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設計--原研哉與阿部雅世的對話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091231
ISBN:9789866488269
作者:原研哉 / 阿部雅世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設計是什麼?為什麼設計?
原研哉與阿部雅世,東京與柏林,居住在兩個不同城市的設計者,進行了一場以「設計」為題的討論。本書是兩位作者的精采對談錄,他們結合自身對於設計的想法與實踐,融合彼此對於東西方文化的觀察,在「如何理解設計」、「設計的語言與溝通」、「設計的潮流」、「設計與生活」四個大主軸之下,深入探討設計的根本,以及種種與設計相關的有趣議題。
王志弘:平面設計師
王增榮: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安郁茜: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作家
官政能: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所教授兼副校長
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詹徫雄:學學文創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編輯
劉 開:平面設計師
蘇耀昌:JRV International創意總監

我與阿部雅世相識是在2004年。在主辦完以「HAPTIC(感覺的覺醒)」?主題的「竹尾紙展(TAKEO PAPER SHOW)」之後,計劃將展會內容整理成書,便與參展作家舉行了幾次座談會。那時,正好從米蘭回來的阿部雅世也被邀請參加了。可以說跟她初次見面的時候,展覽會的事情已經結束了。座談會的成員還有紡織品設計師須藤玲子和我,共三個人。記得那時我們基本上是初次交談。
我們的談話很愉快,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對歐洲和日本的種種直言不諱的評論特別具有說服力,因為這都是從她個人的切身體會出發的。在海外工作的人往往以當地的標準來評價自己,所以我們只能唯唯諾諾地對那種具有異國情調的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和感覺表示欽佩。但阿部雅世卻不是這樣。與其說她在國外受到好評,倒不如說她具有在國外才必須要有的那種「自我展示」的主動意識。也就是說,她在不同的文化中,鼓勵著那些沒有好好學習或工作的學生和職員,要作為一名積極主動的日本人在歐洲奔走。
阿部雅世認為,日本和歐洲所共有的問題,以及本世紀、全世界的人們所要面臨的迫切問題都非常清晰。而且,跟她談話多久都覺得沒有盡頭,感覺在那些話題背後隱藏著更多的話題。就像貪心的小孩兒似的,雖然從聖誕老人那兒得到了禮物,但還總惦記著聖誕老人背著的那個巨大的袋子。從那時起,我就默默地期待能與阿部雅世暢所欲言。
本書談話的前半部分在東京,後半部分在柏林。東京篇以我接受採訪的形式開始,柏林篇相反是以我向阿部雅世...MORE>>目錄
序言
東京篇
第一章 如何理解設計
設計的入口∕創造智慧和想像的容器∕裝飾是力量的象徵∕我在進行「精神」的設計∕平面設計的訓練∕連續不間斷∕為什麼在大學教課∕讓人們知道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引領價值的轉變 「舒展」不如「褶皺」∕創造存在感的方法/原研究小組的夏季集訓∕採取有成效的方式
第二章 語言與溝通
設計師必須是解釋的專家∕大部分工作是寫企劃書和委託書∕像整齊漂亮的動物毛那樣的設計是最理想的∕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不要隨便說什麼「簡單」∕空白就是在改變秩序中產生的空隙∕日本的富有在於充滿變化∕語言的感受性∕對內的語言和對外的語言∕關注視覺導航∕快樂的使用說明書∕努力研究如何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體力充沛嗎?」
第三章 設計的潮流
技術驅動和採取什麼樣的立場∕日本是如何宣傳的∕迅速發展的米蘭沙龍展覽會∕所謂Salone方法∕用來自日本的纖細,嘗試說服世界∕對欲望形式的美化∕於「經濟」之後到來的事物
第四章 設計與生活
從百貨來看日本和歐洲∕廚房是設計的集合∕生活和家用電器格格不入∕「日本車」和組合廚房用品∕建設家庭是一種試驗∕如何在現代中生活∕同潤會建造的公寓明明是集體公寓的好典型∕不要看你擁有什麼,要看你能分享什麼∕創造未知的「和」∕進屋必須脫鞋,這是不能妥協的一點∕最近100年,日本沒有形成居住方式的規範∕何?


 為什麼設計--原研哉與阿部雅世的對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竖版繁体确实让人读来有点辛苦,所幸春节正好赴孤岛旅游无聊至极,一本原计划半月看完的书3天搞定,实在让人兴奋。虽然中间不少对话之间的口水话客套,但整书读完还是让人很是舒畅,因为这终于不再是一本理论书。让我挺喜欢的几个看日本人的角度:一:边界思维。(原文):原:汽车的设计上看,虽然日本车在国外颇受好评,但在欧美人眼里,日本车就是装上四个轮子的轿子。“学习欧美,脱亚入欧”是日本昭和后发起的一场让全亚洲惊讶的漫长变革,但二战时冒进的日本人颠倒了“变革”二字的顺序,先“革”太平洋的命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结果招来两颗让他们只能老老实实求”变“的原子弹,结果一个被迫变”老实“的日本开始了更变态的品牌侵略,就拿我现在身处的农村来说,一个背不出中国开国十大元帅的农民却能数出不低于10个日本品牌,这就是他们侵略的收获。而我身边的朋友几乎对这种品牌“侵略”的动力不约而同的总结为日本的土地危机感,我认同这种危机感的本质,但我更好奇日本人制造的“品牌奇迹”是否有所缓解他们这种“危机恐慌”,原研哉这句对话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角度:日本人再努力,也永远不如欧洲人从内燃机变成梅塞德斯汽车这样的工业品牌诞生有说服力,其实他说的这种“说服力”就是我们中国现在社会里经常流行的一个词:帅气。过去五十年,日本人在欧美主流社会,“天才”“奇迹”这样的盛赞他们应该听得起耳茧,但不能缓解他们的危机感的原因,还有一种可能是不够“帅气”的设计加工“自卑”感,呵呵,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自卑感。这让我想起原来同样看到两个木工工作室的展示空间,一个丹麦人会用木桶把木头块倒出变成一个展览即兴小品,而一个日本工作室则会精心的把把丹麦人倒出的木头块拾起来,然后再花很多天拼成一头长颈鹿放在脚落,哈哈,真不帅气。对于这种不帅气,原在自己的另一本书《设计中的设计》曾经作过解释:只有自己站在世界的角落里(他自己不愿意去急于承认东京是设计世界的中心),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动作。也许这个角落,是日本人最值得学习的一种观察和思考角度,而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设计》的岛国邻居,可能这种主流之外的“自卑”和“过谦”正是我们不要急于总结什么是“在中国的设计王道”的一个动力吧。2:动手能力。(原文)阿:意大利有全世界最好的铁艺,焊接,石艺制作师,他们从小就看达芬奇的画长大,他们的审美教育,是最优越的。阿部雅世的这个元素的出现这本书彻底区别于理论书,它并没有带出太多实际案例让我击节,但它带出来两个关键词很有趣,一个是《触觉辞典》,还有就是动手能力这个重新观看世界设计的“第三者”。书中有提到日本的“美劳”课,和我们80年代中国教育里的“科技、劳动作品”作业应该类似,但学历上升,我们动手的机会宣布衰竭,而当我12年真正开始做木头时,发现和工人交流起来的困难程度甚至大过自己独立想出一个创新的家具结构难度,不动手的人受着越越高等的设计教育,但动手的人这几十年几乎没有更新过任何美学的东西,他们坚信和30年前一样:结实。这是一个设计和制作脱节的社会,“动手能力“这个快被OFFICE白领忘掉的名词,然后被原研哉的一个具体实例给生动化:烟花材料的断面决定烟花喷射出来的形状。去做去看去研究过后,像哈里波特一样被神化的烟花图案就这么简单可以DIY,这个难道不是一个更现代的广告渠道或者给某某领导“行贿”的创新途径吗?哈哈。阿部引用的这句原话,也变向说明日本人在和中国人共同意识到的一个转型必须性,只是有MUJI这样的成功品牌样本存在的日本,动手革命的意义可能是“美劳”从局部化到全民化,而在中国则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唤醒,因为现在呆在写字楼里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好像已经成为了和呼吸一样的必然。
  •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读来还是不错,还是有些收获。收获如下:1.设计不仅仅指物质层面,也有精神上的设计。也就是说通过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和人们的内在品质,改善人们的生活欲望。2.文中提到一个概念,称为EX-FORMATION,让人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也就是“未知化”——调动积极性,创造存在感。最关键一点是要创造一种持续思考这件事的状态。3.简单是经过反复删减,最后剩下的东西。学会取舍,简洁之美。4.对于说明书,我们总是抱着讨厌的态度,不愿意去读,如果非要一本说明书,那么这本说明书是简单易懂的,能够给人快乐的。绝不设计不好辨认的形状,比如宜家的说明书。5感性体(SENSEWARE)——能够受到原材料的刺激,激发人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别的,例如创造性,愉悦感、有干劲等等。从而说明了触觉的重要性。以后的科技发展,要站在感官体验上。6.感觉的觉醒(HAPTIC),,一再强调感官体验,触觉体验,我觉得设计要从这一方面,人是喜欢通过触摸,来感受物体的,它能带来不同的体验,愉悦、快乐等。如果未来的一切都是触屏的,只有一种体验,那是多么的糟糕啊,所以说,触屏只是一种过渡。7对于人机界面的设计,触觉界面设计是一个很好的考虑方向。8,怎样去做设计,可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欲望是怎样才上的。9,对于材料的观察,倾听材料的声音,任何材料都有其天性,设计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发现这些天性,挖掘它们的内在潜力。观察材料,不仅是试试觉醒的观察,还要进行感觉总动员,即通过触觉,味觉,还有温度来认识材料。和材料玩耍,连塑料板这种无聊的东西也会让你觉得我可爱之处。怎样观察,这就是观察,看得比别人更细致,更深入,关注其本质,许多别的事情也是如此,做一个细致的观察者!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值得所有设计师一看的好书
  •     我现在的原则是,如果一本书有港台版的话,尽可能买港台版。
  •     一家之谈。已经走出原研哉的个人膜拜情结了,所以,还好。
  •     在这个盛产X片的国家 一男一女对话了两本书只为谈工作 怎能不令人欣慰
  •     台版的设计是什么
  •     挺有趣的書。提出了好多有意思的問題,有些沒有給確切答案,其他也沒有用庫藏答案隨意混過去,而是確實經過兩位設計師實踐中所得的感想。2007年的對話,但不怎麼過時。設計果然是走在前端的東西。
  •     I don't want to read through
  •     用聊天记录的方式呈现设计思考方式 有点零碎,但是细看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     他的书这学期都被分到了六楼的工业技术区....找的我好苦啊= =
  •     我在看!
  •     推荐给学设计、准备做设计、正在做设计的人。曾经工作过的设计公司很欣赏的一位设计师就是原研哉,因而去读了许多他的作品。日本让人佩服的一点就是设计很细致,设计很人性化。
  •     谢谢益文书局的免费阅读,用了半个下午匆匆咀嚼完。
  •     这本书让我明白:日常生活是设计的来源,也是设计的落脚点。 更懂日常生活,才能更懂设计。
  •     触感词典
  •     很棒的對談
  •     两位日本设计师,一位常驻东京,一位旅居欧洲。听他们谈论生活,对设计的看法,日本和欧洲文化的碰撞,和对当今社会追求经济经济的反思,对自己的生活很有启发呢。
  •     有趣。
  •     内容实在是不觉得可以成为一本书。
  •     看看
  •     说真的 聊天也能卖钱 这…
  •     据说贤者时间逛muji能更好地和设计师神合,看到原研哉那张性冷淡的脸我仿佛明白了什么。
  •     启蒙书
  •     电几书
  •     发现大师都是些实在的孩子
  •     *生活的本质-设计-改变生活* *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为什么人们会这样生活* *这样的生活会带来幸福吗* *什么样的生活会带来幸福呢* *what kind of work will bring us the happiness?*
  •     原研哉大概是少數寫東西的設計師中我能看得下去並且還挺好看的人之一。某些方面很有啟發,以及有不謀而合的地方,比如談到空間內物品的簡化,我想,日本物品種類那麼多,恐怕很難做到,然後他們在幾頁後就討論到了這個問題。不過,我覺得他們想的世界還是太過理想化,現實中其實不那麼容易實現。打個比方,他們認為只要每個人手裡的容器都裝滿水,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他們的責任就是引導人們去尋找水。然而事實是,很多人其實連容器都沒有。ps王志弘的裝幀太特麼好看了。
  •     更喜欢东京篇多一些
  •     读此书胜过n堂混乱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