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出版日期:2016-8
ISBN:9787513322090
作者:乔治·尼瓦
页数:392页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乔治·尼瓦教授(Georges Nivat),生于1935年,先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莫斯科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后任教于日内瓦大学,1972年成为教授,现担任欧美多所高校名誉教授、英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和“相遇日内瓦”国际人文合作计划主席等职,是享誉欧洲的大学者,当今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之一,其主要著作有:多卷本《俄国文学史》、《索尔仁尼琴论》、《回归欧洲》等。
【译者简介】
孙超,1972年生,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2006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语文系,获语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已出版专著《当代俄罗斯文学视野下的乌利茨卡娅小说创作:主题与诗学》(2012),《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俄罗斯中短篇小说研究》(2014)。

书籍目录

大事记
呐喊与雪崩
争议
现实的大陆
拱形城堡
斗士
上帝的战士
俄语写作
俄罗斯人的使命
“彼岸书”
伟大的败笔
俄罗斯人的弥赛亚学说,犹太人的弥赛亚学说
索尔仁尼琴眼中的俄罗斯文学
早播种,晚收获
斗士已离去,但挑战犹存(结语)
附录:卡文迪什见面印象记
人物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俄罗斯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的重量级传记,由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花费三十年时间写成,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他孤身战斗的一生和思想的剧烈变化。
该书将索尔仁尼琴四十余年的创作融入到其充满斗争精神的人生历程中,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作家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而且以俄罗斯文学传统为参照,详细地梳理了作家的艺术美学价值、独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文/吴情一九七零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该年度的奖项授予了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理由简洁如下:“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不久,索尔仁尼琴刚刚被苏联作家协会梁赞分会开除。诺贝尔文学奖是否只看重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较少关注政治性这一点常引起民众浮想联翩。不过,面对索尔仁尼琴其人其作,这一争议似乎不足为奇。他的作品,很少不涉及政治话题,但在政治之外,总能给人以存在主义层面上的启示。《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法国著名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教授著,一本深度追索索尔仁尼琴人生和文学之路的传记。尼瓦教授出生于一九三五年,曾多次与索尔仁尼琴接触,尽管主要是文字往来,但在笔端,传主的音容笑貌三言两语间已然浮现。与一般的著述不同,尼瓦教授并非按图索骥,完全根据时间先后披露作家的成长历程,而是将作家的大事记列出,再就作家的重要作品、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文学史意义上的)进行详尽而独到的解读,以及围绕作家的种种批评和论争条分缕析,采用了但又不拘泥于“知人论世”式批评模式。对索尔仁尼琴来说,最重要的几部作品恐怕莫过于《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也译为《癌病房》)、《红轮》和《古拉格群岛》。这位罗斯托夫大学数学力学系的高材生,本欲参加莫斯科历史哲学及文学学院的考试,意外被战争改变了人生道路,做了一名教师,其后更是应征入伍,四处奔波。此前,苏联开展了“针对所谓‘人民敌人’的大型肃反运动”。“二战”末期,索尔仁尼琴因与文友尼古拉•维特凯维奇在通信中对苏联共产主义事业两个领导人——列宁和斯大林——不敬而锒铛入狱,从上尉的地位瞬间坠入了流放苦役的深渊。“国家不兴诗家兴,赋到沧桑句便工”。流放生涯中,索尔仁尼琴一方面积极思考极权主义的未来命运,一方面积极寻找小说创作的素材。文学于他而言,几乎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索尔仁尼琴长期被西方世界视为极权主义的有力反对者,无论是《癌症楼》还是《古拉格群岛》(尤其是后者),都从个人命运中的无可奈何和无力回天展现了极权主义的恐怖绝望一面,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很多时候便是如此。索尔仁尼琴因在苏联境内如履薄冰,最终来到美国进行文学创作,被美国文坛和政界引为座上宾。不过,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反极权并不意味着索尔仁尼琴就是一位资本主义的拥护者。相反,在目睹了美国民众生活某些黯淡色彩后,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严厉批驳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令邀请者瞠目结舌,很是不快。索尔仁尼琴以笔代刀,剖开了苏联社会的不公平和非正义,也同时披露了资本主义的痼疾,宣称只有伟大的“俄罗斯精神”才是治疗的良方。在旁人看来这着实有些狂妄自大的态度,其实反映了索尔仁尼琴真率坦诚的个性。他痛恨极权主义,同时极思念伟人辈出的俄罗斯。你尽可以批评他崇尚精英寡头统治,但却不能简单无视他对西方程序民主弊病的深刻洞察。二零零八年,索尔仁尼琴去世,美国《时代》周刊这样评论道:“对于西方世界来说,索尔仁尼琴是自由的象征,但他并没有回馈这些被赋予的身份以尊重。作为拥有强烈基督教信仰的人,他认为西方世界精神恶化,他对西方民主的极端批判有时候甚至让他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一样困惑。”我们今天依然重读索尔仁尼琴,其人其作,总能让热爱自由的人,感同身受。纵观索尔仁尼琴的一生,他始终为了人类的自由和理想的生存而不懈奋斗。他是文学战士,也是自由的精灵。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苏联“死路一条”的喧嚣者索尔仁尼琴的生活空间,现在已经被称着一个时代:索尔仁尼琴时代。正像契诃夫生活的年月,也被称为一个时代一样。可见,索尔仁尼琴在前苏联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索尔仁尼琴生于1918年,正是奠定了苏联大厦的十月革命的后一年,可以说,索尔仁尼琴从一出生起,便跨进了广义的苏联时代。苏联解体于1991年,而索尔仁尼琴去世于2008年,在苏联寿终正寝的17年后,索尔仁尼琴才离开人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索尔仁尼琴时代,基本就是一个特殊的苏联时代。而索尔仁尼琴能够被命名成一个时代,不容忽视的是,他曾经用他的文字的力量参与了摧毁苏联帝国大厦的爆破行动。所以,我们看到索尔仁尼琴时代,不要以为他代表着苏联的时代,而只能被视着是摧毁苏联时代的一切时间与行动的集合。从索尔仁尼琴晚年对摧毁苏联的“疑似”忏悔中(是否忏悔,众说纷纭,但索尔仁尼琴晚年毕竟也肯定了斯大林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多少能够看到,索尔仁尼琴对于自己捣掉苏联帝国基座的复杂情感,在此背景下,如果索尔仁尼琴还洋洋自得于自己摧毁苏联的所有时间历程是一个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时代的话,不知他是高兴,还是悲哀。这种对索尔仁尼琴与一个时代挂钩的说法,在法国学者乔治•尼瓦所著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一书中得到了强调。在书中多处地方,作者都确凿无疑地定性出了一个“索尔仁尼琴时代”。 乔治•尼瓦是一名法国大学教授,他一直追踪着对索尔仁尼琴的研究,而且还是索尔仁尼琴作品的法译本的译者,也曾经与索尔仁尼琴有过面谈机会,早在1980年,他就写出过一本索尔仁尼琴传。在索尔仁尼琴去世后,他在旧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修改补充,能够站在盖棺定论的高度,全面鸟眠索尔仁尼琴的一生,并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解析。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纠缠于线性的传记体叙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索尔仁尼琴思想评传”,作者着重于作品文本、思想倾向、语言架构等方面来剖析索尔仁尼琴作品的各个纵横侧面与灵魂纹理,可以说,这本书更像是专注地条分缕析索尔仁尼琴的文字本身,从中去揭秘索尔仁尼琴的内心隐秘世界。这的确把握了一个解剖作家的最大切入点与立足点,正如钱钟书曾经戏言的那样,蛋好吃,没有必要去研究那个下蛋的鸡。作家的蛋,就是他的作品,要了解作家的内心秘境,最好的研究对象,就是那颗蛋。一部作品,能够把作家的所有的最隐秘的心思都能交待得体无完肤。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名作家在完成他的一部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虚脱之感,因为他的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思想与精神,都已经化成了他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有他的全部内心信息。正因为如此,作家的职业是一个诱惑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因为他拼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敞开,能够做到这一点,是这个人有着足够的诚意,愿意百分之百地坦白自己,这也正是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让人觉得信赖的原因。索尔仁尼琴时代的总体特征,在《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一书中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概括,这就是:“过去是陷阱,现在则死路一条。”(P296)。苏联六十九年(加上未称为苏联但却属于史前期的1917年到1922年之间的6年,广义的苏联存活了七十五年,正是风烛残年的一个年龄)的由盛到衰的路径,正是一条证明自己是“死路一条”的生存轨迹。与苏联一直相伴共生的索尔仁尼琴,用他的文字,证明了苏联走的是“死路一条”道路,这才是索尔仁尼琴能够以他的名字被称为时代的真正用意。作者在书中,一直按照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序列,来探讨索尔仁尼琴思想的真正本质。我们都知道,索尔仁尼琴在苏联时期以反极权闻名,西方对他寄以厚望,一直在苏联境外与索尔仁尼琴遥相呼应,摇旗呐喊,而索尔仁尼琴在国内也深知自己奇货可居的价值所在,以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执拗劲,时时放出一点手有书稿的风声,锁定西方的兴趣,然后借力打力,把这力道施予苏联政府。也许是苏联政府被索尔仁尼琴这种收放自如的攻略给搞得心力交瘁,索兴把索尔仁尼琴礼送出境。但索尔仁尼琴到西方国家后,并没有按照西方最初认可的口径放大音量,反而把西方的民主也重炮猛轰一气,那么,索尔仁尼琴的真正理想在哪里?直到索尔仁尼琴图穷匕见之时,才看到索尔仁尼琴的至高理想,是希望在俄罗斯复归东正教价值观,他反对西方,更认为列宁的道路是因为他的西化倾向,书中为此提出,索尔仁尼琴厌恶列宁比斯大林更甚,因为斯大林的西化倾向在索尔仁尼琴看来,要比列宁弱一点。索尔仁尼琴的真正底牌的亮出,使得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顿时烟消云散,也令当年的包括西方在内的拥趸一片大哗。何为索尔仁尼琴亮出的剑?书中写道:索尔仁尼琴“认为,俄罗斯的真正使命是遵循大斋期东正教的传统。”(P189)他指出的道路,在时间上是回到二月革命之前去,在空间上退回到“严酷而广阔的北方和东北方”(P205),让严重西化的俄罗斯重新回归到乡村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索尔仁尼琴在他的宏伟大略中的东北方发展空间涉及到西伯利亚,因此,他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潜在的对手。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我们很难说他的社会构架具有基本的可操作性,更从当今的俄罗斯发展现实中,看不到有一点可行性推进的迹象。毕竟索尔仁尼琴意图把“死路一条”的苏联时代频道彻底地剪掉,重新回到只在传说中让人神往的大同世界。这是作者的思想脉络路径,很幸运的是,索尔仁尼琴在苏联瓦解之后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展现他的思想与思考,才能够让我们完整地看到他的思想底蕴。而传记作者正是依托着索尔仁尼琴的思想主线,从他的作品中,提取了索尔仁尼琴一生都为之奋斗的理想终极目标。索尔仁尼琴的早期作品《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出世后,当时的苏联评论界,还从正面赞扬这一部小说的价值意义。我找到一本作家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译本,后面附有曾经对斯大林歌功颂德的作家西蒙诺夫的一篇评论,他称索尔仁尼琴“勇敢地说出了骇人听闻的过去”是热爱人民的表现,而抗拒这一切的人则是“不爱自己的人民,不相信他们的道德力量”,算是把索尔仁尼琴的这一部中篇小说拉到了热爱苏联的文学范畴中了。但之后的《古拉格群岛》等一系列劳改营作品,则最终证明已经具备了砸碎苏联国家机器的矛枪的能量,这时候索尔仁尼琴是得到西方一致礼赞的最高峰。但是,传记作者接着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索尔仁尼琴为什么会写“十月革命”之前的俄罗斯历史的小说《红轮》,实际上索尔仁尼琴是意图回到革命前的时代,去重新寻找俄罗斯的发展之路,也就是在推掉苏联的废墟上,设想着如何重新建造俄罗斯的强盛之梦。这样,在书评者的叙述体系里,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创作轨迹便吻合了他的思想流变:他用他的文学推翻了苏联帝国,又意图用他的文字去寻找失落的俄罗斯的精神家园。但是,传记作者如实地宣称《红轮》“是伟大的败笔”, 当索尔仁尼琴用他的违悖历史意志、永远无法施行也不会被俄罗斯当权者采纳的俄罗斯回归旧梦去打造一部文学作品时,必定会偏离现实,内容虚空,观点对立——这就是传记作者总结出来的关键词。作者还深刻地揭示出,索尔仁尼琴因为以一种斗志的形象面世,所以他的身上却不由自主地烙印下了前苏联体系的风格特征。比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索尔仁尼琴的所有创作都透着一种对博弈精神的迷恋。”(P140)。作者指出,索尔仁尼琴甚至把自己的疯狂本性,赋予了他塑造的斗士列宁,而同样,他也从斯大林那里接受了他曾经加以贬斥人物的思维习惯。而更为令人感到荒诞不经的是,索尔仁尼琴在他的著作中延续了他一直希望否定掉的前苏联的思维方式——在书中154页,作者写道:“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来《古拉格群岛》中描写的另外一个诱惑: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仍然可以找到斯大林主义的萌芽。”(P154)。作者几乎要直接说索尔仁尼琴与斯大林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思维系统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索尔仁尼琴深刻地烙印上了前苏联“一手时间”的标识,这使得他用以摧毁苏联的利器,恰恰是曾经的苏联支撑其社会结构的思想内质。超脱苏联,又受制于苏联,这是索尔仁尼琴时代作家都无法逃避的宿命。“索尔仁尼琴时代”与苏联捆绑在一起难分彼此的属性,必然会使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
  •     文/岸晓风陈寅恪先生在王国维先生的墓碑上写过一句著名的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这是他心目中的大学精神。但是如果具体到个人来说,如果有人问我们什么人算得上是真正“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国内的,大部分人肯定都会想到鲁迅先生。国外的,无疑就会想到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不仅是俄罗斯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是一位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毕生追求公平与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因此也是名副其实的“俄罗斯的良心”“作家的良心”“知识分子的良心”,甚至“人类的良心”。当然,作为这样一位有着众多拥趸的伟大人物,其传记也是版本众多,其中包括其前妻娜塔莉亚.列舍托夫斯卡娅。当然,今天说的这个版本似乎更加客观、权威,传记作者是乔治·尼瓦教授,现担任欧美多所高校名誉教授、英国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享誉欧洲的大学者,当今欧美最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之一。当然最重要的是作者对于索氏有着一如既往的高度评价。在书中,我们会发现索尔仁尼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绝不亚于读他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伟大的人格决定了他有一颗非常了不起的心脏,即使是带着患了癌症的身躯,他不只熬过了劳改营中的苦寒,克格勃下的各种折磨,还挺过了苏联的压迫与流放,西方的漠视和耻笑,直到他的敌人苏维埃垮了,他怒视的叶利钦也走了,才终于停止跳动,走向永恒,他活了90岁。一个经历如此曲折的人却能“寿终正寝”,我们只能说那是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的力量。同时,作为能够代表“良知”的人物,这意味着索氏一生都是战斗的、不屈服的,也是超越了阶级和意识形态的。因此,纵观他的一生,他一直在背叛。早年因政治独裁和黑暗,“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在近距离观察和思考西方后,再次“背叛”早年的自己,成为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因此,我们就发现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很多西方人既视其为与苏联当权者斗争的伟大文学家与英雄,但另一方面,索尔仁尼琴又抨击所有的民主派,资本家,个人消费者,自由主义者等,在一些人眼中索尔仁尼琴是个难以理解和面对的人。但是,这就对了。真正能代表良心的一定是超越了世俗的眼光的,因此,我们看他一生虽饱经磨难,却足以烛照未来。(转载请联系:anxiaofeng998@126.com)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放假第一天,第一本书。
  •     其实不是作家本人的传记(生平仅以48页大事记交代,这倒是对大众熟知的名人作评传的一个好思路),而是关于其作品(主要是《古拉格群岛》和《红轮》)的评传,读起来可以感受有如机关枪的语速与压迫感。相比2013年那2本分别从宗教角度论述和作家钦定的传记,本书更全面、公允。
  •     历史上的今天,索尔仁尼琴与世长辞,以此缅怀这位传奇人物。
  •     可以说是评传
  •     评传一本,对索尔仁尼琴的作品极其思想根源做了扎实的探究。比较闷,但是值得一看。
  •     #7-2017 不了解俄国历史及文学作品,对索尔仁尼琴毫无所知,所以读这本书的过程好艰难。现在再也不会忘了一下关键词《古拉格群岛》《红轮》《第一圈》一个用一生在用文字和前苏联政权斗争的斗士。惊讶研究他的生平以法国人居多。
  •     文学评论还比较有趣。
  •     索尔仁尼琴:总盯着过去,你会瞎掉一只眼;然而忘掉历史,你会双目失明。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个讲真话的作家就等于有了另外一个政府。
  •     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文学评论。大量原作中的人物及语言素材(还有一堆人名),如果没有看过索尔仁尼琴作品,读起来会比较辛苦。对于熟悉作品的人而言,看起来会很过瘾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