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不见了

出版日期:2015-10
ISBN:9787229097045
作者:[英]艾玛·希莉 (Emma Healey)
页数:340页

内容概要

艾玛·希莉(Emma Healey)
英国作家。艾玛四岁时写了第一个短篇故事;八岁时渴望成为作家;到了十二岁,受到电影《独领风骚》之启发,决定长大后当一名律师。但十年之后,她重返写作之路。
艾玛大学主修书籍装帧艺术,并于2011年获得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她先后在两家图书馆、两间书店和两家画廊,以及两所大学工作。
《伊丽莎白不见了》是她的首部长篇小说,问世后收获多项殊荣,并成为2015年英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图书。

书籍目录

引子/1
伊丽莎白,你原来种过西葫芦吗?
空白记忆/3
这些空白的记忆让我不知所措。别说上周六了,昨天的事情我还记得吗?
碎裂的唱片/18
她从不倾听,倒是执意把我定义为永远活在过去的老古董。
口红/33
我得带好所有“装备”。假牙、助听器、眼镜,这些我一个也不能少。
远走高飞/50
如果一只侦探猎犬能助我一臂之力,我们就可以沿着她的气味一路追寻了。
教堂/74
一朵花脱落了,我用手将它攥住。这动作似曾相识。花是白色的,像是从婚礼上遗落的。
空欢喜/89
这是您第四次光临警察局了。警犬、法医、飞虎队,都在全力以赴进行调查。
怀念/105
很久之前,我和妈妈一起站在树下。当时的公园像是无边的大海,妈妈是一位在探测着水深的船长。
伤心花园/123
没有人在这儿等我,摆在窗前的椅子空荡荡的。原来我们常一起眺望窗外的飞鸟。
信/141
跟在某个人身后比自己形单影只要好,你可以知道应该怎么走台阶。
心碎的人/154
谈论她如同在谈论一只动物,是那种只有在神话中才会出现的鹰头狮或独角兽。
夜巴黎/167
他像是在寻找一些机关,以便将阀门打开,还原出物品背后的故事。
《香槟咏叹调》/182
面包切好了,看起来松软可口。我却看见上方有一句警示:不准再吃吐司。
我以为我要失去你/199
两只鸽子在树梢晃着脑袋,好似我和这个女人。我浑然不知,她是我的女儿。

秘密/216
那片指甲歇息在灰尘与彩线中,宛如一块儿破碎的贝壳,发着珍珠般的光泽。
猫/235
那个女人问我伊丽莎白的毛色,我一时错愕不已,但我想它应该是一只黑色的印度猫。
一瞬之光/261
每一则广告就代表一线希望,哪怕结果只是让我空欢喜一场。
伊丽莎白不见了/283
我没有纸条了,这让我六神无主。我像断了线的风筝在风中盘旋。
尘封旧案/299
我一旦开口,便会滔滔不绝。但是这些不是真的,也不可能是真的。
尾声/327

作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名叫莫德的老人的故事。执着的莫德,可爱的莫德,坚强的莫德,勇敢的莫德,糊涂的莫德,悲伤的莫德……在她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父母的影子,或许还能看见自己将来老去时的点滴状态。不过莫德也稍有不同,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每一刻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故事,我们会被莫德的执念与孤勇深深打动,继而去审视我们的迷惘,我们的苦闷,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像她那样执着,那样坚持不懈?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和老者的?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莫德故事的创作者是英国年轻女作家艾玛·希莉,她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在她们的暮年时光,她一直陪伴着她们。她的文字真挚、细腻、睿智、幽默,甚至十分犀利。莫德的青春、莫德的暮年,在她的笔下,被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荣获多项殊荣的作品,也是2015年英国各大畅销榜TOP1图书。
获奖情况如下:2014英国科斯塔奖年度小说处女作、2015贝蒂特拉斯克文学奖最佳小说、2015意大利萨勒诺文学奖最佳欧洲小说。
同时曾入围以下文学奖项:2014英国国家图书奖年度流行小说、2014年英国国家图书奖年度新人作家、2014迪伦·托马斯奖、2015百利女性奖。
★当你每一刻都遗失上一刻的记忆,该如何揭开一起尘封七十年的谜案?莫德在记忆的漩涡中,勇往直前,探寻真相。她的故事也即将以BBC迷你剧形式,与广大书迷、剧迷见面。
——————————————————————
年逾八旬的莫德患有老年痴呆症。每一刻她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她纳闷地发现衣服兜里满是关于伊丽莎白的字条——
“伊丽莎白不见了。”
“她杳无音讯。”
“没有伊丽莎白的消息。”
“伊丽莎白在哪儿?”
“不见了,不见了,不见了!”
……
可古怪的是,警察、伊丽莎白“可恶”的儿子,甚至莫德自己的家人,都不肯帮她找回伊丽莎白:这些人是不是有什么事儿瞒着她?
莫德开始靠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挖掘真相。她勇敢地冲破记忆的层层迷雾,执着地去寻找不见的那个人,而一切线索却指向了另一个始终悬而未决的失踪之谜……


 伊丽莎白不见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哪怕我只是一枚高三毕业党(自我评价——老年轻),统计十二年读书生涯,我最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我忘了”、“我记性差”以及“啊啊啊好崩溃又忘了”……所以看来小纸条对于我而言还是挺重要的,虽然我怎么可能会记!得!带!上!就算记得纸条也会忘带笔啊……(还记得高三也就是今年我因为险些迟到一路狂奔去学校,到班里才发现书!包!没!带!就在昨天去驾校注册,回来被告知身!份!证!落!在!那!儿!了!)所以我写这篇书评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让自己以后翻看时相信自己不是第一次读这本书,虽然很多回我重温旧书就好像从头再来,残存记忆通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对于很多人来说回忆是很温暖的,想到从前的人和事,就会觉得自己的存在还是有意义的,哪怕是对于单独的个体而言,所以我很难想象当自己迷失在碎片化的记忆中,忘了自己和家人,忘了从前过往,会有什么勇气面对新的一天,因为每天都好似从头再来,你今天所学所说也许是之前已经重复了千千万万遍的老调,只能惹得家人丧失耐心进而倦怠(奇怪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对老人比对小孩苛责的多,虽然这也不难理解,但总有点悲哀)。而且,这一切并不是由你所决定,唔,我很难表述清楚,也许我只是想到了看到过的一句话,“那并不是我们,那只是我们的疾病”,我们不傻,不笨,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你们所厌倦讨厌的,让你们厌倦讨厌的,只是我们的疾病,而不是我们患者,但你们的厌倦讨厌确实是加在我们身上。(并没有什么关联的补几句话←。←虽然我练习金鸡独立每次都很难持久,但是直到体育老师告诉我们这和小脑有关而且预示着患阿尔茨海默尔病的风险才真正感到很悲伤。)自己虽然不喜欢码字,但喜欢写日记、寄明信片和信,有时翻出自己小学的日记本,非常惊讶自己那时候敢说敢写,生荤不忌(咦,是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吗?),每次读来都不由捧腹,当我相信“缸中之脑”,相信自己是代码编程的产物,(颤抖吧铲屎官!喵星人攻占地球!←。←或者相信自己来自外太空孤身漂泊到了地球……)或者相信自己只是书中被作者预设好人生轨迹的路人乙时,依然会因此而深感安慰,至少还有记录能让我回忆起一些青葱过往——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至少那些记录是我写我心(当然并不全是,要上交批阅的日记本并没有这一价值)。我猜下次我读这本书可能还是像从头再来,因为这篇书评似乎只是针对阿尔茨海默尔病这个话题,和这本书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唯一有的半毛钱关系就是话题了)……
  •     慧木曾经一度,我跟某位六零后兄长一同回忆“当年”的那些好电影。我说起了《一片花》,兄长惊喜且惊问:那时候,你还是个小孩儿吧?对,我还是个小学生。但正因为年龄尚小,那个片子才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力,以至于它在我的回忆里久久停驻,扎了根。那个电影的剧情很简单,豆瓣对其的描述只寥寥数语:72岁的退休教授鹰野冬吉被诊断出患有老年痴呆症,患病后经常走失,而且闹了不少哭笑不得的笑话。随着病症的加剧,连自己妻子鹰野菊代在家里忽然突发重病也毫无所知,以致延误最佳抢救机会。儿媳鹰野桂子心地善良,对他的护理与日俱增,原本和丈夫鹰野治雄之间的隔阂也慢慢的消除,一起坦然的面对现实。撇开这个正能量的励志的结尾,我印象深刻的,是鹰野痴呆后的几个细节,比如他怔怔地望着老伴,却浑然不知尿液已湿哒哒地从裤子上淌了下来,比如老伴去世之后,他不知道老伴哪里去了,到处找,到处找,抽屉里,床底下,地毯下……他绝望而哀伤地叫着她的名字,仿佛她缩小了,躲藏起来,要跟他开个玩笑。他以为搜遍那些犄角旮旯,她就会笑吟吟地闪出来。到处找。儿媳妇揪心地跟在他身后,而他的心思,旁人永远不知道。彼时还是小学生的我,看得满眼泪光。这一幅四下找寻的景象,在我看《伊丽莎白不见了》的时候,又浮现出来。这是小说(我怀疑,在如今的年代,它被改编成电影的几率微乎其微)。主人公莫德82岁,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总是记了这头忘那头,口袋里永远揣着笔头和纸头。她甚至会偶尔忘记自己的女儿(只是记不得脸而已,但女儿这个人的存在,她是知道的)和外孙女。但她心心念念、执著地认为自己的好朋友伊丽莎白失踪了,不安地告诉每一个人,因为别人的坦然而更加不安,到处找,到处找;回忆里她常常变回了小姑娘时期的自己,姐姐苏姬失踪了,父母和她到处找, 到处问,怎么也找不到,一直都没有找到。莫德的现世生活,是断断续续的。那是当然,从她的口吻来叙述,经过她头脑的,只是片段式的观察:触手可及的东西,眼前看见的景象,闪过的人脸,擦耳而过的声音,车水马龙,静悄悄的庭院和房间,友善或敷衍的笑容,无奈或质疑的责问。她没有看到伊丽莎白好一阵子了,她一定是失踪了——姐姐苏姬也消失好久了。苏姬管她叫毛普斯。她还是个单薄贪吃的小姑娘,总是睁着大眼看别人,对道格拉斯充满好奇,被街角的疯女人吓得要死。苏姬则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美丽大方温柔,对谁都充满友善。她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姐姐后头,仰视她,寻找她,怀念她。苏姬照顾她,体谅她,在她犯浑的时候教育她,在她被父母说道的时候站在她这边。她们玩游戏的时候——比如“埋人”,因为她没有力气去搬起那么多的沙土,那么苏姬总是扮演被埋的那一个。苏姬喜欢逗她开心,苏姬喜欢让每一个人都快乐。苏姬像一轮小太阳,一股热烘烘的暖风,让她无限地依恋。而这样好的苏姬,却在有一天走出了家门后,再也没有回来。她寻找过苏姬好多次好多次,问过好多人好多人,他们都不知道她去哪里了。她甚至绑了和苏姬一样的辫子,穿了苏姬的衣服,自己都不知道意图何在地跟姐姐的丈夫度过了一天。而无论旁观的道格拉斯,还是她自己都明白,她是她,她变不成苏姬,苏姬不见了。和《一片花》中一样,对待患了阿尔兹海默(我们能把这个理解为老年痴呆症的正式说法么?)的主人公,有一位晚辈也时刻揪心。本书中就是莫德的女儿海伦。海伦自己也到了初老的年纪(56岁),却因为母亲的状况,要像对待幼童一样时刻看住她,提醒她,纠正她,找回她,甚至一度没了耐心,把她送到养老院里。但她立刻又后悔了,将妈妈带回家来。伊丽莎白没有失踪!她常常纠正莫德。每个人都知道伊丽莎白没有失踪,她只是暂时身体不佳住院去了。而伊丽莎白的确从莫德的生活里消失了,又一个长情的陪伴消失了,莫德只不过惊惶了。她想起了那些亲爱的人们的消失,爸爸妈妈,帕特里克,当然还有更早的时候,最亲爱的苏姬。现世中她不断的寻找和追问——她又是少女时期的自己了,体力也足,精神头儿也足,好奇心更足,不知疲倦地找下去,找下去。她焦虑地吃着吐司,一如少时的她茫然地吃着糖块。苏姬在哪里?伊丽莎白在哪里?苏姬,苏姬,苏姬。这个小说,可能原本是想通过一个神志不清的老年人,来揭起一桩尘封七十年的谜案的。封面的文案,也以“谜”和“真相”的字眼,来吸引读者的注意。而我看到的只有回忆,只有追逝,只有怀念。莫德絮絮叨叨,记忆来来回回,苏姬的笑与怒、惊与怨,永远地刻在了莫德的心上。那是她的童年,战后岁月,配给券,走马灯般的房客(道格拉斯有一点特别),神通又能耐的弗兰克,神秘骇人的疯女人。她懵懵懂懂,无忧无虑。生活的艰困、百姓的疾苦(比如道格和他的母亲)、父母的愁虑,于她都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哪怕苏姬不见了这件事,在当时,也未见得,让她伤心都哪里去。傻乎乎地、呼啸着,她成年了,结婚了,生子了,一个,两个,她小心呵护着孩子长大,直到孩子也离家,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孩子。一不留神她就老了。一不留神,她就辨不清人,记不住事,搞不清状况了。而七十年前的回忆扑面而来,亲爱的姐姐,那个心甘情愿让她用沙埋起,让她笑与乐的姐姐不见了,永远不见了。七十年的哀伤如涓涓细流,长长地、稳稳地淌在她的生命中。她到底是活在现在还是童年?她为什么认不得自己的女儿和孙女,却执著地记得遥远年月里的点滴?我们看到,56岁的女儿海伦,找出了82岁的母亲莫德在其童年时候,用一百个火柴盒做的小箱子,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贝壳、鸟毛、碎瓷片、死虫子、小纽扣、旧墙纸,甚至还有指甲。“你留这些干吗!”海伦不解地问。莫德没有回答。因为每件东西,都是某个场景、某件事情的回忆吧,是某种情意的纪念吧。是的啊,这些情意。这么多年!苏姬,苏姬,苏姬。苏姬不见了,她去了哪里?是否真的要到了老的时候,得了病糊涂了的时候,才能猛然意识到自己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最珍贵的情意,然后到处找,到处找,别人不理解,只有自己孤单果决,一定要找到?是否真的要到了那样的时候,我们又可以变回小时候,不惧怕什么,不担忧什么,好奇而认真地打量这个世界,印刻下每一个日子,每一副脸孔,每一场谈话,每一种滋味?然后,不知疲倦地一直走,一直张望,一直追问?依然还是小时候,我记得奶奶得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她神志不清的那最后几天,不认得我,也不认得大多数亲人,却一个劲地叫着早已逝去的父母:爸啊!娘啊!——到那样的时候,她一定只记得自己最心爱的最思念的人。如果当时的她有力气,是不是会去寻找他们?回忆里的一抔土,一片花,一场追逐,那是最深最真的依恋。
  •     一个人,就算能够忘记自己最初的爱恋也不会忘记最初心动的感觉,和目睹他人获得了自己梦寐所求的艳羡----离嫉妒,也只差一点。一位各方面在自己眼中接近完美、对自己爱护有加的姐姐突然不见了。······想取代她、想寻找她,想比过她、想对她说委屈了她。可是,你在哪儿?我忘记了一切,甚至徒劳追寻一个名字而不可得。但时隔七十余年,你还住在我的心底,即使其他人随着世事变迁,都将你打上了过去时的标记。那些迁就带来的倦意,曾无条件用爱化解它们忍受我的,总是你。而如今,虽然别人给我的爱和宽容不见得少,但我现如今,只想用这优势,来寻找你。每一个年老痴狂时的念念不忘的只言片语,都涉关你的无声离去。我是莫德。我依旧只会告诉别人”伊丽莎白不见了“,但是,你一定知道我心中所想,静静地等着我,你的”毛普斯“,找到你。······风烛残年之际,白发苍苍之时,思维的线性总是会不小心断裂,前一刻那么坚定不移的,拖着沉重的身体去行动了,可是,下一刻,就会变成给身边人带来诸多麻烦与不便的“罪魁祸首”,衣不知应季,食不知饥饱,忘记住所的地址,懵懂坐车的规矩······甚至,忘记身边的亲人的姓名,忘记彼此最基本的应对颜仪。即使如此,那份执念也从不曾消失。莫德的往昔是我们的今日,但是,当我们也开始面对衰老的侵袭时,当我们勉强在脑海深处保留下“伊丽莎白”这样一个象征性的名字时,我们最想记住的人会是谁?真的看到“伊丽莎白”了,闯进那个家的庭院了,又有没有勇气去像莫德一样,继续探寻多年前的真相呢?时光雕刻每一寸昔日精致无瑕的肌肤,使那么多清澈的瞳仁在尘世的纠葛下日渐浑浊,留下的只有一个人孤寂的记忆,所以那么想保留每一个似乎会是所爱之人喜欢类型的小物件,想提醒一份初心。情感总是复杂的,脱去时光曾经带来的迷惘和激情,年老的记忆忽然苏醒之时,莫德毅然准备面对自己的怀疑--年轻的时候,人们的行动力都是快于思考的速度的吧,但是,年长者的决心通常能伴有足够的勇气使一切无可隐藏。于是,尸骨重现············这是一本精彩的小说,不但刻画了老年人老境颓唐时的种种看似荒诞、实则只有逻辑的行为心理,更通过这些看似无可理解的行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孩曾经的青涩成长,直至历经岁月的积淀看清纠缠不清的情感迷雾,最终凭借毅力和一众人的帮助为自己深爱的姐姐昭雪沉冤的故事。强力推荐喜爱细腻文风、目前易和年长的家庭成员沟通失序的中青年读者阅读,相信一定会有所获益,能使大家更细致深入的思考与老年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伊丽莎白不见了,故事真的是围绕这句话不断发展的,但就像主角患有的阿兹海默症一样,这条线也如模糊的记忆一样,时隐时现。作为讲述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书籍,全书并不深沉,作者没有刻意表现莫德老人的种种幼稚行为,而是从老人的角度去理解患者的行为,并揣测他们的心理。 书中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记忆逐渐衰退的老人的故事,缓慢轻柔是本书的基调,时缓时急的情节,就如老人的情绪一样。 两条时间线:现实与回忆,穿插于莫德的生活,亦是贯穿是全文的叙事方法,莫德在现实中看到的东西或经历,使她陷入纠结的回忆,在回忆过后又回到现实,结果往往是混淆二者,在现实生活中说出过去的话。 读这本书,给自己一场经历。
  •     看的第三本涉及阿茨海默症的书,也是三本中相对最差的一本,不知是否和作者的年龄有关,感觉终究是缺了些厚重和真实感。
  •     看到一半,非常感动
  •     不知道为什么,丝毫不觉得压抑,也完全不厌倦莫德颠来倒去的心理活动,多可爱的老太太啊~
  •     作品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难以名状,心里似乎一直压着一块儿石头,但并不全是压抑。并不单是为了情节而看,更多的是感觉到了一种诸如宿命般的无可奈何,一种怀旧的思潮,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求,甚至勾起了自己对往事的种种回忆。当人丢了记忆,却未丧失感情,自己的情愫或者就被嫁接在自己臆想的事物上,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本好书大概就是能够唤起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一个人在风烛残年的时光,哪怕失去了逻辑和理智,拥有的一切也通通败给了岁月,但始终无法忘怀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即便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也不管别人认为这种执着多么荒唐可笑,但那早已融入生命的东西注定要与自己共存亡。或者我们现在的种种经历都会在年迈的时刻化作记忆碎片,有的可能偶尔在脑海浮现一次,有的则注定会像主人公莫德一样融入血液,伴随着自己的呼吸。
  •     当我老了再来读是不是就不是这么排斥,读起来太压抑了~
  •     过去与现在 虚实交错 让我想起其他地方看到的一句话“要达西境 必须往东” 虽然有些糊涂但不妨碍解开真相 找到那个念念不忘的人 你瞧有时我都快忘了我是谁 却始终记得要找你
  •     读起来不错
  •     2016-139
  •     借书活动续借,2017.04.02读完。所以我必须做点什么,我必须得做,因为伊丽莎白不见了。一个健忘老人的回忆朴素真实,又感情淡然,却又忽然想起。
  •     结局意想不到。衰老就是不断回忆的过程。记忆碎片的画面,耐心十足的有爱女儿,特别适合做识骨寻踪的一集。
  •     老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