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常识一边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10824265
作者:杨子云

内容概要

杨子云,生于湘西。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2008 年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计划”MURROW 新闻项目访美记者,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人。她在腾讯网主持的燕山大讲堂是中文互联网世界颇具影响力的思想论坛,近三百名各界优秀学者和公众人物出任该讲堂的演讲人。2006 年—2010 年间主持召集法律记者沙龙。2009 年5 月至今供职腾讯网新闻中心,文化中心。主编有:《为公正而报道-法律记者沙龙文集》《理解中国——燕山大讲堂中国问题思辨录》《大时代与个人命运——燕山大讲堂时代与命运思辨录》《谁动了中国经济?——燕山大讲堂中国经济问题思辨录》。写有诗歌若干,收入多种选本。

书籍目录

自序太阳裁处着万物
第1辑谁的原罪
冯仑要记住政府永远是发牌的
○ 那个耽误我们几十年发展的计划经济制度你怎么不谴责呢?
○ 要记住政府永远是发牌的
○ 民营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体制改革
○ 民企也要有长子心态
信力建多做“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
○ 建国之初,农民也被消灭了
○ 现在有好几个关系是颠倒了
○ 不是意识形态之争,99% 是利益之争
○ 改革之道:开放民间办学
武克钢不要总骂企业家
○ 改变中国最深刻的力量是工商力量
○ 中国工商业已然全球化了
○ 企业家普遍不太适应公共舆论新时代
○ 做公益,“如果社会出问题,企业就好不了”
张跃政府拿出财政支出的1%救好穷人就够了
○ 为发展而发展的主张,本身是走不通的
○ 政府用财政支出的1% 救好穷人就行了
○ 一个人衣食无忧之后,就该觉悟起来
第2辑不可轻言革命
王学泰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
○ 战乱淘汰的往往都是精英
○ 游民暴力崇拜出不了文明
○ 保障之道才能把无根变有根
吕文举、杨鹏切断流民与黑社会的通道刻不容缓
○ 最大的危险是内心不受任何约束
○ 黑社会组织也在与时俱进
○ 哪里有不公平哪里就容易产生犯罪
○ 政府放权让利才是解决流民问题的根本之策
郝劲松我信仰法律就是解决冲突的
○ 即使是不公正的判决我们也希望有一个结果,让大家看到不公正
○ 社会进步需要法律人用法律的方式来维护公众权益
○ 当很多人去改变局部的时候,整体的改变就到来了
○ 专业主义是专制主义的天敌
张翠蓉你所不知道的阿拉伯事件
○ 最根本的不是政治诉求,而是生活的难以为继
○ 我不太担心所谓伊斯兰精神的觉醒
○ “一切未曾发生,直至它被描述”
○ 国家恐怖主义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3辑信任崩溃之痛
任志强说我不关心穷人,其实你们都错了
○ 政府最好别有那么多计划,靠市场的自由发展来决定
○ 政府的资源没有用到需要帮助的人头上
○ 不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中国是发展不起来的
○ 如果你认为低收入的你应该拥有一个巨大的房产财富,那肯定是错误的
韩寒这个国家一点都不缺少仇恨
○ 阴谋论总是会有市场,谣言总是有人乐于听
○ 其实我的道路有很多挫折
○ 我的使命感其实很简单,从自身权益出发去争自由
○ 反对发动大量人民进行的暴力革命
○ 对于司法,我们必须有一个信仰
黄居仁官民词语歧义源于信任崩溃
○ 同一种语言的欺骗更深刻、冲突更尖锐
○ 不能往消灭冲突的方向做,而是治理,治理的基础是构建信任
○ 承认差异,“唯一”不能产生真正的和谐
○ 专制主义让人们没有沟通和共谋的能力
刘润华信任缺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
○ 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仅有原则的开放是不够的,要有可操作性
○ 如果只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才能成立基金会,那将是死水一潭
○ 为了公众利益,需要政府营造竞争性公募市场
○ 互不信任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
○ 不要把做慈善的人神圣化,也不要当妖魔
第4辑社会出现了
李连杰从“壹”开始改变社会
○ 有了公募的身份证,就有权利了
○ “去李连杰化”,是为了更好地搭建全民公益平台
○ 壹基金更重要的是促进人们的精神成长
○ 道德标准是次要的,一个好的机制非常重要
○ 人有两只手:一只手争取权利,一只手必须要付出
王石为环保高调没什么不好
○ 为环保作秀没什么不好
○ 中国企业家需要有公共生活的平台
○ 在公益活动中形成企业家力量的联合
○ 哥本哈根后的中国,阴谋论没有了市场
○ 一个社会的成熟稳定主要有三种力量:政府、企业、NGO
荣念曾戏剧空间与社会发育
○ 把审查变成剧场的一部分,撑开公共空间
○ 每个艺术家都是珍稀的朱鹮,但要有足够的力量走出笼子
○ 继承不能只在框框里,汤显祖是在为弱势社群讲话
○ 最重要的是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郭庆亮我们也经历过摇摆与不安
○ 探索是破框,破框就会遭遇控制
○ 我们也经历过摇摆与不安
○ 戏剧工作者的努力,是把社会变成多种可能性的共存
王丽温故1922,“壬戌学制”背后的知识分子动力集团
○ 民国时的知识分子不是散兵游勇,这些人形成一个知识分子动力集团
○ 教育部充分尊重民间教育团体的意见
○ 温故1922,恢复决策过程的民主
第5辑徘徊的灵魂
杜维明、袁伟时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张力
○ 否定三纲,肯定五常?
○ 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从何而来
○ 盲目的民族主义的问题以及西方内部的困境
○ “儒表法里”太牵强了
○ 儒家所走的,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路子
袁伟时儒家的现代作用和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 如何理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 儒家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里?
○ “民贵君轻”里为什么发展不出现代民主?
○ 儒家伦理教化下,这个民族是平和的
○ 在当代,用儒家建设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不可能的
陈彦、杨煦生民族成为“主义”就有可能是灾难
○ 民族成为“主义”就有可能是灾难
○ 当普世价值被作为政治工具,它一样是危险的
○ 共产主义的外衣下藏着很多民族主义的东西
○ 1949 年以来社会的各种横向纽带全部被摧垮了
○ 文化的发扬,绝不能由某一种政治力量来引导
杨鹏把中国的上帝崇拜还给百姓
○ 孔子认为,最大的孝,就是以祖先之灵来配祭上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君王做到了最大的孝
○ 万教同根,万民同源。世界上有价值的各大宗教,根源都在宇宙万物的创造力量那儿

作者简介

21次专业执着的不懈追问 21篇直面坦诚的肺腑之言
采访者子云:5年专业的追问,与被访者一起观察、思考与选择
采访对象:袁伟时、任志强、韩寒、李连杰、王石、冯仑、杜维明、王学泰、信力建、武克钢、张跃、杨鹏、荣念曾、郭庆亮、陈彦、杨煦生、王丽、黄居仁、刘润华、张翠蓉、吕文举。
腾讯思享会主持人、记者杨子云在5年的时间里,对60多位来自实业界、法律界、思想界、文化界的影响力人物进行深度采访,直面当下问题,大胆设问,话锋凌厉。被访者大都坦诚相见,坦露肺腑之言。本书精选的21篇访谈,内容涉及当下众多热点议题,比如:政商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法治专业主义VS专制主义、民办教育的空间、房价、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信任、公益事业与社会发育、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张力、以及“上帝崇拜”的宗教信仰,等等。被访者以他们自己独特的阅历、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坦荡的良知,回应这些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洞见,无异于迷雾中的星星烛火,照亮前路,引领人们寻见有益于社会、让未来变得更好的共识。
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技术系统有不少创新,但社会公共结构和公共治理似乎仍停滞不前,历史把问题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在迷思中回到常识,从常识开始重新出发,也许是一条求解的路径,站在常识一边,也许能找到更多的共识。
任志强:最好的政府计划是没那么多计划。
韩寒: 我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当社会压力足够大的时候,社会自然就会产生变革,我反对发动大量人民进行的暴力革命,这样的事情最后往往是心狠手辣者得天下。
信力健:资本有两个天性:第一它天生是自由的,第二它天生是追求民主的。资本和资本之间,商人和商人之间,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未来,商人的力量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
冯仑:我始终认为民营企业是清白的,是干净的,是合法的,是合理的,是合乎规范的,是道德的。这是我的基本想法。
王学泰: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正确对待暴力文化。枪杆子可以出政权,但枪杆子不能出文明。出文明需要继承,需要劳动、发明、创造。
黄居仁:自秦以后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一统天下,最后都是通过强权把其他人干掉,难以形成各个不同地区文化各自保存、彼此抗衡的局面。专制主义让人们没有沟通和共谋的能力,中国缺乏共存的经验。
荣念曾:我讲的是大文化,不讲小文化。唱歌、跳舞、演出、电影等是小文化,它们只是一种表达。大文化是讲有没有一个集体的智慧看这个社会,思考这个国家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袁伟时:现在的危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度美化。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站在常识一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站在常识一边》告诉你,多做“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我信仰法律就是解决冲突。信任缺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张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21次专业的执着地追问,21篇直面坦诚的肺腑之言。他们是:袁伟时、任志强、韩寒、李连杰、王石、冯仑、杜维明、王学泰、信力建、武克钢、张跃、杨鹏、荣念曾、郭庆亮、陈彦、杨煦生、王丽、黄居仁、刘润华、张翠蓉、吕文举。腾讯思享会主持人、记者杨子云在5年的时间里,对60多位来自实业界、法律界、思想界、文化界的影响力人物进行深度采访,直面当下问题,大胆设问,话锋凌厉。被访者大都坦诚相见,坦露肺腑之言。本书精选的21篇访谈,内容涉及当下众多热点议题,比如:政商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法治专业主义VS专制主义、民办教育的空间、房价、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信任、公益事业与社会发育、儒家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张力、以及“上帝崇拜”的宗教信仰,等等。被访者以他们自己独特的阅历、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正直的品格、坦荡的良知,回应这些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深入思考与洞见,无异于迷雾中的星星烛火,照亮前路,引领人们寻见有益于社会、让未来变得更好的共识。这样的思考和采访中,阅读中你会听到特别的论断: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技术系统有不少创新,但社会公共结构和公共治理似乎仍停滞不前,历史把问题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在迷思中回到常识,从常识开始重新出发,也许是一条求解的路径,站在常识一边,也许能找到更多的共识。任志强:最好的政府计划是没那么多计划。韩寒: 我觉得随着互联网的开放,当社会压力足够大的时候,社会自然就会产生变革,我反对发动大量人民进行的暴力革命,这样的事情最后往往是心狠手辣者得天下。信力健:资本有两个天性:第一它天生是自由的,第二它天生是追求民主的。资本和资本之间,商人和商人之间,不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未来,商人的力量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冯仑:我始终认为民营企业是清白的,是干净的,是合法的,是合理的,是合乎规范的,是道德的。这是我的基本想法。袁伟时:现在的危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度美化。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站在常识一边-子云访谈录》最大的价值。让我们听到肺腑的真诚的时代判断音节,追问当今社会热点在这些被访者视域中的看法。
  •     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识王威廉我们常常说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或者,一个迷惘和躁动的时代。这是这个时代如洪流一般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有时候这样的印象由于过于强烈,以至于我们无法安静下来思考这种印象背后的事物及其深层原因,就急速地坠入到焦虑不安的惶恐之中。最为可怕的是,我们会因此而失掉了对世界和自我的信心。就在2014年的这个春天,我拿到了一本名叫《站在常识一边》的书,这是一本访谈录,按道理讲,这种书一般翻翻就过去了,但我越读越认真,而且越品味,心里边竟然越兴奋。这书标题里的“常识”一词实在太好了,我立马就想到美国人托马斯·潘恩的那本名著《常识》。潘恩的许多言论放在今天,真是不折不扣的“常识”,比如他对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强调,比如他对英国君主制的无情批判和建立共和制度的召唤,我们今天都耳熟能详,但是在他写出了此书的1774年,却是振聋发聩的劲声,如暴风骤雨一般,席卷北美大陆,几乎人手一册,成了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所以,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常识”,并非那种妇孺皆知的风干的知识条目,而是一种能够激活一个时代、一个国度人们心底深处的那种鲜活的共识感。《站在常识一边》所传递出来的那种探询与召唤,正是对当下中国人共识感的呈现与建构。此书深度访谈了中国各个行业当中非常有影响力的21个人,他们有像任志强、王石这样的企业家,有像李连杰这样的明星兼慈善家,还有像杜维明、袁伟时这样的文化学者,也有像韩寒这样的年轻作家;不止如此,还有一些我们关注度不够的领域中的知名人物,比如法律工作者、记者、社会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宗教学家,科学家……几乎涵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振奋之处便在于——你起初读的时候以为只有少数几个人有着相似的理念与诉求,但越读,越是发现有更多的“丰饶心灵”(Great Mind)不但持有相似的理念,而且他们还从自身的领域出发,深化着这种理念、具象化着这种理念与现实的对接和实践。对于我个人来说,首先印象深刻的是这些被访谈者所展现出来的诚恳与真挚。在他们的言语中没有一些“名人”所散发出的傲慢感,而是充满了思辨、探讨甚至自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像韩寒给人的印象一贯是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但他也在认真地反思自己以往的许多不当之处,例如曾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诋毁等等,可以看出,他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我想,如果我们想寻求共识的话,首先就得先具备这种真挚的态度,因为已经有太多的痞子话语和流氓言说,让我们所说的和未说的话都在一瞬间归于虚空。其次,书中这些心灵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与诉求,让我非常感同身受。自由,意味着生存、发展、言说、交流和创造。当代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已经远远不是以往那么幼稚的了,我们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有着怎样的机制、条件与规则,也知道真正的自由是如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有着怎样的伟力可以推动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自由,是这本书当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之一,它和各个领域结合,就变成了具体的诉求,比如经济的自由、社会的自由、信仰的自由等等,这些专家学者都有着扎实的论述,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切中当前的诸多要害部位,令人信服。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的落脚点几乎都是在社会的建构上。这已经成了最为迫切的一个“常识”。我们知道,自由的精神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肥沃的社会土壤。如果权力的触角在社会的各层面延伸得太远,就会锁住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如果将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为“政经分离”,政府限定了自己的职责,放宽了对市场的管制,创造了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发展,那么,2013年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已经有意识地表现出“政社分开”,将社会能够自己组织和运作的事情还给社会。当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社会自身的成熟,这表现在NGO(非政府组织)的建构与完善上面,否则,再多的个体都如同散沙。这些“常识”被书中的精英们用具体的学科理念表达得非常充分,正如李连杰说的:“比热情更重要的是专业能力。不是壹基金要改变社会,而是调动每个人心中的善,你可以通过壹基金平台改变社会。”这就是社会自我完善的途径,需要专业的能力,建构并运作合法的组织,然后激发出更加强大的集体能量,这也是人们能够自由创造的信心所在。一个具备“常识”、拥有“共识”的国度,总还是有所希冀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     作为一名媒体人,杨子云无疑是成功的,本书即为副产品之一。本书二十一篇文章是其从近五年来的采访录中筛选出的一部分,因为“采访的这些人,触及的这些话题,表达的这些观点,汇聚在一起,是当代史的注解之一,值得把它们留在纸上”。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受访的这些“思享者”思维的宽广、表达的率真。他们说的都是真话、都是在重复常识,可是,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们的勇气。他们期待自由、独立、平等成为普适的价值观,并推崇与之相应的制度安排。书中所列很多五年前的观点,一些改革的愿景,今天已经得到落实或正在落实,或是体现在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决定》中,其乃真知灼见,其洞察力和预见性自不待言。这些,今天读起来感觉更亲切。作为媒体和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建言献策,针砭时弊,直指要害,这是时代的进步,是民主进步的体现,但这远不是目的。让普通民众能够接受这样的一种教育,换一种思维看社会、看生活,这样才能活得更明白。这样,才能渐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无疑,这对推动民主与法治的进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其中,有好几次访谈都谈到了信仰的问题,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探讨“流民、游民与社会动荡”的主题时,吕文举、杨鹏认为:如果教育和信仰能跟上,即便流民队伍膨胀,黑社会的后备军也很有限。印度的流民队伍庞大,但其没有严重的黑社会问题,没有那么多的城市暴力和治安问题,所以说,虽然流民多,但没有威胁到治安。这一方面赖于他们再怎么穷,社会能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最根本的一点,还是信仰对人心的安定作用。任志强认为,宗教是国家稳定的四大支柱之一,很多国家政治上出问题是靠宗教在维持。因此,他希望宗教也能成为维护中国稳定的支柱。可惜的是中国没有宗教,社会稳定也就少了一个支柱。尤其是在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思想上没有任何的羁绊,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国人没有信仰,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光是没有,在1949年后,特别是“文革”十年,更是一个毁灭信仰的十年,其影响不是几个十年就能消除的。要建设文明社会,重塑信仰,应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艰深的课题。令人深思的是,书的最后一篇是杨鹏的《把中国的上帝崇拜还给百姓》。他说:“近三十多年来,中国人关注的是经济问题,但以后政治问题会日渐升温,人们的注意力会从经济转向政治,会经历一个政治转型热的时代。等到政治转型基本完成后,我们有了规范的市场经济及宪政民主政治制度后,信仰问题一定会日渐升温,我们会迎来一个信仰热的时代。”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也许,他对未来信息的提前感知是正确的。文字指瑕:1.第135页,倒数第四段的倒数第三行第一个“。”当删除;2.第137页,第二行第一个“,”当删除;3.第155页,第四段“李连杰,……印尼海啸。”与本页第一段重复;4.第233页“采访手记”前两段与第212页“采访手记”前两段重复,作为单篇发表尚可,作为一本书的前后两篇欠妥;5.第250页,第三段第二行有“他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的陈彦”句,不通。建议要么删除“他”,要么删除“的陈彦”;6.第258页,第二段第六行“……这种无知造成了在商业大潮,尤其是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中国之后”中,“,”应为“、”;同段倒数第三行“……知道了我们自己原来还有很多好东西,当发现这些东西还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时”中,“,”当为“。”;7.第259页,第三段首行“在梵蒂冈就不会发生发生这样的情况”中,“发生”衍文;8.第232页袁伟时图片及简介同第211页,有重复之嫌,可承前省略;第262页、第56页杨鹏图片及简介亦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无
  •     这本书看了好久,最近实在是太忙太忙了。。。。
  •     值得一读
  •     如果袁伟时的观点成为主流的认识,中国成为强国水到渠成。
  •     采访要做的都是交浅而言深的事情,这很难。这书写的东西比较流于表面,随便看看还是可以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