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5
ISBN:9787544752585
作者:[德] 赫尔曼·黑塞

《悉达多》的笔记-河流、石头、悉达多 - 河流、石头、悉达多

———— 河流 ————
P114-115
“我只是个船夫,我的任务就是送人过河罢了。我已经摆渡了许多人,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全都认为我这条河只是他们旅途上的障碍。他们旅行是为了挣钱和做买卖,还有去参加婚礼,去朝圣,而这条河正好挡在他们路上,船夫呢就是要帮他们迅速越过这个障碍。但是在这成千上万人中有几个人,不多的几个人,四个或者五个吧,对于他们这条河不再是障碍,他们听见了河水的声音,他们倾听了它的讲诉,于是这条河对于他们就变得神圣了,就像它对我变神圣了一样。”
P115-116
有一次悉达多问他:“你是否也向河水学到了那个秘密,就是时间并不存在?”
瓦苏代瓦满脸爽朗的笑容。
“是的,悉达多。”他说,“你想讲的是不是:河水到处都同时存在,在源头,在河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急流,在大海,在山涧,到处都同时存在,因此对于它只有现在,而不存在未来的阴影?”
“是这样,”悉达多回答,“我弄明白这点后再看自己的生活,就发现它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跟成年悉达多以及老年悉达多,只是被影子隔开罢了,而不存在现实的间隔。悉达多先前的出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亡与回归梵天也并非将来。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时存在。”
———— 石头 ————
P154
“尘世并非不圆满,或是正处在一条通向圆满的漫长道路上:不,它每一瞬间都是圆满的,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小孩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新生儿都蕴含着死亡,所有濒死者都蕴含着永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从另一个人身上看出他在自己的路上走了多远,强盗和赌徒有望成佛,婆罗门则可能成为强盗。在深沉的禅定中,有可能忘掉时间,把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生活通通视为同时,于是一切都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附属梵天。”
P155-156
“这儿这东西是块石头,”他轻松地说,“它经过一定的时间也许会变成泥土,然后又从泥土变成植物,或者动物,或者人。要在过去我会说:‘这块石头只是一块石头,它毫无价值,它属于玛雅时代;可是它说不定在变化轮回中也会变成人和精灵,所以我也赋予它价值。’过去我大概会这样想。但今天我却想:这块石头是石头,它也是动物,也是神,也是佛,我敬重它和热爱它,并非因为它有朝一日会变成这个或那个,而是因为它早就是这一切,一直是这一切——而且正因为它是石头,现在和今天在我眼前呈现为石头,我才爱它,才从它的每一条纹路和每一处凹陷,从它的黄色,从它的灰色,从它的硬度,从我叩击它时发出的声响,从它表面的干燥或潮湿中,看到了价值和意义。有些石头摸着像油脂或肥皂,有些摸着像树叶,有些摸着像沙子,每一块都有其特点,都以特有的方式念诵着‘唵’,每一块皆为梵,但同时却又是石头,实实在在是石头,或油腻腻或湿乎乎,而正是这点让我喜欢,让我觉得奇妙和值得崇拜。不过,我就别再说了吧。言语有损于隐秘的含义,一说出来总会什么都变了样,都掺了假,都有些愚蠢——是啊,就这点也挺好,也令我喜欢,我也非常同意:这一个人的珍宝与智慧,另一个人听起来总觉得愚蠢。”
———— 悉达多 ————
P160-162
他看不见悉达多的脸了,却看见其他一些脸,许多的脸,长长的一个行列,一条奔腾的脸的河流,成百上千的脸,全都来了又走,可同时又像全都仍在那里,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停地更新,却又全都是悉达多。他看见一条鱼的脸,一条鲤鱼的脸,无比痛苦地张大了嘴,一条垂死的鱼的脸,眼睛已经翻白——他看见一个新生婴儿的脸,红彤彤的,满是褶皱,哭得已经变了形——他看见一个杀人凶手的脸,见他正把一把尖刀刺进另一个人身体里——同一瞬间,他看见这个凶手被锁着跪在地上,脑袋正被侩子手一刀砍下来——他看见男男女女赤身露体,正以各种姿势疯狂做爱——他看见一堆直挺挺的尸体,无声、冰冷、空虚——他看见许多兽头,公猪的头、鳄鱼的头、大象的头、公牛的头,还有猛禽的头——他看见群神,看见了克利什那神,看见了阿耆尼神——他看见所有这些形体和面孔之间发生千百种联系,相互帮助,相互爱护,相互仇恨,相互毁灭,又相互促使新生,每一个都体现着死的愿望,体现着热忱而痛苦的对无常的信念,然而却一个也没死,每一个都只是发生了变化,都总是获得新生,都总是旧貌换新颜,只是在新颜与旧貌之间,却未见时间的推移——因此所有这些形象和面孔,都静止着,流动着,繁殖着,飘向前方,涌流混合在一起;然而在一切之上,却始终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虚无的、然而又存在的某样东西,像是一片玻璃或者冰,像是一层透明的皮,像是水形成的一只碗或者一个模子或者一张面具,这个面具带着微笑,这个面具正是悉达多微笑着的面孔,正是他果文达刚刚才用嘴唇吻过的那个面孔。于是果文达发现,这张面具的笑,这超越汹涌而来的芸芸众生的统一的笑,这等齐万千生死的统一时间的笑,这悉达多的微笑,正是乔达摩佛陀那始终如一的、平静、文雅又捉摸不透的微笑,它也许善意,也许嘲讽,它聪慧明达,变化万千,就像果文达千百次满怀崇敬地亲眼目睹的那样。于是果文达知道,大凡完人都这样微笑。

《悉达多》的笔记-第83页 - 轮回

他羡慕一件他自己缺乏而那帮人却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那份重要性,这就是他们对欢乐与恐惧的认真劲儿,这就是让他们不安却又甜蜜地永远迷恋的幸福。这帮人永远迷恋自己,迷恋女人,迷恋他们的孩子,迷恋名和利,迷恋种种规划或者希望

《悉达多》的笔记-乔达摩 - 乔达摩

世界是一个因果相连的关联体,没有缺陷,不依赖偶然,统一不可分割,一切事物相互关联,遵循着同一规律即因果定律,诞生、发展和死亡。世界的本质就是因和果连接成的永恒的链条。
这是一个极为单纯,却又神秘莫测的真理。

《悉达多》的笔记-悉达多全书笔记 - 悉达多全书笔记


现在他待人接物跟以前不一样了,不再那么精明,不再那么自负,而是热情了一点,好奇了一点,更关心人了一些,如今他摆渡普通旅客,也就是那些孩子般的俗人,商贩啊,士兵啊,妇女啊,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他们那样陌生了,现在他理解他们,理解并且分享他们那并非由思想和认识主导的生活,而是仅仅又本能和欲望主导的生活,觉得自己已跟他们成了一样的人。虽然他的人生已接近圆满,身上还带着最近的伤口,他却觉得这些俗人都是他的兄弟,他们的虚荣和贪婪和可笑对他已经失去可笑之处,而是变得可以理解,变得甚至可笑可敬了。
他看出人们为了这些活着,就为这些忙碌终日,四处奔波,相互攻击,彼此争斗,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没完没了的烦恼,可他却因此爱着他们,在他们每一种激情和每一种行动中都看到了生活,都看到了那种生机勃勃的坚不可摧的精神,看到了梵天。
他们无所欠缺,学者和思想家完全不比他们高明,只是除了一件小事:那就是意识,就是对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悉达多有时甚至怀疑,对这认识,这想法是否能够评价这么高,它是否说不定也是思索者的一种幼稚表现,也是思考的俗人的幼稚表现呢。总之,在其他所有的方面,凡夫俗子都与智者圣人不相上下,常常甚至还超过他们,正像在顽强而坚定地完成必须完成的行动方面,动物有时还超过了人一样。
河水发出笑声,是的,就是这个样子,只要苦没有到头,只要还没有到头,一切都会重头再来,会反反复复忍受同样的痛苦。
全都混杂交汇在一起,全都汇入了河水,随着河流一起奔向目标,热切地,焦急地,痛苦地奔向了目标。于是,河水的歌声充满了渴慕,充满了炽烈的痛楚,充满了无法满足的欲望。河水向着自己的目标奔去,悉达多眼睁睁地看着它匆匆流走,看着这由他、他的亲人以及他所见过的人所有人组成的河水,看着河水掀起的浪花,匆匆奔向目标,匆匆奔向许多的目标,奔向瀑布,奔向湖泊,奔向急流,奔向大海,到达了所有的目标,在每一个目标之后又跟着另一个新的目标,于是水又成了蒸汽,升腾到了空中,在空中变成雨在落下来,成为了泉水,成为小溪,成为河流,再重新流淌,再重新奔腾。但是那渴慕的声音已经起了变化。它依然充满了痛苦和渴慕,可是已掺和了其他的声音,快乐的和痛苦的声音,美好的和邪恶的声音,欢乐的和哀伤的声音,成千百种声音,上千种各色各样的声音。
他已经不再能够区分出这许多声音,不再能听见欢笑声与哭泣声,小孩的和男人的声音,他们全都混杂在了一起,渴望的怨诉和醒悟的欢笑,愤怒的叫喊和垂死的呻吟,全都混合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没完没了地缠绕,纠结在一起。一切一切都结合起来,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欲念,一切痛苦,一切的善,一切的恶,全都结合到了一起,就是这个尘世。
果文达
一个人探索的时候,很容易眼睛只盯着他所寻找的事物,结果什么也找不到,什么都不能吸收,因为他总是想着要寻找的东西,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便受到这个目标的约束。探索意味着有一个目标,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胸怀坦荡,没有目标。
瞧,亲爱的果文达,智慧是无法传递的。这是我发现的思想之一。一个智者努力传达的智慧,听起来总是很愚蠢的。我发现了一种思想,果文达,可是说出来你又会以为我在开玩笑,或者胡说八道。它就是: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也即是说,一个真理如果是片面的,那就只能挂在嘴边不停地说,不断地形诸笔墨。能够让人思考和能够言说的一切,通通是片面的:一切都片面,一切都半半拉拉,一切都缺乏完整性,都缺少圆满和统一。乔达摩佛陀在讲经谈到这个世界,不得不把它分为轮回和涅槃,分为虚幻和真实,分为痛苦和解脱,没有办法,想传道就只有这一条路。然而世界本身,这围绕我们和在我们内心中的实际存在,从来也不片面。从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整个轮回或者整个涅槃,是完全神圣或者完全罪恶的。
只是看起来想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让虚幻慑服了,以外时间是什么实在的东西。时间并非实在,果文达,这我一而再地经历过。既然时间并非实在,那么存在于现实和永恒之间,痛苦和极乐之间,以及恶和罪之间的分野,也就是虚幻的错觉了。
你瞧,这“有朝一日”那是虚幻的错觉,仅仅是个比喻罢了。罪人并不走在成佛的路上,并不处在发展之中。不,在罪人的身上,现在和今天已经存在的佛,他的前途已经全部在这里,你的在他的身上,在你身上,在每个身上敬奉这个未来的、可能的,隐形的佛。
果文达,我的朋友,尘世并不圆满,或者说处在一个通向圆满的漫长道路上;不,它每一瞬间都是圆满的,一切罪孽本身就蕴含着宽恕,所有的小孩本身就蕴含着老人,所有的新生儿就蕴含着死亡,所有的频死者都蕴含着永生。
在深沉的禅定中,有可能忘掉时间,把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生活都视作为同时,于是一切都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附属梵天。因此,我觉得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的肯定,我的同意,我的欣然接受,因此对我来说,都只会促进我,绝不会伤害我,我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和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爱,果文达,我觉得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者的事。可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恶这个世界,不憎恶这个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这个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语言有损于隐秘的含义,一说出来总会什么都变了样,都掺了假,都有些愚蠢。是啊,就这点也挺好,也令我喜欢,我也非常同意,这一个人的珍宝和智慧,另一个人听起来总觉得愚蠢。
轮回
在青春年少的鼎盛期,他曾体验过那种高度的,敏锐的清醒;在听乔达摩讲经后,在与果文达分手后,它曾体验过那种紧张的期待,那种既无学说又无师长的的值得自豪的独立,那种随时准备倾听自己内心神灵的决心,这一切都渐渐变成了回忆,变成了往昔;原来在离他很近的地方激越流淌的圣泉,而今已经变成了远方细微的潺潺声……就像是制陶工人的转盘,一旦转了起来还是会转下去,最后才会慢慢减速和停止那样,悉达多心里的苦修之轮、思考之轮还是会转动下去,也这样久久地转着,现在也继续转着,但已经转得很慢,摇摇晃晃了,离完全停止已经不远了。就像潮湿渗入正在枯死的树干,慢慢充满它,使它腐朽,俗气和惰性也慢慢侵入了悉达多的心灵,慢慢地充斥它并使它沉重,使之困倦,使之麻木。而与之相反,他的感官却变得活跃起来,因此还学会了很多,知道了很多。
悉达多本人也沾染上了他们的孩子气和谨小慎微,而且他羡慕他们,他跟他们越相像就越羡慕他们。他羡慕一件他自己缺乏而那帮人却拥有的东西,这就是他们赋予自己生活的那份重要性,这就是他们对于快乐和恐惧的认真热情劲儿,这就是让他们不安却又甜蜜地永远迷恋的幸福。但有一点他没有向他们学到,就是孩子般的快乐和孩子般的愚钝,他向他们学到的,恰恰是他讨厌的,是他蔑视的东西。
疲乏就像一道纱幕,像一层薄薄的雾气,慢慢降临到悉达多身上,每天变厚一点,每天变重一点。就像一件新衣服随着时间变旧,随着时间失去鲜艳的颜色,出现斑点,出现褶皱,边沿上出现磨损,这儿那儿开始淀线那样,悉达多和果文达分手后的生活也变旧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失去了色彩和光泽,也积满了褶皱和斑点,于是这儿那儿已经显露出了丑陋,失望和厌恶便暗藏心底,只等迸发了。悉达多没有觉察到这个,他只发现自己内心那种响亮而沉稳的声音,那一度在他心里苏醒过来并在他的光辉岁月引导他的声音,如今已经变得沉默寡言了。
他走过的道路多么地平坦、多么荒凉!多少年来,没有了崇高的目标,没有了渴求,没有了提高,只满足于小小的欢愉,但却从来没有获得过满足!所有这些年,他不自知的情况下,他一直努力着,渴望着,要成为一个跟那许多俗人,跟那些孩子般愚钝的人一样的人,而他的生活却远比他们不幸和可怜,因为他们的目标跟他不一样,他们的忧虑也跟他不一样。对他来说,他们这一流人的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供人观赏的舞蹈,一场喜剧。只有加马拉他真心喜欢,只有她为他所珍惜——但她现在还这样吗?他还需要她,或者她还需要他吗?他们不也是在玩一场没完没了的游戏吗?为这个活着可有必要?不,没有必要!这游戏叫轮回,是一种儿童玩的游戏,也许挺好玩,一遍,两遍,十遍——可是能无休止地玩下去吗?






《悉达多》的笔记-第153页 - 果文达

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整个轮回或者整个涅槃,是完全神圣或者完全罪恶的。只是看起来像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让虚幻慑服了,以为时间是什么实在的东西。

《悉达多》的笔记-第116页 - 船夫

悉达多先前的出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亡与回归梵天也并非将来。没有什么过去,也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是本质和现实的存在
打破已知的壁垒,时间已经不再成为一种衡量的标准。

《悉达多》的笔记-节选 - 节选

席特哈尔塔面带微笑地目送远去的和尚。酣睡使得他精神焕发,但是饥饿也在折磨他,因为他已经两天没吃东西,而他能够顽强地抗住饥饿的时候早已过去了。他既忧伤又欢欣地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记得自己当年曾在卡玛拉面前夸耀过三件事,说他会三样高超的不可战胜的本领,即斋戒——等待——思考。这是他的看家宝,是他的威力所在,是他的结实的棍子,在青年时代勤奋而艰苦的岁月里,他就是学会了这三样本领,岂有他哉!如今他已丢弃了它们,它们已荡然无存,他不再斋戒,不再等待,不再思考,他用它们去换取可鄙之物,换取一时的快乐,换取感官的享受,换取奢侈的生活,换取了财富!实际上他的境况很古怪。现在看来,他真的成了孩子般的俗人。
席特哈尔塔思考着自己的处境。他觉得思考已相当困难,他根本没兴趣,可是仍强迫自己思考。
他想,现在我又摆脱了一切如过眼烟云之事,我又站在了阳光下,就像当初我还是个小孩子时那样。我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没学过。真怪呀!现在我已不再年轻,我的头发已经花白,我的体力已经衰退,却又要从头开始,从小孩子时开始!他忍不住笑了。是的,他的命运真怪!他每况愈下,现在又空空地、赤裸裸地、愚蠢地站在这世界上了。不过,他并不忧虑,不,他甚至感到很想大笑,笑自己,笑这个古怪荒唐的世界。
“你在往下走啦!”他喃喃自语道,边说边笑,边说边把目光投向河面,看见河水也在往下流,不断地往下流,吟唱着欢快地往下流。他很高兴,朝河水亲切地微笑。这不就是曾经想溺死自己的那条河么?那是在一百年前,还是他在梦中见过?
我的生活确实古怪,他想,走过了奇怪的弯路。少年时,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时,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潜修,探索婆罗门,崇拜阿特曼之中的永恒。作为青年人,我仿效那些忏悔者,生活在森林里,忍受酷暑与严寒,学会挨饿,教自己的身体麻木。接着,那位活佛的教诲又奇妙地启迪了我,我感到关于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又在我体内犹如自身的血液一样循环不已。可是,后来我又不得不离开了活佛以及他那伟大的真知。我走了,去向卡玛拉学习爱之欢乐,跟卡马斯瓦密学做买卖,积攒金钱,挥霍金钱,学着娇惯自己的肠胃,学着迎合自己的感官。我就是这样混了好多年,丧失了精神,又荒疏了思考,忘掉了统一性。就好像我慢慢绕了个大弯,从一个男子汉又变成了孩子,从一个思索者又变成了孩子般的俗人,不正是这样么?这条路也曾经美好过,我胸中的鸟儿并没有死去。然而,这又是怎样的一条路哇!我经历了那么多的蠢事,那么多的罪恶,那么多的错误,那么多的恶心、失望和苦恼,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以便从新开始。但这显然是正确的,我的心赞成,我的眼睛为此而欢笑。我经历了绝望,甚至堕入了最最愚蠢的想法,也就是自杀的想法,以便能得到宽大,重新听到“唵”,重新睡得好并且适时地醒来。为了能在我心中重新找到阿特曼,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傻瓜。为了能重新生活,我不得不犯下罪孽。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这条路怪里怪气,它绕着8字形,也许是在兜圈子。随它怎么走吧,我愿意顺着它走下去。
他奇异地感到自己的胸中快乐在翻腾。
“这很好,”他想,“把应当知道的一切都亲自尝尝。世俗的欢娱和财富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这我从小就学过。我早就知道,可是现在才算是亲身体会到。现在我明白了,不仅是脑子记住了,而且是亲眼目睹,心知肚明。好极了,我总算明白了!”
他久久地思索着自己的转变,细听鸟儿欢快的鸣啭。这只鸟儿不是已在他心中死去,他不是感觉到鸟儿已经死了吗?不,是别的什么在他心中死去了,是某种早就渴望死去的东西。那不就是他以前在狂热的忏悔年代里想扼杀的东西吗?那不就是他的自我,他的渺小、不安而又自负的自我,他曾与之搏斗了多年却总是失败的自我,在每次抑制之后又再次出现、弃绝欢乐和带来恐惧的自我吗?那不就是今天终于在这河边树林里死去的东西吗?不正是由于这一死亡,他现在才像个孩子,满怀信心,无所畏惧,充满了欢乐吗?
席特哈尔塔还明白了,当年他作为婆罗门,作为忏悔者,在与自我的斗争中为什么会白费力气。是太多的知识阻碍了他,太多的圣诗,太多的祭祀规矩,太多的苦修,太多的行动与追求!他原来十分高傲,自以为总是最聪明,总是最热诚,总是比所有人先行一步,总是博学和多思,永远是僧侣或智者。他的自我就潜藏在这种僧侣气质、这种高傲和这种睿智里,在那儿扎根、生长,他还以为能用斋戒和。因此,他只好进入世俗世界,迷失在情欲和权力、女人和金钱之中,成为一个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直到僧侣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因此,他只好继续忍受丑恶的岁月,忍受恶心,忍受空虚,忍受一种无聊的不可救药的生活的荒唐无稽,直到结束,直到苦涩的绝望,直到荒浮选之徒席特哈尔塔、贪婪之徒席特哈尔塔能够死去。他死去了,一个新的席特哈尔塔已从酣睡中醒来。他会衰老,将来有一天他也会死去,席特哈尔塔不是永恒的,任何生命都是短暂的。但今天他年轻,是个孩子,这个新的席特哈尔塔充满了欢乐。
他思索着这些想法,含笑倾听着肚子里的声响,心怀感激地听到了一只蜜蜂的嗡嗡声。他愉快地望着滚滚流淌的河水,从没有哪条河像这样使他欢迎,他从没听过流水的声音是这么有力和悦耳。他觉得河水似乎想对他诉说什么特别的东西,诉说什么他还不知道、有待他领会的东西。席特哈尔塔曾想在这条河里自溺,原来那个疲乏和绝望的席特哈尔塔今天已在这里淹死了。而新的席特哈尔塔对这奔涌的河水感到一种深深的爱,心里暗自决定,不再很快地离开它。忏悔来抑制呢。现在他明白了,明白好秘密的声音是对的,没有任何老师能解救他。因此,他只好进入世俗世界,迷失在情欲和权力、女人和金钱之中,成为一个商人、赌徒、酒鬼和财迷,直到僧侣和沙门在他心中死去。因此,他只好继续忍受丑恶的岁月,忍受恶心,忍受空虚,忍受一种无聊的不可救药的生活的荒唐无稽,直到结束,直到苦涩的绝望,直到荒浮选之徒席特哈尔塔、贪婪之徒席特哈尔塔能够死去。他死去了,一个新的席特哈尔塔已从酣睡中醒来。他会衰老,将来有一天他也会死去,席特哈尔塔不是永恒的,任何生命都是短暂的。但今天他年轻,是个孩子,这个新的席特哈尔塔充满了欢乐。
他思索着这些想法,含笑倾听着肚子里的声响,心怀感激地听到了一只蜜蜂的嗡嗡声。他愉快地望着滚滚流淌的河水,从没有哪条河像这样使他欢迎,他从没听过流水的声音是这么有力和悦耳。他觉得河水似乎想对他诉说什么特别的东西,诉说什么他还不知道、有待他领会的东西。席特哈尔塔曾想在这条河里自溺,原来那个疲乏和绝望的席特哈尔塔今天已在这里淹死了。而新的席特哈尔塔对这奔涌的河水感到一种深深的爱,心里暗自决定,不再很快地离开它。

《悉达多》的笔记-第152页 - 果文达

智慧是无法传达的—这就是我的发现的思想之一。一个智者努力表达的智慧,听起来总是很愚蠢。人可以发现智慧,可以体验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凭智慧创造奇迹,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每一个真理的反面也同样真实!一个真理如果是片面的,那就只能挂在嘴边不停地讲,不断地形诸笔墨。能够让人思考和言说的一切,通通都是片面的;一切都片面,一切都半半拉拉的,一切都缺少完整性,都缺少圆满和统一。

《悉达多》的笔记-第121页 - 觉醒、玛珈拉、船夫、果文达

那些曾经教过你的人无法教给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他找到了答案,“那是自我,我想学的就是自我的意义和本质。我要摆脱和克服的就是自我。但是我没法克服自我,只能蒙骗自我,只能在它面前逃走,只能在它面前躲起来。真的,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像我这个自我似的让我费尽心思,它就是这么一个谜:我为什么活着,并且是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一个人,为什么我是悉达多!而世间万物,我最不了解的却莫过于我自己,莫过于悉达多!”意义和本质并不在事物背后的什么地方,而就在事物内部,在万事万物内部。悉达多并不做任何事情,他只是等待,只是思考,只是斋戒,可却会像石头穿过水一样穿过世间万物,用不着做什么,用不着动弹,他只被吸引,只让自己沉下去。他的目标吸引着他,因为他不让任何跟他目标相违背的东西进入自己内心。这就是悉达多在沙门那里学到的本领。这就是傻瓜们所谓的魔法,并且认为是魔鬼搞出来的事情。没有任何东西是魔鬼搞出来的,压根就没有什么魔鬼!要说魔法嘛每个人都会,只要他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每个人就都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有一次悉达多问他:“你是否也向河水学到了那个秘密,就是时间并不存在?”
瓦苏代瓦满脸爽朗的笑容。
“是的,悉达多。”他说,“你想讲的是不是:河水到处都同时存在,在源头,在河口,在瀑布,在渡口,在急流,在大海,在山涧,到处都同时存在,因此对于它只有现在,而不存在未来的阴影?”
“是这样,”悉达多回答,“我弄明白这点后再看自己的生活,就发现它也是一条河,少年悉达多跟成年悉达多以及老年悉达多,只是被影子隔开了罢,而不存在现实的间隔。悉达多先前的出生并非过去,他的死亡与回归梵天也并非将来。没有什么过去,没有什么将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有本质和现实存在。”他呆呆坐着,凝视着珈玛拉长眠不醒的面容。他久久端详着她的嘴,她这衰老、疲倦、嘴唇已经变薄了的嘴,忆起自己正值青春年华时,曾把这张嘴比作一枚新剖开的无花果。他坐了许久许久,盯着这苍白的面孔,盯着那些疲倦的皱纹,盯着盯着仿佛自己便融合了进去,仿佛看见自己的脸也同样躺在那儿,同样的苍白,同样没了生气,同时又仿佛看见自己的脸和她的脸依然年轻,依然嘴唇红润,目光炯炯;这种当前与往昔并存的感觉,这种存在永恒的感觉,渗透了他的整个意识。此刻他深深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深切地感到,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摧毁,每一个瞬间都永恒长存。在深沉的禅定中,有可能忘掉时间,把一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生活通通视为同时,于是一切都善,一切都完美,一切都附属梵天。因此,我觉得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的赞成,我的同意,我的欣然接受,因此对我来说逗号,都只会促进我,绝不会伤害我。我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它。哦,果文达,这就是我脑子里有过的一些思想。在你这位伟大的导师(乔达摩)身上,我觉得也是事实胜于言辞,他的行为和生平比他的言论更重要,他的手势比他的见解更重要。他的伟大,我认为不在于言论,不在于思想,只在于行动,只在于生活。

《悉达多》的笔记-第121页 - 船夫

她恢复了知觉,躺在茅屋里悉达多的床上;深爱过她的悉达多俯身看着她。她觉得像是一场梦,含笑望着这个昔日恋人的脸,慢慢才意识到自己眼前的处境。。。“你老了,亲爱的,头发花白了。可你仍然像当年那个没有衣服穿,两脚满是尘垢地跑进花园来找我那个小沙门。比起当年你离开我和伽马斯瓦弥出走时,现在你更像个沙门。你的眼睛仍然像那个时候,悉达多。唉,我也老了,老了--你还认得我吗?”。。。她又一次恢复了知觉。痛楚扭曲了她的面庞,在她的嘴上和苍白的双颊上,悉达多的眼睛读出了痛苦。他静静地读着,专注耐心地读着,把灵魂沉浸在了她的痛楚里。。。她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眼睛。她想起自己本来是要娶朝拜乔达摩,亲眼瞻仰佛陀的面容,呼吸他的宁静安详,谁知道却找到了悉达多;这也好,跟见到佛陀一样的好。她本想告诉他这个意思,可是舌头已不再受她支配。她默默地望着他,在她的眼睛里,悉达多看见生命之火渐渐地熄灭了。。。他呆呆坐着,凝视着她长眠不醒的面容。他久久端详着她的嘴,她这衰老疲倦,嘴唇已经变薄的嘴,忆起自己正值青春年华时,曾把这张嘴比作一枚新剖开的无花果。他做了许久许久,盯着这苍白的面孔,盯着那些疲倦的皱纹,盯着盯着仿佛自己便融合了进入,仿佛看见自己的脸也同样躺在那儿,同样的苍白,同样没了生气,同时又仿佛看见自己的脸和她的脸依然年轻,依然嘴唇红润,目光炯炯;这种当前与往昔并存的感觉,这种存在永恒的感觉,渗透了他的整个意识。此刻他深深感到,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深切地感到,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摧毁,每一个瞬间都永恒长存。

《悉达多》的笔记-第90页 - 轮回

所有这些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 他一直努力着,渴望着,要成为一个跟那许多俗人,跟那些孩子般愚钝的人一样的人,而他的生活却远比他们不幸和可怜,因为他们的目标跟他不一样,他们的忧虑也跟他不一样。这游戏叫轮回,是一种儿童玩的游戏,也许挺好玩,一遍,两遍,十遍--可是能永远无休无止地玩下去吗?

《悉达多》的笔记-摘句 - 摘句

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悉达多只有一个惟一的目标——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寻得安宁。在抹除了自我的思维中等候奇迹——这就是他的目标。当自我被征服而寂灭,当心中所有的激情和欲望都归于静默,那终极植物必然会觉醒,那非自我的最深层存在,那伟大的秘密。

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离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一个牧牛人在小酒馆里喝几碗米酒或椰子奶时,找到的感觉。

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得到任何东西!我相信,万物之中并不存在被我们称之为“学习”的事物。我的朋友,世上只存在一种知识,即阿特曼(灵魂或心灵),它无处不在,他存在于你,存在于我,存在于每一种造物之中。而我已经开始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莫过于求知之渴,莫过于学习之路。

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任何体验如果未达到极致并终归寂灭,都会重新出现,悲哀总会回归。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尊贵的人,您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您的追求过于急切,您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人们可以寻见智慧,在生命中体现出智慧,以智慧自强,以智慧来创造奇迹,但人们不可能去传授智慧。

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欢喜。

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世界自身则遍于我之内外,从不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者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是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黑塞说:这是一枚石子,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它也许会化为泥土,泥土中会生出植物、动物或是人。我以前或许曾说过:这石子只是石子,毫无价值,属于玛耶女神的空幻世界,然而或许因为在变易之轮中它也有变为人或是神灵的可能,所以这枚石子才具有某种重要性。这或许是我曾经有过的想法,但是现在我认为:这石子不仅是石子,它同时也是动物、上帝或佛。我不仅因为它是一物并将会变为另一物而尊敬它,爱它。而是因为它久远以来即包容了一切万物,而且永远涵摄万物。我爱它仅仅因为它是一枚石子,因为现在此刻它向我显现为一枚石子。我在它每一细微的纹理和孔洞中都看到了价值与意义。它的灰与黄,它的硬度以及敲起来的声响,它表面的干与湿也同样显示着神秘与价值。有些石子摸起来像油脂或肥皂,有些看起来像树叶或沙子。每一枚石子都与众不同,并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祷念着圆满的“唵”字真言。每一石子皆为梵。

《悉达多》的笔记-第999页

8/25/16-10/6/16
-他看见商贾做买卖,贵族出城打猎,服丧者悼念亡者,妓女搔首弄姿,医生诊治病人,僧侣测算下种吉日,情人卿卿我我,母亲给孩子喂奶——这所有的一切,他都不屑一顾,在他眼里都是欺骗,都是臭哄哄的,都散发着谎言的恶臭;这所有的一切,表面上都好像有意义,都好像幸福、美好,实际上全已经腐烂变质。世界之味苦涩,人生即为磨难。
-一只苍鹭飞过竹林——悉达多将苍鹭吸入自己的灵魂,飞越森林和群山,他变成苍鹭吞食鲜鱼,像苍鹭一样挨饿,跟苍鹭一样呱呱啼叫,像苍鹭一样死去。
-有关出身释迦牟尼家族的佛陀乔达摩的美好传闻也就这样,在全国迅速地传开了。信众们都说,他已经掌握了最高的知识,能够回忆起自己前世的事情,他已经快达到涅槃,永远不会再回到轮回之中,永远不会再堕入芸芸众生的浊流。
-达摩阐述痛苦的意义,阐明痛苦的根源,揭示消除痛苦的途径。他娓娓的讲述澄澈如水,似小溪般缓缓流淌。他说生即是苦,世界充满苦难,但是可以找到解脱痛苦的方法:谁走佛陀之路,谁就会获得解脱。
-最最尊敬的佛陀呀,”悉达多说,“您的教诲有一点我最佩服。就是您教诲的一切都清清楚楚、确凿无疑,您把世界比作一圈永不断裂的链子,一圈因和果连接成的永恒的链条。
-美也罢,丑也罢,聪明也罢,愚蠢也罢,每个人都可以拥护它们,或者摒弃它们。可是你从我这儿听到的教诲,并不是我的意见,其目的也不在于给求知者解释这个世界。它的目的另有所指,它的目的是教人解脱痛苦。这就是乔达摩讲授的内容,除此无他

-这位思索者走得更慢了,边走边问自己:“可你原本想通过修行从老师们那儿学到什么呢?那些曾经教过你的人无法教给你的东西又是什么呢?”他找到了答案,“那是自我,我想学的就是自我的意义和本质。我要摆脱和克服的就是自我。但是我没法克服自我,只能蒙骗自我,只能在它面前逃走,只能在它面前躲起来。真的,世间万物没有什么像我这个自我似的让我费尽心思,它就是这么一个谜:我为什么活着,并且是区别于其他所有人的一个人,为什么我是悉达多!而世间万物,我最不了解的却莫过于我自己,莫过于悉达多!
-不想再当苦行僧,也不想再信奉什么教义。我要学习我自己,当自己的学生,我要了解我自己,了解悉达多的秘密。
-世界将是美好的,只要你就这么看着它,不作探究地看着它,单纯地、天真地看着它。月亮和星星美丽,小溪和河岸美丽,还有森林和山岩,山羊和金龟子,鲜花和蝴蝶也都美丽。这样漫游世界,这样天真地、清醒地、心胸开阔地、坦诚而无戒心地漫游,世界的确美好又可爱。
-她教他,在一次爱的盛典之后,相爱者如果没有相互佩服与惊叹,没有既征服了对方又被对方征服了的感觉,就不可以分开,以免双方有任何一方产生厌倦和乏味,产生那种勉强了人家或被人家勉强的恶心感觉。
-从前,这些人的营生、手艺、忧虑、欢乐和愚昧,对于他都像天上的月亮一般陌生和遥远。而今他轻而易举就能跟所有人交谈,和所有人一起生活,向所有人学习,同时却又深深意识到,自己跟他们之间有什么隔阂,意识到这隔阂就是他的沙门身份。
-一天是一天,因此对他们既喜爱又鄙视。他看到他们劳劳碌碌,看到他们受苦和衰老,仅仅为了一些在他看来根本不值得付出如此代价的东西,为了金钱,为了小小的乐趣,为了区区的荣誉;他看到他们互相指责和辱骂,看到他们为一些让沙门一笑了之的痛苦怨天尤人,看到他们为一些让沙门无所感觉的匮乏苦闷烦恼。
-我不得不经历绝望,不得不沉沦到动了所有念头中最最愚蠢的念头,也就是想要自杀,以便能得到宽恕,能再听到“唵”,能重新好好睡觉,好好醒来。为了找回我心中的阿特曼,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傻子。为了能重新生活,我不得不犯下罪孽。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这条路愚蠢痴傻,弯来绕去,也许是一直在兜圈子呗。随它爱怎么着怎么着,我愿意顺着它走下去。
-因此他只好继续忍受丑恶的岁月,忍受恶心,忍受空虚,忍受毫无意义的生活的荒诞无稽,直到结束,直到苦涩的绝望,直到荒淫无耻的悉达多死去,直到贪得无厌的悉达多死去。他死去了,一个新的悉达多却已从酣睡中醒来。还有他也会衰老,将来有一天也一定会死去,悉达多的生命将成为过去,任何生命都将成为过去。但是今天他还年轻,还是个孩子,这个新的悉达多,他心里充满欢欣。
-我已经摆渡了许多人,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全都认为我这条河只是他们旅途上的障碍。他们旅行是为了挣钱和做买卖,还有去参加婚礼,去朝圣,而这条河正好挡在他们路上,船夫呢就是要帮他们迅速越过这个障碍。但是,在这成千上万人中有几个人,不多的几个人,四个或者五个吧,对于他们这条河不再是障碍,他们听见了河水的声音,他们倾听了它的讲诉,于是这条河对于他们就变得神圣了,就像它对我变神圣了一样。

-这不是流水的声音,而是生活的声音,存在的声音,永恒变化的声音。
-不,一个真正的探索者,一个真正想有所发现的人,是不可能接受什么学说的。

-现在他理解他们,理解并分享他们那并非由思想和认识主导的生活,而是仅仅由本能和欲望主导的生活,觉得自己已跟他们成了一样的人。虽然他的人生已接近圆满,身上还带着最近的伤口,他却似乎觉得这些俗人都是他的兄弟,他们的虚荣、贪婪和可笑对他已经失去可笑之处,而是已经变得可以理解,变得甚至可爱可敬了

-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盲目的爱,一个自负的父亲对自己独生子愚蠢而盲目的自豪,一个爱慕虚荣的年轻女子对珠宝首饰,对男人赞赏的目光盲目而疯狂的追求,所有这些欲望,所有这些幼稚表现,所有这些简单、愚蠢但又极为强烈、极为活跃和极为顽固的欲望与贪求,现在悉达多已不再觉得幼稚愚昧了;他看出人们就为这些活着,就为这些忙碌终日,四处奔波,相互攻击,彼此争斗,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没完没了地烦恼;可他却因此爱他们,在他们的每一种激情和每一种行动中,他都看到了生活,看到了那种生气勃勃的、坚不可摧的精神,看到了梵天。在盲目的忠诚、盲目的刚强和盲目的坚韧方面,这些人可爱又可敬。他们无所欠缺,学者和思想家完全不比他们高明,只是除了一件小事,一件唯一的区区小事:就是意识,就是对一切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

-“一个人探索的时候,”悉达多说,“很容易眼睛只盯住他所寻找的事物,结果就什么也找不到,什么也不能吸收,因为他总是想着要找的东西,因为他有一个目标,便受到这个目标的约束。探索意味着有一个目标,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胸怀坦然,没有目标。可敬的人呀,也许你事实上是个探索者,因为你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可是却看不见某些眼前的事物。”

-从来没有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或者整个轮回或者整个涅槃,是完全神圣的或者完全罪恶的。只是看起来像这个样子,因为我们让虚幻慑服了,以为时间是什么实在的东西。

-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其自然,而是爱它,乐意从属于它。
-爱,果文达,我觉得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悉达多》的笔记-第80页

悉达多从来不听迦马斯瓦弥诉说他的忧虑,迦马斯瓦弥却总有许多忧虑。他忧虑一桩生意可能失败,一批货物似乎永远运丢了,一个客户可能付不了款,可他永远没法让他的伙计相信,诉苦、发火、紧皱额头乃至睡不好觉,会有什么用处。他看到人们像儿童或者动物似的活一天是一天,因此对他们既喜爱又鄙视。他看到他们劳劳碌碌,看到他们受苦和衰老,仅仅为了一些在他看来根本不值得付出如此代价的东西,为了金钱,为了小小的乐趣,为了区区的荣誉;他看到他们相互指责和辱骂,看到他们为了一些让沙门一笑了之的痛苦怨天尤人,看到他们为了一些让沙门无所感觉的匮乏苦闷烦恼。

《悉达多》的笔记-第153页 - 果文达

时间并非实在。既然时间并非实在,那么存在于现世与永恒之剑,痛苦与极乐之间,以及恶与善之间的分野,也就是虚幻的错觉了。。。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圣,聪明即愚钝,一切肯定皆是如此,一切都只需要我赞成,我同意,我欣然接受,因此对我来说都好,都只会促进我,绝不会伤害我。我以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体会到,我非常需要罪孽,需要肉欲,需要追求财富,需要虚荣,需要最可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抗争,以学会爱这个世界,不再拿它与某个我希望的,我臆造的世界相比较,与一种我凭空想象的完美相比较,而是听起自然,而是爱它,了一从属于它。

《悉达多》的笔记-第124页 - 船夫

这种当前与往昔并存的感觉,这种存在永恒的感觉,渗透了他的整个意识。此刻他深深感觉到,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每一个生命都不可摧毁,每一个瞬间都永恒长存。
塔科夫斯基的《镜子》有一段诗歌旁白,万物不朽,死亡仅仅是假象。

《悉达多》的笔记-第67页 - 觉醒

悉达多并不做任何事情,他只是等待,只是思考,只是斋戒,可却会像石头穿过水一样穿过世间万物,用不着做什么,用不着东单,他只被吸引,只让自己沉下去。他的目标吸引着他,因为他不让任何跟他目标相违背的东西进入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悉达多在沙门那里学到的本领。这就是傻瓜们所谓的魔法。

《悉达多》的笔记-第74页

别骂了,亲爱的朋友!靠骂从来得不到什么。既然亏损了,我就担着呗。

《悉达多》的笔记-第43页 - 觉醒

他沉思着,好像潜入一片深潭似的沉潜到了这一感觉的底部,一直到了它根由之所在,因为他觉得,思考正是要认识事物的根由,只有认识事物的根由,感觉才能上升为认知,才不至于迷失,才会变成实体,开始放射出内在的光彩。

《悉达多》的笔记-第158页 - 果达文

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悉达多》的笔记-当一个人有所追寻 -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

写作虽美,莫如沉思;机智虽美,莫如能忍
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万法皆然,俱入目前
每一真相的反面也同样真实
世界自身遍于我之内外,从不沦于片面从未有一人或一事纯属轮回或纯属涅槃,从未有一人完全是圣贤或罪人。世界之所以表面如此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幻觉,即认为时间是某种真实之物。时间并无实体,而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现实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所谓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我们必须认识到隐藏于你我以及所有人中潜在的佛性,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了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了何等境界。佛存在于劫匪与赌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于婆罗门身上。在极深的禅定之中,而那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
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见他的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宽容,摈弃一切目标,你也许的确是一位追寻者,由于你的追寻过于急切,你没有看到许多眼前的事实。

《悉达多》的笔记-第158页 - 果文达

看透这个世界,解释它,蔑视它,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可我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蔑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悉达多》的笔记-第87页 - 轮回

随后,他躺在珈玛拉身边,珈玛拉的链紧挨着他;他在他的眼睛下面和嘴角旁,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读到一种令人不安的文字,一条由细细的线条和浅浅的沟纹构成的文字,让人联想到了秋天与衰落,就像悉达多他自己,年方四十黑间已经在这儿那儿出现了白发。
将衰老的细纹比作“一条由细细的线条和浅浅的沟纹构成的文字”,充满书卷气息的比喻,突然产生一种错觉——衰老其实也还是挺美好的。

《悉达多》的笔记-第156页 - 果文达

这一个人的珍宝与智慧,另一个人听起来却总觉得愚蠢。。。这些都是东西,而东西是可爱的。但我不能爱言语。所以我一点不在乎学说,它们没有硬度,没有软度,没有色彩,没有棱角,没有气息,没有味道,仅仅只有词语。或许正是它们,或许正是这许多话语,妨碍你得到安宁。

《悉达多》的笔记-悉达多读书反思 - 悉达多读书反思

有很多非常值得继续思考的地方:
1. 时间为什么在某一个阶段是悉达多的痛苦的根源?为什么说时间是非实体的,为什么说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体的?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时间?
2. 如何理解悉达多的自我?不断在悟道过程中剥落的自我?
3. 一个整理全书的思路是:悉达多每一阶段的思考是是什么?困惑是什么?他探索的指向是什么?他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在每一个阶段他得到了什么?在每一个悟道的过程中,他得到什么?对什么不满意?以及最后,他的证悟究竟是什么?
4. 最后所谓的知识性的认识和生活性的认识,究竟如何解释?如何解释这里的抽象的认识和尘世的认识?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理解?这一个也许是最接近自己目前的状态的问题。


 悉达多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