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叙事学研究》书评

出版日期:2014-5
ISBN:9787550228027
作者:刘云舟
页数:320页

说到底,还是要会讲故事

因为实在对理论不感兴趣,再加上诸多理论都是由国外的学术大咖所作,因而国内学者写的电影叙事学研究的书我读的不多。这本书大约是作者以往的学术论文加以整理,又添加些许内容之后集结成书,该书共分为三部分:电影叙事理论史评,影视现象叙事分析,布努埃尔专论。第一部分的电影叙事理论史评,无功无过,中规中矩,只是对国外叙事理论的评述,无甚新意。倒是第二部分关于《劳工之爱情》《我的父亲母亲》以及《金刚》等影片及影视现象的分析十分细致,深入浅出,清晰易懂,令人受用。毕竟,说到底,电影是门讲故事的艺术,理论固然重要,但个人以为,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来说,对经典的影片文本做细致剖析和解读更接地气,也更能使之了解如何才能讲好故事。至于第三部分布努埃尔专论,则是对布努埃尔的理论与作品所做的细读。80年代钟大丰老师所提出的“影戏说”就详细地论述中国电影之诞生与民国时期文明戏的渊源,可以说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特别的成长环境以及的发展轨迹。除了影戏说之外,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还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机制和“说书人”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书关于说书人——叙述者在场机制的论述很是细致。早在默片时期,电影只是活动的影像,却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因而有专人现场为默片进行解说,这种从业者在上海被称为“讲解员”,在北京被称作“宣讲员”;广州和香港则称之为“解画佬”,而台湾人则称之为“辩士”。作为所谓“活的说明书”,讲解员们多数情况下要以全知性的视角对影片对话和情节所做的解说,而这一全知的叙述者与听者(观众)所建立的并非“他”与“他”的第三人称关系,而是影片之外的“第三人”建构的“我”与“你”的第一人称关系,即“我”说与“你”听。这种“我”与“你”的关系的建立,不仅能允许叙述者操纵全知视角,而且能够引导观者进入说书场的叙述情境。早期的默片解说员不但在现场对影片人物和情节做全知性的解说,甚至会直接化身为片中人物进行对话,这与传统说书人在叙述的机制和功能上有着明显的相似性。有声电影的发明为电影叙事提供了自我完备的体系,解说员、多余性的字幕等各类元素退出主流电影机制,电影成为操作画面和声音的自给自足的双重叙事,但隐藏的叙述者仍能够被观众感知到。无论是《我这一辈子》还是《祝福》,开场的男声对白都在以“我”的身份展开故事。尽管中国电影人并非有意识的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说书人传统,但我们确实能够从中国电影中发现一些“说书人”的辞格,它以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渗透在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形态之中。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影响深渊。


 电影叙事学研究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