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4754316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页数:414页

内容概要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后入瑞士籍。一生创作始于诗歌,亦终于诗歌。因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展现出对漂泊,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刻画人类处于困境,彷徨,孤独时在精神领域里的反思与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具有心理的深度,亦表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人类的博大爱心。
他是托马斯·曼心中“德国人中的德国人”,唯一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是黑塞本人很喜欢的小说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刚修改好的原稿送给好友汉斯•布特梅尔阅读,附去的信中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他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托马斯•曼也很欣赏这部小说。他曾说:“《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以其纯朴和有趣显示了一种完全别具一格的长篇小说艺术,它以最吸引人的方式描写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相矛盾。”译林社版《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是纪念黑塞逝世五十周年的特别修订版,翻译家杨武能先生对全文的修订、润色近千处之多。
修道院里,纳尔奇思才华过人,深得院长达尼埃尔喜爱。新来的学生歌尔得蒙自幼逝去母亲,立志侍奉上帝。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成了朋友。纳尔奇思在歌尔得蒙身上发现了与修道院精神完全相悖的气质,劝告他放弃苦修和戒条的束缚,回归他的母亲赋予他的本性之中,成为灵感充沛的人。一次意外邂逅之后,歌尔得蒙惊觉自己身上的浪漫秉性,决定开始流浪的生涯。他到处流浪,历经欢乐与艰辛;漫游使他逐步成熟。有一天,歌尔得蒙因被一座圣母像的美所震撼,激发了体内深藏的创作天赋,他开始拜师求学,沉潜到雕刻艺术中。最终,他又回到自己的挚友和师长纳尔奇思的身边,两人分别以灵感和理性启发对方,终于使他掌握了化瞬间为永恒的艺术法则,雕出了完美塑像。然而,浪漫的天性仍然驱使纳尔奇思去追逐爱情和最后的幻想,歌尔得蒙再次外出游行,去艳遇当年的情人。途中他染上重病。纳尔奇思在他临终前表示对他的友爱,使他怀着幸福死去。
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的冲突,并在探索理想过程中获得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


 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小说若只成为作者思想的传声筒,阅读便不再有生发的可能。读者的视野被限定于作者构想的特定路径上,因而欣赏不到沿途的岔路可能邂逅的另一些风景。这就是发生在赫尔曼•黑塞小说中的情形。在《悉达多》中,一种东方式(主要是印度)的思想路径贯穿了小说文本的始终,并将其穿透。悉达多不断地开始新生活的游历(爱情、名利等身外之物)无非是为了阐释一种脱离“我执”、从而进入自由状态的佛家思想。这种写法对于那些知悉这类生命真相的读者来说,只能是一种“套路过深”的软肋,而对另外一部分读者,能够从一本书中获得哪怕一丁点的“心灵鸡汤”(他们触摸到了,并未领悟文本背后思想的核心),便已足够满意。这就是赫尔曼•黑塞在普通读者中广受热爱的原因之一:黑塞的小说为他们借助一些富有哲理的情节和语词来应对现实生活提供了帮助。这丝毫不是在批评黑塞的小说创作,我们完全相信,创作这些小说的黑塞是完全真诚的。小说文本背后的思想是从他个人生命体验中真切获得的,黑塞想将其传达了更多的人。在此,只是想指出当小说艺术在尝试解决什么或想直接地传达什么之时,将会导致何种危险。但正如任何宗教在发展之初饱含着拯救众生的理想愿景,随着发展终将坠入教义的陷阱。黑塞的小说同样如此。《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并未有多大的阅读困难,相反它的用语平淡、情节简单,读起来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但问题也在于此。但黑塞在文本背后设置入已经通过探讨获得的答案,小说就不再具有可读性或者说“小说性”,便成为一种思想论述。这种思想论述比较像传统的东方寓言式写作:“文以载道”——包括印度的佛家传说、中国的古典文学、波斯的玛斯纳维体……黑塞对东方文化的热爱完全可以证明他的创作受到了这些文体的影响,并转换为西方化的叙述。表现在小说中,是情节脱离了现实的考量,单调机械,人物如同符号承载一类性格特点。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因而成为两种不同的人,他们相遇想惜。这就使得《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整部小说读起来满是套路,它好像是由某种编码方式写成。比如“……春天,周围一片绿色,连修道院内的核桃树都已经长出淡红色的嫩叶,这颗栗子树却仍然光秃秃的;到夜晚最短的夏季,它才从一簇簇树叶中开出泛着淡青色微光的、形状与众不同的花朵,散发出一股股酸涩的闷香;十月里,水果和葡萄已经收完,秋风才从那渐渐变黄了的树冠中把那些带刺的果实摇落……”这一段景色描写,除了表示某种物候特征,不具有更多的意义。整本小说充斥的就是这类套语(当要描写人物时、描写景色时、叙述情节时)。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引用奥地利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提出的名言“发现惟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虽然我们并不清楚“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可以肯定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发现的并不是此。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黑塞的创作方式:首先发现一个论点,然后用故事对其阐发,发生为一本小说。当小说成为小说家的传声筒,小说的存在理由恐怕也就失去了。因为这些声音完全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传达出来。
  •     你想怎么活着?这是我们所有人当你有了价值观、世界观之后都要面临的选择。我们大部分人都选择盲从,放弃生活享受,仅仅沦为一件工具,虽然做着不朽的工作,自身却枯萎下来,失去自由、生命的充实和乐趣。歌尔徳蒙一直在寻找,寻找他的母亲,他经历的死亡,女人无一不把他带回母亲的怀里。那个女人,他用了一生去寻找她,我想那个女人是“爱”吧,不同于我们表达的爱情,而是一种生命之始,生命之终的“爱”。我们不能放弃我们拥有的,我们不能体会那种经历死亡,流浪,放弃与救赎的感情。而纳尔奇思呢?我们同样也做不到,因为我们太贪婪,纳尔奇思追求的思想,抛开了得到与失去,而是一种负有崇高使命的追求。不管是他还是歌,两个人都是得到自己最终成就的人,一个人富有思想,一个人富有灵魂,而我们就是夹杂在这中间挣扎的人。这本书里,没有谁对谁错,不是纳尔的精神胜利还是歌尔的灵魂永恒,他们都是失去了生命的延续,一个没有了死亡一个没有了过去。胜利的是我们,在这中间生活的普通人。
  •     这不是我读过的黑塞的第一本书,因为女神推荐,所以对黑塞总是格外留意。但这本,知名度远远不如《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的《纳与歌》却意外的让我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与深刻的感触。感触些什么呢?感情上的震撼很多时候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随意写几条吧。首先是纳与歌的情谊,一开始纳尔奇思对歌尔得蒙的引导和启蒙让人艳羡,中间的鼓励和默默思念,后期的支持与纯爱还有亲情般的担忧都是那么美。如果说这是友情,那么我觉得它比伯牙子期高尚许多;如果说这是爱情,那么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也可以说有师生情、亲情的成分。其次是对两类人的思索,那就是思想者和艺术家,父性的人和母性的人。他们有不同的特点,也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然后是对于普世价值观的思考。文章大半的笔墨是落在歌尔得蒙身上的,写他的流浪经历。歌尔得蒙多情滥交还杀过人,但是黑塞笔下的他并不让人讨厌。是因为他所作所为都符合人物的本性?还是这些事情都有道理可以解释?也可能是因为角度不同,毕竟我们没有从那些可怜的女子的角度来分析。如果说这一切都可以原谅,那么我们对于朋友、伴侣、陌生人都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读到326页,觉得有点喜欢这本书。
  •     【2017.1.7~1.9】(19.4万字,414页)如果从手法、风格来看,黑塞的一些作品比如本书是传统老套的,甚至连这本书中的人物都扁平而不够立体:女人或风流或保守,歌尔德蒙纵欲风流,纳尔奇思趋向神祇,全都是好坏分明的形象。但众所周知,漂泊与寻找是黑塞笔下恒定的主题。那些安于现状的漂泊的灵魂,穿越茫茫人世未知而茂密的黑色森林,漫无目的最终必将找到方向,灵魂得以升华。黑塞的漂泊与寻觅,本身构成了一种象征,笔下人物所寻找的自我、真实、感悟、信仰、爱、真谛……其实可以是人们在漫长一生中寻找的任何东西。
  •     浪漫也有点缺失,不知道缺了什么,反正要浪漫就浪漫到底吧。
  •     描绘了没有母亲的歌尔得蒙被父亲送去修道院,得遇修士纳尔奇思点化,踏上世俗寻根之旅,历经香艳肉欲风情、瘟疫病死,在艺术上燃烧灵魂圣火,化无常为永恒,最终回到修道院完成圣母像,临死前看见夏娃母亲之像。作者还是批评了纳尔奇思理性与感性、精神与物质二分的观念,他的“向哲学与信仰的逃遁”的“没有母亲不能爱和不能死”的生活。读时常会想起藏族电影《色·戒》里东方文化不同的处理,小时寺院中修行长大,还俗后历经肉欲与尘世欢爱,感悟“战胜一个欲望还是满足一千个欲望哪个更重要”寻求生命归宿的不同诠释。
  •     黑塞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着超出水准之上的发挥,不论早期或者后期作品。而就作品本身而言,荒原狼显得最深刻,玻璃球游戏最宏大,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最纯粹。
  •     6.30
  •     黑塞的很多书 最后都会扯到“母亲”“夏娃”这些意向上,而且都把它们当作最后、最重的包袱来抖。 两人在最后一章的相互表白,让我不禁怀疑,我看的真的不是耽美吗
  •     才发现已经读不进去小说了,也许是心有焦虑的缘故,反正是硬着头皮读完的
  •     过程最好。
  •     真的太喜欢了,看的时候懂得了很多道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矛盾与交融,密不可分。特别想像歌尔得蒙一样去流浪,除了天气的衣物,食物,没有任何能阻挡我的脚步。我要走到走不动为止。
  •     这不是小说,这是思想论述。o(╯□╰)o
  •     妈蛋杨武能译笔奇烂,之前看浮士德就有撞到这货,手贱啊
  •     冲动的性感VS精神的超脱,黑塞从人群和生活中提炼了最纯粹的父性和母性 灌注到纳尔奇思和歌尔得蒙身上,两种极端人格的交汇与涌动一定程度上清明了我混沌的人世认知。不知道该说他清醒透彻深刻还是简单过于理想主义?
  •     最近狂迷黑塞,这本弥补了之前德米安的意犹未尽,当然德米安是青涩的迷人,这本是思维和感性成长成熟探索的迷人,点醒共鸣很多。
  •     某大概已经不再年轻。Ps、纳尔奇思真是典型的挖坑让别人跳却也不负责埋的那种人,冷酷极了。
  •     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母亲与父亲的原始形象。
  •     又读‘纳歌’, 读到了知识与爱情 ,读到了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读到了思想家与艺术家,读到了禁欲与纵欲 , 读到了事物的极 ,读到了人 生有原罪 ,读到了告解,读出了朝圣。
  •     一对朋友,二元对立,两种极端人生。最后人死亡,回到纯洁和虚空之中。没有上帝,没有彼岸,随风而逝,什么也没有。只是生而为人,罪孽太多。
  •     第一次读黑塞的作品,不得不说写的很好,探讨了两种人生或是两种性格,中间夹杂了很多的辩论和思辨。我发现我更倾向于歌尔得蒙式的生活
  •     歌尔得蒙的大片独白,让我读的心情越发地低沉。
  •     黑塞与其说是文学家,不如说是哲学家。他如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终其一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而这不过是成为自己。他没有止步于此,进而探讨成为自己的不同的旅途,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理性的与艺术的,他们彼此影响,终殊途同归。
  •     结尾部分由自我探寻升华到了生死追问。。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了。。这是一部思想史。
  •     已经被黑塞迷住啦!
  •     “不是清清白白地过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应建一座充满和谐的思想之园,在它那精心栽培的花圃之间毫无罪孽地踱来踱去,而要投身到残酷的生活洪流和一片混沌中去造孽,然后承担其可怕的后果,归根到底是更需要勇气和更伟大的吧。”
  •     2016年迄今为止最佳读物。非常喜欢这个翻译,既不会显得因深邃而枯燥,也不会由于追求流畅而空洞,恰到好处。歌尔得蒙和纳尔奇思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无所谓孰好孰坏,正如同《极速风流》一样,以自己的方式过好一生即是最好的人生。
  •     2016年11月20日。通过两个角色的价值冲突替代两种观念的冲突,将作者的思考借此发表出来。不否认黑塞是在传递他的思想与智慧,不过这样的小说形式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小说这种体裁的内核,与米兰•昆德拉很相似,只是没有他的程度严重。但是从文学角度评判,他们的作品又确实不可多得。
  •     这最后的额头深情一吻哟,另一版的译名《知识与爱情》其实蛮点题的。
  •     因为喜欢这个作者写的悉达多,所以来看的这本,译者曾说这本更有故事性,但故事本身是不是比那个佛教的故事更深奥了呢,与其说是基督教的故事,不如说是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故事,歌尔得蒙的艺术人生充满感性但在我这样理性的人看来实在难以理解和接受
  •     一个人能不能明确引领自己,还是两个人(的拟态)才能互为支撑?we were new boys together while we are all dying alone. #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但却在荒芜自我之外呼唤着爱
  •     快速读完,很浪漫主义,夸张,巧合,理想主义,极端,对艺术与生活的思考值得回味
  •     人生有千千万万种 你总是要选择一种活下去 而你选择的未必是最好的 但应该是最适合你与你的灵魂的 修道士有修道士的生活 流浪汉有流浪汉的过法 无所谓高低贵贱 不过从心而已 父性与母性的碰撞与交汇 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原来是要在不停抗争之中得到宁静与祥和 死之舞无处不在 上帝把世界造的如此糟糕 人性的浅薄与丑恶 死亡的不期而遇 都让这个世界过于绝望 但并不妨碍地狱之花在枯竭之前予与他人短暂的欢愉与沉溺
  •     一位美少年的寻“母”之历程,思想与艺术的冲突,母性与父性的纠结(已经没有悉达多给我的那种冲击性的感受了,主角歌尔德蒙虽然被设定得如此之美,我却无法从他的经历中感同身受,也无法轻易信服他的不知是何的信念,人将被其追求之物所塑造,但最后他的形象也让我不舒服。黑塞的romance
  •     毫无疑问 作者是极具野心的 讨论的尽是重大主题 人生的意义 死亡 宗教 艺术 母性 原初的原始冲动 但故事仓促 故事逻辑牵强 装不下这么多内容 逻辑不连贯的故事读起来很蹩脚 而且为了情节的发展琐屑的日常常常打断作者的智慧 作者才华往往猛烈爆发 然后开始絮絮叨叨继续蹩脚的故事
  •     导师说过,我们虽然需要感情,但不能把时间总花在那上面。但思想……恐怕我是不具有了
  •     好友易寻,知音难觅!两种拥有不同经历和价值观的人,通过相互之间的对话,充分的表现了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他想散播的思想。一个是埋头于理想与信仰,一个是漫步于现实与苦难。两个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摩擦、融合,进一步。。。
  •     多么可爱的黑塞,年纪越大越感觉亲切,也许这将是我最喜欢的五本书之一
  •     但这两种思想的碰撞是美妙的。
  •     空虚,迷惘,以何种方式渡过河流,过完一生。黑塞在基督教的语境下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没有孰是孰非,唯有相同使我们联结,不同使我们成长。
  •     “理性与感性的极端矛盾和交融,对精神世界和感官不同的追求”。读完让人重新思考很多问题,杰作中的杰作……爱黑塞!
  •     理智与情感,痛苦与欢愉,父性与母性,一切的一切,仿佛对立,又仿佛相容,相爱,相通。人间烟火带来的爱或痛,直接的,激烈的,闪闪发光的,血淋淋的,也正是生的意义所在,最终也将升华并理解那些所谓的理性,秩序,思想。但是似乎,经过所有这些历练后的彻悟,更厚重,更有根可依,因爱而来,轰轰烈烈,死后,向爱而去,是不是更接近圆满一些。
  •     This book just changed my life...kindle商店安利里说得真他妈对,青年没能在青年时代阅读黑塞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头昏目眩,浑身发热,又想大哭又想大笑。
  •     两个男人之间的爱,好有爱~
  •     好看啊!4.5!!终日沉迷黑塞_(´ཀ`」 ∠)_不管从哪个方面都很合我的口味啊∠( ᐛ 」∠)_其中对艺术的理解有惊艳到我,顺便,我各种和主角的想法产生共鸣,再顺便,谁来也赐我一个温柔的纳尔奇思_(´ཀ`」 ∠)_
  •     理性将爱欲唤醒,把她放逐出去,任她满载创伤地归来。
  •     世界的一切仿佛都可以一分为二
  •     一部灵性的小说 却是让沉溺感官之人也能十分欣赏
  •     理智与情感
  •     慢热的黑塞啊,越读越心潮澎湃。克尔郭凯尔的诱惑者日记到底对黑塞有多大影响,几乎每本书的主题都摇摆在尘世的救赎与出世的救赎间。黑塞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去爱,去恨,去创造,去沉沦。
  •     宁静也是有的,但并非一种在我们心中长驻的宁静,而只是一种必须用不间断的斗争去争取、每日每时用斗争去争取的宁静。
  •     翻译挺顺畅的。可怕的是我半个月断断续续看完了一个人的一生...理性的纳尔奇思鼓励感性的朋友追寻自由,歌尔德蒙大半生流浪,流连于各种女人之间寻找母亲的形象,作为艺术家保留生命的形象。完成创作之后再次流浪,平和接受死亡的他死在朋友的怀里。没懂最后歌尔德蒙和纳尔奇思说“你没有母亲怎么办?人没有母亲就不能死啊,人没有母亲也不能爱。”是什么意思。。对纳尔奇思来说是致命一击吧,可能辛苦修筑的精神世界崩塌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