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侄子

出版日期:2014-6
ISBN:9787208122253
作者:[奥] 托马斯·伯恩哈德
页数:352页

内容概要

托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1931-1989),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也是“二战”之后德语文坛风格最独特、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对他有很多称谓:“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作家”“灾难与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故事破坏者”等。作品已被译为45种语言。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生存和生存危机)和社会现实(人道与社会变革)。文字极富音乐性,以犀利的夸张、重复和幽默,将人类境遇中种种愚钝与疾病,痛苦与冷漠,习惯与禁忌推向极端,向纷乱昏暗的世界投掷出一支支光与热的火炬。

书籍目录

特立独行的伯恩哈德——伯恩哈德作品集总序
波斯女人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
制帽匠
语言大师伯恩哈德——代译后记
托马斯•伯恩哈德生平及创作

作者简介

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之一
以批判的方式关注人生和社会现实,揭示出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与悖谬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文学大家 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 苏珊•桑塔格 帕慕克 耶利内克 推崇的大师
逝去二十五年,言犹在耳,人们爱他恨他,他的墓碑一再被盗
伯恩哈德塑造的人物拒绝向疾病、失败和不公正低头;他们怀着疯狂的怒火和鲁莽的意志坚持抗争,尽管结局惨烈。 但即便这些人最终都失败了,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失败或屈服,而是他们执着的争辩和抗争。——帕慕克
作为伯恩哈德作品系列的第一卷,《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包含了三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波斯女人》:关于爱情、报复和死亡的故事。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一场友谊》:关于友谊、理解与死亡的故事。
《制帽匠》:关于亲情、尊重与死亡的故事。
伯恩哈德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如果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我们在思考的,是滞后的思考,我们在感觉的,是混乱无序,我们是什么,不清楚。我们不必羞愧,我们什么都不是。”


 维特根斯坦的侄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文/恶童伯恩哈德的语言像一块块瓷砖,上面纹刻着不同的花饰与图案,按照他心中的节奏与规则铺摆开来。在这样的语言之路上行走,你总会发现它们的律动美感,因而并不会感到厌倦。可是这条形式之路的内核,也就是每一块瓷砖的本质,却是残酷和冰冷的。精美的外衣之下,往往是关乎孤独、困境、漠然和失落的存在之难。在《波斯女人》里,「我」患有肺病,不得不离开城市,来到乡村得以存在,但在乡村的恶劣生活又消解了存在的意义;同时,「我」为了科研多次搬家,但又要与原来的地方相似,最后来到这里,这种相似又再次成为无法科研的理由。「我」为了科研放弃社交,每日自我观察,最终产生了负面影响,但又不愿改变,依然孤独自我的生活着,却又是为了科研;另外,「我」的废墟较为封闭利于科研,免于被外界打扰,而居住以后发现这房子的破败,也正对自身和科研有害。故事里的人物如同以上,都被类似的不可调试的环境压迫着,这种灵与肉的悖论始终缠绕着他们。伯恩哈德对环境的斥责也是剧烈的,但依附于纸上的笔记,显得徒劳与低效。但伯恩哈德的超脱之道却活在现实之中,它映现在《维特根斯坦的侄子》里:「他们不能忍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有在他们需要离开和正在要去的地方之间,他们才是幸福的。」这里的「地方之间」就是「在路上」的状态。我真怕这样的象征被扭曲的解读,因为它的确不是凯鲁亚克热爱的垮掉的一代的流浪和漂泊,而是实实在在的停留、行走、奔跑以及驾驶。波斯女人无法忍受破败的旅馆和沉默多年的丈夫,「我」无法忍受萧条的废墟和孤独冷酷的环境,那片一同散步的松树林,尽管下着集雨泥泞不堪,对于这两人,也是幸福的所在。他们沉默也好,谈论哲学和音乐也好,重要的只在于他们移动的脚步,那是「改变」的隐喻,意味着苟活的目的和解救的方法。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疯癫叛逆住进精神病房,「我」患有严重的肺病追进肺病房,在威廉米恩山上,病房之间区区两百米的最漫长的距离,尽管体力不支难以抵达,对于这对朋友,亦是幸福的所在。在他们彼此眼中格外珍贵,愿意为了一份报纸驱车三百多公里,迷恋的也许更是迎面的风和景。最后一个短故事里制帽匠,他和「我」这位律师之间仅隔了两栋楼房,在上千次擦肩而过后,终于说上话,尽管话题是悲哀的老年生活,但制帽匠在这短暂的路上,他一定相信他会得以解救。然而,伯恩哈德的路还远不止此,这些故事里的人物,最终的结局都是覆灭。波斯女人扑倒在水泥卡车下,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终结于岁月和衰老,制帽匠从四楼坠落自杀。这种悲剧精神的本体,也可以看作是生死之路的解脱。潮湿的松树林,病房的两百米,两栋楼房的距离,在组成「地方之间」的幸福隐喻之后,也一同构筑着伯恩哈德关于生与死、灵与肉的隐喻。叔本华的那句: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空虚间来回摆动。欲求没有实现,就会痛苦,欲求得以实现,就会空虚。伯恩哈德一脉相承,他的目的地、故土、国家都是他痛苦和空虚的根源,但是如同钟摆在其间来来回回的状态,也是他在这游荡的路途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这么说来,伯恩哈德语言之路的悲剧美感,反而因着这一块块瓷砖的内核而轻盈了。在这条路上行走,我们悲哀着生活的悲哀,我们喜乐着生活的喜乐。只要在路上奔走,我们就能遇到一些人,比如房地产商莫里茨、命中贵人和衣衫高雅的律师,他们就是路上的希望。从形式走向内核,从语言走向现实,从此处走向彼端,从生存走向终结,也许存在太难、速度太快。但别怕,生活就在这走向别处的路上。2015年1月21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有趣的一本书,很有趣的叙述方式。的确像后记中写到的,充满音乐的美感。用不断地层层叠叠的烘托,让人层层深入主人公内心,真是十分享受。而且作者对抑郁,压抑的心理了解、表达得非常透彻,简直就是说出了我心中一直想说但是不知如何表达的话。
  •     它的平和让我告诉自己什么事是不值得的
  •     能读到振聋发聩的语言轰炸真是辛福的一件事。
  •     写了一篇书评诶,希望没有过度解读,或者我也只是在这文字之下曲解了伯恩哈德的本意。可还是想说些什么。
  •     想到死亡,一切都是可笑的
  •     太喜欢波斯女人这篇了,孤独,绝望,隔离,扭曲的精神和毫无预兆的自杀。
  •     大概是几个月以来看过最喜欢的书 一种类似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居然可以把人完全吸进去并随之漂流 语言天赋或节奏把握 让文字带有乐感 对这样的大师只能赞叹。所以只有13万字标价45块真的是完全合理。
  •     翻译绝对有问题……语言美完全没感受到
  •     很好看
  •     2014年最后一天认识了两位作家,一个就是伯恩哈德,刚开始昏昏欲睡,所有的文字绕来绕去绕来绕去,然后突然让你惊心的那些东西就出来了展露在你面前
  •     《波斯女人》前半部分让人无法忍受,后面好了些;《维特根斯坦的侄子》精彩无比,细节幽默生动,重复的描写变得规整,读起来像反复吟诵。读完颁奖那一段我彻底喜欢上了伯恩哈德。《制冒匠》出乎人的意料。
  •     meijin
  •     读的很爽啊。
  •     “我是最幸福的旅行者、乘车行进者、活动者、启程动身者,我是最不幸的到达者。”情感之真挚,非常感动。
  •     那个下午,那个瑞士人到来的下午,我坐在莫里茨办公室的角落里,在我一旁观察的时候,在我观察那两位瑞士人的时候,我有了上面这个想法。所有的人,无论他是谁,我想,都不由自主地回避着无论如何都要面对的死亡,他们受这一行为的主宰。所有的人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回避死亡。而我恰恰在莫里茨面前时脑子里能够产生这样的想法,能够同莫里茨谈论关于死亡的想法。每当我们身边有一个人,一个可以与其无所不谈的人,我们才会坚持生活下去,否则不行。我们必须到一个莫里茨那里去,倾诉我们心中的一切。现在我有了波斯女人可以与她述说我的想法,进行与此相关的对话,她没有让我失望。
  •     我总感觉前半部分翻译有问题……
  •     一想到死亡,一切都显得可笑
  •     犀利
  •     读多了会性冷淡……嗯已经性冷淡了
  •     遇见自己,厌恶自己,离开自己。这就是我的一生。——《波斯女人》有感
  •     骂的真爽
  •     怎么讲,语言的魔力有时候让人急,但是又有能看下去的动力,重复来重复去,但是又抓到了人生的真谛一样。
  •     语言的美没有感觉到,是因为读的翻译版吧,但是很有音乐的感觉,重复重复再重复,文字毫不留情,我爱惨了。
  •     反复就同一事件的细节进行描述,这是特色也是我不能忍受之处。
  •     看的很難過
  •     值得再读。
  •     严寒
  •     伟大的作家 伯恩哈德
  •     我注视他的死亡,注视了12年。
  •     太tm酷了。一种着迷。
  •     感觉啰里啰嗦却又迷之着迷。这个下午,酣畅淋漓。好!
  •     骂人大师他来自奥地利
  •     也许是写作风格,也许是翻译水准,波斯女人一篇读得望眼欲穿。喜欢关于健康者和患病者的睿智,喜欢关于旅行者和到达者的思辨。
  •     无味
  •     酣畅淋漓的音乐旋律,好久没读过这么爽快的书了
  •     换个书皮绝对会以为看的是村上春树,啰嗦唠叨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事物--名词、动词、形容词、状语、定语--都要出现两遍以上。一开始极其不能接受,越看越发现其实意趣甚浓,这就是生活和人本身的矛盾所在--处于无时无刻的繁琐与纠结之中。看简介说作者是20世界最后一位语言大师,诚然!翻译也流畅。至于维特根斯坦的侄子,我感觉作者写得分明又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因为之前看过维的传记,因而觉得形象跃然纸上。
  •     独特,惊艳。
  •     只看了侄子那章。现在真是有点看不得排比句了…
  •     自有快感和归属感在这恼人的阅读和反复的心理和记叙之中。"但我这个人太胆怯,不能以自杀来结果自己”
  •     这样的写作,以及围绕此类作品的阅读(倘使能够读下去并有所得的话),基本上就是以毒解毒的过程。读《波斯女人》、《制帽匠》这样的,当然很绝望,不过读《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就会觉得这样的“绝望”还是有一个或说暂时的或说是时断时续的出口。否则写作也好,阅读也好,也就丧失了意义。凝视深渊的人,有时候自己也成了深渊,有时候却能从中获得一种反弹的力量。
  •     逼你一口气读完的无分段式话痨写法!作者必须肚子里不光货多还得特会说......
  •     三篇有关死亡的故事。纯粹是因为书名里有维根特斯坦才借来这本小说。结果发现很不错。里面描写了很多平常自己都注意不到的心理。
  •     奥地利国家文学奖颁奖和歌剧院两段格外有趣。
  •     必须看德语原文才能感受他的语言美……
  •     我在《波斯女人》中看到了“有用”二字。
  •     三个故事主干都是关于 同类病人相遇相知——敞开之后的关闭——绝望的人选择了死。故事和这种根底上的绝望都很好。不过,不大喜欢作者的语言,喋喋不休,有时吸引,有时忍受,最后一篇《制帽匠》精简地惊艳。
  •     不算很喜欢,或者以后重读会不一样吧…
  •     读得我每一行字都热泪盈眶,真是这个怪异人群(我也在其中)的真实写照。
  •     这种不分段的写作形式反而非常流畅。带给人很多思考,在做这个思考的同时很快又被下一个浪潮猛烈冲击了……需要读者自己控制好节奏才行。对于思想和精神的状态的反思(主要是前两篇),很值得终身为鉴。
  •     在探讨艺术家的生命困境上不如毛姆的《月亮》和《刀锋》 在探讨破落贵族的生存窘态上不如叶广苓的《采桑子》(其实也是不如《月亮》啦) 唯一特别的一点在于“我”是完整光明又阴暗的一个人 而不只是反射主角光的镜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