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 万物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108022493
作者:(德)雷德侯
页数:344页

《万物》的笔记-第120页 - 工厂艺术

在中华帝国,物品的华贵与其广泛的使用并不相互排斥。

《万物》的笔记-第19页

云居寺《华手经》上,即便是同一个汉字也不一样,因为这些汉字出自手写而非机械印刷,这就好像没有一片叶子是另一片毫厘不爽的副本 【19】
甲骨文显著特征是缺乏规范,无法确认基本笔画,很多字不能够全然分解为若干部分,还是一个整体的图形单位。这些字形接近于单独被设计,显然源于图画,总字数有限(不到5000)。但已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包含有可以互换的成分。模件系统已经存在。
最早青铜器的铭文(金文)出现比最古甲骨文要早,张光远指出,甲骨文其实是一种简化的字体,它和金文的区别是功能性的而非是时代性的
甲骨文在商代以后就消失了,金文还继续存在了一千年
【26-27】
秦始皇-七块碑-峄山碑(北宋淳化)
传说李斯创制小篆,许慎确定小篆540个基本组成部分
后来中国人都是通过减少模件的数目及模件中的笔画来简化模件系统以适应新的书写材料
公元2世纪出现了隶书,组成部分比小篆少一半。但直到编撰康熙字典时,214个偏旁部首才被确定下来,且沿用至今。
【28-29】
西方表音语言系统记录只是词语的表音而非意义,因此语言不可分割与音韵的变化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每一个带有独特方言的人实现政治上的独立,就会导致独立语言诞生,这就是拉丁语消亡与欧洲其他各语言出现的原因。导致今天欧洲语言不通。
中国超地域的文字系统使中国保持了文化一体性和政治体制稳定【34-35】

《万物》的笔记-第123页 - 工厂艺术

用机械的手段大致成形,再以手工个别加工,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典型特征,事实上,也是中国美术的传统。

《万物》的笔记-第249页 - 画笔可否自由

"就艺术的传统定义而言,西方人和中国人的见解原本相去甚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定义在两者的文化中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古罗马,建筑被认为是'艺术之母',而在中国,建筑却属于土木工程的领域。在西方,雕塑也有很高的地位,是古典文化的另一份遗产,但是在中国,雕塑则是匠人的营生。不过,书法在中国享有最高的艺术地位,而在西方人眼中,书法只是一种边缘性的专门技能......
'美术'一次,是不是19世纪晚期从日语'bijutsu'借用过来的,而日语中的这个译自法语的'beaux-arts'(美的术)。
"自北宋王朝(960-1127)起,就开始了对古青铜器的系统收藏。诸多艺事的伟大赞助人-宋徽宗(1101-1125年即建中靖国元年到宣和七年在位)拥有数百件青铜器,每逢佳节令时,便将其藏品陈列于宫中以示众人。徽宗还钦命臣下编纂了足以与其书谱、画谱媲美的青铜器目录。这一目录与其他为私家收藏编订的青铜器目录......" 宋徽宗估计是中国最早的策展人了...
"对于中国的文人画家而言,模件体系与个人特性,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这枚硬币的名字便是创造力。"

《万物》的笔记-第136页 - 工厂艺术

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制造与使用的餐具都是成套的。商代的青铜礼器就组成套件,汉代日常使用的漆器也是如此。……餐具的成套使用强调了饮食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性质。

《万物》的笔记-第94页

丧葬风俗发生变化,人们采用较为廉价的陶器(明器)取代青铜器作为陪葬品
真人真马逐渐由人俑和马佣取代
墓葬结构也开始变化,早期坟墓有自成一体的建筑形制,和地上建筑极少相似之处
战国时,墓坑已开始具备居住建筑的特点,汉代已有墓室建筑结构存在,使用砖和空心砖建成走廊、墓室及拱顶
日常用具陶制微缩用具,替代了墓主生前珍爱的实物,包括火炉、谷仓和动物 【95】
所有这些都将坟墓变成一个现实世界的复制品和模型
墓葬再现了现世的生活,并将其理想化,使之永存。(天国乐园)
秦始皇为什么宁要兵马俑而不要活士兵,为什么不用木头,而偏偏选择也许从未用以制作真人大雕像的黏土? 【96】
宫廷作坊和地方作坊 【100】
陶俑是由七部分组装而成。

《万物》的笔记-第261页 - 画笔可否自由

与此相似,当钢琴家演奏一首十分著名的曲子时,有教养的听众不会关注他演奏的曲目(他们早已熟知),而是注意他演奏得如何。书法家写下的片纸只字,钢琴家奏出的几小节旋律,两者都可以在片刻间体现出其一生的经验。不同之处在于,书法家的表演留下了永久的踪迹,可以驻存而得以观赏。

《万物》的笔记-第221页 - 地狱的官府风貌

(摘自百度百科)
粉本
中国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
唐代吴道子曾于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毕。玄宗问其状,奏曰:“臣无粉本,并记在心。”
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其法有二: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后引伸为对一般画稿的称谓。

《万物》的笔记-第37页

青铜礼器是在祭祀祖先的典礼上盛放食品和酒类的法器。
中国青铜礼器与古代欧亚大陆的其他地区的礼器在三方面具备不同的特征:
1.装饰
2.制造技术
3.使用组合
青铜的模件体系,利用总数有限的装饰母题和装饰单元进行无穷无尽的组合
这些体系是为了“制造成套的高质量之礼器”提供了最佳方案
古代中国比任何其他文明社会制造的青铜器都要多
【37】
安阳之似乎几个具有独立的青铜器制造传统、同时又相互影响的中心地区之一
【41】
丰富原料
古代中国中原和北方地区的铜、锡矿比世界其他地区都要丰富
祭祀活动 - 每天
青铜器 用于备餐与进食 - 盛放液体和固体有明显不同
以材质之美与制作的殚精竭力,能与青铜器相比,只有玉器
与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中国人以飱宴为礼仪活动的中心内容
但中国复杂很多,且不像基督教是面向全部教徒,中国是不公开家族内部
家族内飱宴的目的是为了取悦祖先,保佑子孙,周代出土青铜器最常见的一句话“子子孙孙永宝用”
因为可以制作武器,铜是由统治阶层垄断的
贵族家庭中,青铜器往往要传承数代,一座墓中的青铜器常制造于不同时期。
青铜器是政治权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也是个人的社会地位象征
青铜器的差异反映了贵族阶级内部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
数量和质量可以显示其社会地位
这样要求青铜器制造者 必须完成两个任务
第一,他们必须制造大量的产品
第二,所制造的每件青铜器都必须具备可以识别的多种特征
【43】
青铜器存在一个既有动物纹样又有抽象图案的装饰母题库
这些题材与整体造型彼此相关,以无穷无尽的变体形式出现
【44】
饕餮纹左右两半近乎镜像对称,但布满器身的回纹有细微但显而易见的差异,各处都可见这种明显的区别。说明这些器物是手工,不是机械复制的产物 【46】
饕餮纹饰 1.动物正面形象 还是 2.双体合头形象(劈剖双身)
罗樾认为 商代青铜器上的装饰没有任何特定的含义,而不过是单纯的形式的自然演化,
无意义的回纹组成一张完整的兽面的脸
罗伯特 巴格利 从铸造工艺入手,强调技术因素可对青铜器外观解释
青铜器兼具内蕴,又需要根据模件在不同体型大小的器物上 无意义的重新组合
体现纹样的多样性 【49-50】
青铜器设计者发挥创造性的余地是有限的,器物的形状,比例和大小都已经确定,
只能在严密的框架中工作,变换现成装饰母题,使之适合需要填充的块面的具体形状和比例 【54-55】
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是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没有发明出的完整成熟的体系,
其基础是经验丰富制陶工艺 【57-58】
任何饕餮的面部都不是另一张的翻版,任何一张饕餮左脸都不是右脸的翻版。
这一现象符合我们对世界的普遍经验
商代工匠为什么不走机械复制的捷径? 【60-61】
真正机械复制个案出现在公元前453年的铜鉴 侯马制造 【61】
青铜器是成套铸造、使用和用作殉葬品的。
所谓青铜器的组合,并非基于技术因素(一次性制造),
而应从功能的角度界定(某种仪式所需要的全部器物)
因此,应该成套研究,但由于考古发掘等客观原因,
事实上,各种困难【66】
所有礼器都包含有奇数的鼎和次一级偶数的簋 【70】
标准化、协作性(分工)、可预见性(计划)是这种生产体系的基本特征。【72】

《万物》的笔记-第145页

中国建筑 使用 木材建构,采用梁柱结构(比文字还古老):建筑的重量(主要为屋顶),是由直立的木柱而不是柱间的墙体所支撑
梁柱结构的三个优点:
1.经济(曾经木材充裕,便于运输和加工)
2.坚固(白白木具有四倍于钢材的张力和六倍于混凝土的抗压力)
3.有利于向模件体系发展【145】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大殿在高度上分为四层
1.地基、台基与石柱础
2.22根檐柱构成殿身
3.斗拱层
4.斜坡屋顶(加重) 中国梁柱构架比西方石构建筑更易受到大风影响,(主体较轻,且不是固定在地面上)
各种木构件不是用钉子而是用榫卯拼接的,缺乏刚性而不稳定,却异常坚韧和牢固
(通过节点的内部抹茶能够吸收和阻抑地震波)【147-149】
再复杂的斗拱都只包含四中基本类型的木构件:斗、栱、平枋与斜枋 【150】
中国式殿堂一般是朝南的,其屋脊呈东西向,南侧长边上的开间数为单数,是的中央的门位于主轴线上
统治者坐在北侧的宝座上行使权力,面朝南方接受臣民的觐见,正符合孔子将有道之君比作北极星的著名比喻【155】
在开间体系中,由于柱间的墙不承重,所以可以开窗、设门,甚至能将墙壁全部去除,有很大的自由度【156】
一所院落根据既定的规则布局,左右对称,四周环以围墙,而且照例应面朝南方。主要建筑史一座位于候补的厅堂,厅前有一块开阔的空地。次要建筑物位于东西两侧,面向着中庭。人们从南门进入庭院,并沿着中轴线走进主体建筑物。
标准样式的院落,四面都有建筑物,称作四合院。
临街的大门通常开在侧旁,因为人们相信恶灵不善于拐弯,以防止其进入,也避免了邻居和路人向内窥视。
封闭的院子是一个家庭(中国社会结构)
祖父母和女性大都住在后面,仆人住两侧厢房。第一进院落具备正是对外和办理公务的性质,主人住在其中,并接待来客。
后院具有私密性,是家庭的内部用地。 【157-158】
作为许多欧洲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公共广场,在中国都城严密的网络模式中并不存在。 【164】

《万物》的笔记-第85页 -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显然,这支大军履行其使命是无需被人看到的,就像人体内的器官一样,只要存在于此就万事大吉了。

《万物》的笔记-第39页 - 青铜礼器的发掘

文物的遗弃

《万物》的笔记-第187页 - 建筑构件:斗栱与梁柱

情况确实相当复杂。我们遇到了四个明显不同的等级衡量标准:(1)在栱的截面尺寸中得到的八个“等”;(2)一系列复杂程度依次递增的四至八铺作的斗栱;(3)四种依据功能和地位分成的建筑类型;以及(4)面阔间数由一至十一不等的建筑规模。按相对而不是绝对的计量单位记述尺寸是中国建筑学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后文记述与《黄帝内经》将人的身体根据提醒在尺寸上分为等和分。……这种精确详明的表述,体现了《营造法式》如何将人工和材料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衡量,目的在于进行一种将这两套系统完美交织在一起的有组织的生产。
从历史角度上说,《营造法式》的编纂政治大政治家王安石(1021--1086)的社会改革余波未息之际。王安石的目的在于使国家的财政管理归于健全,其中包括致力于监控并削减公共建设的开销。通过规定度量和工时的标准,《营造法式》为这个目的做出了贡献。

《万物》的笔记-第73页 - 复杂的青铜铸造术

专业人员与多面手的二分法似乎是中国社会史中的永恒旋律,在现代中国,共产党干部充当多面手,指导着专家们如何工作

《万物》的笔记-第253页 - 画笔可否自由

收藏珍贵古物的人并不限于历代君王。在很多汉代贵族墓葬中,随葬品不仅有同时代的珍宝,而且还能发现早于下葬之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青铜器与玉器。它们的美可能是主人想要永远保有此类物品的理由之一,但却不是最主要的理由。这些物品礼仪上的功能及其作为古代文献和家族传统信物的意义,或者纯然就其质料本身的价值而言,都远比它们的美感品质更为重要。

《万物》的笔记-第164页 - 建筑构件:斗栱与梁柱

作为许多欧洲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公共广场,在中国都城严密的网格模式中并不存在。

《万物》的笔记-第33页

(说明为什么中国人坚持使用他们的文字系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不愿将他们珍爱的文章付之于口语稍纵即逝的发音。
而这恰恰是欧洲人所做的。字母是表音符号,西方人在他们的文字中仅仅记录词语短暂的发音,而不是意义。因此西方的文字不可分割的与所有音韵的变化与多样性联系在一起,而这种音韵的变化和多样性在任何语言中都在所难免。每当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发生变化,每当语法和词法出现新发展的时候,文字便要跟着一起变化。每当一些说特别的方言的人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他们的方言就有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随之需要有配套的文字和文献。在罗马帝国衰亡以后,当拉丁语不再是欧洲统一的语言的嘶吼,边发展出了五花八门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现在,倘若欧洲人要阅读五百公里以外或是五百年前的文字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在中国却不是这样。汉字是表意符号,其所记录的是词语的意义而不是发音。因此,尽管也像所有口头语言那样,音韵和其他的变化在中国亦屡屡发生,但汉字系统却无须被动地追随所有这些变化而变化。即以本章所举的少数例子也可证明,以为有教养的中国人能够阅读在这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历史时期撰写的绝大多数文献,即使其完成于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之前。因此,文字在中国成为保持文化一体性和政治体制稳定的最有利的工具。如果有人想知道为什么布鲁塞尔的官员还没能够统一欧洲,那么答案可能是因为他们使用了拼音文字。
啧..

《万物》的笔记-第340页

……(中国文人)很讲求文化素养,清高无匹,绝不以艺事为生。由于鄙薄绘事技艺专门训练,认定业余的逸笔草草才是最高境界。所以一些花草植物、几种特定的母题,因其具有象征寓意,表现相当简单明确,特别受到欢迎。画谱就很适合了这种需要。而梅兰竹菊,山水竹石,经过画谱中的总结提炼,成为了一套易学好用的画法。文人画由此也走上了模件化之路。从推崇天然原创,至隔离专门职业,再程序化描绘对象,高雅的文人画,走到了其鄙薄的反面。……

《万物》的笔记-第138页 - 工厂艺术

用图解的方式描述特定的生产过程,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诸如棉、盐、茶、纸和墨的生产也有很详细的图谱。这种类型的早期图谱是皇帝钦命绘制的说明水稻种植和丝麻纺织过程的《耕织图》。……重在赞美仁君治下的耕织之乐。图册之目的是表现一群快乐的公认在惬意的环境中工作,而不是阐明生产技术的细节。

《万物》的笔记-第117页 - 第四章 工厂艺术

纺织
”纺织品的图案是由两个最基本的单元-经线和纬线按照精确计算后的点阵排列出来组合而成的。这是一个基本的二进制系统,可以通过染色和其他技术来丰富其装饰效果。“
计算机编程对于现代纺织产生了哪些影响呢?更加丰富的pattern,是否也借助现代机器的使用变得极为容易实现了呢?经线/纬线的点阵在建筑学上的表现又是如何?
陶瓷
分模合范之法
“景德镇出产的一款以蟋蟀装饰的杯子,是用小模子在杯子的弧面上捺印小虫身体的轮廓线,这个最初的线稿包括小葱的六只脚合两个触角。然后,画工在轮廓线里自由地点染,绘成每只蟋蟀地形象,这中间会稍许差异。用机械的手段大致成型,再以手工个别加工,这两种方法地结合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生产地典型特征,事实上,也是中国美术地传统。”
“当中世纪末饮食习惯变得较为文明时,使用成套餐具的习惯开始在欧洲流行。当然,欧洲的正餐套器无论在种类和造型的系列、装饰的统一性或纯粹性的数量上都赶不上对等的中国货。如此看来,有效使用成套餐具似乎又是欧洲人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一项本领。“

《万物》的笔记-第247页 - 地狱的官府风貌

宁波画匠们比400年前的敦煌画家进了一步,他们造成了模仿官府衙署的地下世界,示范了在生与死之间法律和秩序的可互换性。

《万物》的笔记-第11页

(西方人)在艺术中,这种勃勃雄心可能早曾一种结果,那便是习惯性地要求每一位艺术家以及每一件作品都能标新立异。创造力被狭隘地定向于革新。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家们从未失去这样的眼光:大批量的制成作品也可以证实创造力。他们相信,正如在自然界一样,万物蕴藏玄机,变化将自其涌出。

《万物》的笔记-第93页 -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在秦国,民事管理和军事组织统一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秩序之下。

《万物》的笔记-第76页 -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兵马俑自重建天日以来,为改变陕西省的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万物》的笔记-第201页

<营造法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工程负责人计算某建筑所需的材料与人工,而不是告诉工匠们如何施工。
金简编写抽测的目的也不是传授印刷术。而在于建立一套标准,以便皇家印刷机构在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时,能够作出切实可行的判断

《万物》的笔记-第4页

……这一切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都是因为中国人发明了以标准化的零件组装物品的生产体系。零件可以大量预制,并且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迅速装配在一起,从而用有限的常备构件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在本书中,这些构件被称为“模件”。

《万物》的笔记-第5页

汉字可以说是人类在前现代文明的最复杂的形式系统,是模件体系的完善典范。汉字的五万个单字全部通过选择并组合少数模件而构成。模件则出自并不算复杂的两百多个偏旁部首。【5】
汉字记录赐予的含义而非其不断变化的发音。这就需要创造数以千计的单字,而这只有在模块系统中才有可能。【8】
模件化生产(需要分工,管理)对锤炼与维系有组织的社会结构有巨大的贡献,推广了官僚体制。
模件体系方便生产、传播,适合根据社会等级制度制作不同规格形式的产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人的自由。【9】
对中国艺术家,模仿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与其制作貌似自然造物的作品,他们更想尝试依照自然的法则进行创造。【10】
“看起来,西方人好奇的传统根深蒂固,热衷于指明突变与变化发生的所在。他们的意图似乎在于学会缩短创造的过程并使之更加便捷。在艺术中,这种勃勃雄心可能造成一种结果,那便是习惯性地要求每一位艺术家及每一件作品都能标新立异。创造力被狭隘地定向于革新。而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家们从未失去这样的眼光:大批量制成作品也可以证实创造力。他们相信,正如在自然界一样,万物蕴藏玄机,变化将自其涌出。”【11】

《万物》的笔记-第1页

现在看看,觉得这本书对于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多过学术价值。
p4 (中国人将零件拼成艺术品。这一想法对于数字化制造的意义?)
(通过系统而非个别的分析跳出了普通美术鉴赏的范畴)
p208 圣经和佛经的大量印制对活字印刷的促进。
p255 在中国体系中文字和抽象的崇高地位,这与西方传统的具象艺术品味有鲜明区别
117

《万物》的笔记-第110页

中国传统生产过程(所谓工厂)
工匠多是用手工而不是用机器来完成产品。但是,其工作的组织形式,无论如何,已经预示着现代工厂的模式。【110】
汉代显贵以使用奢侈的餐具来界定和显示其社会地位
精美的漆器甚至流传到了汉帝国外
漆器上有铭文,显示了官营漆器工厂的劳动分工、劳动力的组织和工官机构状况
【112-114】

《万物》的笔记-第249页

中西方对艺术传统定义相去甚远
古罗马 建筑-艺术之母
在中国 建筑却属于土木工程领域
西方 雕塑 地位很高 中国 匠人的营生
书法 中国 西方 边缘性专门技能 【249】
中国传统百科全书分类中,“艺术”的位置 【250-252】
【问题】乾隆收藏大量青铜器,但是并没有像他在玉器和瓷器上那样镌刻印鉴或题辞【254】
明代有教养的精英文人,开始收藏古董瓷,其中宋代瓷器位居榜首。其中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审美的维度。【255】
书法收藏始于4世纪,紧随其后的就是绘画作品,青铜器开始纳入收藏是在宋代,批量制造的奢侈品则是在明代。18世纪皇家的收藏确认了晚明的艺术观念,至20世纪初期西方艺术概念的介绍更进一步拓宽了这个谱系【256】
《芥子园画传》与绘画模件思维 【268-269】
【问题】郑燮反复描绘此类母题(竹、兰、石、芝),并将其组合为一体,实际上已经把它们当成了模件。然而,在其构图中,个性化的绘制手法使他的母题与手工业产品的模件拉开了距离。
模件体系与个人特性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280】

《万物》的笔记-第257页 - 画笔可否自由

然而,尽管工匠们始终不渝地追求更高程度的标准化,且已达到了模件及其组合单元的完美一致,书法家们却一直都在做着相反方向的努力。他们有意识地开拓书迹在无意识中显现的种种变化,试探新的形态,寻求新的样式,研究前代大师的发明,补益他们的创造并加以阐释。一代接着一代,无数的实践者建起了日趋复杂的大厦,那正是中国书法伟大的传统。

《万物》的笔记-第145页 - 第五章 建筑构件:斗拱与梁柱

“中国人最常用的白柏木具有四倍于钢材的张力和六倍于混凝土的抗压力”

《万物》的笔记-第98页 -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这一点有铭文作证。宫廷作坊的师傅常把自己的名字戳印在砖瓦上,有几个名字在秦佣身上也有发现。这说明兵马俑大军的作者并非雕塑家,而是懂得如何生产陶制建筑部件的陶工。

《万物》的笔记-第31页 - 汉字系统

到公元4世纪。。。隶书演变为楷书,但这种演变并非一次重大变革。一些模件变得更容易书写,然而模件的总量或规则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万物》的笔记-第96页 - 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用雕像代替活物,用陶制品代替青铜器,并且将坟墓设计为房屋的式样,其中显然包含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所有这些都将坟墓变成一个现实世界的复制品和模型。坟墓再现了现世的生活,并将其理想化,使之永存。通过制造现世的模型,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间的坟墓设计者创造了中国艺术中最初的天国乐园。

《万物》的笔记-第123页

123
用机械手段成形,再对个件施以手工,二者结合一直是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典型特征,也是中国美术的传统。
139
神父 殷弘绪 d'Entrecolles 1664-1741 耶稣会士书简集 Lettres edifiantes et curieuses de la Chine 瓷器生产图谱
142
殷弘绪 把瓷土原料样品寄回法国,由物理学家 Reaumur 1683-1757 分析。
188
衡量工时的体系。每个件都以“功”为单位。

《万物》的笔记-第199页 - 印刷文字

模件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其组件的可置换性。


 万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