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301224236
作者:[英]彼得·威尔逊
页数:164页

章节摘录

第二节  帝国改革时代    对腓特烈三世的失望,导致帝国内部要求宪政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帝国改革运动”。关于改革运动始于何时,学界争议颇大。一些学者认为它起源于1486年的帝国议会【37】,另有学者认为时间应该更早【70】。尽管有分歧,但学者们一致认为,帝国议会是改革的工具,它扩大了改革进程中的参与范围,而不是仅限于狭隘的选帝侯集团。1493年腓特烈三世之死,为新的协商创造了条件,因为其子兼其继任者马克西米连一世更容易作出让步【64,85】。    马克西米连之所以愿意妥协,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想借此获得国内支持,进而解决悬而未决的哈布斯堡家族问题,尤其是与法国展开的勃艮第公国继承权之争,以及自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于1494年入侵意大利半岛以来法国在帝国意大利地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问题。与法国的冲突,导致一直持续到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爆发,战争把马克西米连卷入争夺意大利重要邦国(尤其是米兰公国和那不勒斯王国)的复杂国际斗争中。1516年,马克西米连之孙查理成为西班牙国王,不仅继承了那不勒斯王国王位,还获得了王国现有的撒丁和西西里,这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国际参与的范围骤然扩大。法国试图打破由此形成的哈布斯堡包围圈,使战争进一步延长,而皇帝也更加依赖军事支持。诸侯利用皇帝面临的这些外部压力和王朝问题谋求政治利益,是直到1806年帝国政治始终呈现出的一大特征。    帝国改革时代最好划分为两个阶段。1495年帝国议会到1519年马克西米连之死为传统的狭义阶段,马克西米连之孙查理五世(1519—1556年在位)统治时期则在近来被定义为广义阶段。如果只把前一阶段视为改革时期,通常会使学者们认为运动提出的复兴帝国宪政的目标是以失败告终。如果把后一阶段也纳入视野,则可认为,这一时期总体上非常重要,因为它“部分使帝国实现了近代化”,塑造了帝国延续一百五十年的本质特征,而在某些情形下,这些特征甚至持续了三百年【51,108】。然而,1519年之后的时期仍有其独特性。查理五世的当选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政治,皇帝与诸侯之间的平衡完全被重新调整,进而导致修改改革议程。更重要的是,查理五世的当选恰逢宗教改革时期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迅速扩张时期,帝国政治的国内外背景也发生了变化。    上述讨论引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改革是否是进步的?改革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是否可以分别称为进步的近代派和中世纪的反动派?直到最近,这些术语仍在学术讨论中广泛使用。它们来源于早期的强权国家理论,后者通常依据与政治集权化进程的关系对改革进行分类。德国最新的学术研究采用“近代早期”这一修正了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把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早期视为由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阶段,而是也强调根深蒂固的中世纪制度能够适应那些表面上更“近代”的制度,并能与之共处【29,30,51】。    第一阶段的改革,由选帝侯美因茨大主教贝特霍尔德·冯·亨内贝格(1484—1504)推动,主要目标是建立公共秩序,实现的方法是:建立一种常设机制,让重要的诸侯们共同参与决策。最终,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帝国议会得到加强并成为全国性议事机构。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尝试了许多方案,其中一些设置一直沿用到18世纪。这些替代性方案进一步加强了现代研究所揭示的帝国宪政充满活力的印象【97,98】。在这些试验性的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是1500—1512年通过把帝国领地整合为十个大区而建立起的帝国地区性行政区划制度,目的是维护公共秩序,更好地协调财政、政治、防卫措施在帝国的实施。两大帝国法院:皇帝直接控制的帝国宫廷法院(Reichshofrat),和主要受诸侯影响的帝国最高法院(Reichskammetgericht),也是源于这一改革时期,二者并立反映了皇帝与诸侯之间不断发展的平衡关系。此外还有一种持续时间更短的机构,名为帝国咨政院(Reichsregiment),也就是由从帝国最重要的大诸侯中选出的代表组成的常设委员会,仅存在于1500—1502年,1521年一度恢复,1530年再度撤销。成立该机构的目的是保证诸侯以固定方式参与国家事务,但却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是因为哈布斯堡王朝表示反对,也是因为诸侯们逐渐意识到,任何限制皇权的全国性机构,也会给其自身的自由带来约束【70,83】。    马克西米连统治后期发生的三起重大事件,为改革进程带来了新内容。首先是皇帝成功的王朝联姻政策,不仅为其孙子兼继承人查理获得了勃艮第,还获得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匈牙利和整个西班牙君主国。从1516年开始,查理正式成为西班牙国王。然而,王朝领地的扩大,也使帝国面临更多国际压力,尤其是1526年查理的弟弟斐迪南获得匈牙利时,匈牙利正因土耳其入侵而陷于崩溃。奥斯曼帝国占领匈牙利大部分领土后,好战的伊斯兰军队距离维也纳仅100英里,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顿时成为基督教保卫战的前线,这一局面直到1683年后重新收复匈牙利才结束。与此同时,帝国内部长期存在的公共秩序问题,也因新教改革运动而进一步加剧。事实证明,这一强调对神学及教士阶层进行改革的运动所带来的分裂后果,远比早期的运动(如胡斯运动)更为严重。    因此,1519年查理当选,是一个引发局势高度紧张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因为它意味着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的竞争,后者也宣称自己的即位标志着击败土耳其人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尽管两位君主都宣扬唯一的基督教最高统治者的观念,但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弗朗索瓦代表的法兰西君主国,新近实现了统一并得到巩固,是一个相对团结的民族国家,查理继承的则是一个延伸到新世界的多民族帝国。查理之所以能在皇位争夺战中战胜其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因为他向德意志选帝侯们送出的贿赂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宣传,成功地在年轻的君主与古老的帝国传统之间建起了联系,而且关键是查理已做好让步准备,他在“选举让步协议”(Wahlkapitulation)中许下一系列承诺,同意扩大选帝侯拥有的特权【46,84】。    P34-38

前言

如今,在一些日益专门化的历史研究领域里涌现出蔚为可观的研究和著作,而本系列研究丛书就是为了给教师和学生们提供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在丛书中,16世纪以来欧洲历史中的“热点”主题和事件将由那些深入参与到讨论之中的人言简意赅地呈现给读者。    虽然每部著作中都列出了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细目,可使学者和一般读者迅速了解该领域的核心出版物,但本系列丛书并非是为了论述扩展书目。原因是,每部书的讨论都限定于历史学者眼中的核心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解读和结论。本系列丛书意图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通常需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沉淀到教科书和学校教学之中。我希望,历史学者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孜孜以求、有所斩获时的激动之情能够在丛书中展现出来,如同科学家们有了新发现时那样。为了让世人了解历史学者们在做些什么,也为了让历史学更开放、更平易近人,本系列丛书会不遗余力。历史学若要世代相传,就必须传情达意,而不能自顾闭门造车。    R.J.Overy

内容概要

彼得•威尔逊(Peter Wilson),英国赫尔大学历史系G. F. Grant教授。

书籍目录

编者的话/
参考文献说明/
1745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地图1
大区地图2
第一章 学术研究中的神圣罗马帝国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出发点
第三节 观点与解释
第四节 帝国政治发展趋势
第二章 宪政发展
第一节 1495年之前的发展
第二节 帝国改革时代
第三节 教派时代
第四节 帝国复兴与帝国政治的国际化
第五节 普奥之争与帝国崩溃
第三章 关键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皇帝
第二节 帝国议会
第三节 帝国法院
第四节 帝国税收
第五节 帝国防卫
第六节 大区
第七节 帝国教会
第八节 帝国意大利地区
第九节 领地绝对主义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1440—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参考书目精选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编辑推荐:本系列丛书意图介绍一些新的史学研究方法,而这些方法通常需要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沉淀到教科书和学校教学之中。我们希望,历史学者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孜孜以求、有所斩获时的激动之情能够在丛书中展现出来,如同科学家们有了新发现时那样。为了让世人了解历史学者们在做些什么,也为了让历史学更开放、更平易近人,本系列丛书会不遗余力。历史学若要世代相传,就必须传情达意,而不能自顾闭门造车。

作者简介

神圣罗马帝国地跨中欧大部分地区,延续时间长达千年,然而人们却普遍认为其发展虚弱无力、制度效率低下、与重大历史问题没有关联。近来的学术研究批判了这一观点,本书在吸收大量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独树一帜的观察帝国的方式。
作者不是把帝国视为一个失败的君主国或是德意志民族国家尚不完善的先驱,而是从帝国自身角度出发,认为帝国是一种包含君主制、等级制、联邦制因素的多层次体系。作者在欧洲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考察了帝国发展的重大阶段,并对帝国的主要机构及其发展作了全面介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翻譯了一系列名為“想像歐洲叢書”的作品,挑選了許多具有各種不同特色的歷史事件,或國家,或時代為主題,並邀請了其專業學者做一種“入門式、導論”的介紹,目標是能夠讓更多學子能夠輕鬆的進入研究的領域。目前已經出了八冊,尚有十餘本待出中。這一系列讓我想起了之前麥田也曾出過類似的文庫本作品,不過那系列我沒讀過,不敢妄加評論比較,還是先回歸本書。《神聖羅馬帝國1459-1806》是這系列最新的兩部作品(另外一本是《威廉二世時代的德國》),撰書人是位英國教授,不過引用了很多德文作品。本書分成三個部分,首先簡單的介紹了書的主旨跟這個主題的學術領域目前的研究近況,跟著介紹了一些簡略的歷史背景,最後再依照各個小題目進行分析。正如前面所說,這本書是寫來希望能給想研究的人指引入門,所以如果抱著通史之類的期待來讀是會失望的。但是作者在介紹的時候,對於某些專業的詞語似乎又解釋的太少,沒有什麼概念的人念起來還是會一頭霧水,可能本書的對象真的是已經對德國史有基本概念的研究生吧!華文界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研究非常的少,基本上也都合併在德國史的框架內在談。包括本書都提過,這其實並不是個好現象。一來,查里曼想建立的那個,是一個世界性的、泛歐的,繼承羅馬的帝國,它退化成“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十五世紀以後的事情,至少這是可以分開來談的。再來,神羅的歷史也涉及到了中歐的許多國家,甚至是奧地利,純放在國別史中來談未免太過狹隘。而且受到“普魯士中心論”的影響,神羅也常被當作是一段“衰微”的歷史,是相當不公平的。總而言之,還是希望能夠有一本優秀的神羅史能夠問世,商務那本雖然很棒,但恐怕也跟新的研究脫節了。共勉之。
  •     1、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的,这是和东方君主最大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欧洲,帝国皇帝不是血统上的,而是政治和宗教意义上的。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在罗马帝国时代,皇帝就是有选举的传统,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选举仅仅是形式上的。但是至少在制度上,在程序上,皇帝是选举出来的不是因为血统而继承的。其二,这是日耳曼的传统。作为所谓蛮族的日耳曼人,保留了部落时代的某些原始民主色彩,而且这样的传统并不随着时代前进而消失。在欧洲,贵族采邑和领地确实是按照血统而继承的,各种王国、公国、侯爵伯爵领地等等都是遵循这样的制度。但是,神圣罗马帝国不是这样的,它不能算是一个近代意义的国家形态。它仅有有限的主权,它更像一个联合体。2、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诸领地,它们因为需要安全感等而联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神圣罗马帝国的构建基础是诸侯领地,至少在加洛林王朝之后,帝国开始了选举皇帝的传统。3、作为帝国的神圣罗马,除了皇帝外,还有帝国议会、帝国法院,这些是东方帝国,特别是古代中国所不存有的。特别是议会,中国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说,欧洲能走到现在的这样的一条“民主化”道路,是有历史的传统的,而非是突然兴起的理念。就如同中国,走的目前的这样的一种带有专制特点的路,也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是有历史的延续性的。不可能一朝夕间就改弦易辙。一种制度的变更,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变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其制度来说,是种私人的荣誉和称谓,而不是一种国家制度。所以,理论上,皇帝需要在教皇加冕下才能合法。每次皇帝即位后,都需要重新和选帝侯签订协定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确定选帝侯的特权。就也是说,皇帝作为帝国最高的领主,其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关系仅仅是维系在个体的基础上,而非可以继承和自动延续。这样的情况也是有欧洲渊源的。在欧洲,封建制度下,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都是基于个体的,每次封君或者封臣死亡后,新的封君或者封臣都需要重新就彼此的契约达成协议才行。在中国,在封建时代(真正意义的封建时代),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可以继承的。不因为封君或者封臣死亡而需要重新确认。这样的封建关系不是私人性质,而是社会关系,团体关系,阶级关系。
  •     本书主要为研究神圣罗马帝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帝国本身的视角来研究帝国。而不同于以往的从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甚至其它较有实力的大邦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视角研究。从目标上看,本书力图反驳的是“十六世纪以来,帝国不断衰落”这一观念,这一观念被伏尔泰加以总结,并广为流传----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作者强调,这种观念被早期的民族主义史学家不断放大,形成了一种对神罗的成见,也既:由于帝国具有1.领土广阔;2.民族复杂;3.皇帝由选举产生;4.皇帝主张具有泛欧洲主义;5.帝国主权支离破碎,结构复杂.这几个特点,明显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具有统一实力的欧洲绝对主义王权国家中央集权,威权主义,军事化,民族单一,世袭制的特征。因而神圣罗马帝国最终与1806年被拿破仑解散,而被视为旧帝国继承者的奥地利也被逐渐排挤出德意志邦联体系,最终由于普奥战争失利而最终没有成为现代德意志国家的一部分(除开纳粹时期短暂的合并),这样的历史结果无疑强化甚至证明了民族主义史学家们的看法。但是作者认为,在十六世纪之后,帝国依旧保持了自身的活力,并且可以看到帝国依旧具有多种多样的出路,甚至,作者强调,即使是在17世纪,帝国仍然有选择“帝国绝对主义”的道路的可能。(让人想到威尼斯衰落论)作者不同意传统的关于皇帝-诸侯的二元论观点,认为帝国政治有更为复杂的力量卷入其中,这包括集体性的政治力量如帝国议会和帝国法庭,以及外国势力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对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觊觎)和西班牙(由哈布斯堡家族复杂广阔的联姻带来的遗产纠纷)。帝国皇帝的选举制导致诸侯可以据此要挟未来的皇帝,许以新特权,维持旧特权,这使得帝国改革难以推进。但是另一方面,集体性力量的不断介入,使得帝国被凝聚在皇帝和帝国宪法的框架之下,也限制了大诸侯的过度扩张,作者强调,帝国议会,帝国宫廷法院和帝国最高法院等机构的长期努力使得帝国维持了一种动态平衡,皇帝和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斗争被逐渐限制在法律的框架内,以和平的形式解决纠纷,而不再同于早期帝国诸侯间动辄兵戈相见的情形,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它反映了帝国臣民对和平中立的期许。然而作者也指出,这种愿望与皇帝的家族利益又起了冲突,当法国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仍旧在战斗的时候,帝国议会却禁止帝国介入法西战争。领地化问题是传统帝国史研究的焦点,领地化导致皇帝权力式微,这几乎是不可否认的共识,作者基本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他又认为,十六世纪对帝国进行大区划分,使得小诸侯可以通过联合并借助帝国法庭来同想要吞并他们的大诸侯进行抗争,并且领地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为皇帝的战争提供了兵员和税收,因此,一定程度上领地化也是皇帝所鼓励的。从领地化问题上,作者认为帝国具有像近代邦联制国家转化的可能,但是18世纪中叶普鲁士和奥地利实力的急速增长打破了旧有的帝国内部平衡,使得帝国小邦出于恐惧纷纷提出在欧洲国家体系内自己独立位置的需求,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此后,帝国解体了。作者认为帝国内部诸多政治力量中,教会领地是帝国团结统一的积极因素,这与传统的,尤其是新教徒们宣扬的教会领地堕落腐朽的印象截然不同。教会体现着帝国的神圣因素,皇帝则是他们忠实的保护者,教会通过其教产为贵族和帝国骑士们提供职位,为帝国提供经济支援,而七大选侯中有三位就是教会选侯,教会领地并不是封建愚昧的根据地,相反,作者指出,面对世俗化的威胁(世俗化这往往就意味着被大诸侯,尤其是新教诸侯吞并)教会领地的改革活力甚至大于一般的诸侯领地。这一切表明,教会领地是帝国稳定的重要支撑。因此,帝国的瓦解同教会领地衰落有关,宗教战争中新教诸侯掠夺吞并教会领地,法国,丹麦,瑞士,荷兰的领土扩张使得帝国永远地失去了一些教会领地。最终,在帝国末期,帝国中的教会力量被大大削弱了,这加速了帝国的灭亡。批评:尽管作者强调帝国在这一时期依旧有多重路线可以走,但是根据作者的论述,能看到的主要就是邦联主义国家道路,对于民族主义道路,作者提及甚少。对于皇帝绝对主义,作者仅仅给出少量例子来说明这种可能,例如作者举例说18世纪德意志农民依旧有“天真的君主主义”思想,认为皇帝比他们的领主更为公正仁慈,这种皇帝比地方强豪好的思想应该说非常普遍,用于说明帝国有走“绝对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说服力不高。此外,本书写作中部分段落有影射史学的味道,例如作者说魏玛共和国和西德的议会制宪政结构中都包含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度,并与旧帝国一样实行防御性外交政策,这与19世纪的普鲁士和纳粹第三帝国的集权制政府不同,后两者都以在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终结。又如在谈到选举让步协议的时候,作者描绘了皇帝,选侯以及帝国议会之间的角力,随后便评价道:“当今学者认为,这表明18世纪时的帝国远未僵化,其宪政结构是无限制的,拥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像不像天朝帝国的宪改派……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有点点上当受骗的赶脚。。。一个劲儿在讲制度史,看不到宫廷痴男怨女的狗血剧:(
  •     神圣罗马帝国宪制口袋书
  •     短小精干,问题意识极强,好书!
  •     同学们不要再上当了,这本书就是几个大纲,能算书吗?
  •     别看开本小,这可是本纯学术书。
  •     典型综述—论证—总结范式的论文,富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书目。 介于我国历史教材对神圣罗马帝国明显的普鲁士中心主义论调,此书强调的结构复杂多元化及其影响还是挺有参考价值的。
  •     又小又薄的一本,像大学教授做的学术报告,轻易读不下去!
  •     小册子,内容少的对不起价钱。
  •     只是简写本,神罗的历史书真的应该多译一些~
  •     最近的阅读量下降的真厉害
  •     对“神圣罗马帝国废柴论”的一次较为系统全面,但算不上有力的反驳
  •     相似的出版过。相对于学术巨著,不能不说是花很少时间可以读完的书。是入门书,是恶补或补文化课的材料。是非专业、非学术人士的读物。
  •     叙述很专业的小书,业余爱好者绕行吧,勉强尝试要吃坏肚子的。
  •     太学术,看了简直稀里糊涂,只能说不适合我。
  •     很一般
  •     学术文章难读,真相愈辩愈明。
  •     这是一本专业学术著作,并非通俗读物,如果不是学术研究,不建议阅读,即使我这样的神罗粉,虽然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也被满书的专业术语和拗口的翻译折磨得阅读艰难
  •     对我这种水平比较low的人来说,这种短小精悍的书正好帮我补了下历史事件的关联,把以前零碎的信息串了起来
  •     延续达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横亘中欧大部分地区,给人留下的感觉的确是虚弱无力,执行效率低下,这真是一个失败的君主国或是一个并不完善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了解这个帝国的运转机制,从新的视角审视这个国家,就会发现伏尔泰称之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的论调或许有些偏颇。
  •     我只是想找一本能够从前往后介绍神圣罗马帝国的书,但这本却只是给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们的一本方法论╮(╯▽╰)╭段数太高,反正没看懂多少。。
  •     不是关于神罗的通史,而是一个概念性的总结。着重讲述了领地化的过程和形成的原因。
  •     一点两点,三痕四眼,史迹斑斑,形容飘摇,故地如是,何遑赘论。
  •     一、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我震惊了。这大小、这样式,真的不是XX功的宣传册子?……二、要看这本书,还是要先对原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先找本德意志史看,或者看看詹姆斯.布赖斯的《神圣罗马帝国》;三、作者力图规避民族主义史学对帝国的贬低和辉格派历史的解说,但实际上有些矫枉过正,使得对帝国的分析和解释反而进入一种钱穆式的偏见。
  •     通过对帝国政治体系的分析,驳斥了所谓“既不神圣,亦不罗马,更非帝国”的传统偏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