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莱特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
ISBN:9787532714292
作者:夏洛蒂 勃郎特
页数:75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根据The World's Class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维莱特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维莱特》是夏洛蒂小姐最长的一部小说,主人公露西小姐独自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的一个小城去讨生活。而这部小说的素材是以夏洛蒂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担任教师时的情况为背景的,因此可以看成是夏洛蒂开拓生活疆界的成功尝试之记录。除去背景的不同,《维莱特》和《简爱》在情调上颇多类似,都是孤苦伶仃女人的艰辛奋斗。若说在《简爱》中她幻想了一个爱情故事的男主角的话,那么在《维莱特》中她则让她曾经爱慕的男人们直接显身了    先说乔治史密斯,这位先生是夏洛蒂的书商。夏洛蒂生前几次来到伦敦都由他热情地接待。她和他也有着隐晦曲折的感情,从《维莱特》中斯诺渴望约翰医师的信就能看到那种爱的煎熬。不过史密斯的母亲一直担心儿子会爱上这个貌不惊人的外省女作家,史密斯向母亲担保说他不会爱上夏洛蒂,因为他不能爱上一个“没有个人魅力和优雅气质的女人”。一言以蔽之,作为女人,夏洛蒂不够漂亮。夏洛蒂很有自知之明,她不能也不会去期待更多,她知道他们之间不会发生什么,借小说中的情节阐明了她的心境:  露西一定不会嫁给约翰医生,他太过年轻、英俊、开朗、和蔼;他是大自然和命运的“卷发的宠儿”,应该从生活的彩票中抽到一张奖券。他的妻子应该是年轻、富有和漂亮的……露西斯诺,或者更中肯的是——夏洛蒂勃朗特——同那些根本就不沾边。  外貌和年龄的不相称不能成就幸福的结合,常识的真理性也不可抗拒。一种“公平”的婚姻观念始终支配着夏洛蒂的行为,在爱情中,若她享受得大于她应得的,她恐怕会认为那是非常不光彩的,她不会也不愿意沾这样的光。因此她非要让简爱莫名其妙地获得遗产才能堂皇地同罗切斯特先生结合。这是她独特的自尊和自卑的混合,尽管有点匪夷所思。  伊曼纽埃尔先生的塑造跟夏洛蒂对男人的品位可以看到荒原趣味的影响,不是文质彬彬的类型,而是外表粗犷内心细腻,对社会趣味规范能加以抵制和突破。在《维莱特》第三章中,她才着重叙述露西小姐和伊曼纽埃尔先生的感情。而据说这位伊曼纽埃尔先生的原型就布鲁塞尔埃热夫人寄宿学校校长夫人的丈夫——埃热先生。夏洛蒂和埃热先生彼此吸引,不过埃热先生是有妇之夫,一番通信之后他们之间瓜葛也是无疾而终。但这段失败的情感经历却在小说中得到了补偿。  然而在《维莱特》中,爱情并不占太多分量,最出色的还是她对沮丧的描绘,主人公露西小姐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要依靠自己过上体面的生活,其中艰辛不言而喻。尽管她处处以弱示人,但她注定要以强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强弱本来就相对的,生活对她来说就是战斗。在阴郁沉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内心世界。她的沮丧是压紧的弹簧,最终为了把自己弹得更高。生活对她来说就是战斗:  “如果生活就是战争,我的命运似乎就是单独应战。我现在考虑的是如何拆除我这冬天的营地——离开这没有食物和饲料接济的野营地。也许,为了实现这种变化,还必须同命运再作一次对阵站。果真这样的话,我有心去和它兵戎相见。”  夏洛蒂恪守自己的严格的道德观念,当然,她并不严格的法则视为道德本身,她也不忘处处显示自己在观念上的灵活和开明。然而体面、正直以及高尚等词语常常被她奉若神明,可见她依旧被规定着,也许缘于缺乏讽刺及超越的能力。她的观念是她对付世界的武器,她要在世界获得一席之地,坚持必不可少。那怕这坚持意味着狭隘或固执。正如她在小说里声明的,“我看得很清楚,就我的头脑而言,上帝限制了它的智力和活动——我相信,我感谢上苍赐给我的才能,但我对于更高的天赋并没有奢望,也不寝食不安地渴求更高的文化。”   她从不避讳自己的薄弱之处,这种大方的展示使她的坦诚坚不可摧毁,这大概也是她最为人称道和尊敬的地方。    读《维莱特》如食鸡肋,尽管无味,却也不舍放弃,想要知道那些充满人文理想的小人物们最终是否有幸福结局,虽然这跟本不重要。夏洛蒂直抒胸臆的技巧固然真实动人,但某些地方如今看来深情到煽情,难逃造作的嫌疑。她的小说艺术完全透明,作者和主人公的视角合二为一,缺乏反省和超越。她总不忘在书中提醒读者们以唤起感同身受的真实感,她的小说是“以我观物”的产物,喋喋不休地述说拼凑了自己的传记。评论者们大都把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作为伟大的充满力量的小说,至少,在艾米莉羸弱的躯体之下蜗居着一颗雌雄同体的强大心灵,而夏洛蒂无疑太女人了。因此她的那点才华在天才妹妹艾米莉的衬托下,越发局促可怜。艾米莉自身已足够强大,所以她无须再寻找,而夏洛蒂却在不停找寻强大。  夏洛蒂所代表的孤独女教师的形象深入人心,越发挺拔,在那个对女人来说无比严酷狭小的年代,她拼尽力气去获取自己想要的幸福,命运对她还算恩赐,至少她有生之年得到了名声。38岁那年,她结婚了,在经历了内心的浪漫爱情被拒的痛苦之后,她的亲人们相继离开了人世,她嫁给了牧师尼科尔斯,她声称自己体会到了幸福,但快乐的仁慈总不长久,怀孕还是要了她的命。  夏洛蒂本人是比她的书更可爱,更精彩的。她将会是一个尖刻但不乏风趣的朋友,远远地能看到她燃烧的激情释放的温暖。而她的书都是多愁善感的励志小说,灰姑娘尽管遇不见王子,麻雀依旧要变凤凰。  
  •     我总认为勃朗特小姐是一座火山。火山一旦喷发,炽热的岩浆喷涌而出,源源不断,猖狂肆虐,其能止乎?在《维莱特》中,勃朗特小姐似乎一心使她的女主人公露西显得冷冰冰,不仅被赋予“斯诺”(snow)这样冷冰冰的姓氏,还给予她一副冷冰冰的外表,甚至她的性格一度也显得病态软弱。这个可怜的露西注定是个被作者刻意冷落的主角,勃朗特小姐似乎只想借着她一双眼睛演绎别人的故事,而不欲让其本人更多表现。可是羽翼渐成的主角逐渐挣脱作者的束缚,到了第三卷,笔锋一转,失势的女主角突然抖擞起了精神,冷冰冰的外表再也不能掩藏她心里的热情,她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她要表达抑制不住的感情的狂流……勃朗特小姐不得不任由她破茧而出!看《维莱特》就能体会世上最压抑同时也是最狂热的恋情。一开始,露西和保罗是格格不入的。露西的倔犟和保罗的暴躁使他们势同水火。在很长一段情节的发展中,作者似乎忘了他们一心关注于其他。在冗长沉闷的日子里,他们很少见面,在少数不得不见面的场境中,他依然如暴君一样易怒,她仍旧刚强不折,他们总能碰撞出火花,请不要误解,他们之间是真正的“火花”,因为刻意曲解与争执总是伴随着他们两个,直至第三卷,他们两个相见仿佛不仅仅是暴风骤雨了,还夹杂着着电闪雷鸣,这过多的不合时宜的风雨似乎显露了不同寻常的气息。她的倔犟和他的暴躁不变,变的只是他和她的关系,敌意在消退,仇视在变质,渐渐地,欣赏暗生,柔情萌动,只是感情是如此细腻含蓄,它一再饱受主人的压抑而让外人不易察觉,如同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的潜流,潜流湍急一逝千里,而湖面依旧波澜不惊。或许只有它的主人知晓。夜半无人时,潜心聆听滔滔水声,暗自心惊,然奈若何!越是遏制,这情感越是粗壮;越是压抑,这情感越是不屈,它不容许回避!一次次他迂回低流婉转试探,一次次浅浪拍岸而返郁积着不满!不忿在积蓄,情感需要宣泄,他骤然兴风作浪如同愤怒的波浪大胆放肆地挑衅,她一再抑制,避无可避,终于掀起巨浪。抑郁得将要覆顶的激情终于化作汹涌怒涛,化作排空巨浪,在黑暗的海面上畅快地呼啸,卷起更猛烈的狂潮;在激烈的撞击中迸发,碎裂不成形!从来没有见过这样苦闷的恋人。没有温情的甜言蜜语,只有火样的唇枪舌剑;没有脉脉含情的对视,只有刻意的回避;没有柔情蜜意的拥抱,只有永无休止的争吵!偶尔有一两本书,无端出现在桌肚,这一刻,宁静、安详、感恩,是唯一可以尽情享用的温情。除此,只有无休止的徒劳的克制。感情啊,如同不能驯服的巨兽,让主人公饱尝苦楚,最后不得不灰心丧气地俯首称臣。最后,当“剧烈的撞击”之后,终于,男女主人公都屈服于感情的奴役;终于,书中出现了难得的风平浪静。可是勃朗特小姐却不肯让他们从此就得到了安宁和幸福,她安排保罗出海,并准备用一次海难来埋葬他,然而公众和她的父亲强烈要求看到“大团圆”。最后,勃朗特小姐不得不折中,采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她写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每一个读者根据他自己的情性来决定那场灾难的结局,反正总得在淹死和终成眷属之间进行可怕的抉择。那些慈悲为怀的读者当然会选择前一种较温和的命运——让他淹死,以便解除他的痛苦。相反,那些狠心肠的读者,就会毫不留情地把他栓在难题的第二只角上,即残忍地冷漠地让他同那个人——那个家伙——‘露西·斯诺’——结婚。”或许,解读了勃朗特小姐的感情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她上面的这句话中关于“慈悲”和“残忍”的定义。1842年,就是在这本《维莱特》成书的十年前,26岁的夏洛蒂·勃朗特去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学习法德语言和文学,后来兼任了英语教师,直至两年后因父亲眼疾返回英国。两年中,她与她的文学老师埃热先生产生了一段令她刻骨铭心的恋情。然而埃热先生是有妇之夫,其夫人就是勃朗特小姐寄身的寄宿学校的校长。初识埃热先生,她对他并无好感,在给好友的信中,她这样描绘他:“他是个修辞学教师,一个智力雄厚的人,可脾气异常暴躁易怒,一个矮小黝黑的丑八怪,一张脸上表情瞬息万变。有时他借用一只发疯的雄猫的模样,有时又借用一头癫狂的狼狗的神态;偶尔,但很罕见,他抛开了这些危险的诱人的表情,采用了一副距温文尔雅的绅士派头相去无几的风度。”可一年后,她在给弟弟信上抱怨异国的人际关系虚伪透顶时却称埃热先生是“唯一例外的黑天鹅”。这便是关于她的恋情的所有的蛛丝马迹,此后她再没有在信中提到他。直至她去世,所有的当事人均作古,埃热先生的后人才公布了她写给他的四封信,使这段隐情大白于天下。这四封信的保存颇有戏剧性。埃热先生看完信,就撕碎扔在纸篓里,细心的埃热夫人拾了起来,拚好,用针线缀拢,裱糊平整,收藏起来……勃朗特小姐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虽然她极度依恋埃热先生,可是她恪守着学生对老师所能表现出的情意的界限,至少在行为上不越樊篱,给埃热先生写信,她光明磊落地将信寄到埃热夫人所在的寄宿学校,当埃热先生回信要求她把信寄到他所在的学校时,她断然中止了通信。一个襟怀坦白举止磊落的女子。在她写给老师的第一封信中就表示要“写一本书,奉献给唯一的老师”,由于处女作《教师》的失败,使她的这个心愿没有完成。十年后,她功成名就,《简爱》的畅销让她蜚声文坛,她又拾起笔,写这本《维莱特》。一开始她没打算写成自传,可是写到布鲁塞尔那个小城,想到那里的一切,她的笔调无端的压抑和郁闷,愁绪翻云作雨横亘其中。她极力避讳那个人那段情,因此主人公的性格情感游移不定,无枝可依。第一第二卷在这种犹疑恍惚中徘徊,直至第三卷,勃朗特小姐听凭感情作了主,她不顾一切直抒胸臆,绝望地把自己的恋情和盘托出……写完《维莱特》,她陷入沮丧之中,也许为自己的爱情终不能如愿而心灰意懒,也许为在书中暴露了自己过多的热情而惴惴不安。这本书出版,她的恋情将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任人评价任人指摘,这使她痛苦,一度她甚至想匿名出版此书,然而坚强的个性使她勇敢地面对公众,如同即将受刑的罪犯,她既害怕又迫切想知道别人对此书的印象。她写信给素来豪爽的女作家哈丽特·马丁诺:“……我知道,你会坦率地告诉我你对我这本书的想法,就像对至亲那样直言不讳,宁为她好而不是为了让她快意。我像任何一个软弱的血肉之躯,在受责难的痛楚下缩着头颈;但我爱真理,尊重真理,拜倒在真理脚下。让真理打我的一边脸颊——打得好!……”可是当哈丽特·马丁诺表示不喜欢书中的“这种爱”时,勃朗特小姐受不住了。她措辞激烈为自己辩护:“……假如我被押到英国全体批评家的法庭上受审,面对这样一个指控,我的回答将是:‘无罪’。我知道按照我所理解的爱是什么;如果男人或女人对怀有这样的爱感到羞耻,那么按照我对正直、高尚、忠诚、真挚、无私的理解,世上就没有什么正直、高尚、忠诚、真挚、无私的事物可言了……”虽然,这样的爱情确实正直、高尚、忠诚、真挚、无私,如昭日月,可是他们之间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这样高贵的爱情只能被苦苦克制着,等待被逐渐忘却烟消云散……然而,纵然书中的保罗和露西之间没有屏障,介于他俩只有一个象征性的障碍——一纸已然不能成为事实的婚约,但是她怎忍心以一个镜花水月般的美好团圆作为自己绝望苦恋的慰藉?慈悲些吧,让他淹死吧,解除他和她的痛苦吧!…………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理解《维莱特》了,除了敬佩,我还怀着深深的同情。http://blog.readnovel.com/blog/htm/do_showone/tid_519756.html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相信喜欢Charlotte Bronte的人总归愿意读此书,至于本书是否阴郁愁闷就又是一回事了。
  •     夏洛蒂·勃朗特晚年的作品,很多评论家说这部小说比《简·爱》更好,是作者的集大成之作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