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229109639
作者:刘路
页数:412页

内容概要

刘路,笔名江山入砚,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历史“票友”,在出版社糊口的小编一枚。做过《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的编剧,也在新华社的子报上发表过专题文章《日本与韩国共同尊崇中国齐文化》。爱历史,爱唱歌,更爱天下美食。新书《史家胡同循迹》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出版中。

书籍目录

引子:皇帝难当
第一章 初入仕途,站稳脚跟
一 牡丹花开动京城/2
二 跟郭威,学郭威/12
第二章 搭起班子,坚守忠诚
一 血战高平,一战而成名/26
二 编练新军,编练赵家军/36
三 从征淮南,武略与文韬/43
四 北伐幽蓟,最后的忠诚/60
第三章 陈桥惊变,黄袍加身
一 谁来管枪/74
二 箭在弦上/88
三 天命所归/96
第四章 重建秩序,巩固政权
一 安官惠民,共享大宋开国/118
二 逼反二李,立威赵氏天下/125
三 杯酒释兵,重立天下秩序/144
四 出征荆湖,初步整肃朝纲/156
第五章 外乱内争,重整山河
一 幕后的光义/174
二 台前的赵普/187
三 六十六天平蜀/198
四 竹篮打水一场空/208
第六章 大宋新政,帝国初稳
一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226
二 皇帝的反击/231
三 “双赵新政”进入稳定期/241
四 赵匡胤经济学/252
第七章 威震寰宇,如日中天
一 北汉还是南汉?/270
二 最后一次亲征/279
三 大宋皇威浩荡/294
第八章 卧榻之侧,烛影斧声
一 中书外,权相落马/318
二 卧榻侧,岂容他人/337
三 雪夜中,烛影斧声/361
尾声/379
后记/383
附录/387
赵匡胤与中外的帝王/388
古今地名对照表/392

作者简介

自秦汉以来,历史的车轮无不是碾轧着血腥前进,每次王朝更替就是又一次的杀戮。但一个行伍出身的将领却兵不血刃,创造了历史。
他是开国皇帝,结束了割据却未完成统一大业,竟能与秦皇汉武一较高下;他是一棍平天下的马上皇帝,却重用文臣,开创崇文抑武的治世传统;他是政治赌徒,精心谋划“被迫”黄袍加身,却以仁义治国,开创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的时代;他是帝王,也是“大哥”,权力角逐中,良知责任和济世情怀两不误。
他就是结束了五代群雄割据,开创了两宋盛世的太平天子——宋太祖赵匡胤。


 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赵匡胤这个人,可以说是中国皇帝中最喜欢的。他是个没啥文化的武夫,但见识却超过所有的文人。他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实在是太神奇了。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爬得比他更快的人了。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     看了这个书真的觉得,怎么好人都这么难做。赵匡胤是个好哥哥,虽然有时候也生赵光义的气,但是关键时刻一直罩着这个好弟弟。“灼艾分痛”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多少人像唐太宗、雍正那样为难自己的亲兄弟。可是换来的却是烛影斧声。(不过作者好像也没有直接断定赵匡胤一定是被赵光义杀害的,不知道是不是觉得证据不足)想想真的很难过。
  •     好吧,我是作者,自己也发个东西好了。其实大概就是“后记”部分^^,以下正文:说来也巧,大学正儿八经写的第一篇论文就与宋朝有关,如今正儿八经写的第一部书又与宋朝有关。对于我自己而言,如果说大宋是一个被重新发现的朝代,那么赵匡胤就是一个被重新发现的开国帝王。说大宋被重新发现,实在是因为儿时的记忆里,宋朝的印象太过欠佳。政治上保守困殆,军事上屈辱软弱,经济上放任兼并,似乎只有文化上靠宋词大放异彩。直到上大学时,才发现大宋是一个神奇的王朝,它的繁荣与开放超乎当时我对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想象,正所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先生语)。在它“造极”的背后,似乎孕育着传统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某种自发力量。同样,大宋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也被重新发现。赵匡胤算得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陈桥兵变”与“杯酒释兵权”几乎妇孺皆知,“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也满足着人们对宫闱秘事的八卦之心,至于花蕊夫人的花边新闻更是不胫而走。当然,与赵匡胤的名字紧紧绑在一起的,还有大宋空前的中央集权。他出生在军人横行、国家颠覆、洗城屠城皆习以为常的时代,却造就了“一着黄袍遂罢兵”的传奇;他生于禁军军官之家,却走上了一条自己闯荡天下的自强不息之路;他以职业军人而坐上皇位,却号召全天下文武百官读书;他以拨乱反正之心而君临九州,却以不紧不慢之策行渐进改革;他以一武夫而夺得天下,却开创了一个另后世文人羡慕不已的文明江山。在那个看不到希望的时代,他以敏锐的洞察力顺应潮流,以莫大的胸襟与勇气,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天下。他通过创建一个后门阀时代的新秩序,开创了两宋三百年的璀璨辉煌。故虽天不假年,大业未竟,终与秦皇汉武唐宗齐名中华。他是一个可爱的皇帝,讲义气,有气度,江湖气重,以至于在民间艺术里,他不像一个九五之尊,而更像一位行走江湖的大侠。在中国帝制时代,这极为罕见。他所推行的政策将权力不断向中央集中,但在他的时代,这种集中仅以防范华夏分崩为宜,而从未像他的继任者那样,因噎废食,矫枉过正。当然,赵匡胤也有遭人诟病甚至令人发指的一面。辜负周世宗、逼死张琼,他于私德有亏;而对宗室、高官滥用职权(不仅限于贪污腐败)的无原则纵容,对“赎买权力”政策的无限制推行,以及开宦官执掌特务机构的先河,都成为他皇帝生涯中无法抹去的污点。自北宋以来,有关赵匡胤的史料可谓汗牛充栋,后世相关的专著与论文更是不可胜数。我以两《五代史》《宋史》《东都事略》《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六部史书为根本,参以其他别史、笔记、政书、文集等史料百余部,力图接近历史上最真实的赵匡胤。此外,笔者借鉴了邓广铭、王曾瑜、张家驹、漆侠、张其凡、龚延明、谭其骧、何冠环、杜文玉、王育济、范学辉、李晓杰、李昌宪、王立群等前辈的学术成果,包括专著近五十种,论文两百余篇。因体裁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标明。我不敢掠人之美,在此一并致谢;而参考的书目和文章,亦将在个人博客中列明。至于本书的写法,是受了纪录片的影响。在实体图书受到严重冲击的今天,笔者试图写一部看得见的历史读物,去接近历史现场,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在叙述与分析之外,笔者加入了一些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表情、穿戴,希望能与读者一起身临历史之境。个别地方还模拟了人物对话,为了与史书记载的对话相区分,大多数模拟的对话都没有加引号。此外,书中还描写了一些客观环境。比如郊祀天地,是赵匡胤重建秩序的重要一环,突出表达了赵匡胤通过礼制儒化人心、巩固统治的心思。为了描写这个场景,仅仅查阅资料就费去多个晚上。(可惜这部分因篇幅而删掉了。)又比如写到建隆元年八月张永德入朝,赵匡胤与他游玉津园。笔者想重现玉津园的场景,烘托二人相见时的心情。初查阅资料,发现宋朝皇帝有到玉津园看割麦的习俗,遂暂定写一个金灿灿的麦浪景象。这时遇到一个技术性问题——麦子在宋朝的中原八月到底熟没熟(古今气候往往不同)?一查不要紧,发现不但熟了,而且早割完了。据《文献通考》记载的后唐(929年)一个征收赋税的命令,规定开封地区要在五月十五到八月初一之间,将夏税交齐,其中就包括大麦。后唐距离北宋不远,气候相差不太大,具体时间也应该相差不大。后来详查《长编》,发现开宝六年五月亦有赵匡胤在玉津园观看割麦的记载。于是放弃了麦浪。接近历史就是如此之难,且不要说那些被阴谋家们文过饰非的人事史料,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离我们也是如此遥远。接近尚且如此,遑论还原。但只要我们秉承正确的史观,便有机会一步步接近历史的真相。另外,我部分采用了“传主视角”,也就是部分人物和事件,是从赵匡胤的视角来看的。比如叙述周世宗郭荣。郭荣的政治才能,在中国历史上名列前茅,与赵匡胤不相伯仲,但书中并没有详写郭荣的政绩。一来因为篇幅所限,郭荣并非传主;二来因为赵匡胤身居殿前司,与郭荣的交集均在军务方面,那么赵匡胤时常看到的郭荣,当然就是南征北战、驾驭两司的周世宗。又如叙述战争。写高平、淮南之役,侧重战术,因为当时赵匡胤是行军作战的军人;而宋朝建立后的统一战争,则侧重战略,许多战争的过程被略写,因为此时的赵匡胤已经转型为运筹帷幄的指挥者;写北伐北汉,赵匡胤虽然亲征,但笔者突出的却是他的反间之策,战场着墨不多;至于南汉之役,地处边陲,其人物与中原交集既少,影响亦不大,故一笔带过,着重于赵匡胤对岭南的善后工作;而笔及南唐,又换了另一种写法,在赵匡胤与李煜间不断切换,以二人的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二人志趣不同,导致国家命运的不同。由于篇幅与体裁有限,笔者和编辑对书稿做了大量删节。在初稿时,曾详细注明了各个故事的史料出处,甚至参考的文章著作,现均已删除。又如一些大场面(如郊祀天地、检阅水军),或一些简单考证(如罢废宰相坐而论道之礼、曹彬征南唐前御赐密信、宋挥玉斧),笔者也不得不忍痛割爱。此外,本书既是通俗讲史,笔者便立志将文字串联一气。因此许多历史公案,如陈桥兵变、金匮之盟,都采取直叙方式,并未详录烦琐的考证。凡推论之言,往往会注明“史未明载”。但是,不详录考证过程,并不代表没有考证,更不代表不需要考证。一切历史事实,均建立在对史料的考证基础上。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事实的尊重。当然,这样写也必然存在许多问题,姑且算是一个试验吧。至于它的优劣,还要等待读者们的考验。笔者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史料的鉴别选择、对历史的分析理解,也必有不妥之处,亦诚恳盼望读者不吝赐教。欢迎大家通过我的个人微信号(jsry324),随时向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我也会定期在公众号“江山入砚”(jiangshanruyan)中,发布勘误信息。最后,感谢重庆出版社为此书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为了这部书的付梓,你们付出了太多,辛苦了!也借此机会,感谢将我抚养成人的爸爸妈妈,感谢近三十年来一直支持我、帮助我的亲人和朋友们。我爱你们!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无论后人是如何诟病宋朝的积贫积弱的,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的乱局,创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文治盛世,单单就这一点儿就令人钦佩。
  •     一介武夫何以创立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文治盛世?!他权不举刀,谋不见血,兵变不扰民,开国不诛功,灭国不杀降,改革不折腾……书写的很棒,强烈推荐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42762/ 帝国时代集体政权四大支柱:郡县制度(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尊儒制度,统一思想;科举制度,控制菁英,阶级流动;国有经营制度。(看看现在……) 赵光义真是赵匡胤失败的候选人。对兄弟仁慈,其实对宋朝未来的发展并不好。 周世宗郭荣(柴荣)是个牛逼的人,终于明白了柴进为什么有丹书铁券~ 通过此书了解了很多北宋初期的要点,比预想的好看很多~(不知道是否与之前宋朝读物看得少有关。总之,作为通俗历史读物还不错。) P266
  •     用这本书通读一遍宋太祖的故事,明白这一位能并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武夫仁心,曰武有无有谋,曰仁有情有义,在乱世武棍当道的华夏,一代天子如何从乱到治创下太平盛世的开端。穿越千年,知百姓之生灵涂炭;字里行间,悟明君之励精图治;由点及面,晓华夏之跌宕起伏;以己度人,叹人生之迷幻殇咏。读过了书,很踏实的去了解的五代十国和宋初的一些相关知识,不再似以前那般,对这段历史只知道只言片语,不再是模棱两可。所以读书前选对书很重要,读书后感悟书更重要。
  •     非常好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