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 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09日
ISBN:9789867174741
作者:費爾南.布勞岱爾
页数:772頁页

内容概要

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1985)
為法國年鑑歷史學派的第二代大師,在法國和國際史學界享有盛名,獲牛津、劍橋、芝加哥等多所知名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並於1984年當選為法國法蘭西學院院士。

作者简介

15-18世紀是西歐資本主義開始興起的時期,或稱前工業革命時期。各派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對於資本主義怎樣和為什麼在西歐萌芽、發展,商業資本和工業資本的關係如何,各地區之間的橫向聯繫對資本主義有什麼影響,工業革命為何發生在英國等問題的解釋莫衷一是。布勞岱爾則將這四百年的經濟活動解構為三個層次,分別進行地毯式的檢證,希望對上述的問題提出解答。
第一卷是最基層,稱之為「物質文明」,涉及人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在這個時期的大量經濟生活是自給自足、以貨易貨、範圍狹窄的日常生產與消耗。


 15-18 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卷一〉: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限制与可能想象几个世纪之前的日常生活场景某种程度上比了解当时的观念想法更难。人们的饮食、建筑、交通、能源无一不受自然和地理的极大限制,这种长期的结构性支配是形形色色历史大事件身后沉默的背景,它不够精彩生动,却持续而有力,不可能轻易被改变。布劳岱尔在第一卷的开头几章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这易被忽视的沉潜的巨大洋流。即便说人类对自然的掌控与利用越来越高明,但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文明仍然有其所受的结构性限制,可能来自于地理、气候、物产、能源乃至人口等方方面面,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更明白限制下的选择,以及可突破的点在哪里。布劳岱尔先铺陈了详细的史实说限制,但慢慢地我们看得到有新的东西从缝隙中萌发膨胀,并且形成一种不可逆的趋势。欲望、奢侈、舶来品、长程贸易,城镇、市场与货币,这些都是原有情境下的突破性力量,超越了自然的、在地的、惰性习惯的种种禁锢,带来改变的可能性,我们课上常说这是“新的自由”。布劳岱尔抓住的是其中最关键一点:交换。交换形成移动的力量,由点织网,逐渐扩张开展建立新的联结,形成hands to mouth物质生活之上的新一层秩序,而其中又以欧洲为主导形成全球性的支配力量,世界被迫进入同一个世界。但即便是叙述这些改变的力量,我们在布劳岱尔笔下也从未看到突然间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新技术的发明到技术的普遍应用,交换的出现到市场遍及的社会,这其中要经历漫长的时段、等待历史的机缘。(二)分类与分层高承恕老师曾在课上讲过society as a whole is not real,关键是要学会分类和分层。这正是布劳岱尔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尤其是hierarchy的观念是这一学期自始至终的核心。各个文明有层次高下之分,同一个社会内部同样如此,吃穿用度等日常生活细节无一不见层级。布劳岱尔在第一卷的结语处强调:“人类世界是个分等级的不平等世界。正是这些不平等、不公正和大大小小的矛盾推动着世界,不断改造着世界的上层结构”。这句话看起来不难,但我觉得真正要理解它,用这个角度去做观察、想问题,需要更久的体悟和练习。在这一部分尤其使我产生认识上的大翻转的是在讲towns and cities的时候,老师提醒到布劳岱尔的历史分析基本单位跳脱了传统的国家概念,而着眼于城市,比如台北与香港的联系无论从人流还是资金流都会超过台北与台东的关系,上海与其他国际性都市的联系要远密切于它与中国内地城市,因此我们要去理解同一个层级上城市之间的关系,比如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大城市是具有超越于某一国家的全球性地位的,而大城市与之下的层级又有宰制与互相依赖的关系。当然最重要的是布劳岱尔整个三卷本的基础架构:物质生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金字塔分层结构。我们已经大概地了解到上层如何从下层突破、萌生,但在正常发展的社会每一层都不可能被别的层级消灭、取代。它们的边界具有动态性,层级之间同样存在着宰制与互赖关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分层是布劳岱尔的最大创见,从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到最后一节课有一些明白,透明、竞争性、受价格机制调控的市场经济与不透明、垄断性、由少数人操控的资本主义的区别。看过纪录片inside job就更明白资本主义的金融已经玩到了一个内容形式多么繁复、远超于普通人想象的地步,它们被操控在少数几家投行和金融机构手中,并构成全球性的支配力量,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不被波及。布劳岱尔说资本主义不再完全基于需求,而是力量的对比,这似乎埋下了后面精彩故事的伏笔。而作为资本主义核心的信贷如何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展更是之后阅读要抓住的关键。虽然经历了金融危机,但我们仍然需要不抱偏见地去认识和理解金融对资本主义究竟起到了怎样魔术般的作用。(三)大历史的态度我在上个学期读《奇迹的黄昏》,在课堂上讨论中国城市扩张对农民、农村的粗暴伤害与掠夺,连老师都经常陷入对中国当下和未来绝望的情绪,我觉得这悲悯与情怀是可贵的,但“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这学期阅读布劳岱尔正好把我从这情绪中解脱出来,更看到一份宽广:回溯过往脉络,打开全球性的视野,对长时段历史抱以耐心和理解。布劳岱尔写历史有理论,但没有塞给读者一个理论框架;他写历史有温度,但没有强加一种情绪与判断。或许我们观察当下与历史的时候,可以多一份平允,更加耐心地接近问题和事实而不急着轻易下结论。我看到高承恕老师曾在笔记中写到“悲情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赋予,乌托邦是悲情中的想象。先知把两种都放大,祭师却把两种都合理化。布劳岱教我们,在这些之外,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可以有其他的对待”。当初只觉这一句玄而又玄,现在似乎有一点点体味到它的意思了。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大半个学期的课都用来读这本书,老师极度推崇布劳岱尔。虽然还不是很能进入他的世界,容易在琐碎的事实罗列中迷失或者淹死,也极少激动人心要拍案而起的点,不过长时段的大历史和物质文明的改变大概就是这样的吧,the power of silence and still。最大的收获是决心一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