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懂电影》书评

出版日期:2014-8
ISBN:9787511016480
作者:毛尖
页数:300页

就你懂电影,你们全家都懂!

当我们谈论毛尖时,可以这样:“毛尖的评论犀利但不尖刻,她既不诉诸于依仗敏捷才思的插科打诨,也不无原则地取悦读者。她的笔调中性,既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她对大众文化的同情与对精英主义的嘲讽,本质而言乃是出于一种知识人的责任。在当代中国知识界,她不足以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却难得地并不依附或逢迎任何风格、阵营。”也可以这样:“哦,毛尖儿(注意此处翘舌)啊,是挺牛逼的。诶,你不觉得她特中性么,不粗糙的女汉子,不矫情的女教师,三观正得令人发指,那真是用生命参加人民群众的各种饭局。左手王家卫,右手王宝强,她的接头暗号是:‘喷丫大尾巴狼’!”我在香港期间最为倒霉的经历之一,是为返回住处取遗忘的移动硬盘而错过回京的飞机。一脸倒霉相地补交数百元之后,我只能蜷缩在机场一角的咖啡厅,琢磨如何消磨掉计划外空余的三个小时。当时书包里放着图书馆借来的《有一只老虎在浴室》,于是不抱任何希望地随手翻开。这一读险些再次连补办的航班也一并错过。也正是这种最初的阅读经验,使我在很长时间内都无法细读或慢读毛氏评论。它更像是赶早车时路边随手买来的鸡蛋灌饼,必须就着车水马龙而且你又看错闹钟,硬要细嚼慢咽,反倒索然无味。评论写手们经常沉溺于文体本身所赋予的小火慢炖的权力,以才华或趣味做幌子,兑水、掺假。而毛尖的文字当中“节奏”这一美德贯彻始终,她像是手脚麻利的家庭主妇,统治着早晨和睡前,忙而不乱地一边收拾屋子一边用眼角余光盯紧磨磨蹭蹭的老公和孩子。这节奏感来自作者本身的自律,虽然看上去,用Kimi小朋友的话说:一点都不cool。凡评论,根底在贩卖观点,再深究,此处的“观”恐怕还是价值观的“观”。所以评论界好比菜市场,这个八毛一斤,那个两块一两。大家拼的是“不落俗套”,怕的是一不小心站队挨着“官”或“民”,前者显得骨头可疑,后者显得见识可疑。像毛尖这样公然维护广电总局英明神武的,除却从官家那儿领赏的作者之外,凤毛麟角。借用前些年有些俗滥的“常识说”,她的评论只是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头换面。毛尖不生产意见,她只是广场、菜场大妈们的搬运工。如此定论不是为了将这本集子降格为寻常巷陌贩夫走卒的牢骚辑录,在这点上毛尖和《舌尖》倒有牵强的联系:她们都乐于隐藏行动者的化腐朽为神奇,而将功劳全数归于材质的美好。在戏剧性的观点对立以及饭局段子的闪耀下,作者的精灵古怪借面目模糊的“有人说”而被完美掩盖,以致读者们目之所至都是语言的俏皮,忘却背后书写者炮制手段的高明。毛尖的“原罪”是她有意识地窝藏了学院训练、艰深阅读和对社会的严肃思考,借壳“才女”让风月和噱头之中暗藏杀机。《我们不懂电影》更像是街头斗嘴时以退为进的策略,“你懂,你们全家都懂!”得势,还不能饶人。有混搭的价值观则必有混血的文体,“冯小刚离李安差了一百个陆川”,在活泼粗糙的口语与细致紧张的评论语言之间的狭窄缝隙中,毛尖创造了她独特的文本呈现方式。《我们不懂电影》大约是此类方式的空前集结。读者大可将其视为流行文化的编年史,从长江漂猪到《唐顿庄园》,毛才女实则以学院身份在积极回应社会议题的挑战。如果考虑到当代学术生产已为专业分工的紧身衣牢牢束缚,那么作为作者的毛尖以四不像的姿态在探索公共写作的边际方面勇气可嘉。谁家的报纸都没有草原,但懂事的野马总能丰衣足食。行文将至结尾的时刻,我专门去视频网站上搜索毛老师的动态影像。在一堆湿漉漉、绿油油的茶叶广告之间,这个思想上的女流氓和书写上的变形金刚声音沙哑地点评上海书展。音容笑貌,处处妥帖,我嫉妒这样的作者,祝她为祖国健康灌水五十年。

好吧,其实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屌丝

By暖暖蓝田“对于她的文章,我私下讨论,经常会用两个词来形容:天赋与妒忌。对她而言,是天赋;对我而言,是妒忌。说到天赋,赞扬毛尖的人,顶天立地的人物,可以长长地排成一队:董桥、刘绍铭、郑树森、李欧梵、陈子善、陈村、孙甘露、小宝、唐诺、傅月庵……”看完俞晓群的《序:说毛尖》,我对毛尖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迫不及待翻开书就狼吞虎咽的读起来了。所以,未读其文,先敬其人。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此之前,对于毛尖,我一无所知。当然,在此之后,对于毛尖,虽不至于顶礼膜拜,但也是敬佩有加。书名《我们不懂电影》,当然,书中不仅说到电影电视剧,也说到热点新闻热点人物。看完书,我深刻体会到“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含义。开篇文章《生逢乱世》说:“多年以后,上海人准会想起2013年的春天:黄浦江上漂满了猪,鸡啊鸭啊没人敢碰,天上看不到鸽子,路上听不到鸟叫,三个作家先后死去,大学宿舍发生谋杀,然后,传来大地震的消息。”读起来仿佛有点《百年孤独》的味道,果然,紧接着,作者就说,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也是多么平常的现实。开了个好头,第一篇文章如此吸引我,我也就有了迫不及待要连续读下去读完全书的欲望。仿佛打开一盒新品种饼干,吃了第一块,嘿,味道不错,杠杠的,然后就想一口气把剩下饼干全部吃完,以满足口腹之欲。有时候,她毫不客气的将影视剧中的烂番茄狗血桥段拎出来摆在大家面前,给各位看官一饱眼福,然后一针见血,直言不讳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凶手是》里说:“看到我党地下工作者被奸人杀害,另外一地下工作者在他临终前赶到,我们都知道他会说:叛徒是……然后他声若游丝,然后他头一歪,然后活着的人说,老王,我们一定为你报仇。”这样的场景,连我这种看过屈指可数国产剧的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内心无比愤恨,他少说几个字不就可以了嘛!直接说出凶手名字不就行了,干嘛说加上“叛徒是”几个字!如此烂桥段在国产剧中比比皆是。比如宫斗剧或者古装苦情剧里永远有一个处处低眉顺眼时时逆来顺受,接受各方人物各种接二连三奇葩虐待打掉牙和血吞打脸也不吭不响的女包子,然后在她被虐待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男猪脚幡然醒悟,原来你忍受了这么多,原来她们这么多人一直在欺负你,然后力挺她,终于女包子从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改头换面翻身做了当家女主人。然后她大人大量不计前嫌,不思报复之前欺负她的人,不过老天有眼,虐待她的人最终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大都不会善终。有时候,她是愤愤不平的。说到张艺谋超生这个热点新闻事件,她说:“看到美人,老百姓合不拢嘴,张艺谋合不拢腿,但有关部门,只能管我们合不拢嘴的。”有时候,她是无可奈何的。说到王全安拍的《白鹿原》,因为太爱老婆,硬是把它拍成《田小娥传》,一切围绕田小娥开展,于是呼吁广电总局禁止导演拍老婆。有时候,她也是深情款款的。说到《忠犬八公的故事》,说日本人在东京涩谷车站给阿八塑了雕像,“汹涌人潮里,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是,当你暗夜行路,心头凉飕飕的时候,看到它,就是一种依靠。”大多数时候,她是犀利的。她说:“滕华涛的《失恋33天》就是给屌丝打打气,徐峥的《泰囧》就是给百姓逗逗乐,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给观众养养眼,而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让我们在乐过之后,追悼一下自己的青春。”好吧,《失恋33天》上映的时候, 我刚刚失恋不久,这部电影也是对当时的我起到了极大的心灵安抚作用,看来,其实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屌丝。

原来影评可以这样写

想了解一部影片,读影评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这是我在豆瓣看影评得出的结论。毛尖老师的《我们不懂电影》完全颠覆了我对影评的看法,原来影评可以这样写。她的身份也很让人羡慕,华东师大外语本科和中文硕士、香港大学博士、华东师大教授,而且还很年轻。她的文风我很喜欢,简练、犀利、一阵见血。《我们不懂电影》分为五辑,第一辑与时事热点相结合来评论中外电影,第二辑通过多部电影之间的对比来评论国内的电影,第三辑是英剧和美剧,第四辑是国内电视剧,第五辑是外国电影。英剧和美剧我追得少,书中评论的那几部基本上没看过。国内的电视剧很多我们根本不屑去看。没看过影片就来看毛尖老师的影评,多半是看不懂的。因为毛尖老师的影评跟普通的影评不一样,它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总结各路影片的异曲同工之处,又能自然而然地糅杂在一起来说。影评的标题也很有意思,很多文章光看标题根本就不知道评的是哪一部片子,比如《生逢乱世》、《岁月里的板蓝根》、《都是面粉》、《都是骗子》、《凶手是》、《副导演》、《能接受的和不能接受的》。把《忠犬八公的故事》与岁月里的板蓝根联系起来。十年前SARS大家疯抢板蓝根,十年后的H7N9还是板蓝根,禽流感又是板蓝根。老百姓知道板蓝根没什么用,但大家多多少少备了点板蓝根。板蓝根没有用,但人们拥有板蓝根便可心安。阿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在火车站没有意义一样,但它的故事对所有听过故事的人产生了意义。“东京涩谷车站,日本人给阿八塑了雕像,汹涌人潮里,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存在,但是,等你暗夜行路,心头凉飕飕的时候,看到它,就是一种依靠。”我也看过这部电影,却未曾深入去思考它和岁月里的板蓝根一样对我们意义重大。《凶手是》这篇不是针对一部影片的,而是评论影视剧中的“凶手是”现象。“和网友讨论电视剧中的烂番茄桥段,有一大半吐槽说,最恨的是,临死的人写下三个半字:凶,手,是,外加一撇。我马上想起《射雕英雄传》里的最大冤案。平时干脆利落的第四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尽力气不写凶手‘杨康’两个字,却写下四个半字:杀我者乃,加上一横一竖,随后吐血而亡。”这样的烂桥段,想必很多影视剧中都有。假期在家陪父母看了几部国产剧,其中有一部涉及到大老板被自己的女婿陷害,随着车子一起滚下山,被人发现后送到医院也是昏迷不醒的状态,好不容易有了苏醒的迹象,却是为了跟自己的女儿说“不可以想相信陈,陈……”重复了两遍也没有陈出是谁,最后还说“我手机里有,有……”有了半天也没有也有出什么东西来。然后一命呜呼了。可是想想看,没有这样的桥段,案情怎么会有悬疑,剧情又如何进展得下去呢?只是这种桥段用得太多了,大家都生厌了。同样的,毛尖老师还总结出:“反正,电视剧里最早出场的一对恋人,肯定没好结果。镜头里的女人在做针线活,一定会有‘哎哟’声。镜头里的男人一个趔趄,总能遇到女人嘴唇。男男女女没有兄妹关系,就会有人车祸有人失忆,关系和谐的时候,就会有误会,‘我再也不相信你了,不相信你了。’”还有请广电总局禁止导演拍老婆,建议一个明星多长时间之内只能演一次皇帝等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

面带猪相,心头嘹亮

赞美毛尖的人可以排成长长一队:董桥、刘绍铭、郑树森、李欧梵、陈子善、陈村、孙甘露……所以拿到毛尖新书《我们不懂电影》的时候是带着学习的心态去看的,看看人家怎么写评论。整个儿的阅读感受就是“欢乐”,坐着看坐着笑,躺着看躺着笑,车上看车上笑。 她黑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什么台词?什么喜剧?比起王朔冯小刚九十年代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差一万个甄嬛啊!”她黑影视人物:“早些年,古月演毛泽东,神似形似两手抓,但现在的毛主席呢?弄个大脑门发型,下巴点颗痣就出来了。出来也就出来了,还要和杨开慧整情调,玩雪花。虽说领袖也是人,卖萌也可以,单毛主席和周润发一样深情款款的样子,总让人以为是在看《上海滩》。”她也黑时事:“每个电视台都有一个类似‘社会与法’频道,这么多年,在各种‘拍案惊奇’中,我们看过无数草民走上不归路的可耻历程,摄像机对着他们拍拍拍,对着他们的老婆孩子拍拍拍,但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这些年,有张艺谋级别的管人被这样的拍拍拍吗?这些年,落马的大官人何其多,我们见过他们的老婆孩子吗?”我说“这姑娘真是吐得一口好槽”,后来才有朋友指点说看毛尖的评论重点就是各种吐槽,看她怎样切中要害给那些不正常的东西来点儿高级“黑”。这本书不仅仅是影评,涉及电影、电视剧以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虽然口口声声说着“我们不懂电影”,字里行间却离不开电影。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但是在毛尖的文字里,完全没有“姐看片儿无数”的卖弄,而是把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片子自然而然地穿插在评论中间。不使用学术术语,不引用枯燥理论,不掉书袋,不动辄某大师说……一切看似高深的跟“专业评论”沾边儿的东西,书里都没有。恐怕“专业人士”会带着鄙夷的神色说这样的评论土里土气,但正是这种接地气儿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哈哈大笑之余品出了那些想表达又表达不到点子上的东西。在毛尖为数不多的“夸赞文字”里,她借用《民兵葛二蛋》的台词夸奖了黄渤:“面带猪相,心头嘹亮。”这可能也是她文字的写照吧。书中收录的文字是时评,具有时效性。虽然是最近一年的文字,可是成书到手,看起来也略显过时。这是书籍出版周期长带来的遗憾。但是丝毫不影响读者跟着犀利文字重新审视那些人、那些事。

天生该吃这碗饭

最近有种趋势对于我来讲越来越明显,那就是我越来越难坐在电脑或者电视前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了,我总是会被各种外界的琐事和内心突然的想法打断,所以现在我想看电影只能去电影院,身体困在柔软的座椅里,思想沉在四周的黑暗中,方能心安理得地看完一个一百多分钟的故事。至于电视剧,那真是有心无力了,即使像《纸牌屋》这样故事精彩、播出方式很良心的电视剧,我也同样只看过前两集,而且看过两遍,每次看完都大呼过瘾,却不知为何,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和勇气去看第三集。想来想去,我最近完整看完的一部电视剧就是《老友记》了,不过当时那种极特殊的条件,今后恐怕再也无法复现了。所以我十分佩服本书的作者,佩服她有那么多的耐心、恒心和定力去看那么多的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剧,有的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过,说实话他看过的某些电影,我光看名字就知道自己未必有耐心看完,更何况一季等一年的美剧了,而我们的作者居然有这份定力一一看完,还能游刃有余地写下评论,真是令人佩服,看来有人天生是吃这碗饭的。作者十分古灵精怪、冰雪聪明,笔下嬉笑怒骂、指桑骂槐、明贬实褒亦或者相反,在她的笔下都是熟极而流,真性情没遮没拦地在纸上爆发,只是作者太过聪明了,读她的文字还真的小心,因为你不知道她哪一句是真的夸奖,哪一句又是贬损。我想那些被她在文章中提到的人、事、电影和电视剧们恐怕更是提心吊胆吧,即使表面上看来是赞美,也要再反复地读上几遍、确认上几番,方可以大致放心吧?娱乐圈中有这样一双眼睛和这样一支笔,我想是有趣而必要的,虽然有时娱乐上的事情大可不必太过认真,但是要让那些总是拿观众当傻X来看待和糊弄的从业者知道,有这么一双眼睛精力充沛地在背后盯着,有这样一支笔不知疲倦地伺候着,他们的2B想法和做法也许能收敛不少。

书如其名

图书馆借来的。很容易翻。在万象上读过毛尖女士的文章,很聪明俏皮,后来看到折扣书《非常罪非常美》也买了一本,集中一起读,没有在杂志上读的惊艳了。2015年上海书展等刘慈欣。是大刘参加江晓原的科幻电影影评的新书发布会,同时与会还有沈昌文俞晓群陆灏以及毛尖,她很知性很优雅的坐在一旁,说了几句谦虚的捧场话。现在读多了她的影评觉得她当时说的并不是谦虚,是实话,她的所谓影评文字真的离影评很远。就像她的这个书名,我们不懂电影,当然这是她聪明的地方,也许本意不是自嘲,我认为她的自谦也是自嘲。当然,谁又能说谁真懂呢!这本书布面精装,定价52。也就是她才能如此吧。不过是些新鲜时令口水文,只能是海豚出版社的公主待遇。看俞晓群给她写序,看很多人称赞过她,他们也是真心的赞美她吧?因为这样一个本该学贯中西的女学者,这样放下身段写这么活泼聪明的文字,而且有些地方还一针见血,也应该使这些电影外行同道惊艳了。我这么说有些刻薄呢,只是她这些时评剧评影评真的只有聪明俏皮,好像段子,一些影史普及。看着很痛快,但是看过就算了。

这么近,那么高

翻开《我们不懂电影》,不禁为过分精美而厚重的装帧感到惊讶。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并不赞同使用那么考究的绒面材质,这与毛尖的文字质感亦不太相印妥帖。毛尖的文字抓眼球,但不是精致繁花似锦的漂亮,相比封面设计,书的内里明显更接地气。俞晓群在《序》里写,“许多人评说,不要觉得毛尖文字放浪形骸,随心所欲,其实她举手投足,最有分寸。”此话确实集结了大家的智慧,精确地表达了毛尖的好。她的文字读着犀利但不至于令人不适,自我但不至于太过骄傲,粗粝地刚刚好,直指人心,有一种俗的美。读完《我们不懂电影》,最大的感受是熟悉和谐而毫无距离感。书里的杂文涉及的电影、剧集甚至是电视节目,足够汇聚成一个大拼盘,导演演员大牌云集,英剧美剧也入了局,配上时事新闻一同调侃,根本就是街头巷议的模样。但毛尖还是毛尖,不管写什么题材,表面读来似在极不经意地吐槽,读完想一想,确有一些味道。毛尖也谈文艺,不是高高在上地谈,而是从文艺中心把文艺消解了。虽偶尔蹦出“每个在岁月中交付过爱的人,都会在那一刻情不自禁。”这样诗意的解析,但更多时候则是类于在讨论《一代宗师》时,冷静地点出,“偷偷藏起一个”逐步“发展成王家卫的电影风格”,而“《旺角卡门》里的杯子真的是时候摔掉了。”或是直白地点出,《泰囧》拥有一种学徒的气质,“虽然一百年过去了,但关于电影,好像我们真的不懂。”,抑或是近乎调侃地总结”所谓镜头用老,姑娘十八变八十。“仔细想来,喜欢读毛尖的文字,源头便是这种气质,没有生僻的字眼,没有文艺”深刻“的表达,甚至没有太创新的观点,但是就有能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感觉,她说出了我们心里的话,然后,又高明了那么一点点,恰到好处,不被轻易发现的程度,让人不禁会心一笑。那高明的一点点,是毛尖巨大阅片量打的底子,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我们自己思考的迷雾,从此也因为这位女子,悄悄地散开了一点。话说回来,虽然喜欢毛尖,但读罢《我们不懂电影》,终究没有《非常罪,非常美》时的惊艳感,有些篇目也淡淡地划了过去。但愿可以这样理解,读了毛尖那么多年,我的品位又高了一点点。

我不看国产影视剧已多年——不仅仅是吐槽

我不看国产影视剧已多年——不仅仅是吐槽文/Sofia平心而论,我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那些文字、构思不及我的人的作品,我是不屑于观赏阅读的。所以,话外音是——我是真心觉得毛尖的文字可以甩我几条街的。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于对情节构思的挑剔,我不看国产影视剧已有多年,间或的例外就是那些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出演的影视剧——事实上,这看的已经是人而不是剧。你想想,如果一部影视剧,你刚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局,你听了上句台词就能一字不差地给说出下句台词,若不是为着看人(尤其是帅哥美女)的缘故,这样的影视剧,你还愿意看吗?国内的这些编剧像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模式:主人翁的命运非得一波三折,受尽误解和磨难,而后才能苦尽甘来;又不是历史人物传记,寻常百姓的日子更多的是细水长流、时间见功。情侣之间也不会是寻常儿女般水到渠成的现世安稳,非得误会频频,最终干戈化解之际,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当时已惘然。两个正面的人物之间若是有什么世仇或者恩怨,那一定是有误会;难道一个人非得是红到底或者黑到底吗?人性复杂,有时难免成灰。更别提什么掉下悬崖或者跌落深渊之后肯定能有奇遇,武林里武功最好的男子肯定会和江湖上最美的女子一见钟情、情愫暗生,偏偏二人之间又有着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的老桥段了。真难为毛尖能够如此不离不弃地看了这么多年的国产影视剧。当然,毛尖有时也会有怨气,否则,她不会说看国产影视剧不如去看球,起码球赛没有固定的剧本,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情节会是什么。一本《我们不懂电影》看下来,会觉得,较之于国产影视剧,毛尖更欣赏英美的影视作品。这倒不是因为网上流传的那个桥段——说国产影视作品除了家长里短、便是婆婆媳妇大斗法、正室小三诛仙忙,美剧英剧则让人涨姿势。毛尖对影视作品的分析,已经不仅仅从立意的角度,更多的则是从技术的角度。毛尖也会赞《甄嬛传》,因为《甄嬛传》在后期制作上注意到了细节。毛尖批青春革/命剧,因为这些影视剧是偶像派演员打着革/命的幌子在谈恋爱。毛尖批历史剧,因为这些本该写实的历史剧反而玩起了创意,曹操会和貂蝉的女儿谈恋爱。毛尖批导演拍老婆,完全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指导思想,整部剧全成为导演老婆一个人的秀场。……有人说,毛尖是在吐槽。起初,我也觉得毛尖是在吐槽,虽然她的吐槽风趣幽默更兼犀利睿智。但是,在读完《没见过》一文之后,我顿时理解毛尖了。我人生之中的第一篇书评是对车前子的《茶饭思》的批判。车前子在书中说,苏北女人产后要吃红糖水泡茶馓,以为大补。而且车前子2005年的文章中还使用“淮阴”这个地理行政名词。先生,您在写文时有点儿责任心好么?查查资料再动笔,可以么?而且,您out了,您知道吗?所以,我深深地明白了毛尖在《没见过》一文中对《向东是大海》这部电视剧的激烈批评。爱之深,才责之切。正因为毛尖对家乡宁波的一篇赤子之爱,她才见不得电视剧中对宁波人物的失真演绎。同样,毛尖的《我们不懂电影》一书,亦非单纯地吐槽批判,其背后更是对中国影视作品的深深地热爱和期望,何时,我们的影视作品也能笑傲全球?


 我们不懂电影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