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漫话》书评

出版日期:2014-3-1
ISBN:9787208120978
作者:约翰·洛克 (John Locke)
页数:227页

来自洛克和卢梭的启发

这段反复看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世界教育名著译丛”,精装本只有三本: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和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阿德勒和前两者的画风好像不太一样,所以这里就主要说前面两位吧,他们的书主要给我三点收获。一是了解洛克和卢梭的教育理念。这是两本书中最核心的内容,但对我应该是三个收获中最不重要的。洛克和卢梭在教育孩子的细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不应该让他们穿太多,不能强迫他们学习等等,但是在基本观念上却有很大不同,我觉得如果他俩一起参加教育大会肯定得打起来。对于教育目的,洛克认为是培养有德行、有理性的精英,社会的栋梁之才。而卢梭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独立思考、善于动脑、充满博爱、当然也富有理性和道德。而在洛克的《教育漫话》中,只着重强调理性与道德,不知道他对其他方面的教育持什么态度。洛克所处的时代,“上流社会”大概非常在意外界的褒贬,洛克也把这种观念运用到教育中,当不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时,不是给孩子讲道理、也不是打他一顿,而是通过批评刺激他的羞耻心,利用羞耻心使他改变行为。让孩子从小建立荣誉感和羞耻心,而这两者都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卢梭不在意这些,他的爱弥儿完全不被任何规矩束缚,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每天都可以自由地飞翔。对于孩子的天性,洛克认为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坏人,天生就可能有撒谎、贪玩的毛病。而卢梭坚持性本善轮,他给与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基于这些不同,这两位的教育方法很不一样,洛克是孩子一出生就要“严加管教”,虽然他也强调了孩子应该有自由,但是他给的自由和卢梭相比,就太小气了。而且在洛克的教育中,自由和管教的界限也很模糊,孩子要是太不“理性”,就该挨揍。这样一直培养,等到孩子12岁,他就已经是个精英胚子了,是个理性的小人儿。而卢梭坚持孩子12岁之前应该什么都不教,最好放养在大自然里,漫山遍野疯玩,他相信孩子会用自己的体力、智慧和好奇心认识世界,不用大人指点,完全用不到棍棒。卢梭坚持儿童阶段并不是成人的准备,儿童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度过童年。在他12岁时,虽然他不懂很多知识,但是他已经充分开发了自己的能力,已经做好了成为一个独立的成人的一切准备。我非常欣赏卢梭这种大胆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放在200多年后的今天,也非常迷人。不过这两位有些迂腐的观点看了实在让人受不了,尤其是《爱弥儿》后面女孩子的教育那部分,看了让人很想骂他一顿。不过他的教育观念的确很值得借鉴。另外,卢梭在书中独自抚养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社交,现实中却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进福利院,实在是匪夷所思。第二个收获是惊觉教育也是一代代发展过来的,今天的教育是几百年来人们摸索得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却这么久才发现。如同地心说取代日心说经过了漫长、曲折的过程,教育也是如此,在《教养的迷思》中,作者梳理了前人的研究,在不久前的英国,上流阶级抚养下一代的方式是孩子一生下来就扔给保姆,也不喂奶、也不照顾,孩子几乎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唐顿庄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大小姐和妹夫几乎从来都不带孩子。教育发展到今天,是后人站在前人肩膀上完善的。洛克和卢梭正是这样的关系。洛克死后第八年,卢梭出生了,很难否认卢梭吸收了洛克的观点,同时卢梭提出了撼动教会、大逆不道的“性本善”理论,这是一大突破。非常巧合的,卢梭对儿童的认可被誉为教育界“哥白尼的发现”。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的理论就是他的自传,他的自传就是他的理论。”卢梭、阿德勒、维克多……这些人的理论与他们的经历紧密相连。第三个收获是再一次认识到宗教在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重要性。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反复强调孩子应该有德行,而他认为“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对于人(作为上帝的子民)的责任的认识,遵循上帝的启示,期望上帝的欢心和保佑以及如此服从造物主所感到的满足”。原来这才是洛克认为的真正的德行,始料未及。卢梭的“自然教育”很少涉及上帝,但是《爱弥儿》的命运也受教会影响,因为卢梭的“性本善”违反了基督教的“原罪说”,所以书一写成就遭到焚毁。以上就是来自这两本书的启发。


 教育漫话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