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微生物》书评

出版日期:2016-7-1
ISBN:9787535785859
作者:[美]马丁•布莱泽
页数:348页

找回消失的微生物

这样的科普读物要多看看,特别是有小孩的父母,读完之后才感觉身体的平衡很重要。

很好的科普

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才能更好懂得科学家告诉你的结果。

顽强的微生物

一项新研究显示,接下来的10亿年内,所有动植物都会从地球上消失,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微生物。但对大多数微生物来说,存活在地球上的时间也屈指可数。再过10亿年后,海洋会完全变干,只剩下生命力最顽强的微生物。

抗生素困境,怎么破?

如果100多年前有人告诉福特,他制造的汽车将导致格林兰岛的冰川融化,他恐怕只会觉得是这是个笑话。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你手机巨头诺基亚命不久矣,将被收购,你也会觉得他是个冷幽默的人才。可是,我们都知道,以上两件事后来都发生了。那么,如果有人告诉你抗生素滥用后果是灾难性的呢?1943年,人们从土壤中的细菌里发现了第一种有效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链霉素。然后是更多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它们联袂带领我们走进了抗生素的新时代。不得不承认,这些抗生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药物彻底改变了世界医药卫生行业的面貌。很多在以前看来是不治之症的病,因为它的出现治愈变得容易了,比如当时看来是致命的脑膜炎、心脏瓣膜感染,产褥热等。一些复杂的手术也因为它的出现变的有了可能性,如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器官移植等。的确,作为可以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扰乱细菌分裂繁殖的能力,破坏它们增殖过程的这么个发明,确实抗生素对人类的健康有功,但请注意,有功,并不代表就百分之百值得欢呼,事实上,正是因为其一次次的立功,它将它自己推向了深渊:随着抗生素使用的越来越广,少量副作用开始显现,刚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些肚子疼之类小问题,到后来,损伤听觉神经乃至抑制骨髓细胞造血功能的情况也开始出现,人类跟抗生素的蜜月也就到了头了,甚至有人因噎废食,这辈子都不打算跟抗生素打交道了,那么,面对这样的爱抗生素也不是不爱也不是的困境,我们为之奈何呢?作为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的权威,如果马丁·布莱泽教授的著作止于描述人与抗生素的爱恨情仇历史,本书也确实是没什么了不起了。幸好,作为权威,马丁·布莱泽教授并没有吝惜分享他的研究心得,分别从政府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医学界及医生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社会及公共机构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我们寻常人家可以为抗生素困境做的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如果我们可以节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欲望;如果医生告诉我们先观察几天时候我们能听;如果孩子生病时候我们作为孩子的家长不会向医生施压,也不要催着医生给出看起来是立竿见影却留有后患的药方;如果我们可以更懂什么时候该用抗生素,什么时候可以不用;如果我们懂得更多的如果……同为困境,也许,研究了一辈子博弈论的人在面对囚徒困境时候依旧会束手无策,但倘若我们多做些对抗生素问题的了解,抗生素的困境,不也就自然解开了么?抗生素的困境,怎破?靠对其常识的理解,靠拥有这样常识的你我,靠更多的这样的你我。这样的你我,从阅读本书开始。

全世界都应该听见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们才会记起曾经有人发出的警告,不要让人类直面无药可医的那天,马丁博士的呐喊要让全世界听见。

儿时的感冒和抗生素

“妈,我好像有点不舒服,感觉有点发烧,并且嗓子有点疼。”“吃点阿莫西林吧,睡一觉就好了。”这个场景多次发生在我幼年时的家里。直到我从大众传媒的渠道了解到:“抗生素存在滥用并且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才结束。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原因,但这个观念从那时起一直在脑海里占有一席之位。

【拾光书屋(书评)】微生物VS抗生素,要有的放矢

有没有琢磨过为什么早晨刚刚醒来的时候你的口气为什么会不那么清新?那是因为在大部分睡眠时间里,你其实都在用鼻孔呼吸,因此经由口腔的空气减少,厌氧微生物的数目上升。它们会分泌出许多挥发性的化合物,从而导致了“清晨口臭”。《消失的微生物》一本妙趣横生的科普类读物,从专业角度告诉大家微生物的重要性、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剖腹产的弊端等。这本书初看上去有些枯燥乏味,然而当我沉浸在书中时,引人入胜的故事、坚实有力的证据、通俗易懂的语言深深的吸引着我。本书作者布莱泽博士是国际人体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一位顶尖级科学家,书中记述了他研究成果以及亲身经验,他将微生物与抗生素之间的微妙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类疾病,一般情况下对其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治愈大多数的细菌感染,甚至做手术也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最近几年抗生素在我国“肆意横行”,滥用情形非常严重。据资料统计目前在欧美的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大致占到所有药品的10%左右。而我国最低的医院是占到30%,基层医院可能高达50%。抗生素的滥用的危害,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或许个别人没有意识到。。错误的使用抗生素也导致抗生素破坏人体的其他物生物群,造成健康问题。同时我们滥用抗生素,细菌产生越来越强的耐药性,所以治疗越来越难。生活中我们或许有这种疑问:以前感冒发烧吃掉药就好了,为什么现在挂吊瓶一星期还没有好,而且越来难治?为什么现在各种病比以前多?抗生素的滥用逐渐形成了新的健康威胁,它已经由治疗疾病向“家畜饲养”的方向发展。养殖户们意识到抗生素有助于家畜的增肥,为了牟利,便在家畜饲养过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快速增长的家畜40多天就能出现在市场上。甚至水果都有可能将耐药的细菌或抗生素直接带到人身上。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要尽快停止滥用抗生素。再回过来讨论微生物,前面说到微生物是致病的主要因素。那么微生物都是不好的吗。事实上,人类赖以生存离不开微生物,在人的体内“长”着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微生物群系对人体的最大贡献可能在于提供免疫力,它们形成了人体抵抗外界威胁的一道“天然”屏障。在女性中,乳酸杆菌占领并保卫着阴道免受真菌之类病原体的侵害。乳酸杆菌可以分泌乳酸,从而降低阴道内的PH值,使得它不适合病原体的生存。此外,微生物在药物代谢,消化吸收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医生可以通过减弱或者强化肠道微生物来控制地高辛(用于治疗各种心脏疾病)进入血液的剂量。再比如说,有些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人体自身的细胞无法制造维生素K),它对于伤口处的血液凝结不可或缺。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了微生物,变得一“菌”不染,干干净净,人类将无法生存,这本书意在唤醒大家意识到微生物的益处和滥用抗生素的害处,呼吁人类关注自身健康、生存以及后代繁衍传承。 让我们一起努力,正确对待微生物和抗生素,做到有的放矢。

耐药细菌,到底怎么办?

关于耐药细菌故事,我觉得有些毛骨悚然。一个小手术,一个健康人就可以殒命,而这不是自己不滥用抗生素就能避免的。全社会都该来关注这个议题。

细菌

很喜欢这本书,原来我们刚出生的时候需要从妈妈那里获取那么多有益细菌,还以为细菌都是坏的呢……

读后感

很多人认为,人的身体是能够承受没有我们的身体中数不清的细菌的情况的,比如无菌环境生长的孩子。可能需要维生素K的一些膳食补充剂,因为我们失去了生产它们的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不过或许也活不下去,因为即使是无菌环境生长的孩纸其实也是有细菌的,毕竟也没有人去那人做实验啊。

作者很牛

作者是微生物领域大牛,读过英文版,期待中文译本。

微生物也要有“保护区”了——读《消失的微生物》

文/岸晓风也许很多人正在为这样一条消息而振奋:大熊猫现在已经不是濒危动物了!但是,另外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现在生物多样性遭受的破坏仍然远远大于人们对其的保护。这方面不需要举例大家都能体会。但是,这些说的都是我们能肉眼看到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东西——微生物,也在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丧失多样性,而如果人们仍然漠视或者放纵的话,同样要遭受自然的报复。而让读者们揪心的是,对这些微生物的科学认识、科学保护比保护一般的动植物还要难,而我们的相关知识储备就更缺乏,实在是有点“有心无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著名医学教授、微生物学教授马丁·布莱泽的《消失的微生物》一书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本书详实的告诉读者们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最明显的就是微生物的大量消失。看起来这些和我们联系不大,但是看过书后,很可能让读者“冒冷汗”,如耸人听闻的超级细菌,大量的耐药细菌,日益多年的肥胖症、青少年糖尿病、哮喘、食物过敏,都与微生物的“艰难处境”息息相关,而作者也大声的疾呼:已经要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当然,在告诉我们里面的“是非曲直”和“细枝末节”后,作者不是“拍屁股一走了之”,而是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对策。比如,必须节制自己使用抗生素的欲望。这是短期内我们可以采用的最重要、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措施。尽管这不会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但是可以缓解微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进程;政府要在控制维生素使用上有更大的作为。书中列举了法国的例子。同样,中国现在明确要求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也是积极措施;对抗生素开发的渠道进行重新布局;重新寻找和发现缺失的微生物等。“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打赢保护有益的微生物这一仗。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体。微生物同人类、动物和植物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球上的生物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评《消失的微生物》

科技发展,医学进步,我们的生活是变得越来越好,还是越来越差?如果说是后者,这似乎有些讲不通。与历史上的致命疾病相比,现代疾病(慢性疾病)更加持久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一个观点在本书中被抛了出来。实际上我就深受其苦。我本身患有哮喘,这使得我在呼吸系统方面始终不及他人。而从身边的情况来看,有报导指出“每10个婴儿中就有8个患有湿疹”,这是在我们小时候无法想象的。我们一方面感谢医学进步带来的好处——为我们抵挡了一些过去的致命疾病,在面对新型病毒或者流行疾病时,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甚至完全对抗,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面临着,因为滥用医学进步的成果,而为自身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最明显的就是超级细菌——几乎对所有抗生素具有抗药性的细菌,被这种细菌感染后,基本算是无药可医了。所以,医学的进步对我们来说到底是帮助了我们,还是为我们埋下更可怕的隐患?作者马丁·布莱泽,自1973年起,历任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他从业以来一直从事于微生物研究,现任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医学教授、微生物教授,同时是纽约大学人类微生物组计划负责人。身为微生物方面的权威,马丁关于提醒公众“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带来的危险”颇具前瞻性,对于全球的医学界来说,这一提醒具有深远意义。马丁的这本《消失的微生物》探讨的就是由于人们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滥用抗生素,人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丧失所造成的后果,以及未来将会如何。同时他的建议性的口吻一直贯穿始终,书中鲜活的例子对于国内医学界,甚至普及到每个家庭都有重大意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感谢抗生素对我们疾病治疗带来的帮助,但也要谨防抗生素滥用造成的后果。虽然我们常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希望我们能更多的以史为鉴,不要再让悲剧在自己身上降临。希望本书能给大家敲响警钟,避免对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希望在其他方面也能时刻警惕。PS:其实关于消失的微生物,我还记得有个事例。是从实习医生格蕾里看来的。有个妹子有洁癖,后来一次错误的医治方法,将她身体中的微生物几乎全部消灭了,起先她还在暗喜中,后来被告知她需要吞食同居者(也就是她男票or老公)的热翔,获取相近的微生物群才行,否则将会造成生理失调,严重时将危及生命。虽然这个故事有点恶心,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微生物在我们身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正如同作者马丁说的那样他们是遍及我们全身的“器官”。

【拾光书屋(书评)】消失的微生物,消失的健康

人类自进化以来,与其他动植物一起生活在广袤的空间中,是宏观宇宙世界的一份子。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中,也存在诸多系统,微生物群系就是同人类协同演化数千年的产物。微生物大多细小且数量繁多,种类各异,功能不同,组成微观世界的个体。《消失的微生物》作者美国科学家马丁布莱泽,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现,梳理了剖宫产和抗生素的滥用,危害微生物的平衡,我们的微生物群正在消失,一并消失的还有我们的健康和未来。通过对美国医学和社会的的研究,给中国读者,特别是生物科研工作者、医疗从业者、政府机构决策者等以忠告。这应该成为全民阅读的一本著作。微生物的生存是一部传奇史诗,充满着无尽的冲突和合作。达尔文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同样约束着微生物世界。人类在生存当中,体内的有益微生物群为我们提供免疫等功能,当然我们人体也暴露在有害的微生物细菌环境下,与之抗争。随着时代变迁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抗生素的发明和大量使用,给细菌带来了巨大的选择压力。自然顺产的婴儿比剖宫产的婴儿更能从母体或者有益生物菌群来抵抗外界的入侵,原本像咳嗽、喷嚏等小感冒症状,痤疮等小病原体的侵袭的皮肤感染等,仅依靠我们人体自身携带的有益微生物群就可以将其消灭,抗生素的滥用使我们更加依赖药物治疗,而放弃人体本身的抵抗力。另外,抗生素大量用在牧场动物体中,用来增肥等谋取利益,导致畜牧动物体内的耐药细菌积累,以此为食物食用的人类也面临着“超级细菌”的威胁。抗生素滥用的后果是,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群系多样性被破坏,耐药的病原体更加顽固的生存下来,影响我们的代谢、免疫乃至认知能力。我们的后代在长得更高的同时,也变得更加肥胖,糖尿病、哮喘等数量凸显,这正是抗生素致使肠道微生物整体平衡的变迁,有些微生物占了主导,另一些受到抑制。一旦平衡被打破,坏事就有可能发生。没有微生物,我们将无法消化,无法呼吸;没有我们,绝大多数微生物将安然无恙。我们体内世代相承的微生物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它是历史长河演化的产物,任何对其的改变,都会让我们付出代价。政府在控制维生素的使用上应该有更大的作为,禁止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医院和医护工作者改变态度和做法,提高医疗素养和技能,避免过分依赖抗生素,修复消失的微生物,让我们的后代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应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来学习的书

应该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来学习的书。滥用抗生素在中国实在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而全民的智识提升才是拯救未来的关键。

“血脉”与“菌脉”

“血脉”与“菌脉”的说法挺有意思!

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

免疫的失调我们做错了什么

我们曾以为所有的细菌都是有害的,这得益于某些香皂广告的过度宣传,和家长的耳提面令。仿佛一沾上细菌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也并非家长故意为之,因为她们对于细菌也并不了解。本书中的提到的微生物中细菌占了大部分,然而却打破我们常规以为的有害印象,为我们揭示了有益细菌,以及她对我们人体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飞速前进,我们似乎已经乐于享受科学带来的极度便利与速度,就连生病,我们也讲究更快治愈,而放弃身体自身的免疫的治疗。 从书中了解到我们很多并不重视的方面,比如剖腹产、“奶瓶喂养”等带来的隐藏风险。近年来,似乎因为各种误传或者误导,很多人愿意选择传说“没有痛苦”身材不会走形的剖腹产,或者说更愿意相信科技发展出来的技术,而不是原始粗暴的分娩方法。虽然医生一直劝导希望可以自然分娩,然而我询问过身边的朋友,很多提及生孩子便希望剖腹产,因为觉得自然分娩对母体伤害很大,然而问题有什么伤害,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了解到了更多的东西,却也有更多不了解的东西,很多时候,因为一些表面或者一些煽动情绪的误导或者不了解实情的跟风,让我们做出并不理智的选择。如果家长们知道,婴儿从母体中除了遗传到“血脉”也遗传到特别重要的“菌脉”,而菌脉是母亲给幼儿的友好细菌,这些友好细菌将对免疫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破腹产和“奶瓶喂养”会造成“菌脉”的遗失,这让无数孩子暴露在过敏、风湿、自闭症、癌症、糖尿病等高风险之下,她们是否还会义无反顾的选择破腹产和非母乳喂养呢?其实我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益菌的重要,所以幼儿的辅食添加剂中已经开始加入益生菌等,但是我们明明有更天然与健康的选择,何必画蛇添足?我相信现在很多孩子都遭受着现代病的困扰,如花粉症湿疹、过敏等,虽然不是大病,却实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不知道家长们在感叹现在孩子为什么那么多病的同时,去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

消失的微生物

人体内外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帮助人类消化吸收营养、合成维生素、参与代谢调节、调控免疫机能、甚至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行为。每个人都携带着具有其个体特征的微生物群体,对个体微生物的研究将在医学领域提供许多新的治疗和诊断途径。

【书摘】为什么微生物没有把我们消灭?

我们能够与微生物共存这一事实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为什么微生物没有把我们消灭?为什么我们会容忍它们?在残酷无情的达尔文式竞争的世界里,我们如何与体内的微生物建立起了稳定的关系?公共物品理论为此提供了线索。所谓公共物品,就是人人分享的某件东西,比如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用你我交纳的税款修建的道路,或者你最爱的公共广播电台。不过,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广播必须有人支持,有人赞助,否则它们无以为继。不过,公共物品同样可能受到危害,以空气为例——取暖烧煤会排放出颗粒污染物,汽车尾气会污染空气,毕竟,你我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里,每个个体都应为公共利益贡献力量。你可以收听公共广播而不捐一分钱,但是,倘若人人都这么做,公共广播就会破产。如果每个人都驾驶一辆超标排放尾气的汽车,我们的空气将不再清新,阳光也不再明媚。在这个意义上,享用公共物品却没有同样付出的人,或者那些透支使用了公共开支的人,可以认为是某种程度的“欺诈者”——他们因某些事情获益但是没有付出同样的成本。然而,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欺诈”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欺诈者有可能生育更多的后代或者发现更好的栖息地,并且在许多世代之后变得更为成功(有更多的后代),因为它的收益远大于付出。欺诈者有选择优势。然而,倘若“欺诈者”总是胜出,合作将不复存在。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欺诈,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公共电台捐钱?如果违背规则有天然的选择优势,不同的生命形式如何能一起生活?可见,欺诈没有选择优势,因为它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分崩离析。可是,放眼望去,合作无处不在:蜜蜂与花朵、鲨鱼与领航鱼、奶牛与其瘤胃里帮助它们消化植物纤维的微生物、白蚁与其肠道微生物、蚜虫与布克奈拉细菌。据我们所知,反刍动物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而像白蚁与蚜虫这样的生物共存得更久。这告诉我们,欺诈者并不总是胜出。简单来说,对欺诈的惩罚必须高到欺诈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于是欺诈者无法胜出。倘若没有罚单,将会有更多的人超速——所以必要的惩罚是有效的。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你与体内的微生物。自然选择更偏爱这样的宿主——在它们体内有对欺诈者的惩罚机制,欺诈得越多,惩罚得越严重。这样的惩罚机制可以避免纵容“不良获益”。因此,一旦白蚁肠道里的细菌越过了正常边界,就会引起宿主非常强烈的免疫反应,迫使其回到合理的位置上。这套办法尽管可行,但是宿主可能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有时甚至在清理“欺诈者”而引起的剧烈免疫反应中死去。一旦宿主死去,它体内寄居的所有微生物都随之死去。到了这个局面,所有的基因——无论是来源于宿主还是其中的微生物——都将彻底丢失,再也无法传递给子孙后代。那些不含“欺诈者”的白蚁则繁衍生息,填补上它们刚刚死去的兄弟姐妹的位置。这种竞争与合作的对峙无处不在。约翰·纳什先生(电影《美丽心灵》讲述了关于他的故事)提出的博弈论为理解合作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解释了为什么协同演化的体系似乎选择了那些大体上遵守规则的个体。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来理解人们如何决策、市场如何运行。纳什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数学家,他设想了一种叫做“纳什均衡”的情形。这一情形可以总结成这样一种多人游戏时的策略: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那么收益是最大的;如果你欺诈,你的收益将比公平公正的博弈收益更少。存在了很长时间的生态系统,比如我们的身体,已经解决了竞争与合作之间的根本冲突。我们挺了过来。不过,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这个变化的世界:合作非常脆弱,轻举妄动往往两败俱伤。我的忧虑在于,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片危险的区域——失去了世代传承的微生物群系,奔向前途未卜的现代生活。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马丁·布莱泽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滥用抗生素及剖宫产,我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伤害了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十万年之久的“微生物朋友”,特别是在孩子们身上。这扰乱了人体内微生物的稳态,打破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进而危害了我们孩子的代谢、免疫和认知能力。

这不是在“危言耸听”

生病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可以说是人人都不可避免。但很大一部分人采取的办法却值得商榷:不管三七二十一,输液!有时虽然不是输液,比如一个小小的感冒,除了吃感冒药,还要加点儿“阿莫西林”好像才觉得是吃上了药。输液当然不仅仅是生理盐水,其中会加上抗生素;感冒时吃的像“阿莫西林”之类,其实也是抗生素!并不是说抗生素不该用,而是说如今世界特别是在中国,抗生素的滥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到了不能再无视的的问题。由美国的马丁·布莱泽教授编写的《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以很严肃的探讨,介绍了由滥用抗生素而引的种种健康危机。他不是在“危言耸听”,而是很认真地告诉给我们一个以往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的正在一步步逼近甚至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危机!客观地评价,人类发现并应用抗生素称得上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人类才有了可以同死神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但如今,这个“武器”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被滥用。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超级武器,军事方面是如此,医疗战线也是如此——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但如今的现状却是,凡是有了感冒的病人,往往都要输液,青霉素算是最一般的了,还有的直接就用了先锋霉素。效果当然是有,但滥用抗生素的后果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抗生素再有效果,也会有它失效的时候——这种失效不是说抗生素自身真的不起作用了,而是这种作用对于细菌来说不起作用了。当我们迷信抗生素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培养越来越多的“超级细菌”,而“超级细菌”的产生就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直接结果。抗生素是“奇兵”,“奇兵”就是要最关键的时候使用才会有效果,用滥了就不再是“奇兵”了!但如今,人们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就是不愿意相信这个问题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的一种想当然,其实就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我安慰、自我麻醉而已。马丁·布莱泽很严肃地告诉我们说,微生物群系已经与人类协同演化了数千年。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这么多年的协同演化,微生物已经和人类的生存密不可分。它们广泛分布于我们的口腔、肠道、鼻腔、耳膜以及皮肤各处,大部分都发挥着正面的作用。作为这一方面的专业研究者,马丁·布莱泽明确无误地告知我们,“这些微生物对你的免疫力至关重要……你的微生物群系保障了你的健康”;但是很不幸的一点是,“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消失”。为什么我们身体中的微生物正在消失呢?为什么经历了数千年的协同演化之后,我们身体中的微生物会不见了呢?根本原因就在于,越来越多的抗生素滥用行为正在发生。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做着一件正确的事,却根本没想到这样做的长久危害是,“抗生素给细菌带来了巨大的选择压力,耐药细菌的数量不断增加”。马丁·布莱因此而告诫说,“我们体内微生物群系多样性的丧失却更加致命——后者不仅改变了发育过程本身,而且影响了我们的代谢、免疫乃至认知能力”。因此,警报必须被拉响;甚至更为迫切的是,不仅仅是要“拉响”警报,而是从现在开始就要立即改变抗生素被滥用的现实!老祖宗已经说过,“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错误既然已经发生,就不能让它一错再错。中肯的意见总是比较刺耳的,不为很多人所喜欢和接受。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愿意作出改变,终究会给自己带好益处;而习惯性选择不以为然的人,终究会受累于此。马丁·布莱说,《消失的微生物》这本书是“献给我的孩子,以及未来的孩子,愿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句话也可以而且更是必须作为我们从今天改变、更新对微生物以及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的最大的动力!

【责编的话】微生物——时空万物与生命系统的构造者和保护者

准确的叫法:微生物还包括了其他结构简单的微小生物体,如:病毒,真菌等等。微生物,还有另外一种叫法——细菌,这是看起来让人感觉不大舒服的名词。尽管这世间万物,特别是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和这种叫微生物或者细菌的东东厮混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但绝大多数人却对它们知之甚少。而且长久以来,形成了对微生物——细菌们的比较固执的偏见——有害的、危险的,因此拒之于千里,灭之而后快,因此就研发了无数的杀虫剂如农药、灭菌剂如碘酊、抗生素如最著名的青霉素,等等等等。很多人甚至天真地希望自己能生活在无菌的真空世界里,——那样才干净,卫生,才会健康没病,长命百岁。果真能这样吗?马丁·布雷泽,美国医学院院士,人文及科学院院士,美国总统防治耐药细菌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主席,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等等,拥有一长串专业及公共头衔的医学科学家,用其毕生研究微生物的科研成果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撰写了这本《消失的微生物》的科普著作。2014年本书普一问世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2015年,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如果说,霍金探问生命起源的视界是照观无穷大和无穷远处的时空中的某个奇点,那么,马丁·布雷泽探问生命起源的视界是凝视无穷小和无限贴近生命本质的无比庞大繁杂的微细生物族群。霍金的《时间简史》就其理论物理的专业性来说,已经是通俗得不能再通俗了,但是对于很多读者,仍然如观天书一般难懂;而马丁·布雷泽的《消失的微生物》书中充斥着许多专业名词。然而我们相信,你即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都能毫不费力读懂这本书。其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如同讲故事一般,引人入胜。微生物是我们这个星球迄今所有生命的造物主,是上帝。地球的生命开始于45亿年前,在近30亿年的时间里,微生物是地球上唯一的生命形式。它们占据了陆地、天空、水体的每一个角落,推动着化学反应,创造了生物圈,并为多细胞生命的演化创造了条件。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组成了地球上生物量的主体,超过海洋与森林中所有的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而我们人类是微生物的N代孙子,诞生的历史只有300余万年。当然,人类是微生物最得意的孙子,最聪明最不安分,现在反过来拿老祖宗说事,任意摆布之。细菌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它们充斥在人体的每个角落,皮肤表里,所有器官中,管控着你的味觉、情绪、情欲甚至思维,让你欢喜让你忧。大多数的细菌在你降生时便开始进入你的身体,在身体中繁衍生息。你成为它们的宿主,你是它大爷,它们与你共生共荣永不分离。因此多数的它们多数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护着大爷,因为一旦大爷出事它们也不好过,一旦大爷崩,它们也完蛋。微生物群系对你身体的最大贡献在于提供免疫力。它们组成了免疫系统的第三纵队。第一纵队是你的先天性免疫系统,包括保护着人体表皮及黏膜的细胞或分泌蛋白;第二纵队是适应性免疫系统,它们依赖于特异性的抗体来识别病原体上高度特异的化学结构;而第三纵队就是微生物免疫,这些长期的住户可以以各种方式抵御外来的入侵者。人体里的某些细菌具有双面性,多数时候它们忠心护主,但有些时候和环境下,它们却变成钻进妖怪肚子里的孙悟空了,专门来捣蛋来害人。比如寄生在肠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在人到中年时,容易变成导致胃炎及溃疡的帮凶,把宿主弄得死去活来痛苦不堪,于是宿主终于找到抗生素来治它。比如现在你去各大医院看胃病,医生开出的药方,最著名的叫“胃三联”,三种药:阿莫西林、兰索拉唑肠溶片、甲硝唑片,第一种是广谱抗生素,第二种是专门针对肠胃系统毛病的抗生素,第三种药,很便宜,2元钱一瓶100粒,是专门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这种胃三联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奇效。但治好以后若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就不灵了,细菌具有抗药性了。问题的关键是,抗生素一下去,杀灭的不仅仅是有害的细菌,是对所有细菌通杀,导致整个人体内微生物系统生态的破坏和平衡被打破,这个破坏的后果是导致许多现代疾病的出现,比如糖尿病、过敏性疾病、哮喘、焦虑症,还有肥胖。细菌的耐药性是另一只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艾滋病,还有刚出现不久的超级细菌,——具有很强的广谱抗药性,任何抗生素对它都无效,人类当前对它束手无策。更加严重的问题是,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抗生素滥用不仅仅是对人,对饲养的家禽、牲畜、鱼类,对农作物、水果蔬菜大量使用杀虫剂,即使是一个健康的人,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都大量摄入了抗生素。世界卫生组织最近发表文章呼吁应对全球耐药感染问题,援引英国Jim O’Neill爵士发表的《全球抗菌素耐药回顾》报告及建议,文章指出,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死亡,造成10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当前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的中国,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每年将导致100万人早死,累计给中国造成20万亿美元的损失。马丁·布雷泽及其科研团队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持之以恒追求真理的态度,积数十年的科学实验和数据采集,对环境、生态、生命、微生物、抗生素等相关的一系列元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前景展望,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揭示,终成此书,微言大义,让人大开眼界,给了许多大众急需学习掌握的科学知识,值得我们认真看看并做一些反思。国家相关管理层面也应该有所警觉和行动才好。

【摘自序言】“血脉”与 “菌脉”

母亲是伟大的。因为,我们从妈妈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半的染色体和线粒体里面的遗传物质,更有充满浓浓爱意的血液。出生以前,我们通过脐带得到妈妈血液提供的营养,出生以后,我们是带着妈妈给我们造好的有着各种保护性抗体的血液面对陌生的世界。所谓 “血脉”相连,不仅仅是指一个家族的遗传基因在世代之间的永世续传,也需要包括母亲的血液向后代的传递。不过,如果你认为母亲的血液只要把充满了保护性的抗体传给后代,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孩子健康,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 “血脉”之外,母亲传给孩子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之为 “菌脉”的东西,它们就是由母亲直接传给刚出生的孩子的友好细菌,没有了它们,后代的健康将会遇上巨大的风险。原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特别是肠道里,生活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它们的细胞数量可以有我们自身细胞的 10 倍之多,而它们编码的基因数量可以是我们自身基因数量的10~100倍。因为有这么多的细菌生活在我们的身体里,所以, 1958 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里德伯格把人体称为 “超级生物体”。这些细菌大部分是友好的,可以帮助我们抵抗病菌的入侵,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可以给我们合成维生素等必需的营养素,可以调节我们的免疫系统帮助我们战胜癌细胞,等等。因此,没有了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友好细菌,或者,菌群出现了结构失调,一些可以产生毒素的有害细菌占了上风,本来应该是健康伙伴的菌群就成了让人健康受损甚至罹病的罪魁祸首。新生儿的肠道营养丰富,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壤,这时候,免疫系统也还没有发育,因此,谁先进去,谁就会先定居,先繁荣起来。另外,,新生儿的肠道是开放的,氧气很多,这样的环境是不利于大部分友好细菌的,因为它们是所谓的 “专性厌氧菌”,根本见不得氧气,一遇到氧气就死掉了。而很多病菌是不害怕氧气的,因此,如果它们先进入肠道就麻烦了。不要担心,为了保证最先进入新生儿肠道的是友好细菌,而不是乱七八糟的杂菌甚至病菌,大自然早有安排。怀孕的女性,,会向阴道里分泌大量的糖原,把一些叫做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友好细菌养得多多的。另外,她们肠道里的这些友好细菌也开始进入血液向乳腺转移。完成这些友好细菌的 “菌种”准备以后,妈妈就可以让孩子出世了。自然分娩的孩子,在经过产道时,会全身涂满友好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嘴里也会吸进去大量的这些友好细菌。出生后不久,在吃初乳时,也会把乳汁里面的友好细菌吃进肠道里面。母乳里不仅仅有友好细菌,还有友好细菌需要的一类叫做低聚寡糖的营养,是专门用来养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如此,可以确保这些友好细菌最早在肠道里定居下来。

微生物是个啥?

以前总以为微生物只有搞研究,搞生物的人才会碰到的,看了这本书的介绍后,没想到我们人体里处处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啊,真的是要好好读读看

重要的微生物

看来微生物真的很重要,人体微生物,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皮肤微生物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新发现。

认知人体微生物群系,减少滥用抗生素对人体的损害。

《消失的微生物》讲述的是一个全球性“宏大而微观”话题,滥用抗生素以及由此引发的耐药细菌蔓延威胁全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马丁教授在书尾声章节说到,“如同人为因素导致的碳排放引起全球变暖,改变着这个星球的宏观生态一样,抗生素和剖宫产改变了人类的微观生态,我们体内的微生物一旦失衡就会引起灾难”。有数据预测,至2050年全球因细菌耐抗生素而造成的死亡可达到每年1000万以上,亚洲作为重灾区将贡献473万。马丁教授所著的《消失的微生物》带给我们一些全新认识。抗生素和剖宫产都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好东西,不可否认我们得益于它。但它们也有意料之外的负面影响,它破坏人们自身微生物群系的生态平衡。当下一些颇为费解的“现代疾病”,如肥胖症、儿童糖尿病、哮喘、花粉症、食物过敏、食管癌、乳糜泄、溃疡性结肠炎……与其息息相关。这一现象马丁教授引用了中国古老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该书引发人们对“祸”“福”的关注,人们对人体微生物群系和抗生素的认识从未如此深刻过。《消失的微生物》是一部精致的科普书。精致不仅是指装帧精美、印制考究,更是指内容表达的科学性和文字翻译的信达雅。该书的注释多达64页,共有2个印张。这两个印张对于普通读者来讲不会太关注,倘若除掉这2个印张,图书定价还能降低8元。但正是这64个看似无用的注释页码,让我们敬佩马丁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放心马丁教授传播的知识。同时,该书译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傅贺先生,在译后记中他对作者“现代疾病”背后的“共通的、单一的原因”归因于“消失的微生物”,提出了“结论难免有泛化的嫌疑”。从这一点来看,译者是接受过专业科学训练的学者。同样,傅贺先生把译稿多次分发其他专业人士和翻译家仔细斟酌、仿佛推敲,使得译文在信达雅上得以保障,使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高质量的译著。当今越来越多的患者死于多重耐药菌感染。你知道吗,在中国畜牧业抗生素滥用比医院门诊更为严重,你想象不到我们餐桌上的肉充满耐药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对人类微生物群系的认识要比我们起步得早,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要比我们认识得深,这些国家也先于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如,2002年法国国家卫生保险启动了“保护抗生素有效性的国家计划”,提出的口号是“抗生素不是万金油”。更有甚者,法国其他公共卫生机构在2007年提出口号“除非万不得已,谢绝抗生素”。这些运动在法国开展得深入人心并取得很明显的效果。我国对滥用抗生素的认识才刚刚开始,人们意识正逐步唤醒,监管体系还在构建之中。9月6日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其公报列举阐述影响世界的深远因素,抗生素耐药性赫然位列其中。不久前,中国也颁布了《中国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6-2020年)》,国家层面14个部门通力合力以期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消失的微生物》任重道远,正如同译者所言“若本书的出版可以传播一点更理性更审慎的声音,为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一份借鉴与参考,为良性社会互动尽微薄之力,则善莫大焉”。

【书评人俱乐部】一本书引发的深思——读《消失的微生物》有感

提起生物,人们最常想到的往往是动物、植物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群体,然而,地球上还存在着一种无处不在,却极易被人忽视的物种群体——微生物。在目前已知的300万物种中,动物物种占约150万种,植物物种占约30万种,剩余的120万种,则是归属微生物了。不过严谨地说,将物种划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在微生物中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也属动物,这样分类别就交叉了,而严格的生物分类是不允许交叉的。但作为有特定限制的一类研究对象,我们可以提出微生物这个概念。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们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如同动植物灭绝导致生态平衡失调,食物链失控一样,微生物如果消失,同样也会导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系统崩塌。由于微生物无处不在,甚至在动植物的体内,都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因此如果某些微生物灭绝消失,带来的恶劣后果甚至比动植物灭绝消失还要恐怖——如果动植物的体内微生物系统被破坏,那么这种动植物还能完好的生存吗?谈起微生物的消失,虽然有天气气候被破坏导致的原因,但更为主要的还是抗生素的滥用。抗生素被当作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非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但在长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副作用。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也是抗生素生产大国:年产抗生素原料大约21万吨,出口3万吨,其余自用(包括医疗与农业使用),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美国仅13克)。据近几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这些数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如果上面的这些数据让你觉得太过宽泛空乏,那么不如读一下美国总统科学顾问马丁•布莱泽博士的著作《消失的微生物》。全书并没有过多的引用各种数据,而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从医经历向你诉说微生物的重要性以及滥用抗生素所带来的危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高、越来越胖?为什么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患上了哮喘病、过敏性鼻炎以及五花八门的食物过敏?种种“现代疾病”的背后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罪魁祸首”?这些看似平常却令人深思的问题,通过《消失的微生物》一书会给你全面、深刻的了解。

献给我的孩子

一直很喜欢科普类的图书,读了这本书感觉很激动。确实,现在很多的中国人都亟需给自己武装一些健康科学常识,与其当流言来临的时候,盲目恐慌地去疯抢板蓝根、绿豆、食盐……还不如现在就关注自己以及后一代的健康,多掌握一些关于健康的科学知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也可以说是对未来的预言:滥用抗生素与现代剖宫产最终必将引发人类的健康危机!因为在人类的传承中,除了“血脉”外,还有不为人知的“菌脉”,而滥用抗生素与剖宫产将切断我们的菌脉传承,没有了这些时时刻刻活跃在人体的数以亿计的有益菌群,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将患上各种疾病,比如:糖尿病、哮喘、过敏性鼻炎,还有现代越来越常见的青少年越来越高、越来越胖等问题……就如图书封面所说,这是马丁.布莱泽博士的盛世危言,是对人类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剖宫产的警醒,是呼吁人类关注自身健康、生存以及后代传承的呐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我们的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我们的后代子孙都能拥抱幸福、获得健康!在图书最前面,单独的一面,三行字,马丁.布莱泽博士说:“仅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孩子,以及未来的孩子,愿他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其实这本书应该是:献给父母,以及所有将要成为父母的人,愿你们能赋予咱们的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

身体里的微生物

出生以前,我们通过脐带得到母亲血液提供的营养;出生以后,我们带着母亲造好的有着各种保护性抗体的血液面对陌生的世界。“血脉”之外,母亲传给孩子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为“菌脉”的东西。那些最早的通过产道和母乳传递的友好细菌,对婴幼儿体内最初健康菌群的建立至关重要。“血脉”之外的“菌脉”在家族世代间传递并演化,与整个家族的健康息息相关。然而,抗生素、剖宫产和奶瓶喂养这三把“利剑”,正在生生地把世代延续的“菌脉”拦腰砍断,让无数孩子的身体健康暴露在过敏、风湿、自闭症、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高风险之下。

渺小的人类

原子弹和抗生素的发明都曾被认为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战争与健康的问题,然后,事实远非如此。人类渺如微尘,每一次对自然的伤害都受到了报复。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在整个动物界,母体在分娩的时候都会将微生物传递给后代:尽管不同的蝌蚪生活在同一个池塘、有着同样的微生物背景,它们都从自己的母亲那里获得了特定的皮肤细菌;母鸡的直肠附近有一个满是细菌的袋状结构,新生的鸡蛋从母鸡的泄殖腔排出时,就在那里接种上了微生物;数千年来,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母亲的产道获得最初的微生物群系。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的微生物对于人类胎儿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是今天它们正面临危险。

微生物的作用

据考古学推测,我国在8000年以前已经出现了曲蘖酿酒,4000多年前我国的酿酒已十分普遍,而且当时的埃及人也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2500年前我国人民已经发明酿酱、醋,知道用曲治消化道疾病。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齐名要术》详细的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公元9世纪到10世纪,我国已发明鼻苗法种豆,用细菌浸出法开采铜。到了16世纪,古罗马医生G.Fracastoro才明确提出疾病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引起的。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个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他利用自己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拾光书屋(书评)】微生物有好有坏

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任何东西都充满了高科技气息,医疗器械五花八门,确实对于疾病的治疗更加高效的,但是人们却忽略了背后的原因。我们之所以去看病,是因为我们生病了,在以前没有医疗设备的年代,人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患病率这么高,就是因为受这些现代科学的影响,使人们对有些药品过度信任,最后产生了依赖,导致我们的抵抗力越来越低。我们总是被自己扰乱了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滥用抗生素以及剖腹产。而这一切对于受用者的影响还不是特别大,而是对于下一代,在孩子身上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恩格斯的一句话很明确地调侃了这一点: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会演变成如今的状况,又从个人及社会的层面探讨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的人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身体中的微生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协同进化。马丁的目的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临床和农业中都要慎重使用抗生素。保护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和保护我们自己同等重要。在发达国家,孩子的身高、体重成长得越来越快,中国也已经出现了很多实例,我们是时候开始重视了。母亲的爱是最伟大的,然而有一些疾病恰好是通过生育传给下一代的,对于身体的保养,“从我做起”很重要。但是不必完全担心,在自然分娩的过程中,有些病菌会被中和掉,这也是文中提到不要剖腹产的原因。“微生物”包含了好几种类型的生命体,大概为:细菌域(本文重点提及)、古菌域、真核生物域。有了微生物我们才得以生存,比如说,它们分解死尸残骸;它们将空气中的惰性的氮元素转化或者“固定”成或鞋包可以利用的游离氮的形式造福于动植物;细菌还能消化污染物;它们可以利用石油里的营养物质,加上空气中的氮源美食一顿。细菌占领并保护着阴道,乳酸杆菌可以分泌乳酸,从而降低了阴道内的pH值,使得它不适合于病原体的生存,从而保护了阴道。从这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微生物有害,有些是有利的,不要盲目地去消灭它们。


 消失的微生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