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
ISBN:9787532760848
作者:[波兰]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cwicz
页数:456页

内容概要

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Wladyslaw Tatarkiewicz),著名哲学家、美学家,1886年出生于华沙,1910年在汉堡获得博士学位,1915至1961年任教于波兰大学。他是国际哲学学会的荣誉会员,同时还是国际艺术史委员会、社会哲学国际联盟大会以及国际美学研 究委员会荣誉会员。由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教育上的杰出贡献,波兰政府和法国政府先后颁发给他特殊荣誉勋章。塔塔尔凯维奇在国际美学界的声誉和影响主要来自其《美学史》(三卷)和《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这两部著作。

译者简介:
刘文潭
台湾著名美学专家。攻研美学几十年,有现代美学、中西美学与艺术评论等论著多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艺术:概念史
第二章 艺术:分类史
第三章 艺术:艺术与诗歌的关系史
第四章 美:概念史
第五章 美:范畴史
第六章 美:发生在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间的争论
第七章 形式:一个名词与五个概念的历史
第八章 创造性:概念史
第九章 模仿:艺术与实在的关系史
第十章 模仿:艺术与自然和真理的关系史
第十一章 美感经验:概念史
结论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美感经验”这六大观念在美学研究中被频繁地使用,以至于我们竟然无暇去考察它们两千多年来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发展与演变。在这部《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之中,作者凭借其多年美学史研究的造诣,以丰富的资料、详实的陈述,从学理上开启了这六大观念的历史空间,更将那漠然的观念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灵物。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一书叙述史论结合,以问题讨论为经,以史料分析为纬,构思独特,写法新颖,“是一部不朽的美学通史”,在波兰初次推出后,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文字翻译并出版,引起巨大反响。


 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整理美学观念,不是一般的工作。需要作者大量的阅读文献,本书的作者塔塔尔凯维奇游历欧陆,遍读经典,有让人瞠目结舌的阅读量。本书的最后,作者为从古到今的N个思想家(人数超越了正常人的想象)每人做了一句话总结,一个人接一个人,连绵不绝达三页半。全书在一种史诗般的壮阔中结束。这样的积累,是他得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界游刃有余的穿越。平时我们搞学术说综述既难写又易写,易写是因为资料繁多,凑一凑总能出来东西,这样写出来的就是差综述;难写是因为领域庞大,枝繁叶茂,如同清理一个杂乱的线团,作者需要阅读大量资料,掌握他们的本质,分辨他们的轻重和区别,弄清他们的来源和去处,最后要能写出有前有后,条分缕析的综述,这才算好的综述。这本书便是这么一篇“综述”。比如谈到“形式”这个概念,作者把美学中形式的意义分为七种,用形式甲,形式乙,形式丙…来分别标注他们并混在一起进行讨论,作者其实是学理工的吧!这本书叫美学观念史,讨论了六个美学观念的演变历史,他们是: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审美经验。之所以选取他们,是因为这些观念十分重要,从古到今一直有人论及,只要思考美学就无法绕过他们,甚至于这六个美学观念的历史几乎就能形成一个大略的美学史。其实毋宁说是"比较美学史",不过不是横向的不同文化间的比较,而是不同时代间的比较,也可以说是“美学观念的源与流”。基于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某个概念以前存在于古人的思想中但没有成文,是如何演变成现在的成文的概念的;而是某个概念从古到今在字面上一直存在但含义有了变化,这个含义的演变是如何发生的。古希腊哲学家谈到的艺术和我们谈到的艺术,其意义完全不一样,如果阅读古希腊讨论艺术的文论,我们本能的将其范畴囿于现代人为艺其圈定的范畴,结果读的一头雾水。这本书可以说是为阅读美学文献做一个先导,就像数学书上一开始先要规定书中所有的符号的,指明和其他书中有何不同等等。几乎可以认为,在阅读任何美学文献前,都要读一下这本书,至少阅读同时代相关观念的章节,可以避免很多的曲解和误读。此书还有一个功效,那就是让有志于美学的读者产生一种无力的绝望感。当你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美学思想衰退了又被人重新提出来,各个时代不同的思想家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同一个种思想,你便有一种西西弗斯推石头感。美学似乎成了诠释学,大家把以前的某个思想拉出来评注发展一番就算完了。完整的美学史巨细不遗,变量繁多,难以理出头绪,此书一次只考虑一个概念,作者用他清晰的思维进行单变量控制,多么清楚!如果说一部美学史是整个天空的繁星,那么作者便在此书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个的星座。读完此书再去阅读鲍桑葵的《美学史》,看到他在短短一段话里面征引了此书中的三个概念,心里便知这三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心里暗想,若是没读此书就去读这种晦涩的美学史,岂不是要吐一地?还是赶紧弃了吧!但看看国内的美学史,大多是教材,基本没有能看的。真是有一种无力感啊。如果想要读美学史而不想在阅读过程中被虐到吐的话,建议先读此书,其思维流畅毫无阻滞感,绝不会出现看几行字要反复咀嚼老半天的情况。语言是思维的边界,思维不清晰,语言自然晦涩,塔塔尔凯维奇对各种美学思想可谓洞若观火,跟着他,没错!
  •     导论我已将你置于世界中央,如此,你便可更轻易地观察周遭,看待周围的存在物。我创造了你,你作为造物,既非神圣,亦非凡俗……如此,你便可塑造自我,超越自我。——皮科*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一为了掌握多种多样的现象,便将其归类。当依据最通用的类别将这些现象划分成不同的大组,人们就会获得绝佳的秩序和清明。在欧洲文化史上,此类分划自古典时代就已贯彻;无论这些分划是否符合现象的结构,人为规范是否有效,只消说,现象的大分划及其最通用的分类法都以惊人的韧性持续了多个世纪。I.三无上价值一贯区分为:善、美、真。三者由柏拉图(Phaedrus,246E)列出,自此长存于欧洲思想。三者并列在中世纪仅有几分不同的限制,经常以拉丁文的形式出现:bonum,pulchrum,verum, 它们不像三价值,更像三“超验物”或三至高判断。在近代,三价值再次被列举为根本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哲学家维克托*库辛。且让我们牢记于心:美长久以来都被西方文化视作三无上价值之一。II.三生活行为方式一贯区分为:理论、活动、创造。此分划可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找到,也就认为是亚氏想出来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认为这是艺术的三部分划(Inst. Orat. II.18.1)。其之于学究,依然是自然合理的分划;其依然存在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中。日常言与思中,此分划常常以简化的形式出现,即非亚氏的二分式:理论和实践。当下对语中,存在一个类似的:科学和技术。基本的亚氏三分法亦可在康德三大批判中找到表述:《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也就是这三本书,将哲学三分;同时,也将人的兴趣活动三分。19世纪的作家,特别是康德主义者,将哲学划分为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这是另一种更为简单的三分形式罢了。还有另一种近似的三分形式存在:科学、道德和艺术。且让我们牢记于心:美学被看作哲学和艺术的三分划之一,已被视为人类创造和活动的三分划之一。心理学家类似地区分思想、意志和情感,时常显示出这种三分的做法对应于前者(逻辑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后者(科学—道德—艺术)。此类三分法使用如此广泛,以至于列举所有欧洲史所提及的显得徒劳无益。一般说来,这些人类活动的大三分法伴随着亚氏哲学,可此法依旧坚守阵地,即便亚氏哲学在消退。三分法的回归多亏康德:不只是其追随者,还有其对手,都利用了其三分模式。III.两种存在物一贯区分为(哲学和日常均是):自然的、人造的。这种区分由希腊人提出,他们辨别什么“自然的”(of nature)、什么是艺术的(of art)或人创的。柏拉图证明这种区分是智者派提出的(Leg. X,889A)。什么是独立于人的,什么不是,之于古希腊人是有差别的。换言之,什么是必然的,什么又不是。 乍看起来,这种区分只触及客观存在物质和社会物质,但它也有应用在艺术和美学观点上。哲学提出了(也是在古代)一个相似的区分,却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即客体和主体的对立:就我们的讨论而言,想法和成果的区别是客观的。是亚里士多德简洁彻底地将什么是“本身”(for itself)和什么是“之于我们”(for us)分离开来。但平等看来,这种对立也属于柏拉图式的思考。在西方思想史上,这种对立同时存在于柏拉图和亚氏思潮。这种对立经由笛卡尔和康德,被带到现代思想前沿,从此弥漫着哲学关怀。在历史的特定时期,美学的主要问题是:是事物本身美丽,抑或只是之于我们美丽?4.两种知识一贯区分为:心智的、感官的。在古代以切确的术语XXX和YYY形成针对,两概念后来不断使用,彼此对立。两概念在现代也保有自己的地位,成为思想家分划为感性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基础。甚至成了康德学说“知识之两支”——乃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之综合——的基础。且让我们牢记于心:美学的名称源于希腊词汇XXX。5.存在物的两要素一贯区分为:组件及其排列,或说元素和形式。两者由亚氏区分开后在欧洲思想里有多种不同解释,存留了许多世纪。且让我们牢记于心:形式乃艺术研究中常常重复出现的概念之一。6.同样要强调真实世界和谈论真实世界的语言的区分,换言之,事物和符号的区分。这种区分在学界并不突出,特别是在处理美和艺术领域,但却可追溯到早期希腊文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事物”和“名字”两词:BBB和CCC。善—美—真,理论—行动—创造,逻辑性-伦理学-美学,学问-道德-艺术,自然产生-人类制造,客观性质-主观性质,心智-感官,元素-形式,事物-符号:以上所有区分和类别对世界思想,至少对西方思想,是最基本的。而其中主要有:美、创造、美学、艺术和形式。毫无疑问,美学及其主要概念是人类思想最通用最持久的产物之一。同样长久的还有其对立面:创造VS认知、艺术VS自然、事物VS符号。二A.类。为了头脑更好地把握现象,我们把相似的放在一起形成群或类,就像逻辑学家一样。将现象置在一起,形成小类、大类,甚至特大类。比如美和艺术,形式和创造,这些在上文都讲过,本书将继续讨论。形成类的基础是现象具有的属性,但并非所有的共同属性都能促使其形成类。绿色对象类(举个非美学例子),包括草、翡翠、某些鹦鹉、孔雀石等等,毫无用处,因为绿色对象除了颜色之外没有什么共同点——没有理由认为它们可一起组成类。在美学领域,自古以来,类都被认为是有用的东西,比如美的、悦人的、艺术的、形式类和创造。理论家,不论习艺者还是研究者,从古至今都认为这些类言之未尽,讨论的书籍卷帙浩繁。如果一个类是有用的,那么形成此类基础的属性必须独特,给定一个对象,必须能够说明它是否属于这个类。这个要求,美与艺术、形式与创造都不完全满足。讨论它们的书籍将一如既往掀起波澜。结果,现代做法是设法修正这些类,或干脆用其他的取而代之。美学家讨论的类多种多样:(1)其中一类是实物,例如:建筑和绘画作品。这是最简单的类,易于使用。(2)显而易见,美学中存在心理现象类:美学家不仅关心激发愉悦的作品,同时也关心由作品激发出的愉悦本身。(3)美学家的研究对象不仅有 利用空间维的绘画和建筑,还有展示于时间维的舞蹈和歌唱。这时,美学家研究的就不是实物类,而是艺术工作者及其受众之活动或作用的过程类和事件类。(4)美学家根据艺术家及其受众拥有的才能解释这些活动,他就会研究才能类,或者说能力类,这就好比他会研究活动类。古人只明了艺术是技巧,或者说是生产实物的能力,艺术类之于他们就是技巧类。(5)在寻求解释艺术和美及其产生的愉悦的过程中,美学家便进行分析,抽离出组件和结构。这样便形成元素类和系统类。系统是一种抽象,因此,美学家也研究抽象物体类。多样的类要牢记于心——实物、经验、活动、能力、元素、系统、抽象;同时要事先知晓,美学家研究的类并非都如实物类那样简易。B.术语。为了与他人交流,也为了梳理自己的思考,于是乎,赋予对象名字。某些独特的对象有特定的名字,几乎每个人,每座城市及其河流、许多的山脉、某些房子、某些马狗都有。同理,纪念性建筑、博物馆的绘画雕塑、音乐作品、小说诗歌都有自己的名称。显然,美学家对独特实物的关系并不如他们的类,为了讨论类,除了特定名,还需要其他名称,也就是:通用名。存在多种类的名称(术语):实物类、心理现象类、过程类、才能类。美学中不同的术语是独特的,这跟其他科学和日常言谈是一样的。然而,应该记住,用于美学的术语不仅包含实物的术语,也包含活动、才能、元素、结构和抽象属性的术语。一些用在美学的不同类别的术语例子:(a)用于实物对象的术语,e.g.艺术作品;(b)用于身心对象的术语,e.g.艺术家和观赏者;(c)用于心理对象的术语,e.g.美的经验;(d)用于集合的术语,e.g.艺术(意即经艺术家完成的作品);(e)用于活动、过程的术语,e.g.舞蹈或戏剧表演;(f)用于才能的术语,e.g.想象力、天赋、品味;(g)用于排列的术语,e.g.形式;(h)用于关系的术语,e.g.对称;(i)用于属性的术语,e.g.美。美学的主要术语都用于抽象性质:这些不仅有美和丑,还有崇高、生动和精巧(都看似美的变种),同时还有丰富和简洁、规则和比例(被提及的原因和美一样)。美学的很多术语,根据运用的需要,有多种含义,分属上述这个或那个类别。即便是术语“艺术”也一样,它即可指代对象的集合(d),也指完成艺术的能力(f)。下列美学术语将在本书后续章节频繁使用:(1)艺术:曾是用于人的能力的术语,i.e.生产必须品的能力;如今多用于生产物的集合。因此,艺术的含义不仅改变了,而且进入了一个不同类别,从类别(f)(2)美:是用于属性的术语(类别(i)),i.e.谈论艺术品或风景的美;放宽点,它也用于指明漂亮的东西(类别(a)),拥有美之属性。(3)美感经验:是用于心理作用的术语(c)。(4)形式:通常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指组件和组件间关系的排列。然而,有时也用于可见可感能处理的对象。这样形式就游移在类别(i)和类别(a)之间。(5)诗:也是个含糊的术语。它既可以是集合性的,e.g.“20世纪波兰诗”(类别(d)),也可以是诗性的近义词,用于属性,e.g.“肖邦作品中的诗性”(类别(i))。(6)创造:美学中常用于创造力,就是一种精神属性;另外也指艺术家的活动;在波兰语中也指作品(作家或艺术家创造性作品的集合)。相应地,游移在类别(i)和(e)(在波兰是(d))之间。(7)模仿:既可以用于(艺术家的)作用,也可以用于作品和模型建的关系。这样就术语类别(e)或(h)。(8)想象、天才、品味、美感:与其用于心理体验——因为它们适用于体验经历(C),倒不如用于精神才能,这样就属于类别(f).(9)真:最常用来指明作品和模型间的关系(类别(h)),但有时也指直接感受到的性质(c)。(10)风格:和形容词连用,e.g.经典、浪漫或巴洛克风格,常理解为集体性术语(d),指所有经典、浪漫、巴洛克作品的集合。但更普遍理解为用于属性的术语,以区分这些作品(i)。美学术语的产生和固定同其他领域一样,i.e.有两种方式。一是依赖某人引介,一是悄然而逐渐通用。“美学”本身就是亚历山大*鲍姆嘉通在1750年引进的。同样,“美术”一词(beaux-arts)是查尔斯*巴多于1747年引进的,专指雕塑、绘画、诗歌、音乐、和舞蹈。然而,这两个术语——“美学”和“美术”——之后都经历了含义的转变。这和其他许多术语的情形一样,其意义由创始人决定,但之后也由使用者决定。然而,美学中使用的大多数术语都不是从某个人的决定中产生的,而是继承自日常语言,藉由使用的力量,悄然逐渐流行起来的。它们的使用并不统一,有人这样用,其他人遵从器用法,而有些人却那样用,另辟蹊径。所以,这些术语变得多义,或者多年后意义改变。其他科学领域也无不同,但是美学拥有特别多的歧义术语。比如,尽人皆知多义术语“形式”;“艺术”却是含义逐渐改变的例子,虽然如今难以察觉,却影响深远。C.概念。术语有双重功能:解释和指代。例如,“柱头”用在建筑学,是柱子的冠冕,连接着柱子和柱上楣构;指代散布于世界各地的柱头,既柱头的类;它只有单一的含义,指代不可计数的(柱头)对象。这是个用于建筑理论的术语。尽管美学的术语普遍拥有更为抽象的含义,依然实现相同的功能。术语的含义归结为概念。拥有柱头、艺术品或美这些概念,无非就是知晓其含义的情况下,使用术语“柱头”、“艺术品”或“美”,同时在不同对象中分离出柱头的类、艺术品的类或美类。概念、术语、类——指是同一行为的不同面:从世界中分离出类似的对象,将其结合成组。D.定义:是说明术语含义的句子的名称。换句话说,术语的定义乃说明概念对应术语的句子。再换种说法,定义是术语指明之对象(类)的描述。最精简说来,定义就是术语的解释。定义通常采用的句子形式:句子的主语是术语,谓语是术语对应的概念。例如,定义“‘柱头’是柱子的冠冕部分”等价于“术语‘柱头’指柱子的冠冕部分”。存在两种定义:在引进新术语的过程中,规定或提议如何理解术语时,需要第一种定义。采用定义,有完全的自由度: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术语,赋予它自己想要的含义。半个世纪前,定义“斯坦尼斯劳*奥古斯特(王)风格”的艺术史学家便享受了这种自由,因为之前这种风格从未区分过,此术语从未使用过。今日的艺术史学家再也没有此等自由了,而必须谨慎处理前人定义的术语方式,以及同辈人的使用它们的方式。他的任务并非是去提议或规定设立新术语,而是去阐明已有术语是如何理解的,这就是第二种定义。头一种给出多种含义,第二种还原术语;前者创造,后者记录。前者不会引发任何问题,因为这基本上没有束缚,很自由。问题出现在后者:采用何种方法来查明术语的使用方式,再现其原意。苏格拉底以降,反复使用的方法是归纳法;但是自苏氏以来,大家都知道定义时采用归纳法是很难奏效的。然而在学术工作中第二种定义法是更重要的,更常成为话题焦点。诚然,专业和日常语言中,新术语再三出现,定义随之提出;然而,概念非常笼统的美学领域却很少出现。总之,接下来要讨论的美学基本概念,再也没有机会改变了,更多情况下,概念及其术语都已固定使用,需要的仅仅是解释梳理。要怎样做呢?即便简单如柱头的概念也根本不能通过归纳的方法来(完全地)定义;更复杂灵活抽象的概念,如美或形式,就更不用说了。下述过程是另一种方法,既是完成一份例子评述,例子的选择尽可能多样化。这是直观法,因为是照直觉选择例子。显然,这并非百无一失,但已无更好的办法了。术语的定义仅仅是对事物的初步了解:定义分离出类,现在有必要确定类的性质。我们把确定类的性质的命题称为理论。类的知识妥善包含一个(单个)定义和(或多或少)理论。定义是quid nominis(whatness of the name),而理论是quid rei (whatness of the thing)。然而,情况调换也能发生。比如,称柱子的冠冕部分为柱头,那么显然每个柱头都是柱子的冠冕部分。依此理,理论可用来替换定义。菲利克斯*杰隆斯基曾举过一个关于定义与理论之差别的简单例子(O filozofii (On Philosophy),1812):说空气是“环绕地球的气体”,这是定义;说是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这是理论。美学中,两者同样区分。托马斯*阿奎那的陈述“美的事物是让人观之愉悦的”,是美的定义;而阿奎那的理论是断言“美取决于完满、比例和光辉”。只有少数思想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阿奎那和康德,通过将定义从理论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来系统地定义美或艺术。美学史家阅读早期文本时,发现美和艺术的思想缺乏独立的定义,那他就必须靠自己重建。美学史并非是用相同的定义和理论一代传一代。定义和理论是逐渐形成且不断改变的。今日之美和艺术、形式和创造的观点是许许多多连续探索的结果,是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观点中取得的。多种考量是这些连续的探索复杂化了,初始集里的概念和之后的观念并不一致。连续不断的编排组织让概念一个覆盖一个,就如同在一个感光版上多次曝光,轮廓模糊。况且,逐渐进入美学的概念来自不容的领域:哲学、艺术工作室、文艺批评、日常言谈;而不同领域内的同一词语却常有不同含义。作家、艺术家和学者建的激烈争辩让概念烙上了个人印记,时常彼此矛盾。学者使用的概念,应当除去太情绪化的,那些与严谨的探讨想抵触。美学史家必须与同义词及同音异义词作斗争。他将在文本中遇到许多具有相同含义的不同词语,同一词语又有许多不同含义。面对乱作一团的概念,他的任务就像守林员,必须开辟小道穿越灌木丛——至少也要找出条道来。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以有关美学讨论的问题史分类。他是多嫌弃黑格尔呀,连片语都不稀得给。。。。
  •     极好的美学入门,对几个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更重要的是帮助初学者把握住美学发展中的几支主脉。
  •     过于教条,适合考试阅读
  •     观念史 理论性强
  •     略翻过。好久没读过那么易懂又那么啰嗦的书了,可作西方古近代美学史索引。
  •     受益匪浅,谢谢herta荐书~
  •     这个版本也不错。
  •     经典之作。梳理定义、线索和观念。我们的研究总是连定义都不统一时,讨论总是自言自语。定义很重要。
  •     我的專業類年度最佳候選。
  •     原来美学折腾了两千年,基本都是拿着古希腊的东西修修补补啊
  •     书名宽宏,而内容更多的在展示一些理论的变化,却不知道这六者之间的关联;对于概念的阐述非常清楚;更多的是展示历史的发展状况,而对现今的美学发展与美学的把握并没有提出一些相关的清晰地观点与建议;或许我们可以在解读这些美学观念发展的思考角度与质疑中找到合适的思考方法与思维路径;同样对这些抽象的东西,需要大胆地猜想大胆地假设,方能够体验曾经的发展;你会思考为什么曾经的发展是那样的缓慢,而后期的演变是这样迅速,有着怎样的发展曲线,六个观念的发展曲线有怎样的重合点?从而发掘人类的一些特性;书中的内容与文字是有些晦涩的~而作者的高超在于他对各个美学家艺术家的了解非常熟悉,是个记忆超群的好作者;因为其中也涉及到各个名词从希腊怎样演变而来;
  •     应该作为美学的真正入门书籍来推荐
  •     读过本书的较早前的版本,对于核心的美学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好书。
  •     乍一看是教材式的通论,细读果然是经典之作。作者功底十分深厚,恢弘磅礴的概念史和思想史信手拈来,厚积薄发,娓娓道来。
  •     读完叶朗再读这本,仿佛从地狱升入天堂。译笔流畅,但译者自作聪明、发明成语之处太多,对这书来一番校对,将会给某些人带来快乐,真是迫不及待想看校对。
  •     一言蔽之:红宝书
  •     从概念演变来梳理西方美学范畴,较之以美学家为主的方式能更清晰地把握美学的发展。但也正因为这样,其中大量概念及其提出者的思想不是那么容易把握,这是本书作为文献材料有难度的地方。作为一位波兰美学家,在一本“世界性”的美学史中写了很多波兰本土美学家的观点是需要勇气和视野的,虽然提及的波兰美学家也无甚特别之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出了一种类似分析美学式的艺术定义,一种可选择的艺术定义:艺术可以是什么什么,或什么什么,又或什么什么。这受到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启发,“艺术”是由若干概念集合而成的概念,应该考虑关于艺术的所有定义。另外,彩图所用“拉奥孔群像”并非文字提到的梵蒂冈博物馆的那座,而是另一个别处的复制品;有些地方直接用波兰文或希腊文穿插于行文中而不用中文标注出来,给读者造成了困扰。
  •     整本书展示的图景说明,美学其实只是修辞。
  •     很受启发,博学者理解艺术之道理,不学之人只凭喜好,我们永远不要高估自己对艺术的认知
  •     依据概念梳理的美学史,脉络清晰,内容翔实,适合作为进阶入门,在对美学史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再读此书会更有帮助。ps 不是很懂书里的插图和内容有什么关系。。
  •     读得好累!不过作者写这本书真不容易!
  •     中期考核必读书目。非常好的工具书,从入学开始就一直被不同的老师安利,没想到还挺好读的。
  •     叹为观止
  •     读来流畅生动一点也不枯燥乏味。不过书中的图我真不知道插在那想怎样,也没有和文中有任何对应,波兰作家倒是顾及了不少本国的思想家们。另外有些短语词汇的翻译都保留着原文,很不习惯啊而且看不懂…为什么不在单词后面打个括号注释一下。但依然是本很好的书!
  •     作者遍读群书还能以中立视点枚举从源至流生发出的各种流派的信念与态度……
  •     文献丰富,辨析清晰,对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和美感经验这六大美学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呼应和勾连,处处浸透着思想的力量。难得一见的好书,力荐!
  •     观念史的写法还是有点单薄了,毕竟观念跟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仅以此书的容量当然不足以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不过线索倒是理清楚了,有助于了解西方美学观念发展变化过程。
  •     写这样的书光凭智慧不行,作者肯定是下了苦力的,全书满满的负能量:原来美学折腾了两千年,基本都是拿着古希腊的东西修修补补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