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32760367
作者:[英] 安东尼·吉登斯
页数:360页

章节摘录

手段推翻西欧资本主义的号角。相反,这导致了一些经济发展与俄国同等或更加更落后的国家的革命性变化。如果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变化的话,那也不是通过革命的方式,而是其自身内部不断变化累积所导致的结果。今天,诸如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日益增强的干预、白领阶层的壮大、更为无形而多元的精英人物部分取代了旧有的上层资产阶级,这些内部完善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是不可能被否认的。但是,正像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样,俄国和追随它而历经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欧洲国家也都发生了改变。在这些国家里,马克思所期望的秩序——即阶级统治将被一种理性的秩序所取代,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就如同它在西方自由民主国家一样难以实现。事实上,这些国家已采取了一种在认识论上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来合法化它们对工业化的认同,其中,“赶上”(overtaking)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成为首要目标。结果,至少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完全没有解决过去几十年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所引发的问题。霍布森-列宁(Hobson-Lenin)的“帝国主义”理论被用来支持这样一种假设:这些发展趋势不能根据这些社会结构中的任何重大的内在调整来加以解释,而是源于这些社会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剥削关系。任何对社会主义社会自身发展进行理论上再评价的可能性都已被意识形态的教条排除了,因为马克思主义已成了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教条。这种状况的讽刺性结果是:这些国家的“社会学”逐渐被人们理解成为一种十分狭隘的描述性学科。然而,西方社会学家们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总的说来,那些试图阐明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变化的著作,也都只是对涂尔干和韦伯所属的那一代社会思想家的著作中所表达的观点的外推而已。然而,最重要的关注点却被放在对建构一种非历史的“通论”(general theory)的尝试上,同时也就有意回避了对社会变化和发展问题的关注。直到最近,就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的研究一样,从事发展研究的学者一直把他们的兴趣集中放在非工业化国家上。于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领域而言,西方技术和文化对非工业化国家的影响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以这种途径进行研究的框架通常显露出这样一种隐含的假设:“发达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已知的,问题只是“第三世界”如何在未来某个时间成功地实现这种模式。社会学中几乎普遍使用“工业社会”或更晚近的“后工业社会”术语来表示名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用法表明了在上述观点基础上所作的假设。但是,近期出现了各种争论,涉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趋同”的问题 ,以及消灭以传统方式构想的阶级关系的问题, 这些争论显示,人们对“发达”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兴趣复苏了。从很重要的层面来说,这表明了一种对本书所述三位作者在各自著作中所提出的具有极端重要意义的问题的回归。如果这一点将要影响到社会理论的重新定位的话,那么,这三位作者的著作仍然形成了主要的出发点。也许人们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模式总体来说“已不再适合于我们今天所生活的后资产阶级工业社会……”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分析的一些主要观点在今天已不再重要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在重述马克思曾准确“预言”过的当代社会的某些重要特征,或者他的某些预言结果被证明是错误的这个为人熟知的主题。应当认为,对现代社会学而言,马克思的分析提出了必须仍然被看作是有疑问的问题,涂尔干和韦伯的著作也都如此。重新关注社会学奠基者所关注的问题乃是当代社会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并不等于要完全走回头路。相反,在重新思考这些为他们当初所关注的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望能最终从对他们所建构的观点的严重依赖中将自己解放出来。

内容概要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政体出版社(Polity Press)的创立者之一,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及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吉登斯无疑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他把有关"现代性"、"全球化"等问题的研究推到了全球学术研究的前沿,他和布莱尔提出的"第三条道路"则深刻影响了20世纪末叶全球政治发展的方向。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吉登斯早期著作,为他赢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书籍目录

致谢
序言
导论
书名缩略表
第一篇 马克思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
国家与“真正的民主”
革命实践
异化与国民经济学理论
早期共产主义观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主旨
前阶级体制
古代世界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
第三章 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阶级支配
阶级结构与市场关系
意识形态与意识
第四章 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矛盾”
“贫穷化”论题
积聚与集中
资本主义的超越
第二篇 涂尔干
第五章 涂尔干的早期著作
社会学与“道德生活科学”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关注点
有机团结的发展
个人主义与失范
第六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
自杀问题
“外在性”与“制约性”
解释性通则的逻辑
常态与病态
第七章 个人主义、社会主义与“职业群体”
与社会主义的冲突
国家的作用
民主与职业群体
第八章 宗教与道德准则
圣物的性质
祭典与仪式
知识的范畴
理性主义、伦理与“个人崇拜”
第三篇 马克斯·韦伯
第九章 马克斯·韦伯:新教与资本主义
第十章 韦伯的方法论著作
第十一章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第十二章 理性化、“世界宗教”与西方资本主义
第四篇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理论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影响
第十四章 宗教、意识形态与社会
第十五章 社会分化与分工
后记 马克思与现代社会学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在《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前三篇中,安东尼·吉登斯分别对三位大师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此揭示他们在社会理论贡献之间的内在连贯性;在结论篇中,吉登斯讨论了将马克思与另两位大师作比较的主体思路,并厘清了以往在这一主题上的一些误解。    本书197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11年该版销量超过15万册。

作者简介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一本诠释性和比较性的论著,作者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著作进行了简洁而又全面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三位建立了现代社会学基本框架的思想巨匠。《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是社会学领域初学者无法绕过的参考文本,被誉为“了解社会学三大古典传统的系统入门书”和“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生命线”。
在《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前三篇中,吉登斯分别对三位大师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以此揭示他们在社会理论贡献之间的内在连贯性;在结论篇中,吉登斯讨论了将马克思与另两位大师作比较的主体思路,并厘清了以往在这一主题上的一些误解。
《大学译丛•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1971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2011年该版销量超过15万册。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 吉登斯吉登斯的现代化理论和第三条道路在学术界(甚至是政治界)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么一位和沃勒斯坦、哈贝马斯、布尔迪厄齐名的大师级别的人物,要想了解他的思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吉登斯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现代化理论具有明显的思想继承性,也就是继承成了传统(古典)现代化性理论,其中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对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吉登斯最初(未成熟)的现代化理论思想就是在对古典社会学三大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中产生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就是这么一本书,吉登斯是站在巨人(前人)的肩膀上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对古典现代性理论呈现出明显的继承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吉登斯加以融合和创新,提出了他关于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四个维度。正如郭忠华在译者序里面所总结的一样,“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力量构成了吉登斯现代性理论范式的四个维度。在他看来,这些维度之间还彼此关联、相互促进。资本主义的竞争为工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注入了动力,而工业主义反过来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的联合形成“工业资本主义”。同时,对于工业化生产、军事力量和民族国家而言,监控的作用也是根本的,这些组织的运转丝毫不能脱离监控的实施。另外,工业主义与军事力量也互相融合,形成当代社会的“军事工业主义”。它不仅急剧改变了军事力量的性质,使之进入核武器时代,而且还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性质,使之成为“工业化的战争”。因此,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框架中,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和军事暴力等四个维度与工业资本主义、军事工业化等现象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一幅缤纷的现代性图景。”显然,吉登斯继承了古典现代性理论的三大范畴,它们分别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涂尔干的“工业主义”和韦伯的“理性化”。“军事力量”则是吉登斯关于现代性维度(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吉登斯注意到了军事力量在形塑现代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政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战争催生了现代民族国家、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政治现象”(p10)。 因而,他不得不将“军事力量”作为现代性的维度之一。当然,作为“巨人”的古典三大思想家之所以没能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忽略了这一点,与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因为那时“现代性还处于上升和扩展的阶段,现代性的问题也还刚刚显露”(p11)。 相对于古典社会学理论三大家,你可以说吉登斯沾了“时代”的光,但相比于我们这些人,我们沾再多的光也提不出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理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之路,从康德(二元论)和费希特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视角”)、圣西门,再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并非是某一个思想家坚定的拥护者,而是对每一个思想家的观念都有所吸收,有所抛弃,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通过对黑格尔以及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而对于“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马克思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生产活动是社会的根本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p46)生产活动会形成相应的生产体系,“每一套生产体系都存在着一套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它是生产过程中存在于个体之间的一种关系。”(p46)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社会交换,并由此产生社会分工。“在生产关系出现不同的社会分工的情况下,阶级也就将会出现,这一现象使剩余产品的累积成为可能,并为少数人的集团所霸占,这些少数人的集团与大部分生产者之间从而形成一种剥削关系。”(p48)马克思认为“阶级是一种由个体之间关系所构成的群体,这种关系指的是生产方式中个体对于私有财产的所有权关系”。(p48)因而,也就形成了资产阶级(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划分。资产阶级通过“剩余价值”(通过剩余产品产生)对无产阶级(以工人阶级为代表)进行压榨和剥削,因而二者之间是对立的。除了“剩余价值理论”之外,吉登斯还就马克思思想所涉及到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矛盾’”(p68),“‘贫困化’论题”(p72),“资本主义的超越”(p78),(人的)异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总而言之,基本上覆盖了马克思思想所涉及到的经典(重要)论题,抓住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y/2016.9.2晚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真正的智慧和知识是不分阶级、种族、国界的。最后还要赞一下郭忠华的翻译,很好的社会学入门读物。
  •     花了大半年时间看过一遍,恰恰证明了看得不是很明白
  •     吉登斯的东西都比较值得一读的。这本书作为了解社会学研究的经典理论路径是非常有帮助的。
  •     马克思的论述说实话很碎片,而涂尔干对社会主义以及韦伯对资本主义现象解释与历史成因还是比较系统的。
  •     好书,不解释,经典哲学
  •     书的内容是不错的 读起来很有些收获
  •     很多地方没看明白,但看懂的地方都心有戚戚焉
  •     一本还不错的书,算是一个开始吧,之后去领略三大家的风采。
  •     很好很权威的一本著作
  •     一本书搞定三个大师,学社会学的同学怎能错过~
  •     脉络和主线的贯穿很清晰,Giddens为现代性的再建构真是不遗余力啊
  •     看人家怎么写几个人的理论的著作,但这本却不是理论整合,而是理论收拢
  •     “那些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人,不管他坚持哪种派别的社会主义,都幻想着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政治参与和自我实现的程度都必将超过资本主义政党民主所限定的形式。但是,即使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其结果毕然促进了工业和国家的官僚化进程,这样实际上就进一步削弱了广大民众的政治自主权。”
  •     然而我至今还没读原典。。。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很深刻,然而对社会转变的历史辩证法是靠不住的;涂尔干太过于哲学化的基点和结论并不是很感兴趣;韦伯对理性主义与官僚制的论述喻示了社会的灰暗前景,吉登斯并不同意这种看法。
  •     的确是入门好书。有些句子极精辟。不过韦伯的方法论处我还是不怎么太懂。最后对比的部分读得太快,也没过脑子。
  •     其实最精髓的是结构重建
  •     以前有一本英文本,想边学习下英语。但好像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再添本中文的。
  •     本书值得大力推荐,北京大学出版的英文本和这个中文译本可以参考着看,对于马克思、涂尔干、马克斯 韦伯的思想解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主要文笔好
  •     學習好難
  •     kanbd.ong
  •     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三种不同模式的对传统形而上的解构,涂尔干的道德重建对于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回归比较明显一点,马克思的论述总是过于宽泛甚至总是会陷入机械化解读的误区....
  •     德国唯心主义历史进程演化史:康德(实然和应然) 费希特(真理和历史) 黑格尔(矛盾统一)。黑格尔结束了德国古典哲学二元论。存在来自思想,还是思想来自存在?人与自我分离的时候,也就是异化出现的时候,也就是神的出现。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是一本宏达的直接对于经济影响领域计划,其中核心概念是异化,对于宗教和抽象哲学的批判的早期实现计划
  •     我们还不知道,读完或许可知!!!
  •     没有erwanchen等前辈推荐的那么好。收获最多在涂尔干。以及仍然不清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范式在社会学界到底有什么意义。韦伯看过更多的二手文献了。要说应用吧,陈寅恪分析袁曹都可以算阶级分析法……
  •     看大师对先哲们的评价,大师的偏见,大师的独特,大师的任性包容。(马克思未读)
  •     据说好的不得了,刚看了开头10-07;读完后变成3星了,呵呵10-19
  •     文本分析才是最考验功力啊。吉登斯的叙事手法很是不错。可惜的是最后比较篇没有放得开。
  •     社会=思想观念+经济体系+政治制度;现代戏=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官僚监控+军事力量
  •     16年7月1-3日,韦伯部分
  •     马克思部分问题很大,第一,阶级支配理论如何应用于工人最后还是没说,第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平均利润比较清晰,但贫困化部分几个比率的说明不对,用后马克思的事实支持马克思,作者的卫护可谓不遗余力 涂尔干先吐槽两点,第一社会分工论似乎读值不高,第二马克思的分工说的早且少却似乎更贴合实际
  •     吉登斯通过梳理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三人的社会学理论,分析了他们在处理现代社会时所采取的分析工具,更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现代社会的基本框架。本书最后一章以马克思为中心,对比分析了三人学术观点的异同。
  •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伦和韦伯的新教伦理我是看过的 这次要看看他们之间不同的比较
  •     内容, 纸张俱佳。不落俗套,正是我辈年轻人应读之书——倘若不想再受骗的话。
  •     理论梳理尤其是最后的比较看了真的很舒心,但是...有的时候引文太简略,需要对照原著才能充分理解。
  •     据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书和该专业学生的生命线,但还有较多难懂的地方。上升到哲学。还是佩服马克思!
  •     整理很清晰,正在扫吉登斯男神的书
  •     介绍社会学三大始祖——马克思、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思想的导论性著作,基本上理顺这三位大师级学者的思想脉络和主要观点,对于三人思想之间的顺承与互动关系也梳理得比较清楚。很适合作为社会学的入门读物。整体感觉,对韦伯和韦伯的思想解读比较到位,但对于马克思的理解相对欠缺,有机械化解读的嫌疑。
  •     行文流畅,对比切中要害,分析透彻精准,吉登斯确实是晚近社会学的大家。
  •     总算在走之前看完了,让人“洗心革面”的一本入门导读【我一直以来究竟是有多无知……】,通过对主要著作的通贯性解读,勾勒出鲜明的巨匠形象。逻辑清晰而不蔓不枝,梳理观点更呈现关怀。后半部分译文略拗口,比较部分尤需重读,笔记1w,热烈推荐给我的小伙伴们^______^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