主义小说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再次就是故事内容非常活泼(但并不粗俗),全都是动态的,有声有色的,绝不会在一个场景中逗留太久(除非是要表现人物间的对话),并且引入了许多鲜活的次要角色,使叙述没有一刻冷场。更进一步来看,这部风俗小说所体现的技巧,还包括了结构上的灵活设计与叙述上的多重视点。全书有二十六章,头两章勾勒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建立起一个基本的人物关系网络,第三章的头一句是:“直到如今村里没有出过什么异乎寻常的事。”这就意味着戏剧性要开始了。村里来了个新教员,两位神父和他们的太太都有心要招他为女婿。到了第五章,作者在目录概要里说:“在这一章里读者将预感到一种冲突,没有这种冲突,任何小说都不会有趣。”于是我们很快就看到了一次真正的交锋,喜剧性十足。同时,从第五章起,爱情的主题开始出现,它与讽刺性的风俗描写交织发展,到最后汇合为一,共同构成了本书的主旨:乡村生活的平庸、有趣和温馨。冲突从第七章持续到第九章,第十章来个了令人惊喜的回溯和转折,并延伸到第十一章。故事的重点从两神父和他们的太太,转到了那位胖胖的、健康的、淳朴的神父女儿尤拉身上,集中叙述她那充满乡村风味的恋爱故事,把矛盾冲突给复杂化了(但总体上这种冲突是简单的)。第十二章再掀波澜,斯皮拉神父(也就是尤拉的父亲)受不了契拉神父对他女儿恋情的讥讽,竟扑上去殴打对方,这下事情就闹大了。也许当时的读者读到这儿,既惊骇又好笑,恐怕笑得要死。第十三章和十四章,足以表明故事结构不是直线式的,而主题却是风俗性的:一个长舌妇到处传播神父打架的事,作者借机把风俗人情给勾勒了一遍。第十五章介绍尤位因爱而受熬煎,第十六章是漂亮的插叙。然后从十七章一直到二十三章,将两位神父到主教那儿告状的经过作为故事的重头戏加以描述,情节的转折颇有民间故事的机智与滑稽,到头来少不了让人会心一笑。第二十四和二十五章是喜剧性的高潮,有情人终成眷属,婚礼的场面热闹欢腾,中间穿插着小丑式的、尽出洋相的人物(迦勃丽艾拉夫人)的活动,叙述与描写集中体现了本书的风格特点,如要选读,第二十五章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十六章是尾声,从整个情节中脱离出来,以一种历尽沧桑的笔调表现人物暮年的心境和生活,透出了对平庸生命的深刻认识,同时,对爱情主题也作了进一步地深化,一股浓浓的抒情调子延续到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结构设计相当严谨的作品,作者为此花了不少心思,效果也很突出。事实上,光是两个神父为招婿而生隙结怨的情节,是支撑不了这么长的篇幅的,故事的矛盾冲突也比较简单,但小说却是需要发展的。因此,在一章一章地持续中,作者选择的不是加强深度,如冲突的尖锐化和人物内涵的深化,而是拓展广度,即展示更多的人物和支线,让他们来充实整个故事,从而达到一幅风俗画卷的效果。这是非常明智、非常有魅力,同时也非常考验创作能力的设计。次要角色的活动穿插在故事主线间,作者给了他们很大的发挥空间,如查夜人尼恰的心理活动,又如迦勃丽艾拉夫人的长篇言语,几乎都得到了超过主角的“待遇”,同时,第六章和第十六章里风俗描写里也突出了人物。由于作者安排巧妙,处处以小说的手法来处理,所以让人感觉内容充实,脉络清楚,没有那种情节中断的突兀感,在这一点上,许多大师级作家都不如斯列马茨。不过,话又说回来,毕竟斯列马茨处理的素材相对简单浅显,所以他在采用多重视点时能够游刃有余。整个作品里,那些从一个视点转到另一个视点的过渡,非常流畅自然,读过去就好像在读通俗作品般,一个粗心的读者很容易以为内容原本就是这样紧凑而有序地存在着的,而浑然不觉这里头有着复杂纯熟的技巧。相比于二十世纪的某些小说家对简单的素材进行强行挖掘,硬生生炮制出“深刻主旨”的做法,斯列马茨这种朴素真挚的创作态度,无疑是延续了十九世纪小说黄金时代的传统,他应该也属于古典传统里的最后一批创作者。到十九世纪末,现实主义小说已经发展到顶峰,小说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方式,都将(或已经)面临革命性的改变,那个建立在大众之中的古典叙述传统,将在二三十年之内受到暴风雨般地冲击,并最终和欧洲的霸权地位一起崩溃,在此之后,等待我们的,是漫长的、通常不尽人意、直到今日逐渐衰歇的艺术试验和探索(小说的地位最终被电影所取代)……而斯列马茨的《二神父》,却带着小说黄金时代的淳朴、天真和自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地方的小事情,描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人物,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某种典范。因此,如果能找到这本书的话,略读一遍是必要的,至少要读一下头四章、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二章、第十六章和最后三章,或许还可以参考一下我上面写的章节纲要。
  •     从小说开头到结尾,幽默讽刺通俗的语言让人笑声不止,两个神父家的女儿的爱情故事,尤其是尤拉的爱情,更加吸引人。我用了三个晚上约十几个小时的时间读完。我认为是除《围城》知识分子特有的幽默和一气读完回味无穷之外,此小说是最具幽默的,在语言通俗、故事叙述方面更胜《围城》!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两年前从家里的书橱翻出来的,非常幽默诙谐。
  •     太可乐了
  •     南斯拉夫人幽默起来真叫人吃不消XDDD
  •     被很多人忽视的好书,其中,有真正生活的滋味。每次读,都会让我平静而喜悦。
  •     这么有趣凭什么不给五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