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书评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4754316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页数:414页

小说家药丸④:套路太深

小说若只成为作者思想的传声筒,阅读便不再有生发的可能。读者的视野被限定于作者构想的特定路径上,因而欣赏不到沿途的岔路可能邂逅的另一些风景。这就是发生在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情形。在《悉达多》中,一种东方式(主要是印度)的思想路径贯穿了小说文本的始终,并将其穿透。悉达多不断地开始新生活的游历(爱情、名利等身外之物)无非是为了阐释一种脱离“我执”、从而进入自由状态的佛家思想。这种写法对于那些知悉这类生命真相的读者来说,只能是一种“套路过深”的软肋,而对另外一部分读者,能够从一本书中获得哪怕一丁点的“心灵鸡汤”(他们触摸到了,并未领悟文本背后思想的核心),便已足够满意。这就是赫尔曼•黑塞在普通读者中广受热爱的原因之一:黑塞的小说为他们借助一些富有哲理的情节和语词来应对现实生活提供了帮助。这丝毫不是在批评黑塞的小说创作,我们完全相信,创作这些小说的黑塞是完全真诚的。小说文本背后的思想是从他个人生命体验中真切获得的,黑塞想将其传达了更多的人。在此,只是想指出当小说艺术在尝试解决什么或想直接地传达什么之时,将会导致何种危险。但正如任何宗教在发展之初饱含着拯救众生的理想愿景,随着发展终将坠入教义的陷阱。黑塞的小说同样如此。《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并未有多大的阅读困难,相反它的用语平淡、情节简单,读起来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但问题也在于此。但黑塞在文本背后设置入已经通过探讨获得的答案,小说就不再具有可读性或者说“小说性”,便成为一种思想论述。这种思想论述比较像传统的东方寓言式写作:“文以载道”——包括印度的佛家传说、中国的古典文学、波斯的玛斯纳维体……黑塞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完全可以证明他的创作受到了这些文体的影响,并转换为西方化的叙述。表现在小说中,是情节脱离了现实的考量,单调机械,人物如同符号承载一类性格特点。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因而成为两种不同的人,他们相遇想惜。这就使得《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整部小说读起来满是套路,它好像是由某种编码方式写成。比如“……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颗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这一段景色描写,除了表示某种物候特征,不具有更多的意义。整本小说充斥的就是这类套语(当要描写人物时、描写景色时、叙述情节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引用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提出的名言“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发现的并不是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黑塞的创作方式:首先发现一个论点,然后用故事对其阐发,发生为一本小说。当小说成为小说家的传声筒,小说的存在理由恐怕也就失去了。因为这些声音完全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传达出来。

我们都在顾此失彼,在25岁就埋葬了自己!

你想怎么活着?这是我们所有人当你有了价值观、世界观之后都要面临的选择。我们大部分人都选择盲从,放弃生活享受,仅仅沦为一件工具,虽然做着不朽的工作,自身却枯萎下来,失去自由、生命的充实和乐趣。歌尔徳蒙一直在寻找,寻找他的母亲,他经历的死亡,女人无一不把他带回母亲的怀里。那个女人,他用了一生去寻找她,我想那个女人是“爱”吧,不同于我们表达的爱情,而是一种生命之始,生命之终的“爱”。我们不能放弃我们拥有的,我们不能体会那种经历死亡,流浪,放弃与救赎的感情。而纳尔奇思呢?我们同样也做不到,因为我们太贪婪,纳尔奇思追求的思想,抛开了得到与失去,而是一种负有崇高使命的追求。不管是他还是歌,两个人都是得到自己最终成就的人,一个人富有思想,一个人富有灵魂,而我们就是夹杂在这中间挣扎的人。这本书里,没有谁对谁错,不是纳尔的精神胜利还是歌尔的灵魂永恒,他们都是失去了生命的延续,一个没有了死亡一个没有了过去。胜利的是我们,在这中间生活的普通人。

最美的情感

这不是我读过的黑塞的第一本书,因为女神推荐,所以对黑塞总是格外留意。但这本,知名度远远不如《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的《纳与歌》却意外的让我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与深刻的感触。感触些什么呢?感情上的震撼很多时候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随意写几条吧。首先是纳与歌的情谊,一开始纳尔奇思对歌尔得蒙的引导和启蒙让人艳羡,中间的鼓励和默默思念,后期的支持与纯爱还有亲情般的担忧都是那么美。如果说这是友情,那么我觉得它比伯牙子期高尚许多;如果说这是爱情,那么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也可以说有师生情、亲情的成分。其次是对两类人的思索,那就是思想者和艺术家,父性的人和母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然后是对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文章大半的笔墨是落在歌尔得蒙身上的,写他的流浪经历。歌尔得蒙多情滥交还杀过人,但是黑塞笔下的他并不让人讨厌。是因为他所作所为都符合人物的本性?还是这些事情都有道理可以解释?也可能是因为角度不同,毕竟我们没有从那些可怜的女子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说这一切都可以原谅,那么我们对于朋友、伴侣、陌生人都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呢?

负有使命的人,即便在生活中沉溺很深,也不会泯灭神性,与卑劣同行

用书中纳尔奇思的话说,歌尔德蒙这类人,天生有强烈而敏锐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这类人崇尚灵性、是母系的、生活在充实之中、富于爱和感受的能力。歌尔德蒙的故乡是大地,纳尔奇思的故乡是思维。歌尔德蒙的危险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纳尔奇思的危险是窒息在没有空气的太空里。歌尔德蒙是艺术家,酣眠在母亲的怀抱中;纳尔奇思是思想家,清醒在沙漠里。(57)纳尔奇思象征着理性的、逻辑的、语言的。歌尔德蒙象征着艺术的、灵性的、感官的。托马斯·曼称这是“精神上的自相矛盾”。黑塞用一贯丰沛而热情、冷峻而哀愁的笔,写下一个人从离乡到归乡,从归乡到离乡,最终归乡的过程。歌尔德蒙的“乡”,起初是他父亲的要求下的服务于上帝的职责,后来变成自我找寻路上的迷途,最后变成完成“尽其所能实现自我”,最终成为对终极母性、纯粹艺术的追逐。与其说纳尔奇思和歌尔德蒙是一个人灵魂的两面,不如说是一种相互博弈、变动不居的精神阶段。在两种精神阶段的推动之下,个体为达到自身的完满状态,从对生理欲求、心理欲念的单纯追逐,到理解欲望为何物的恬淡祥和;从对外界事物的好奇而冲向平坦的滩涂,到选择走向内心的崎岖山路;从向往多变的、丰富的、起伏跌宕的生活,到走在归乡之路上体味的平顺和波澜不惊。歌尔德蒙路途上历经的苦难,从流浪时的窘迫和饥饿,到无意杀人酿成的悔意,再到与有夫之妇通奸落网后对死亡发自内心的恐惧,都是他走向内心的途径。然而,当他再一次与纳尔奇思——他曾经向往的一种精神状态相遇时,他仍然对“宁静”无解。他曾为这种状态走遍千山万水,涉过险滩和崖壁,睡过马棚,亲眼目睹过鼠疫和战争。最终,纳尔奇思告诉他:“宁静也是有的,但并非一种在我们心中长驻的宁静;而只是一种必须用不间断的斗争去争取、每日每时用斗争去争取的宁静。”宁静,是需要用斗争去争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祥和安宁。于是,带着内心崇高的使命,歌尔德蒙迎来了第二次觉醒(第一次觉醒就是他离开修道院之前,被纳尔奇思的一番教诲点醒,随后晕倒、离开)。他诘问艺术和生命的意义,诘问自我存活于世的价值。最终,他慢慢相信,接近上帝的方法,是让上帝和世界分离。接近纯粹艺术的手段,是“一种想以精神力量将这过一天算一天的无意义的生活改变和抛弃“的痛感与渴望。——“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歌尔德蒙在纳尔奇思面前永远睡去。留下了一个世人难解的问题:没有母亲的人如何去爱?如何去死?意即:一个靠戒律约束的人,一个远离感性的、艺术的、诗意的人,一个在面对自我的缘起和归宿时无可讲述的人,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自我?这个问题,算是伟大的黑塞留给后世的巨大诘问。只是,世人不仅没懂,而且无视自身的局促。最终,这个问题的反面愈演愈烈,变成了今天的局面:愚蠢、冷血、麻木。对于冷血的冷血,对于麻木的麻木,沉疴,遍地。----------------------------------------(附:摘抄笔记)命运拯救了他,在这最危急的时刻把纳尔奇思的友谊带给了他,给了他一片满足自己欲望盛开的花园,给了他一座寄托自己虔诚的崭新的祭坛。这儿允许他爱,这儿允许人献身而不犯罪,他可以把自己的心献给一位可钦佩的、年长的、更聪明的有人,可以把危险的欲火变成供奉牺牲的圣焰,变成崇高的精神。(35)(歌尔德蒙的)天性乃是他(纳尔奇思)自己失去了的另外一半天性。他看到,这一天性被一层坚硬的外壳包裹着;自身的妄想、教育的失误、父亲的训诫等等,便构成了这个外壳。他对自己的任务也很了解:把这一秘密揭示给当事者,把他从那个坚硬的外壳中解放出来,还他以自然的本性。(37)对上帝的爱和对善的爱,不总是一码事。所谓的善,都存在于戒律里,但上帝却不仅仅存在于戒律里;戒律只体现上帝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你可以恪守戒律,但却离上帝非常之远。(41)(歌尔德蒙)这样一个多情种子,这样一个感官敏锐、感情丰富的人,这样一个能够深刻体验和热爱花香、日出、奔马、飞鸟和音乐之美的人,为什么偏偏会热衷于当一名教士和苦行者呢?(46)我并没有任何其他希望,只希望你成为纯粹的、彻底的歌尔德蒙。你不是一个学者,你不是一个修士——当学者或者修士在你都是大材小用。(55)我(纳尔奇思)的目标就是到能最好地造福世人的位置上去,找一片最能发挥自己特长和天赋的土壤,找一块尽量大的用武之地。除此别无抱负。(85)真实而活跃的只有他的内心生活,只有不安的心悸、焦灼的渴慕,只有梦境中的苦和乐。只有在梦中,他才感到踏实,于是便全心全意地去做梦。(90)人在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欢愉时的表情是完全相同的。(202)对于他,艺术和艺术家如果不能像太阳那般炽热,像风暴那般猛烈,而只能赏心悦目,带来小小的幸福感,那就毫无价值。(221-222)他知道,但不是通过语言和意识,而是通过血液更深刻地感知到:他的道路将通向母亲,通向欢愉和死亡。生活的父性的一面是精神,是意志;这并非他的归宿。生活在那儿的是纳尔奇思。(226)最杰出的艺术品与梦境之间的共同点恰恰就是:神秘。(244)每次在梦中,每次在休息时望着一道道鲜花盛开或者枯萎萧索的山谷而堕入沉思的时候,他仍然充满彻悟,仍然是一位艺术家,仍然痛感着一种想以精神力量将这过一天算一天的无意义的生活改变和抛弃的渴望。(258)对于其他人来说,死亡可能是斗士,是法官,是刽子手,是严父——但对于他歌尔德蒙来说,死亡也是慈母和情人,它的呼声乃是爱的挑逗,乃是情人之间身体接触时的战栗。(294)没有任何事物能永远存在,痛苦亦复如此。(311)他能成功地从这内在世界里挽救点什么,使其变成客观的存在吗?或者将一直这么继续下去:永远是新的城市,新的景色,新的女人,新的经历,新的形象,一个接一个堆积在他心中,除了使他烦躁和痛苦,同时也给他一种美好的充实感之外,就什么也不让他得到吗?(327)创造,但不以生活为代价!生活,但不放弃高尚的创造!这难道压根不可能吗?(328)艺术的意义,是化无常为永恒。(357)一个人只有尽其天赋所能去努力实现自我,才能做他可以做的最崇高的和唯一有意义的事。(370)你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了一些形象。要是你的这样一个形象能真正获得成功,要是你能排除某个人物雕像中的种种偶然因素,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形态,那么,作为一位艺术家,你便实现了这个人的形象。(371)通向认识有许多道路,精神并非唯一的一条路,或许也不是最好的路。一条通过感官的道路上,也同样能深刻第认识存在的奥秘。(387)你不是避而不看无常的事物,而是投身到它中间去;通过你的至诚,无常变成了可以与永恒相比拟的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我们思想家力图接近上帝,方法是使世界和他分离。(387)宁静也是有的,但并非一种在我们心中长驻的宁静;而只是一种必须用不间断的斗争去争取、每日每时用斗争去争取的宁静。(388)我们的作品到头来总是使我们羞愧,我们总是不得不重新做起,一次一次地重新奉献自己。(388)一个负有崇高使命的人,即使在生活狂热的混沌中沉溺得很深,浑身糊满血污尘垢,也不会变得渺小和卑劣、泯灭心中的神性。(397)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