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544733267
作者:(美)F.L.奥姆斯特德
页数:255页

内容概要

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十九世纪美国景观设计大师,1858—1876年间与沃克(Calvert Vaux)共同设计了纽约的中央公园。后专门从事景观设计,作为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和郊外发展想法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对于公园与城市、景观与文明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扩张的城市
城市的结构:历史的视角
纽约的厄运
公园与城镇的扩展
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第二章 城市公园与公共空间
旧金山:本地吸引力
布法罗:公园与公园道
芝加哥:湖滨风光
蒙特利尔:山中画卷
波士顿:翡翠项链
未雨绸缪,博爱为公
第三章 郊区的规划
伯克利:大学城社区
伊利诺斯滨河新村
城市服务与乡村美景之间的纠结

作者简介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斯坦福校园和国会大厦广场等著名景观设计者F.L.奥姆斯特德对人居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撰写导读。
本书《美国城市的文明化》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旧金山、布法罗、蒙特利尔、芝加哥、波士顿、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Riverside郊区的景观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到奥姆斯特德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需要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智慧。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公园寄予的民主平等的希望,是奥姆斯特德在景观设计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时代中出版此书,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城市未来的积极思考与对话。
奥姆斯特德被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他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真正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当推奥姆斯特德。他主张在城市心脏部分应引进乡村式风景,使市民能很快进入不受城市喧嚣干扰的自然环境之中。他的设汁方法是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中国园林》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最初不理解为什么几个信件和方案就能说明美国城市的文明进程。但是如果提到这本书背景,美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种种问题或许就更容易得到答案:20世纪初,人们为进入城市忍受着最低限度的环境质量。同时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与说明了城市对于生存在其中人群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影响:由于城市中的快速变化和各类不断出现的刺激,人们被迫采用冷漠的态度,同时更多采用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可以说这是工业社会,缺少熟人社区,每个人采取的个人理性的处理方式)以上两方面的结果就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担忧。另外,城市化也破坏了原始的生态进程,这可能反过来影响城市的生态安全。以上三方面构成了这本书,甚至是俞孔坚的“反规划”理论的出发点。目标可以归结到两点,一,重构城乡关系,让城市重新获得曾经环境美好社会和谐的社会状态;二,让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演化协同起来,注意,是协同。但是仅仅用这些就想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社会框架还远远不够。但细小而具体的事件更容易让人感受彼时的情景。建议初学者阅读。
  •     “樊笼里的自然”:城市病的文明疗法文_肖林 原文刊载于《中华读书报》2013年7月3日第10版长久以来,人们对城市又爱又恨。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后,城市在提供就业机会、社会分工服务、文化社交生活、科技教育水平等方面均拥有乡村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身处19世纪美国城市化上升阶段的奥姆斯特德持有一种城市进步观,对其迅速发展坚信无疑。然而,被称为“城市病”的种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拥挤噪杂、污染加剧、疾病蔓延、贫民窟的出现等。有人希望阻挡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有人想逃离城市。奥姆斯特德看到城市高度人工化环境和特有生活方式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威胁,以及由此导致的冷漠、算计、猜疑和敌对等负面情绪在人群中扩散。他认为如果任由弊端发展,人类在健康、美德和幸福方面的文明进步将会受到严重危害。城市规划必须为减轻、对抗和逆转这些负面影响提供机会。他从人的本能需求———休憩活动入手,为城市开出了“解毒”药方:提供令人愉悦且方便到达的公共休憩空间,让久在城市“樊笼”里的人“复得返自然”。奥姆斯特德认为以公园为代表的城市休憩空间对不同社会群体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承载了经济、社会和道德等多重功能,构成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是包容而普惠的,不同社会群体均从中受益。工人阶级家庭只能在墓碑的遮荫处享用野餐、室内拥挤的普通市民被迫聚坐在门前的台阶上休憩、他们的孩子们则在不安全的街道上玩耍,这些令城市文明蒙羞的场景无不深深触动着奥姆斯特德。他指出,公园不应该是只供少数富人和“绅士们”享受的奢侈品;相反,它能够为辛苦工作但收入微薄的广大劳动者带去无尽的快乐。实际上,无论是体力或智力劳动者、工薪阶层或商界人士都需要身心放松恢复的场所;公园对于病人、妇女和儿童等群体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高品质的公园还有助于留住富裕阶层并吸引广大游客和潜在定居者。公园还具有社交、审美、道德、经济等多重功能。奥氏特别强调公园的艺术性及其熏陶、教化作用。在他看来,最好的艺术是能够在公共场所使用并且为所有人欣赏的艺术。公园是由艺术塑造的自然美景,是艺术和自然的统一,是城市文明化的高级产品。作为艺术产品,公园同诗歌、音乐一样“直通人们思想深处”并慰藉人的心灵。作为“文明教育的媒介”,它甚至可以媲美博物馆和美术馆。奥氏还以当时纽约中央公园游客增加与酒吧酗酒者下降来力证公园的文明教化作用。奥氏思想中公平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突出且紧密关联。他认为提供公共休憩场所不是为了满足部分居民当下的需求,而是符合全体居民和几代人的长远利益。为此,就不能迁就于房地产所有者的个别利益。他反复强调要充分预测到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将带来的休憩空间需求,城市当局应未雨绸缪对公共休憩用地进行储备和规划建设。否则,未来被迫改造弥补将付出更大的代价。公共休憩场所一旦形成就具有永久性,成为城市规划中最不能随便改动的要素,其价值将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升。他反对支离破碎、各自为政的公园开发模式,强调公园系统的系统性———公园、林荫道、花园、绿地、水系等相互连接成有机整体(他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以“翡翠项链”的雅号闻名于世)。他很看重供全体市民享用、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公园,但也强调普通用途的小公共地块要尽可能地均衡分配,为各个居民区提供便利平等的公共休憩服务。奥姆斯特德的文字既有社会和经济分析,又有美学和艺术讨论;既有工程技术者的专业知识,更有设计师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劳动大众和社会弱者的人文关怀,并始终恪守着全体市民普遍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至上的原则,因此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向立法者、市政当局、土地所有者和地产开发公司反复呼吁、游说,并大声疾呼:“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决定的所作所为要对未来一千年负责。”以自然为“樊笼”:对中国的启示奥姆斯特德这些文章距今已经有140多年,它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何在?依笔者看来,以整体利益和社会公正至上、为城市发展谋千年之大计、尊重自然内在的特有价值,这些精华思想不仅没有过时,相反却由于全球化时代白热化的城市竞争、日益严重的阶层贫富分化、消费社会中新的不平等以及城市化造成的巨大生态代价而显得弥足珍贵。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系统有助于增强城市的魅力和宜居性,这与近年来美国城市社会学家佛罗里达(Ri“h““dF1°“id“)的“创意阶层”理论遥相呼应。该理论认为,在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创意阶层具有后现代的价值观,他们更看重城市的包容性和生活品质,城市规划建设只有符合这些偏好才能吸引创意人才,资本进而跟随而至。全球化加剧了城市对于资本、人才和游客等的争夺,“宜居城市”或“生活质量”的世界排名已经成为资本和人才选择落户点的重要参考。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城市宜居性的题中之义,为了眼前商业利益而牺牲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做法只会使中国城市最终沦为竞争的输家。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有助于增加有生产能力的劳动力。在当下之中国,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愈发突出,但目前的政策还局限于住房本身而没有给予休憩空间足够重视。实际上,保障性住房有限的户内面积造成低收入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更为强烈。很多保障性住宅小区不仅室内狭促拥挤,而且公共休憩空间严重缺乏和品质低下,或者因位置偏远而难以方便地享用。居住方面的社会公正不仅体现在住房供给上,还体现在公共休憩空间的分配上。在消费主义时代,一切休闲活动似乎都被打上了消费的烙印,消费也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全球化使得休憩活动摆脱了原有的空间束缚,旅游业的发展其实是人们对“城市病”的短暂逃离。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梯度选择”:富裕阶层能够移民发达国家,去后工业化社会享受优美而安全的自然环境;中产阶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去海外或在国内度假旅游,体验乡村美景而放松身心;真正被困在城市樊笼中的是最普通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群体,城市公园几乎成为他们恢复体力和精神的唯一选择。然而,城市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却受到房地产开发和封闭式住宅小区的不断蚕食:越高档的住宅小区其景观设计越精心,人均绿地和公共空间也越多。换言之,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被“领地化”和专属化了。房地产和旅游产业使自然变成名副其实的消费品:你的收入越高,与自然的接触就越亲密。自然不再是普罗大众亲近易得的天赐之物而成为权贵美学支配下附庸风雅的装饰品。时至今日,我们对城市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已经比奥氏把公园景观作为“自然”来理解要深入的多,“生态城市”、“绿色/循环经济”等概念涉及到交通、能源、建筑、产业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来看,奥氏笔下市民“享受新鲜空气的权利”属于生态权利和生态正义的范畴,我们不仅要考虑当下不同阶层的公正问题,更要考虑代际间的公正问题。一个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被破坏、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丧失为代价的城市化模式既不值得自豪更不值得向往。俞孔坚教授倡导的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前提,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反规划”理论(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颇有“拨乱反正”之意。我们不仅要在城市的“樊笼”里重返自然,更应该将自然视为防止城市盲目扩张、约束权力与资本随心支配的“樊笼”。斯人已逝,呼声尤闻。《美国城市的文明化》一书对于迅猛发展的中国城市化而言不啻为耳畔警钟。我们究竟该向往什么样的城市化?怎样避免因短视自大造成难以弥补的长久创痛?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公正和“生态文明”?每一个对“诗意的栖居”仍然怀有憧憬的人都可以读一读此书。
  •     作为城市规划方面的经典著作,素有“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美誉的F.L.奥姆斯特德的《美国城市的文明化》,在我读来犹有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圣诞颂歌》的味道。这两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其实是两位不同领域的巨擘为应对和调和工业革命以降社会变迁、贫富差距、阶级矛盾所作的不懈努力的丰硕成果。如果说《圣诞颂歌》以宗教启示的方式诉诸唤醒基督徒的灵魂而不致使人心沦为地狱,那么,《美国城市的文明化》则以城市景观规划方面的倡议与实践试图弥合人类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城市变得宜居、舒适、温馨,而不是充满竞争的杀戮场。在书中,奥姆斯特德介绍了城市的诞生及其演变史,指出城市系由“占有一类财富和资源的阶层与占有其他类别资源的阶层之间广泛交往而带来的必然后果”,换言之,城市是有阶级的,是军事、政治或者商业权贵为自身利益而创造的。但是,使得一座城市真正运转起来的,却是广大贡献了汗水和智慧的劳动者,他们才是城市的支柱,他们的福祉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命运蓝图。因此,奥姆斯特德强调“有责任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更广大市民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当前需要服务的人群的需求。”奥姆斯特德在1858年将这一理念首次体现于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中。在后来的总结报告中他说:“(中央公园)露天聚会的地方,代表了各个阶层……这种聚会不是智力性的,摆脱了人与人的竞争,摆脱了嫉妒和傲慢,每个个人仅仅通过到场就能增加其他所有人的欢乐。”纽约中央公园的建造贯穿了四年美国内战,奥姆斯特德建造公园除了为市民提供公共休憩场所外,更倾注了其弥合南北分歧、种族差异和重建信任的良苦用心。“我们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我们需要周围的树林达到足够的宽度,树木能提供多重光线和阴影,就是为了从视野中将城市完全挡在外面”,这段话堪可视作奥姆斯特德景观设计人文思想的核心——“将城市挡在外面”,即是将争执、傲慢与偏见挡在“外面”,“里面”惟余单纯的人,一个个共享蓝天白云和新鲜空气的自然人。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将城市挡在外面”并非营造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比起铁栅环伺、戒备森严的封闭式住宅或者花园,奥姆斯特德着力倡导的,是将人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因此,中央公园只是奥姆斯特德的小试牛刀,其真正大展身手的舞台,是诸多建造中的城市。而从今日眼光观之,奥姆斯特德当年留下的设计,不少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自然人文遗产,其蕴涵的规划理念,更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学界所共同尊奉的圭臬。如波士顿“翡翠项链”公园系统,即是奥姆斯特德规划思想的完美体现,这件被誉为“世界景观设计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杰出作品”,将城市公园与排水防洪、环境卫生、交通便利、市民健康、商业繁荣等因素综合联系,使之成为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他在布法罗市南部公园设计中对现有环境进行最低限度的改造,为生物多样化提供原生态环境;而在蒙特利尔皇家山公园设计中,他更是取消人工虚饰以保存自然的内在魅力对身心陶冶和人格塑造的强大渲染。这两项设计所体现的“因地制宜”原则无论在环保、经济还是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性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敦促每个城市根据自身特有的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作出规划,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照搬其他城市。事实上,较之纽约这样相对狭促的城市,奥姆斯特德更倾心于城市郊区的规划。他谆谆告诫人们,在城市规划初期就应当预留大块公共空间,否则,“调整一个已经实施的蹩脚规划将支付巨大的代价”。因此,他觉得为城市作五年、十年规划毫无意义,要做,就做一个“千年规划”,提前为环保、为绿色、为生态进行投资。这一想法后来影响到明尼阿波利斯市的规划,该市决策者在土地还未开发时就廉价购买了大量土地。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几倍,这些早年购得的土地恰好为大型公共休憩场所留出了空间。这种前瞻性的发展眼光,正是当下只顾眼前利益得失的中国大规模造城工程所亟需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城市文明化的最终旨归——实现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也能从这长远投资中获得丰富的回报。

精彩短评 (总计32条)

  •     奧姆斯特德在城市發展上非常有前瞻性,而且考慮到未來的城市發展,很多規劃都是從大多數公民的利益出發.
  •     原著很好,翻译的太差劲了,正常的大学英语水平认真翻译也会比这好。本来很好的扩充读物,被这帮不负责任的译者糟蹋了
  •     一切不以提供市民社交休闲文化活动空间为目的城市公园都是耍流氓。e.g 大唐芙蓉园。。。另,非常期待玄武湖-钟山城市中心公园改造项目的结果。
  •     奥姆斯泰德先生终究没有预见到布法罗经济的衰落,在UDP的时候一直有做布法罗公园系统的修复,美丽但是冷冷清清,偶然在工作室看到一张几十年前的黑白照片,公园里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非凡,让人唏嘘不已,沧海桑田一瞬 而已。
  •     这本书讲的是奥姆斯特德的景观规划思想,主要内容是奥姆斯特德的一些报告与文案。但是几篇报告和文章就能说明美国城市的文明化,这不免片面。因而我认为这本书的书名是很不切内容的。至少,这些文章的内容,需要一系列的背景说明,才能清晰的理清脉络,不然不知所以然。对我现在水平而言,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一个景观规划师的超前的思想,协调的能力与敢言的魄力。
  •     基本上和现在关注的问题关联很小,里面的某些资料蛮重要的,早期城市规划一手资料的翻译。
  •     城市的宏观设计乃是灵魂塑造过程。
  •     中文版本的奥姆斯特德作品以及研究奥姆斯特德的书籍译作还很少啊。
  •     外行看热闹。大部分章节是在讲公园。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感觉行文逻辑性不强啊,当然更主要是我看不懂抓不住重点
  •     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郊区化,如何使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都很有启发性!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只是我们再怎么学也学不会。
  •     要是赶时间直接看后面的短评就好.....
  •     不可否认,在奥姆斯特德那个年代,他的有关景观与健康的理念是十分有前瞻性的。而中国目前也出于这么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代,在很多方面的做法之糟糕程度兴许比美国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读老奥的书还是有所启发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这种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叙事方式有时候可能会让业内者感到太simple,条理不够清晰,可操性不大足够,或许这也与书本的编辑有关,缺少图例说明。anyway,该书还是值得在未来重读一遍的。MARK。
  •     年末补录:为了写专栏,一口气读了三本书,城市的胜利,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这本。尤其细看了伯克利的那一部分,但很可惜,再怎么说,去伯克利的经历让我对那里的城市规划还是失望透顶。
  •     其实很喜欢这本书。但是翻译实在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无力感。抛开翻译五星!
  •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F.L.Olmsted。旧金山的人口具有非常不稳定和快速流动的性质。这情况在加州更明显,是地区繁荣的一个障碍。纽约中央公园步行去的人交0.03美分,其他交通工具0.06美分。
  •     Olmsted的城市规划之父的地位不可动摇,只不过翻译的实为一般,难以打动非城规领域读者,加上多数为Olmsted在19世纪后半期对美国现代都市建设的提案,以当代眼光来看,实在欠缺借鉴性
  •     翻译看的非常拗口 双重否定否定 。还是看到了许多的新观点
  •     对城市的思考和规划,绝对不是只满足当前一代的需求。
  •     和土人有关系的书向来缺乏诚意,这本也不例外:题目宏大,内容片面,文图缺乏等等。四分的高评是给的奥姆斯特德,给这个景观里的大师。这本书的重要之处在于给予我们一个窥视大师思想最直接的渠道,读完发现,那些所谓的继承者们不过学习了皮毛,粉墨登场,如鱼得水。景观的精神和其重要内涵真的不是那些楼比嘴里喊的口号。但之所以是作为窥视,因为这本书提供的资料还远远不够。话说设计圈真是门槛低,鱼龙混杂,什么歪瓜劣枣都要来喊个口号,有时候想想先哲奥姆斯特德,看到这帮人会不会气过去...
  •     以自然为“樊笼”。
  •     这几天看的书的年代越来越早了 从21世纪的人性化的城市到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再到这一本19世纪末的美国城市的文明化。不过虽然早了一百多年,书中的有些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但是大部分的内容还是逃不出时代的局限,毕竟太久了。在作者给政府管理部门的信中有很多是关于景观设计的具体细节,似乎也不是那么符合我的需求
  •     交通工具上断断续续地草草看完。城市的起源非常有趣,但缺乏对美国城市的了解导致后半部分理解还是略吃力。
  •     我们忽略了每天散步和欣赏自然风景对健康有多大的益处/以前总觉得舟山新区在建鬼城,现在觉得设计得太明智了/一窥景观设计
  •     反反复复
  •     写的好美~
  •     书可以给5星的, 导读和配图太恶心人了, 导读插在正文里, 配图和文章根本没什么关系. 书里是一些公园和城市郊区的规划, 为什么会涉及到文明化这个词, 是在谈这些规划对未来50年, 10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里, 会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影响吧.
  •     一百多年前的理念依然让今日的中国人汗颜
  •     主要是olmsted的演讲稿和一些文章的合集,通过这些珍贵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几个著名公园是如何通过其对政府和公众的游说,以及具有远见的设计(马车时代)付诸实施的,看完之后也一定会提升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略过~~~吐槽翻译,boring
  •     这样的翻译,让人很怀疑如果不是奥姆斯特德的名头怎么能出版,这本书我都要看得阅读障碍了....不知道是怎么审核通过的
  •     非常强悍 收获很大 关于城市公园、郊野田园住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