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记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5年6月
ISBN:9787100012904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259页页

内容概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1821~1881),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甚密。
1846年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和《脆弱的心》(1848)等几个中篇小说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分歧日益加剧,乃至关系破裂。后者认为上述小说流露出神秘色彩、病态心理以及为疯狂而写疯狂的倾向,“幻想情调”使小说脱离了当时的进步文学。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十年苦役、长期脱离进步的社会力量,使他思想中沮丧和悲观成分加强,从早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滑到“性恶论”,形成了一套以唯心主义和宗教反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以温顺妥协反对向专制制度进行革命斗争的矛盾世界观。
他流放回来后创作重点逐渐转向心理悲剧。长篇小说《被伤害与被侮辱的人们》(1861)继承了“小人物”的主题。《穷人》里偶尔还能发出抗议的善良的人,已成了听任命运摆布的驯良的人;人道主义为宗教的感伤主义所代替。《死屋手记》(1861~1862)记载了作者对苦役生活的切身感受,小说描写了苦役犯的优秀道德品质,控诉了苦役制对犯人肉体的、精神的惨无人道的摧残,无情揭露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
《罪与罚》(1866)是一部使作者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作品。
《白痴》(1868)发展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女主人公娜斯塔西亚强烈的叛逆性和作为正面人物的梅什金公爵的善良与纯洁,使小说透出光明的色调。但一些用以攻击革命者的“虚无主义者”形象,削弱了小说的揭露力量。
在《鬼》(1871~1872)中已没有被伤害与被侮辱者的形象,而只有对革命者的攻击了。
最后一部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作者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无耻、卑鄙的卡拉马佐夫家族的堕落崩溃。对颠沛流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表示深厚同情,但也流露出消极的一面,例如认为只有皈依宗教才能保全道德的价值,只有宽恕和仁慈才能拯救人类社会等说教。
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长心理剖析,尤其是揭示内心分裂。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至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资产阶级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作者简介

本书描写一个虚构的、但作者认为他当时的社会不但可能,而且甚至必然存在的人物。全书分两章:第一章《地下室》介绍了主人公本人、他的观点,并说明他之所以会出现和必然会出现的原因;第二章《漫话潮雪》叙述他生活中若干事件。小说以悲观主义对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历史乐观主义,认为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


 地下室手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我计划着写一首诗,就像泰戈尔在《园丁集》里写到一个年轻的游子来到他的门前,我想写我在楼道间遇到的一个人,那是另一个我,在倾诉着我在阴暗的楼道间的情绪。我想那是《地下室手记》给我的影子。走廊里有四条通道,两个通向电梯,两个通向楼梯。无论开不开灯,走廊里总是明亮的,电梯也是如此。而一推开楼梯口的门,就仿佛是从天堂下落到地狱,迎面而来的是昏黑与沉寂。第一回隐入楼梯口时,还不曾有这种感觉,从24楼爬到1楼,再从1楼爬到24楼,只是想活动一下筋骨。楼道间一片漆黑,还有些阴凉,然而,这都只是身体上的触觉,如同原始生物在不适应的环境下所做出的应激反应。回来时,我会笑着对他们说:“像是从缺氧的地方回来。”却有一次,我来到楼道间,没有再往下走,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那巨大的黑暗,似乎要将我融化了。泪水在悄悄地滑落。我想起那个害怕阳光的Mr.Wright,想起莫尔索,我只想好好享受这一片阴暗。在这阴暗的地方,我有了一种真正的安全感。下一个楼梯口是开着的,走廊里有些微的光铺设过来,那么微弱,我看见自己长长的身影在那一小滩光影里浮动,我盯着那一团影子,想着要写一首诗,诗的副标题里一定要有《地下室手记》。我迷恋上隐没在黑暗中的这种感觉。直到读完《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写出一个非理性的地下室人来对抗理性,但我想,他在这一方面写得并不成功。地下室人没有引起我丝毫的同情或喜欢,甚至,即便是我觉得我和他有些像,一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那个经常扮演小丑角色的父亲,我也始终不能赞同他们这种生存方式。地下室人的滑稽行为,都意在取得社会、文明以及理智的谅解和认同。他去撞一个蔑视他的军官的胳膊,去参加并不欢迎他的同学聚会,去故意拖欠仆人的工资,都是为了受到别人的尊重,取得一种他人所认可的平等或者权利。而一旦他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这种礼遇,他甚至想以侮辱的方式来挽回自己的面子。这一切都是由于他卑微的处境和极强的自尊心造成的。他的言辞那般正义,他嘲弄了别人,而他的行为,原也是想嘲弄别人的,却最指向了自己。地下室人也一直想成为一个理性之人。地下室人无法摆脱贫穷带给他的种种耻辱感。他会希望自己和那个军官平起平坐,他会期待有朝一日能与童年时代的同学谈笑风生,他会渴望他的仆人以主仆之礼来对待他。尽管他在反抗着,但他一直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位。他害怕被他们排斥在外。他并不想成为一个局外人,相反地,他要跻身社会。或许,这就是地下室人与莫尔索的不同。特别是当地下室人抛弃丽莎以后,他的种种思考,都是那般冷静。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不曾生活过。他一直就被书本包装着,被世俗礼法禁锢着。我想,丽莎本是他走向真正的生活的一个契机,然而,他错过了这个契机。或许,在这本书中,丽莎才是唯一真正生活过的人。她在地下室人的指引下,了悟到自己的过去,并终于踏上了寻求真实生活的征程,尽管她最后被抛弃了。但她毕竟有此了悟,有此行动。而地下室人,在丽莎走后,在真正的生活即将到来而又瞬间瓦解之后,他才悔悟,他不曾生活过。地下室人不曾真正生活过。从这一角度看,或许,地下室人是理性之人的一次深刻的悔悟。
  •     “我在自己的地下室生活的空想中,只能将爱当成一种斗争于心灵中进行描绘。而这种斗争,总是开始于憎恶,结束于精神上的征服”时常有人将爱情蔑视为一种征服欲望的变态满足,这种征服欲,被认为不仅存在于通常更为积极主动的男子中,也同样黏附在看似消极被动的女子的身体里。如果说爱是一种征服,恐怕是不差的。爱一个人,多少都带有一点想要征服对方的意思,这是不假的。然而,谁又能说的清这“征服”二字,它与“追求”有哪些不一般的地方呢?一个人心中如果想要征服一样东西,自然是会去努力追求的,反过来说,但凡当一个人打算追求一样东西时,总也是免不了征服的野心在心中作祟。征服与追求,看似两个不同的词,除了语感上褒贬的不同,又有多少的差异呢?爱是一种斗争,这也许是不错的吧。但爱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始于相互间的憎恶,却不会结束于精神上的征服。常常看得到两个水火不容的人,却会莫名其妙地开始一段恋情,其实这莫名其妙中,便藏着理所应当的东西。所谓爱,它与其他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样,其实质无非包含三样东西:相互间的崇拜,互相间的信任与依赖。爱的形式可能有许多种,爱的方法也可能五花八门,但爱的核心却不会出此三样东西之外。林语堂说,如果有一天他死了,那一定会选择生前最为反对他的人来为自己盖棺定论,而不是另外一些处处跟随自己的人。话说的是极对的。水自然是痛恨火的,然而也只有水,知道火的伟岸,了解火的雄浑与光辉。那些最懂我们的人,必定是最能反驳我们的人,而那些誓死与我们作对的人,一定也是看我们的内心看得最深最仔细的人。两个人的心搏斗地越激烈,火花自然也便碰撞得越灿烂,爱便理所应当地越强烈。然而,爱却不会结束与精神上的征服,因为爱与世间一切一样,想要永久地维系,便需要永久的运动。当一个人爱上了一个人时,总是希望将自己的影子拉的更长一些,将自己的灵魂扩充地更伟大一点。所以他会行动,向着一个自以为更为理想的自己前进。而他爱的对象呢?如果她真的同样地爱他,便必定不会痴痴地等。她会随着他的脚步一齐前进,甚至会在心中默默地下一个决心:我要走在他的前面,让他追逐我的影子。真正的爱,一定不会结束在精神的征服,而是会在精神的交流中携手相伴,从一个永恒,走向另一个永恒。
  •     读完了《地下室手记》,那个“地下室人”再一次引起我的共鸣。这部小说展现的是“地下室人”的内心分裂,它不是“复调小说”,而仅仅是通过一个人的视角去“独白”。“地下室人”是这样一个人:他焦虑,脆弱,极端敏感,钻牛角尖,渴望与人交流却又十分清楚由此必将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他在“正人君子”们面前表现出卑劣猥琐的一面,而在妓女面前却又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他高傲,同时又极度自惭,他鄙视所有人,而最鄙视的是他自己,他痛恨自己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他是“一”,别人是“所有”……我想,把这个人撕裂的是社会价值取向与道德等级的倒置,于是,他选择把自己囚禁在地下室,如他自己所说:他就像一个被剥了皮的人,遇到空气都疼。而我的心中又何尝没有这么一个“地下室”?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读的是台湾的版本(孟祥森译)。精彩
  •     oh,my god
  •     陀氏的书姐总是能看到蛋都碎了一地啊。。
  •     这个人性自白...真折磨人
  •     现代主义之父
  •     你和你的敌人是如此相似,这才是真正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     太爱陀思妥耶夫斯基了...
  •     谁是地下室里的臭虫?有的邪恶其实不可说,不是不能说,而是无法说出口。
  •     深奥到看不懂是什么意思
  •     在地下俯视地上
  •     翻译得不好!
  •     我知道 一直都有另一个我
  •     越读越恐惧
  •     读完之后大喊了一声什么我记不得了。
  •     总有一天得看完——但我真的很不耐烦陀叔式的话唠。
  •     就是伊信
  •     md这种书就是专门骂像我这样子的
  •     他很想施虐于人,但每次都是受虐和自虐。
  •     “他们不让我……我没法做一个……好人!”让我想起了很多,比如Damon
  •     曾经流泪
  •     妥氏的手术刀般的自我剖析文字,我从极端现实与矛盾的心态里还是看得到一缕希望的微光,该怎么活,现实总是压迫着崇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     受虐狂的快感是施虐不成的意淫,或者就是矛盾痛苦的这个过程?我也想不清楚。
  •     非常危险的一本书
  •     很震颤振颤枕颤 。。。。。。。。多年一直缠到现在
  •     可怕的剖白。据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书时常因贫困而不得不赶工,如果有充裕时间和心力再加雕琢,会是多么锐利的作品呐
  •     里面是一些小短片,看完地下室手记和雨夹雪幻想似乎是姐妹篇,非常的怎么说呢,令人悚然。那种一边嘲笑践踏着自己一边让自己做出更下流无耻的事情的过程,真是非常令人作呕的形象。可惜怎么也找不到图书馆借的那个版本了,封面和这个有点像,但是全是翻译的。
  •     他们凭什么认定每个人必须树立某种合乎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愿望呢?一个人需要的仅仅是他独立的愿望,不管达到这独立需要花费多大代价,也不管这独立会把他带向何方。须知,鬼知道这愿望
  •     翻译是门大学问
  •     理性和非理性
  •     兴许还会看第二次。。。
  •     疯言疯语看得我……癫痫加自虐加赌博,原来老陀你有这样的情结……
  •     當然我只看中文
  •     陀氏自我中心,这本书太可怕了!
  •     读过英文版的,再读这本时很多deja vu。翻译语气未能精准传达陀爷的风格。
  •     英雄因为太高大了,不可能完全变成狗熊,因此有时候变成狗熊也无所谓
  •     听陀思妥耶夫斯基讲自由意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