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斗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2013-2-1
ISBN:9787512007307
作者:袁伟时
页数:344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859,僧格林沁的蠢行 1858年2月11日,英法美俄四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它三月底派出代表在上海谈判。清政府又一次说不,拒派钦差到上海谈判;要英法美回广东找接替叶名琛的两广总督黄宗汉;俄国佬则到黑龙江去找黑龙江将军奕山;唯一理由这是天朝的固有规矩!这些洋人不愿按照清政府的调子跳舞,4月9日至13日分别北上。5月20日,两个多小时激战后占领了大沽、白河口等地;26日,兵不血刃进据天津。在武力胁逼下,5月28日,订立了丧失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俄《爱珲城和约》;6月13、18、26、27日,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分别签字。 四个《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 1.外交惯例:外交人员及其眷属,或长住,或随时往来对方首都;觐见皇帝采用西方礼节;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 2.国际通行的习惯:外国人可以往中国内地游历和经商;信仰自由,保护传教士和教徒。 3.通商的规矩:保护商人生命财产;交了关税后,再交2.5%的子口税,货物可在全国自由流通,不准随意设卡收税;减少商船船钞。此外,要增开一批口岸。11月补充签订的《通商善后章程:海关税则》更规定关税为值百抽五,鸦片每百斤纳税30两,即可合法进口。 4.不平等的特权:内河航行权;治外法权。 5.赔款:英国四百万两;法国两百万两。 平等、不平等的条款混在一起,总算了结多年争端。约好一年后交换批准书,完成最后一道手续。 不料,二十来岁的咸丰皇帝耿耿于怀的是坚守华夷之辨,不让蛮夷的公使驻扎北京,最好连北京的门槛都别让他们踏进。于是,经过皇帝、怡亲王和僧格林沁王爷多次密谋,1859年6月25日,一场本该是仪式性的换约演变为血腥的冲突:僧格林沁所部官兵在大沽口击沉英法炮艇3艘,重创3艘,击毙、击伤英法联军484人。接到“捷报”,咸丰皇帝立即宣布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作废! 愚昧带来灾难!1860年8月1日,英法联军的舰船200余,艘,载着陆军1.7万人开始在北塘登陆,10日登陆完毕后,摧枯拉朽,于21、23日分别占领大沽和天津。9月8日,英法联军由天津向北京开进。他们的价码提高了:赔款增加一倍;加开天津为通商口岸。9月14日谈判在通州前线进行,9月17日清政府屈从英法的全部要求。眼看战争又要结束了。 1860年的九一八:点燃最后一根引线 9月18日,节外生枝:根据咸丰皇帝将英方谈判代表巴夏礼“羁留在通(州),勿令折回以杜奸计”的旨意,僧格林沁捉拿了正在返回路上的巴夏礼等一行39人,送往北京,分别囚禁各处。扣留谈判代表及其随行人员,外交史上罕见,又一次犯下大错!

前言

自序:告别虚妄 维护历史的尊严一场追寻历史真相的热潮,正在中国大地蔓延。这个令人欣慰的浪潮,出自人的求真本能,也是对清末民初以来政治家或政客以历史为刍狗的反抗。中国文化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传统:“疾虚妄”!倡导者是两千年前的王充。面对独尊儒学和谶纬迷信风行,他大声疾呼:“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论衡•自纪篇》)“案圣贤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追难孔子,何伤于义?”“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论衡•问孔篇》)深思细想,如果没有忘掉这个传统,20世纪的中国人,可以减少多少苦难!1985年,我的第一部书《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杀青后有感,信笔写下几句话:“学术与盲信势同冰炭。因此,我的信念是:我只把我看到的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三十多年来,“说真话,说自己的话”是我执着的追求。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我的学术生涯从此屡有风波相随。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人,总有一点热血吧!面对虚妄,沉默还是道破?说穿了,有人会暴跳如雷,通常还有阴招伺候。可是,没有对固有结论的挑战,人云亦云,倒来倒去就是那几句,个人自然安逸,学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就全部付诸东流了!不说,社会责任感安在?内心如何安宁?嘴巴总要吃饭、说话,意见纷纭是常态,虚妄也是多元中的一元,各种观点的纠缠无可避免。制造虚幻与求真的缠斗不可能止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进入21世纪,虚妄的破灭在加速,各界泰然接受,没有激起旋风、巨浪。多年来,笔者参与了戳穿泡沫的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不管潮涨潮落,我的心情都特别宁静。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任何纠葛都妨碍不了按时漫步校园、伏案工作和呼呼大睡!应该特别说明,书中涉及的具体人,都与笔者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们不幸成了某种观点或思潮的俘虏。彼此的分歧,说到底是不同思潮不可避免的论辩。观念变革是社会变迁的先导或侧影。从更广阔的层面去观察,最近几十年的思想文化冲撞,不过是现代文化与尚未消逝的思潮的缠斗。这部小书收集的文章,是这个尚未止息的过程的侧影。是耶,非耶?留待历史和读者去审判吧!2012年12月5日

内容概要

袁伟时:中山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近代中国。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哲学史稿》《晚清大变局》《中国现代思想散论》《路标与灵魂的拷问》《告别中世纪——新文化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近代中国论衡》《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大国之道》《文化:中国与世界》《昨天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转型》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告别虚妄 维护历史的尊严/001
第一辑 回顾风波 / 003
从晚清四大公案看“翻案”/ 004
李鸿章:几个无可辩驳的史实 / 017
太平天国:“中国魔鬼”的化身
——答《世纪中国》记者张文中 / 025
苦难来自于落后和封闭
——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祭 / 034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
——答容若先生 / 046
“史实”与“更惨”
——敬答谢蔚明先生 / 066
第二辑 另眼看人物 / 076
康有为思想转变的当代启示
—— 答《深圳商报》记者夏和顺 / 077
民国时期的袁世凯:成就与罪错 / 083
袁世凯无非是一个历史符号
——答彭晓芸问 / 105
多维视角下的大元帅府和中山舰 / 117
强国梦与宪政之路
——蒋介石在1943年 / 120
宋美龄:历史与神话之间的探寻 / 137
那个被误解了一个世纪的人
——胡适120周年诞辰答《深圳特区报》记者问 / 150
傅斯年:学术领袖•教育家•反腐“大炮”/ 155
觅路的艰辛与清障的功勋
——20世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邓小平 / 172
历史机遇与历史眼光:再说邓小平 / 181
第三辑 另眼看时代 / 190
1899留给中国的启示 / 191
二十世纪的启示 / 196
回顾二十世纪 / 202
关于辛亥革命的若干问题 / 212
寻找历史的脉络
——辛亥革命与百年宪政 / 241
重新审视北洋时代 / 269
抗战:文明的进展与中国的反思 / 289
第四辑 中日关系纠结 / 299
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
——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 / 300
近代中日关系冷思考 / 319
多维回眺近代中国 / 328
附:把历史本来面目写在纸上
——答《深圳商报》特约记者汤万君、魏甫华先生 / 332

编辑推荐

《缠斗:方生与未死》编辑推荐:中国当代自由主义的领军袁伟时教授用全新的文明史观带领读者拾回常识,重建中国文化的自信,融入现代文明。被历史教科书荼毒的一代,急需吐出毒奶;通往现代公民之路,从重新认识近代史开始。政治体制改革延误、贪污严重、践踏法治、不合时宜的国有化,似曾相识的关键词将大清推进深渊,同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今天,能否避免重蹈覆辙。

作者简介

《缠斗:方生与未死》内容简介:虚妄是人造的。构筑华丽或壮烈的故事,始作俑者往往宣称这就是正义;追随者多半出于思维偏激,某些人则渴望从中分一杯羹。从学术文化层面看,谎言是渣滓,最终会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把谎言奉若神明,不过是社会病态的表征。多年来,袁伟时教授参与了戳穿这虚妄的泡沫的全过程,有时招致始料不及的反应。不过,说的是陈年旧事,结论有根有据;没有亵渎自己的良知,维护的是自己的尊严;追求的是迟来的中国梦:人人可以自由说话、自在生活,以文明和蓬勃创新的高大身影赢得举世尊重的一流大国。


 缠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从小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长大,从小看着地雷战地道战刘胡兰长大,很小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所学的历史教材就是绝对的事实。渐渐地,过了高中上了大学,愈来愈发现,历史教材中所谓的事实不过某些人对历史的一种解读,真实的或许早已尘封。袁伟时先生的诸多言论,给我们提供了解读历史的另一种声音,科学地讲不能认为历史就是先生所说的样子,但可以肯定历史教材中的描述绝非完全的真实。
  •     这不是一本好书。第一,观点不新。在2014年的今天,里头不少被在当年被认为“出格”,“反动”的观点已不算新鲜且逐渐被人所接受了。当然对于只读过九年义务教育里的“历史”的朋友来说,还有一看的价值,可对于历史书籍涉猎较多的读者,收获就不多了。第二,结集的文章大多比较陈旧。几乎没有新过05年的,作为一本2013年出的书却都是老东西,有点不太负责任。好文章是历久弥新可以一读再读的,可袁先生这几年难道都没写点新东西?第三,彼文与此文之间的交集太多。一个观点在ABCDEFG文章里可能都要被重复一次,非常容易杀死一个读者的耐心,最后20页我几乎是翻过去的。第四,充斥大量凑数的访谈文章。整本书被划分成了四块,每一块都已经有一篇文章把袁先生对于这一整块想要表达的观点讲清楚了。访谈文字的加入无非是照顾理解能力较弱的读者,用更浅显的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再说一次(秦晖,共同的底线),但袁先生的文字已经非常通俗易懂,我看不出这些访谈有存在的价值。袁先生在访谈中的表现也不足为训,往往答非所问或顾左右而言他,实在是看不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睿智。除了让这本书看起来厚一点更有“分量一点,没看出别的价值。袁先生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好引用中央领导人讲话,最新“理论”成果,颇有点彼此知道还施彼身的意思,值得学习。袁先生的观点:我们的历史研究常常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行政正当性,政权合法性),肆意的篡改历史,把学术研究和宣传混为一谈,造神和造鬼运动频繁。整本书的观点是,我们要摒弃过去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历史研究”,而要用真实的资料和学者的责任心,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P30“辛亥革命前后,有一种思潮,认为反清反满的社会运动就应该肯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就请人写太平天国史。”历史被刷上一层油漆,20世纪前半世纪又是风起云涌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每个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任意的篡改历史,不仅造成了现在历史研究的一笔糊涂账,更是把一种为我所用的思想层层传递了下来。P72“毛泽东痛斥为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主义。”这一段是讲27年蒋介石取消北洋时期的三权分立和宪政体系,开始训政和“以党治国”。这其实是历史的倒退,蒋介石开了一个坏头,遗毒无穷。某人的话也有点扇自己耳光的意思。P80 “康有为。。。搞形式主义的一套。。。实际政治经验不足。。。树立对立面太多。。。利用民族情绪。。。”历史上历次的改革无一不是步伐蹒跚,这不仅要求改革者有“敢为”的担当,还要有“可为”的能力。很明显,康有为和光绪皇帝在个人的见识和能力上并没有体现出一个合格的改革者应该具备的水准,空有抱负,像太监,有想法没能力。P92 “假如北洋政府那么坏,国民党造反就完全有理。”这个套路屡试不爽。P111 “当时他(袁世凯)问陆军总长段祺瑞,要是打的话陆军能坚持多久,段祺瑞说可以坚持48个小时。”当时最强军阀袁世凯居然只能抵挡日本48个小时,可见中国的军力弱至何等地步。袁世凯对21条的处理算尽心尽力了,打不过只好谈,谈完了全赖掉,和常说的卖国还是有出入的。P203 辛亥革命的纲领很狭隘,主要思想支柱是大汉民族主义,忽视宪政最关键的人权和平等思想。可见当时革命的一帮领导者根本上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就不深,水平太低。P207 爱国贼。被民族情绪和左的思想主导,不思考不负责,打着爱国的名义宣泄情绪,爽的是自己,害的是国家。越南打砸抢华商,书中提到的318,义和团。P230 “一开始梁启超就认为中国民众的水平不行,文化程度太低,政治水平太差了,民智未开。所以不能实行民主,只能实行“开明专制"."可悲的是100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人持这个观点,好似中国人生在智力上就不如美国英国和日本,显得特别愚蠢。中国国情论和中国特殊轮成为推诿和搪塞的借口。有些东西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刻意的强调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忽略共性,凡是都要说我们不同,我们特殊,不过是一种狭隘。P301 日本维新变法与中国自强运动的异同。以往一般是从民族性和改革策略来对比。袁先生的观点是中日在传统政治制度上有区别,日本有权力相对较为分散的封建制度,地方上的势力较为强大,比中国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更容易转化为宪政体系。P237 法国大革命从1789到1871将近一百年,法国社会才基本趋于稳定。改革好比吃药,革命胜似开刀,对身体损害孰轻孰重不问可知。这也是晚清变局值得反思的重要原因,假如没有辛亥,接下来38年的历史一定不会如此动荡。可能。。。虽然历史没有可能,但我们的确再禁不起一次革命了。
  •     为《新京报 书评周刊》2013年失望之书写的一篇小稿。需要申明的是,本人对袁伟时先生还是敬重的。《缠斗》之弊:缺乏论据与新意 这是袁伟时先生两年来的第三本访谈、演讲集了,内容依旧是对近代史的重述。袁先生在书中一再强调,他所做的是学术研究,站在学术立场上说话。我们知道,历史研究讲求从细节着眼,以史料说话。而袁先生论事则往往是宏观的,在作出相关论断时也没有给出充足的论据。如袁先生说袁世凯切实想实现军政分开,即没有摆出让人信服的史料。本书另一个问题是重复内容过多,不少事情被袁先生向记者一再提及,如袁世凯与“二十一条”在书中至少出现三次,每一次的论述都大体一致。《大公报》因报道河南旱灾而被停刊三日的传说,也被袁先生至少两次拿来说明国民政府钳制言论自由。事实上,《大公报》是因“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而被停刊。在《大公报》停刊期间,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依旧在连篇累牍地报道河南灾情。袁先生一方面大力抨击国民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使舆论“噤若寒蝉”,另一面又大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独立评论》等刊物大胆敢言,袁先生难道没有发现其中的矛盾吗?袁先生对北洋政府的“拨乱反正”也略显过头。北洋政府仅仅是表面上的三权分立,但国会的解散与召集全由当权军阀一言而决,这样的国会又有何权威呢?第三,袁先生批评那些不同意他观点的人没有及时关注新的学术成果,其实袁先生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袁先生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掩盖罪行”,但真实原因是想报复清廷;袁先生还说袁世凯曾给宋教仁50万大洋,这个故事的出处是蔡寄鸥的文学作品《鄂州血史》,不足为信。袁先生致力于传播的一些理念或许是对的,但如果不能同时举出匹配的例证,就不免成为袁先生所批评的对象唐德刚了:嬉笑怒骂之余,少了一些严谨。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书的印刷质量很棒,一开始订的那本,内页有褶皱,申请换货,没想到1天就实现了换货步骤,在此赞一下。关于书的内容,主要还是访谈内容居多,书中的思想和研究多停留在2006年以前,不知道袁老这几年是不是在史学研究上陷入停滞,不过还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史学书籍!
  •     这都啥呀,只适合入门者看,太短,没啥深度
  •     摘录其一: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在法国除了深刻感受资本主义的黑暗面,本来就对它的另一面有所感受。那时,他患过一次伤寒,幸亏当时法国的公共医疗已具相当水平,因此他得以住院治疗,并于出院后在疗养院养了一个月,而且这些都是免费的,他毕竟同那些闭目塞聪不知天高地厚的极“左"分子不同,深知本国的落后。这些切身体会,对他后来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不会没有助益。 摘录其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些深刻的哲理,到了邓小平口中变成了妇孺皆知的一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对近代史剖析透彻,虽然只是几十篇专栏文章,有些人物史料反复用。准备再看几本袁老的书。
  •     拼凑之作
  •     用学术的角度看历史,你会觉得之前所学的历史课本就是shit!
  •     名字妙,翻翻内容便知,像是有意不谈其实一直在谈……反正,人云亦云不好。
  •     没什么新意或更丰富的内容,与作者的另外几本书很接近。
  •     赫胥黎假如是达尔文的斗犬,袁伟时可算是自由的斗犬。行文激昂,多用叹号。我对他的价值观基本认同: 人是立体的,有可贬之处就有可赞之处,袁世凯孙中山也不例外。自由社会比专制强权更符合普世价值等等。。。但我内心对一个人强烈执念于自己的价值观总是存疑。例如新加坡立国之初用重典治乱,我倒认为未尝不可。自由竞争似乎较为适合安定之地。三分一为文章可细读、三分一为人物描绘可浏览、三分一为演讲稿可忽略。
  •     有的篇幅重复
  •     第一次读袁伟时的书,真不愧是典型大右派……大家都在吐槽内容重复,我也有同感。不过更惹眼的还是他的那些“坚持”,比如高度评价袁世凯的贡献,比如坚定不移地黑孙中山(包括宋教仁),比如反复强调“自由”的意义,字里行间多有火药味,体现在第一辑中尤其明显。这种风格的流行起码在我看来不是什么好事,一位专业治史的学者,应当少一些“缠斗”,多几分沉稳。
  •     从第57页到第88页钉反了,晕了,这让我怎么看.亚马逊是不是应该找出版社和我联系一下,这种情况应该可以退换的.
  •     对北洋政府的解释有点意思
  •     对待历史,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怀着一颗思辨的心去了解去探究,不迷信书本上的盖棺定论,才能去伪存真。强烈推荐这本好书,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我借
  •     史料功夫确实不行,过多的关注现实反而给人不以为然之感。因为历史学家能影响的现实领域实在太小。
  •     不太喜欢类似于问答类的格式
  •     太重复了
  •     重复的内容太多,很零乱,观点有一定新意。
  •     水
  •     对许多历史课本上的成见进行了再解读. 只有民主和自由才能救中国.
  •     至今未看过袁伟时严肃的学术著作。这本中许多都是十多年前的东西了。当然,人的知识其实是有界的,特别是关联上所谓“立场”的时候
  •     本书大量内容直接用采访应付,连写成短文都懒得做,实在有些不负责任。
  •     修正了很多教科书的里的历史,不过早就知道了
  •     真是个如假包换的大右派啊。很多观点有启发性,但作者的现代文明观存质疑。
  •     本来可以用几篇文章说明白的事儿,活生生凑出来一本书, 不能这样搞。一、袁世凯本可以不称帝,二、北洋政府没有那么不堪、三、国民党是群愤青,孙大炮人如其名,只会放炮,宋教仁太愣头青,蒋介石是独夫,都不喜欢将规则四、制度很重要,四个自由很重要。两个月读了两本烂书也是神奇
  •     一些评述还是很切中时弊 但某些观点不敢苟同
  •     不同文章间内容重复较多,内容稍显零散,不过观点还是有启蒙的价值。
  •     观点多余论据
  •     多了一个看历史的角度,很喜欢
  •     看在爷爷80岁高龄还签字售书的份上,我也排队签了一本....
  •     袁老心中有一杆秤,以现代自由、平等、民主为基准,对近代史做出全新解构,值得一读。
  •     作者评价历史及人物的万变不离其宗的一招就是是否顺应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此出发,清末立宪袁世凯其人评分甚高,对国民政府与蒋介石评分很低。招数是对的,但是用的方法值得商榷。本书并非作者专著,而是报刊讲座问答的汇编,重复内容很多,有点水。而且作者一直小心翼翼避开了49后,只是高呼普世价值现代文明,饶是如此,十多年前的稳妥文字今天也不再见容于世了。
  •     只需要把历史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     菜头菜尾炒成一碟,不好下咽。学者应有独立精神,不宜过多老调重弹,左中右对号入座已不合时宜。从分量上,袁老其它专著更值一读,这本略嫌泛泛,毕竟是中大老教授,礼貌性打分不致令人难堪吧。
  •     袁老有三贬,贬太平天国,贬义和团,贬孙中山
  •     该书辑录了大量的作者在各个时期和场合的谈话,缺乏对历史的系统考证和论述,不具有说服力。全是口语话的即兴谈话整理,片段式的,缺乏条理和逻辑。与我想象的出入很大。
  •     杂乱的文集,不同问题反复重复。。
  •     我对袁伟时这样的近代史学者抱有一种偏见,总觉得他们是作家而不是历史学者。这本书呢,主要是作者见诸报刊文字的合集,通俗却也没有什么学术价值。
  •     有些文章给我的感觉是 作者很好斗……所以看了一半不想看了……
  •     4月26号在图书馆安安静静的看完了袁伟时的《缠斗》,感觉真好,好久没这么舒畅的看书了,加上由于人数比较少,食堂饭菜比较可口,特别是晚上图书馆灯火通明,让我们这三俩个人不认真读书都觉得过意不去!这是我看的第四本袁伟时的书,跟前面一脉相承。这本书特别是比较清晰的介绍了袁世凯。本来已经借了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但他的史观有问题,所以决定不看了。他的口述历史做的比较好... 阅读更多
  •     师大老师推荐,已读三分之二,觉得清醒
  •     书的装订不错,内容还要好好看看
  •     我的启蒙书
  •     喜欢袁老师,看过他的讲座,买了此书,虽说不错,但主要是选编之前的文章或演讲稿,显得略有重复,而且没有文章之间的联系。
  •     未见编辑之功,只是简单汇集,重复的话太多
  •     。
  •     诸多观点与其说是颠覆性强,不如说是普及性不够。袁伟时虽有燃灯之举,但一家之言倾向过于浓重,往往论而不证,反而使得文章有失偏颇,未能公允信服。我们疾虚妄,但同时反背驰。制度,平等,自由和法制是一味良药,但还欠火候。缠斗终究不是以理服人的终南捷径。
  •     由于是文章与访谈的选编,内容有些重复之嫌,不过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性的。比较欣喜的是为北洋政府基本翻了案。五四其实和六四的性质没有不同,可以看看当局的反应吧,也许后世会觉得后者更加的可歌可泣吧
  •     随手翻翻的小书
  •     信息量很大。袁老师很有观点。
  •     本书对于了解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不无裨益,对一些在意识形态斗争考虑下制造出来的偽历史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     袁老师大战公职
  •     都是些杂乱的报刊文章和演讲稿集,单看每篇都还行,但是缺乏系统性,有好多内容都是重复的。
  •     还原真相,回归常识。
  •     读过这本书,你会对近现代历史有截然不同的认识,孙中山这些主流偶像走下神坛,而变成一个丝毫不懂民主政治,只会弄权夺权的混子,袁世凯成了制度不利催成的反派
  •     编辑的一般般,内容重复较多,消遣读物
  •     花了这许久才终于看完了,看了一半的时候就在想:书名“缠斗”真是,回味无穷。。。
  •     敢说真话的老人家
  •     袁伟时,缠斗-方生与未死。不知道是些什么内容。简单看看电子版,在当当读书看的。里面是一些采访、演讲,发表的文章合集,大概就是以今非古,现代化导向的历史述说。其思路大致是以前我们有很多机会走向自由、民主、法治、宪政的现代国家,但是各个政治人物没有现代眼光,错过了很多机会。简单看看就够了,和作者其他的著作没有太大的区别,有其他几本,就不必买这本了。20160125-0223
  •     全身沾满马列屎尿的老骗子
  •     始终觉得袁老师是个很可爱的老人家,可惜还没来得及上他的课,他就被限制了。但细看这本书,总会有很多地方让你觉得老师是在给你上课。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