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2-08
ISBN:9787100022040
作者:[法] 托克维尔
页数:316页

书籍目录

导言《旧制度与大革命》影响史资料
前言
第一编
第一章 大革命爆发之际,人们对它的评论歧异
第二章 大革命的根本与最终目的并非像人们过去认为的那样,是要摧毁宗教权力和削弱政治权力
第三章 大革命如何是一场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
第四章 何以几乎全欧洲都有完全相同的制度,它们如何到处陷于崩溃
第五章 法国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什么
第二编
第一章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民憎恶
第二章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而不是像人们所说是大革命和帝国的业绩
第三章 今天所谓的政府管理监督乃是旧制度的一种体制
第四章 行政法院与官员保证制是旧制度的体制
第五章 中央集权制怎样进入旧政治权力并取而代之,而不予以摧毁
第六章 旧制度下的行政风尚
第七章 在欧洲各国中,法国如何成为这样的国家,其首都已取得压倒外省的重要地位,并吸取全帝国的精华
第八章 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第九章 这些如此相似的人如何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
第十章 政治自由的毁灭与各阶级的分离如何导致了几乎所有使旧制度灭亡的弊病
第十一章 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第十二章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纪还糟
第三编
第一章 到18世纪中叶,文人何以变为国家的首要政治家,其后果如何
第二章 非宗教倾向在18世纪的法国人身上如何成为普遍占上风的激情,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
第三章 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第四章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第五章 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第六章 政府完成人民的革命教育的几种做法
第七章 何以一次巨大的行政革命成为政治革命的先导,其结果如何
第八章 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注释
附录
一 论三级会议各省,尤其朗格多克
二 1789年前后法国社会政治状况
译名对照表

作者简介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 
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旧制度与大革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7条)

  •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托克维尔通过比较研究,独具慧眼地发现了一个吊诡现象:“有件事看起来使人惊讶: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就欧洲而言,法国当时并不是封建权利最深重的地区,相反,它却是封建权利压迫最轻的地方。这是因为法国早已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农民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而且已变为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为如此,农民对残存的封建权利就更难忍受。作为土地所有者,农民才会对封建制度强加在地产上的多种负担感到痛苦和愤慨;贵族不再拥有统治领地的权力,贵族的特权乃至他们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说,不是贵族个人变得穷凶极恶,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化:“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们说得有道理: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  不过,相比之下,托克维尔认为,各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加剧,主要是中央集权制的作用。  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维尔认为,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人们对中央集权政府的绝对依赖,而这种绝对依赖又很容易转变为另一个极端:当中央政府不能满足人民心愿时,便产生人们对中央政府的极端仇恨。贵族的种种免税特权不是中世纪的遗存,而是中央集权制发展的结果。王权逐渐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但是,为了安抚与王权对立的贵族阶级,作为一种交换,“自15世纪到法国革命,免税特权一直不断增长。”贵族享有的各种特权尤其是免税特权彻底导致了资产者与贵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与英国不同,法国研究治国之道的作家与统治国家的人形成两个明确分割的区域,作家们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因此他们只会高谈阔论。热衷普遍性的理论,对于文人来说可能是美德,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则很危险。至于为什么这种文学化政治思想会支配法国的政治生活,托克维尔则主要不是分析启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强调旧制度下法国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国度里,普通人身受旧制度种种弊端之苦,但看不到医治具体社会病的药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要么全盘忍受,要么全盘摧毁国家政体。”贵族、资产阶级因长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经验,因此对于那种文学化政治理论的危险性毫无所知。贵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为座上宾。国家高级官员也只精通行政事务,而不懂得治国安邦的根本法则,不能理解和预见社会潮流的动向及后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时髦的政治言辞。结果,全体法国人都“抛弃了现实社会,沉湎于虚构社会。人们对现实状况毫无兴趣,他们想的是将来可能如何,他们终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来的那个理想国里了。”与我们的“常识”相反,在托克维尔笔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个开明君主政府:国王实际上尊重和服从公众舆论;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实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还尝试改革,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开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发。托克维尔描述了这其中的微妙之处:  政府发起各种公共建设事业,与政府有金钱关系的人数惊人地增长,许多人萌发了发财暴富的欲望,但是,专制政府的财政管理不善使得宫廷的劣迹变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与政府关系最密切、最维护政府的那批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就变成了最激进的改革要求者;  国王和政府官员公开讨论社会政治弊端,国王屡屡试图减轻下层民众的负担,如废除农民的劳役制和手工业的行会,再如为消除额外增派而实行军役税公开措施,甚至要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这些口惠而实不至、半途而废的改革只是起了唤起民众不满情绪的作用;法国大革命并未蔓延至德国。虽然在过去的年月里这里一再有个别人士试图消除贵族和市民阶层之间的界线,也有重要人物将西边的变革当作新时代的开始来欢迎,但是革命的星星之火却无法跃至德国,因为同中央集权的法国相反,帝国的联邦制结构阻碍着新思想的传播。除此之外,革命的发源地法国对德国人来说,乃是敌人和占领国。同拿破仑的斗争实际上变成了一场新的民族运动,最后上升为解放战争。
  •     阅读这玩意,就看自己喜欢的,不碍于书的内容。于热衷政治的国人,此书高潮多的是,此书有着精辟的结论,而且有着“惊人的相似”,一般的人欲罢不能,这也是正常现象,于我来说,爱上的是关于“阶级”的冷漠。在九章中,清晰的描述,特权中各阶层彼此孤立,孤立却生出“相似”,仇恨对方而又想成为对方,既痛恨特权,又想成为特权,这稀缺的资源你争我夺,革命也因此而来,这里面当然参和了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才一步步组成我们所看到的大革命,民主也在这失衡和平衡之间稳步发展。而我在自主的发展吗?“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驱逐着今天的所有人,它或轻柔或猛烈推动人们行动起来”,我会像那时的法国农民吗?一旦从土地上赚足第一桶金,即涌进城市,想方设法摆脱所属的阶层,要么买下一官半职,要么就跻身资产阶级,于是就成为过去唾骂的人,我的思绪出界了,现在公平多着呢,不过我倒在职场上,看出了些影子,一边窥探领导的“特权”,一边维持客套的同事关系,却深入不了,同时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虽然说不上嫉妒和仇怨,但起码是孤清的,我们不会迎来“大革命”,即便想变得融洽宽容结果也并非你所愿,正如此书所言“因为革命的起因在革命成功之际就会消失,革命本身因为成功而变得无法理解“,“当专制结束,这种对自治、独立的渴望也随之消失,一切更像个偶然事件。人们看似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在这场革命所建立的新社会之中,中央集体制轻易地就找到了一个属于它的位置,以至于人们在将中央集权制列为大革命的一大功绩”,落笔至此,我有点唏嘘,这场大革命在制度而言没有一点创新,都在沿袭旧制度,现实生活中的,若要寻求一种“特破”那应该从哪里开始,结束的时候,会回首初衷还是摒弃呢?引力的终点又在哪儿?下一本书,有点玄,是《乌合之众》,写的是法国大革命之后,怎么我莫名其妙地挑上了?
  •     此书买于1997年,当时只读了个开篇,此番跟风响应常委的号召一口气读完。托克维尔果然好身手好文笔,好身手谓其发掘史料的能力,好文笔则是呈现历史的艺术,托克维尔撇开单纯的历史大事记而到档案卷宗中寻求材料的史料观、从微观的行政运作出发阐释宏观历史危机的深层机制的史学方法论,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暗示了以后的年鉴学派。都说托克维尔笔下大革命前的法国很像时下中国,可我倒觉得,与其说它像时下中国,不如说像战国之中国:法王路易们的一系列废除贵族权力的改革相当于六国的废封建立郡县,启蒙文人的高谈阔论相当于战国文人的不治而议论,大革命之后世界均一化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六王毕四海一”也是华夏历史古今未有之大变局,甚至连末代路易的横征暴敛、强征民夫大修公路国道、重新划分政区版图、改革度量衡和历法,都跟秦始皇如出一辙。诚如李零之意,欧洲人在近现代所作所为,是俺们的老祖宗早就玩剩下的。——也许是因为中国的专制体制太成功太深入人心了,它尽管屡屡崩溃,却又屡屡重建,致使政治自由的开展在中国被大大地延宕了。所以法国18世纪的重农学派把儒家政治思想和中国国家制度视为“理想国”,正是情理之中的。重农学派是欧洲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如此说来,儒家还真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不祧之祖呢,在此意义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不过是被耶稣会士出口到欧洲的土特产重新转内销而已。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你对一个人越好,想要的也越多
  •     2017年3月1日
  •     为自由之革命,消除种姓阶级行业而追求平等,抨击信仰阻碍限制。殊不知,革命完成后,人们只会追求于个人利益,如金钱如权利。被个人利益套住以后,公共道德也会窒息而死,个人与公共之间将会是不受限制的政府专制主义的广阔无垠之天地。
  •     估计每个喜欢政治的人都读过。
  •     旧制度里的权威如果被挑战,那么革命就开始了。
  •     作为一百年前诞生的研究法国大革命的经典之作,《旧制度与大革命》走了一条与传统史学视角不同的路线,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即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大革命的发生。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三大核心概念:第一,旧制度如何产生大革命,第二,中央集权制度,第三是政治自由。作为托克维尔晚期的作品,托克维尔在书中试图阐明,是什么造就了一场“突然、彻底、又充满矛盾的革命”,这矛盾来自于社会不同阶级之间,也存在于新旧制度、习俗之间。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透过托克维尔生动的语言描述在18世纪的法国的场景中似乎可以看见许多近现代中国身上的影子,这也许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共通性造成的,2012年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王与会专家学者推荐了这一本书,可见这一本书对于当下处于新
  •     书很有道理又好看,在图书馆边看边做笔记后,我买了本新的赔给图书馆,做了笔记的这本就拿走收藏了。
  •     托克维尔对历史的考察登峰造极
  •     你托完全不懂干货玩法,甚至还敢直接拿现象分析得出“13世纪农民生活时常好于18世纪农民”这种神论,没有引用任何数据与文献来支撑观点,光靠这个说法你托亲妈就能连续爆炸十次。更不用提其它各种无脑黑的观点了。建议将本书和Taine的《现代法国的起源》对比查看,别有风味。
  •     算是读的第一本法国人写的法国大革命.. 没有细讲革命过程 主要描述的是旧制度如何引发大革命。作者写得很仔细 读起来没有压力。比较意外的是作者对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评价并不是那么高 他认为这些作家的作品离真实的政治太远。最让人感动的片段都是来自教会..而其他书都在宣扬当时教会的腐败丑恶
  •     是的,读过一大半...被误解的很多。中间阶层、社会组织、中产阶级也常常被今人去历史地混为一谈。是在看自己读没读过《论美国的民主》的时候才意识到读过的是这本的...哈哈还记得课上是明正做的读书报告!
  •     传说中我朝高层传阅的书。看了开头就明白了,宗教式的宣传布道,推翻一切。如果说太阳之下无新鲜事,那么对人性的认识是可以超越时间的局限,穿透空间、种族、文化的分割。
  •     全书篇幅不大,但阅读难度着实不小,很多地方都要停下来想一想,花了不少时间,就这样,还只能算是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确实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学术专著,主要是这阶段还有更多的事情要想要做,在读书上也有明显的倾向性,不能完全沉下心来好好地去读,若干年后再翻出来读一遍吧~
  •     喜欢托氏的论述及提问题的方式。提出意料之外的命题,继以情理之中的解释。
  •     奇特的法兰西共和国,躁动而又愚昧的法兰西人民。毕竟成书于19世纪中期,局限性很明显。
  •     对欧洲历史知识的匮乏让人读起来颇为吃力
  •     深读此书,尽管很多背景知识尚未了解,导致很多叙述显得有些模糊,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论证过程。读完此书不禁为当下捏了一把冷汗。身为人,理性也并不是一切的救市良方,他也有自己的边界,而传统也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     托克维尔把现代民主讨论完了。。
  •     充分说明历史周期律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相同问题
  •     这本书其实挺艰难晦涩的。看完给我的感觉就是敬佩,两百多面前的人能把政治制度分析的那么清楚。而且还是从社会各阶层来分析的。
  •     很难得的看到作者在大革命之后几十年里有这么认真细致严谨的思考,文中有很多例证,但都是对时代背景的描述,夹以作者的评价和感叹。私以为没有做到深刻的分析和远见,更何况对过去的这种思考也没有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所谓政府官员爱看的书,大概也只是为了跟风吧。爸爸让我看的……
  •     相读恨晚
  •     巴黎人民起来了,整个欧洲震动了。北京人民起来了,不,他们不会起来的。
  •     以法国大革命爆发来写制度和革命的关系. 系统而深刻.
  •     读毕对你大清的前途越发担忧。托克维尔对于“文人/哲学家治国”的批评真的非常有道理;毕竟,公今中外,键盘侠们都是一样的没有能力而又喜欢高谈阔论。
  •     断断续续看了两个月终于看完了,做了整整十页的笔记,但我真的不觉得那时的法国跟tg有多么像,我们连言论自由都没有,怎么要求我们追求民主和自由?梦里吗?
  •     政治从来不是理性的
  •     注释读起来比正文还多
  •     托克维尔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在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寻找大革命的原因及结果,绝不仅仅关注历史。我读书的路径暂时也是这个方向。
  •     看完深吸一口气,一阵惊慌。
  •     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本书回答了这一问题
  •     思想领域管束得越严实,人民知道得越少,国家越“稳定”,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思想上的极大繁荣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可得兼。
  •     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B0705:“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     对于一个理科生,看这本书大部分都处于蒙的状态。需要多看几遍。
  •     暂时不敢评分
  •     深刻的思想,读着读着也看起来像是当代中国的现状。吻合的程度让人心惊肉跳。
  •     把沉闷的制度琐碎之事讲得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托叔是一等一的高手。
  •     对于那些从未感受过它的平庸灵魂来说,这是难以理解的
  •     今天状态很差,读了这本书后状态更差了
  •     平等和自由往往难以两全其美。
  •     之所以这么热是不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法国革命前的现象与当今国内社会很像?执政者想以此为戒而愤青们似乎找到了真理。”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当今,政治实践比任何政治理论与文学更加重要些。
  •     一本简单的小书,但是对于了解世界历史有很大帮助。
  •     阅读经典的必读 完全看不懂好痛苦 mark一下等哪天能看了再回来
  •     要想告别革命,请先告别旧制度.
  •     跟风看的,看了没啥感觉,以后再看估计就能懂了
  •     写于1856年;洞察力与精辟解答 在欧洲背景下 对比英国 普鲁士及美国的思考;而我脑中回荡的是大革命和拿破仑是如何造就《红与黑》中的农民 本堂神甫和贵族 外省与巴黎的...
  •     在鄙视链上,托克维尔俯视狄德罗和伏尔泰,而这其实是现代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辩论的先驱。且托克维尔将民粹与专制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大革命之所以走向专制,恰恰是旧制度末期将一切桎梏砸碎的结果。而革命主要归因于阶级结构崩坏,政治组织消失,各类actor之间无法联系,这可以说是为从韦伯到斯考克波的理论都奠定了基础。而革命最终所建立的新制度必然取材于旧制度的遗产,这则成了研究革命的最关键之处,甚至梯利的repertoire之说也有托克维尔的影子。这本书可以说是非常非常的丰富了。
  •     难道是我看得版本不对,总之读起来十分晦涩。
  •     天才的思维
  •     NO COMMENTS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