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力》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555103931
作者:【日】山下英子
页数:176页

《自在力》的笔记-第34页 - 第一章

纸上研讨小组中的对话不难看出山下英子是一个心思缜密,逻辑思维清晰的人,她从细微处洞察人心的本领,我很是敬佩。
纸上研讨小组这章我很喜欢,它虽未对作者之前讲述的内容做总结,但这章内容,却是对之前作者讲述一整章内容的提炼。若之前对于作者讲述的部分内容还有一知半解的地方,看到此处便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有的疑云一瞬间烟消云散。看拟寻常的对话,却能透露如此多的信息,这并非个例,只是我们缺乏或者因为惰性使然不愿去深究细探。
有时我们会想不通亦或想着想着就进入死胡同,若我们能换个方向,那便会拨开云雾见月明,柳暗花明。当我们陷入思维盲区时,这本书倒能成为不错的引导。

《自在力》的笔记-第43页 - 心灵免疫水平为什么这么低

造成心灵的耐力水平、免疫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自我肯定感的欠缺。
2.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
3.自我限制。

《自在力》的笔记-第171页 - 卷起内裤 享受自在

献身

无论你开始做什么事,
有一个基本真理永远适用。
如果你不知道,
搞砸无数灵感,
和出色的计划。
那是,
人下定决心,
认真去做一件事的瞬间,
神的帮助也会随之而来。
一切不可能的事都发生了,
只为助你一臂之力。
是决心,决定了事情的大致走向,
朝着有利的方向行进。
做梦都不敢奢望的,
各式各样预料之外的事情,
全都发生在你身上,
与人的邂逅、物质上的援助纷至沓来。
无论如何,
开始梦想那些似乎能做到的事情吧。
大胆中藏有睿智、力量和魔法。
现在,马上开始。

《自在力》的笔记-第43页 - 心灵免疫水平为什么这么低

造成心灵的耐力水平,免疫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1、自我肯定感的缺失;
2、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
3、自我限制。

《自在力》的笔记-第43页

<原文开始>烦恼的源头,是自我肯定感的欠缺;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自我限制。
其次是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即在自己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的状态,例如父母、配偶的观念,或者社会及时代共同的观念。
最后是自我限制。这也许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人类总是恐惧变化。因为害怕,所以会试图保护自己。在面对高于当下自己层次的事物时,产生:我配不上它,太惶恐了“的感觉,从而消极的选择维持现状。<原文结束>
自己的价值观建立很重要。自己的价值观怎么建立的呢?难道凭本能吗?多想想,理清关系还是很重要的。

《自在力》的笔记-第40页 - 只要活着,就会有难题

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人做各式各样的期待。然而,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反馈回来的结果往往并不符合预期。如果能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烦恼自然相应减少。
一味地空抱期待消极等待,问题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其次,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会反过来伤害我们自身。这两点,请各位务必铭记于心。

《自在力》的笔记-第30页 - 生活的品味,必须靠自己磨砺

在一段时间里,坚持清理物品的习惯,思维也会慢慢得到整顿。一旦思维获得整顿,心情便也得到了整理。心情得到整理后,自然地,对物品的整理就会出现戏剧化的进展。不知不觉间,住所里开始有余裕了,那是能让我们缓缓地深呼吸,全身充满力量的地方。住所的整洁,会让思维逐渐清晰明朗起来,而思维的明朗又进一步让心情变平静......像这样,类似沿着螺旋阶梯前行、循环往复的模式,便是断舍离的模式。行为思想一切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彼此产生影响。从最简单的清理物品,整理住所开始,让空间得到释放,整洁的环境会让人身心愉悦,由此得到思绪的清爽,从物到思维,是蝴蝶效应,也是断舍离的升华。

《自在力》的笔记-第173页 - 后记

全文仅260个字的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观自在菩萨”5个字开始。
“观自在菩萨”,就是说“自己寻求开悟之心,即观菩萨心所在之处。须知人人心中都住着菩萨”。
自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自在,究竟指的是怎样的状态呢?
“不为任何人左右,不受任何限制,以自己最自然、本初的姿态自处。”
现在,我又有了新的体会。
为了以自己最自然、本初之姿自处,即进入自在境界,需要发现并观察自己内自在的菩萨心。
菩萨,即“寻求开悟之人”。
为了开悟,当然也为了自我救赎,不懈修行。
观自在菩萨,观自己内心的“菩萨”。那是一条发现本然自我之路,是对生命本然状态的憧憬,也是对他人本然状态的珍视。

《自在力》的笔记-第169页 - 掌握自在力,重拾快活人生

幸福因人而异,但是幸福不管对何人,有一点却相同,就是处于愉悦的状态之中,以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立、自由、自在。断舍离之法,就是使人所处的环境,自身精神状态都达到最轻松、规整的状态。所以,断舍离,也是让人拥有幸福之法。

《自在力》的笔记-第6页 - 序

初看此书,对于所谓的“断舍离”概念很模糊,对于在地上匍匐、在树上爬、坐飞机的划分更是有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但通过序的简单概括大致是理解本书所要阐述的核心内容,当看到此页“有些人被他人的价值观左右,无法活出自我本色……”时,想起一位不太熟识的友人,曾对我表达过这方面的苦恼,与他讲述每句话前的深思熟虑小心谨慎不同,我活得有些太过特立独行,甚至是自私了。我们属于两个极端,自然如我们这般都是不好的典范,不求这本书能彻底改变我,至少不必自嘲为典范。
下面关于“通过选择和决断,你将摆脱……”,每一样都正中我要害,想来大多数的凡夫俗子都有很难避免这些性格或人格上的不足与缺陷,但对于一本书是否能让我们摆脱这些,我也是表示质疑的,当然我质疑不是本书的专业性,而是我们的执行能力和坚持力。

《自在力》的笔记-第9页 - xx

我们总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他人做各式各样的期待。然而,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反馈回来的结果往往并不符合预期。如果能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烦恼自然相应减少,可做到这一点对我们而言却那么难,这就是人性。
不停地抱怨“都是那个人不好”“是社会出了问题”,非但消解不了烦恼,反而会令责备、怨怼的情绪不断累积,形成恶性循环。而这种期待和现实的差距,又让我们一直在不满和忍耐两种负面情绪之间徘徊,表现在有些人总是不停抱怨“……不为我做”“……不让我做”。
事实上,一味地空抱期望消极等待,问题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其次,另一个事实是,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会反过来伤害我们自身。
面对相同的问题,有些人一直耿耿于怀,有些人却完全不受干扰,也是因为人的心灵免疫水平各不相同。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能提高自己的心灵免疫水平呢?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泰然处之呢?
造成心灵的耐力水平、免疫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以下三个——
  ·自我肯定感的欠缺。
  ·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
  ·自我限制。
先来谈谈自我肯定感的欠缺。通俗地说,就是“没自信……”“像我这种人不行啊”之类的自我感觉。
  其次是无意识地以他人为轴心。即在自己没有觉察到的情况下,将他人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观的状态,例如父母、配偶的观念,或者社会及时代共同的观念。
  最后是自我限制。这也许可以说是我们的本能,人类总是恐惧变化。因为害怕,所以会试图保护自己。在面对高于当下自己层次的事物时,产生“我配不上它,太惶恐了”的感觉,从而消极地选择维持现状。
想想看,你其实应该挺讨厌那个人的吧?明明很讨厌,却希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不希望对方觉得自己不好。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我们脑中有“不能讨厌别人”这一价值观。
孩子们刚进入小学时,老师都会教育他们“不能吵架”“一个班的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交到一百个朋友”,等等。
真要是交了一百个朋友就了不得了!仔细想来,那样真的好吗?恐怕每天都得忙得焦头烂额吧。老师教育学生“不能吵架”,可是自己却可能正陷在办公室斗争的泥潭里。教师办公室里也有霸凌,因为霸凌事件受伤而来断舍离研讨小组寻求帮助的老师,多得数也数不清。
虽然在不知不觉中被灌输了“必须跟许多人友好相处、必须和大家友好相处”的价值观,但真的遵循并执行起来,却非常痛苦,需要强迫自己忍耐。就是这样,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些观念就开始一点点不断侵蚀着我们的自我意识。而这样的我们,正是以他人为轴心这种惯性思维模式的始作俑者。
此外,我们还恐惧失败。恐惧失败是人类的本能,然而,如果为其划分种类,就会发现以他人为轴心的思维模式,即“对于被讨厌的恐惧”,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否定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担心“说了这样的话会不会被讨厌”,进而打消最初的念头。就是这样的思维模式,将我们的精神五花大绑了起来。当我们真正做到“随便别人怎么想”时,会觉得十分轻松。然而,我们往往很难从内心深处,真正允许自己这么做。
“不可以讨厌别人。”夸张点说,这和说“不可以喜欢别人”的意思是相同的。因为从根本上而言,都是同一种感情。
我们会喜欢人,也会讨厌人,自然而然,毫无理由,更无法用理论来解释原因。一个人,一定会有“合不来的人”和“合得来的人”,两者的存在都是合理的。然而,“合得来”却被社会标准认为是善,而“合不来”则沦为非善。至少,社会上普遍认为,不该将后者摆在台面上。
我们就被置身于这样的压力之下,因此首先应当对此有自觉。
虽说如此,假如总是随心所欲地说话、行动,会引起许多人际关系上的摩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只要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可以了。“虽然不喜欢,但碍于社交规则,只好采取这种策略。”但是,我们往往在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中这么做,逐渐地,潜意识层就堆积了许多沉淀物。或者是,觉得自己真正的想法就像在缺氧状态下无法完全燃烧似的,光冒烟不起火,而这会以某种不确定的形式给身体和心灵带来负面的影响。
烦恼的最后一个源头是自我限制。自我限制,源于害怕变化的自己,它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即无论如何先停在这儿不动,虽然可能什么都不会改变,却也可以规避失败的风险。
我们往往错误地以为,站起来,向前走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摔倒的风险,而原地不动则可以很安全。可是,向前走也有可能不会摔倒,你完全可以试着走几步,兴许就会意外地发现,自己其实只需要舒舒服服地散散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这种总是设想消极要素的坏习惯,即“未来总是一片黑暗”的意识,制约了我们的行动。心想“既然前路昏暗,干脆维持现状算了”,因此回避会带来变化的选择和决定。但是,前路真的是漆黑一片吗?实际上,即便不从心理状态的角度看,光就概率而言,答案也是否定的。既然如此,请慢慢分辨出自己的消极念头。
并非一味自责,而分辨出“我容易有这种倾向呢,我有那种坏习惯呢”,觉察“原来如此,我还有这么一面啊”。就像这样,与自己结成自我咨询式的关系,成为自己的解救者。
想要结束烦恼,就要进行思考。切勿对思考失去信心。如此一来,视野自然会逐渐宽广。
那么,怎样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呢?
方法就是,仔细观察真实的自己。
  
断舍离的一项铁律,就是不能擅自丢弃他人的物品。换言之,即不要责备他人,不要随意评判别人,例如,“你应该扔掉那种东西”“那种想法不是很奇怪吗”。因为那是对方的私人领域。你只需知道“哦,你是这样的啊”就可以了。同样,对自己也是如此。不要觉得“怎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样不行、不行……”,只需意识到“我是那么想的,有那种感觉啊”即可,贴近你的想法、感情、感觉即可。
事实上,不对感情进行评判,也是内观冥想的一个环节。明确自己的位置,即在习惯性地摆出僵化的善恶、是非观做评判之前,有意识地站在中立的立场,观察自己的感情。
其实,在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之前,必须首先解决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重要问题,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否良好。
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形象认知,或是自我肯定感。简单来说,就是你喜不喜欢自己。以自我为轴心的状态,也就是“喜欢自己”的状态。虽说二者并非完全相同,但要是没有自我肯定感,就根本无法维护自我轴心。
如果你不断责备自己“我真是没用”,试图提高与他人关系的质量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还是先改善与自身的关系吧。这就是断舍离给你的建议。
断舍离建议有意识地使用高品质的物品,从而提升自我形象认知,让自己喜欢上自己。
与之相对的,是使用粗糙的物品,并草率地处置它们。从关系这一无形领域来看,这种行为可以解释为,不断输出消极能量。
物品一旦被我们所拥有,便即时与我们定下了“使用”的契约。而不使用它们,将其闲置不顾,则意味着我们没有履行契约。
因为便宜而购买,因为别人说好而购买,未经深思熟虑、漫不经心地使用着,还是漫无目的地闲置在一边……第一步是重新审视物品与我们的关系。
所幸,在逐渐了解自己、不断改善关系的路途中,总有一个最好的伙伴陪伴左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这个伙伴在,便能轻车熟路地掌握其中的奥妙。他不仅是你的好伙伴,还是你最称职的私人咨询师,最强的心理教练。他究竟是谁呢?是你的父母,朋友?还是丈夫,妻子?
不,以上都不是。他就是你自己!
自己才是那个24小时陪伴在你身边的最佳咨询师。当然,如果还能胜任心理教练,那就更好了。

《自在力》的笔记-第4页

通过践行断舍离、丢弃东西所获得的,使生活愉悦的力量;通过对物品的精挑细选,锻炼选择和决断力,确立自我中心,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于必要时刻,邂逅必要的人、事、物的力量。它将与提倡深刻的洞察、高远的观点、广阔的视野的俯瞰力一起,带来一场人生革命。

《自在力》的笔记-第40页

断舍离是一种减法解决法,因此当面临一些问题时,比起想做的事,他们一定会先弄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加速之前,必须首先去除障碍。但我们往往有个坏习惯,就是总急切地紧盯着想做的事不放。
在此基础上,我来简单概括一下,获取自在力的过程。
当前的我们,正被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事情以及烦恼堆积而成的茫茫大海所包围,处在溺水的状态,急需解除“不可以做的事”这一障碍,逃出生天。
丢弃物品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我前面的书。在本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解烦恼的断舍离,即心灵整理术的要点。
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脱离地面。在第三章,我将与各位探讨如何弄清自己“想做的事”,即确立自我轴心,获得俯瞰力,继而获取自在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在不停地攀登这个螺旋阶梯,每天坚持实践断舍离。


 自在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