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书评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1
ISBN:9787533937409
作者:易中天
页数:63页

摘要

世界文明的主角-中华、穆斯林、西方六大古代文明-苏美尔和埃及(3500B.D.)、哈拉巴(印度河文明2500(B.D.)、克里特(B.D.)、夏(1700B.D.)、奥尔梅克文明(中美洲1800B.D.)古典文明-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希腊罗马(B.C.)、阿拉伯俄罗斯日本(A.D.)现代文明——西方文明三代文明代表-中华文明(三千七百年 二里头遗址算起)、伊斯兰文明(一千四百年)、西方文明(六百六十年)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不是普世,而是共识。伊斯兰靠信仰,西方靠自由和价值,中国靠生活方式一神教和有信仰的族群,往往更有“文化自觉性”和“文明使命感”多神和无神的族群往往难以继存,中国的信仰在于祖宗和历史。而信仰承载的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关键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史

《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作为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的总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视角。以全球眼光评述中华史,是一种有趣的更有意义的尝试,对于漫长的中国历史以“中华”视角阐释,更是一种全新的角度,值得探索。它是提纲挈领的序言,也是深入阅读的领航,更是自主思考的起点。易中天老师一如既往的轻松文风,为文章增色不少。从这部总序来看,这一部中华史不是死板的客观陈列历史事件,而是根据文明发展的脉络引领读者思考,当然,这之中难免会有作者主观意识的入侵,阅读中的探索与沉淀比单纯的获取纸面信息更重要。期待后续的精彩篇章。

读后感

作者提出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相比于其他五大古代文明来说,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至今,其到达巅峰-由盛转衰-衰而不竭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很出乎意料: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没有一个固定的信仰才有了其包容的能力,也就是说,其实信仰也就只是文明的形态而已。所以这书看起来是很有民族自豪感的,一段三千七百多年的文明史,长踞历史长河而孕育出无比璀璨的文化,可惜的是,总觉得没有那六百多年的西方现代文明来得更猛烈与诱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归纳总结】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全都变成了明日黄花。时代风气由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六朝的思想解放,自然也风光不再。明末清初后,鸦片战争前,中华再无思想家【文明的意志】文明有意志,就像宇宙有目的。宇宙的目的就是人,文明的意志,则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方式和途径【西方价值】人权和法制是观念,共和与宪政是制度,民主则既是观念也是制度,他们都不是价值,而是价值的体现;价值、观念、制度,是一种由里到外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关于有钱却无文明的说法】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文明的组成】任何一种文明都由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是内科,是为“文明三要素”。三大文明的次第辉煌,不过是“文明结构”的层层展示和打开【中华文明特点】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祗,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由此体现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宗教和信仰】宗教是以信仰为中心的一套价值系统、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信仰则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看得热血澎湃

论证了3大文明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的“次第辉煌”,中华文明从汉唐的灿烂到后面被伊斯兰精神取代,到最后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的共和宪政文明成为“最不坏”的制度并推动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于兴替之数,提出了“价值、观念、制度,是一种由里到外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的观点;明确了“独立、自由、平等”的共同价值,但反对普世价值,因为“然而再先进的文明,也不能有居高临下唯我正确的优越感,哪怕这优越感被看作或说成是使命感。也就是说,你有好东西,可以展示,不能炫耀;你有好办法,可以介绍,不能强加;你有好主意,可以建议,不能指挥。所有的决定都得别人自己来做。如此,才符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对!已所甚欲,也勿施于人。”。“所以,我不要‘使命’,我说‘位置’。我也不喜欢‘普世价值’,我说‘共同价值’。”。我们现在说的普世价值,其实是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文化的侵略,其实,“华夏文明旭日东升时,对待周边民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就是这种态度。当时的说法叫‘化成天下’,翻译为现代汉语,岂不就是‘普世’?”同时,把华夏文明兼蓄并包的特质强调下,“中华像水。水,是开放的、兼容的、平和的,原本纯净而素朴。纯净,故天下皆能与之相各;素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提出中华文明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人类文明实现共同价值提供一个平台,起到过渡和跳板作用,“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附录里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观点,如“东方国家一般将剥夺自由视为对罪犯的惩罚,西方法学家则认为是对罪犯自由意志的尊重”;儒家思想也强调平等,只不过用对等的方式来表述,“君之视臣如草芥,臣之视君如寇仇。”总之,是一本开拓视野的书,读罢让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再度升起,同时,对中华文明未来应该肩负的责任也生出了使命感,热血澎湃!

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文/戴文子最近在读什么书?《易中天中华史》。2012年2月8日,北京,一位在家里迎来自己65岁生日的学者,突然萌生出创作一部中华通史的想法。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与诉求,希望通过一己之力,把中华历史重新进行编纂梳理,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并最终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这三大问题。一言蔽之,就是三千七百年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这位学者,就是当年学术界与大众都争相热议的易中天;这部著作,就是目前仍在连载中的三十六卷本《易中天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首先要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其次要有科学态度和价值体系。基于这种思路,易中天提出的第一个观点就已打破世俗窠臼: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并非上下五千年。易中天的解释是,上下五千年,是文化;三千七百年,是文明。文明的标志是国家,而国家的标志则是城市。从中国境内可考的最早古迹——二里头遗址算起,距离今天,正好约为三千七百年。我认为有理有据,可以自圆其说。易中天以其一贯新颖的观点与犀利的语言,再度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眼光。一时间自然人声鼎沸、褒贬不一。不过在我看来,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哗的年代,深度阅读都成奢侈,竟然还能有人静下心来专注修史,无论最终成败与否,这件举动本身,都足已称为伟大、令人动容。博名?十年前已经拥有,博利?一本书的版税尚不及一场商业演讲出场费,而且后者不过两小时,前者动辄数月。这笔账谁都会算。既不渴望掌声,也不想要钱财,那么坚持下去的原因,只可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出于震慑与尊重,以及幼时便积赞下来的好感,我决定拜读这部《易中天中华史》(虽然我也认为这个名头有点太大)。如果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尚能拿出生命中的六年著书立说,那么我自然也能有时间把它们一一读完,毕竟看一本书可要比写一本书容易太多。而怎样阅读的态度很关键。众所周知,易中天并非史学出身(这也是其屡受攻讦的原因),所以也无需苛求看到很多史实的论述与考证。先生原本的目的,就是写一本通俗易读、观点基本正确、有个人见解的科普读物;坐在上班放学的地铁公交,倚在午间小憩的床边案头都可以随时拿起进行轻松阅读的读物。故而每一卷《中华史》的篇幅都会过长,十万字的容量,一个下午就能读完。若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作者的初衷就已达到。我认为,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存疑”和“启智”。在这一点上,易中天教授显然一直做地十分出色。阅读《易中天中华史》,不会望而生畏,却能发人深省。就放佛围坐在火炉旁,听一位饱读诗书的先生,用最浅显易懂的白话,把千百年来的故事娓娓道来。继而让我们知晓,自身的根本在哪里。截止目前,我已读完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与前两卷《祖先》、《国家》部分,每卷里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玩味与反复品读的词句。本文只谈阅读缘由与感受,另择时日再把先生的妙语巧思好生汇总整理。是为读书笔记。二零一六年八月三十日个人公众号:davenztalk (文子自道)

关于信仰问题的摘抄

中国人没有信仰,这点是老生常谈,只是说得比较生动中国人需不需要专门再去培养宗教信仰,作者给出否定的回答,论证得不错。再说怎样去培养啊?中央宣布佛教为国教吗?如果信仰不需要强迫性(佛教其实也宽容),那么,儒家文明其实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只是被破坏掉了。而且,民间的儒家文化,已经非常本土地吸收了佛教禅宗的部分宗教特色了,道教也有。其它的大段关于文明的论述,就颇有八九十年代的国师风范了。没错,我们后来也引进了佛教,发明了道教,却从来都不曾真正成为全民信仰。中国人也信佛、信鬼、信风水,却其实“信而不仰”。从玉皇大帝到土地公公,都可以是调侃的对象。《西游记》更是拿诸神诸佛大开玩笑,这些神佛也厚颜无耻地纵徒行凶,还振振有词。这种态度,跟当年的古希腊人颇为相似。 同样,中国人也拜神、拜仙、拜菩萨,却其实“仰而不信”。佛寺道观,多在深山老林;求签问卦,只为祈福消灾;三跪九叩,不过例行公事。所谓“信则灵”,其实是“不灵就不信”。信不信,只看灵不灵。以人为本,就不会“以神为本”,也就不会有宗教,有信仰,而且不需要有宗教,有信仰。实际上中华文明的特点,就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由此体现出来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这是中华文明的三大精神。附录:答读者问:我们需要建立宗教信仰吗? 答:不需要。有信仰的人,未必不干坏事;无信仰的人,也未必不做好事。西方人有信仰,照样发动战争;汉民族无信仰,同样热爱和平。信仰与道德,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没有信仰,我们照样过日子,天也塌不下来。三千年都没有的东西,今天又何必一定要有问:比方说? 答:比如禅宗。禅宗名为佛教,实为哲学。它主张的不是“信仰”,而是“觉悟”。信仰是关于对象的(信仰什么),觉悟是关于自我的(自己觉悟)。但不是“信仰自我”,是“发现自我”。所以,禅宗是反信仰的,却又有境界。可见没有信仰,不等于没有境界。信仰,只是实现境界的途径之一,不是唯一。而且,也只是提供了境界的可能性,并没有必然性。因此,有信仰,也未必一定有境界。更重要的是,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境界是当务之急吗?拜托了!用地沟油,放三聚氰胺,做毒大米、毒馒头,难道是缺乏境界?那不是笑话吗?信仰也有信仰的麻烦,比如为信仰而战。历史上,宗教战争可不少,大家都号称“圣战”。既然是“圣战”,打的是“异教徒”,是“魔鬼”,也就可以大开杀戒,无所顾忌。这就是信仰的不好。反倒是我们中国人,因为没有信仰,也就没犯这样的错误,犯不着为此妄自菲薄。

只能说名不符实

本来是冲着作者来的,但是读了之后很失望。我认为本书主要问题如下:1.作为一本历史类书籍,应该建立于大量史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再不济也得讲明观点的由来和依据。书中多的是仅仅抛出一个结论,没有推断的依据和历史学的严谨态度,根据描写作者大多用“这不是显然的么”态度掩盖,而正是这些结论才是作为研究历史的人之间争论点。2.本书大谈特谈“文化精神”,“爱”,把这些元素作为卖点,初读可能有“华丽,大气”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完全是言之无物。这是一本历史书啊孩子,不是那些心灵鸡汤;目的是增长视野提供新的想法,不是来学习大爱无边的。我认为书中这是敷衍的表现。3.本书通篇用词口语化,词藻浮于表面,一本历史书竟然用的最多的是排比句你能想象?!我看了书评,不知道夸这是“水平”,“大气”的人是怎么理解的,至少我看下来觉得很难受。这是在书中,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电视上!只能说对作者普遍的评价“文化超女”还真的是名副其实。总之,这本书适合中学生培养一下对历史学的兴趣爱好,顺便在作文里装一下B,显示自己是多么的高大上;要么作为广大群众厕所读物也是极好。想要在本书收获什么的,可能要失望了,本书所讲完全停留在“科普”层面,仅供娱乐。

易中天中化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总序)

刚开始看的时候,发现他说世界的未来划分为西方现代、伊斯兰、中华,我以为是宗教最终起作用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但是看下去才知道他的划分是以大陆农耕、游牧商贸、海洋工商,但是这种划分我觉得似乎不是现代和未来的格局,而应该是古代的传承。中华精神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不是儒道释其中之一,那要如何概括呢。当然不是,儒道释与中华精神相比都太年轻了。这个还是比较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的,对于历史的理解也很好,不像古文的史书,如史记等,直译的看真的很难看,原版又过于艰涩,年代、人物太过庞杂,抓不住重点看过就像流水账。我想这个中化史是易中天研究历史后的解读,或许在有些人眼中还是不够的,但对于我来讲已经是很够很够了。另外,对于用色彩表示文明有点意思,就像乐嘉的色彩性格一样。宇宙的目的就是人,这点似乎不敢认同,如果将人作为一个大的概念,那或许是,毕竟宇宙中除了人之外,也许还是有外星高智慧生物,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罢了。好棒的概括: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开阔、宋的纤细、元的空灵、明的世俗、清的官腔。伊斯兰教很不凡,但是却不是新疆回民那般的野蛮,我想只是因为我们忍让了,我们不明白这个宗教的真正教义,所以被他们有机可乘,有利可图。

跳出历史的桎梏

易中天先生的这套书,相信是非常可读的!至少在我刚看总序的时候,就可以下定论。首先,最直观的:大气,宏伟;然后,在我看来,这是我第一次读过的将历史升华到文明高度的书,让我大开眼界;最后,也是拓宽了自己关于历史知识的部分观点,更新的自己的见解。期待后续!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