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出版日期:2015-10-1
ISBN:9787301262140
作者:徐贲
页数:416页

内容概要

徐贲,苏州人, 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有《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等书。

书籍目录

序言 我亲历的人文教育 / 001
前言 课堂内外的人文经典阅读 / 021
第一部分 人文教育的课堂思考
一 索福克勒斯《菲罗克忒忒斯》
--出卖朋友的羞耻 / 033
二 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
--神不正义,人怎么办 / 041
三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幸福、节制和诚实 / 045
四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政治是自由人的公共行为 / 054
五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箴言是怎样的一种说理 / 060
六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关于密提林的辩论》 / 074
--美国出兵阿富汗是否正当 / 074
七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在斯巴达的辩论和战争的宣布》/ 078
--国王为什么"说"不过监察官 / 078
八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弥罗斯人的辩论》 / 083
--"修昔底德陷阱"和\强权逻辑 / 083
九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人文阅读的释义 / 089
十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几何学与民主政治 / 099
十一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人文课上的常识与普通知识 / 108
十二 《圣经·旧约》之《约伯记》
--人为何像约伯那样无辜受难 / 114
十三 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宗教的和政治的自由 / 124
十四 胡安娜《给菲洛蒂亚修女的回信》
--辩解与道歉 / 129
十五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
--"先知"和"武装斗争" / 137
十六 伽利略《星际信使》和笛卡儿《谈谈方法》 / 146
--人文阅读中的"科学" / 146
十七 蒙田《随笔集》
--引述与学问 / 158
十八 霍布斯《利维坦》
--血统继承与腐败问题 / 166
十九 洛克《政府论》
--人文阅读中的词意和理解 / 177
二十 帕斯卡尔《思想录》
--公共生活中的"原罪" / 183
二十一 伏尔泰《老实人》
--神迹与奇迹 / 187
二十二 美国《独立宣言》
--"檄文"的说理与修辞 / 197
第二部分 列奥·施特劳斯与人文教育
一 人文教育和民主政治
--施特劳斯心目中的"伟大著作" / 207
二 人文教育的美国家园和外乡人列奥·施特劳斯 / 223
三 神的律法和人的政治
--《列奥·施特劳斯:思想传记》 / 246
四 古典共和的理念
--施特劳斯的思想遗产 / 261
五 施特劳斯读色诺芬 / 279
第三部分 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
一 苏格拉底对话《辩词》和《克里托》中的"公民服从" / 297
二 莎士比亚《裘力斯·凯撒》中的政治与人性 / 317
三 斯佩罗尼《妙语录》的诙谐与智慧 / 336
四 马基雅维里《李维史论》与共和腐败的肇始 / 356
五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政治改革的"政体"问题 / 372
结语 学术的公共性与人文教育 / 387
附录 人文教育经典阅读"大学讨论班"课程示例 / 410
后记 / 415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书,以作者对人文教育理念的认识、日常授课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个人学术兴趣和问题意识为出发点,可谓经验之谈。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些教学实例,通过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与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欧几里得、蒙田、洛克等大师的著作—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讨论、表述的能力;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施特劳斯的一些思考,集中在他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可谓方法论的指导;第三部分是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经典阅读是学术和理论性的,但思考的背景和问题意识却是现实的。在大力推行通识教育的今天,这本关于人文教育的著作很有启发意义。


 阅读经典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1994年,《读书》杂志连续做五期《人文精神寻思录》专题,对当时“陷入了根本危机”的人文学术进行寻思。二十年过去了,张汝伦、朱学勤们倡导的人文精神未见兴盛,《读书》本身的没落却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此时,不防将徐贲的《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视为对这一问题的再次观照。当年的讨论是在将人文精神与知识份子价值关联的基础上开展,但徐贲认为“人文精神不应该只是一个纯粹的智者问题,而应该把人文与现实致用联系起来,成为学校里的人文教育”。徐贲是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同时负责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在他的学校里,人文教育是所学生在头两年必修的通识课,美国其他大学也差不多。对徐贲来说,人文教育课不仅是人文精神的教育过程,也可以从中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阅读和理解训练。徐贲在课堂上用索福克勒斯的《菲罗克忒忒斯》引发青年学生对友谊与信任进行讨论。菲罗克忒忒斯在远征特洛伊途中因被毒蛇咬伤而被军队遗弃。在战争后期,有预言说必须拿到菲罗克忒忒斯的弓箭才能攻下特洛伊城。于是,在奥德修斯的授命下,涅奥普托编故事骗取菲罗克忒忒斯的信任取得了弓箭。徐贲的学生们同情菲罗克忒忒斯,认为涅奥普托背叛了朋友。但是徐贲说,在古希腊史诗的英雄故事传统中,友情不只是友情,还是一种荣誉,这是价值观的地域性和时代性。他还认为,人文问题要形成“问题”,既不能脱离具体文本提出问题的特定语境,又不能囿于这样的语境。可以说,在人文教育课中,经典文本只是引子,用以引出人文问题,学生们获得真正的人文思考是在讨论过程中。说到“问题”, 不得不令我想起张汝伦所说,“长期以来,人文学术界一直提不出真正的问题,似乎连问题都需要从外面输入。”两相对照,令人汗颜。除了索福克勒斯,在第一部分的“人文教育的课堂思考”中,徐贲还带领他的学生阅读亚里士多德、修昔底德、霍布斯、洛克等,从经典文本中引发对政治、历史、宗教、伦理的人文思考。美国人向来关注政治,热心公共事务,而徐贲在书中所引案例,也大多围绕政治哲学展开。这种以“伟大著作”和“政治哲学” 为主题的人文教育观,秉承的正是列奥•斯特劳斯的理念。作者将 “列奥•施特劳斯与人文教育”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分进行大篇幅论述。施特劳斯对人文教育的理解,是放在人文教育与他所处时代的民主的关系之上。他认为,人文教育的原意是“自由教育”,它从一开始就“包含政治的意义”。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理念自有他的意义和价值,但我更赞同菲利普E•毕肖普在《人文精神的冒险》中所说,“人文科学就是研究在过去发生的、在当下继续的传统的创造过程。通过人文科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人是如何表达其最强烈的感受、如何反思其最本质的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精神一种是对存在的终极反思和关怀,它通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它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政治学》中,也体现在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及至某个芭蕾舞演员的一次旋转中。若将人文精神锁定于政治哲学,未免失之偏狭。当然,《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如何定义人文教育,而是它所提供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践方式。二十年前的讨论中曾有学者认为,商业资本的兴盛导致人文精神的衰落,但我们从书中可见,商业资本更为发达的美国并未失落人文精神。徐贲用实例提醒我们,与其在知识份子身上追寻失落的人文价值,不如在新青年的身上播下人文精神的种子。他带来的这块他山之石,实在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附:书中所提斯特劳斯的《自然正当与历史》,应为〈自然权力与历史〉(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欢迎约写人文社科类书评。  QQ175108258(请注明“约书评”))
  •     书名:《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作者:徐贲译者:无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版次:2015年10月第一版第一刷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330)1.是哪类书:教育学著作2.主要内容:介绍作者在美国大学教授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经历,以及对中国的启示。3.主要观点:人文教育是智识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增进智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分析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亲近智慧摆脱愚蠢。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人文经典的阅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4.要问的问题:人文经典阅读有何作用?如何进行?5.书的结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堂记录,第二部分是介绍列奥.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思想,第三部分阐述西方人文经典对现代的意义。6.重要的单字:人文教育、智识、经典阅读、对话。7.重要的句子:美国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是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8.作者的论述:序言 我亲历的人文教育美国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增进思考、判断、与他人对话、协作的能力,了解人的价值与自身弱点,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是普通人而不是精英的教育。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的特点:①强调的是以思考(thinking)、理智(reason)、判断(judgment)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智识,不是某种领域知识;②它要求学生以“常识”和“普通知识”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不以积累和提高专门知识为目的;③它的“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传授”,在运用知识时重在说服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真理,因此特别与公共说理有关。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心智解放和成长。通识教育不能代替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点是基于独立思考、判断、价值认可、尊严意识的,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说理和对话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智慧又可以叫作“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由价值和意义来导向的求知过程,其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智识的导向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技能性知识与体现人类价值的真正知识(智识)。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学习的是有积极价值导向和批判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取被称作“客观知识”,其实不过是唾手可及的现成信息。专业教育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做”,而人文教育则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和“为什么”。智识被认为是人类心智所具备的一种能分辨对错的直觉能力,所以特别与价值判断有关。人文教育课堂上的智识强调的是另外一些与一般学习或知识学习有关的人的普遍能力,其中最为基础的便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互联网时代,其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了。分辨知识的真伪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是智识,智识是更不容易获得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一种“信念”,它必须是经过检验的。在纸媒时代,可以依靠编辑(不过烂书也很多),现在,检验的任务往往落在读者自己身上了。人文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习如何检验知识,并对可靠的知识建立起信念,这是人文教育对学生求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人文教育包括课堂讨论(集体知识活动)和写作(个人独立的知识行为)两部分,二者都以阅读为基础。智慧的对立面是愚蠢,知识的对立面是无知。学习知识可以改变无知,但却不一定能改变愚蠢,许多有知识的人士因没有智慧而愚蠢。人文教育的智识学习目标之一便是识别知识与智慧,并通过这种识别,尽量对愚蠢保持警惕。人文教育所阅读的思想家可以说就是人类家庭中的年长者。人类在不同群体生活中形成的源远流长的传统、记忆、经验、教训,积累成为一种共同的被称为是“智慧”的普适性知识。这是所有人类都可以共同分享的普通知识。不仅如此,智慧还是一种体现人类共同认可的善和美德的知识。人文教育帮助青年学生们亲近智慧,摆脱愚蠢的限制,不仅有个人智识成长的意义,而且还能起到重要的社会教化和优化作用。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不可能建立在大多数年轻人愚蠢的基础上的。智慧结合了真实的知识与好的价值。人类进入现代以后,在真实和价值之间发生了断裂。人文教育课堂上的全部活动,至少是最主要的活动乃是把价值问题重新置于知识学习的中心位置,并以此使得知识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虽不一定就是智慧,但却随时都在亲近智慧和摆脱愚蠢的智识。人文教育是人的理性教育,人的理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人与他人交谈、对话、说理的意愿与能力。包括两种“对话”,一是读者与经典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另一种是在同学们之间进行的。人文教育的课堂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思考的场所和对话平台。对话的主要形式是结构化对话,它特别有助于在较复杂的人文问题上形成对话和交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也是有助于理性公共生活的文化活动。这样的对话必须有一个限度,一旦越过,经典阅读便不复存在。前言 课堂内外的人文经典阅读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种不同的课程。人文教育包括两种核心课程:经典阅读讨论和写作。本书第一部分用一些教学实例来说明,人文教育的经典阅读——基于教师和学生自由精神和独立思考的经典阅读——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知识的,二是方法的。人文教育的阅读是教育和训练的结果,不是一个人本能自发或自然就会的,包括阅读方法、技巧的细致训练和反复运用,另一个是阅读联想、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和培养。人文阅读课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要帮助学生提出有意思、有分量、有深度和普遍意义的问题,这种性质的提问、联想和想象才是人文教育特别在学生们身上发掘和培养的。从多样性的阅读经验得出对一些常见“人文问题”的普遍概念,这是一种必须由每个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的思考,也需要他们结合个人的人生观察和体会,在尽可能广泛的知识范围内,多角度地反思。人文问题要形成“问题”,既不能脱离具体文本提出问题的特定“语境”,又不能限于这样的语境。第二部分是作者对人文教育重要的提倡者和实践者列奥.斯特劳斯的一些思考。第三部分是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经典阅读。第一部分 人文教育的课堂思考一、索福克勒斯《菲罗克忒忒斯》——出卖朋友的羞耻荷马史诗中的内容,菲罗克忒忒斯因为受伤被遗弃在一个小岛上,十年后因为奥德修斯攻打特洛伊需要他的剑,就派涅奥普托勒摩斯来骗。后者通过友情骗取前者的信任,得到了剑。讨论的主要是友情和对国家义务的冲突。学生的价值观与故事发生时那个时代的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当时的友情观认为友情不只是友情,还是“荣誉”。对于欺骗行为,只要别人不认为这是不荣誉的行为,就不能算一件坏事。信任一个人就不得不承担被他背叛的风险。人生最大的难事就是学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原来读这些东西是这么读,不是光读读故事。)二、欧里庇得斯《酒神的伴侣》——神不正义,人怎么办酒神是宙斯和人间女子的私生子,其母亲被宙斯的妻子弄死了,酒神长大后就疯狂报复其母亲故国忒拜的人。学生心目中的神是基督教的一神,其神性高于人性。因此能抑制使用暴力的冲动。有人认为,酒神之所以发怒,是因为“缺乏合法性”。也有人认为,神是不是正义,完全靠运气,就像是否生活在一个较好的制度里一样。在神的“天威”面前,人无能为力,但人并不必须承认神的正义性。不承认神的必然正义性,这本身就是人以正义的名义进行的一种反抗。正义是人的一种价值。人无能为力,但不会没有想法。三、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幸福、节制和诚实对《伦理学》中心论题的“善”与“幸福”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人文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言之有据,也就是随时准备用文本来支持自己的看法。对于“幸福”是一切善的顶点,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并展开讨论。还有人以实际经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表示异议。对于节制与幸福,很多人都是以自身经验来讨论。对于公民的第一美德,亚里士多德没有明说,有人认为是勇敢和节制,而几乎说有学生都认为美国公民的第一美德是诚实,政治家也如此。在美国这个民主平等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中,普通公民不把政治家或当政者当作与自己不同,更不用说高人一等的人物。学生对诚实美德的难度有相当现实的估计。四、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是自由人的公共行为一位学生说: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一种“像氧气一样的政治”,与现实世界里的污浊政治有着太大的差距。亚里士多德是在经验性地总结他认为正当的政治,而不是描绘理想化的乌托邦蓝图。如何在政治的经验性总结和这种总结可能指向的理想化理念之间找到一些过渡,经常是在人文教育课上阅读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挑战,也是一个主要的讨论乐趣。政治是一项道德活动,涉及如何开创和维护一个“正义社会”,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将政治学视为“首要科学”。有学生认为,即便是关于共善的共识,也不是越统一、越一致就越好的因为在一个客观上存在不同利益和利益冲突的国家里,除非运用暴力和强制事实上不可能有所谓“一致”的认识。他在《政治学》文本里找到了依据。现代国家的专制独裁者把自己打扮成人民的父亲、救星和缔造之神,即便如此,他也不是“完全公正之人”。亚里士多德把政治视为人的事情,而不是神的事情,所以他把政治看作一种“科学”,也把人看作“政治的动物”。他并没有“发明”或“创立”他的政治学,他的政治学是实际政治知识的积累。学习政治学不能为求知识而求知识,无论政治学知识有多么重要,这种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致用”,而“致何用”则取决于知识者的判断。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方法不是提出所谓的“新理论”,而是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分析已经积累的经验知识。《政治学》里的政治观念符合其学生们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常识和价值观。他们往往会用这些观念来支持他们对一个好社会的看法或民主法治社会的合理性。学生们理解方式中显然包含了他们已经具备的政治常识。美国人不仅生活在一个宪政法治的制度中,而且普遍尊重和爱惜这个制度。学生们与其他美国人一样,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臣民。那些在政府中担任职务的人和她们一样也是公民,与他们身份是平等的,不能对他们颐指气使。公民定期选举官员,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责任。只有运用语言来相互交流和理解,才能避免用暴力和强制来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人会说话和有理性。说话和讲理是人参与共同体生活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方式。共同体生活和生活方式是由所有成员所共同认可的正义标准来治理和确定的。人的政治共同体首先是一个话语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由理性(logos)所建立的共同规则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讲道理,人的自由变数和讲道理让政治共同体成为共同标准的论坛,也成为不同正义主张(道德问题)的交锋场所。在人文课堂上阅读《政治学》有助于美国学生们识别好政治和坏政治的不同,从而也更能用好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自己国家的政治。(我正好也看过《政治学》,但是我的笔记只是抄录,提不出这些问题来。差距吧。)五、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箴言是怎样的一种说理亚里士多德把箴言当做一种说理手段,其强调的箴言的两个特征是:①是一种普遍性的陈述,不是用来言说个别的人或事的;②箴言所说的都与人的行动有关,说的是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箴言往往是一种言简意赅、易懂易记的普通生活指导和规则,又是一种人生常识或零星智慧。它常常被用作一种对普通民众的说理方式。箴言经常成为个人或群体认同的信条。箴言往往被当做一种智慧或真理。每种语言中都有许多意思相反或相悖的箴言。如果用箴言来代替或解除我们思考的劳苦,它也照样是当初用新鲜牛肉制成的,但因为装在管子里而变陈的牛肉,它对于“智力营养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也已经丢失了。箴言是对一般事理的陈述,也是行为的指导,可以善用也可以误用。六、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关于密提林的辩论》——美国出兵阿富汗是否正当从古希腊的一次辩论联想到美国在阿富汗的行动,为学生思考国际政治中的正义和自我利益关系提供了一些启示。启示当然不是要提供解答学生们心中疑问的标准答案。促成这些启示发生的联想是随机性的、偶然的,因此也是零碎的、片断的。这是人文教育课上讨论的特征。启示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们,一方面让他们对自己关心的现实问题有所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也有意识地把他们的思考纳入一个“伟大著作”的思考传统,因为古人或前人已经有过类似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考。七、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在斯巴达的辩论和战争的宣布》——国王为什么“说”不过检察官科林斯人和雅典人都在争取斯巴达人,斯巴达人内部发生了辩论,国王主张跟雅典合作,而检察官则反对。最后国王劝说无效,斯巴达站在了雅典的对立面。学生认为国王的发言较理性,但最后效果没有监察官好。监察官的发言简短,有鼓动性。有人认为这跟斯巴达的表决方式是高声呼喊的方式,而不是匿名投票。这使参与者放置在受群众情绪左右和相互监视的不自由环境之中,而不能做出独立判断。还有学生提出,在说服普通民众的时候,深思熟虑说服的效果反而不如直截了当地蛊惑鼓动。普通民众甚至会对别人的深思熟虑抱有本能的不信任和讨厌。民众喜欢干脆,讨厌啰里啰嗦地讨论,他们不问理由,只要有明确结论就行。“斯巴达的辩论”与“密提林辩论”相比,后者的辩论结果比较理智,学生认为这与后者的表决方式是举手而不是高喊有关。雅典是民主制度,而斯巴达是专制制度。民主制度中的民众比专制制度下的民众更有可能抵御政治蛊惑,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有可能做出自己的理性抉择。八、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弥罗斯人的辩论》——“修昔底德陷阱”和强权逻辑修昔底德被视为“政治现实主义”之父,他们认为修昔底德主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实力,不讲对错。《弥罗斯人的辩论》明确提出了“强权即正义”的问题。在其中读出雅典人只讲强权不讲道义的政治现实主义,有助于认识包括“冷战”在内的不少国际争霸历史。对修昔底德的一个误解是,因为他指出了公元前5世纪国家间争霸的某种原则,这个规则就从此成为人类不可抗拒的宿命。而“避免历史错误”的观点比“历史规律”的观点更负责任也更有见识。九、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人文阅读的释义人文阅读要求“细读”原始文本,在阅读修昔底德的历史,学生们常常把“理解”古希腊历史文本与思考自己所熟悉的美国生活以及政治、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会出现“时代错位”解释的现象。学生们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有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不同理解的相互理解,取得某种共识,否则不成其为交谈或对话。人文教育课堂上鼓励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但也要求他们相互尊重不同的理解,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在对别人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理解时,提供文本证据,做到读有所见,见有所言,言之有理。这样才能在讨论中得到共同的,比个人理解更丰富、全面的理解。人文教育课堂上要求学生“细读”文本,努力把握文本本身的意义。这是一种阅读技能训练,但也体现了一种尊重原文本作者的释义伦理。细读不等于说后世的阅读不应该读出文本原来没有的意思。释义不能脱离文本,但不是不能超越文本原来可能具有的意义和界限。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有着不同的释义,经常不是由于在“意义”上的分歧,而是对“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重要性来自一种带着问题意识的细读,重要性是对读者自己来说的。人文教育课上结合“意义”和“重要性”,不是刻意区割它们,而是要融合它们。伦理是人文教育课的核心所在,在阅读史诗、戏剧和哲学时,伦理是讨论得最多的一类问题。在为人文课选择文本时,一个重要的考量便是让学生能在最大程度上将阅读与他们自己的生活世界进行联系,而这种联系最重要的枢纽便是人类普遍面临的伦理和价值问题。十、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几何学与民主政治通过阅读《几何原本》,讨论其定义、公设、公理,转到讨论关于人的公理和公设。公共生活中的公设其实是一些关于核心价值的设定。欧氏几何让学生体会到人的直觉智性,逻辑能力,因此帮助他们更能了解和重视那些被称为“常识”,及普通人都能具备的认识。学生们发现关于人的“公理”(食色温饱和欲望)只是有限的几条,只讲符合人欲的“公理”,与动物一样。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民主政体和民主公民社会秩序,只建立在“自由、平等、尊严、公民权利和人权”等几条有限的“公设”上。对立的价值“公设”会造成对立的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也反映在它们对“普世主义”的基本态度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类国家社会真的能理直气壮地拒绝这些价值,但是,那些把持国家权力的少数人统治者却仍然可能强行规定国家群体的某些统治原则,并将此当作“价值公设”强加给整个社会。人文教育是人的自由教育,人文教育的基本作用就是会帮助学生确立对人类共同价值的信心。这是一种向上提升的普适理念,有了这种普适理念,全人类都能同样变得越来越自由、平等,也越来越有尊严。十一、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人文课上的常识与普通知识美国学生喜欢读人物传记,其中包含了道德教诲。对于其中的人物,学生通过其它途径是有一些常识或普通知识的。他们可以随时将自己头脑里的历史人物与普鲁塔克笔下的人物进行比较。在各种文体中,传记是比较适合进行道德教诲的。十二、《圣经.旧约》之《约伯记》——人为何像约伯那样无辜受难人文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知识有所扩展,变得更宽广、全面,成为有背景的知识。《约伯记》的外围知识是“智慧书”,包括诗篇、雅歌、箴言、约伯记和传道书。然后讨论《约伯记》的文体结构,它为什么会“啰嗦”(因为希伯来诗的“对仗”特点)。智慧书促使人思考的问题:人生的价值何在?人如何才能成功?人为何受苦?死后会如何?人在世界创造中有什么位置和意义?《约伯记》提出了“人为什么受苦”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有不同的解答。十三、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宗教的和政治的自由读此书,重点不在深究基督教新教的教育,而在于:①讨论学生平时熟悉,但并不一定仔细思考过的一些概念,以明了概念对于准确思考的重要意义。如“信仰”和“相信”的区分与关系。②让学生能够联系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并对这些价值观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有所认识。路德把“自由”确立为信仰的灵魂和核心。信徒只要自己在心里确立了“信”,便可“称义”。这个“信”是他自由选择的,不需要依赖别人的赞许和肯定。学生们对“外表行为”,尤其是“善行”与“真实信仰”的关系会有不同的看法。一旦进入大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论基督徒的自由》就不再是单纯的宗教文本,而且也成为一个政治文本。自由的要求一旦在某个生活领域中发生,便不可避免地会向其他生活领域扩展。政治的自由与精神的自由是不可分割的。今天,人们已经把政治自由,把体现政治自由的公民权利和人权看成是解释自由的核心和根本保障。在历史上,宗教信仰自由曾经不止一次成为民众反叛和争取政治自由的武器,阅读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具有独立意识的普通人的阅读,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尤其是宗教革命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起先只是与宗教自由有关,后来才渐渐涉及政治自由。“你一旦开始阅读,也就会永远自由”。阅读是摆脱奴役,争取自由之路,这世界上有不同的奴役,也有不同的自由,但是,借助独立思考和判断的阅读来摆脱奴役的路却是一样的。精神自由、政治自由、意识自由、思想自由的道路都可以由这样的阅读来开启,作为自由教育的人文教育,它的经典阅读要起到的正是与此类似的作用。十四、胡安娜《给菲罗蒂亚修女的回信》——辩解与道歉读的时候要问读的是什么,有时候并不是字面的意思。比如本文,答复其实是“申辩”,是一种表示屈服和顺从的姿态,而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其主题是女性有追求教育和世俗生活的权利。有学生认为,其陈述是强调这种要求与天主教会教育并不违背。道歉的悔意越真诚,承担的责任越明确,道歉就越有效,受害者和公众就越能接受道歉。并对道歉者予以宽恕和原谅。但是,即使是对真诚的道歉,宽恕也不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一种善意的礼物。十五、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先知”和“武装斗争”先知和“义”:革新者在社会改革中扮演了先知的角色。这样的先知也经常被看成是现代批判知识分子的祖先,尤其是那些为鼓吹变革、变法,不惜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仁义之士。先知的语言和作用:先知的语言多激愤之辞,犀利尖刻,抨击嘲笑,意在促人猛醒、洗心革面,以图新生。学生虽能够从知识的角度理解马基雅维利,但却难以在价值观上接受他的政治学说,他们是在民主政治的生活方式中长大的年轻人,他们是带着这样的知识背景在阅读和评价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的幸运与美德:马主张把政治与道德分开,他把政治看成是一种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去争取胜利的“艺术”。在马基雅维利所说的政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项“技艺”和最不可缺少的一项“美德”就是善于把握“机会”,而不是依靠“幸运”。马用《君主论》改变罗马共和与基督教帝国的政治道德因素,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我们今天称之为“现代”的政治学说。和一切先知的智慧一样,他对政治的见解不能以简单的对或错、好或坏来理解和评判,因为它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开启一个新的思索过程,形成一个新的问题,而不是为一个固定不变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现成答案。十六、伽利略《星际使者》和笛卡尔《谈谈方法》——人文阅读中的“科学”人文教育课讨论这些读物时的重点并不放在寻求真实或真理的所谓“科学精神”,因为“求真”或“寻找可靠知识之途径”并不是科学所特有的追求,这些知识理念同样也贯彻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和认知活动之中。知识是一个比科学更为广泛的话题。“知识”广泛的问题意识与“科学”之间有着自然的联系。科学是一种可以理性解释的,并具有可靠运用性的知识。今天,人们所特别称为“科学”的,不仅是这样的知识,而且更是指对这种知识的特别追求方式,乃至这种方法所特别体现的真理价值(科学精神)。人文教育课上讨论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的普遍问题”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能力,其中包括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自由的人格是这个课程对学生培养的一个主要目标。自由是有条件的,无视这一点,便不能真正懂得自由。科学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居住在象牙塔里的“纯粹知识人”,他们生活在社会和政治关系之中,必须时时应付控制着他们知识活动的权力,并与各种制度限制小心周旋。在阅读笛卡尔时,学生们讨论得更多的是现代科学方法的形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所谓的“理论”——科学的以及其他被称为或自称为“科学”的那种理论。理论被人相信,是因为它有经验的支持。科学的成就在于得出某种有担保的理论,而不是绝对确定无疑的知识。人文教育课上的讨论,学生们自己的思考、提问、回应和关心的问题成为交谈的主要内容。老师的任务是协助讨论,不是知识灌输。这种科学讨论是要让学生懂得,比起单单增加某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更好地了解和懂得科学也许更加重要。十七、蒙田《随笔集》——引述与学问蒙田的随笔与格言有着历史的渊源。有关格言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蒙田,并通过蒙田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中都有的“智慧写作”。蒙田在随笔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作用。在希伯来语的“智慧书”中已经有散文的雏形。格言是一般的说法,说的是过去的普遍经验,其作用是指导现在和未来的行为和行动。但随笔的作用却是评议,是作者发表自己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学校对学生作文有“不得剽窃”的规定,这是指不能把别人的话冒充成我自己的话,而不是指不能把别人的知识当做我自己的知识。随笔提供和实现的与其说是“思想”,不如说是“思考”。十八、霍布斯《利维坦》——血统继承与腐败问题霍布斯讨论了四种恢复天赋自由的情况,学生们是从本来就拒绝“血统继承”的立场来阅读霍布斯的“血统继承”观点的。人文教育课的一个原则是,不反对学生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进行“有立场的阅读”。一位学生在期末论文中讨论了霍布斯关于“腐败”的论述。霍说的“腐败”是指人重新回到原初的“自然状态”,而人如何才能脱离自然装填正是他政治学说的重心所在。霍认为人只有借助政治的力量才能摆脱自然状态,进而有可能在文明状态中找到一种生命比较安全,财产比较有保证的生活秩序。霍把自己的政治学说视为一种“科学”,他对人类或人类的任何部分都没有“高度纯洁”的幻想。他指出了腐败对社会的根本危害,那就是,一己私利的统治不仅破坏公共的利益,而且是社会整体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腐败,尤其是大面积的、制度性的腐败,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观念的扭曲和败坏开始的,一点一点的蔓延,而终于导致社会的彻底道德堕落和解体。十九、洛克《政府论》——人文阅读中的词意和理解在人文经典中一些普通的词语,其概念意义容易被忽视。因为学生会先入为主。帮助学生了解看似普通的用词在文本中的特别含义和整体意义的关系,是人文课上老师应该做的事。《政府论》里财产的意思,不是现在财产的意思。不能脱离每个人的自由生命都具有同样价值这一信念来理解人的财产。对洛克来说,财产不是某些占有物,而是一切,包括他的生命、自由和劳动成果。这个解释不是词义上对“财产”做普遍的“定义”,而是对这个概念在《政府论》中的意思提供“规定”。“上天”的意思也不是宗教上的意思,而是人民“为自己保留有属于一切人类的最后决定权:决定是否有正当理由可以诉诸上天。这种决定权他们是不会放弃的,因为屈身服从另一个人使其有毁灭自己的权利,是超越出人类的权利以外的,并且上帝和自然也从来不许可一个人自暴自弃,以致对自身的保护也忽视了”。洛克所说的“上天”是人类由于理性而认识的一种比政府更高的权威,也是对他们自己最后权利的坚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不至于在强权面前成为俯首帖耳的臣民。二十、帕斯卡尔《思想录》——公共生活中的“原罪”讨论基督教中的“原罪”问题。对此的问题是:要现在的人为六千年前人类承担原罪,这是公正和正义的吗?人类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之中,一方面是无法解答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则又无法抛开这个问题来生存。有学生认为原罪的“传递”,可以理解为一种“被破坏”的后果,那就是,如果最初的道德盟约或其他规则被破坏,那么,由此造成的道德破坏或伤害可能遍及所有他人,甚至子孙后代。这种看法特别具有现代公共意义。“原罪”是一个源自基督教的概念,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宗教信仰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达到一种新的自我认识,对人的存在奥秘有新的理解。对任何一种文化中的人来说,承认自己本性中这些负面的方面都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在任何时代,“罪”的问题都容易为人有意无意地忽视。帕斯卡尔提出“原罪”问题,意义正在于此。没有对“罪”的洞察和反思,人就根本谈不上对自己有所理解,更谈不上要求自己有所改变。二十一、伏尔泰《老实人》——神迹与奇迹伏尔泰心目中可耻的东西,头一件便是迷信,迷信是一种偏执,它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不幸。作者提议学生考虑,非神学的角度是否足以理解神学的观点,并提供相关质疑。基督教应对无神论者的挑战的策略:①强调和说明无须用神迹来证明的“神性”,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北半球地区已经很少再借助“神迹”来传教,但在南半球许多地区,布道方式比较传统,仍然在讲神迹。②用理性说服方式重新解释神迹奇在哪里和为什么可信。人文课阅读《圣经》涉及如何理解《圣经》的方法问题,不同的理解方法对“奇迹”会有不同的解释。在神学家和宗教人士那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一是把圣经里的神迹当做确有其事,二是将奇迹视为比喻,寓言或阐述。《老实人》主人公的两位导师代表的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个极端,其分歧也是“决定论”与“偶然论”的分歧。这两种都是绝对“理性主义”的人生态度,都同样认为,人类可以本能地掌握一个基本原则,随后依据这个原则推导出其余的所有知识。这两种极端理性主义的人生哲学都不可取,这正是伏尔泰这位理性主义者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二十二、美国《独立宣言》——“檄文”的说理与修辞从说理和修辞来讨论《独立宣言》。它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起宣传作用的文本,而一般公共说理的目的并不是宣传,而是探究、说服和协商。一个民主国家里的宣传与专制国家里的宣传是有重要区别的。民主国家里的宣传不是一家独语,而是随时可能遭到公开辩驳,所以必须遵守一定的说理规范才能发挥宣传效果。学生对《宣言》的各种说理特点进行了讨论,好深入。第二部分 列奥.施特劳斯与人文教育(略读了,施特劳斯的观点是人文教育是精英教育,主要目的是为民主政治培养合格的精英,使民主能进行下去。这与美国人的平等价值观有冲突。)第三部分 西方古典的当代启示(主要是作者阅读西方古典的一些感想,也略了。)结语 学术的公共性与人文教育学术是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学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知识的公共运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让社会、政治、文化变得更为优秀。同行评议,学术论文,并不是学术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目的。“重新界定学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研究”与“教学”的关系。美国大学从1980年代已经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大学在21世纪却还在把它当做一种理想规范予以全力加强。在中国,学术职业化和学术公共性的矛盾从199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学术质量优化、学术标准化、学术专门化,都有问题。真正的学术需要的学者不只是正人君子,而且更是自由的正人君子。“技艺”和“真理”的区别,可以说是形成了最早的知识分子的“职业”和“志业”的区别。高等教育的特征应该是在职业知识传授之外的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即那种可以被称为“人的自由教育”的人文教育。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积累,使得“学徒”这种从师学徒的方式被大学代替了。而问题在于,尽管上大学的学生可能接受了丰富的专门职业知识,但却可能因为人文教育的缺失而并未真正受到高等教育。人们往往忽视一些与知识最有关联的问题:“知识的目标是什么?”“知识为谁服务?”所有的人文和社科分科越往最早的源头追溯,就越汇合到古典人文的共同源头。就在一百几十年前,人文思想者探求新知识,运用新知识,都是利用一切可能的人文资源,根本不可能固守什么学术专业的门户。今天,随着专业分科,学术专业日益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要在自己的生活实际与知识运用之间建立新的联系,首要的条件是学术者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学术“精致化”是学术在不自由的状态下发生的一种学术犬儒主义。评估学术,最终离不开两个有普遍性的基本问题:谁的学术和学术为什么。我们应该把学术当做一种公共知识,有新思想的学术离不开自由、宽容、公正、理性的社会、政治环境,这样的学术是以知识在公共生活中的自由产生、自由接受、自由传播为条件的。这些是自由的学术的条件,也是自由的教育和以人的自由为本的人文教育的条件。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人文教育是普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其思考能力,辨别能力,思考及评判与价值观有关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理性对话、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阅读经典著作,提出自己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并与他人交流探讨。教师的作用是协助讨论,不是知识灌输。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作者在本书中记录了其在美国教授人文经典阅读课程的课堂记录,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阅读经典著作,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如何在阅读的时候提出那些问题,尝试解答,并对自己的解答进行评判。这才是所谓的主动阅读吧。所读的那些经典著作,有一些我也读过,但是我却并没有提出那么多问题,多数还是原文抄录,即使有一些思考,也是比较浅的,属于抬杠性质的。真正的思考太少了。这是我以后要在阅读中改进的。有一点疑问的地方是:文中所选的经典著作多和政治有关,甚至像《几何原本》之类的著作也能联系到民主政治。另外第二部分论述施特劳斯的人文教育思想的时候,也是说他认为人文教育对民主政治的作用。我不否认这些著作及其蕴含的思想的确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如果人文教育的目的仅限于此,是不是有些狭隘了?政治冷漠不好,泛政治化也不好。我认为人文阅读的目的应该是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训练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交流能力等等,总之是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培养合格的公民等等只是附加的目的,或者说是前者目的达成后的自然结果。
  •     这是一本尝试向中国介绍人文教育的书,作者徐贲是美国大学的一位人文学者和教授。我以前获悉美国大学是把阅读古希腊古罗马的伟大经典著作作为公共必修课的,这本书正好印证阐明了具体的教学实例。在英语中,人文(Liberal Arts)本身已经明白无误地揭示了自由的目的。有别于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心智解放和成长,为人的一生塑造完整人格;它培养人的思考、理智、判断能力,鼓励亲近智慧,重视对话和公共说理。如果说通识教育的目标是知识,而人文教育的目标则是智识。作者在本书中用一半的篇幅来叙述他所主持的经典阅读课堂上的思考和对话。另一半则是对人文教育思想和现实的思考。这本书让我通透地明白了不仅我自己就读的理工科大学不可能有人文教育的课程,甚至今天中国最好大学如北大清华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人文课程,因为政治自由是它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p215)。毫无疑问,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段人文教育黄金时期。正如书中所言,”(人文教育)追求德性和人的优秀,这是人对自己所负的责任,它注重个人的心灵品质,有一种自然的出世和精英倾向。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又是入世的,它的核心是关注政体与公共生活秩序的致密关系,除了人性,没有什么比政体更深刻地影响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成了“(p243)。好几年以前我就开始对人文萌发的强烈的兴趣;这种感觉就像身体对口渴的感觉一样。尽管我在中国高等学校产业化之前接受了稀缺的的所谓精英式教育,但功利化一元化的思维模式摧毁了我对世界上所有优秀文化的审美判断学习的能力。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不断地进行着催眠。但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病态险境,我的迫切愿望就是重新开始自我诊疗,让自己麻痹沉睡多年的感官和头脑复苏起来。哪怕仅仅是帕斯卡尔的“思考的芦苇”,我们依然可以让思想远达宇宙边界,深至灵魂幽暗处。阅读人文,思考存在,这是人的荣耀。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我想这本书分别涵盖了趣味性和学理性,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二十二个课堂实例展现了人文教育中经典阅读的实现情况,经典的重要性被重申了,而且我们不完全的学会了如何进行阅读,这是兼具趣味性的知识传递和意义传递。当然,之后的第二第三部分从文本的分析角度不断。
  •     中国大学缺少这样的教育
  •     第一部分基本就是课堂实录,企图展现在人文课堂上是如何通过经典阅读来启发学生思考的,不过作为通识课讨论的学术深度比较有限。后面是作者对人文教育的一些思考,没什么印象
  •     深入浅出探讨了人文教育在当代的要旨与意义,漫漫思索有如醍醐灌顶。选用的参照文本虽多属西方经典,其间溢涌的价值却可为当下普遍吸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从本质上看离不开素质优秀的国民
  •     关于人文教育的书,有的人说太浅显,可这本书的目的本来也不是专门研究一些高深的哲学命题,这本来就是一本简介类的书,这本书带我进入了人文教育的大门,之后就要靠我自己了,总之,还是谢谢这本书。
  •     经典从小做起
  •     文本分析
  •     徐贲,苏州大学外语系出身,在中国的外语系,基本上会跟不专业,或者没文化划等号,毕竟外语在国内还是作为工具性的存在,而不是文化性的存在。不过,学英语,在美国教过英语的教师就不同了。毕竟是在美国教英语,那肯定是有文化的,因此就给我们上了这样一本通识教育快餐。这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通识课程讲稿,第二部分是对于施特劳斯的批评,第三部分是近代思想的部分。关于通识教育讲稿,其实讲文化通史,大体上就是陈陈相因,即便是披上通识的外衣,仍然如此。第二部分是对施特劳斯的批评,这个部分就是自由主义对保守主义的攻击,可以参考德鲁里的几本专著,批的更深。第三部分是近代部分,即现代文明,自由民主等大词就是这部分的关键。专制时代,一听民主革命,青年人就会激动的颤抖,徐教授以为还是这样的时代,这本书还在播撒火种。
  •     = = 内容太浅了,不推
  •     不错,我国教育理念和方法确实太落后了。
  •     2016.04.12.从本书的构架可看出,它的展开部分——基本内容与方法——是作为《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阅读”部分的一种实践案例,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阅读策略并进行思考——从中可看出别人在阅读经典时是怎样思考 的。
  •     美国的通识教育果然先进~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经典名著,并在上课的时候参与讨论,来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非常值得国内大学和教育机构学习~
  •     已读过的书跟着作者的思路再看一遍很有启发,未读过的书留着评论以后参考,书单上又加了几本书。比较建议读过原著再看讨论的收获。第二部分关于施特劳斯的介绍当科普。
  •     我最近在读这本书 2016-10-10
  •     如果我们也有如此的教育方式,文学素养。我相信国民的素质会好很多,但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只能固定一种模式,然后随着时代来修整。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臣服于一种价值。经典的,只能成为悬之高阁的"艺术"或是冲进下水道的垃圾5
  •     总体来说 是一本好书。 喜欢这种互动的模式 然而 后半部分过于理论化的内容 还是选择了部分的跳读。
  •     冲着人文教育阅读的。其实作者只有前面一小部分在谈自己的课程设置,读了什么书,背景介绍一下,说说学生什么观点,就没了,然后就是作者对施特劳斯的分析介绍。现在出书也太容易了吧?????????
  •     本已经想放弃,突然看到洛之秋老师的短评……好吧
  •     徐贲在《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书中,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了美国大学中的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作者在这本书的写作上,展现出一种可贵的品质,即在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对话特征。在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上,作者既提供自己的意见,亦尊重学生们基于不同经验的理解。
  •     这才是真实的人文教育
  •     列奥·施特劳斯的部分比较有分量
  •     大半年前阅读的,内容已经忘记得七七八八了。但阅读时候的感觉还是有印象的:前几章很精彩,引人思考,手不释卷;但越到后面就越读不下去。或许这书并不适合一个普通的读者,更适合与人文教育相关的工作者。
  •     了解了人文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领略了经典阅读的好处。
  •     徐贲老师写着本《阅读经典》的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我觉得,如果我再年轻三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应该会比现在更加激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增加,我逐渐明白了“说”和“做”,或者“写”和“做”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何将所知付诸于行动,又不被外在的不良势力所诱惑,才更加的难上加难。
  •     读书就应该这样读
  •     以自己的课堂实践为蓝本,深入浅出的讲人文教育,不是在抽象名词上乱舞,而是文本故事中扎实推进。是难得的好书。
  •     阅读是争取自由的途径。
  •     最吸引我的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节,后边谈到美国的民主政治时总有点过誉的感觉,整体来看还是有不少启发性的内容。
  •     借了好久的书,终于在期限结束前翻完了,连着三小时看完一百多张真是少有的“疯狂”~了解了一些美国的人文教育,我受到的教育与与之相比差距很大,书中所讲大学里的人文教育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思考、提出的问题见解自愧不如。
  •     你一旦开始阅读,也就会永远自由。。。讨论的气氛很浓,适合用于与孩子聊天用。
  •     这本书让我再次反思当下的高等教育,高校和媒体都在呼吁读书,但我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阅读经典的真正乐趣和意图。这本书告诉我们,经典关注的都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一般问题,是有别于专业知识的属于“普通智慧”,像友谊和背信弃义,幸福和快乐,道歉和申辩,为什么诚实是一种美德等等,阅读经典也就是在阅读自己面对的人生。我们应该从中学会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这才是大学教育应该普及的阅读理念。
  •     亲历者的视角很重要
  •     这种以“伟大著作”和“政治哲学” 为主题的人文教育观,秉承的是列奥•斯特劳斯的理念,缩小了人文的含义,个人并不认同。不过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如何定义人文教育,而是它所提供的一种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实践方式,这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严重缺失的一块。
  •     教育是需要去尝试的
  •     徐贲是一个很亲民的写作者,他不会假装读者都读过或熟悉他引述的内容,因此解释时比较细致。所以虽然书中的书大多没有读过,还是能够理解。当然这么多书没读过,看来我还是勤奋不够。 从书中看到的美国人文教育真是令人汗颜啊,中国人不得不服气。
  •     强烈推荐。
  •     读了第十九和第二十二。作者推崇通过阅读经典训练智识,而不仅仅追求知识。对经典进行了阐释,列出了学生的许多思考和提问,都是具有启发性的,也让我对所读的文献有了更深的认识。是不错的书。
  •     大开眼界,十分推荐!
  •     200页入正题
  •     前半段昏昏欲睡,200页后入正题。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自由教育,自由的反面并非约束,而是奴役。换而言之,理性与良知,自由的思索既是人文教育的目的,也是重要的保障。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公民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脱离庸俗,更重要的是摆脱专制训养下的顺从和冷漠。如此,政体才会越来越好。
  •     又被作者和标题骗了!
  •     看到这样的书,蛮好,很羡慕美国有这样的人文课程,我渴望有这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接下来要根据作者的推荐去阅读文本啦
  •     前言很受用
  •     很有启发
  •     一扇从来没人给我们打开的门
  •     每个政体都有它的缺陷,人在任何一个政体里生活久了,就会习惯于这样的生活,也就会变得难以察觉它的缺陷。亚里士多德指出,政体最严重的内部缺陷,往往是政体中人和支持者最不容易察觉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