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

出版社:杨奎 人民出版社 (2008-09出版)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010071824
作者:杨奎
页数:350页

章节摘录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重新认识。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论述,有过强调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也有把完善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作为首要任务的观点,还有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摆在头等重要地位的观点,甚至还有把追求片面社会公平作为压倒一切的社会思潮。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个论断的创新之处在于,他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目标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概括和界定。“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②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一定要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③不难看出,邓小平的这一思考其中隐含着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然和实然之间的矛盾分析。贫困的社会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两极分化的社会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共同富裕才能确保社会的真正和谐。只有社会和谐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有利于放手让一切积极因素的活力竞相进发,才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前言

代序十七大报告开宗明义地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需要,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向全党提出的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深远的历史使命。从历史上看,人类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从来没有熄灭过追求和谐的梦想。然而,梦想毕竟不是现实,这些智慧的火花和五彩斑斓的和谐构想最终还是没能逃脱乌托邦的命运。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和谐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实现和谐社会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他们关于社会和谐的构想,是从所处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从历史赋予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提出的。这个条件就是资本主义作为最后一种剥削制度,它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社会阶层的生活和生存状况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和两极分化、人的畸形发展和异化等弊端,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铲除了这种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和谐现象,形成社会和谐不断发展深化的客观趋势。

后记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之博大精深不是我一本20余万字的小册子所能涵盖的。所以,自写作之初,我就无意于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而是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视角,通过对经典作家著作的仔细研读,以求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一定深度的发掘、整理和思考,争取为今后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尽自己微薄之力。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反复修改得以完成的,其写作的过程,也是我对自己多年来知识积淀和人生体验阶段性的承继、反思与总结的过程,其中滋味可谓苦若黄连、甘之若饴。几近不惑之年,抚心自知,自己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身边仁人长者的点拨、鼓励和帮助。衷心感谢我的博士指导教师庄福龄教授!是他的亲力亲为、润物无声,为我树立了“学高为师、身正示范”的楷模,是他的躬行于人生的自觉自由为我插上了践行真理的翅膀。

书籍目录

代序引言 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一、历史使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现实责任: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三、科学发展: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规律第一编 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第一章 论社会和谐理想与乌托邦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的“道义和谐”与乌托邦二、西方哲学语境中抽象的“和谐原则”与乌托邦三、科学的社会和谐思想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第二章 批判与超越: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观的彻底清算二、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建构逻辑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三章 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继承与发展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的发端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建立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系统化第二编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第四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定位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二、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五章 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一、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内在深层次动力的科学揭示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的产生与发展三、整合内在动力诸要素,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第六章 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和历史宿求一、人是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历史的产物和结果二、历史取向与价值取向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由可能走向现实的必然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实现人的“科学发展”的社会和谐机制第三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构想与探索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想二、十月革命胜利到“遗嘱”的反思: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第八章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曲折历程一、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的总体构想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探索三、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确立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根本原则第九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一、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价值三、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创新第十章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积极探索一、科学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二、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思路三、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创新第十一章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一、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二、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三、马克思历史进步尺度思想给予“和谐发展”的启示第四编 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二章 社会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体的类型及其特点二、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社会主体作用的客观制约性第十三章 社会主体与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双向统一一、主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双重超越”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主体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第十四章 社会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与归宿一、实践主体:发展与自由的诉求二、价值主体:交往关系与价值尺度的统三、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五章 最广泛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一、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科学发展的哲学原则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促进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充分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结束语 开创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一、再论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是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统一三、开创性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创新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则主要向你探讨了和谐社会思想的源流,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和路径,发挥社会主体的积极因素,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和谐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实现和谐社会已不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必然。他们关于社会和谐的构想,是从所处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从历史赋予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提出的。

图书封面


 和谐的历史、现实与马克思主义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