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44737173
作者:(英)V.S.奈保尔
页数:296页

内容概要

V. S. 奈保尔(V. S. Naipaul,1923— ),英籍印度裔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他惯以辛辣诙谐的语言表现后殖民社会的世态人心,记录非洲、印度、加勒比等地区的时代乱象,在西方享有盛誉。主要作品有《灵异推拿师》《米格尔大街》《毕司沃斯的房子》《河湾》《抵达之谜》等。曾获毛姆奖、布克奖、大卫•柯恩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

作者简介

V. S. 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誉为“当代康拉德”
《河湾》:奈保尔扛鼎之作,最受关注且最受争议的作品
它写给世事变乱的疾风骤雨中飘摇的生命
《河湾》是现当代后殖民文学的名著。奈保尔也因此被称为康拉德的继承者。
主人公萨林姆是在非洲出生的印度人。他努力在异乡寻找归宿,在非洲中部一个河湾小镇买下一家店。当地正摆脱殖民统治,但独立后的国家却陷入新的动荡。在这个前途渺茫且不属于任何人的地方,大人物控制了一切,使他和无数像他这样的芸芸众生被卷入时局和命运的漩涡……


 河湾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对于变化中的社会及文明的把握,对于跌宕中的人性,精准!看完再评,又有些不同,作者关于“自己”的情绪远多于其他人,也始终与这个国家文化有种隔离感,在旁观在审视。
  •     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 离别有可能让人产生被抛弃的感觉,离别是对一个地方和留下的人所做的一种评判。 读到心痛……
  •     很早以前读的,感觉不错。
  •     太多旁白 太主观判断 太想对着读者的耳朵述说心灵 有很多时候恍惚看到一个老人对着我不厌其烦地唠里唠叨 看不到鲜活的人物个性 似乎被非洲剧变的洪流淹没了 人物不重要 “我”所看到“我”所想到的才重要 那个“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嗷嗷乱叫 惹人厌烦 类似的不如格林的《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
  •     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
  •     在最近半个月舟车劳顿的旅行途中读完的,在飞机场、在高铁上,在妈妈家的客厅里。殖民地生活背景的作家,以及后殖民时代主题的文学作品,都非常对我的胃口,再加上奈保尔的刻薄幽默,真的是大手笔之作。
  •     嘈杂 野蛮 渺小
  •     非洲殖民史
  •     不时地戳你劳损的肩周,疼得唏嘘
  •     拖了好几天,总算在昨天看完了。没有预期得有趣,对殖民主义没什么兴趣。我想看的动荡不安下人的尽力挣扎,想看微不足道的在这个世界没有位置的人如何寻找归属。
  •     同样是进入非洲腹地,却没有康拉德那样真正的“黑暗之心”。太容易被理论捕捉的小说,就不是好小说,至少,不再是好小说。
  •     小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因為书里有所謂“政治不正确”而說它不是一本好的小說,没有必要。 它讓我重新思考了文学的边界,文学的作用,以及我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主人公萨林姆是敏感的内省的刻薄的人,也许我是一個不够聪明的萨林姆,看得不够清楚所以刻薄不起来。 序也写得好。
  •     大篇大篇的陈述。。讲的东西很有趣,但作为一本小说略无趣。。
  •     145♛ 被征服的人向往征服者的生活,鄙视比自己更低层次的被征服者…
  •     我是带着奈保尔美化殖民主义的主观开始看的 但是实际上很有可取之处的
  •     无根作家对殖民文化的向往
  •     人们总说人事无常,但「常」才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世事本就难以把握,无序是真正的秩序,世界的「常」就是「无常」,为此我们必须学会践踏过去,在时代的颠簸里朝不保夕的人没有资格眷恋过去,过去不值一提。
  •     很喜欢奈保尔这部作品,写出了真正的复杂非洲!
  •     十分同意书中序所说的。一个曾经的殖民地能否真正意义上取得独立,依赖的是内在动力的改变而不是物理上去拆除殖民者的建筑然后再在废墟上重建另一个。记住历史往往需要的是尊重事实,然后提升自己。德国在这一点做得就很好。
  •     文学需要样异质而真实的的声音。BTW,译本非常不错。
  •     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
  •     方柏林老师的翻译文笔贴切语言流畅完全没有翻译文学的晦涩感。书中有一点让我非常的有共鸣,这个新上任的非洲某国家的总统把他的照片挂的整个国家都是,还刊印总统语录分发给每个人,让小孩子举着总统语录游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毛主席时期的中国。。。
  •     “没有人这么简单。我们说信也信,说不信也不信。我们信,那是因为信了事情就会简单化、合理化。我们不信,是因为这些东西——”因达尔挥手指了指渔村、丛林和月光下的河流。
  •     非洲中间的欧洲,后殖民时代的非洲,一个不属于非洲的外来者迷失在非洲,那些关于未经发掘的宝藏的幻想都是虚妄,有的只是残破的公路,狡猾的官员,破败的城镇,无所事事、无以果腹的村民、醉汉,动辄发生的叛乱与谋杀。背叛了家庭与家园的漂泊者并不希望在河湾了此一生,却不知归宿在哪里,它不在故乡,不在伦敦,更不在非洲。“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同样作为外来者,小说主人公萨林姆的希望、痛苦与迷茫,或许也正是奈保尔的。
  •     无论是论及绿皮、黑卵还是阿三,奈保尔总是能把费拉和白皮左棍的面孔抽肿 这可能也是他在那个充斥了各种圣母且神经兮兮的“文化圈“里人缘不好的一个根本原因吧 23333
  •     冷静客观而又掏心掏肺。奈保尔既是观察者又是当事人,身份决定了他无法止于外国人对非洲那种浅尝辄止的关心,而必须要品尝甚至被迫卷入这时代变化间的种种无奈与苦涩。他的讽刺不是由于冷漠而正源自于在意,他希望我们“至少能理解其可笑之处,尽管这可笑中包含着可悲”。
  •     被图书馆催还,只能粗读了一遍
  •     读罢河湾,回味起来感觉与百年孤独颇为相似,小镇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时代下的变迁。萨林姆最终怅然若失的离开河湾小镇,就想龙卷风卷走马孔多,将布恩迪亚家族一并带走一般。
  •     感同身受的心冷
  •     “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这本书就是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命运不是用来奔赴而是用以逆来顺受的。很生动深入的一个异乡人眼中的非洲。
  •     气船在一片黑暗中沿河而下,离开了打仗的区域。空中肯定满是蛾子和各种飞虫。探照灯还开着的时候,能看到成千上万这样的虫子,在百色的灯光下,白茫茫的一片 ------离开了河湾,我想对萨林姆来说,就是精神的终结。包括他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落后、愚蠢与欲望,一切都实在是淋漓尽致。读完这本,我都有点害怕非洲了,唯一让我欣慰的就是惠斯曼斯神父。这种感觉应该就是以前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吧,也许,现在也是一样的。
  •     很多地方都深有感触
  •     开始读时觉得很艰难,越看越觉得精彩,奈保尔对一个异乡人,对一个移民在他乡他国的那种无所适从漂泊的心理描写,让我回忆起了年轻时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大都市无所适从的我的可怜的大学生活。我不会写什么大道理,但书中对一个陷入动荡的第三世界国家人民悲惨生活的描述,那种悲戚,那种前途渺茫,生死不知,甚至不如一只蝼蚁,是对人类共命运的一种感同身受。我写不出大道理,但我从此书能看出奈保尔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无愧于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有机会应该再看看他的书。
  •     我们微不足道,只是困在时代的浪潮里身不由己。我们放任这种微不足道,习以为常,无所作为。我们原本有更广阔的天地,却囿于越发狭窄的生活,得过且过。丢失了故乡,又找不到安处。践踏着过去,又失去了未来。
  •     后殖民时代的故事为什么要让一个外来人书写
  •     特么我看不懂!
  •     书页式的结构,开合对称
  •     在动乱、陌生、荒蛮的非洲丛林国度,在后殖民时代,一个找不到出路的新国家,一群找不到未来的野蛮人,几个找不到归属的外乡人。一切都是疏离、破碎、残缺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幻,漂浮不定的。我们也有过那么一段极其相似的历史,作为那个时代的继承者们,我们跟奈保尔笔下的主人公萨林姆一样,最终只能选择逃离。
  •     也许抛开民族主义,才能看清自身真正的混乱。
  •     看完后舒一口气,只觉得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剩下淡淡的哀伤
  •     要学会践踏过去,从文明的边缘走向中心,在这场文明的迁徙中寻找到普世文明的真谛.
  •     “世界如其所是。人微不足道,人听任自己微不足道,人在这世界上没有位置。”非洲兄弟的水深火热来源于自身。
  •     泛滥成灾的水葫芦,它没有根.
  •     从三分之二处耶苇特的出现拯救了这本书,使之免于沦为一篇超长的议论文。同是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学,我还是更喜欢库切。
  •     “我生平第一次对殖民充满了怒火。这怒火并不是针对伦敦或者英国,我气的是听任别人把自己打扮出异国情调的人们。……我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贴近我们祖先的国度,却又和它如此疏远。……我对自己这世上的定位有了一个新的但却无比残酷的认识。我痛恨这种认识。”这话出自男主人公朋友之口,前者后来大约也体会到了这种幻灭。就像故事中提到后殖民时代的非洲时的口吻一样,男主对他所在的邻里、村镇和国家都有种旁观者的立场。这并不是那种热切谴责殖民主义的小说,更多了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却又比这种心情冷静。发生在非洲那些“赶欧超美”的“工程”,急于证明给世人的举动,都无比眼熟。
  •     一模一样的书,12年后又买了一本,应该是看过的。可是完全不记得讲什么了,估计是不喜欢看吧。
  •     我相信V.S.奈保尔没有在批评什么,他只是念念不忘米格尔街那样的人和事,他只能写一个旁观者平淡的生活。
  •     类似意象曾经出现在我的想象中。都被写尽了,对茫茫世界的感知。
  •     不知道为什么,喜欢上看后殖民亦或是胡赛尼式的小说,那种远去的压抑感觉这么真实。感觉即使现在的生活,工作又何尝不是?不同时不同地不同人不同制度,但这种压抑,这种压抑氛围下人的反应和心理,都那么近。文中有很多处萨林姆对人物短时间内的心理转变,都感觉很真切,写得真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