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

出版日期:2016-4-1
ISBN:9787208136181
作者:王明珂
页数:340页

内容概要

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特聘研究员,“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书籍目录

谢词
前言:为什么赤脚惯了踩在锐石上不知痛?
第一章 事实与现实
第二章 典范与边缘
第三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
第四章 表相与本相
第五章 记忆与社会
第六章 文本与情境
第七章 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
第八章 三种文本表征分析策略
第九章 结语:边缘﹑移动与反思性研究
附 录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电影与小说观读之后
参考书目
索引

作者简介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重磅新作,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
◆ 一部醒世之作:我们看到、听到、读到、想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某种本相的表征,而对这些表征的错误解读,会让我们带有偏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换 言之,是人(组织)就有偏见,没有理由过分自信。要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办法,就必须认识并尊重本相。
◆ 一套极具操作性的分析方法:通过循序渐进、启发式的引导,帮助读者认识历史及现实的表相与本相。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新作,其内容是《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等著作的知识论基础。作者通过人类生态、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境等概念,提出一种由表相(文本、图像、电影、社会事件等等)认识社会现实本相的分析法。这是一种结合多种社会科学的历史学研究,作者称之为 “反思史学”。同时也是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对史学的反思。作者希望读者/研究者能因此练就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透被典范知识蒙敝的真实世界及其历史变化过程,对外在世界有真实体认,以及反思与反应。


 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在文章的结语中涉及了关于中国人之认同的问题以及边疆问题的一些感想。其中,作者根据其多年 的研究心得——阐述反思性个人在认同方向上的作用:“我相信,记忆塑造一个人的本质……因此,不必反驳”国族近代建构论“也无需坚持”中国自古便是一多民族国家“,反思性历史知识自能创造对现在具有深度认知,并因此对未来期许及行动能力的个人。”
  •     文/严杰夫“我们,是我们所记得的我们。”罗杰威廉姆斯大学的两位历史学家杰弗里·梅里韦瑟和劳拉·达莫雷在一本研究美国纪念史的作品里如此写道。在这部作品里,两位作者探讨了美国历史是如何通过纪念碑、神话、政治演讲、博物馆等物体和文字来建构的。事实上,这两位历史学家谈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学问题: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历史”所规划的社会现实,但这个“历史”不等同于历史事实,而是被人们所记忆、书写和叙述的“历史”。所以,我们就是生活在“历史记忆”之中。这样一种现象的存在,让许多社会学家意识到,人类需要对外界事物具有“反思性”。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所说,“我们得自于社会的许多偏见……”这种偏见深深影响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描述与理解。落到历史学的研究上来说,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也正是王明珂在他的新作《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中想要表达的观点。王明珂的这部作品想要尝试提出一套历史分析方法,分析了文本、表征(表相)以探索社会情境(本相)及其历史变化。除此以外,王明珂还期望借助这种“反思”,能够让一般的读者“从中得到一种观察、认识周遭世界的方法”。用我们所熟悉的一句话来表述即为:透过现象看本质。事实上,作者所提出的这一方法论体系,与他所进行的研究有着莫大关系。王明珂长期以来一直在对华夏和华夏边缘进行着细致的观察与研究。作为华夏核心的汉文化,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东亚地区的文化核心。因此,在历史叙述和记忆里,汉文化的“记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就是说,汉文化为周边民族提供了一个“典范”,这种“典范”不仅代表着社会权力的统一,也代表着优势民族在观念形态上的权威。然而,作者发现,“典范”还需要有“边缘”来予以支撑。于是,围绕在汉民族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就成为“典范”的补充叙事。羌、苗、藏等族的历史叙事一方面代表了他们与“核心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另一方面又代表着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与中原文化联系的紧疏差异。王明珂列举了四则“英雄徙边记”的模式化情节,来分析“典范”与“边缘”的互动和冲突。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吴太伯、箕子、楚国将军庄蹻、爰剑,分别代表了生活于汉代的东吴、朝鲜、滇、羌四个民族。这四个故事拥有同样的模式结构:一个失意的英雄自中原或中原相关的诸侯国远走异地,并在异地成为了当地的王。在这个模式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谁是核心,谁又是边缘。另一方面,这四个“边缘”民族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吴太伯、箕子是中原帝国的王子,因此与核心文化间有着紧密的关系;而庄蹻则为臣子,与核心文化间的关系就弱了一层;爰剑则曾是秦国的奴隶,于是羌民族与核心文化间的关系也就在四者中最为疏远。这样一种模式,不仅成为了三千多年来华夏历史的“典范”叙事模式,而且还影响着居于“边缘”的羌、苗等民族的自我认同。王明珂认为,正是这种模式化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记忆,为中国人虚构了今天的历史记忆,并妨碍了我们去接近社会本相和真正的历史事实。正如许多社会学家所发现的那样,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在认识与描述“他者”时常常会表现出“认知焦虑”。在这本书里,尽管王明珂是从“历史”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别开始谈论,但他关注的其实是历史叙事的模式及其背后所表现出的深远意味,即所谓“表相”与“本相”、“认同”与“记忆”、“文本”与“情景”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王明珂发现并认识到,“典范”知识容易让我们忽略“边缘”,让我们将发生或存在于边缘的人、事、物视为异端或微不足道的异例,进而动摇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体系。也正如葛兆光在一篇文章里所提到的,“在不同立场上看,中国也是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周边’,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东亚各国可能既互为背景也互为尺度”。这样来看,葛王二位老师在“典范”和“边缘”的认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并推荐“严杰夫的约柜”。:)
  •     1无论是中文里的历史,还是英文里的history,都是一词两义:过去真正发生的历史,以及人们记得的、叙述的、书写的历史。#事实与现实: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构成我们所信赖的“历史”,而是当前的社会事实(或社会现实)使得我们选择某些事实,或创造些对过去的想象,以某种方式来建构我们所相信的“历史”。事实(fact)是具体的小,现实(reality)是概括的大。事实是发生了什么,现实是发生的情境和因由。现实让事实产生社会意义。真相则是事实在现实中的表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事实总被说成被掩藏,真相总被争辩,并且同一个事实在不同的现实中有不同的诠释。#典范与边缘:所谓的社会化便是人们被教导只听一种声音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学习如何只听一种声音,如何忽略其他的声音。一种声音就是典范的、主导的和威权的,而其他声音则是边缘的、他者的和异类的。因此,典范历史经常是区分人群、阶序化人群的工具,它所陈述的并非一般人的过去,而是一社会中部分人士之过去。这样的历史让大多数社会中、下层民众成为隐形的、没有声音的人。王明珂提出两个怀疑:我们的思考方式、以及我们的语言、文字表述,都被当代社会文化所建构,(并且是典范的)我们如何以这样的思考与表述方式来探索和描述“过去”?我们如何以这样的思考与表述方式来探索和描述“他者”?2#表相与本相:社会的本相包括三个方面:环境、经济生业、社会结群;社会的表相则是文化与其表征。两者彼此强化。强化的途径有:习性→习行→记忆→认同与区分习性:道德规格、风俗习惯、宗教仪式;布迪厄称habitus为一种“产生人们无需思考之规范言行的稳固法则”。习行:习性产生的行为(practice)。记忆:社会如何记忆①语文表述(语言,结构化、仪式化行为造成的形象表征)②物与身体(人工景物、定期仪式、日常生活行为)记忆的分类:社会记忆包括集体记忆和个人的与主流有差异的记忆。集体记忆按照时空逻辑被叙述成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中起源的部分则是根基历史记忆。根基历史记忆包括兄弟祖先和英雄祖先。前者所代表的历史心性隐喻着人群间的合作、区分和对抗。后者所代表的历史心性隐喻着集权、统治和阶序。3#文本与情境文献研究:说了什么文本分析:为什么这么说王明珂老师主张穿越文本进入背后,在写了什么之外,考察为何而写。因此文献所展现的表征的真假并不具有决定性,而是考察文献的情境来找出背后的本相。4我的试验:*人与妖怪在人与妖怪的故事里,妖怪往往被描述为丑陋、邪恶。但现实中,妖怪并不存在,除了做梦或者幻觉,没有人真正见过。所以,妖怪幻化成人形这样的论调进入叙述之中。妖怪的出现,都是为了害人。而我想说的是另一类的妖怪,他们为了报恩。这样的妖怪在性别上多为女性,她们和人类的恩债总要用婚姻作为途径。但人妖殊途,这样的婚姻自然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被祝福。所以结局往往是被拆散,或者女妖为了男人牺牲。这一方面体现出作为故事的讲述者,人,并且是男人,在整个故事中的中心地位。即,妖被妖魔化,其后还要为了人做出奉献与牺牲。*女性女性作者在大量文字和影视作品呈现出的一种正在流行的故事模式是“霸道总裁爱上我”,幻想着一个女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个完美的男人,并对自己用尽花招,狂恋猛追。无论是有意无意,这实则也是一种男性中心主义,女性成为了附从。这样的表征默示着关于女性地位的本相。然而,即使是对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刻画中,女性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但来自亲友的忠告往往都倾向于家庭,并借此来展现爱情缺失带来的不幸,以及物质丰盈之外内心的孤独与空虚。一个独立女性到了年纪,最终总要遇到真爱,或者去追求爱。此外,如果这个女人在事业和婚姻上都能双赢,那她的故事将会走向选择。女性和家庭在这样的叙述中,具有着必要的联系。照此说来,反倒是一个家庭妇女从家庭挣脱出来,追求真我,这样更“反结构”,也更能展现“女权”,这意味着一种觉醒,但这个觉醒又来得太晚。2016.7.26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到后半部分基本困了。想来还是不觉得条分理析。虽然材料有很多基于自己田野调查的一手材料,但是基础理论(无论是解释学Paul Ricoeur、结构语言学Saussure Barthes、符号社会学Norbert Elias、还是谱系学Foucault)总体来说借用得很随意...
  •     表相与本相、文本与情境、认同与记忆。王明珂先生在本书中系统梳理并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并且讲的并不晦涩难懂,值得细读。
  •     想把人文社科理论和传统史学结合起来,但总有点挠不到痛处,对史料的阐释也没发现什么惊喜的地方,只能算差强人意,但对于传统史学者来说,可以起很好的西方社会理论入门、破除自身成见的作用。
  •     王明珂先生的史学理论力著,其核心观点是:我们看到、听到、读到、想到、学到的东西,都是某种本相的表征,对这些表征的解读,受到我们所在的社会氛围、群体价值观和知识结构的诸多影响,而这些影响会让我们带有偏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这本书里,王先生对本相/表相、认同/记忆、文本/情景等二元概念之间的区分与界定,是对史学理论的深刻反思和重要原创性贡献。
  •     作者对反思性历史学理想的思考引发我的共鸣,不过我还是怀疑,作者提的人类生态为框架的新历史真的能做到客观允衡吗?其次关于历史学的“平等化”潮流所带来的碎化危险,作者不知会怎么看? 前言
  •     传送 http://kankandou.com/download/file/14864/7914.html 王明珂的作品居然能源源不断引进,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究竟有没有纯洁的朋友交易……
  •     表相反映本相,同时也在支持、延续或逐渐改变本相。相比于爱用文本(text)分析历史事实的历史学者,王明珂利用自己的人类学知识对情境(context)进行分析,他的问题是,文本到底在怎样的社会情境(或人类生态)下产生,它的产生、形成与发挥作用同怎样的社会变迁相关联。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他利用布迪厄、福柯、保罗·利科等人的理论和自己多年来的田野调查经验,为读者剖析了文本与情境、文本结构与情境结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等概念。尽管这些概念大多都属于“所指”与“能指”的范畴,但各自针对的对象并不一致,因此并非是在重复说话。另值得一提的是,王明珂虽然提出了“透过表相看本相”的方法,但其实践起来仍然非常困难。没有大量的历史学知识和历史学训练,仍无法进行反思性认识。
  •     叙述有些凌乱,私货不少
  •     应该算历史哲学范畴吧,至少前半部分如此。从作者的很多用词上的精挑细选上,就足以想见其背后的深刻思考。没有一个不受语言和文化影响的历史存在,而身处这样的困境之中,究竟应该如何尽力摆脱自身的桎梏,这是每一个想要想出点什么东西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的。
  •     就像王明珂自己说的,这书写的不好,太硬,纯理论全是田野人类学对于神话学和历史学的互相借鉴。
  •     85.借鉴。
  •     应该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与新文化史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分析得最为深入浅出的著作了。对福柯的知识权力、海登怀特的情节设置以及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都有涉及。信息量很大,有兴趣的可以根据书后著作目录进一步阅读。
  •     重复太多了吧。。。
  •     整本书基本围绕“本相”与“表相”来做文章。终于见到一个把理论这么通俗化来讲解的大师了。
  •     历史的虚与实。我们以为生活在有形的世界,其实我们是生活在无形的世界。
  •     其实 不是很能读下去
  •     其实不止是史学吧,各种学问里都需要类似这样的反思,因为即使很多自然学科的发展也有许多人为选择的因素在,只是研究的人很多时候并不自知。以及更加相信好的小说真的是超越消遣的好东西,就像是这书里反复提到的Life Of PI
  •     表相与本相
  •     理论深入浅出,作者将自己的研究全部贯穿起来,感觉像是对之前羌在汉藏、华夏边缘、游牧人的抉择等书的一个总结,文本与表征的分析是让我们能够深层次理解自己学科的一个重要方法,只有通过对于身处社会情境的反思才能明白在这种表相下的社会本相。事实、现实和真相。
  •     真不错。
  •     没什么意思
  •     可以休矣
  •     一个人的阐释与反思
  •     想想,历史都是一个套路。也学到了文本-情境分析法,不错!
  •     陶器 凹凸镜 燃烧的木杆
  •     原来我一直喜欢的那种“史学”不叫微观历史,而叫反思史学。关注的不是历史上那些裂变的事实,而是事实之下的人们如何在心理上、行为上应对和再适应这种变化。“陶器”,“凹凸镜”和"燃烧木杆"是作者提出并使用着的三种认识过去、远方及周遭社会现实的方法。即考察文本是如何被选用、制造、保存及废弃再利用;移动地、多点地对比文本以求得凹凸镜背后的本相及凹凸镜的面貌;考察社会变迁的微观机制与进程。这三种考察及思考方式的提示,确实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     作者此前多部著作的理论方法总结,体系渐成,不乏自创,举例丰富但多重复,编印上佳疏误寥寥,现实关联空间广阔,理论格局开放但汲取资源仍有短板,记忆维度较强,叙事维度较弱,认同、符号维度一般。追求前沿理论通俗化,不少术语译法自创,惜乎两岸习惯差异,有时反显艰涩。
  •     蛮好看的,虽然写的挺轻巧随意的。不过这种东西不是自己的体验,难以言说经验的奥妙之处啊,只有过来人才能看出巨大的共鸣吧?外围的人说到底也只会拿书来装装姿态而已罢
  •     历史两种意义:过去的确发生之事,被记忆叙述书写之事。前者不再发生,后者又不完全可靠。王明珂老师试图穿越文本进入背后,在写了什么之外,考察为何而写。每一页我都划线还批注,所以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这本书绝对是物超所值,启发性太强。力荐。
  •     挺好的
  •     恐怕这根度人的金针在人类学 民族学的应用更广吧。
  •     “藉此体会今人或古人在宣称或接受一个‘历史’时的骄傲、期望,或卑屈与无奈。”
  •     虽然有前后重出反复绕圈的累赘感,且囿于作者的学术实践和知识积累,例证也给人狭隘之憾,然而文笔虽嫌生硬但并不枯燥,在史学理论或者说历史哲学著作里本书算比较好读的,特别在中文史学理论界尤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本书精华在第6-8章,作者在理论建构的铺陈完成后,“身体力行”的做了几个历史解构的“实操”,值得一提的是对钱穆考索先周历史的著名论文《周初地理考》所依据的原始文本进行解构、重构与再认识,很是发人深思。给五星是因为这本有不少缺憾的作品无碍其作为每个对历史与当下感兴趣读者必读书的价值,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终究处在典范历史构建的延伸框架下,反思史学能够在典范历史的限制之外,给我们一个认识过去与当下的新视角(就我个人而言,这一理论工具对于反思与评价神话人类学尤其受用)。
  •     老调重弹~
  •     透过现象,看到历史的本质。每个人生活在历史中同时也在创造着自己的历史。
  •     不仅在破,更是在立。王明珂的方法其实是在人类学基础上通过传统史学研究(指非后现代)对文本的历史情景做构建。
  •     应该供起来的
  •     主要写王明珂《羌族在汉藏之间》所用的研究方法,实例则是列举羌族等西南研究成果。史学研究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之一可以说是综合社会、政治、人类学多角度。最为启发的是三种隐喻研究方法:陶器—抉择,凹凸镜—移动,燃烧木杆—边缘。此外表征和表相,人类生态由环境、经济生业、社会结群构成。中国史类文本与语境。虽然大部分史实看不懂,但研究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     歷史記憶與身份認同,正如王自己所說,他主要吸收了布迪厄、福柯等社會學方法理論,但本書更精彩在於作者的論述建立在其以往研究經驗上,更有對當代社會的反思。很受啟發。
  •     有王明珂先生的签名。
  •     任何阅读行为都与自身的知识相关 前三分之一跟得上丝路 很多问题自己也有想到过 看到是恍然大悟之感 中间两章表相和本相、认同和记忆涉及挺多社会学知识 也还好 最后几章方法论可能是缺乏实践经验 读完只能说不求甚解 (这还建立在我在羌族地区有田野经验的基础上...
  •     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方法,通过文本、图像、口述研究历史,以敏锐的观察分析出潜在的内容。不过行文略显乱而无章。
  •     历史编撰权也是政权的组成部分吧。记忆权呢,那要看你想记什么了……
  •     车轱辘话来回倒
  •     一切都没有存在过,存在的都是我的想象。(中学时记得的这句话)
  •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即是“历史”所造就的。以汉族为中心的典范民族史所造就的当代中国人认同远非完美,不是因为此历史因被解构、遗忘、争论而动摇,而是这“历史”本身便存在问题。或许,基于对人类生态、历史的深刻反思,培养一个个具有反思性的现代公民,才是未来国家构建中的基础单元。
  •     有宏大的现实关怀在里面,怎能不让人读来心潮澎湃
  •     多有重复,随便翻翻吧
  •     举例重复很多,但读起来挺轻松,比较浅显易懂。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有启发的
  •     少年学民科 老来跑火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