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书评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229071011
作者:季羡林

触摸大师“寻常”的心灵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在季羡林辞世(2009年7月11日)四年半余的时间,某日清晨,我翻开了《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这本书。读得通透,读得彻悟。,轻轻慨叹一声: “当时只道是寻常。”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的著作颇丰,平时也读过一些,虽不系统,但也是感慨诸多。再次捧读他的作品,又一次触摸到了他“寻常”的心灵。《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是全新选本,所选文章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与父母之思(《碎乡心梦不成》章节)、痛悼师友(《望天涯涕泪遥》章节)、同学与朋友之念(《同欢乐也同愁》章节)、忆往述怀(《思往事立残阳》章节)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大师,其情也浓,其人也真。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感觉。钟敬文在大师88岁大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全书文章,皆是如此。故园之情,父母之思,痛悼师友,忆往述怀……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他说:“宋代伟大的词人辛稼轩(就是辛弃疾)写过一首叫做《丑奴儿》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要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突然想到了大师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怨考试的日记:“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他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真性情也。大师,有大作为,怀大谦逊。他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他先后培养了5位硕士和5位博士,共指导了9位研究生,包括:任远、段晴、王邦维、葛维钧、钱文忠、辛岛静志(日本人,同时是季羡林仅有的1位不是中国籍的研究生)、李南、高鸿、刘波。大师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在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之后,他却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这本书再现了季羡林最真挚的情,最动人的忆,最永久的悔,最透彻的悟。让我们跟着大师看花开花落,品世事沧桑。大师远去,一路走好。

古今中外共通的情感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的著名词句,前些年被安意如用来做书名,使得这句词更加脍炙人口。安书也畅销一时。季老喜欢诗词,并曾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做过文章。他开篇即说,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所共通的情感。如今本书以此为名,选季老忆往,悼亡,述怀的文章,实在贴切。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经历了亲人,师长,挚友的纷纷亡故,再说''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份椎心彻骨,不难想见。正因如此,这本书文字虽平淡,质朴,内敛,但带给人的感动却是自然而然,不见无病呻吟,不见丝毫做作。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长者已逝,读其文念其人,把感动留给自己。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慢慢品味专属于自己那独特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凭文追忆,和印象中的大师面对面

很惭愧地说,我知道季羡林是从小学课本和网上的片言只语中看到的,他的著作看得很少。我只知道小学课本里有好几篇他的散文;知道他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精通九国语言,并是世界上少数精通吐火罗文的人;知道他是“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国宝”;也知道他曾经写过文章,力辞这三个“桂冠”。但也只限于人所共知的那些。我想,这么厉害的人写的书一定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吧,可写的事一定很多, 和名人之间的事啦,自己的成就啦,获奖的各种趣事啦,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愿意写,读者也愿意看的吧。可是,看完手中这本封面淡雅的《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回忆散文集,我却有点失望和惊讶了。书一共分了四辑,分别是大师回忆故乡与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的散文、悼文,还有就是回忆往昔,抒发胸臆的序言、感慨。每篇文章都朴素得不像一个“国学大师”写的。什么嘛,一点自恋情结都没有,几乎都是“家长里短”一类的小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成就炫耀,没有佶屈聱牙的词汇,就像钟敬文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的那样:“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你从中看到的是普通的人对亲人的怀念,对师长的感恩,对朋友的友谊,对生活的反思和憧憬。朴素却感情深沉真挚,每每读来,常常情不自禁,尤其是有关母亲的文字,更是字字深情,让人五味杂陈。“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当然了,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和成就,即使文章很朴素,很平实,你依然能从中看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大家身影。可即使是和这些大家交往的故事,作者记叙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没有什么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又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情和品质。而我们也从中看到这么“大牌“的大师级人物谦虚平和的态度。对于自己的成就,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基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说得仿佛炒菜要放盐一样自然。对于荣誉和地位,作者认为已经达到顶峰了,没什么不满意的,反倒有点于心不安。只当了一个星期的副教授就转为正教授的殊荣作者也只当做北大的一段佳话,对当时的推荐人充满感激。对各种名目的会,也只是当做老友见面聚会的一个契机。对于身居要职的朋友不巴结不逢迎,自有自己的原则在,“只要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见了面也不打招呼”。淡泊名利至此,真真是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对于一个长寿的知识分子而言,作者活到了98岁(1911.8.6——2009.7.11),给很多师长、朋友、亲人写了悼文,也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和他们相聚。但他已经看淡了生死,除了自我的批判和对亲人、友人怀念外,还有对自己的勉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大师不止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这一句话。他对未来的生活依然充满乐观的向往。大师这种“不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真是让虚度年华的我读来汗颜!人都说“文如其人”,虽然没有见过大师,但我们仍能从大师留下的文字中追忆大师的为人处事,仿佛坐在大师对面和他谈天,并从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精神动力!所谓榜样的力量大抵如此!


 当时只道是寻常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