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7》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 星云7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6469242
作者:江波
页数:238页

《星云VII》:一生珍藏……

迷,是一种心理状态。 小的时候爱看一切超现实的东西,只要看到飞碟了外星人了就兴奋不已,随后迷上了科幻,乐此不疲。 世纪初,大学刚刚毕业,迈着青涩的步伐开始试水社会。碰壁后碰壁,最终无限怀念起童年,因此迷恋科幻。 算来至今,看了多少年的科幻?跨越了多少个科幻的国度?而现在,被压垮的头颅永远找不回儿时除了考试一切都能属于自己的生活,只有忙碌、奔波和无望。我还能喜欢科幻多久?一旦想到这里,便万分感怀。就像面对初恋的她一样,曾经心中的仙子,完美无缺的女神,现在重新站到我的面前,却只感到她的普通、乏味。我时常会为这样的感受羞愧。不忠贞的爱情一样,我真的不再爱她了吗?至少是不忠于我的过去,再次提醒了,我是一个惯于半途而废的失败者。 没有人愿意直面自己的失败。我对科幻亦然,可以不闻不问,假装从来没爱过,冷宫在哪里?我逃避吧。直到有一天,我意外的拿到了一本《星云VII》。封面红彤彤的正适合新年时节把玩,一颗燃烧的火流星,刚刚击碎了某颗行星,当然需要除去背景中那个幽灵般灰蓝色星球。这样的封面,我小的时候想必会对其爱不释手吧,想到这里,内心又泛出几分酸楚。不自觉的把书翻开,第一页,彩图,依旧是个球。 彩图间有文字。《宇宙随想》,刘慈欣?虽然我并不是铁杆的“磁铁”,但这样的名字组合也足以震撼。其一,源于刘慈欣在所有科幻迷心中的地位;其二,源于刘慈欣最为擅长的就是描写宇宙。 刘慈欣的这段随想不长,夹杂在四张彩页的美图之间。然而它具有强大的魔力。四个主题,四段短小精悍的随想。准确、美轮美奂、感人心扉。 刘慈欣说到: 关于智慧,我们渺小我们脆弱,然而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宏大什么叫做永恒。 关于时间,无论我们生活在任何一段“短的几乎不能称之为一刻的一刻”,我们都将错过许多瞬间,不过“生不逢时”才是唯一的遗憾。 关于距离,正是因为遥远到几乎可谓永恒,才使我们得以看到各个星云的全貌,才能令我们肆无忌惮的幻想。 “平行宇宙是一种超越一切的慰藉……当这种慰藉最终被证实,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我合上书,这四段文字依旧萦绕在我脑中,脸上一阵绯红。仅仅如此几百字短短的随想,竟然一下击碎了我心中多年的冰川。热血都从久封的泉眼中迸出。忽然抬起了头,幽深的夜空,你真的永远是最迷人的! 怪不得韩松会夸赞刘慈欣是庄子是牛顿。在这只言片语间皆能映现出刘慈欣就是宇宙的诗人、哲人、画家。我忽而想起了《诗云》,想起了《流浪地球》,想起了《三体》,想起了所有。这么多年读科幻,爱科幻,激动过,疲惫过,感怀过,也失望过,一切一切都被重新唤醒,同时瞬间淹没在了刘慈欣式的激流之中。从而心中仅存下已经熊熊燃烧起来的对科幻的爱了。 细细品味刘慈欣的《宇宙幻想》,我将这本《星云VII》放回书桌,继续感受着《宇宙幻想》的伟大。这对于我将是一个值得永久记录下来的时刻,从此刻起,我再也不必担心什么爱的背叛,不忠的遗弃。我找到了她最美丽的瞬间,无论今后我或许再次迷茫、徘徊、怀疑、厌倦,只要我重新拿起它,《星云VII》,翻开最前面的彩页,我的激情就会回来,我的爱就会再度燃烧。 我终于可以继续大踏步的生活下去了,它,《星云VII》四彩页,将是我一生的珍藏。 2010-1-7 北京

珍藏

小的时候爱看一切超现实的东西,只要看到飞碟了外星人了就兴奋不已,随后迷上了科幻,乐此不疲。 世纪初,大学刚刚毕业,迈着青涩的步伐开始试水社会。碰壁后碰壁,最终无限怀念起童年,因此迷恋科幻。 算来至今,看了多少年的科幻?跨越了多少个科幻的国度?

一粒细沙的小感

虽然是借来看的,但依然很震撼,兴奋以及……其他。刘慈欣的《宇宙随想》,虽寥寥数语,却是蕴含了他怎样深深的思索!至于江波,我认为入选的两篇都是极佳。《星球往事》简直是对未来的宏大的猜想。“人类没有灭绝,它们是人类的造物,它们继承了人类的思想……”或许,成为盖亚其实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啊……但我也得承认,收入的长铗的《麦田里的中国王子》太过生涩(虽然我一直很喜欢他),或许他的构思不错,但他的诉说方式却有点偏离小说,显得过于僵硬,不如《674号公路》。《射线枪:一个爱情故事》我也很喜欢。科幻时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明明我们是对的,明明我们的思索是有益的,是深沉的——至少是无害的,却总是不被人理解,甚至总是被人排斥、讥笑,就像是与高浓度的咖啡、醇黑的巧克力的纠结。可是我们该知道,我们从这种苦涩的思索中得到的快乐、甜蜜,是远远大于离群索居的孤独的。被人疏远是应该的。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你想的一样,这是缘分问题。(以上回答一个朋友的困惑)

《星云》中的四篇译文+伪资深鉴定报告

1.《后会有期》(Last contact)这是一篇和斯蒂芬.巴克斯特以往风格迥异的小说。对于我的震撼就相当于发现哈尔.克莱门特写了一篇言情小说一样。一贯的印象中,重技术派的作家很少能写出那种迤逦辗转以情感为主打的科幻小说来,而这部小说和查尔斯.谢菲尔德的《末世》(Tomorrow and Tomorrow )一样,在极力证明硬科幻的也有铁汉柔情和肝肠寸断。小说原名为Last contact,直译过来应该是“最后的接触”,而中文译名“后会有期”无疑让这部小说更显得文艺气息浓厚。和查尔斯.些菲尔德的《末世》相比,一个走的爱情路线,一个走的亲情路线,而技术和科学幻想在两者中都成为了背景。和很多末世小说相比,斯蒂芬.巴克斯特的这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些很细碎的日常生活和对话,交代了背景同时也交代了主人公的内心。如果说在艾默里奇的《2012》之后,人们在开始怀疑如何再在视觉上呈现一个末世题材的影片时,而在文本世界中,这种另类和差异则显示了科幻作家们依旧旺盛的想象力。在《后会有期》中,没有那些惊恐的吼叫和绝望的眼神,没有那些狰狞和血腥的暴乱和骚动,甚至末世降临时人类社会的崩溃在文中都只是一笔带过。如果不是女儿凯特琳和母亲莫琳的对话,以及最后出现的那些不正常的现象——让这部小说多多少少带有了点末世片子的样子,剩下的仅仅是一些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场面。作为科学家的凯特琳和老百姓的莫琳在面对末世时所体现出来的乐观和镇静——在后来艾默里奇的《2012》中那个疯狂的个人电台支持人也用同样的态度来迎接末世。正如斯蒂芬.巴克斯特自己说的那样,“人类的生命跟整个宇宙相比不过是白驹过隙”,而恰恰是这种在宏观尺度上的渺小,让我们看了人性的伟大。文章通篇语气平淡,波澜不惊,没有大的场面,没有绚烂的技术和机械出镜,但通篇给人的震撼却是发自内心的。对读者而言,科幻小说不一定非要是技术,重技术控固然有自己的好处,但你着笔与情感,执着高技术背景下的人性时候,故事一样很感人。2.《射线枪:一个爱情的故事》(The Ray-Gun: A Love Story)外星人和小男孩的故事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最经典也是最常用到点子和模板。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E.T》中的大眼外星人和名叫埃利奥特的小男孩了。这篇双奖提名的《射线枪:一个爱情的故事》所讲述的恰好是一件外星宝贝和一个地球男孩的故事。文章中大眼外星人换成了可以致人死地的射线枪。射线枪在文章中不是主角而是作为杰克的随身宠物小精灵。如何没有这把枪,也许杰克的成长和每个美国男孩一样,波澜不惊;也许这部小说仅仅是一部三流的青少年成长故事。加德纳仅仅是引入了射线枪这样一个类似ET的角色,然后故事就显出了明显的科幻色彩了。扎根于真生活的科幻小说总是比其他硬技术控的科幻小说入门率高,上手也比较快。爱情和射线枪——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却在这部小说中构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篇小说和史蒂文•波普克斯《冰》(曾入选多佐伊斯主编的《美国科幻年选》21辑)有点相似。从感人指数上看,这篇小说明显赶不上《冰》,也比不上同期刊登的斯蒂芬.巴克斯特的《后会有期》。3.《星海深处》乔纳森.舍伍德这又是一篇技术控作品。和《生死平衡》以及很多太空题材作品一样,主人公被作者无情地放置到一个两难的境地,在面对困难面前做出一个合理的选择。这里说合理只能是相对而言,在宇宙尺度中,人类自身的利益还是放在首位,所以也就难怪这些太空科幻中会屡屡出现那些伟大的英雄。包括这篇《星海深处》中的苔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贝蒂”。其实苔莎选择关闭贝蒂是预料之中的事情,按照套路出牌的话,一般总应该出现一个拯救世界的超级大英雄出来。乔纳森.舍伍德很自然地把这个无论从道义还是从实际情况上看都十分伟大的戏份落在了苔莎的身上。故事走得四平八稳,技术路线+英雄成长史的模板。情感的描写在文章中的技术架构面前,显得成色稍弱,毕竟根据文章后的介绍来看,乔纳森.舍伍德甚至执着地找到物理学论文的作者讨论技术细节以满足其内容核心的需要,可见此人已经控技术控了什么地步了。这篇文章算是很硬的科幻,在行文风格和内容创新上没有多大提升,只能说是按照传统经典科幻写作套路出来的作品。文章既没有太空歌曲一般宏大的诗史气质,也没有太空历险中的层层悬念——文章着重体现的只是苔莎作出最后选择之前的纠结和忐忑,中规中矩。读完后唯一印象深刻的貌似只剩下穿越星门时的刺激了。4.《巨人的肩膀》(The shoulders of giants)这篇小说曾经作为一个小说集《Space Colonies 》其中的一篇,也出现在John Joseph Adams(此人主编了很多幻想小说选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废土》(Wastelands: Stories of the Apocalypse))主编的《Federations》。正如索耶在采访中说的那样,这部小说的标题是向那些前辈科幻作家致敬,而文章通篇所渗透出来那种气息无疑和索耶过去的很多作品味道不一样,复古风很容易让人想起“黄金时代”的文风。人类科技的发展迅猛,让这群“开拓精神”号的船员们见到后来人捷足先登时,肯定会很冲击他们的思想的。太空科幻在索耶笔下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尽管科幻点子很弱,但是存在的科幻架构都是很严密的。这不是一篇索耶典型的长篇作品,也不是一篇类似《环形世界》一样设定缜密的硬科幻,充其量,这只是一篇小品文,但是索耶却用完整的结构和一个完整的剧情讲述了这个没有冒险和惊险发生的太空之旅。爱情当然是文章中极其重要的因素,这个小插曲让文章看起来充满了一种柔性的调和,而最后博克特的愿意跟随玲一同寻找新的家园时,就显得很自然而然了。故事短,对于这种小品文而言,你不能指望期待太多。结合最近看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的采访——向前辈和大师致敬的作品,诚意足够就行了。当然,文章中也不乏亮点。尤其是最后博克特说的那句“我不愿意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想成为一个巨人。”这也许正体现了罗伯特.索耶希望自己在科幻创作中超越前辈的理想——他想自己也能成为和阿西莫夫、克拉克、克莱门特、赫尔伯特一样的科幻大师,其实作为读者看来,索耶已经是巨人了。所以,对于这篇《巨人的肩膀》,作为他很私人化的一部致敬之作,对他而言,足以;而对广大粉丝和没看过瘾的童鞋而言,还是干脆买他的长篇单行本看好了。总结这一期的《星云》无论从内容还是到装帧上,没有让我失望。内容的饱满似乎让人感觉了很多年前阅读《科幻世界》的那种感觉。很自然地联想到十几岁时候在课堂上偷翻杂志时的那种阅读的忐忑和幸福感。这一期的《星云》从内容到页码上看,我更认为是《科幻世界》文刊的升级版。译文和原创一个都不能少。只是坊间不少童鞋认为你《星云》作为中文科幻原创的阵地,刊登译文究竟是因为稿件质量问题还是说主动放弃了这一阵地,其中的原因不做深究。但事实就是地说,这一期的江波和夹子的稿件无疑还是支撑起了“星云”这块牌子的,但是在四篇译文的夹集中,显得有点位置尴尬。作为国内很鲜明的一块科幻牌子,希望能继续保持,也期待能在《星云》中看到更多的原创科幻。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译文的增加也赋予了《星云》新的东西。这一期本子显然是走太空路线的,四篇译文加入其中无疑是进一步开阔了读者的视界。主打太空牌的这一期《星云》无疑是值得太空科幻控们收藏的。当然,这一期的彩页上还有我们国内原创科幻中太空科幻的达人刘老师写的散文。最后想说,张晓雨的画太酷了。还是坚持那个观点,晓雨哥的画+科幻世界的小说才是记忆中的最强悍的绝配。以上。

星云七的社会现象解析,人文关怀满赛!(江波篇)

江波大人两篇社会学强心剂江波大人的文,我读的不多,就这两篇来讲,文章的回路是相似的,像是詹天佑的火车道,形成了一个倒“人”字型,从不同的时间点和层面不断的向故事情节的方向推进,最终汇合在一起,共同促成新的高潮,达到剧情的完美融合。为什么我说这两篇是社会学的强心剂呢?一、 星球往事——纯爷们教的疯狂反扑这个世界会毁灭于何者之手?网络?机器人?病毒?生化技术?空间宇宙与地理的变动?抑或,大地裂开巨缝,烈火燃烧天空?对于这么多可能,没有人知道究竟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味的。对于这样或那样的猜测,我们有了很多,貌似,人类的确充满了末世情结。江波大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可能。机器的宗教式偏执导致的人类毁灭。文中的盖亚,这是大地女神的名字,她哺育了众神,几代神王都与她有着丝丝联系,她是神史上名声并不彰显,却又真实影响着命运的大神。以女神为名的智能基地,在十亿年前就已经受够了人类的腌臜,于是它决定要毁灭人类。用什么方法呢?用人类。盖亚创造了强大而冷酷的生化人,“‘是的,而且改造的很彻底,她们之中是没有男人的,Y染色体不存在。所有人都是女人。’‘女人?’托尔斯有些怀疑地看着眼前的四个囚犯,他们看起来显然是男人。”正是这种生化人对于普通人类没有任何谈判可能的陷入了绝灭之战,她们,只有一个梦想,就是创造一个没有两性关系的世界。啊,这是多么纯爷们的生态啊……只有科学家一人离开了战乱的地球,毫无疑问的, 人类被灭绝了,只有他们的遗愿继承者和造成者,盖亚,通过生产着人类的造物,靠着这种生态式的科技方式,创造着星空之门,并以此来获得扩展到全宇宙的野望。她为什么要最终送托尔斯去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个星球是真实存在的还是只为托尔斯一人制造的单机互动式游戏?她,是否为十亿年前的那场激战怀念不已?渴望再次继续……纯爷们的反扑无人能敌,她们的攻击又如此犀利,只攻不受(别提醒我,我就是要写这个受字。)的强大作风让人闻风丧胆。究竟是怎样的怨恨,使她们如此的冷漠,如此的酷?我想起了农业机器人序列九了……二、 十七号塔台——宅的终极对决塔罗牌中,十七号是星星,象征着希望,正位是充满希望,而逆位则象征着希望破灭。在百度百科中有这样的描述:“  17星星 the Star   Pandora   工匠之神Hephaitos奉Zeus之命用黏土和水做出来的第一个女人。   有着和女神同样美丽的容貌,但没什么智能,有点顽皮。   Hermis将背信放入她的心,将谎言放入她的口中。   Zeus将她送给Prometheus的哥哥Epimetheus,嫁妆是一个大箱子。   Emimetheus本来想拒绝,但看到哥哥被惩罚,赶紧和Pandora结婚。   Prometheus警告Emimetheus不要打开箱子,Emimetheus也警告Pandora。   但是Pandora实在禁不起好奇心的驱使,打开了箱子。   于是年老、辛劳、生病、肮脏、罪恶和痛苦都飞出来,   只有希望还在箱子里。”在十七号塔台描述的世界里,整个世界已经高度智能化,由全球网络贝塔负责,并给人类带来无微不至的帮助与照顾,但这种琐碎的老妈风格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其中就包括她的主人,因为种种原因而行将就木的文博士。本来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界里,人们依靠可繁殖的体内循环助理微型机器人阿特来更新身体细胞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可是文博士体内的阿特族却因为某个无法抗拒的外部命令而集体自杀,只有一个阿特斯例外,这个阿特斯逐渐产生了自我意识,并渴望着主宰自己的命运。十七号塔台的中枢电脑名为阿尔法,而全体世界网络名为贝塔,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对立,也揭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性别的可能性。上帝先创造了贝塔,但是看到她太没主见,然后有取出她的一个塔台,创造了阿尔法。后来,阿尔法杀死了上帝,奴役了贝塔,这个世界堕入黑暗时代。于是所有的网络们,都要祈求上帝的宽恕,并在这黑暗时代里足够的自私与凶残,来面对日益恶化的世界。医学博士与那个有了自由意识的A-30却不同,他们将成为新的神使,来履行审判者的特权,而那些人类的宅们,则会腐烂而死。也是因此,判断这小说讲述的是人类由宅之道进化而得到的世界,也因此而成熟至毁灭的途径。宅,创造新世界。如此两篇小说,实际上都切入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进入深层次的推敲与探讨,最终得到物极必反的答案。究竟是人类的造物毁灭了人类,还是人类最终毁灭了自己?就好像十七号塔台所暗喻的潘多拉魔盒,不管这个世界毁灭成什么样子,我们强大的萝莉控永远是不败的!

在朝真正饕餮盛宴进发的路上

这一次的星云改变不少。文章数量更多,中西结合,有了彩页,封面风格作了改变,为每位作者都作了介绍和访谈,还有中外科幻一年的总结盘点……看得出编辑花了许多心思在求新上面,而且最终的效果也挺不错。这样一本mook,形式上的东西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那么文章质量呢?先来看看作为主打的江波两篇作品《星球往事》和《十七号塔台》。江波的文章很大气,想象力在目前的中国科幻作家里也是挺出众的了。而且我最近更是集中读完了他的《洪荒世界三部曲》等作品,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可惜的是,与《洪荒世界三部曲》相比,这次《星云7》中的两篇文章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技术的描写上并不出众、前卫,在故事的构架方面虽然也够宏大,却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星球往事》让我想到杂志上最近登过的一些太空旅行文章,虽然说并非在情节上有太多重复,但故事整体的感觉就是很熟悉。回到地球发现已经完全物是人非,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构思,但人类的灭亡和超级智慧的出现却没有多少能让人共鸣的地方。在《洪荒世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银河漂流》里,虽然主角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但那个故事里的宇宙却丝毫没有荒凉败落之感,而是一种虽然与人类再无直接关系但却充满了新奇的、前所未有的生机的世界。而在《星球往事》中,人类的消亡并没有被描述得惊心动魄,尤其是真正的毁灭时刻还要到最后才被间接地展示出来。不惊心动魄不要紧,更遗憾的是它也没带来一个让人充满憧憬的新世界。那种超级智慧发展起来后,缺乏了《银河漂流》里的超级智慧所具有的另类的“人性”和可爱之处,是一个冷冰冰的、远离了读者却又不够高高在上的东西,只是那样不甚讨喜地杵在那儿,没有什么让人惊讶或感叹的地方。而《十七号塔台》,两条故事线索同时推进的确是增加故事结构的完满、立体感的好法子,但只可惜那种更加微小、更加智能的医疗机器人的存在,给我一种古怪的感觉:在技术上看它只是现代已有的小型机器人的进化版,但在情节上它却又处在因为过度巧合而变得十分重要的一种地位。这就造成了不是那么令人信服的感觉。当然,我仍然推崇江波,因为他没有丢掉他的大部分优点,这两个故事依然有他一贯的特点,在一个宏伟的世界里发生的事,微观和宏观的角度都很重要,共同谱写着壮丽的冒险曲。我能感觉到托尔斯心情的大起大落,能感觉到文驹的无奈……《星海深处》和《巨人的肩膀》虽然不算是两个极端,但的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星海深处》故事进展到一半的时候我还认为他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平安返回,可是最后我却发现我错了。这让我感觉很懊恼。作者要这样让主角面临抉择却又无法抉择,是我无法改变的事情,但它的确使我无奈、叹息。从让读者被激发出真切的情感这点上说,此文是成功的,但我真不想在无数的希望和美好事物展现在面前后却被灰暗的结果重重来上一锤。《巨人的肩膀》则大为不同,从一开始便充满了轻松、友好与充满希望的明亮感,虽然在某些角度上说看到后来者超越自己真是很不爽的事情,但起码他们知道了自己并不孤单,更何况后来人愿意和他们同行,去向更远的地方!我喜欢这些人物,也喜欢索耶大叔在最后向我们展示的并不确定但能引起种种遐想的未来。在精心安排下形成的回味悠长的结尾,往往是把文章抬高一个层次的关键。《镜中的罪犯》,这篇的作者真是一匹强势的黑马!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展开的故事有足够的张力,技术细节虽然没有太多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描述得很完善可信,而且做到了与情节的紧密结合——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而且文笔够好,节奏得当,能让人一口气读完。我有点联想到了《达芬奇密码》……作者有一种天分,压缩许多的信息填充在区区数个场景、短短数个小时中,但却不使故事显得臃肿,倒是相当地生动真实。《后会有期》的背景挺有意思:大撕裂,作用的次序是由物质的尺度来决定的。可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文章着力描述的这对母女却总给我一种不甚明显、但就是无法忽视的违和感。作者介绍也提到了,他是擅长写宏大的硬科幻的。这也许就是这篇转型之作给人别扭感觉的原因。当一个作者习惯了描述亿万光年尺度的事件,再回到小小地球人的家长里短、日常琐事时,就会难免造成尴尬的局面。我也说不清……总之,这种违和感真是纠结的存在。《麦田里的中国王子》这东东实在不好评价。我不太了解这些历史,也不了解与之相关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也说不上来把所有这些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个故事,是否显得生硬或YY了些。但就阅读体验本身来说,我认为铗子这个故事确实有一点“试图编圆”但却没能完美做到的感觉。前后的伏笔照应、疑点解释等都做到了,但就是给人一种“作者你希望这样发展于是就这样发展了”的别扭感,而不是很顺其自然地得出了结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那位拉丁语青年就是一个很古怪的存在:为什么每到技术性问题的关键处他都能用他“恰好有过的经历”之类的东西来引导读者明白剧情呢?然后是其它角色与故事开头埋下的伏笔所形成的照应——为什么这些应该得到心理或是其它方面的回应的人都正好到齐了,然后也正好都得到了应有的回应呢?有人会说,哦,赫尔岑勋爵发出那样的通告不就是为了解决这一切么?但这仍然不能完美地消除这种刻意感。就故事本身而言——把历史抛在一边——为了完成铗子的构思,为了解决他们本来就想解决的事,这些人齐聚一堂……实在是有点不可理喻。《射线枪:一个爱情故事》,不过不失的黑色幽默。这让我忍不住要拿它与科恩兄弟的电影《严肃的男人》对比:两者都是试图用“稍微有点儿怪异”的情节展现一个并不高深的主题,但对于大部分普通观众/读者来说,恐怕这并不那么容易接受、消化。一把射线枪能够干什么?是的,这确实是个现代版的石头汤故事,但问题在于这个故事里的“石头”,也就是射线枪,并不是那么确切的一种“局外旁观”的存在。作者对射线枪的描写不可能不让我们觉得它会带来些什么新奇的事物——可到最后它也没有。在石头汤的原版故事里,那颗石头一开始显然就是一个本身并无用处的诱饵而已。但在这个仿写版里,我们不可能忽视射线枪有可能引起的主人公命运的变化之类的东西。作者可能不想完全照搬石头汤的套路,可是自己又点明确实套用了石头汤,这么一来,就形成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的落差。故事讲圆了,就和那严肃的男人却不得不面对让他无法严肃的世界几近崩溃一样,杰克也十足憋屈地纠结了十多年。但最后即使抱得美人归,又能给我们多大的满足与安慰呢?纵观全书,“宇宙冒险”“未来景象”“神秘往昔”“浪漫传奇”……似乎科幻的几种典型题材齐聚一堂,要构造一场完美的盛宴,鸡鸭鱼肉,哪一样也不想少。但遗憾的是,在加入外国作品的前提下,国内作者的光辉一定程度上被掩盖,也让《星云》系列原本留给大家的“中国本土科幻的沃土”印象打了折扣。而且,在选文风向上看,编者似乎并没有一种强烈的想要保持本土作者的优势、让他们成为全书主角的意愿,技术上《星海深处》足以盖过《镜中的罪犯》,创意上江波和铗子的优势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当然够不够创意够不够好看,都是个人的感觉,但我依然希望编者慎重考虑减少外国科幻在《星云》中的篇幅,保持它前六本的特色,并让其中的故事更加“奇特”一些。我喜欢《掉线》,喜欢《去死的漫漫旅途》,正是因为它们有够“奇”。这次星云7中的本土作品,共同的缺点就是虽然可信/宏大/细致,却没有太多闪亮的新奇感。真正的饕餮盛宴,不能只靠“大”来造就,更需要美妙的创意和新鲜的技术。最后,希望下一本《星云》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希望杂志社坚持推出更多优秀的本土科幻作品,让科幻事业走向真正的繁荣。

从失望到希望:星云7

陆续看完了《星云》前六辑,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总体印象还是很好的。所以拿到本书是充满了期待。特别是装祯明显有所改进,封面“星云”二字也经过设计(终于),不再用普通宋体了事,以及大量彩图的加入(封底及封面封底的折页上都是同主题不重复的图),整体变得精美了许多。开篇更增加了四幅彩页,都是90年代《科幻世界》常见的星际想象,显示出硬科幻的特色。谁知第一个打击就是——不是长篇科幻?这还是《星云》吗?第二个打击接踵而至——不是原创科幻?什么时候开始发翻译稿了??不厚的一本书,竟有8篇小说,除了中篇居然还有短篇!顿时有受骗注水的感觉。不是有增刊吗?不是有译文版吗?没有稿件别出不行吗!耐住性子开始看,首先刘慈欣在彩页上的随笔《宇宙随想》和彩图挺搭配,接着目录也很有设计感。而且欣喜地发现多了作者访谈和国内外2009科幻总结,后来发现每篇文章都还有黑白插图,总算挽回点颜面、感觉有点超值了。美中不足是全书许多插画没有说明作者,特别是彩画。江波的两个中篇质量稳定,显然对得起“更新代科幻作家代表人”的称号。《星球往事》是典型的深空探测故事,长处在江波从事件的两端开始写,中间出现多次重叠和印证点,最后两端收拢在一起,故事到此为止。这个写法不算新鲜,但是江波运用得很娴熟,两条线切换得很好。初看时会对身在哪条线犯糊涂,进入后就不成问题了。缺点是,最后结局比较突兀,用一个大神来总结固然比较容易写,情节却显得一泻千里、有点对不起前文从容流畅的文笔。《17塔台》也是采用这样二线并进型写法(看来江波很爱这套路),却是一个时间轴并行的过程,关注的内容从宏大的星系缩小到一国甚至一人(人体内的战争)。对于同样已经写了很多的AI智慧,应该说江波也交出了漂亮的答卷,独辟蹊径下扩建出自己的AI世界,显示他旺盛的想象力和处理不同题材的能力。用两个词:游刃有余、前途无量。不得不让我期待他的长篇创作。另一位年轻的科幻作家小麦(1973年生),我也是第一次读:这一篇《镜中的罪犯》是其第一篇科幻小说。清华电子系的背景使他处理起小说中的电脑应用、图象识别来得心应手,很有说服力。情节也在有意的克制中不断推进、慢慢成型,最后顺理成章地揭示出惊人的答案。本篇的不足在人物刻画过于简单,个个都是粗线条。当事人女核心专家、导师着墨很多,性格却不够鲜明,女专家作为道德审判者的形象并不丰满,则读者也很难相信她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其他重要人物导师妻子、美方专员、图形专家小贝以及杨警官,写得更是面目模糊。特别是导师妻子暧昧地夸女核心那场戏,美方专员和女核心数次调情、随叫随到、完全被哄着走等情节,透露出作者以想象代替人物行动、随心所欲处理素材的特点。浪费了几大角色的角力,完全没有悬念和张力。这和科幻无关,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文字功力还欠成熟。此外,小说题目也太简陋了点,和人物一样似曾相识又含糊不清,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标题。第三位年轻作家长铗还是武汉高校在读研究生,然而作为科幻作者资历不浅。本期《麦田中国王子》也是一篇野心之作:不仅要解决多年来麦田怪圈的谜题,还要彰显作者学贯东西的实力。然而正是这后一点,露出了孔雀屁股娇俏的一角。小说从远古的“中国王子”传说开篇,先写了一个贵族之家的兴亡,再带出其古堡将拆的消息,引出一群探访者,故事正式开始。至此作者基本达到了效果,小说看起来象一部宏大的指环王系列。接着五人小组在古堡中的经历就象密室谋杀一样紧张悬疑,因为每个成员都不是偶然加入的。随着每个人的叙述和视角,逐渐展开了麦田怪圈的各个层面,最终完成了整个揭密。应该说题材相当引人,并且涉及了绘图几何学、生物动力学、乐理音律学、声音形象学、电磁学、神学、宗教艺术学、绘画、机械原理、建筑学、装饰风格……文中的电磁波音乐、超声波电磁感应混合着黑魔法、异教学说、东方传说,显得内涵丰富、非常眩目。但是我看的过程却犹如看央视十台“探索发现”:太多人为的转折,太多故示高深的知识,看起来涉及的专业很多,却在解迷时多有上当的感觉。所以不是“涉及”知识,而是“设计”知识。人为拼凑的痕迹太过。一波三折是巧妙,一波四折就是矫情了。总体感觉:不知收敛,不算才情。剩下四篇译作,质量不一。《星海深处》并无新意,相反星桥系统的解释反而不够清楚。《后会有期》以情动人,还不错。就是故事进展过快,情绪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情况令我悚然一惊:——我曾做过专职研究人员(航空工程),但研究工作并不适合我,科学研究中那些繁琐的细节简直能把我给逼疯了。后来我当起了老师,但这个行当收入不高,压力还很大,于是我又投身产业界……《射线枪》视角独特,科幻外壳、文艺内核。最好的一篇。《巨人肩膀》略有新意,但是我更看重对作者的采访:——硬科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完整的科学细节、禁得起推敲的科学原理。——我没什么耐心关注纯幻想的东西。作为成年人,我觉得迷恋子虚乌有的事情很愚蠢……对我来说,大多数奇幻小说是非常荒谬的。它的根基就是荒谬的……——好的科幻小说反映的是现实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奇幻小说里没有现实……我不认为成年人需要通过(奇幻)故事获得安全感,这些故事也不可能为久经世故的成年人提供营养。最后,2009国内科幻的总结中,终于看到科幻爱好者的身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全国第四届“原创之星”幻想文学大赛——我手上的两本得奖作品集还不知道怎么在豆瓣上建个书目呢!看完本书,总体感觉不再是失望,而且很有兴味。好的作品和好的作者同现,反映出内地科幻文学的持续发展。这其中,尤其要感谢一直在艰难中坚持耕耘的《科幻世界》杂志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不妨用威廉·布莱克的诗句作结:从一粒沙中看见世界从一朵野花窥视天堂此刻无限就握于手掌中永恒亦未比片刻更长——《星云》正如科幻文苑里的一朵野花~           写于首届“中文幻想星空奖”颁奖之前(当天实在没空参加了~)           http://www.douban.com/minisite/skyaward/

原来,这就是江波啊

1.《星云七》似乎让许多幻迷不约而同地怀旧起来。江波的文我读的并不多,但看到03年刊在“每期一星”里的自我介绍,一下子觉得他亲近了许多。那段自我介绍,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这个03年的作者。再次在《星云七》上读到它的时候,我默默唠叨了一句:原来,这就是江波啊。这么说来,其实自己挺喜欢江波,只是我不知道罢了。嗯,从这番醒悟之后,我记住了更鲜活的江波,而不只是他的故事。03年的时候,我参加中考。和很多sfw的读者一样,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里,感觉每天生活最有趣味的时候就是忙里偷闲地读读科幻了。后来的高中三年内,除了高三,我几乎是每期不落地在读sfw。很多故事都还记得,并且想起它们的时候还会感到害怕、欣喜、讽刺blalbla,但却有许多和作者对不上号了。就像江波给我的印象一样。这并不是说江波是一个让人容易忽视的作者,只说明我是一个不大细心的读者罢了。2.江波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这个作者很善良。或者说,他在思索这些故事题材和反思现象的时候,对宇宙本身的态度是乐观的。因为他也人类这伟大且伴随许多血腥、丑恶的文明的一部分。他的小说,人类痕迹很明显。而且,读了他的小说,你不会认为他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人。所以他的文章虽然少了份鬼气,却多了份亲和力,让人容易产生共鸣。(还是很煽情的。)3.这本书中,最喜欢长铗的《麦田里的中国王子》和斯蒂芬·巴克斯特的《后会有期》。个人觉得这两篇文简直是催泪弹。长铗文笔老辣,《中国王子》有着童话般的宁静色彩,整个故事设定却又让人觉得,这是不是在向某英国侦探小说家致敬?4.《星云七》的选文很好地支撑起了这一期的主题:核心与边缘。清一色的硬科幻,让人想起刚被科幻小说迷住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在读了硬科幻之后,才能真正喜欢上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有很多种趣味,但恐怕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往往是“硬”的部分触动了我们“软”的地方——这才是真正属于科幻的核心。《星云七》是不是在暗示,硬才是科幻的核心?但核心-边缘的交汇,似乎比软-硬的划分要高明了许多。科幻迷在不断长大,不纠结小说类型之争许多年。那么,边缘又是什么?人类的科幻小说要让外星人读了,在文化大量交流之前,他们最能理解的是其中宇宙的普适法则。我所理解的边缘,就是不同的系统相交之处。各种现象、思索都在边缘游走,成为我们理解核心不可缺少的材料。5.不少人认为读到这本书好像读到了从前的科幻世界,是因为它足够核心吗?

一本科幻杂烩,同时也是床头读物

三体的时代已经渐渐过去,从前冲着大刘的名字买科幻杂志的年代一去不返了,但是其构架世界的功力和严谨的补充叙说影响了一代作家。“十七号塔台”虽情节耐读,但归根到底只有“星球往事”还稍微值得追味,而其余篇幅都不是江的执笔,本书也没有扛起国产短篇科幻的大旗


 星云7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