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文教育辩护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513319537
作者:[美]法里德·扎卡里亚
页数:146页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是印度裔美国人,拥有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教育背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外事政策顾问”,是美国舆论界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目前是《时代》周刊特约编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有畅销书《后美国世界》(The Post-American World)和《自由的未来》(The Future of Freedom)。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来到美国
第二章 人文教育简史
第三章 学习思考
第四章 自然贵族
第五章 知识和权力
第六章 为今日之青年辩护
原书注解

作者简介

想要过好日子其实不难。先上大学,然后再退学。白天学计算机科学,晚上编程。开一个科技公司,然后迅速上市。要是你不喜欢冒险,那就学电子工程。
在技术和全球化主导的时代,基于技能的学习为主流社会所推崇,而以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知识,则被看作是没有前途。在无数人向着中产精英的道路奔跑时,本书作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却站起来挥起了人文教育的大旗。
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叫作博雅教育、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等等。对于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相关的问题还有:
大学教育还有它的必要吗,职业学院是不是就已经够了?
把人文教育视作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还是目的自身?
慕课(MOOC)能走多远,将最终取代课堂学习吗?
面对这些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法里德并没有展开艰涩的学术探讨,而是由自己从印度到美国耶鲁读书的经历讲起,用对话式的口吻,平实幽默的语言,追溯人文教育的起源和演变,激辩人文教育的争议、困境和意义。


 为人文教育辩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完《为人文教育辩护》这本书后,已经过去两周了,一直想写写读后的感受,竟拖到了现在。在这本书之前,我刚看完《最好的告别》,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印度裔美国人,都写过几本畅销书,也都是专栏作家……这让我对印度裔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他们写书也是那么厉害。这两本书,是今年我遇到的最给我触动的两本书。《最好的告别》甚至让我不敢发文妄自评论……《为人文教育辩护》拿到手后马上看了第一章,被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打动了,薄薄的一本书,但论据充分,论点明晰,论证非常严谨。我马上就决定一口气读完它……当然还要夸一下译者,这么流畅的翻译还是很少见的。虽然我是理科生,还是一个科技控,但关于人文教育的问题我很早就有过思考,大概在高中的时候吧——为什么家长们都想让我们学“技术”,而文学、哲学、历史这样的学科会被质疑“学这些有什么用呢?”。人文教育到底对你是否有用?这就是本书讨论的问题。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开始,一步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我无法通过一篇文章向你说明这个论证的过程,但是我想分享书中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人文教育的优势就是教你如何思考、说话和学习。书中有这样一句引用:教育的目的,不是往学生的脑子塞满旧家具,而是帮助他们获得关键的知性技能,以打造自己的新桌椅。——霍华德·加德纳 (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所以,单纯把大量知识塞进脑子里的教育不能算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可以有效获得知识的能力。可惜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的教育也无可避免地偏向前者。而人文教育恰好有这样的优势,帮助我们获得一个学习、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去自食其力获得知识:首先是能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而核心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写作。在我之前谈自己为何写作的文章中曾说过:“我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督促我得到高质量输入和更深入的思考。”无论你做什么,清晰、简明和快捷的写作能力都是无价的技能。然后是能教会我们如何说话,在我理解就是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考的能力。其中对话是一个“经历岁月考验的学习方法”。和有趣的人聊天,分享各自最深处的想法和理念,文明就是这样产生的……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说过,要逼迫自己每周和1-2个陌生人聊天,也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一个好的对话能极大帮助一个人的成长。第三个优势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学习。这里的不仅仅指的是特定领域的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能力。李笑来的公众号就叫“学习学习再学习”,他解释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先学习如何学习,再去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三个动词重复。人文教育可以教会我们如何精读一篇文章,如何有效搜集信息,如何进行逻辑思考等有助于我们获取新知识的技能。所以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兴趣是指引我们探索最好的动力来源,人文教育是我们最强大的探索工具。《为人文教育辩护》这本书精彩的论点实在太多,平实朴素的语言下总是能发现亮点,不禁让我拍案叫绝。在这里推荐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尤其是在当今过分逐利的教育环境下,来点人文教育真的很有必要。
  •     第一章:抛出议题,介绍自己的背景议题:人文教育的理念在美国似乎失去了说服力。观点:推崇它的人需要极力为之辩护,而反对他的人则确信这最多是个奢侈品。为什么说人文教育在美国失去说服力?1)从经济活动上(过上好日子),创业者聚焦计算机科学和编程,人文教育在美国已经不怎么吃香,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基于技能的学习,注重技能的实用性。高等教育走向了职业教育而不是人文教育。2)从统计数据上看,主攻哲学,英文的比例急剧下降,而且不是因为过剩。放弃人文的人也没有走向科学,他们走向了商务传播等“技术培训”3)从政府态度上,不少州政府也觉得人文教育是一个奢侈品,威斯康辛计划撤销任何和工作岗位不直接挂钩的人文科目。能够直接带来就业的教育,是所有政客都乐于鼓吹的教育。为什么作者要为人文教育辩护?作者是六七十年代从印度来到美国的,当年的印度对技术的力量崇拜的无以复加。而作者的母亲为美国吸引的正是堪称人文教育范版的美国大学。虽然当时的美国大学在印度并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但是在哥哥和母亲的影响下,作者赴美求学终于选择了历史专业,但是当年他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文教育。
  •     一、公元前五世纪:诞生:人文教育诞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改变了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存在的状态。原来古希腊的教育侧重发展 arete(卓越或者美德),主要为希腊语,法则,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学习,另外就是身体训练。人文教育(自由liberal教育)的诞生是民主制的伴生品,开启民智后,人民就不会再甘于做奴隶。二、论争:人文教育的论争: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演说家伊索克拉底)还是目的本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追寻真理。伊索克拉底,认为教育是发展arete的手段,通过学习修辞,语言和道德来取得德性和良好生活。三、古今教育的不同:现代:科学很实用,人文不实用古代:科学不实用:是通向抽象真理的途径,没有实际的用途。人文很实用:能够为政客,朝臣,律师和商人提供必要的技能。注2-1:古代中国也是一力推崇圣贤书,把技术斥为奇技淫巧。四、历史沿革:1、公元前一世纪:教育定型西方七艺:语法,逻辑,修辞,算术,几何,音乐,天文注2-2:中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中世纪:教育寄居神学,在修道院中保持了学习和求知的传统注: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最先进的文明,它带动了欧洲教育系统走出修道院。3、1088年,欧洲第一所大学在博洛尼亚(意大利)成立,早期的大学高度具体,学术化的神学。4、十四世纪,文艺的复兴,雄辩和求知的复兴,重回希腊罗马的轨道,导向对古代经典文学和历史全新的,更深入的研究。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文艺复兴式人道主义传遍欧洲注:文艺复兴把古典文明从尘埃深处重新找回,在中世纪的黑暗中,欧洲重现了昨日的文明之光。5、人文教育作为现代传统归因于英国早期学院而非大学,它由十三世纪学习神学的学者所创立,宗教的影响是巨大的,比方公众演讲就是主日布道的一种俗世延伸。6、十九世纪,学院进一步世俗化,和专门的神学院分开。大学特别是德国的,逐渐侧重于研究而非教学,没有具体建筑,而学院有特定的建筑,庭院+宿舍的住宿学院的模式传到美国。7、二十世纪,哈佛和耶鲁采用全面住宿制,“边生活边学习”“同侪教育”“横向教育”,强调塑造个性。“只有学习,论辩,饮食,祈祷,游戏都在同一个学院的小圈子里,大家经常性地近距离接触,才能获得个性这种无价之宝。神学的影响依然还在,“知识的方方面面都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它们都是造物主的手笔。“8、耶鲁报告:背景:美国学院最初科目是“上帝和希腊”,神学和古代经典争论:十九世纪初,人们质疑学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必要性,建议导入现代语言和理念。美国在经济技术上快速发展,学院里教的东西显得过于老化。注:此时的中国,也陷在四书五经的古代经典里面,无需拥有卓越智力的知识分子把他们的精力无用的耗散在考据,金学上。报告:1828年,耶鲁报告为经典科目辩护影响:把科目的变化延迟了半个世纪。观点: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学习怎样思考比具体科目和书本更为重要教育的目的:A、训练大脑怎样思考B、为大脑灌输特定内容,充实知识储备结论:大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每天以严格的手段锻炼学生的心智,所有课程的设计,教学都应该围绕一种共同的目的,就是怎样才能最好地传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艺术,怎样有序思考,怎么分析事物,怎么明辨是非,怎么组织论据,怎么平衡各方面的意见,怎么唤醒,提升和控制想象力,怎么安排记忆,怎么激励和引导自己的天分。9、艾略特【新教育】1865观点:美国需要把欧洲最近兴起的科研大学所提供的最新方向,和美国学院最好的传统结合起来。提议美国各大学积极接纳科研的功能,但是把这功能限于研究生的级别,保持本科自由探索的特色。他希望学院在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之间做出仔细甄别,后者显然更为重要。后续:几个月后,艾略特获得哈佛校长(年仅三十五岁),通过40年的努力,改造了美国国家教育的面貌,一首创建了现代美国大学。9-1 :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自发的选择多样化“,学生有很少的必修课和很多的选修课。此前课表都是固定的,学生能选的课程,进度都时实现决定的。艾略特完全不同意老做法,他相信个体是自己命运最好的仲裁者。爱默生:任何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自立】文中:相信自己,每一颗心都随着超灵的铁弦颤动。艾略特:过了十八岁,美国男孩已经过了外在强迫规训还有任何价值的年龄,美国的人文教育应该允许你选择自己的道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实现独特的自我。让教师提供学生所需,让学生选取他们所爱。9-2:反面观点:普林斯顿校长麦考士:他认为大学应该提供一个特定的,主次分明的学习框架,不然就辜负了学生监护人的职责。10、1920-30s 好书运动: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圣约翰强制修习,其他150所提供此类选修背景:移民潮,担心美国失去独特的个性。内容:西方经典课程,必修好书精读的课程表,没有选课的余地。论争:学什么,不学什么,学生能有多大的自由度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论争正方:一个人不能称为是受了教育,除非他熟知自己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时代变了,但是不能否认传统,或者减弱传统对现代人的重要性。论争反方:苏格拉底式的探寻法从根本上排斥“基于道德权威的经典文献”,保守派把古希腊任务拉上台,充当经典好书课程表的英雄,然而却和希腊哲学家的初衷相悖。11、作者的反思,对好书运动的打倒和过于职业化的教育是否有不足?作者观点:熟知一些基本事实,熟读一些经典书籍,可以为自由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开课也能让学生共享一种知性体验,是一个广交朋友的机会。所谓人文教育,根本就是让思想自由地驰骋,自由地放牧。那些因为我觉得自己需要去了解,涉及专业领域或文化背景而选的课程已经淡忘,但是那些真正感兴趣的,或者被一位优秀的老师所感染的课程则始终铭记于心。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可以谷歌,但是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数据,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一个世纪以来,人文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对科技主题的排斥。古希腊,科学探索是扮演“自然哲学“的角色,中世纪,科学被看成一种理解造物主的创作和人在其中位置的努力。科学革命和十九世纪达尔文进化论之后,科学和宗教冲突凸显,科学和人文教育分道扬镳。科学为什么不能成为宗教?安东尼 克龙曼:一个物质的宇宙观,这个宇宙的结构可以被精确的描述,但它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和目的。因此,物理科学对生命意义这一类问题不能再有任何贡献,这已经变成一个无关的问题。科学和人文两个阵营之间,不仅是互不沟通,还互相仇视。人文版的:谁知道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如同科学版的:谁读过莎士比亚一样。人文版的:什么事质量?加速度?就是科学版的:你认字吗?2003年哈佛校长萨默斯:号召本科教育回归对科学的基本把握。新加坡:耶鲁-NUS大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并对它们加以完善,一方面也提出了一整套教育的新理念。革新点:A:不再是人文学院,而是人文科技学院。B:废除了专业系别C:两年的公共课,聚焦一系列不同的思考方式:如何进行科研 /统计学如何帮助制定公共政策学生学到的不是科学事实,而是科学方法。D:经典书籍,不是文化扫盲单子上的书,而是作为特定思考类型的样板。学习怎么读书,怎么辨析文学,哲学或者是艺术里的种种思想观念,也学习怎么写作。注:什么是商业中最具价值的技能:团队协作,你要知道怎么和别人工作,让别人想和你一起工作。但是教育几乎完全是关于自己怎么干好一件事的。人文教育:为了自己去了解知识的伟大轮廓,而不是去获得求生的必需技能。那么人文教育究竟可以派上什么用场?第三章:对个体:学习思考第四章:对人民:打造自然贵族,建立社会流动性通道第五章:对社会:知识和权力,知识造就人类社会,并带动社会进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技术本身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极好体现,但没有必要为了颂扬技术而贬低人文,而这恰恰是今日之现状.”
  •     8月。“求知的核心在于写作”
  •     喜欢
  •     印度裔美国人写的一本结合自身经历的小册子,读库出的。读起来不费劲,语言也挺有趣,适合出门路上闲读~
  •     如何为人文教育辩护?不如看看承载这个责任的大学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为社会发展打造工人的机构这个属性一直没法抹去,也有存在的必要。科学发展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他的小伙伴人文教育,并没有随着它的速度来一起发展。或许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同样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优秀的人绝对是人文和技术同样具备的!
  •     「当汲取伟大文学养分时,我们面对面地接触到一些自身生活中可能永远接触不到的理念、经历和情感。研读历史时,我们遇到从不同时代来的人,从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教训。研习物理和生物时,我们理解到宇宙和人类生命的奥秘。这些不一定能让我们过上好日子,但它是生活的重要体验。」
  •     对教育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     这是一本书?
  •     发现哪国人民对自家学生的评价都差不多嘛,不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嘛?还是这概念也是进口转内销的?作者的论调倒是很平和,只是俗易风移罢了。整篇文章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心态让人很舒服,娓娓道来,论述有渊源有趋势有例举有思考,简直深度专栏的写作模板,如果人文教育都能让人都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么真的很值得,也很有必要。 P.S.读库的这系列平装书真的太容易读旧了……
  •     平装嘛,简直太平喽~我差点以为我买了本旧书:)真的是很好看的书“他的红铅笔很锋利,给分数从来不留情面“被虐的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以及酸爽无比~~
  •     所以有点自信了吗?没有。
  •     2016.6.08-09 端午假期在家读完的。这是一个至少在章节上符合金字塔架构的书,作者从第一章开题到第二章讲述人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再到三四五章分别从人文教育对个体,群众,社会的意义,再在第六章说明了当代青年和其他世代的异同。人文,哲学,科学在古典时代分道而行,在现代分的已经是壁垒分明的,但是又在探索中隐隐约约殊途同归。
  •     在古代以及之后的多个世纪里,科学是通向抽象真理的途径,没有实际的用途。而像语言和历史这样的人文科目则恰恰相反,能够为政客、朝臣、律师和商人提供必要的技能。 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学习几何、天文是毫无用处的,但希腊人罗马人仍然把它作为必修课。到了大航海时代,天文几何乃至后来的物理工程变成了实用课程,而人文学科变成了“无用的知识”。历史还真是调皮。
  •     推荐给豆豆要读一读的小书。
  •     需要再接受一些人文教育,以便书写,表达,有能力学习和开放胸怀。
  •     喜欢为今日青年辩护那一章
  •     Mooc.
  •     请勿忘初心
  •     应列入理工科必读书目,尤其是IT宅男
  •     有些生涩,从古论今。不过我也觉得我们缺乏人文教育,都走向职业教育了。训练大脑如何思考
  •     作者的论证在我看来并不强有力,但是其所倡导的观念也是我所追寻的,科学与人文的结合。
  •     书的装帧,纸质都好到没话说。就是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可以用几条微博来表达出来。。。作者竟然把一篇论文的内容做成一本书。。。然后很多观点都是大家都懂却很难做到的观点,感觉没什么新惊喜。
  •     人文教育是培养一个文明人之根本。
  •     有理有据,思路清晰。
  •     20160307需要好好深思
  •     理工科生可以读一读。
  •     美国当代大学生密切联系。国内可能更功利趋向。
  •     3.75分吧这样!观点正确,论证也还可以,但是我也不知道为啥就是不想给到四分。。。。
  •     读起来部分像英语阅读理解…不过不是为好书,密涅根计划真向往…值得再读。
  •     我们为信息所窒息,而渴求智慧。今后的世界,将属于能总览全局者,他们在恰当的时间运用恰当的信息,以独立的思考来做明智的选择。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生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创始人)
  •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商业和技术主导的世界中,人文教育依旧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它教会我们写作、表达、主动学习与思考。
  •     正值大三,一些观点还是非常赞同。
  •     竟然挺好看的:我们为信息所窒息,而渴求智慧。今后的世界,将属于能总览全局者,他们在适当的时间运用恰当的信息,以独立的思考来做出明智的选择
  •     一本易读的小册子,很清晰,但是读完之后总觉得还得再看看,说不清哪些地方存疑,哪些地方要再反思,毕竟议题太大了。
  •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     好书,写得真是好,翻译也好,堪为榜样。
  •     关于大学的演变过程很值得细细去专研,这样才能明白大学到底该学什么。后来讲到现代年轻人的心理变化也很不错,不在去思考什么政治这些大问题,更多的是大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个部分也适合细细思考
  •     推荐这本
  •     思路清晰,但有些观点存疑。也瞬间明白达芬奇们为什么会是通才。
  •     作者并没有牵强地为人文教育辩护,而是结合当下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现实,循序渐进地展开自己的论述。
  •     傻文科生必读,死理科生也应该看一看。
  •     读库又出了一本目光深远的好书!作者在高度文明发达的国家仍然为人文教育辩护,当下的中国尤其需要这种理性的认识和坚实的行动!作为个人所能做的就是把这本书再读几遍,英文版也找来读几遍,然后把它尽量多的介绍给身边的人。
  •     无用之用
  •     2016年已读022。对此开本和用纸,感觉愈发习惯与喜欢。文推第二章。
  •     简洁而有力。最后一章节的描述也是精准,比如“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是企业家、技术专家和商人。...年轻人所反映的,乃是今日之社会现实。”、“今天年轻人的野心也许不需要用游行示威,不需要用洋洋洒洒的古文来传达,但它们是真实的,也是重要的”。
  •     这本书虽然是随笔,但是逻辑非常清晰,读起来不费力,推荐推荐。
  •     翻译流畅,论证严谨,论据详实…很久没看到过这么好的书了。特别欣赏作者的观点,在今天人文教育显得越来越稀缺,接受一定的人文教育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竞争力。
  •     汗颜!总说欧美西方教育先进,结果人家还不断反思自己,提倡人文教育。我国古代早有“六艺”说法,结果现在高考还要文理分科,说什么好吧!
  •     “求知的核心在于写作”
  •     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并不是关于人文教育具体内容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