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俄罗斯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212060251
作者:[美]苏珊•谢尔曼
页数:375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但凡你想独霸一整个头等包厢,那你就得预订下包厢里全部的四张席位。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最近几个月以来,波塔·洛基斯一直对这趟长途旅行充满了担忧,一想到所有的细枝末节,她就感到痛苦极了。不过,在她动身离开莫斯科的那个清晨,酒店前厅的桌子上会放着四张专门为她准备的头等包厢的车票,在某种程度上这几张车票会给她带来一些慰藉。 波塔从左面走下大理石楼梯,下楼的时候她一向都会选择左面的通道。高高的天花板下回荡着她的脚步声,她的手滑过楼梯扶手上雕刻的莲花。在莫斯科这座城市里还有另外一所宅邸也有着同样的前厅,那个前厅还有埃及石柱,每一个柱头上都立着一座无与伦比的彩色狮身人面像。除了这两个前厅外,波塔不清楚全俄罗斯是否还能找出第三个那样的前厅,不过她觉得不太可能。尽管她并不是那个前厅的设计师,也没有参与施工,那座前厅更不属于她,不过好歹她曾经就住在那座房子里。对出租车司机和新结识的朋友,波塔给他们留下的地址永远都是那座房子的地址,每当朋友刚刚来到莫斯科的时候,波塔也永远都等在那个前厅里迎接着他们。这一切都令波塔感到心满意足。 天色尚早,前天夜里聚会遗留下来的煎饼味、熏鲟鱼味和雪茄味仍旧弥漫在房间里。墙角里的椅子背后还有一只玻璃酒杯,另一只则摆在窗台上,地板上散乱地落着几根鸵鸟毛。琥珀色的桌子上摆着一丛凌乱不堪的兰花,就在那束兰花下躺着一个奶油色的信封,里面装着四张头等车厢的车票,以及一张简短的字条,上面写着一路平安之类的祝福。另外,信封里还附上了两百卢布。字条是罗莎·迪福多芙娜写的,她是马尔基尔家族的掌门人,对波塔而言,除了生养自己的母亲之外,她就是真正的母亲。波塔甚至没有指望过对方能给自己哪怕五十卢布。 马车夫穿着跟绿色酒瓶同样颜色的长袖上衣,腰上还束着腰带。他拉开前厅的大门,对波塔说行李已经全部装上马车,马车也已经准备就绪了。波塔道了声谢,然后拿起桌上的信封,将其装进了自己的随身手提箱里。等马车夫离去后,她又对着挂在桌子上方的镜子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帽子。这身穿着从来都万无一失,不仅颜色同她的肤色非常和谐,而且裙子就像蜡一样贴伏在她的身上。她又看了看后背,以确保腰带没有打弯,然后再抖抖裙摆上的荷叶边。波塔始终坚持着一套着装原则,领子上不能有额外的线条,只能穿鲸骨绸缎衬裙,衬裙上必须装饰有蕾丝花边,而且衬裙绝对不能出现皱褶,此外,紧身胸衣的正面必须挺括。她常常需要一刻钟才能戴好手套,因为手套的尺寸太精确了。 走下楼梯,波塔见到了马车夫,对方已经拉开了车厢的门。马车夫接过波塔的手提箱,将其放在了车厢里的座位上,然后托着波塔的手肘,扶着她钻进了车厢。车厢里闻起来有一股孟德尔·阿法纳斯特洛维奇常用的莱姆剃须香皂的气息,以及他的贴身男仆最常用的鞋油的气味。座椅上铺着皮垫子,一边还摆放着一条叠得整整齐齐的护膝皮毯,地板上随意地摊着一张报纸。波塔沿着骑缝线把报纸重新叠好,压平四角,然后将报纸放在了自己的腿上。坐火车的时候可以用这份报纸来打发时间了。

前言

高台上的女孩直勾勾地盯着自己面前拉紧的钢索。她年纪不大,也就不过十四岁的样子,可是身上那件紧绷绷的芭蕾裙却分明勾勒出一个成年女人的身体。女孩腿上那条粉红色的紧身裤看上去脏兮兮的,而且膝盖上已经蓬松得起了泡。她的头上还套着一项花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过也都是硬纸板做的。罩在外面的薄纱裙已经有了好几个破洞,原本缀在裙摆上的小亮片都落到了紧身裤和拖鞋上。高台下,正对着女孩的位置上站着她的母亲,那个女人抓着手摇风琴的手柄,正从一首流行歌曲摇到下一首。    “丫头,该开始了。大伙儿都等着你呢。”母亲冲女孩大喊了一声。    今天是赶集的日子,空气里弥散着腐烂的水果和粪肥的气息,还有驮马的汗臭味。披着方格披肩的犹太主妇们在小摊小贩中间来来回回地兜着圈子,手里牢牢攥着的披肩让她们看上去还是一副过冬的模样。旧衣服贩子跟前围着一群女人,她们都往自己身上套着破破烂烂的旧衣服。摊子上挂着一面不大的镜子,要是女人们对镜子里的形象还比较满意的话,那她们就会留下那件衣服。不过显然还是得先压压价才能决定要不要出手。    女孩望着在台下站定的人群,吸了一口气,然后一边伸展双臂,一边踩在了钢丝上。她站在钢丝上,一直等到钢丝停止了颤动才又小心翼翼地向前迈了一步。不过站在人群后排的一个男孩并没有被紧张的气氛糊弄过去,他清楚女孩这副战战兢兢的样子不过是在表演罢了。之前去上学的时候他就已经见识过了,他知道女孩只是用惊恐来博取观众的同情而已。要不了多久,等技巧的难度逐渐增强的时候,她就会显得越来越有底气,收场的时候还会来上一个完美的倒立,到最后,她会在钢索上稳稳当当地劈个叉,同时心满意足地高举起两只胳膊。    男孩知道自己不该停下脚步。几乎一个小时前就放学了,这会儿他应该待在黑土俱乐部里。那家台球馆位于犹太小镇的边上,每到夏天,镇子里就挤满了日托米尔的军官。他到黑土是去下象棋的,而且他还不能让那些把赌注都押在他身上的看客们失望。大伙儿可都管他叫“神奇小子”呢。    没有人清楚男孩究竟有多大的能耐,总而言之,他向来都能既保证赔率对大家充满诱惑,而且还不会让对手望而却步。事实上,放眼整个镇子,只有一个人能真正地打败他,那个人就是他的父亲,至于其他的对手,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不过每次他总是赢得非常令人信服。要做到这一点,至关重要的诀窍就是让观众意识到他也会出现失误,他只是一介凡夫俗子而已,不过他绝对不会这样看待自己。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几乎无所不能,唯一无法做到的就是谦卑。尽管如此,他还是把自己的骄傲掩藏得严严实实,他明白倘若不然自己就会惹上大麻烦,正如母亲常说的那样,“韬光养晦”非常重要,姐姐给家里发来的一封信里提到过美国话里也有同样的词语。姐姐在从威斯康星的赖斯莱克发来的信里说:“在美国,你不需要韬光养晦,在这儿,你尽可以大胆地挺身而出。”    “挺身而出”,又一句美国式的成语。可是从小俄罗斯看过去,威斯康星的莱斯湖城远在天边。“在定居点,低调一点儿无伤大雅,”母亲总是这样提醒他。她会操着一口意第绪语的大白话说:“聪明人一步一个脚印,糊涂蛋脚上踩着风火轮。”    女孩晃晃悠悠地来回迈着碎步,不过她的步伐变得越来越优雅,整个人也越来越自信了起来。终于,她向后伸展了一条腿,凭空定格在了这个高难度的动作上。观众纷纷鼓起了学,有几个农村青年嗷嗷地叫了起来,一边还打着口哨。突然,女孩失去了平衡,大伙儿顿时倒抽一口凉气,谁都无法相信眼前的这一幕。随即,女孩又站稳了身子,众人也跟着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男孩知道这种一惊一乍同样也是女孩故作的表演。    即将收尾时女孩又稳稳当当地打了一个倒立,两只手牢牢地攥着钢索,两条腿直绷绷地朝空中举了起来。这时,观众都朝前拥了过去,大家都想瞧个仔细。有人推了一把缠着绳子的绞盘,结果自己绊倒在鞋贩子身上,鞋贩子随即又踉踉跄跄地撞在了一个农夫身上。年轻的农夫进城是来给自己的镰刀配个把儿的,正吃着肉馅饼就被人这么撞了一下,馅饼一下糊在了他的衬衣上。那件衬衣可是他的母亲一针一线地在上面绣了命名日的圣徒名字的。如今出了这种状况,年轻人便把怒气一股脑儿地发泄在了鞋贩子身上。农夫骂骂咧咧地诅咒着小贩,可怜的小贩被吓得手足无措,呆呆地站在一旁,可是他的那副可怜相却让农夫更加恼火了。骂了没多会儿工夫,农夫就抄起新买的镰刀把儿,对着卖鞋的犹太人砸了下去。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衬衣上糊的肉汁里又混入了这个犹太人的鲜血。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试图出手帮一把鞋贩子,可是他们都被其他农夫打得缩了回去,人群中只听得到嘶喊声和尖叫声。男孩看不到前面的状况,他拼命推搡着挡在身前的人群,想挤到前面去,可是人太多了。等人群开始散开后,男孩终于看到了鞋贩子。他带来卖的鞋依然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而他自己则躺在了血泊中。他的几个孩子就站在一旁,谁都没有流泪,他们只是看着母亲对着父亲的尸体抽噎着。镇子里的女人围在寡妇的身边,好话说尽,试图劝她离去,可是她更愿意坐在马路中间,前仰后合地晃悠着身子。    当天下午,农夫派人给小镇发来了最后通牒——最迟第二天早上缴纳五千卢布,否则就等着大屠杀好了。听到这个消息,女人们都慌了手脚,纷纷牵着孩子跑回了家,店铺老板们也都给窗户装上挡板,上好门闩,镇子里的男人们凑在志愿消防局里商讨起对策来。消防局就设在肉店的阁楼里,一头凑凑合合地摆着一个小台子,另一头堆着一摞木头折叠椅。在裸露的屋梁下,大伙都各自摩挲着胡子,一边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一边徒劳地琢磨着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的镇子。    男孩坐在后排的凳子上打量着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是镇长,现在正在主持会议,看上去还是跟往日一样镇定。在镇长的允许下,屠夫首先开了腔,然后是挑水工,随后每个人都陆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始至终镇长都没有插过一句话。    “要我说咱们就该拼了,”扬科尔·施耐德说道,铁匠的炮仗脾气远近闻名,“咱们有的是人,而且也都不是孬种。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知道咱们的厉害。”    “可是他们有枪啊,咱们可没有。就算有,咱们也不知道怎么使那些玩意儿。”镇上的医生米哈伊尔洛维奇说道。    “需要知道个鬼!”扬科尔有些恼怒了,“直接朝着他们开火不就得了。”    面包师想要把军队叫来,可是挑水工却不屑地将他耻笑了一番,天下人都清楚就连举手之劳军方都不会帮犹太人的。谷物商捐出一百卢布,希望能避免这场灾难。其他人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捐了五个或者十个卢布。    夜幕渐渐降临,大伙儿点起了煤油灯,男孩越来越不耐烦了,他希望父亲赶紧宣布他的计划。他清楚自己的父亲肯定是胸有成竹的。跟他下棋的风格一样,他这一辈子一向都很镇静耐心,总是不惜花上很长时间执行既定的计划,以确保万无一失。男孩坚信这次的危机也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然而,男孩不知道此时此刻广场上已经聚集起了至少二十个当地的农夫,他们推着小车,上面装满了空空如也的土豆麻袋。他们一心指望着能从犹太人的商铺或者家里大捞一笔。    除了这伙儿人,广场上还聚集着其他一些人,他们挤在人群中,在夜色中斜靠着各处房舍的墙壁,一个劲儿地跟别人唠叨犹太佬如何靠剥削辛苦劳作的农民发家致富,犹太佬如何欺骗农民,而且还让农民毫不知情,犹太佬又是如何榨干农民,而且还在背地里嘲笑他们。这些人自己并不是农夫,他们来自北方,是合作社的工人,人们管他们叫“大俄罗斯人”。他们戴着大檐帽,灰色的短上衣上扎着皮带,外面套着黑色的皮夹克,腰上挎着刀。他们都是“俄罗斯人民联盟”的人,全俄罗斯的人都管他们叫“黑色百人团”。他们是专程来组织实施大屠杀的。    终于,农夫们对这伙儿人失去了耐心,他们自己聊了起来,一边还打着扑克牌,把一瓶伏特加传来传去,很快那瓶酒就被喝光了。农夫们还想继续喝酒,可是所有的小酒馆都是犹太人在经营,而现在所有的酒馆都锁上了门。有人大喊了一声:“车尔尼·格里扎!”周围的人异口同声地号叫了起来。人们纷纷急不可耐地站起身,看上去就像翻滚的波涛。兴奋不安,同时又充满热望的人们沿着大街朝台球馆挺进了。    台球馆的老板约瑟夫·鲍克瑟跟他的两个儿子瞧见暴乱的人群朝自己走来,他们三个人挡在仓库前,冲着人群喊叫着,让他们滚开。然而,等到暴民挥舞起大棒、手枪和刀威胁他们的时候,约瑟夫·鲍克瑟也只能吩咐儿子闪到一旁,然后他自己打开了仓库的大门。    除了抱在怀里的伏特加,暴民们把带来的口袋也装满了,随后他们又蜂拥到了其他几条街道里。奥斯塔普·舍甫琴科带着三个儿子扯掉了杂货铺的百叶窗,然后又用耙子的手柄砸烂了窗户。从断口参差不齐的玻璃窗跳进了商店之后他发现商店里堆满了一货架又一货架的大衣、厚底靴、皮帽子,还有工作手套,眼前的一切都是他过去梦寐以求,然而却没钱购买的东西。他大呼小叫地让三个儿子把眼前的一切全都装进土豆袋子里。    在一片漆黑的五金店里,店老板施洛梅·拉扎瑟瑟发抖地躲在挂着百叶窗的窗户后。这些年来,他知道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他花了一笔钱,给崭新的百叶窗安装上了铁栅栏。此外,只要是列维·伊斯雷尔拉比…说的话,他就当是真理,这位拉比可是充满神奇的力量。拉比曾经赐福给伊斯雷尔的祷告披肩,他还对伊斯雷尔说那条披肩可以护佑伊斯雷尔,使他免受哥萨克骑兵的伤害。等听到百叶窗被农夫的斧头劈开时,伊斯雷尔举着斧头冲了出来,迎头冲到了暴徒们的面前。暴徒们将他围了起来,有人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力一砍便砍掉了伊斯雷尔的右臂。“砰”的一声,伊斯雷尔手里的斧头砸在了地板上,同时坠落的还有他的几乎一整只手臂和手。他躺在地板上,血流尽的时候他便死去了,临死前他唯一想到的就只有躲在楼上的妻子和三个女儿,她们就藏在各自的床底下。    刚一听到有人惨遭屠杀时发出的号叫声,聚在志愿消防局里的男人们便吵吵嚷嚷争先恐后地冲下了狭窄的楼梯,大家都慌乱地不知所措了,能想到的事情就只是赶紧去找自己的家人。就在大伙儿冲出消防局的时候,男孩的父亲对男孩说:“就待在我身边,别跑远。”    在消防局外,人们在街上四散逃窜着,女人们紧紧地搂着自己的孩子,一路嘶喊着。枪火声接连不断,其间还夹杂着稀里哗啦的玻璃碎裂声。男孩看到一个农夫从犹大·奥特曼家二楼窗户里丢出来一个婴儿,那个小宝宝还在声嘶力竭地哭喊着。男孩又看到从街拐角那里的犹太教堂里冲出来几个人,他们从宽阔的台阶上跑了下来,每个人都拎着半满的口袋。其中一个人是男孩的中学同级同学,塔德乌什·扎瓦季基,他拎着一顶花冠和一柄银烛台。就着路灯黯淡的灯光,男孩看到对方也直视着自己。对方的脸上泛起一阵淡淡的愧色,不过转瞬之间他眼里的光芒就熄灭了,随即便丢下男孩跑走了。    在面包店门口,男孩跟父亲看到面包师夫妇俩的尸体都已经被打烂了。老面包师的头颅上被砸出了窟窿,他的老婆仰面朝天,一只眼睛不见了,只留下血淋淋黑糊糊的眼眶。看到这幅景象,男孩的两条腿哆嗦了起来,胃里也翻江倒海地翻腾着。他目瞪口呆地盯着面包师老婆脸上的窟窿,那里原本应该有只眼珠。男孩扭过头,口区吐了起来。父亲拽着男孩,把他拖到了门道的阴影地里。父亲用胳膊揽着男孩的双肩,想要护住自己的孩子。他对男孩说:“听着。咱们要找到你母亲,然后赶去树林里。我知道一个地方。咱们会平安无事的。不过,我需要你……你明白吗?今天晚上,我需要你。”    男孩用手背擦掉了挂在嘴角的呕吐物,然后转头看着父亲的眼睛,他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假装出来的坚忍。“好的,爸爸。”他只回答了这么一句。    还没走出十来步男孩就听到了枪声,这一次枪声更近了,或许就在下一条小巷子里。他跟父亲继续跑着,一路上不断地藏身在各家门道的阴影地里。他们只能仰仗着这些阴影地,寄希望于夜色和自己对各条街巷、门道,还有各家地下室的熟悉,好让自己有所掩蔽。一头山羊跑了过去,身体的一侧鲜血淋漓。它在街头夺路狂奔的时候肿胀的乳房在它的身体下疯狂地甩动着。人行道边的阴沟里躺着一顶硬纸板做的花冠,脏兮兮的头冠已经被碾碎了。街道另一头,四五个农民横在路中间,他们朝父子俩迎面走了过来。那群人狂喊乱叫地唱着歌,歌声很刺耳。在他们的身后还跟着一个掉了队的同伙,那个家伙一边往自己的嘴里灌着伏特加,一边举着手枪朝两旁的窗玻璃开着火。一匣子弹打完之后他在街头蹲了下来,重又装了一匣。    为了躲开这伙暴徒,男孩的父亲强行推开了耶索华家的窗户,翻进了屋里。男孩也紧随其后翻了进来,落在了屋内的地板上。看到自家的前厅里凭空冒出来两个人,老太太不由得尖叫了起来,随即就转身向后面跑去。男孩和父亲撵上了老太太,他俩看到老人家在厨房里站定了,挥舞着一把砍肉的大刀,一绺绺稀稀拉拉的灰发在她的脑袋上倒竖了起来。她用意第绪语尖叫着:“滚!滚!要不然我就宰了你们!”    “琴科,”男孩的父亲虽然恼怒,但是他还是压低声音,试图让老太太安静下来,“是我。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别喊了!”    老太婆不再喊叫了。她直勾勾地盯着父子俩,突然哭了起来。她跪倒在地上,一边抽噎着,一边继续用意第绪语说:“啊,世界末日f他们要来了。哥萨克要来了!”    “安静点儿,琴科。你这样嚷嚷也无济于事。”    “我不想死。”    “那就别嚷嚷了,老太婆。”    男孩的父亲走到窗边,他看了看房子背后的小巷子。巷子里一片漆黑,空无一人。父亲满意地强行推开窗户,然后把脑袋探了出去,好仔细看看四周的状况。    “你们这是要去哪儿?”哭哭啼啼的老太婆拼命从地上站起了身。    “我们不能待在这儿。我俩得回家。”    “不!”老太婆喊叫了起来,她牢牢地攥着对方的衣袖,“你们不能把我一个人扔在这里。你们得把我也带上。”    “那就闭嘴!”父亲一边说,一边掰开了老太婆的手,“你想把他们全都招来,害得咱们一起完蛋?就待在这儿,把灯都熄了,不要出声。他们不会找上你的。你只是个老太婆,没有什么好偷的。”    然而,对方并没有感到宽慰,就在男孩的父亲已经将一条腿挂在了窗沿上正要跳到窗外时,她仍旧不住地哀求他不要丢下她一个人在这座房子里。正要跟着父亲跳出窗外的时候男孩听到小巷另一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儿子,待在屋里。蹲下,让她别出声。不管出了什么事儿都不要动。明白吗?”男孩儿点了点头,好让父亲相信自己听明白了。    脚步声越来越清晰,中间还夹杂着手鼓声。夜色中传来一个沙哑的声音,声音中还透着一股醉醺醺的味道:“嘿!谁啊?犹太佬?嘿!亚沙,我发现了一个犹太佬。”是两个喝醉了的农夫,其中一个人手里拿着一只手鼓,另外一个人扛着一麻袋锅碗瓢盆。    透过破破烂烂的窗帘男孩偷偷地望着窗外,他看到那两个人在围着自己的父亲兜圈子。他们轻轻地搡了一把男孩的父亲,又用手鼓捣了他一下。“不是犹太佬,你这头蠢驴。是一位长官。嘿,阁下,想跟我们一起开心开心吗?”    男孩的父亲摇了摇头,推开了对方递过来的伏特加,可是对方仍不罢休。等到父亲再一次推开对方的酒瓶后,其中块头较大,拿着手鼓的家伙一把揪住了父亲的脑袋。大块头牢牢地攥着父亲的脑袋,好让另一个家伙撬开父亲的嘴,把伏特加给父亲灌了下去。    男孩气喘吁吁地瘫倒在窗台下,他又感到了一阵呕吐的冲动。琴科家的这个房间就像活物似的一张一缩地变幻着,男孩的心也随之猛烈地撞击着胸膛。就在一瞬间,他感觉到一股热乎乎的尿喷了出来,眼泪也顺颊而下。他的眼睛又盯在了地板上闪闪发亮的剁肉刀上,寡妇耶索华正五体投地地趴在那把刀的旁边。耶索华把刀推到了一旁,然后举起一根手指压在了自己的嘴唇上。男孩没有争辩,他的两只手软塌塌地耷拉在身体两侧,两条腿也帮不上什么忙,只是他的目光依然牢牢地盯在暗    ,淡无光的刀柄上。    屋外,一只酒瓶在墙上撞碎了。那两个男人争执了起来,他们不清楚该去哪里才能找到更多的伏特加。男孩又看了看窗外,他看到那两个人拽着他的父亲走远了,他们边走边用手鼓敲打着节奏。他们渐渐消失在黑黢黢的小巷子里,男孩觉得自己看到父亲回头看了他一眼,只有那么一眼。随后,那两个人就推推搡搡地把父亲推到了大街上。

名人推荐

《小俄罗斯》将生存、失去、爱、忠诚、家庭、宗教、种族主义与战争等主题尽收于书中。 ——维多利亚·帕特森,著有《空荡荡的天国》 书中充满了犹太风情,展现出在遭受着难以想象的损害时人性所能散发出的永恒光芒。 ——伊利耶·鲁比,著有《树之语》 她经历了沙皇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在经历这一切的时候她仅有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坚毅和魅力。 ——阿德里亚娜·夏普,著有《玛蒂尔达·克舍辛斯娅最真实的回忆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战争改变了一名俄罗斯女性及其家人的生活轨迹,这部作品对战争对于个体的影响力做出了史诗般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从对战争的破坏性所作的冷酷描写,到对反犹太主义做出的无情叙述,再到交织在其间的炽热爱情……本书不啻为一场令人着迷的阅读体验。    ——《书单》    《小俄罗斯》将生存、失去、爱、忠诚、家庭、宗教、种族主义与战争等主题尽收于书中。    ——维多利亚·帕特森,著有《空荡荡的天国》    书中充满了犹太风情,展现出在遭受着难以想象的损害时人性所能散发出的永恒光芒。    ——伊利耶·鲁比,著有《树之语》    她经历了沙皇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在经历这一切的时候她仅有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坚毅和魅力。    ——阿德里亚娜·夏普,著有《玛蒂尔达·克舍辛斯娅最真实的回忆录》

内容概要

苏珊•谢尔曼,曾出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惠蒂尔市学院艺术系主任,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就曾读于该校。谢尔曼女士同时还是《天才魔女》少儿系列节目的创始人之一,该剧为迪斯尼频道有史以来推出的最为成功的电视节目之一。《小俄罗斯》一书是谢尔曼女士的小说处女作。
徐海幈,女,自由翻 译,兰州人。八年前在多家周刊做记者,在国内所学专业为新闻传播学。最近三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修完两个硕士项目:亚洲研究和影视制片。在西藏深居多年,崇尚原始生活,现居尼泊尔。

书籍目录

序言 1897 年5 月
第一章 从莫斯科来的淑女
1903 年9 月
1904 年9 月
1904 年11 月
1905 年3 月
1905 年7 月
第二章 小麦商的妻子
1913 年12 月
1913 年12 月
1913 年12 月
1914 年1 月
1914 年1 月
1914 年5 月
第三章 犹太用人
1914 年8 月
1915 年1 月
1916 年3 月
1918 年3 月
1919 年12 月
第四章 波兰蛇头
1919 年12 月
1919 年12 月
1920 年3 月
1920 年3 月
1920 年3 月
尾声 1921 年5 月

编辑推荐

《小俄罗斯:一个犹太女人的生死命运书》将生存、失去、爱、忠诚、家庭、宗教、种族主义与战争等主题尽收于书中。书中充满了犹太风情,展现出在遭受着难以想象的损害时人性所能散发出的永恒光芒。

作者简介

一个犹太女人的生死命运书
--------------------------------------
虹影推荐作品
--------------------------------------
没人愿意经历悲剧命运,
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
因为我们不得不成长。
--------------------------------------
倘若《飘》和《卢布林的魔术师》有 一个孩子的话,那它一定是《小俄罗斯》。
-------------------------- ------------
【内容简介】
波塔一直沉湎于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中,当年她住在莫斯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生命中无处不是沙龙、舞会以及上流社会各式各样的华服。同过去相比,而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如今,她只是莫斯尼这个犹太小镇上杂货店老板的女儿。然而,一位神秘莫测、教养良好的小麦商走进了杂货店,波塔的生活从此被改变了。波塔恋爱了,但是她并不清楚自己的爱人加入了犹太工人总同盟,长期以来他都在为犹太小镇偷运枪支弹药,以帮助犹太人防御遍及小俄罗斯各个村镇的种族大屠杀。
波塔在小麦主产区切尔卡瑟结婚,从此便定居在此,婚后的生活让她重温着当年在莫斯科享受过的奢华生活。然而,走私武器终究还是出了岔子,波塔的丈夫不得不逃往美国,而波塔则做出了毫无意义而且愚蠢至极的决定——她要带着两个孩子留下来,继续享受眼前的锦衣玉食。战争爆发了,波塔失去了一切。为了生存,为了孩子们的生命,她不得不另谋生路。
--------------------------------------
【国外评论】
战争改变了一名俄罗斯女性及其家人的生活轨迹,这部作品对战争对于个体的影响力做出了史诗般的叙述。
——《出版人周刊》
从对战争的破坏性所作的冷酷描写,到对反犹太主义做出的无情叙述,再到交织在其间的炽热爱情……本书不啻为一场令人着迷的阅读体验。
——《书单》
《小俄罗斯》将生存、失去、爱、忠诚、家庭、宗教、种族主义与战争等主题尽收于书中。
——维多利亚•帕特森,著有《空荡荡的天国》
书中充满了犹太风情,展现出在遭受着难以想象的损害时人性所能散发出的永恒光芒。
——伊利耶•鲁比,著有《树之语》
她经历了沙皇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在经历这一切的时候她仅有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坚毅和魅力。
——阿德里亚娜•夏普,著有《玛蒂尔达•克舍辛斯娅最真实的回忆录》
--------------------------------------
上下翻飞的经幡让大树充满了生命力,
人们来这里挂上经幡是为了孩子、丈夫和双亲,
还有的人是为了好运,
或者只是因为生命仍在继续;
它们就像落在树枝上的蝴蝶,
随时会拍打着翅膀飞向天空,
帮逝者,帮仍旧活在这个世上却在为逝者哀伤的人捎着口信。


 小俄罗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没有人能透过命运的迷雾看到生命的终点没有人能透过命运的迷雾看到生命的终点,没有人。当我们站立在起点之时,会对未来充满绮丽的想象。比如少年时代的赫谢尔,比如芳华年岁的波塔。赫谢尔从小就是一个特别聪慧的少年,当他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仅仅十四岁。他的聪慧一方面是天生的智慧——他棋艺非凡,在小镇堪称不败,除了父亲没人能够真正赢过他。他同时拥有一种更为宝贵的聪慧——世故通透,像只狡黠的小狐狸。他靠赌棋赢钱,却从没给人以不败的印象,总是赢的战战兢兢,永远能激起下一个挑战者的兴趣。少年赫谢尔踌躇满志,他对自己的智慧自信,不屑谦虚,他坚信自己的道路坦荡恢弘,没想过何谓苦难与悲伤。命运很快就教会了他一切。一群农民冲进了小镇开始大屠杀,那个死亡之夜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赫谢尔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冷彻骨髓的恐怖。那一夜,他失去了亲爱的父亲。赫谢尔聪慧基因的来源,父亲,小镇上唯一能真正赢过他的人。这位聪明勇敢的父亲装作醉酒的暴民掩护了儿子,自己失去了性命。赫谢尔站在命运的起跑线上就跌了一个大跟头,一切都不是他的错,冲进犹太小镇的暴民改变了他的命运。遭遇这种坏运气的还有女主人公波塔,某种程度上讲,波塔的情况比赫谢尔更糟糕,她是从命运的顶点上被人一脚踢下去的,甚至没有挣扎的机会。波塔的出场矜持而华丽,她坐火车走在回乡路上。与一般乘客不同的是,为了旅程舒适,她买下了一个头等包厢所有的票。她服饰华贵,举止优雅,所有人都会以为她是大家闺秀,那位因为没有座位而鲁莽进入包厢的粗鲁夫人也是。通过攀谈,那位夫人对波塔肃然起敬——原来这位慷慨与她分享包厢的小姐是糖业大王的亲戚。夫人热情的探问是否可以去糖业大王家作客,波塔不动声色地应允了。此时,她至少还以为自己可以完成一次对小人物的敷衍招待的。是的,她不是糖业巨头的什么像样的亲戚,她能住在糖业巨头家,只因为那家千金需要一位玩伴。波塔家因为和这贵人家有些远亲,幸运入选,同小姐接受同样高等的教育,享受同样奢华的生活。波塔是聪明的女子,她小心的掩饰自己的出身——被人瞧不起的“小俄罗斯”人,她用知识、品味和智慧妆点自己。她毕竟只是孩子,还太天真。她认为朝夕相处,富豪家会把她当家人,可惜当千金小姐长大成人不需要玩伴之后,她就被打发回了老家。没有预告,没有征兆,波塔到了家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似乎,她注定就要与高雅的香水味挥别,与洋葱菜汤的味道纠缠一辈子。显然,在故事初始,赫谢尔和波塔的生活道路没有任何交叉。如果非要给他们找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犹太人。一切悲剧源于这烙印般抹不去的称呼。小说名叫《小俄罗斯》,所谓小俄罗斯就是指乌克兰。在大俄罗斯人眼中,小俄罗斯盛产小偷酒鬼和骗子,是肮脏不堪的地方。那么,小俄罗斯的犹太人,简直就是低贱中的低贱者。这本小说的时间轴贯穿一战,当时俄罗斯的民族关系复杂而糟糕。故事开篇那场让赫谢尔失去父亲的暴乱,给全书奠定了恐怖痛苦的基调,让人很难想象,做出那等残忍事情的是一些普通农民!而事件的导火索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仅仅是一只肉馅饼!一个卖鞋的犹太人不小心撞上了进城的年轻农民,农民正在吃肉馅饼,馅饼弄脏了他的新衬衣。简简单单一件小事引发了可怕的后果,农民不但活活打死了鞋贩子,还发出通牒,要么交五千卢布,要么等待大屠杀!荒诞的岁月,多么荒诞的故事都可能发生在恐怖之夜失去了父亲的少年赫谢尔,再次登场已经是一位小麦商了。聪明人,尤其是一个懂人情世故的聪明人在哪里混的都不会差,赫谢尔血液里的犹太人基因让他成了一名成功的小麦商。聪明的小麦商人拯救了从莫斯科回来的淑女波塔。他不仅会做生意,还风趣有知识,在犹太小镇中是个灼灼闪光的人物。同样富有魅力的美女波塔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两人真诚相爱、结婚。故事进行到这里,大概所有人都会以为赫谢尔仅是个势利商人,波塔是浅薄虚荣的女子。没错,波塔虚荣,赫谢尔的钱袋满足了她的一切虚荣,她打理豪宅,每个礼拜都开音乐会,把自己家经营成了沙龙,复制少年时代从糖业大王家经历的浪漫生活方式。赫谢尔却让人吃惊,他拥有良好的事业,稳定的生活,但他却是革命的支持者。几乎没有谁还能记起,功成名就的赫谢尔就是那个恐怖的夜晚逃命的少年,而这段经历,早早让他完成了灵魂的洗礼,他不再为自己一生的壮志和荣华而活,他要为无数无辜的生命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赫谢尔为了拯救人命,自己却不得不陷入逃命的窘境。波塔不想失去安稳富贵的生活,拒绝与赫谢尔一同逃命。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局势越来越糟糕,失去了赫谢尔这个经济支柱,波塔很快无钱可用。这次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波塔,她显露了性格中坚忍的一面,亦显现了一个犹太人的经商本能。为了免去去工厂做工的命运,波塔开始倒卖货物,加上如簧巧舌,勉强维生。波塔从上流社会的夫人跌落为帮厨人口中的“犹太用人”。赫谢尔和波塔,只是一对红尘中的小人物,然而爱让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赫谢尔第一次出现,点亮了孤独自矜的波塔的生命之光。战火与混乱中,赫谢尔再一次让波塔的生命焕发生机:他在美国扎根,并找寻波塔。波塔像个女战士般凭着惊人的勇气与毅力带着孩子踏上了离乡之路,辗转到了美国,与赫谢尔开始了新生活。悲剧毁坏了他们的生活,悲剧也成就了他们的人格悲剧毁坏了他们的生活,讽刺的是,悲剧也成就了他们的人格。如果没有悲剧,赫谢尔长大成人也摆脱不了那聪明自私的少年人的影子;如果没有悲剧,波塔永远是做着上流社会奢华梦的花瓶女子。屠杀,战争,让小人物赫谢尔成为了英雄,亦让波塔从美梦中惊醒成为了坚韧的大女人。没人愿意经历悲剧命运,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只因我们不得不成长。
  •     读完小说,掩卷沉思良久,眼前活跃着女主人公波塔和男主人公赫谢尔的身影,他们经历了种种的苦难,经历了在那个年代里所有普通百姓的困苦艰难岁月,最后安享了充满淙淙溪流之声和铃铛丁丁之音的美好生活.......作者取材的背景里面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小说植根于当时乌克兰的犹太居民的生活处境。小说开场就描写了发生在1897年的血腥场面,当地农夫对犹太人聚居的小镇的血腥抢劫和杀戮。然而,作品之中并没有弥漫着浓重的阶级民族矛盾,或者说作者并没有刻意的去凸显这样宏大的一个主题,相反,小说描述的是这样背景下,普通犹太人的生活经历。女主人公波塔的出场身份是“来自俄罗斯的淑女”。她骄傲,虚荣,努力像上层社会攀爬,虽然出身于穷困莫斯尼的一家小小的杂货店之家,在家族显赫的远亲雇佣波塔去莫斯科做女伴的际遇中,她彻底改变了出身所塑造的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上流社会的窈窕淑女,穿着时尚,气质优雅,喜爱诗歌,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完全迥异于莫斯尼当地女孩子。可以说,在莫斯科做女伴的几年光景里,她用尽年轻的力量把自己重塑成为一名窈窕淑女,立志要永远留在莫斯科上流社会。所以在小说她的第一次出场的回家旅途中,她不惜对同包厢乘客撒谎,谎称自己双亲病故,自己是显赫家族的表亲。她给自己编织了美丽的梦幻,抵达穷困故乡的那一刻,她还存在幻想故乡是短暂停留,还想飞往莫斯科觥筹交错的舞会。可惜,远亲停止雇佣的信件折断了梦想的双翼。然而,她无法面对几年来的期望变成空梦一场的现实。她在周六出现在广场长椅上阅读,她固执的说着别人听不懂的优雅的法语,她固执的用这些维系着她陨落的幻想,她的骄傲,虚荣和自尊。也许就是这样的与众不同吸引了男主人公赫谢尔,一个在农夫暴乱中失去双亲的孤儿,一个成长为精明的小麦商人的年轻男子。就像所有青年男女,相识相爱,没有太多波折的走人婚姻殿堂。赫谢尔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给了波塔富足的生活,她那上流社会的梦想因此得到再次的绽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赫谢尔很爱波塔,爱到可以手拥财富而忠于结发妻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夫复何求呢?然而,年少时父母死于非命的惨状还在梦里纠缠在赫谢尔,犹太人同胞的生命还是没有保障。在安稳富足生活的背后,赫谢尔的内心不安而惶恐。他秘密地,开始了与政府的对抗。结果东窗事发,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美国。波塔还没有在飞来横祸中清醒过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富裕的生活远去,她一个人带着一双儿女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不得不回到妹妹家共渡难关。人生也算经历了大起大落,她再一次回到生命的远点,回到故土的贫穷困苦。甚至,骄傲的她去做了富户的佣人。结局是美好的,战事结束后,历经艰辛,她带着幸存的儿子来美国找到赫谢尔,重新过上以往安稳富足的幸福生活。而且,赫谢尔依然那样深深的爱着波塔。我是很感动于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乌克兰的这一段普通男女的故事,不为爱情,不为民族大义,只是看到平凡的生命在人生的磨难波折里,不屈不挠,顺着疾风,降下骄傲自尊,却绽放出生命的顽强本色!想起《飘》里的斯嘉丽特,想起《活着》里面的富贵,生命真的是一出奇迹的演绎,值得我们投入所有坚强,保持其韧性。活着,便要活好。
  •     小说一眼望去,全是20世纪初期乌克兰犹太人的生活境况。凋敝落后的经济,贫困艰辛度日的百姓,朝不保夕的动乱充斥其中。故事在小俄罗斯——乌克兰展开,时间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对于一战,历史课本上重点篇幅的讲解,让人对此并不陌生。众所周知,一战是以德国意大利等国为代表的同盟国对诸如英国俄国等协约国的战争,这场灾难持续四年之久,涉及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波及世界许许多多的人们。这部小说采取的视角是撷取了乌克兰一隅——莫斯尼,关于此地犹太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环境。从杂货店之女波塔和年轻的小麦商人赫谢尔的生活经历,为读者揭开一幕深受历史剧目感染的寻常百姓的生活。在我看来,小说只写了一家人在那个不安定的年代的遭遇,写了第一幕男主人公的家破人亡,中间他与女主人公的建立温馨家庭,一直到经历了家的散落,最终家人重聚。无论何时何地,始终有家在冥冥之中的召唤,召唤着生如蝼蚁的人在强大的苦难厄运下,放弃一切来求得生存,守得团聚的曙光。童年时期的男主人公赫谢尔,就遭遇了动乱失去了双亲,从此他的灵魂一直是游离不安的,即使他善于经营,成为一个成功的小麦商人,逐渐跻身当地富户之列,这些物质上的丰腴和成功从来都不能给他安稳和踏实——家的感觉。与波塔相恋后,他在一次次外出中思念着波塔,波塔身上的味道给了他家的温暖踏实。婚后,他外出办事回家后,还是把头埋在波塔的身上,“波塔的气味令赫谢尔感到了回家的温暖,甜蜜、馥郁, 还微微地带着点香粉的味道”。经历过战乱离散,在美国重聚后,赫谢尔还是喜欢闻着波塔的头发,“他的脸埋在波塔的发丝里,闻着她最喜欢的玫瑰香皂的气息”,这气息就是家的气息。对于女主人公波塔,自己的家曾一度是自己的耻辱,不愿提及。在莫斯科做显赫家族家女佣的时候,对于父母,她是“住在莫斯科的这些年里她根本就没有怎么惦记过他们”。小说中写道,“事实上,一直以来波塔都在尽可能地让自己远离双亲,远离莫斯尼,远离小俄罗斯和自己的童年”。因为年少的虚荣,自尊,因为年少时那不可一世想跻身名流社会的梦想,她从心里远离了自己的家园。然而,在“探亲”时候看到自己的父母,“波塔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非常想念父母,虽然她并不愿意承认自己会如此想念他们,这份思念完全出乎波塔的意料”。来自家园的呼唤是埋藏于内心最深处的,任何人的心底都有一根永恒的心弦是属于故乡,属于家的。只是年少轻狂的波塔,虚荣遮蔽了双眼,让她看不到内心对家的渴求。后来嫁做商人妇,丈夫赫谢尔对她如此疼爱有加,她的小家庭幸福甜蜜着。直到家遭横祸,赫谢尔远走美国,整个乌克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遭遇百般蹂躏,她的小家,不复是平静富足的。钱财两失,房子被扣,物价飞涨,她与一双儿女艰难度日,无处可避风雨之时,她想起父母双亲贫困的家。而今家里只有妹妹妹夫了,他们还是过着底层人的生活。面对她的苦难诉说,妹妹竟然哈哈大笑,说道“就这么回事儿?” 接着,妹妹列娅又说“波塔,首先你绝对不会流落街头,你来跟我们住在一起”。在遭遇乱世,危难之中,给你栖身之所,给你裹腹之食的,不是别人,是家人。“波塔,不管怎么样你只需要知道这也是你的家就行了。不算大,但至少是你自己的地方,没有人可以从你手里抢走这块地方。你不用再担心什么了。你的亲人会照顾好你的。你不是孤身一人。”这是列娅对失落的波塔说的话。没有虚情假意,没有虚与委蛇,只有真真切切的担当。因为,遭遇危难的是家人,施以援手的也是家人。快过年了,回家的火车票依然是“一票难求”,但是人人都在想法设法去求的这枚火车票。家是永远的港湾,这话,俗套,却是每个人心中最真实的呐喊。是时候踏上回家的旅途了!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反正有外包装 内容还没看
  •     犹太女人自强不息在战争的夹缝中生存
  •     我是很感动于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乌克兰的这一段普通男女的故事,不为爱情,不为民族大义,只是看到平凡的生命在人生的磨难波折里,不屈不挠,顺着疾风,降下骄傲自尊,却绽放出生命的顽强本色!
  •     被推荐的时候,朋友就说了一个字:"天,,,"然后我就真的:"天...."
  •     非常好读和好看的小说,但似乎过于儿女情长了一些,作者对于宏大场面的描写非常有一套,张力十足。一段荒诞历史里死去的人默哀,为故事的结局喝彩~~
  •     推荐,以前都不知道原来犹太人这么苦逼
  •     蛮好看的小说,跟看的电影《暴风骤雨》时代背景相同。译者有点意思。但是,女人写小说,充满了太多爱情幻想,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呀。
  •     人生呐。
  •     很上手的阅读经历,语言很流畅。最喜欢封面上的那句话:没人愿意经历悲剧命运,但是我们不得不接受,因为我们不得不成长。翻译自己的经历就传奇有趣
  •     这本书看完就能体会到犹太人为什么能控制世界的经济了,不过好奇怪,这里面主角的妹妹我更喜欢,虽然着墨不多,也许是同样情景下会做类似的决定的原因吧
  •     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     中午拿到这本书,然后就一气呵成读完了,很精彩。
  •     比较白开水,缺乏民族特色,对不起“生死命运书”的营销噱头;翻译诡异,能在前后两页中同一个专有名词出现不同译版,大忌。
  •     讲述了一个犹太女人因为战争和种族偏见从富有到贫穷的故事
  •     一本小说 可惜读的人会以为这不是发生过的历史
  •     奔着书名来看的,结果有点失望。
  •     故事按时间顺序,各个独立展开,很有意思。就是书皮不耐脏
  •     这是一本让人翻开第一页就一直想看下去的书,被书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一个星期左右看完了,总还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觉得作者的前中部写的很好,后面有点像虎头蛇尾的感觉,书中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没有结尾,像波塔的姐姐和姐夫怎么样了,贯穿本书的另一重要人物帕维尔怎么样了,为什么他的一只手中指没有了,等等,都是让人联想的结尾,而作者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得不说这是其中一些我不满意的地方,但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     战争让人成长。
  •     就这样吧,节奏太慢,后面部分也不够精彩
  •     随着作者笔端的文字,我们走进了“小俄罗斯”的世界,看见一双双渴望改变的眼睛,看见人们在凄凉的命运前倔强地生存,看见战争中他们的无奈与善良,看见各种绝望与期望。这里就像被焚毁的克罗地亚,有着强烈的生命力。  能让人流泪并微笑的书——这是我给它最终的评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