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3
ISBN:9787201091743
作者:萧红
页数:273页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272页 - 小城三月【尾声】

等我到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声音有高有低,因为那哨子有粗有细。
大街小巷,到处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待回来了似的。
但是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
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的就跑过去了。
春,好像它不知多么忙迫,好像无论什么地方都在招呼它,假若它晚到一刻,阳光会变色的,大地会干成石头,尤其是树木,那真是好像再多一刻工夫也不能忍耐,假若春天稍稍在什么地方留连了一下,就会误了不少的生命。
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一些日子。
但那是不能的了,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想装成自己心中想得出的那么好,她们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53页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的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青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他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了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哈哈。好想提供给微博上撕逼人士,多好的素材啊。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272页 - 小城三月 尾声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的就跑过去了。

《呼兰河传》的笔记-** - **

书摘: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得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么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06页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坊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
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68页 - 呼兰河传 第三章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06页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么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坊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打得越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
因为它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02页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02页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68页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那么的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根黄瓜,就结一根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根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最爱的一段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217页 - 尾声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官,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38页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06页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东二道街除了大泥坑子这番盛举之外,再就没有什么了。也不过是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也有一两家机房,也许有一两家染布匹的染缸房,这个也不过是自己默默地在那里做着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使别人开心的,也不能招来什么议论。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到后来,那结果,谁晓得是怎样呢,反正一塌糊涂去了吧。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但孩子是容易忘记的,也就随遇而安了。
那黄色的水流,直流得很远,是凡它所经过的那条土地,都被它染得焦黄。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
——————————————————————————————————

萧红的描述既细腻又有趣,朴素又真诚。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02页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页

第一章.
一. 十字街,东二直街火磨两个学堂,西二直街清真学校大泥坑,大泥坑事件死猪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二.东二道街南头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叫花子
三.染缸房,豆腐房,纸房发生过的事
四.扎彩铺,阳间与阴间
五.生老病死
在夜梦中并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是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 ,一夜一夜的就都这样的过去了。
六.小胡同,卖麻花,五个小孩
七.卖东西的,卖豆腐的对人的诱惑
八.火烧云,人们安逸
九.夜,呼兰河的自然朴实
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第二章
一.跳大神,7.15鬼节河灯
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这么悲凉。
二.河灯
河的南岸,尽是柳条丛,河的北岸就是呼兰河城。那看河灯回去的人们,也许都睡着了。不过月亮还是在河上照着。
三.野台子戏,女儿回娘家,热闹场面,指腹为婚,看大戏
戏台下百态
那在台下的早已忘记了是在看戏,都在那里说长道短,男男女女的谈起家常来。
那牵着牲口饮水的人,是一点大戏常识也没有的。他只听到牲口喝水的声音呵呵的,其他的则不知所答了。
四.逛庙,娘娘庙,泥像,不倒翁
五.跳大神有鬼,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看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他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的祭鬼。只有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为鬼预备的。
第三章
一.祖父的果园
二.不喜欢祖母,与祖父的玩乐
三.祖母的屋子,储藏室
我有记忆的第一个冬天,就这样过去了。没有感到十分的寂寞,但总不如在后园里那样玩着好。但孩子是容易忘记的,也就随遇而安了。
四.祖母病中,家里来的人多,兰哥
五.祖母死了,缸帽子
六.家里来更多的人,到街道,河边
七.跟祖父学诗
八.释义学诗,天真
九.祖父把掉井里,泥坑里的小猪,鸭子烤了吃
第四章
一.家门口的砖头,缸,铁犁……
二.家是荒凉的,草房屋顶的蘑菇,漏粉,养猪的破旧老屋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三.院子是荒凉的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那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四.院子是荒凉的,院子栓车的家,跳大神的老太太,孙媳妇
五.家是荒凉的,祖孙二人,静
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第五章
一.老胡家的团圆媳妇
二.打团圆媳妇
三.胡家跳大神
四.团圆媳妇被打出病,偏方,半疯,抽帖抽了两吊钱共50吊,孙子手肿买红花,团圆媳妇被打怕了,闭塞的呼兰河
五.小团圆媳妇洗澡,虐待
六.小团圆媳妇被热水烫三次,呼兰河睡了
七.烧替身
八.掉辫子
九.团圆媳妇死了,有二伯 大厨去下葬
十.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不久,大孙子媳妇就跟人跑了。奶奶婆婆后来也死了。儿媳妇一个瞎了一个疯了
十一.东大桥
第六章
一.有二伯
二.古怪的有二伯
三.说话说 介个
四. 不吃羊肉
五.有子 有二爷,啥都不怕的有二伯 也怕毛子
六.有二爷的行李
七.帽子,八.衣裳,九.鞋子,十.脚步
十一.偷东西的有二伯
十二.有二爷跳井上吊
十三.有二爷 兔羔子,十四.
第四章
一.冯歪嘴子,隔着院子磨房讲话,黏糕
二.冯歪嘴子成了家,难为情
三.冯歪嘴子被东家逼迫搬走,寒冷
那个刚生下来的小孩是盖着盛面口袋在睡觉的,一齐盖着四五张,厚敦敦的压着小脸。
四.王大姑娘,流言蜚语
真是武大郎玩鸭子,啥人玩啥鸟。
五.冯家探访员,看热闹的
这事情一发,全院子的人给王大姑娘做论的做论,做传的做传,还有给她做日记的。
有的探访员晓得了冯歪嘴子从街上买来了一把家常用的切菜的刀,于是就大放冯歪嘴子要自刎的空气。
六.冯歪嘴子带东西给儿子吃,人们打趣
七.孩子长大
八.冯歪嘴子二儿子,对王大姐好
九.冯歪嘴子女人死了
那孩子也不哭,也不表示什么,只好像他抗不动那灵头幡,使他抗得非常吃力似的。
十.冯歪嘴子带着两个孩子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尾声.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7页 - 忘了

但是这指腹为亲,好处不太多,坏处是很多的。半路上当中的一家穷了,不开烧锅了,或者没有窝堡了,其余的一家,就不愿意娶他家的姑娘,或是把女儿嫁给一家穷人。假若女家穷了,那还好办,若实在不娶,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若是男家穷了,男家就一定要娶,若一定不让娶,那姑娘的名誉就很坏,说她把谁家谁给“妨”穷了,又不嫁了。“妨”字在迷信上说就是因为她命硬,因为她某家某家穷了。以后她就不大容易找婆家,会给她起一个名叫做“望门妨”。无法,只得嫁过去,嫁过去之后,妯娌之间又要说她嫌贫爱富,百般地侮辱她。丈夫因此也不喜欢她了,公公婆婆也虐待她,她一个年轻的未出过家门的女子,受不住这许多攻击,回到娘家去,娘家也无甚办法,就是那当年指腹为亲的母亲说: “这都是你的命运,你好好地耐着吧!” 年轻的女子,莫名其妙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命,于是往往演出悲剧来,跳井的跳井,上吊的上吊。 古语说,“女子上不了战场。” 其实不对的,这井多么深,平白地你问一个男子,问他这井敢跳不敢跳,怕他也不敢的。而一个年轻的女子竟敢了,上战场不一定死,也许回来闹个一官半职的。可是跳井就很难不死,一跳就多半跳死了。 那么节妇坊上为什么没写着赞美女子跳井跳得勇敢的赞词?那是修节妇坊的人故意给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一个女人。他怕是写上了,将来他打他女人的时候,他的女人也去跳井。女人也跳下井,留下来一大群孩子可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温文尔雅,孝顺公婆……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页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214页

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214页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的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61页 - 呼兰河传 第二章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诲,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160页 - 第六章

我家的有二伯,性情真古怪。 有东西,你若不给他吃,他就骂。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家里买了落花生,冻梨之类,若不给他,除了让他看不见,若让他找着了一点影子,他就没有不骂的:“他妈的。。。王八蛋。。。兔羔子,有猫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妈的就是没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 若给他送上去,他就说:“你二伯不吃这个,你们拿去吃吧。”

《呼兰河传》的笔记-第273页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这“上吊”的刺激,给人们的力量真是不小。女的戴上风帽,男的穿上毡靴,要来这里参观的,或是准备着来参观的人不知多少。
所以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我不知道中国别的地方是否这样,但在我的家乡确是这样的。
有一些胆小的女人,看了投河的,跳井的,三天五夜的不能睡觉。但是下次,一有这样的冤魂,她仍旧是去看的,看了回来就觉得那恶劣的印象就在眼前,于是又是睡觉不安,吃饭也不香。但是不去看,是不行的,第三次仍旧去看,哪怕去看了之后,心里觉得恐怖,而后再买一匹黄钱纸,一扎线香到十字路口上去烧了,向着那东西南北的大道磕上三个头。
他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一切都习惯了,一切都照着老样子。他想来想去什么也没有变,什么也没有多,什么也没有少。这两年是怎样生活的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好像他没有活过一样。他伸出自己的手来,看看也没有什么变化;捏一捏手指的骨节,骨节也是原来的样子,尖锐而突出。
——————————————————————————————————————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的文笔很奇怪,有些人很喜欢,有些人又觉得无趣。呼兰河传朴实不动声色,反复咀嚼又回味万分,有人说越是轻描淡写越是沉重。


 呼兰河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