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狂的纽约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108052784
作者: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内容概要

雷姆·库哈斯,是当代欧洲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在其早期的职业生涯中,它主要以一个叛逆的幻想家的形象出现。而后来,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建筑思想研究及写作诸领域均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书籍目录

引言
史前
康尼岛:异想天开的技术
乌托邦的双重生活:摩天楼
完美能有多完美:洛克菲勒中心的诞生
欧洲人:注意!达利和勒·柯布西耶征服纽约
后事
附录:一个虚构的结论
注释
致谢
出处
译后记_唐克扬
遇见DNY_姚东梅
大都会之精神分析——《癫狂的纽约》解说(日)矶崎新

作者简介

《癫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一书中,库哈斯认为“曼哈顿的建筑是一种拥塞的开拓之范型,曼哈顿已产生自己的大都会都市主义――拥塞文化”,并提出了拥塞文化的三个定理:格子(Grid)、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分裂(schism)。 格子代表曼哈顿的都市规划,表现出一种不自由和自由间的辩证关系;脑前叶切开术代表摩天大楼内外关系的决裂;分裂则代表摩天大楼叠豆腐式的空间构成造成上下楼层关系分裂的状况。库哈斯认为拥塞文化“解决了形式(外)与机能(内)长久以来的冲突,使曼哈顿的的建筑物兼具建筑和高效能机械;现代的和永恒的。”


 癫狂的纽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如题。本来理论的东西就比较晦涩,唐的翻译建筑把这种晦涩呈指数倍扩大!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频繁怀疑自己的智商!明明是中文,却看不懂!好的著作需要更好的译者。职业建筑师的理论书也需要职业建筑师来翻译,而不是理论家。
  •     2016-03-12 杨逸 何绮薇 南方艺术3月5日,讲座“大都会的建筑小说”与《癫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新书签售会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行。有人说“曼哈顿是西方文明终结期的竞技场”,而《癫狂的纽约》则揭示了曼哈顿都市文化和它带来的独特建筑之间的共生关系。该书的作者雷姆·库哈斯,是当代欧洲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而它的译者唐克扬也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和独立策展人。唐克扬认为,只有当矛盾与差异能在相同的空间里共存时,才能不断碰撞出发展活力。Q:您说《癫狂的纽约》是“无法准确翻译”的,您觉得翻译最大的难点在哪里?A:《癫狂的纽约》这本书的原版,你就算读过GRE也很难看懂。它的难点不仅在遣词用句之上,还在于它的意义。为了制造某种戏剧性的效果,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有时,作者就像是一口气说了一分钟的话,而未作任何停顿,只为借此传达出曼哈顿摩天大楼密密麻麻的质感。整本书的翻译过程是很困难的,需要耐着性子去不断思考和修正,才能明白作者到底真正想要说什么。不过,翻译结束后,我对作者的理解也增进了不少。他的思维清晰而缜密,尽管有时看上去很狂狷。我们有时扯到哪是哪,每句话都说得很精妙,但是凑在一块儿就前后矛盾、不知所云。而这书中的术语自成体系,这一点也值得中国作家学习。Q:曼哈顿的城市形成过程,对整个现代建筑史来说,具有什么特殊意义?A:曼哈顿不是像传统的城市那般形成的。现代城市的建设有其实际考量,譬如形象美学。人们通常都会觉得,形象才是最重要的,而粗放地考虑城市的功能。曼哈顿的例子就是如此。在我看来,曼哈顿并不是我们效仿的榜样,而是一种同理类推的参考。假如某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发挥着特定的影响,那么城市建设也需要考虑更实际的因素,而不必做太多伪饰。在探讨城市建设时,我们将文化置于经济之上,或者将它们两者割裂开来,并非一种正确的选择。Q:从这本书的观点出发,面对曼哈顿的城市发展经验,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哪些反思?A:可以说,现在美国城市有的东西,我们都有。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建筑很多方面都是在向美国看齐的。表面上看,大国的重要城市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实际上,相似的只是基本元素,彼此的结构各不相同。大国的经济强度和密度很大,需要铺开一张庞大的网络,不像小国那样可以自给自足。而城市就如同机器一样,它们的物理原理都差不多,但不同的机器就有不同的构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因此,我认为,曼哈顿的经验对中国的城市建设的参考价值不会太直接。它就如同一本字典,必须在特定的角度使用,才能对我们有所启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活力”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元素,而纽约的城市活力一度达到巅峰的水平。它能够吸收到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才聚到一起,背后的“人情”是它最大的成就。这对中国城市来说,还存在着相当的发展距离。Q:对于当代美术场馆建设,这本书又给我们哪些启示?A:作者曾经说过,摩天大楼是一层一层组成的,但不是每一层都是一样的。这也就说明,楼层之间的功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最初在纽约就有这样的情况:工厂改造成写字楼,或者仓库;也有写字楼后来改造成了工厂。建筑的功能既分开、又连成一体,这是传统建筑无法做到的。但现在很多城市的更新项目,就有这种特色。时代美术馆的思路,也是从这里来的。它将居民楼和美术馆结合在一起,这种观念很有挑战性,因为居民楼会嫌美术馆很吵,美术馆嫌居民楼很俗。那么,传统观念就会觉得:居民楼要妥协让美术馆进驻,美术馆要亲民。但时代美术馆的做法不同,它故意保留这两者的特点,不但不加以改变,反让它们差异更大:美术馆更“高大上”,居民楼更“接地气”。居民楼是城市的一部分。一座居民楼就相当于一个小城市。因此,城市也需要产生一些“事件”,有矛盾、有冲突,各不相同却又互为补充。只有这样,一座城市才能保持源源不绝的活力。译者简介:唐克扬,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主要展览和设计包括在故宫举办的“典藏与文明之光”特展,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以及在奥古斯都的夏宫举办的“活的中国园林”特展。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著有《纽约变形记》、《设计学院的故事》、《从废园到燕园》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围绕“拥挤文化”给曼哈顿回溯的宣言,非常powerful的一本书
  •     看完全书不禁对库哈斯心生敬佩 “我是曼哈顿的枪手作家”
  •     译者自恋,译笔做作。着重号干扰阅读,扣分。
  •     翻译太烂
  •     曼哈顿主义和光辉城市比较蛮有意思
  •     没明白
  •     曼哈顿的历史告诉我们:让美国成为美国的,恰恰是它从未曾是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来自于膨胀中的资本和欲望各种互相交织的紧张实践,这与旧大陆知识分子从单纯观念出发的思考是相反的。翻译略有问题,好在这本书最重要的地方并非概念术语。
  •     康尼岛一章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
  •     只有在纽约,建筑才成了时装设计,它们绝不重复的室内的实质,只是平滑地掠进了潜意识,完成了它们作为象征的功能。化妆舞会是一种正儿八经的舞会,在那里对个性的渴望和极端的独创性并不危害集体的表现,它们实际上是后者的条件之一。像选美比赛一样,它是极少见的一种形式,集体的胜利可以和激烈的个人竞争相辅相成。纽约的建筑师通过驱动摩天大楼引人入胜的竞争,已经将所有人变成了他们评判团,那是这座城市持久的建筑悬念的秘密。
  •     中文版看的仍有些吃力,想起当年看原版半途而废也可以理解了。不知怎的,看完有一种想给城市作序的冲动
  •     库哈斯的思想很有力度,但中文版则让我读到了译者对母语深深的仇恨。唐的文字之前应该读过,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母语的不屑,以期望彰显出自己对于理论的尊敬。这不是晦涩与否的问题,而是欠缺基本的文字能力,很多段落在大声朗读的时候脆弱的不堪一击。还有几个单词,明显是译者仓促而混淆了意思。我实在需要说一下个人观点:建筑理论,绝对没有高深莫测到需要通过牺牲母语的优美才能够体现价值的地步,这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方法是一种对于理论本身的不自信,而复杂的方法更是可笑到和理论本身毫无关系,可怕程度真的令人发指。
  •     不知道为什么,库哈斯的书就是让人想要读下去
  •     翻译是真受不了。
  •     再三年,估计还是读不懂,,,
  •     从这里开始理解库哈斯的城市哲学。
  •     纽约的诞生与成长史。明明帝国州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是金童玉女,为什么会被克洛菲勒中心大厦捉奸?
  •     对纽约的解读,现实和奇幻混合的旅程。
  •     信以为真的虚拟现实。
  •     看《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时候,我更在意的其实是那栋没有电梯的摩天楼。当纽约人开始在有限的方格里造摩天楼时也没有“电”梯,不是忘了,是还没有电,也就没有照明,没有空调,但人们已经想要急切地摆脱地面,把健身房、酒店、剧院重叠在一个方格里,一种全新的,从未有过的空间体验。作者开始也仅仅是着迷于摩天楼,但,书写得太晦涩了。
  •     光怪陆离的城市小说
  •     不懂建筑学 给我的感觉是颇具美国精神的偶有金句的散文诗
  •     “不得不向他们想逃离的方向游泳,并且游离他们想去的地方”--Rem Koolhaas太有想象力了,纽约从一开始似乎就奠定了高潮的基调......
  •     一本建筑小说。有趣的地方、不懂的地方、神经的地方都很多。想再读
  •     下城俱乐部平面剖面挺有意思,早已实践了自由剖面平面核心筒偏心之类。 以前看过挺多介绍的帖子,终于有人翻译了。 再接再厉把smlxl ,大跃进之类的一起翻译了吧。虽然翻译的看起来很不舒服
  •     网格,内外的分离和上次的隔绝,这就是曼哈顿。
  •     扣一星给译者。看着中文都能猜到英文的句子结构。书本身很有意思,用奇幻的语言(因为中文译的太烂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语言晦涩 )表现曼哈顿城市建设的过程,曼哈顿本来就是一个奇幻的地方。其实想表达的东西很简单,就是纽约曼哈顿城市发展的过程以及现代化城市的发展模式。也许有人会觉得用这么奇妙的语言表达这么简单的道理是一种浪费,然而我认为,能够把道理简化是一种能力,能够换一种潜移默化逐步推进的方式把这个道理讲出来也是一种能力。
  •     纽约建筑成长的故事,原来20世纪初的游乐场已经那么有趣味了
  •     听别人介绍是理论书,读着读着发现是历史书,结果读完了发现整本书奠定了OMA日后的实践形式---细思极恐。。。
  •     初读一遍,只能通过译后记略懂一二,似乎摸到一些门道。
  •     确实是一本难以读完的书。诚然,因此对纽约也有了新的认识,一座生来为了拥挤的城。
  •     耗费20+地铁时间,终于晕乎乎地看完了,中间我还穿插看完一半别的书。
  •     不敢妄加评论 只知道是本神书 得再看几遍 个人感觉可看齐走向新建筑
  •     小/中/大/特大 什么时候出?
  •     在广图读完 没想到Koolhaas的辞藻如此华丽 曼哈顿的编年史 发现从意涵到特质 曼哈顿都很像盖茨比 也可以看到很多库哈斯的思考和反思 虽然觉得他自己的作品也没表现出来多少(不过翻译挺一般的
  •     花了一小时,如坠云里雾里。
  •     其实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像罗西提到土地产权是城市发展的一大推力,大魔王说人们心中追求享乐的一面也成了形成大都会的一个因素,很有意思。
  •     在桌前修改论文,在床上和马桶上读《癫狂的纽约》。一种娓娓道来,前后接续的表达方式,陈述出了比结构工整的条条框框更清晰的见解。曼哈顿是大都市的原型,癫狂是蓬勃欲望和集体理性的冲撞。
  •     说实话 只翻了两遍 没太弄明白
  •     集体其实很容易在无意识里脑白质被切除,由此精神萎靡,肉欲纵横……
  •     库哈斯的理论深度可以打4星,翻译和排版实在太渣不能忍,3星给此书。本译本分分钟逼人看原版
  •     词不达意、繁冗的翻译给这本书拉低至少1颗星。 建筑著作还是应该由具有从业经验的建筑师翻译,尤其是当作者是一位从业建筑师。
  •     不错 大小刚好 放包里随时拿出来看两下
  •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今天看来依然鲜活
  •     和以前读的英文版感觉截然不同 翻译的有股散文的味道 读起来很流畅
  •     他不是建筑师 建筑要死
  •     看到后面已经被译者绕晕了。。。装帧设计满分,内页排版满分,内容满分,问题是,翻译实在读起来太莫名了
  •     建筑学的城市狂想
  •     过山车的麦加~我要去朝圣哈哈哈哈哈~库哈斯是个极好的讲故事的人,柯布是极好的演说家
  •     曼哈頓被規劃者分成一個一個的格子 所以任何可能性都有機會在格子里發生 被建造 啃了很久 老庫是個有趣的人 翻譯難懂,同時也要求自己提高閱讀能力 渴求更多的知識 為了能有資格能夠分享那些偉大靈魂的精神世界
  •     曼哈顿的孕育与发展。就是译本翻译有点矫揉造作。有机会的话读读原版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