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愿树巷的叶子

出版社:张国龙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4809428
作者:张国龙
页数:158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突然意识到今天是周末。 整个下午,大多数同学似乎都没听课的情绪了,心早就飞到了校园外无限辽阔的世界里。每逢在家里憋屈了,学校便是释放我压抑情绪的理想场所。听课写作业和同学们说说笑笑……有太多可以转移注意力的目标,完全可以忘记家里的不快。整个上午,我像往常一样过得开开心心,全然忘记了家里还有个突然神经又不正常的妈妈。 下午上完第二节课的时候,我的情绪便急剧下坠。想到早上出门时冒死反击妈妈的那些话,我不寒而栗。我并非从心底害怕妈妈,但我从来不想和她发生冲突。我一直渴望我们能够像电影电视里的某些母女那样倾心交流,其乐融融。谁愿意每天生活在空气似乎都凝固了的家里呢?谁愿意每天都生活在别人敌视的目光和愤怒的脸色里呢? “美女,又不高兴了?多愁善感,跟林黛玉似的。回去跟你妈妈撒撒娇吧,就什么事都没了。”凌菱那粉白粉白的脸俏皮地搁在课桌上,歪着脑袋,扑闪着她那日本卡通少女般的大眼睛。 “撒娇?亏你想得出来!我跟我妈妈撒娇?她可能不知道‘撒娇’是什么意思!”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鄙夷不屑。

前言

《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自2009年问世以来,至今已小有规模,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出现了多部品质上乘、流传广泛的精品之作。    《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是一套开放式的选题,计划以每年出版二十种新书的规模,以陆续出版、不断充实、不断淘洗、不断丰富、不断积累的方式,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打造起一套有规模、有品位、有传承力、有影响力的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书系。    作为这套书系的主编,我对做好这套丛书充满信心。今后我们依然会坚持以下几点:    首先,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多重优势。    《儿童文学》杂志作为一本有近50年历史的品牌刊物,始终坚持纯正的艺术方向,为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所钟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儿童文学》杂志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与时代同行,在改革中谋发展,成为每月发行量超过100万册的品牌大刊。借《儿童文学》杂志之势,开发原创儿童文学中、长篇作品,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作家优势、市场优势和编辑优势。    一种品牌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儿童文学》经过几十年持之以恒的打造,其特色清晰可见,它是和一连串美好词汇联系在一起的,诸如坚守、纯正、高雅、健康,等等。品牌代表的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誉度、可信度,而这些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千金难求。我们会充分利用(《儿童文学》杂志的品牌优势,将无形化有形,把《儿童文学》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把《儿童文学》的图书做好。    说起《儿童文学》杂志的作家优势更是得天独厚。作为一个有近50年历史的老刊物,从茅盾、冰心、叶圣陶那一代人算起,已经有四五代作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家、骨干作家,是这些作家支撑了这本刊物,为刊物的成长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很多老作家的作品流传至今,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为此,我们开发的(《儿童文学》典藏书库,至今还是延续选题、畅销品种。    金牌作家书系力主最新原创中、长篇作品,着眼点是当代作家。目前《儿童文学》经常联系的主力作家、骨干作家有300多位。他们中有的从剖L童文学创作已经十几年、几十年了,在艺术上相当成熟,是当之无愧的“金牌作家”。有数以百计的儿童文学作家的支持,在每年大约200部的长篇来稿中,遴选10%左右出版,其品质还是可以保证的。    市场优势自不用详说。《儿童文学》杂志每月发行100多万册,潜在读者群有300万至500万,利用《儿童文学》杂志的宣传平台、发行渠道来宣传发行图书,再加上本社强有力的图书发行、网络发行系统,确保每一本新书都有广泛的覆盖率和传播度,现已出版的图书再版率达到100%。    在编辑方面,由一线期刊编辑来做图书,敏锐度高,行动力强,既能及时捕捉文学创作动态,又能及时获得作者的最新资讯和稿件。同时,书刊编辑上的互动、活动上的相互呼应、书刊内容上的互用等有利因素,均可得到良好发挥。    其次,坚持内容为王,全力打造精品。    《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是《儿童文学》品牌的深度开发。我们一直把该书系作为一个品牌来运作,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儿童文学》图书这一一大品牌。    要打造起《儿童文学》的品牌书系,最重要的是坚持内容为王,全力打造精品图书。当前儿童文学中、长篇创作比较热,书稿品质良莠不齐,如何抓到一流稿件、打造一流图书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儿童文学》杂志一直强调纯净、高雅的纯文学特色,“金牌作家书系”也秉承了这一传统,强调原创,更力求精品。    因为冠以“《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因此一批未曾与《儿童文学》联系过的年轻作者和“轻阅读”作品并未收入这个书系之中,而是另外开辟了新的书系和平台。    为了保证图书质量,我们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不论是名家,还是无名之辈,均一视同仁,以内容和艺术品质论英雄。因《儿童文学》做书起步较晚,自身培养的很多作家有所流失,现在已经陆续回归。我们看到,一个人最强的创造力往往在青壮年时期,最大的出版潜能也蕴藏在中青年作家之中,为此我们也在打造中青年作家群上下卜番功夫,对于潜质好的作品,反复修改打磨,力求精益求精,艺术上更上层楼。对于首版反响比较好的作家和作品,紧抓不放,以小书系的方式连续推出。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已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作、力作,把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作者打造成了知名作家,为书业也为我国儿童文学创作队伍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    说到底,读者看书,看的是内容,内容为王是不变的真理,但是我们并不能保证每一本图书都是精品。让每一部图书都成为经典,那只是作家本人和出版社的美好理想。为了将一批好书淘洗出来,我们采取优胜劣汰制,即在图书宣传上不平均使用力量,不搞雪中送炭,只做锦上添花,即不断加大对优秀图书的宣传营销,让好书好上加好,千方百计扩大优秀图书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其目的是想经过市场和编辑部的双重淘洗,让一批真正的优秀作品成为精品,并期望最终能够出现若干部经典之作和传承之作。    另外,利用多媒体互动,转变出版形态。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媒体时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影响并促进着出版业态的转变。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儿童文学出版形态也在悄然变化之中。原创为本、内容为王,将是这一变化的基础。在抓好精品图书的同时,我们会格外关注漫画、绘本、电视剧、电影和动画片的开发,格外关注平面媒体与数字化传播的对接,努力将作家们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精品佳作,通过多种媒介、多种方式传播出去,让优秀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相信《儿童文学》多媒并存时代会随着时代的到来而到来,同时我们将努力走到时代的前列。    出版是个小行业,文化是个大产业。我们将秉承“传播、传承、积累”的出版使命,将以《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为代表的《儿童文学》图书,全力打造成全国少儿文化产业中的知名品牌!

后记

文学是什么?    文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对于这些有关文学的本体性问题的思考,我这个与文学打了近20年交道的所谓专业人士,—直相当粗疏。虽然朝暮与其相伴,却很少追问这些不容易问出个水落石出的问题。    回顾我与文学的不解之缘,仔细追寻多年来追逐文学的心路历程,倒是可以依稀描摹出文学在我心灵世界的投影。    我为什么需要文学?    美国作家希斯内罗斯在其“诗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中曾写道:    当你忧伤的时候.    你可以仰望天空。    可是,忧伤太多,    天空不够……    无须赘言,孤独、寂寞,甚至是无聊,乃生命存在的本相。一个能够适应孤独、寂寞,能够打发无聊时光的人,显然是生活的智者。当我孤独、寂寞、无聊的时候,我常常亲近文学,在文学中寻求安慰和寄托。因此,我想把上面的诗句更改为:    当我孤独、寂寞、无聊的时候,    我可以亲近文学,    可是,孤独、寂寞、无聊实在太多,    能安抚我的好作品不够……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以及对文学的理性认知的增强,能让我爱不释手的好作品自然越来越少。但是,总能遇见那样的佳作,如同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了知音。    每个人存身于世,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追求官高位尊,追求金钱财富,追求帅哥美女……相当一部分人有特殊的嗜好,比如,喝咖啡、打牌、旅行等。而我,阅读和写作已然成为我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如同每周必须去体育馆打羽毛球一样。相对于其他的生活方式来说,阅读和写作最经济最便捷最切实可行。不需要伙伴,不需要固定的时间,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当你不想娱乐不想聊天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如果遇见了心仪的文学作品,很快就能让你浮躁的心灵妥帖,你很快就能沉醉于字里行间,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    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来到过这个世界?    我们何以证明我们曾经青春年少过?    我们何以证明曾经有过瑰丽的梦想?    也许有人会回答:不是有照片吗?不是有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熟人们证明吗?然而,照片只能见证我们面貌的变迁,他人对于我们的描述大多支离破碎。我们成长的心路历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比如,12岁那年的情感和32岁那年的情怀,显然天壤之别。如果我们把情感的些微变化细致地记录在文字里,那无疑是确认我们存在的绝佳手段。它的表现形式至少可以是日记,或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我怎样对待文学?    我亲近文学,最早应追溯到小学三年级。那个年代的文学资源相当匮乏,老师和家长视文学作品为课外书,千方百计阻挠学生“不务正业”。可以名正言顺读的文学书籍,无疑是语文教材。每学期开学,语文课本发下来,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将整本书读得滚瓜烂熟。阅读的饥饿感每天都伴随着我,我开始借高年级同学的语文课本读。自然很快就读完了,实在没得读了,如果在路边捡到半张破报纸,或半本破杂志,如获至宝,囫囵通读,来者不拒,如同大胃王牛蛙。    我有个表哥在文化馆工作,他那里有不少藏书,多为古书,而且是繁体版竖排本。所幸的是,表哥喜欢我这个小书虫,慷慨地借给我。由是,从小学三年级起,我连猜带蒙,竟然读完了“三言”、“二拍”之类绝对“少儿不宜”的作品。从而也奠定了我人生的人文底色,以及人生价值观的趋向。那些书里多讲述忠诚、仁义、金兰之交、死生契阔等故事,潜移默化,生成了我行为处世方式的传统、守旧。    从小学三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我对文学作品是相当迷恋的,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因为特别崇拜印刷品,笃信凡是写进书里的都是金科玉律,自然照单全收。那时候我的阅读是忘我的,经常忘记了干活,甚至忘记了身外的世界。我对于文学的迷恋,应该是出于一种本能,也算是一种天赋吧。    进入大三,突然意识到行将毕业,才发现还有那么多的书没有读。图书馆里的书汗牛充栋,无论怎么用功都是没办法读完的。加上教授们的点拨,才意识到一些书根本不值得去读,一些书只需蜻蜓点水般泛读,只有少数书籍应该精读。醍醐灌顶,幡然醒悟。我开始反思什么是文学?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这种意识_直延续到当下。    反思、批判之后,自然有不小的收获。我笃信:文学是人学,旨在探究人性的深度和厚度,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无功利性,情感的真挚和思想的深刻是其恒定的审美标准;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不可避免具有教育等功利目的,还与人生、社会、哲学、历史、文化、心理、道德、法律等—衣带水,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人文学科。    有了对文学本体的深入认识之后,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我首先确立文体意识。比如,它是小说,就应以小说的审美标准去考量,进而知道它好在哪里,存在哪些不足。我开始用“史家眼光”和“批评家的姿态”去评价一部作品,也就是将作品纳入文学史加以纵横向比较,发现其优劣,甚至评定其等级、地位。    我曾经在国企、外企和私企工作过,做的都是与文学无关的工作。幸亏我对文学的热爱一直没有减退,经过长达多年的人格分裂之后,有如分娩般阵痛,我最终返回校园。而今,文学依然是我的爱好,同时也是我的职业。我无疑是幸运的,职业和爱好同一,如同灵与肉合而为一。    我推崇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诗无达诂”,“一千个人读《红楼梦》,有一千种读法”。每个人喜欢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显然没有恒定的标准,往往与个人的文学修养、气质类型以及审美趋向相关。    在我看来,人世间所有的问题皆可归结为“情感”二字。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情感中,诸如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师生情、陌生人给予的点滴真情……一个人若不再在乎任何一种情感,或者说完全没有情感了,必然如同行尸走肉,是很难继续生活下去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极有可能站在高楼上做自由落体运动。    尽管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并非单一的,但我笃定“情感至上”,能引起共鸣,是一切好作品必不可少的要素。文学作品显然与人的情感活动休戚相关,一部文学作品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我看来很难称得上好作品。    作为一种无功利的审美产品,好的文学作品必然会令读者产生愉悦情绪,需具有“唯美气质”。它温暖、悲悯;它表现美好的情怀,彰显人性辉光;它崇尚矢志不渝的坚守和无望的守望……它还具有“诗性质感”,融会形形色色的人生历练,诠释旷达、通脱、通透的人生境界,面对苦难、悲苦时从容、淡定,直面死亡时释然、优雅……    伟大的作家一定热爱生活,是一个用心生活的人,能够发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微妙关系”——那是普罗大众习以为常甚至视而不见,却是最能描摹出人与人之间光怪陆离关系的一笔。    一个伟大的作家还应是一个虔诚的聆听者,能够精准地描摹人与人之间的“幽微情愫”,挖掘出心灵深宫中鲜为人知的“幽秘”。    一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一个智慧的哲人,他参透了生命存在的偶然性,以及人生的悲剧宿命——不想失去的,往往会失去;想得到的,常常得不到。    一个伟大的作家必然非常“自我”,甚至“自恋”。因为太过喜欢自己而喜欢文学,从而在文学作品中寻找自我的影子,以及慰藉心灵的精神食粮。但是,他绝对不自私。因为参透了人世间的悲与欢,才能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芸芸众生的悲苦,进而以文学的温润、诗性情怀给予读者倾情抚慰。    这是文学家必须具备的素养、修养、学养和才情。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必然极度敏感、自尊,极度多情善感,能够关注各种各样的细节,从而用无数个动人的细节打动无数读者。    当然,即或是伟大的作家,他依旧是普通人,绝不是英雄或救世主。在人生的悲剧宿命面前,他依旧无能为力,只能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达观、通脱,从而给予读者—定程度上的精神支撑。    我生产的“文学”    文学作品读多了'自然就有了梦想。梦想当作家,成为一个可以写书的人。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写作的,应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时的第一次作文课。好像写了下雨天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去上学,多么的不容易。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念了’回到家,上高中的大哥也夸我写得好。从此,我就喜欢上了作文课。    那时候,最想写《散文》杂志上刊登的那样的文章,觉得那些人真是太有本事了,能把文章写得那么长,而且那么优美。那本杂志是我上五年级时在路边捡到的,很幸运,完好无损,而且相当新。封面素朴,右下角有一株兰草(当时并不知道),就是觉得美啊。因为有了美好的印象,对内文就更加期待了。每一篇都要读好多遍,确实比“三言”、“二拍”读起来容易得多。我先是抄上面的优美的段落、句子,后来干脆自觉背诵。上大学后,想考研究生,确定专业方向时我不假思索选择了中国当代散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捡来的杂志竟然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大学、研究生期间,我疯狂进行散文写作,发表过数十篇作品。至今,我仍然保留着读散文、写散文的习惯、爱好。散文犹如初恋情人,无论时光如何变幻,始终濡染着瑰丽、温馨的光环。    我上中学时正逢诗歌的黄金时代,《星星诗刊》《诗刊》等刊物很容易找到,特别迷恋分行排列的句子,幽雅、唯美。许多诗我读不大明白,但就是喜欢读,一种说不出来的享受。开始偷偷写诗,应该写过好几大本,甚至还写过长篇叙事诗。因为高考的压力,还因为有自知之明,总觉得诗歌太神圣了,我怎么也够不着。因此,中学毕业之时,我果断地放弃了当诗人的梦想。至今我还是喜欢读诗,尤其是在某些无聊的时候,会找出留存在记忆中的诗篇,纵情朗读,犹如品茗般沁人心脾,慰灵安魂。诗歌犹如梦中情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遇。    感谢我的师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鹏,他曾提醒我:“写散文是需要人生历练的,我们这个年龄能把散文写好的人不多,你不妨先写写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我以前不屑一顾,总觉得那不过是小儿科,幼稚+无聊。    “你有童年记忆吧,你有中学生活吧?那就是你现成的写作资源,不用你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啊?”他说。    写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我倒是很有信心。我觉得我那两个时段的生活经历,比一般人要丰富得多。于是,我蠢蠢欲动。1998年暑假的某一天,我在北京师范大学13楼516房间写我的第一篇儿童小说《怎么回事?》。    ——那无疑是我与儿童文学真正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那以后,我渐行渐远的少年记忆间或撞击我长大成人的心扉,我的心中时时澎湃着不吐不快的焦虑。我总是迫不及待企图将曾经灰色的少年情绪诉诸笔端,又总是遭遇“不知如何表达”的铜墙铁壁。所幸的是,两年研究生生涯让我学会了“研究”,我开始泡在图书馆里“不务正业”(我攻读硕士学位的专业方向为中国当代散文),阅读国内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恶补相关的儿童文学理论知识。我突然发现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心中膨胀着委屈、愤懑、妒忌和遗憾,因为我竟然疏离了这个原本属于我的理想王国长达26年之久。    我与儿童文学相见恨晚,毕竟今生有缘,我又备感幸运,甚觉冥冥之中与其有三世之约。由是,行将而立的我竟然“聊发少年狂”,醉心于寻找曾经丢失的童心、童趣,醉心于追索那些“无故寻愁觅恨”的青葱岁月。突然发现,我的生活断裂成泾渭分明的两界,一半是成人世界的光怪陆离,一半是未成人世界的纯情青涩。一方面我努力适应成人世界的各种规约甚至是蝇营狗苟,另—方面我躲进未成人世界里“一晌贪欢”——是逃避或自慰,也是自省和鞭策。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三四年间,我在职场中沉沉浮浮,辗转于国企、外企和私企,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惶惑,实乃“心为刑役”,苦不堪言。幸运的是,坚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和创作童小说,让我沐浴了不可或缺的生命之光。    2003年春天,我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入学考试,并有幸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接受正规的儿童文学教育。自此,半路出家的我,开始以一名“儿童文学博士生”的身份正式“研究”儿童文学。回顾我的儿童岁月,始终如鲠在喉。在那最需要呵护和引导的季节里,我精神上的成长导师却一直没有出现。我不得不歪歪扭扭、误打乱撞长大成人,其间的艰辛、悲苦可想而知。因此,我自然而然就将研究和创作的重心聚焦于“成长”,寄希望于能为儿童文学的“成长书写”带来一缕阳光。    而今,我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讲授“儿童文学”课程。不经意间,我与儿童文学的约会竟然已逾十年。十年一瞬,我的青春岁月已绝尘而去。可是,在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领域,我仍旧是一只“菜鸟”。翻捡旧作,小有所获:发表了近100篇儿童小说,并结集出版了长篇少年小说单行本10多部。少年小说犹如可以牵手白头的知心爱人。    1998,我与儿童文学邂逅,相见恨晚;2003年,我正式与儿童文学携手。从此,漫步复乐园;2006年至今,儿童文学既是我的爱好,也是我的职业。我与儿童文学虽然仅有半生缘,幸运的是,它与我如影随形,会陪伴我慢慢变老……    窃以为,儿童文学简单而不简陋,单纯而不幼稚,快乐不失厚重,唯美而不虚饰,阳光不避苦难。它是小儿科,但不可或缺。它是树人之本,是儿童、成人无限沟通的桥梁。没有谁能真正破译儿童心灵的密码,但无限接近儿童世界,应是每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卓越追求!

内容概要

张国龙,生于70年代,四川人。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和中国当代散文研究。出版有论著《审美视阈中的成长书写》,随笔集《享受生命这一程》,长篇小说《水边的夏天》《风中的少年》《头长反毛的小丫》《梧桐街上的梅子》等20余部。已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有散文集《真情》《亲爱的爸爸妈妈》《感悟乡情》《感悟师生情》《来生让我做您的母亲》《来生您还做我的父亲》等数十部。责编的系列教育类图书《成就一生好习惯》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长篇小说《头长反毛的小丫》入选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07年被评为中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北京师范大学第11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以及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

书籍目录

前言 全力打造知名品牌图书 自序 六年后仍旧无法释怀的故事 第一章 陌生人的信 第二章 妈妈横遭不测 第三章 爸爸从天而降 第四章 尘封多年的日记 第五章 见面容易沟通难 第六章 喊一声“爸爸”不容易 第七章 不能没有你 跋 我与文学的三世之约

编辑推荐

《金牌作家书系:许愿树巷的叶子》是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之一,由张国龙编著。《金牌作家书系:许愿树巷的叶子》是作者在6年后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后,重新赋子它生命的质感,以及人情的冷暖炎凉,是非的曲直圆方……”《金牌作家书系:许愿树巷的叶子》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许愿树巷的叶子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DQ借我看 在上他的课之前的中午 一下子就看完了 总之在思考 如何写作一本儿童文学 故事好复杂 人生也是。
  •     当时看题目很不错,内容并不怎么样!未向他人推荐!
  •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你读下去。
  •     小孩喜欢,封面好看。
  •     孩子喜欢看些类书,每天都带一本去学校午读时看。
  •     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了
  •     这本书的内容曲折离奇,十分吸引人。必须一口气读完。真心赞~~~~~~~~~~~~~~~
  •     狗屎的儿童文学,现在孩子读这个实在太可惜了
  •     以前是没有看过张国龙的书的,这次满怀期待的打开后发现真的不好看,关键是我还买了两本,还有一本是《梧桐街巷的梅子》那本稍微好看一点,但这本真心差。
  •     很好,孩子很喜欢看,很适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看,孩子很快看完,已经借给同学看了。
  •     印象很深刻的一本书,叶子叶子,袁佳袁佳,冤家冤家……
  •     2014.04
  •     一个男人因为想要娃娃所以离婚。然后把娃娃丢给那个被离婚的女人出国了。几年后回来然后和前妻和那个娃娃在一起啦?(抱歉结尾没看)题材不新颖,唯一让我感兴趣的是牛芒刺和玫瑰花了。反正整个故事很矛盾。像一个男人把娃娃丢给一个生活本不富裕的人,real尴尬(qipa)难道他想用那个娃娃再勾搭回前妻么哈哈哈
  •     女儿12岁,儿童文学的书都喜欢,家里已有十多本了。
  •     就是字有点小 其他都是不错的
  •     很喜欢。故事内容感人。
  •     我以前看过杂志上的短篇小说,印象很深,所以买了书来重温一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