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迈克·华莱士传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313097095
作者:(美)皮特 雷德
页数:316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彼得•雷德(Peter Rader),毕业于哈佛大学。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和编剧,他曾为所有主要的好莱坞电影制片厂开发电影项目。现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居住在美国洛杉矶。
能够将所有这些研究结果整合成一位传奇人物的第一部完整传记,我深感荣幸。他不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也阐明了生而为人的真义所在。
——彼得•雷德
译者简介:
潘源,博士,副研究员。曾在北京科技大学英语系任教近十年,现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要译著有《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冷山》《梦锁危情》《天书》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引言_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
第一章_绰号“中国佬”的男孩
第二章_开局不利
第三章_生活模仿艺术
第四章_进入冥思
第五章_拷问者找到节奏
第六章_两次诉讼与一次报复
第七章_挣扎
第八章_死亡与再生
第九章_广播电视网新闻
第十章_彩色电视上血看起来很红
第十一章_白脸,黑脸
第十二章_万事开头难
第十三章_让华莱士见鬼去
第十四章_束紧拳击手套
第十五章_滥用权力
第十六章_无处躲藏
第十七章_极端幸福?
第十八章_无可指责的生活
第十九章_迈克•华莱士在此
第二十章_三个打击
第二十一章_生活的磨难
第二十二章_呼救
第二十三章_通俗禅悟
第二十四章_噢,糟了,他死了!
第二十五章_新闻实践失当
第二十六章_风云变幻
第二十七章_这个老人糊涂了
第二十八章_强硬但公平
致谢
后记

作者简介

他的名字意味着硬新闻、调查新闻,意味着不回避、不退让、不妥协。他被称为“真相拷问者”。他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年轻记者学习的楷模。他是——
迈克•华莱士(1918—201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鲁克莱恩镇。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媒体界。1968年9月24日,50岁的迈克出现在后来成为电视史上最著名的新闻节目《60分钟》的第一期上,此后他主持这个节目近40年,成为美国头号记者。他辉煌的职业生涯采访了20世纪后期几乎所有重要的全球知名公众人物,如霍梅尼、马哈茂德•内贾德、普京、邓小平、江泽民等,赢得了咄咄逼人、充满自信和永不退缩的声誉。
他使新闻报道变得强硬而尖锐,让新闻节目和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开创了隐藏式拍摄、伏击式采访等里程碑式的新闻技巧,奠定了调查式新闻的标准。但在光环背后,却是缠身的官司、失败的婚姻、意外丧子、自我怀疑、抑郁症的困扰,乃至企图自杀。
本书独家剖析迈克•华莱士的两张面孔——一方面,他是他那个时代最令人敬畏的调查记者,世人瞩目的新闻界“当代英雄”;另一方面,他是一个伤痕累累的人。对他而言,最具戏剧性的冲突发生在他自己的内心之中,而他的成就与悲剧,也都来源于此。


 一生:迈克·华莱士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By 梁谋尽管对大美利坚的人物并不大关注(主要是英语太差,没法关注),但迈克•华莱士却是早就听说过。这得益于他对某位重要人物的采访。前些年流传一时的那段视频中,在香港记者们被批评“图样图森破”时,华莱士正是被拿来对比的谈笑风生的美国大记者。但视频看过也就算了,除了偶尔用用那些金句,也没想过去了解一下华莱士。直到去年看见他逝世的消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逝世常常是最后一次露面的机会,且在其逝世之前,许多人早就开始谋划着如果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刻——据亚马逊网站显示,这本传记的原版正是在华莱士去世之后6天迅速推出的。在旁人看来,这是现代传媒业的悲哀之一,而身处其中的华莱士对这一点如何感想,我们无从得知。但想来他应该不会太反感这种做法,因为他太留恋这个舞台,他太想留在观众的视线中——在CBS规定的退休年龄65岁之后,他想方设法拖延到接近90高龄才退休,甚至退休之后还做过几次采访。在大部分人眼中,特别是远隔重洋的中国人眼中,华莱士大概就是这样一位电视名人(尽管他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极力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兢兢业业工作了很多年,采访了全世界的无数名人,有资历,有成就,是美国媒体界的顶尖人物。嗯,而且,现在,丰功伟绩都已是历史,“一个时代已经过去”。这样一个人的传记,会怎么书写?将丰功伟绩叙述一遍,并加以颂扬,是一般的做法。这当然并不坏——人都去世了,还舍不得说他几句好话么,何况华莱士也配得上,还能激励后来者。然而,美国人不愧是美国人。在这本传记中,对名人政要的采访几乎没有什么篇幅,甚至许多著名受访者的名字都没出现过。作者将镜头拉回华莱士本身,对准他的另一面。于是,又有了一个标准的美国故事。有评论者说:“这部书是说明一个人的一生如何代表了整个一代人的成就与磨难的极好范例。”没错,这本书正是那些令人激动的美国故事的典型套路:主人公历经种种磨难和苦痛,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收获心灵和人格的成熟。然而,美国人不愧是美国人。就算这个套路用了千万遍,仍然能在新故事中产生激动人心的力量。华莱士版的故事大纲是这样的:童年时拥有一个严厉强硬的母亲,并为自己的相貌自卑;事业早期一直“在次品中打滚”,从事各种并不喜欢的工作;因为热衷工作和强硬性格,两次婚姻都失败了,与儿子的关系也很紧张;到中年,失去寄予厚望的爱子,从此决定专注于新闻事业,却因为之前的形象而饱受质疑;在巨大压力下功成名就之后,华莱士将要结束一段将近30年的婚姻,并面对一生最大的敌人——抑郁症。当然,就像惯常的那些结局一样,最后他战胜了抑郁症,并成为最早公开承认抑郁症患者身份的名人之一,呼吁大家正确对待抑郁症。这个故事已经被最爱讲美国故事的好莱坞看上了——作者本来是好莱坞的编剧,姐姐曾经为华莱士工作,姐姐向他推荐了华莱士的故事。然而,美国编剧不愧是美国编剧。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这个故事首先应该成为一部书,而不是电影,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但是,正如网上那个调侃的帖子,每集《猫和老鼠》都被概括成一句“汤姆没有抓到杰瑞”,故事梗概往往并不是那么精彩。如何将故事精彩地讲出来,才是大问题。作者的编剧背景让他用电影的手法来讲述这个故事:不断变换的叙述顺序和角度,张弛有度的叙述节奏,预先埋下的伏笔,特定细节的描述,气氛的烘托,心理的刻画,甚至还有小型的虚构场景,让全书如好莱坞大片一样扣人心弦。同时,这一切又是在大量的真实档案和访谈的基础上完成的——大家都知道,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动人。这也导致全书就像华莱士的一生一样,充满一种令人压抑的紧绷气氛。华莱士的一生都在高压之下生活。在《60分钟》的全盛时期,“他们总是在旅途上奔波,更换不同时区——有时他们的方向感如此混乱,以至于不得不拿起旅馆的火柴盒来确认他们身处哪座城市”。但这正是他的生存方式,“迈克不工作便会发疯”,他的成就和悲剧都来源于此。在迟迟不愿退休的晚年,他在访谈中坦承:“当我认为或许到了我该放弃的时候,我就感到沮丧。如果不工作,我能做什么?”不可否认,作者讲了一个好故事。但阅读本书很难称得上愉悦,反而令人揪心。在三百页的煎熬过去之后,作者在全书的末尾写道:然而,当被问及他何时最快乐时,华莱士回溯到了最纯真的时代,在他数次婚姻之前,在他令人陶醉的职业生涯之前:“1939年,密歇根州大急流城,木材电台,每周拿20美元。”他的第一份工作。我也松了一口气。书名:一生:迈克•华莱士传作者:[美] 彼得•雷德(Peter Rader) 著译者:潘源 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ISBN:978-313- 09709-5页数:328页字数:250千出版日期:2013.6定价:39.00关键词:迈克•华莱士 《60分钟》 新闻 传媒 媒体人 记者 抑郁症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没看完……
  •     谈笑风生
  •     一个值得尊敬,风格与众不同的超级记者。
  •     你是否担心自己只是一个二流天才?
  •     人物很值得了解,但作为传记不算好。
  •     有病要治,不要拿病來賺錢。
  •     我跟他谈笑风生
  •     有空下载几期来看看,传说中跟长者的谈笑风生
  •     错位的一生
  •     this is a big mistake
  •     单薄 乏善可陈
  •     译得太硬。
  •     excited
  •     你们呐,naive
  •     我可以回答你们一句无可奉告
  •     读到后半段有点读不下去,可能对于这种传记类的翻译作品来说,满篇的翻译名很影响阅读体验。另外对于这种一辈子都有影像记录的人的传记,为啥不附几个有土鳖的网址,或者是标题也好嘛。可以引为佐证嘛
  •     呱
  •     居然还是上海交大出的。。。
  •     无可奉告。
  •     他们说你是独裁者
  •     可能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不是很顺,所以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     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名人,绯闻多多,性格亦很突出,但后边也不免落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