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100095501
作者:斯图尔特·霍尔
页数:619页

内容概要

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
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现任英国开放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包括编著):《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1976)、《编码/解码》(1980)、《文化传媒语言》(1981)、《调控危机》(1982)、《艰难的复兴之路:撒切尔主义与左派的危机》(1988)、《现代性的构成体》(1992)等。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表征的动作(斯图尔特·霍尔)
第二章 表征社会:战后平民主义摄影中的法国和法国性(彼得·汉密尔顿)
第三章 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亨里埃塔·利奇)
第四章 “他者”的景观(斯图尔特·霍尔)
第五章 展示男人味(肖恩·尼克松)
第六章 文类与性别:肥皂剧个案分析(克里斯蒂娜·格莱德希尔)
鸣谢
索引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斯图尔特·霍尔的这部《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是一个文化研究方面的全面和基础的读物。它由一个导言、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第一章)和五个专题研究(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为对法国战后平民主义摄影、博物馆展出、“他者”或异己者的表征、男性表象及肥皂剧个案的研究)组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都展现了文化研究的基本品格。


 表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表征》第三章“他种文化展览中的诗学和政治学”阅读笔记首先说一下阅读第三章的整体感受,这一章给我的最大的启发是,无论我们置身博物馆,或者是各种展览,都要学会思考起背后的表征策略与话语逻辑,不能“眼见为实”,相信它所展示的就是客观中性的知识,如果照单全收的话就落入他人的彀中。第一部分“引言”应该算是作者对方法论的简单介绍,他所使用的是第一章中构成主义的表征观,一个是借鉴罗兰·巴特的符号学(semiotics),“用符号学的洞见与语言建构和传达意义的方式来分析各展览创造他种文化表象的方法上的差异。通过细审意义被建构和生产的方式,这种批评首先关注的是展览的符号学或诗学(poetics)”;一个是援引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说,它“最关心话语的和权力的各种问题,以质疑博物馆和收藏的历史本质”。(第222页)这一点可以参考第一章相关论述(92页)。第二部分“创建定义,商讨意义,识别物品”通过分析“博物馆”(museum)、“人种学”(ethnography)、“物品”(object)、“文本”(text)、“语境”(context)五个“可替换的各种定义”,为后文将物品、展览、博物馆置于独特语境之中做了功能性的铺垫。在上述五个关键词中,最为核心的是“物品”,作者将“物品”作为“物质存在及其意义”视作辩证的关系,“物质存在”也就是物品的物质性具有某种稳定性和客观性,但这并不能为“物品”的意义层次上提供担保。此处,作者以一匹名为“科曼彻”的马的精彩例证,借用罗兰·巴特的“直接意指”(denotation)与“含蓄意指”(connotation),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着它所承载意义的各种建构方式及其矛盾。在此基础上,作者在围绕科曼彻的不同意义阐释,将不同的意义建构方式视为“文本”。而“文本”往往是某种“有选择性阅读”,这是一个“双重的过程”,即是解释意义的解码过程,又是意义的选择和创造的编码过程。(242页)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就是作者的逻辑是将各种意义建构都视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解码或者编码的过程就是某种无意识,而这种无意识的运作过程可能比有目的地建构更复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乔纳森·卡勒批评说:“表征型解读忽略对象的特殊性,认为它只是别的什么东西的符号。因而,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它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第三部分标题是“塑造文化:展览的诗学”,作者选择以“天堂:新几内亚高地的变化与连续性”的个案研究——如果说科曼彻是美国文化的自我建构,而新几内亚高地的展览则是他者文化的“展示”——“深度‘解读’”作为“表征体系”的展览。这里的“诗学”就是第一部分所说明的,借用的是罗兰·巴特式的“符号学”,将展览分为实存(presence)、呈现(presentation)和表征(representation)(定义见254页),“考察在博物馆语境中各种形象和文本是如何被用于创造意义的”,进而“将展览当作人工制品,探讨了各种物品、语境、文本和视觉表象被配置以建构意义的不同方法”。如果仅仅止于分析意义的建构方式与技术或者说是策略显然不够,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各种建构方式背后的生产逻辑,也就是“建构的目的”,在作者看来,“建构的目的”在于“使被深入‘建构’的和‘有明确目的’的东西显得‘自然’(natural)和‘纯洁无瑕’(innocent),并使人相信这一点”。作者所试图论证的是,“所有的文化生产者——广告制作者、设计师、博物馆长、作者(包括本作者)——都卷入了巴尔特所界定方式创造‘神话’(myth)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些生产者不可避免地成了符号权力的掌握者。所谓的“符号权力”(symbolic power),作者解释为“它通过描绘而建构和说服人们相信一种理解意义的途径的方法”(267页)。在作者看来,“符号权力”和“机构权力”(institutional power)是共生的,剖析“符号权力”不可避免地触及“机构权力”。于是,作者从“从展览的诗学”过渡到“展览的政治学”,方法论借鉴的对象也由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转向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接下来的第四部分是“俘获各种文化:展览的政治学”,不同于“展览的诗学”聚焦于“意义的内在表达和生产”,这一部分主要探索的是“展览/博物馆在社会知识生产中的作用”。在第一二小节扼要介绍了福柯的权力/知识(power/knowledge)理论后,在第三节“展出他者”(displaying others)中,通过比较特雷德斯坎特和皮特·里孚斯博物馆的不同表征形式,指出“各人类学物品是按照有助于其理解的各种知识体系来定义和分类的”,也就是其话语逻辑与其展出方式的内在关联。通过不同知识体系之间的摩擦和协商,作者提出了“话语构成体”(discursive formation)的术语。“话语构成体这个术语指对构成一种‘知识机体’(body of knowledge) 的几种话语或表述的系统操作,它们共同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致力于建构一种特殊的分析对象/话题(object/topic),并对建构对象/话题的其他方式加以限制。”(280页)作为以库姆斯对贝宁青铜器的分析,“知识无法摆脱与权力的干系,在这一个例中,是与机构权力的关系,因为正是博物馆和它内部的斗争方式构成了这些青铜器最终被感知的方式。”所谓被感知也就是“被看见”(being seen)与权力的运作有关,以图3.8为例,伊洛哥人被看见就是权力的运作,这种“被看见”不但不反应伊洛哥人的“真实”文化状态,而是将其嵌入某种既定的知识框架,从事实现这一知识框架合法性的自然化,这一过程充满了权力知识关系的色彩,所谓只是沦为了某种知识权力的产物。展示自我,加入西方话语主导的殖民逻辑,这个也许更为复杂。刘禾的《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中的第四章《博览会:文明/野蛮的视觉呈现》,也许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更为复杂,只有分享了这种知识才能分享某种权力,才有主导乃至于颠覆这种权力/话语的可能性。最后一部分是“展览的前景”(devising New models: Museum and their future)。对照中英文会发现,翻译者明显是意译,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发明一种新模式:博物馆及其未来。在开头部分,作者对前几节使用的两种分析类型利弊得失进行了自我反省,二者都有其局限性,并在在前几部分挑战了展览和博物馆权威的基础上展望其前景,博物馆已成为一个竞争场所,各种批评都将对物品的收集、储藏和展出政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论证方式:理论的拓展;讲道理而不是下定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举精彩而切题的例子,设置引而不发的问题,一道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阅读材料,透过各种观点博弈深入思考;插图,生动准确;附录和参考文献,提供原始材料或出处。引言和小结。
  •     学文化研究的人可以说是必读书目,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结合别的教科书来看。但是最后两章真心是看不下去。前面还是很精彩的。真心建议再版时候最后2章重新翻译一下。前面的例子和训练倒是非常好的学文化研究的人可以说是必读书目,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结合别的教科书来看。但是最后两章真心是看不下去。前面还是很精彩的。真心建议再版时候最后2章重新翻译一下。前面的例子和训练倒是非常好的学文化研究的人可以说是必读书目,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结合别的教科书来看。但是最后两章真心是看不下去。前面还是很精彩的。真心建议再版时候最后2章重新翻译一下。前面的例子和训练倒是非常好的学文化研究的人可以说是必读书目,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结合别的教科书来看。但是最后两章真心是看不下去。前面还是很精彩的。真心建议再版时候最后2章重新翻译一下。前面的例子和训练倒是非常好的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方法可鉴
  •     大二学的时候,啥都看不懂,却热情很高,每次下课都去问老师这是什么意思那又是什么意思。研一的时候为了查资料重新再翻了一下这本书,觉得年轻的自己真的笨透了,写得明明白白到底哪里能够看不懂啊。想来我们是最后一届比较文学概论换成上霍尔的《表征》的学生了,也是值得怀念。
  •     人是文化和符号的动物。
  •     作为教科书来用的话,还得配套一本本土案例集
  •     文化是通过表征和表意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和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可以视为霍尔《编码-解码》一文的成书化。
  •     感觉想找本英文版对照。。。
  •     他写的书不好看 他的概念很滑溜 但我真的很喜欢他这个人 RIP
  •     读不下去任何的话语分析 太痛苦了G 0/274
  •     语言学的后续,必读
  •     霍尔大师昨日仙逝。重翻此书(实为新版)以资纪念,估计本书还将再印。第一章最重要的理论部分,是霍尔对索绪尔、巴特、福柯、葛兰西等人的理解与阐释。本书按照教材体例编写,有图,有小结,有阅读文献,有参考文献,应该是数个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读书吧。扣的一星是翻译⋯⋯
  •     文化研究意识形态转向之后的论文集。表征,符号的意指过程。采用的是文化符号学领域的文本分析(话语分析)方法。文化研究的入门读物。
  •     烂的教科书总是下定义,优秀的教科书试图讲道理。教学总关注第一章理论的部分,其实后面才有用
  •     半月读完,接下来是漫长的整理书摘过程+_+
  •     教材。有三星半就打三星半了,同济的那本《文化批评》超过了伯明翰派的这本。
  •     很好有启发的书。抄了八叶笔记。
  •     内容很不错,但是之所以打分低是因为翻译者没有把一些专业名词标注英文原词。导致有些理解偏差,而且强行翻译痕迹很重,看起来怪怪的,推荐能够中英对照看。
  •     伯明翰学派看得人牙关痒痒。
  •      非常好的教材,浅显易懂,改进了索绪尔的理论,通过构成主义的方法研究文化现象里的表征,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建构的。如同语言的运作方式,任何文化符号的意义都只有在特定的表征系统(其实也就是符号系统)里可见并发生效用的。在表征系统中,表征范式或编码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意义,固化的表征范式和编码方式进而规约着人们的主体-位置,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一般说来,固化的表征系统通常是由于被某一文化霸权群体所主导,如被视为他者的黑人、女性往往被主导身份地位的白人、男性赋予并规范身份意指。这提醒着视为他者的群体若要真正为自己的权力进行斗争,表征战争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章节都很精彩,把表征实践和意指实践都分析得很透。
  •     之前一直对它敬而远之,在看过一些零散的文化研究的理论书后,再看它,才觉得是真的入门理论书,要首先看,反复看。
  •     简单翻了一下,差不多就是钱大大的符号学教材啊。。记得大二Snowtiger的文艺美学课程大纲里还选了第五章来着(并没有读)。。
  •     
  •     只读了前几章,理解起来有些费劲
  •     只有老版的英文本。不过还是相当值得推荐的一本教材。
  •     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应该将是前所未有的。接触文化研究太晚了,以前本科没好好学文学理论,研究生时民俗学视野又太狭窄……老大徒悲伤啊!这本书本来就是教材,翻译不错,不难懂。不过,理论要为我所用,不要被它牵着走。
  •     啊。其实霍尔真的不怎么好读的,这算是最深入浅出的部分了。再没有这么苦口婆心又牛逼的教材,常读常新,有了它读懂罗兰巴特和福柯不再是梦。太酷了,他。(新版开本不如老版舒服)
  •     再现是指用语言(广义)对概念(头脑中的)的意义的再次呈现和反映,涉及两个系统,有三种方式。大众媒体是最主要的语言,对社会各个群体进行再现。理论、方法加价值观,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警惕将自然差异固定化的自然而然的尝试。
  •     阅读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句子死活读不懂。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