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之后说名人》书评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9533558
作者:江东 著,沈红子 整理
页数:242页

风中的绿旗

桂林叠彩山风洞口有石刻“叠彩山”三字,笔势峻迈,淳厚典雅,那是1964年桂林市委书记、书法家黄云约请沈尹默所题。叠彩山的“望江亭”为沈氏后人沈江东所题,清健秀润,意态奇逸,有魏晋之风。沈氏的书法艺术,为桂林的自然风景增添了人文景观。江东先生出身浙江名门沈家,祖父沈士远,叔祖父沈尹默、沈兼士曾执教北大,并称为“北大三沈”,其家族在中国颇有影响,与桂林也有不解之缘,早在光绪十三年(1887),沈门藏书家沈秉成受任广西巡抚前往广西赈灾,巡抚衙门就在桂林。沈秉成的夫人严永华留有《题留叠彩山》一诗。近期,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了江东先生遗著《名门之后说名人——近代文化名人轶事》,全书分为民国轶闻、名人逸事、艺文散记三部分,书中的人和事,许多来自作者的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大多为第一手资料。江东先生手握独家秘籍,以白描笔法,传神地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章士钊、弘一法师、李石曾、马一浮、齐白石、刘海粟、张大千、丰子恺、张伯苓、马君武、李苦禅、白鹏飞等50多位名人的趣事轶闻、民国范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这部遗著,融会了江东先生的文化信念和家国情怀。见书如见人。往事历历,如在眼前。1984年年底,我调到桂林电台工作,与江东先生同在一个编辑部,两人的办公桌相依相靠。当时,江东先生负责一个栏目叫《文化城》,还兼着桂林市老龄委的报纸《古榕报》的总编。在我的印象中,江东先生是一个天真的老顽童,高高的个子,瘦硬的样子像颜体的书法。他喜欢穿那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是单位发给记者们的工作服,戴一顶鸭舌帽,一副宽边眼镜,说话慢条斯理,语调轻柔,普通话里夹着吴方言的口音,听起来文气十足。对于我的到来,他很是高兴,觉得有一个生猛而勤勉的年轻人加盟,为《文化城》采写文章,是件好事。江东先生家学渊源,自幼习文练字,有扎实的童子功,长成之后曾就读于东吴大学和中南军政大学,做过部队的文化教员和宣传干事、记者、研究员,他的学生有军区司令欧志富,也有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他那朴实简约的文风,一般人学不来的,需要深厚文字功底,博而后约,浓而后淡,雪里孤村雪里山,看时容易画时难。他编稿时,见到诸如“伟大的”、“著名的”词汇,立马挥动红笔删掉。这是废话,他说,人啊,如果伟大,不用这个词也伟大,如果不伟大,加上这个词就成了笑话。他总是很忙。每天他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拆阅一大叠的来信,这些来信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华人报刊的约稿,一类是来自名家或名家后人的来信,一类是名家给他寄来的书画作品。他常让我“参观”来信,分享快乐。江东先生把许多名人书画捐赠给了桂林市博物馆,这些书画有些是价值连城的。《文化城》这个栏目,是江东先生力争而来的。领导有次跟我说,不属于是文化城的稿件,怎么也放进里面?领导认为《文化城》应该是桂林抗战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我们觉得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性,文化人、文化事都属于文化城这个栏目的范畴,就坚持做了下来。一次,有位领导将江东先生的稿件拿到编辑部, 说老沈“目不暇给”这个成语你用错了,应该是“目不暇接”才对!领导走后,江东先生问我怎么看,我说两者是通用的,领导理解有误,不能怪领导,只能怪“四人帮”。他笑了,说文化很重要啊。在现实环境中,他鹤立鸡群的存在,其实已经得罪人了。出身名门,在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时期,是斗争的对象;在改革开放的时期,是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你儒雅风流,不显得别人俗不可耐?你文质彬彬,不显得别人粗鲁不堪?你优秀,不显得别人平庸?你重情义,不显得别人市侩?你是名人,不显得别人鼠辈?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在单位里,他虽不招领导待见,但他总是不卑不亢,平静和淡定,没有焦虑,没有激愤,如同江边的榕树,无论严寒酷暑,无论雨打浪击,一年四季就这么绿着,根深哪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1988年,《文化城》栏目和《古榕报》就随着江东先生的退休而终结了,而这栏目和报纸上的许多文章,编入了《名门之后说名人》这部书中。这些文章,如同挺拔苍劲的榕树,垂下无数气根,这是榕树的儿女。1994年底,江东先生患病住院,我去看望他。他靠在病床上问我,动了手术,为什么还是吃不下饭呢?我安慰他说,动手术跟补车胎差不多,刚补好的车胎一下子不能打很足的气。老先生听了,将信将疑……不料,这竟然是我见他的最后一面。那个冬天特别冷。江东先生是个暖色调的人,随着他的逝去,他服务的那个单位似乎冷了许多……榕树,生命的图腾,绿色的旗帜。原载于/《北京青年报》原作者/王布衣

名流雅集 逸兴纷飞(刘硕良)

在讨论江东先生这部遗作时,丛书编审组几位专家都欣喜地说,“这是最切合文史馆员丛书宗旨的一部作品。”顾名思义,文史研究馆员是以文史见长、凭文史立身,同文史有种种因缘的,社会所看重、政府所寄望于文史馆员的也首先是这些大多上了年岁的老先生的文史渊源。江东1990年被聘为广西文史研究馆员,1994年因病去世,终年67岁,不算高寿,馆龄也只有4年,但他出身浙江名门沈家,与文史结缘的时间是终其一生的。江东的祖父沈士远和叔祖父沈尹默、沈兼士20世纪20年代即已执教于北大,并称“三沈”。老二沈尹默,擅长古典诗词,又是新诗创作的先驱和文学革命的闯将,曾任《新青年》编委、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国民政府监察委员。1960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与章士钊馆长共事。其书法更是驰名中外,流传广远。老三沈兼士,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师从章太炎,研习文字学、音韵学,历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和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为公认的文字训诂大家,其篆书行草亦负盛名。老大沈士远,学术成就不及二位胞弟,却同样是饱学之士,在北大曾以一部《庄子•天下篇》讲两个学期,被称为“沈天下”。后转入政坛,曾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江西、河北等省教育厅长,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铨委员会委员长,1950年被聘为北京故宫编纂。江东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家庭里长大,直至苏州东吴大学毕业。长时期家学渊源的熏染和得以接触如星光般闪耀的巨学鸿儒的宝贵机会,使江东逐渐积备人文知识素养,诸多名士风流轶事自然而然地印入他的记忆里。加之他是一个诚笃热情的有心人,在多年编辑记者生涯中养成勤于采集的习惯,便让我们有幸读到这部由一个个短小生动而又饱含文化意趣的故事组成的名流雅集。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三沈”特别是沈尹默和他夫人诸保权多方面的学养才华和执着艺术的个性风采,能看到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章士钊、弘一法师、马一浮、齐白石、刘海栗、张大千、丰子恺、李苦禅、沈迈士、夏丏尊、张伯苓、马君武、白鹏飞、阳太阳、马万里等众多文化名人的身影音容,也能看到李石曾、戴季陶、陈立夫、黄绍竑以至陈毅将军的轶事趣闻。于人物之外,书中还辑入了江东南来桂林之后采写过的许多艺术家侧记,或再现他们的言谈行止,或品评他们的心血佳作,读来既长见识,又增情趣。历史文化有如广纳百川的浩瀚大海,系统的专著、全方位的大作自是主脉,应当倾力而为,而边角料、小配饰也必不可少。江东的文章大多是小豆腐块,分散刊发在多地报纸的副刊上,就我所知,有许多是在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华文报纸刊出的。海外报纸向以读者爱好为依归,活泼短小、加花边载录的轶事趣闻格外博得读者的青睐,因而常常占据着版面的醒目位置。其实,这类佐料性文字不仅可读,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那些正儿八经之作起到某种烘托、丰富的作用,其鲜活的史料价值是无可替代的。何况江东这本书,61篇文字之外还有100多幅精心择配的图片,其倍加珍贵的价值又添了一重呢!我认识江东是1985年5月漓江出版社在桂林成为实体的时候。那时从广西人民出版社分到漓江和新调进漓江的十多位同行来到桂林偏僻的铁西小区展开建社工作。虽然大家不是第一次到桂林,但在这个历经沧桑后文化气息已显不足的历史文化名城打拼现代出版重镇还是感到有点陌生、孤寂、茫然。这时一个高挑瘦削、带鸭舌帽、穿旧风衣,操一口江浙音的桂林人经常到社里来,帮我们张罗这张罗那,还为我们联系当地名流要人前来祝贺,我们心存感激,却顾不上去招呼他,而他不以为意,只是悄悄地打杂。漓江社挂牌那天,他在榕湖饭店忙完仪式又到社里来同大家欢聚。书法家局长谢盛培手痒想写字,这位先生主动上前铺纸磨墨,俨如一个熟练的书童,这就是江东,从过军、熬过北大荒、辅导过将军学文化的大学者大书家的后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东!30年后我给这张富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写说明提到他时,只署了五个字:文化人江东。对于向往儒雅高洁的人来说,没有比“文化人”更简单质朴而充满分量的称呼了!由名门之后的文化人江东来写近代文化名人轶事,不正适当其人吗?


 名门之后说名人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