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229071011
作者:季羡林

内容概要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

书籍目录

第一辑  聒碎乡心梦不成
——季羡林忆故乡与亲人
寻梦/003
我的童年/006
赋得永久的悔/016
寸草心/023
一条老狗/032
元旦思母/040
忆念荷姐/042
第二辑  怅望天涯涕泪遥
——季羡林忆师长
西谛先生/049
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悼念朱光潜先生/058
悼念曹老/064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068
回忆梁实秋先生/074
悼念沈从文先生/078
回忆雨僧先生/084
我的老师董秋芳先生/087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
——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092
回忆陈寅恪先生/099
回忆汤用彤先生/113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123
痛悼钟敬文先生/137
第三辑  也同欢乐也同愁
——季羡林忆同学与朋友
忆章用/143
怀念衍梁/155
哭冯至先生/159
怀念乔木/167
悼组缃/175
悼许国璋先生/182
悼念邓广铭先生/190
悼念赵朴老/195
追忆李长之/199
悼念周一良/210
痛悼克家/215
第四辑  沉思往事立残阳
——季羡林忆往抒怀
八十述怀/221
我写我/226
新年抒怀/229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237
《牛棚杂忆》自序/245
我的家/252
回家/256

作者简介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感觉。
跟季羡林看花开花落,品世事沧桑。
全新选本,季羡林最深情、最感人的文章尽在此书,读者无不动容。
故园之情,父母之思,痛悼师友,忆往述怀……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


 当时只道是寻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在季羡林辞世(2009年7月11日)四年半余的时间,某日清晨,我翻开了《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这本书。读得通透,读得彻悟。,轻轻慨叹一声: “当时只道是寻常。”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季羡林全集》(30卷)等。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的著作颇丰,平时也读过一些,虽不系统,但也是感慨诸多。再次捧读他的作品,又一次触摸到了他“寻常”的心灵。《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是全新选本,所选文章皆为季羡林先生的怀旧散文,包括故园与父母之思(《碎乡心梦不成》章节)、痛悼师友(《望天涯涕泪遥》章节)、同学与朋友之念(《同欢乐也同愁》章节)、忆往述怀(《思往事立残阳》章节)等等。深浅不一的回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无限;斑驳的场景,多舛的人生;在省察自我、梳理时代脉络的过程中,娓娓道出对幸福的深刻理解与体验、人生的悲苦与辛酸。丰富的情感,浓郁的诗意,纯朴的文笔,催人泪下的诉说,带给读者不尽的遐思与感动。大师,其情也浓,其人也真。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非常明白易懂的话,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感觉。钟敬文在大师88岁大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全书文章,皆是如此。故园之情,父母之思,痛悼师友,忆往述怀……朴素的笔调抒写百岁老人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他说:“宋代伟大的词人辛稼轩(就是辛弃疾)写过一首叫做《丑奴儿》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要勉强说愁,则感情是虚伪的、空洞的,写出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能感动别人呢?”突然想到了大师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怨考试的日记:“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他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真性情也。大师,有大作为,怀大谦逊。他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他先后培养了5位硕士和5位博士,共指导了9位研究生,包括:任远、段晴、王邦维、葛维钧、钱文忠、辛岛静志(日本人,同时是季羡林仅有的1位不是中国籍的研究生)、李南、高鸿、刘波。大师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在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之后,他却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当时只道是寻常:跟季羡林品百味人生》这本书再现了季羡林最真挚的情,最动人的忆,最永久的悔,最透彻的悟。让我们跟着大师看花开花落,品世事沧桑。大师远去,一路走好。
  •     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的著名词句,前些年被安意如用来做书名,使得这句词更加脍炙人口。安书也畅销一时。季老喜欢诗词,并曾以'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做过文章。他开篇即说,这是古今中外的人所共通的情感。如今本书以此为名,选季老忆往,悼亡,述怀的文章,实在贴切。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经历了亲人,师长,挚友的纷纷亡故,再说''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份椎心彻骨,不难想见。正因如此,这本书文字虽平淡,质朴,内敛,但带给人的感动却是自然而然,不见无病呻吟,不见丝毫做作。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长者已逝,读其文念其人,把感动留给自己。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慢慢品味专属于自己那独特的----当时只道是寻常!
  •     很惭愧地说,我知道季羡林是从小学课本和网上的片言只语中看到的,他的著作看得很少。我只知道小学课本里有好几篇他的散文;知道他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精通九国语言,并是世界上少数精通吐火罗文的人;知道他是“国学大师、文学泰斗、国宝”;也知道他曾经写过文章,力辞这三个“桂冠”。但也只限于人所共知的那些。我想,这么厉害的人写的书一定是非常深奥难懂的吧,可写的事一定很多, 和名人之间的事啦,自己的成就啦,获奖的各种趣事啦,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愿意写,读者也愿意看的吧。可是,看完手中这本封面淡雅的《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回忆散文集,我却有点失望和惊讶了。书一共分了四辑,分别是大师回忆故乡与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的散文、悼文,还有就是回忆往昔,抒发胸臆的序言、感慨。每篇文章都朴素得不像一个“国学大师”写的。什么嘛,一点自恋情结都没有,几乎都是“家长里短”一类的小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成就炫耀,没有佶屈聱牙的词汇,就像钟敬文在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的那样:“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你从中看到的是普通的人对亲人的怀念,对师长的感恩,对朋友的友谊,对生活的反思和憧憬。朴素却感情深沉真挚,每每读来,常常情不自禁,尤其是有关母亲的文字,更是字字深情,让人五味杂陈。“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当然了,由于作者特殊的身份和成就,即使文章很朴素,很平实,你依然能从中看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大家身影。可即使是和这些大家交往的故事,作者记叙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没有什么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却又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情和品质。而我们也从中看到这么“大牌“的大师级人物谦虚平和的态度。对于自己的成就,作者只是客观地叙述,基本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说得仿佛炒菜要放盐一样自然。对于荣誉和地位,作者认为已经达到顶峰了,没什么不满意的,反倒有点于心不安。只当了一个星期的副教授就转为正教授的殊荣作者也只当做北大的一段佳话,对当时的推荐人充满感激。对各种名目的会,也只是当做老友见面聚会的一个契机。对于身居要职的朋友不巴结不逢迎,自有自己的原则在,“只要你对我稍摆官谱,从此我就不再理你,见了面也不打招呼”。淡泊名利至此,真真是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对于一个长寿的知识分子而言,作者活到了98岁(1911.8.6——2009.7.11),给很多师长、朋友、亲人写了悼文,也知道自己早晚有一天会和他们相聚。但他已经看淡了生死,除了自我的批判和对亲人、友人怀念外,还有对自己的勉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大师不止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这一句话。他对未来的生活依然充满乐观的向往。大师这种“不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真是让虚度年华的我读来汗颜!人都说“文如其人”,虽然没有见过大师,但我们仍能从大师留下的文字中追忆大师的为人处事,仿佛坐在大师对面和他谈天,并从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精神动力!所谓榜样的力量大抵如此!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我是边读边学习遗漏的历史知识,感叹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学识渊博,只是遗憾真的是后无来者了。对于书名,确实叫人同感,寻常旧事,到后来却觉得再也不可能有那时的模样了!
  •     年过耄耋,只道寻常,实则一点都不寻常,全篇三分之一竟都是‘悼文’,不知季老偶尔会否感到孤独~
  •     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跟季羡林品世事,继续品读。
  •     老人在望九之年,名声已达巅峰,但是写起文章来对自己一点都不客气,把自己层层剥开直达内心。看到生命温润如潺潺流水,我是真真切切地被感动到了
  •     看着老先生絮絮叨叨地怀念着那些每一个挑出来都如雷贯耳的先辈名人,一句句说着自己“平凡人生”到彼时仍需勤奋不辍的种种,恍然间会真忘了他实际是上是多么厉害的百岁人物。看着他八九十岁写的那些文字,真心感叹人和人的活法真是不一样啊。经历见闻,气韵精神,脑子里的东西,有十分不百分之一的这个聪明人的劲儿,那也是万万不一般的。
  •     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书,实际上是季先生的回忆录。阐述了自己从小到大的记忆,遇到的友人,自己的生活态度与处事态度,透过这本书让我们更了解这位大师的一生,如果你钟情于近代的大师的研读,那此书不容错过
  •     一下子就读完了 非常质朴而深沉的怀念 感动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正如季羡林所说 当我们很久以后想一想以前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事 总会发现它的特别
  •     一直挺喜欢季老的书,通过这本书中也能对其他一些名家的认识,更能感受到季老真情的流露,和他表达感情独特的方式
  •     这本书我是在手机上听完的,听到写母亲那篇,好几次都流下泪来……
  •     文字平实,但感人至深
  •     世事无常,人的一生总有一些往事值得回顾和追忆。人生过去的某一个阶段,是寻常,更是不寻常。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
  •     大师的著作,拜读!
  •     找梁衡的书时意外发现的。读了一大半,最后才发现全篇是悼文。在看到季老先生年幼离家,每次回去都是匆匆与母亲见一面,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艰难的生活着的时候,没来得及见母亲最后一面时,真的还挺想哭的。季羡林老先生笔下的自己很谦虚,感觉就是一个普通人。做学术研究就是要像老先生这样沉得下心才能做出东西。另:各位国学大师在他笔下也是平易近人 有血有肉
  •     回忆各种人,各种事。只是年代太久,值得让人尊敬
  •     看着看着感觉浑身发怵,年纪大要面对太多生离死别了。
  •     回过头来看人生种种,沧海桑田,太值得一读
  •     当时发生的事情,后来觉得是否平常呢。祭奠友人亲属,难能自述。
  •     当时只道是寻常,真的是这样。人生有很多事,当时发生的时候感觉没什么,可当某天不经意间,脑海中忽然想起一些早已被遗忘的往事。曾经的画面忽然一一浮现在眼前,不由的为之感动,只能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扯远了,忘了说书了。季老主要是回忆各个故人,但回忆的时候会把自己在德国留学概况提几句,很多篇里面都有,这就让我感觉太重复了。那留学德国的十一年对他确实影响很深,情感上没错,但从文学角度来考虑,给人一种审美疲劳。
  •     一些事,发生的时候没觉得怎样特别,总感觉自然而然,只有过后回忆才能品出别番滋味。季老的悼文提醒了我珍惜身边人,多留些合照吧,愿我在耄耋之年细数岁月时能有物可依。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     如果我能活那么长,身边的人慢慢的都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感到很沉重。
  •     季老的文字简洁明朗,非常喜欢
  •     娓娓道来居然让我几度欲落泪。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特别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