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9
ISBN:9787508641652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英]安东尼娅·麦卡洛
页数:248页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68页 - 应该听从内心生活,还是用理智牢牢控制自己?-哲学家

除非头脑与心灵共“骑”一辆双人自行车,否则其实两者无分彼此。我们常常是随着自己的想法产生相应的感觉。比如,我们渴望拥有我们相信能带来快乐的东西,但如果我们发现快乐并没有随之而至,我们的欲望便会很快消退。
但休谟最接近真理,他认识到头脑需要心灵甚于心灵需要头脑,因为纯粹理性中没有什么能为我们提供任何动机。若没有对别人的幸福的感同身受,道德理智也无法发挥作用。没有情感或感觉的加入,理智只是一种冰冷、机械的计算方法。它能帮助我们想明白我们的行动可能产生什么结果,但无法告诉我们这种结果是否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理智在关注不可靠的自发情感反应方面至关重要。本能的情感反应可能难以指导我们真正应该关注什么。
我们会害怕或恐惧错误的事情,暂且不论这是否是错的,最好先问问恐惧的恰当对象是什么。如果这么做,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的焦虑大多数都不是一种需要去克服的恐惧,而是一种需要尽量对其视而不见的干扰。
承认情感的恰当地位并不意味着成为情感的奴隶。即使我们不能改变感觉,也可以运用理智来决定对某种感觉做出什么反应。如果我们想成为道德动物,就需要运用这种能力。如果坚持认为应该一直让感情表露于外,顺其自然地发展,那就是优先考虑感觉如何,而非应该做什么。这是自恋战胜了道德。
帕斯卡认为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战争更像是场间谍战,而非战场上的战争,因为“理智永远不知道心灵想要什么”。心灵和头脑都有道理,当它们彼此互通有无时,才能运作得最好。心灵提供同情与动机,头脑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判断应该按照哪种感觉行事,应该控制或质疑哪种感觉。感觉通常不需要被驯服,也不需要放任自流,而是让它与理智一起组成富有成效的联盟。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7页 - 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心理学家

幸福仍是一种转瞬即逝、玫瑰色的幻觉。这是幸福的第一个问题所在:它太模糊。除非我们能增加一些细节,否则,我们很难接近幸福。
追求幸福不过是肤浅的人生目标。最好把追求福祉或充实人生作为目标——这是更丰富、更细致、更多维度的概念,为我们留下空间去追求其他本身就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从事有意义的活动。
对幸福的追求的确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矛盾。首先,太关注于追求幸福是种自我欺骗。你越是想抓住幸福,它就离你越远。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擅长预测到底什么会让我们幸福。正如丹尼尔.吉尔伯特所说,人生境遇中的重大变化,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常常会在我们恢复惯常的快活或忧郁状态之前,对我们的幸福观产生一些短期的影响。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在我们没有遭遇重大困难、一切称心如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获得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理想的未来。因此,即便我们可能克服幸福的模糊性,真的树立了一些我们相信能引领我们进入美好世界的目标,我们还是有可能被一个假象的未来所迷惑,因而注意不到在不完美的现在我们已经拥有幸福。
追逐幸福还有一个风险,就是把我们的期望值抬得过高。我们总是误以为幸福是人生的权利和义务。但是,如果采取了认为我们必须得保证自己获得幸福这种态度,将会使我们在事情不随人愿的时候,无力面对失望、遗憾和自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锲克森米哈莱在其著作《当下的幸福》中所说:”幸福是难易企及的,宇宙并非为了人类的舒适而造就。“
根据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说法:”获得幸福的最简单的方式是掌握你的时间。你能否找到更多的时间来做你喜欢的事情。“
我们应该把精力转向能提供更多满足感的事情,而不是被那些非常吸引人但极其肤浅的东西分散精力。
或许我们也需要把幸福的重要性调低一两个等级。通常我们所谓的幸福,只不过是一种感觉或情绪,而情绪和感觉并不完全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比如,森田疗法和接受与承诺疗法都认为,执着追求积极情感、逃避消极情感是极其错误的,不可能做得到。相反我们应该任感情自由驰骋,同时继续去做自己看重的事情。
不要试图寻找获得幸福的秘诀,你可以努力把充实生活的原料收集起来,把这些丢在一起形成一堆混合物,里面包括:那些与情感无关,对你而言很重要的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些你相信能让你更幸福的目标;密切关注自己的体验,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真正带给你满足与快乐的东西,然后确保能花些时间好好培植这些东西。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73页 - 应该听从内心生活,还是用理智牢牢控制自己-心理医生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如果我们收回适当自控的美德,我们是有可能拥有深刻的感觉,并在情感不适当的时候控制情感的。
我们的挑战在于,想明白各种感觉什么时候指向真理,什么时候是种欺骗,什么时候可以信任感觉,什么时候需要避免跟着感觉走。
监控并质疑心灵的反应与波动,能让我们对形势的直觉、片面的评估变得更全面、理性。这些过程均不涉及任何对感觉的否认。我们可以留意并承认自己感觉到了某种情感,同时十分清楚这是过度或不合时宜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尽力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恐惧是生活的正常部分,如果把任何焦虑的感觉当做警告,警告我们不去做会引起焦虑的事情,这是错误的。相反,我们应该接受恐惧,积极投身于那些会引起焦虑的工作、情感、旅程。
如果我们想做某事,但心中忧虑不安,要一直等到这种感觉没有了再去做,这是错误的:减轻这种感觉很难,我们可能会一直等下去。因此,我们还是得做。毕竟,改变行为方式是改变想法和感觉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这种观点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基石。“先行动然后清醒地思考比先思考然后清醒地行动更容易。”
生活中,很多种焦虑处于灰色地带。我们常常不容易判断我们的恐惧有多理性,所恐惧的行为是否足够重要,以至于即使恐惧我们仍然要做。可以从接受与承诺疗法中借鉴一个很有用的诊断问题,即这种行为是否把我们 引向生活中我们所看重的东西。
一心想消除消极情感似乎不太现实,而且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接受所有感觉,然后按照我们的信仰行事。即使恐惧,拒绝让步,至少我们已经做到了自己所重视的事情,而不是在意当时的感觉。森田疗法对此有一个概念——顺其自然,指的是接受情感的潮起潮落,同时采取建设性行动的态度。也许把情感比作潮汐更好,我们多少可以运用一些技巧在潮汐中冲浪。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82页 - 到底应该谦虚谨慎,还是要高调做人?-心理医生

我们都想为某事而骄傲。如果觉得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可能会引起自己的不快和不满足,好像自己不过是一只卑微的工蜂。
过度骄傲会悄然导致虚荣,当虚荣的利爪擒住了我们,就会导致我们高估自己,迷恋于一个不真实的自我形象,以至于无力承认自己有什么弱点,对什么上瘾,有什么缺陷。
人们最喜欢使用的自助工具,如重复地肯定自我,可能导致自我膨胀,这可能会阻碍我们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给自己创造一个积极的盔甲,以此来支撑自我形象,我们可能会对别人更不坦率,与人相处也更不随和。
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过度骄傲和虚荣的魔爪。
其一是,重视机遇在生活中的作用。
越南的禅宗大师一行禅师建议,把我们在生活中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和最糟糕的失败经历列一个清单,并仔细审思。以此提升我们的自我意识,知道一切事物相互依赖。对以下问题进行反思:你的天资和能力如何;为什么你认为自己是成功的主要原因,以及是否由此变得自鸣得意和傲慢自大;促成这次成功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同样,失败的经历也这么做。
他认为“相互依赖的事物可以让你看清整个局势,从中可以看到成就并不真正属于你,而是你无法控制的各种条件的融合”,“失败也不能归因于你无能,而是缺少有利条件”。这是为了鼓励我们放弃自我为中心的信念,以为成功与失败都是由我们决定的。
反思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因为什么而骄傲也很有用。这不包括那些无需努力、得来全不费功夫的东西。我们最应该骄傲的是我们做出努力,超越自己,创造了某种结果,不管结果是大是小。我们还可以以此为傲:不管任务有多艰难,不管我们为此能得到多少赞赏,我们还是严肃认真、竭尽所能地完成了它。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骄傲的不是评估我们有多么优秀,而是关系到我们对待工作和生活采取什么方法和态度。如果我们为如何行事,为自己的努力和态度而骄傲,那么这种骄傲是积极的。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45页 - 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

心理学家说,你可以去体验更多带我新生活,认识更多的新朋友,但是或许数量并不是最终的评价标准,质量才是。所以,不停的学习,用心的体验,观察存在于你身边的美好和财富。或许,即使你的生活日复一日的被局限在某个你无法改变的圈子里,你一样可以过的美好而生动。用心,观察,will beat every other things.
哲学家说,即使你有再多的体验,再丰富的经历,或许当你抵达生命终点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204页

如果人们学会允许痛苦的想法和感觉来去自如,而不是对其视而不见或试图进行抑制,那么他们的观念可能会完全改变。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23页

我会说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从这个传统中可以吸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98页 - 外在美和内心美,哪个更重要?-心理医生

对外表的关注能改变我们的感觉,因此这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干预手段。有时重拾对外表的信心能为我们提供个人所需的动力,促使我们继续努力,改变人生。因此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对外表保持一定的兴趣,这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但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些迹象,比如,如果我们把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分配到对身体的关注上,忽视更有价值的追求,或我们的身份认同极大取决于我们在别人看来怎么样,以至于如果不戴着面具我们便无法面对世界,那么显然我们就是过于关注外表了。美国心理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女孩如果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让他人产生欲望的对象,会损害她们对自己身体的自信和舒适感。
不管我们进行多少次整容,年龄总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因此,我们最好有所准备,寄希望于其他的满足感的来源,而不是为了维持这一个绝望而挣扎。
适度关注外表与过度关注外表之间没有清晰的界定。过度还没有达到极端的程度,只有根据特定的人或情况才能判断。我们要学会根据这些东西在我们生活、经济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自己去划清界限。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40页 - 为什么无法做”真我“,总是要戴着面具-哲学家

关于真我的理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关”珍珠“的理论, 即每个人心中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这也是让我之所以为我的东西。但如果你试图识别这颗”珍珠“到底是什么,最严肃的研究”真我'问题的思想家也会赞同一点:你找不到。
另一类观点是我们并非珍珠,而是种”综合体“。你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体验、欲望、记忆等的总和;但你并不是”拥有“这一的独立物体。
那我们为什么会对所谓的”珍珠“信以为真呢?这与”亲历式自我“有关。实验表明,任何既定时刻的经历,起在大脑中的统一程度远远低于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程度。似乎大脑的不同部分会意识到不同的东西,但并不总是有意识地分享信息。其中有些体验几乎立刻就被转换为记忆,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用自身体验形成了一个更连贯、天衣无缝的故事,从中我们获得一个仪式核心——人生历史。
如果我们试图把自己看做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综合体,拒绝接受我们是固定不变的”珍珠“的观念,我认为这样是有益的。既然我们没有永恒不变的核心,那么也就是说,我们是怎样的人不是既定的。相反,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决定的。成为自己是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创造的练习,不过要知道这不是无中生有的。没有什么是完全固定的或完全自由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收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只是改变我们能改变的,要记住我们不可能控制的一切。
人们说自己不喜欢被硬性分类,但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他们不想让别人来给他们贴标签。如果让我们自己来做,我们会很乐意以多种方式将自己分类,可能是因为身份标签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归属感,而这反过来又能让我们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
因此,身份标签既指向让我们独特的东西,又指向让我们与别人一样的东西。似乎我们既渴望成为更大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又渴望远离它。
我们应当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身会产生矛盾、变化和发展,也是我们这样更忠于自我。因此,几十年保持不变的人,并不是忠于自我,而是忠于虚假的自我观念。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24页

梵文“佛”字的意思是“觉悟者”,成就真理的人。在藏文中,“佛”被翻译成“桑结”,有两个音节,“桑”的意思是他“摧毁了”所有蒙蔽智慧的负面障碍,然后从无知的黑夜中“觉醒”,第二个字“结”的意思是他已经“培养了”所有属于心灵和人性正面的特质。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49页

人与结果之间的物理接触越直接,我们就认为其责任越大。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27页 - 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是失败者-哲学家

很多时候,我们设立、衡量目标与期望的方式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更好还是更糟的,只能从我们所处的位置来衡量。而有害的观念就是,你以为自己必须成就比实际更多的事。
如果达成目标不应是必须做到的,那么它也不应成为人们的期望。两个人同样尽力去做一件事,希望有所成就,但其中一个人可能只是希望成功,另一个人则盲目相信会成功。有希望而没有期望的生活更真诚,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挫折,甚至是最后的失败。
认为自我怀疑损害意志力,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带着怀疑生活。
最好的目标是那些关注”做“和”成为“的目标,而不是关注”做到“。如果目标是”做到“,这其中的问题在于,达成目标后你便无事可做了,除非你又设立另一个目标,然后循环往复,直到你厌倦生活,或者生活厌倦你。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好的厨师,做一手好菜,那么达成这个目标意味着你成功地过上了对你而言更有意义和满足感的生活,这种生活中有更多你珍视的东西。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要求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这才是他有价值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因为你做到了,多了一份成就。
亚里士多德写到,我们应该”竭尽所能顺应我们身上最崇高的东西来生活,因为尽管那些很微小,其力量和价值却远远超过一切。“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21页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23页 - 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都是失败者-心理医生

树立正确目标的建议应该具体、可衡量、可实现、有相关性、有合理时限。
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人的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冲突,对人的心理健康必不可少,“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无冲突的状态,而是要为有价值的目标或自由选择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接受与承诺疗法通过一个旅行的比喻,解释了目标与价值观之间的区别。目标就像是你在旅途中想要参观的名胜古迹,在行进途中你可以将她们一一勾去。而价值观就像是指南针,帮你指明心中所想的旅途方向,只要愿意,你可以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因此,不要只是全心全意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目标,比如“成为医生”,而是选择一种生存的价值观,比如“帮助他人”。这有助于我们贴近真正重要的东西,避免对某一具体目标念念不忘,这样我们可以更灵活,因为有很多不同方式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不想成为目标的奴隶,还需要避免其他错误。其中一个错误就是严重低估机遇的作用,我们设立的目标能否达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遇。过于关注结果尤其危险,会让我们沦为命运的人质。如果我们相信,能否创造所渴望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那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我们就很难原谅自己。另一个错误是眼中只有远处的目标,而未能欣赏此时此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应该努力在奋斗和满足之间取得平衡。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87页 - 做决定的时候,应该相信直觉吗-心理医生

每当我们被某事所吸引或因害怕而退缩,甚至在我们开始有意识地思考前,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努力工作了。我们所有的本能和判断都被征用,用来产生预感——一种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判断。这一无意识过程让我们能看清楚别人的意图,能仅凭信息片段就做出预测。
大脑会暴露大量偏见与缺陷,任何时候我们都有可能是对未经思考的冲动和偏见做出反应,而不是真正的感知。直觉可能是注意到了重要信息,也可能只是出卖了无意识的偏见。
对某种特定做法的判断性推理不要只是列支持、反对清单,而是仔细追问支持或发对的理由,保留那些传达出真正价值的理由,去除那些站不住脚的。我们还可以努力权衡这些理由,按照重要性排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理由的相对重要性。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65页 - 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抗拒诱惑

这一次,哲学家讲的说话,更加像是心理学家的说辞。
哲学家说,无论你做怎样的选择,你都会在懊悔或是犹豫,如果当时我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结果会有怎样的不同。而人们之所以困扰,就是因为大家无法接受这个让人失落的事实。
记得曾经看过一句话,很受用,做自己的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实,只要你的选择不是太差,就值得你认真负责的走下去。而即使你在半路发现,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并不顺畅,你也随时可以做出改变和调整。其实最行不通的,是选择了眼下的路,不仅不做任何的努力,却在整日抱怨当初应该做出不同的选择。
若你始终生活在别处,或许你生活在nowhwre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206页

正念意味着更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内在纷繁复杂的想法和感觉,注意痛心,愤怒,自怜最初的火苗。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3页 - 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哲学家

心理学家往往对“幸福”概念淡薄,把幸福等同于自我感觉良好,用未经加工的自我调查来衡量幸福。但是,只要看看人们的选择就会发现,许多值得做的事情并没有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生性焦虑,容易紧张。他在62岁病倒时,当被告知只剩下几天时间可活,他的回答却是:好!他的确很快就去世了,据记载,他的临终遗言是:“告诉大家,我的一生很美妙。”“告诉大家,我的一生很美妙”这话可能会令人不解,但他的传记作者却觉得这并不令人诧异。“维特根斯坦实现了某种目的性的纯洁,这是我们很少有人能实现的,”蒙克曾经告诉我,“很多东西占据我的时间——孩子、抵押贷款、日常琐事,而这些都被维特根斯坦成功地从他的生活中清除了,这让他的生活有一种原型的纯洁与专注。这种生活当然自有美妙之处。”
心理学家解释这种“幸福”与“美妙”分离的现象的标准方式,就是把“积极情感”与生活满足感区分开来,“积极情感”是构成幸福的情感因素,生活满足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的估计。
亚里士多德承认快乐是美好、充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美好生活更为重要的方面是顺应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真正天性来生活,善用头脑,积累智慧。有时这会导致我们做出一些可能拂去我们脸上的微笑,但能让我们感到有意义或保持正直的选择。我们珍视这些选择,主要不是因为这让我们感觉良好,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要做哪种人、过哪种生活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追求“善”最大的风险可能在于,如果我们把它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那我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会发生改变。比如,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例。其中的危险在于,心理学可能会玷污、贬损我们的人际关系,因为心理学会让我们把他人看做通往极乐的途径,而不是看做其本身值得我们珍视和爱的人。比如,格雷琴.鲁宾在《幸福计划》一书中,叙述有一次她拥抱丈夫“至少6秒——我碰巧从研究中得知,6秒是促进催产素和血清素流动所需要的时间,这两种都是刺激情绪、促进感情的化学物质”。在拥抱的时候想这些,肯定会让拥抱变味,让发自内心的感受变成一种工具性的技巧。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45页 - 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心理学家

体验多样性与所有的一切一样,如果被当做“必须”,就会变成一种压迫,即便你是喜欢体验丰富事物的人。
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最悲哀的事情就是浪费这有限的生命。我们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浪费”对我们而言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的时间有没有被浪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怎样。新体验带来的激动与兴奋并不是生活中唯一美好的东西。还有很多事情同样有价值——简单、知足、品味日常生活的小乐趣、体会平凡生活。
丰富的生活可以是这样一种生活:所做的事情不多,却体验得很深入。
法国作家蒙恬说,如果以为没有成就的日子就是被闲度或浪费了,那我们就是傻子。“你是否能反思自己的生活并控制它?如果是,那么你就获得了最伟大的成就。。。。。。我们伟大而光荣的杰作就是好好地活着。其他的一切——统治他人、积累财富、建造城池-之多算是锦上添花。”
我们需要多少新体验,需要什么样的新经历,以及多久需要一次新体验,这些应该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价值观和环境。但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坚持学习、品味每一天、留心观察。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36页 - 为什么无法做“真我',总要带着面具生活-心理咨询师

在某些圈子里,如果你以幽默的方式来应付人生中的大事,会被认为不真实,因为你让自己远离了自己的情感。只有当”做真实的自己“被狭隘地定义为表露感情、率直和脆弱时,这才讲得通。
能够用一串”坚固“的名词来描述自己,会给人一种牢不可破的错觉,缓解潜伏在大部分表面背后的关于存在的不安全感。这么做可以强化归属感,把自己与同一群体的人捆绑在一起。也许令人吃惊的是,甚至当标签指向消极的时候,这种安慰效果同样存在,比如,把自己视为经济衰退的受害者,至少可以让你与其他人同病相怜。
不过,自我描述虽然是便利的速记符号,却易被僵化。身份感太强会导致人们变得不灵活,不愿意妥协。你可能会说”我就是这样“,或”那可不是我“。太过于紧紧抓住某一种身份标志,意味着如果这种身份被剥夺,我们的人生将留下一个无法填补的空洞。比如,对很多毕生致力于工作、最终退休的人来说,有身份失落感是普遍的经历。
身份感界限太清楚也有损灵活性。你可能会力避你认为”不是你“的活动和环境,从而错失很多可以扩展身份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粗线条地勾勒自己,关注自己突出的方面,那么我们就会牢记,突出的东西会改变,我们也可能改变,我们身上还有未被贴上标签的潜能等待着崭露头角。我们从小表现出的倾向和性情不是有无限可塑性的,但也不是严格固定的。
亚里士多德相信,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习惯来培养一种美德,这是我们个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在各个方面,人们的所作所为赋予他们相应的性格。
人们会把习惯看成”让我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自然的,但这也可能只是我们的就习惯在奋力抵抗。习惯主要依赖于在惯常的环境中,行为举止按照惯常的顺序自动发生,因此可以通过打乱顺序来改变习惯。另一方面,建立全新的习惯更多取决于具体、详细地规划新行为发生的地点、时间和方式。因此,我们并非无法摆脱已有的习惯。即使改变习惯让人感觉不舒服、陌生,也值得坚持下去。
但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灵活性会导致我们盲目坚持,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辞。以伊凡和丽贝卡为例。他感情不外露,而她善于表达感情。他认为这是他的固有特征,而她相信自己可以为他改变。如果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一起,这种不协调是具有破坏力的,因为丽贝卡会一直退让,让自己适应伊凡不轻易动感情的性格,却得不到她如此看重的感情。她努力做出的自我改变与真实的她以及她想成为的人格格不入,但是她要经历很多心痛之后,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诚恳地反思什么是可能的,代价是什么,认真思考我们珍视的价值观以及我们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更可靠。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75页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既不能与前世比较,也无法在来世改进。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3页 - 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却越来越混乱-心理医生

成为更好的人这个想法极好,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可能错误百出。最糟糕的错误可能是太执迷于追求完美。我们担心如果放弃追求完美,我们将草率行事,只能侥幸做成一点儿小事,这种担心并不少见。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也在思考,在完美这一高标准的“祭坛”上牺牲我们的心智是否值得。但是真的一定是非此即彼吗?或许真正有问题的是我们的二元思维方式:完美或平庸;要么总能达到最高标准,要么一败涂地。
斯多葛学派曾给我们一些实用的建议:如果以箭术打比方就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做到熟练地射击,但无法保证能够正中靶心。瞄准把心射击是我们所能做的,但一旦长箭脱弓,我们就无法控制了。我们错以为能够控制结果,可我们能够控制的只是自己的努力程度罢了。
另一个潜在的错误是,人们为自己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承担责任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把周围环境考虑进来,对自己就不公平了。
最后,我们太过于关注失败或太过于关注没有做到的事情。......我们的资源有限,把所有精力平均分摊到所有使命上是不太可能的。,,,,,,某一方面的损失可能意味着另一方面的收获,我们可以选择去光柱已经开发了的潜能。......鉴于我们的天然限制,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应该把精力放在什么地方。
臻至完美这一理想,只能被当做一种理想。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做到最好,同时欣然接受不完美的必然性。森田正马提出了建议:“做最好而不是完美的人。“
人们因潜能未被开发而产生的任何不满情绪,都可以建设性地解释为时一种含蓄的价值诉求。表达出开发被忽略潜能的需要或愿望,有助于指引我们的行为朝向一个不同的,更能实现抱负的方向。但这与其他许多情况一样:方向比终点更重要。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7页 - 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却越来越混论-哲学家

让.保罗.萨特曾痛斥所谓的”潜能“给我们带来的虚假的安慰,认为它让我们以为如果环境有所不同,我们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萨特坚持认为”只有现实才是可靠的。梦想、期待和希望不能用来定义人,只有自欺欺人的梦想、流产的希望和未能满足的期待才能用来定义人。“沉溺于潜能——我们还没有的东西,就是消极的定义自己;用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来定义自己才是积极的。未被开发的潜能不过是假想的能力,只属于梦境,不应该如幽灵一般盘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也许萨特太小题大做了,但有一定他肯定是对的,他让我们开始质疑,我们是否太轻易相信自己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或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能看到未来,也没有人能看到另一种个过去。未被激发的潜能不过是一种我们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具备的假象出来的能力。
康德提出了一个原则——“应该”蕴含“能够”。换句话说,口头说应该做某事是毫无意义的,除非这件事确实能够做到。耶稣劝谏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唉邻居。其意义不在于我们能够做到,相反,正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宣称自己已经达到足够高的标准,所以我们才会继续努力,让自己超更高的标准迈进。
只有在实现不可企及的理想的途中实现价值增值的时候,这种追求才有意义。
绝大多数完美主义者的问题并不在于他们追求完美,而是在于他们迷信自己能够达到完美。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页 - 目录

  贴心的Summary来咯。
  
  1、 为什么追求完美的生活却越来越混乱?
  心理医生:你应尽力做到最好,同时欣然接受不完美的必然性。
  哲 学 家:积极的追求,是用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来定义自己。
  
  2、 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哲 学 家:顺应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真正天性来生活,善用头脑,积累智慧。
  心理医生: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真正带给你满足与快乐的东西。
  
  3、 为什么一直追赶目标,却永远是失败者?
  心理医生:目标就像是你在旅途中想参观的景点,而价值观才是真正的方向。
  哲 学 家:最好的目标是做你想做的事,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4、 为什么无法做“真我”,总是要戴着面具生活?
  心理医生:你真实的自我,其实就是被你丢在办公室里的那个。
  哲 学 家:几十年保持不变的人,并不是忠于自我,而是忠于虚假的自我观念。
  
  5、 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
  心理医生:丰富的生活就是所做的事情不多,却体验得很深入。
  哲 学 家:享受一顿美餐并不仅仅与食物有关,时间、地点、与谁共进晚餐,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6、 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抗拒诱惑?
  哲 学 家:你的选择不一定必须是完美的,只要足够好就行。
  心理医生:学习观察自己的欲望。
  
  7、 应该听从内心生活,还是用理智牢牢控制自己?
  哲 学 家:心灵提供同情与动机,头脑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
  心理医生:内心的情感不是无法控制的过山车,而是可以冲浪的潮汐。
  
  8、 到底应该谦虚谨慎,还是要高调做人?
  哲 学 家:谦虚并不总是关乎感觉如何,而是关乎行事如何。
  心理医生:骄傲的人渴望把自己看作命运的缔造者,所以往往低估了运气的作用。
  
  9、 作决定的时候,应该相信直觉吗?
  心理医生: 这并非头脑与心灵相对立的问题,而是头脑与心灵的持续对话。
  哲 学 家:直觉不是理性的替代,而是必不可少的“同伙”。
  
  10、 外在美和内在美,哪个更重要?
  心理医生: 我们不得不通过呈现自己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因此从外在方面进行一些思考是有价值的。
  哲 学 家:人们呈现自己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们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
  
  11、 为什么下定决心后总是无法坚持到底?
  哲 学 家:此时最需要的是理清信念,而非鼓起勇气。
  心理医生: 你需要防备两个小鬼:一是不经思考即刻行动,二是自我辩解。
  
  12、 为什么不管多努力,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好?
  心理医生: 要注意,富有同情心的自我纠正是渴望改进,而基于羞愧的自我攻击是渴望惩罚。
  哲 学 家:如果你对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想得太多,那么思考一种行动是对还是错就会更难。
  
  13、 为什么难以正视现实,永远活在自我欺骗中?
  心理医生: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眼前的事实,但自以为是误导了我们。
  哲 学 家:我们以为自我是个独奏者,而其实每个个体的思想都像是一个爵士乐队。
  
  14、 为什么地位高的人总能得到一切,该怎样看待地位?
  哲 学 家:我们能做的最实用的事情就是确保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周围的人与我们看待地位的方式是类似的。
  心理医生:成功就是按照我们的价值观来生活。
  
  15、 为很多事感到内疚,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吗?
  哲 学 家:不管我们有没有感觉到责任的重要性,我们对控制范围内的一切都负有责任。
  心理医生:我们必须努力避免两种错觉,以为自己无比伟大或把自己视为可怜兮兮的受害者。
  
  16、 人生那么多苦难,一定得乐观面对吗?
  心理医生: 理想的状态是一边意识到可能发生不好的事,另一方面心怀感激、具备反弹力,在这之间找到平衡。
  哲 学 家:不要做悲观主义者或乐观主义者。而是两者都做。
  
  17、 为什么对于过去,心中总有无限后悔和遗憾?
  哲 学 家:如果我们想欣然接受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就必须接受昨天所做的一切。
  心理医生:当你与现实争辩时,你就失去了100%的时间。
  
  18、 活着如此空虚,人生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心理医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创造、体验、态度来找到人生的意义。
  哲 学 家:任何我们觉得有价值的事,都可能是意义的来源。
  
  19、 应该积极行动,还是活在内心世界之中?
  哲 学 家:没有丰富内在生活的人就像没有乌龟的壳,过于努力活在内在的人就像是没有壳的乌龟。
  心理医生:最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内在生活,并以实际的方式与世界接触。
  
  20、 正念和冥想真的有益吗?
  哲 学 家:你很有必要停下来问问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心理医生: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对周围大小事物都保持一种开放、好奇的态度。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60页 - 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抗拒诱惑-心理医生

“大脑的各个派系一直在会谈,每个派系都想控制行为的唯一输出通道。结果,你完成了一项奇特的壮举,你与自己争辩,咒骂自己,哄骗自己去做某件事。”
很多冲突都可以归结为短期满足和长期好处之间的冲突。
通盘考虑之后的判断把所有的好处和代价、短期满足和长期好处都包含在内,包括你想做的事情难度可能有多大,需要付出多大努力。这是你把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之后做出的决定。
不幸的是,我们的欲望、动机、意向并不经常与通盘考虑之后的判断相一致。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当违背自己关于应该遵循何种行为准则的判断行事时,就是意志力薄弱之时。
亚里士多德认为,缺乏自控力是因为易冲动或软弱。依我看,把这两个术语升级一下,就是两种主要机制:直觉行为(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行动)和自我欺骗(说服自己“这次没问题,因为...”)。比如,你不假思索地给情人发了封电子邮件。或是说服自己,结束婚外恋你做不到,或只和情人再见一次面,或你可以把情人当做朋友继续交往等等。
很多策略可以帮助你对抗这些机制。你可以避免去有诱惑的地点。可以让一位朋友来提醒你所做的决定。可以把利弊清单随身携带,经常看看。可以学习观察自己的欲望。一种有益的做法是,了解自己特定的为自己辩解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写下为什么这种辩解是错误的。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一章 - 第一章

重要的是方向,而不是结果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20页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55页 - 为什么信奉婚姻忠诚却无法抗拒诱惑-哲学家

人们很多矛盾心理产生的根源都在于未能接受这一令人失望的真理:两全其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许多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法彼此相融。
如果价值观的确如此多元化,那么除非能立刻确定这些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中哪些最重要,否则我们注定会陷入漩涡,下定决心追求这个,但很快又经受不住另一个的诱惑而偏离原道。多元化的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构建一个整齐有序的价值等级观念。它们是不可比较的:无法用单一的统一标准来衡量。至于哪个最重要则根本没有客观答案。
想想我曾明知某事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对的,但还是盲目坚持,也许是因为害怕失败。但是,如果用害怕失败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不逃离糟糕的婚姻,不在债台高筑之前放弃败落的公司,或坚持一份地位甚高但索然无味的工作,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不够深入。真正的问题所在往往并非人们害怕失败,而是人们感到结果可能会与自己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相冲突。你坚持那段婚姻,是因为你想做忠诚、为爱牺牲的人,不愿在命运不济时抛弃伴侣。你不放弃公司,是因为它是你一直以来的梦想,除了继续坚持你别无所求。
固执的坚持可能是积极因素带来的结果,是因为你热爱所坚持的事物,而不是因为消极因素——害怕失败。我们所犯的错只是任凭这一价值观践踏其他一切价值观,误以为放弃意味着就此放手,而不是试图找到平衡。
多元论并不意味着每种价值观都值得坚持。如果我们犹豫不决,有时真的应该放弃相互冲突的价值或欲望中的一个。自助等心理疗法的一个问题在于,它往往把人的欲望看成是既定的,不能被挑战的。不管人们想要什么——减分、减轻焦虑、挽回感情,都被当成是合理目标,人们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探寻实现目标的方法上。目标不值得追求的说法似乎天理难容。
做决策时,我们都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根本不可能事事都做,选择这条路必然意味着不能走其他的路。因此,我们可能会被困在十字路口。你不可能无限期延迟旅程,不可能等到你确信自己的选择完美无缺之时再出发。你的选择不一定必须是完美的,只要足够好就行。如果结果证明这条路不是那么好,后面你还可以改变方向。
因此,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承认自己需要作出唯一的选择,并采取相应行动;但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吸引力,而看起来更好的选择并非总是真的更好。出现矛盾心理并不是一种反常现象,而是一个永恒的人生现实,而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个现实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9页

政治的省思一向是属于哲学思考的一支。
政治理论不但一直都是哲学的一部分,而且从18世纪,尤其19世纪以来,它已经变成道德哲学的主轴。启蒙运动的主导意念,以及后来马克思和列宁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导意念,都认为未来让快乐和正义合一的过程,不能再依靠个人智慧的追寻,而是要靠整个社会的重建才能达成。而在建造新的社会之前,旧的必须被彻底摧毁掉。到了18世纪末期,革命”这个概念才产生一种现代的意义。从那一刻开始,个人的救赎必须附属在群体的救赎之下。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49页 - 怎样在有限的人生里让生活更加丰富

丹尼尔.卡尼曼区分了两个自我,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体验自我,只存在于此时,这个自我通常依靠直觉、自发、无意识地运作。另一个是记忆自我,这是反思、理性的部分,思考体验自我做了什么,将会做什么,并把片段的体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自传式叙述。
以结肠镜检查的病人做实验对象的研究得到了与自己的直觉判断相反的发现,即通过引起更多痛苦,可能会让病人觉得这个过程并非那么痛苦不堪。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每隔一个小时,让病人评价所经受痛苦的等级,等级从1级到10级。在整个过程结束后,让他们评价整体痛苦等级。如果记忆自我感觉到的痛苦与体验自我感觉一致,那么后面的得分应该与前面一致。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最重要的是,记忆自我更看重该过程结束时的情况,而不是该过程开始或中间时的情况。因此,如果结肠镜最后一个阶段非常痛苦,记忆自我评价的整体过程的痛苦等级就会很高,而且将来也更不愿意重新接受这种检查。但另外一个案例中,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一致,只是在强烈不适之后再增加一个不那么痛苦的步骤,记忆自我对整体过程评价的痛苦等级就会低一些,而且也更愿意再次忍受这种检查。新增的这个轻微不适的步骤让之前的痛苦回忆起来没那么痛苦,因为现在自传式叙述部分是以更愉快的方式结束的。
卡尼曼的实验提出一个问题:应该把哪个自我放在前面?肯定是记忆自我,因为记忆自我具备自我反思能力,能真正判断什么东西是重要的,而体验自我只是一种感觉——感觉好、不好或中立。毕竟,记忆自我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死去之前我应该做些什么?”只有记忆自我才关注在最终期限到来之前,什么是重要的。
人生的各个时刻的经历提供原材料,组合形成个人“传记”,因此我们要努力让经历发挥作用。但关键一点是,要明白这种组合过程不是简单的加法。10个愉快的瞬间可能会从记忆中消失,而一个不愉快的时刻则可能印刻在记忆里,成为个人“传记”中一个关键“插曲”。甚至愉快时刻的价值也会不同,取决于它发生在什么时候。更为重要的是,不愉快的经历可能比空洞但愉快的经历影响更持久,成为个人“传记”中更有意义的章节。
因此,当思考死去之前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不该只是想着积累积极体验,而是去做能让自己更满意的事情。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78页 - 到底应该谦虚谨慎,还是要高调做人?-哲学家

所有形式的骄傲都涉及一种愉悦感,当我们对能够反映我们价值的事物做出积极评价时,就能获得这种愉悦感。
为别人而骄傲表明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的身份除了来自个人本身,还部分来自我们所归属的群体。我们会理所当然地感到开心,是因为我们极其看重的人或组织乐于与我们为伍,不是因为我们把他们的成就归于自己。
谦虚就是一种骄傲,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对某人真正应得的赞美做出了及其诚恳的评价。它不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成就轻描淡写,只是要求我们不要过分渲染自己的作用。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的笔记-第152页

沉迷于自我厌恶是没有用的。一旦我们养成了内疚的习惯,就很难区分让我们内疚的东西是不是处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当哲学家遇上心理医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